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出版广角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0.23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出版广角杂志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1995
  • 国际刊号:1006-700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530022
  • 国内刊号:45-1216/G2
  • 邮发代号:48-84
  • 全年订价:¥ 696.00
  • 发行地区:广西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特别策划
  • 新观察
  • 产业
  • 报刊
  • 实务
  • 新传媒
  • 学研
  • 本刊理事会常务理事(排名不分先后)

  • 本刊理事会理事(排名不分先后)

  • 直面“书业”——编辑出版专业的惟一生机

    游离于书业本位之外的编辑出版专业即没有存在的必要。以书业为核心的该专业教学应当是围绕图书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去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养成书业理性和书业智慧。

  • 构建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是能够反映一个专业基本特征的课程,是以出版业从业八员所必需的核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必须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开设的专业普及课程。

  • 从“买卖心不和”到“和而不同”——对出版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三方观察

    现在流行“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似乎买家永远是正确的。出版教育固然存在着一定问题,但是行业界在对待出版教育方面态度暖味、言行不一,也有可检讨之处。

  • 教育与学生出路

    能否顺当就业的根源往往不在于是什么专业而在于是什么学校,即便学生出路很好也未必真是这个专业吃香,不必认为编辑专业的毕业生没去当编辑就成了问题。

  • 打开天窗说“科班”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可爱的科班学子们如果不能进入编辑出版行业工作,那这个专业、这个学科存在的意义无疑是要大打折扣的!出版社的大门对科班学生本就是虚掩的,科班就是一把双刃割,在就业时也许展现出来的却是反面。

  • 更需要有经验的人

    我们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并不特别注重是否“科班出身”,对是否编辑出版专业毕业没有硬性的规定和要求,也不一概强调工种的专业化。

  • 根基与后劲——谈现代编辑出版人员的素质要求

    我们知道目前高校有相关专业培养专门的编辑出版人才,但我们并不了解这类人才的实际状况,这类人才尚不在我们的招聘视野之中。

  • 就业情况不乐观

    现在,全国各大学在其信息管理系或新闻传播学院的旗下,都开有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为出版界培育人才,根据我有限的了解,北京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开设还是比较合理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符合目前的出版实际。

  • 注意研究 出版实际

    我们公司在选择员工的时候,有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考察综合素质。我感觉,现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应聘者,智商差别不大,不须过分看重,但在工作中,有的做得非常成功,而有的则做得一般,甚至很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

  • 专业优势在发行

    译林出版社是一家以进口版权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出版社,由于这一特性,我们社在引进人才方面会更强调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综合素质、可塑性、各方面知识的牢固程度等等,而并不注重该学生是否编辑出版专业毕业。一般我们对

  • 责编一本书

    应用性强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一大特点,因此,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这方面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而目前的现状是.无论在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还是在专业教学方面,都出现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 走入误区

  • 编辑与专业

    谈到出版教育这个话题.我想起复旦大学在1983~1985年就开设了三年书刊编辑本科专业.过后由于一些方面原因没有继续开设。现在复旦新闻学院又在谋恢复这个专业的招生,大概也是时势所趋吧。

  • 找到自己的角色——编辑出版学教育中的角色教育

    作为一个既从事过出版发行教育,又在一线从事出版实践的“自由人”,站在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边际,我今天要提出“角色教育”的概念、理论模式与实践操作模式,它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可能至关重要。

  • 在书言书

    现在对书不感兴趣的出版社还是有的。尤其是当下出版社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以“企业的名义”消解图书属性、浑身上下嗅不出半点书香的“出版家”已应运而生了。

  • 装帧方为大问题

    倘若是市场书,因为装帧设计的不对口不对味而坐失读者,也算是国有资产的一种流失。

  • 没有批评

    十六大之后,国企改革进入崭新阶段,许多计划经济遗留的深层问题,正在深入地改革,转而看看出版业,一些国企的救亡图存之道,在出版业还是畏途,大家要么不愿说,要么说不清楚,甚至连承认的勇气都没肓,那是很危险的。

  • 我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

    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图书出版的规律:中国出版的选题和内容大致是以五年作为一个轮回重复出现的。

  • 八竿子打不着——从CD寿命联想到的编辑学命题

    当前的出版业受到那么多方面的责难,出版者难辞其咎。最受人诟病的是许多出版社把赚钱放到首位。

  • 有多少书可能重读?

    我依然为我们这个号称文化灿烂的民族感到深深的惭愧,曾经是传播文明主要手段的书籍越来越难以承载这一功能了。

  • 镀金时代

    老大,有没有搞错,你欠缺的是市场眼光,策划能力,编辑水平与营销技巧,而学的却是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你想抢人家学者的饭碗吗?

  • 小孩不知深浅 大人也不知?

    近来文坛上的小作家小神童们越来越多,有人很文雅地称之为:写作低龄化。9岁少年阳阳也成了文坛上的当红“作家”。

  • 自救与他救——出版改革亟待以制度确立出版经营主体地位

    通过制度重构,我们将培育一大批“游泳健将”,他们即使掉入大海也能“自救”而无须“他救”!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将捆住手脚的人乃至行为能力不足的“孩子”扔进海里!

  • 事业部制打造高效的流程模式——试析出版流程再造中的事业部制

    出版业的产业环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出版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等,已经不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出版企业开始探索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或企业再造。

  • 饱和市场条件下项目责任制之利弊

    在市场饱和的条件下,能够创利已属不易,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的选择并不是很重要。但每个编辑都追求短期效应的话,势必对出版社的长期发展造成损害,使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 试论杂志品牌的延伸经营

    成功的品牌不能仅满足于对原有品牌的依赖,而必须不断延伸品牌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 “事件营销”和时政新闻类图书的出版策略——兼谈“神五”图书的出版

    出版社不能见事就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的衡量标准就是出版社的核心出版理念和价值取向。比如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就不能出版《哥哥这一生》那样的书。

  • 又见江南——漫谈《江南的两张面孔》的诞生

    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我们希冀着从江南一古一今的相互映照及其趣味性中,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