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出版广角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0.23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出版广角杂志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1995
  • 国际刊号:1006-700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530022
  • 国内刊号:45-1216/G2
  • 邮发代号:48-84
  • 全年订价:¥ 696.00
  • 发行地区:广西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特别策划
  • 新观察
  • 产业
  • 报刊
  • 实务
  • 新传媒
  • 学研
  • “泛时代”与出版

    现象最大的悲哀是文化的悲哀,只对稿费负责,书商只对利润负责,而学者大多又只对位阶负责,谁又对文化负责?非市场化时代闲置了权利和义务,泛时代则失却了文化的使命感与道义感。

  • 出版人的底线

    我只问问那些教辅书的编写者,出版者和发行人,你们会拿着自己做的初中某课程的教辅,对自己在读初中的孩子说:“这是最好的,就看这个吧”?如果不敢,却拿到市场上叫卖,还贴上神乎其神的广告语作宣传,然后把一切责任推给市场,基本良知何在?

  • 存在的合理与违背——从营销的层面反思出版道德

    这种变味的“读书活动”几乎成为最违背营销理论的“行政发行”代名词了。这种“营销程序”一般是:策划选题——找教育部门的关系——批文——发文——各地再发通知“贯彻执行”——征订——人手一册——报数——收款——发书——各相关部门分利。这就是最本土的图书营销特色,你批判它是没有意义的。

  • 道德之外的困境

    一个人今天在这个出版社当社长,明年有可能到另一个出版社当社长,被他苦心做大的出版社,很可能变成他在下一任上的对手或障碍。当一个社长只有三年任期的时候,有多少社长会认真考虑三年以后的事情?

  • 德国式社会秩序和中国出版潜规则

    在德国,所有的行为,只要没有明确表示许可的话,就应该视其为禁止。在公园里如没有写“可以进入草坪”的话,就意味着不能进入。但中国出版目前的情况,恰恰属于挂了禁止牌子拉了绳子,还要从下面钻过去的那种。

  • 引进版图书泛滥之忧虑

    出版社不再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去打造精品图书,不愿下苦功夫培养和打磨原创作品,原因就是太慢,现在可是快鱼吃慢鱼的年代,自然,引进版权是最快的。把培养和打磨的功夫交给外国人去做,我们只管拿来。

  • 噱头之我见——书评之道德批判

    时下的书评之所以存在如此若干被道德评判的破绽,几乎蜕变为炫耀绝非出版物本身品质的噱头,想来并非出版单位单方面所能营造的。或者有关部门监督之时也有许多无奈,但是,如果大家都来满足于存在即合理的自慰,我们的书评便难有改观的出头期盼。

  • 图书消费与“道德黑洞”

    这些盗版图书到底来自何方,为什么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教师的名字和详细的通讯地址呢?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利益交易……

  • 百感交集说书号

    创造力和职业能力丧失以后,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好像只剩下手里的几个书号了,只好卖。这时候,我们恐怕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职业道德根本就顾不上了,为社会创造和积累精神的物质的财富,更是无从谈起。书号,因为我们的行为失范,确实变成资源了。

  • 出版道德缺失之经济批判——从出版界的“叫喊”声谈起

    十几年前,我们还把“书商”作为一种贬义的词汇,而今天则变成中性了。如果说这种变化还多少有一点与时俱进的话,那再过不久,“书棍”一词真的成为我们的这些做书人的身份特征,就不知道是幽默还是悲哀了。

  • 是非注水书

    毫无疑问,书是要“注水”的,就像泥土需要注水从而滋养花草杂树一样,只是说在具体把握上必须有个度数。

  • 在善的透镜下面——书业与道德的当下描述与思考

    人们哪怕是都发现了书业局部存在的道德失衡,也不能指望它能被尽数解决。人类在道德面前似乎永远会存在悖论,道德的问题看起来可以靠道德自身来解决。其实往往往道德的力量来起作用。

  • 哀莫大于心不死——兼说“炼”成教授的六种方式

    现今的评职称,有所谓硬件标准、诸如学历、学位,外语考试成绩,发表论著若干且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不一而足。这种规定本身就非常荒谬,除了论著一项,一个人能不能胜任某项工作,往往与这些硬件没有什么关系。

  • 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出版社出版为教育服务的教材应该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益行为,不能仅以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应该尽量整合出版资源,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出版社的经济利益应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齐头并进才是。

  • 关于某个问题的十三点

    书评是个老话头,不过再次说它,却当然不是滑头,因为不论是书评还是说到书评,都不是耍滑头可以做到的事情。

  • 卖书乎?卖纸乎?

    我并不反对适度改进版面形式和印刷工艺,我反感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卖纸”一旦成为潮流,就把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给冲没了。

  • 风继续吹

    书业界有这样一句话:“读者是风向,图书是风标,出版者则是风窝。”“风窝”者,是指一群,聚众之意。几年前,某家出版社借助一部以描写中学生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出版一夜红遍出版界。该书是在青春读物断档、市场缺贷,又是中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写作背景下横空出世,惊为时代的杰作。该书接二连三地连续获得国内书界中三个最高档次大奖中...

  • 出版同质化的隐忧

    这种格局有点像拼图游戏,一小块一小块地拼成了整个市场,任何一小块进入其他的一块都有相当的障碍与难度,任何一小块都企图垄断自己的地盘,保“家”卫“家”的心态成功地阻止了兄弟单位的做大,但毫无疑问,自己的小家子气也不可能将自己做大。

  • 出版集团:先天下不足后天补

    现代出版产业的成熟是因,而出版集团的应运而生是果。出版集团不能解决出版产业体系本身需要发展、需要成熟的问题,相反,集团化恰恰是产业成熟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我们满怀热情抓出版集团组建、扩张,甚至上市融资的同时,应该不是放松出版产业的整体建设,不要超越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商业出版的历史进程,一厢情愿地模仿他国模式,为做...

  • 医药联合体重组模式初探

    现在,摆在医药联合体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维持原状;二是解体,在联合体”蜡炬成灰泪始干”后自然死亡;而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则必须重组、整合。

  • 专业化乎?多元化乎?

    专业化是指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源配置、产品和服务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专门领域,并在机构设置、部门职能设计、业务流程塑造、人才使用和培训等方面实行高度的专业分工。其优势在于:

  • 出版集团人力资源的整合

    集团建立伊始,会引发“并购综合症”,员工对企业信任度下降,出现诸如沟通不畅、缺乏团队精神、注重个人利益,甚至离开组织等现象。因此,集团建立后,首先应该整合人力资源,稳定人员。

  • 退货有商量

    目前我国出版界无节制退货的现象可以说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图书出版业的顺利发展。因此必须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去改变这种情况。

  • 社办期刊误区谈

    我国出版社还缺少多元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形下,本期望社办期刊能有所作为,但诸如《中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学生天地》之类的杂志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教辅读物,社办期刊又绕回到了依靠教辅的老路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 编辑信息意识的培养

    要提倡编辑主动学习,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果能让员工觉得呆在单位比呆在家里好,那这家出版社就不得了,家属肯定也要来了。

  • 向日葵一样的陈俊年先生

    陈俊年是如此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生,热爱新鲜的生活,难怪他笑脸如花,人生常乐。

  • 奇幻之旅 精彩无限

    在革种程度上,奇幻文学为日益谈“颓废”与“伤情”所笼罩的通俗读物出版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奇幻之旅”对于我们,就像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慢慢地走到今天,身在其中,我们付出了心血,收获了快乐。

  • 幽默的背后是纯真的微笑

    我在读书方面有一点点自负。所以,当张秋林先生向我极力推荐“布鲁诺和布茨系列”丛书,并建议我读一读的时候我吃惊极了,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深感沮丧。我记得自己当时哑口无言,犹如挨了一闷棍似的。

  • 关于死刑,我们是否需要检讨?——《死刑报告》读后

    《死刑报告》洋溢着的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它所震撼的,是我们的心灵。

  • 学之大者“博雅”为本

    本科生教育应该培养“人”——社会的人,大写的人;而不是培养“才”——专业的才,职业的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