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与形变

杜方 闻学泽 张培震 地球物理学报 2010年第10期

摘要:1973年2月在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发生了M7.6地震破裂.自那以来,先后在炉霍县虾拉沱布设了若干横跨该地震断层(1973年破裂带)的地壳形变观测系统,包括断层近场的短基线、短水准、蠕变仪、人工构筑物等,以及断层近一远场的GPS观测站.利用这些观测系统的长期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变形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建立起解释这些特征的动力学模式.研究表明:(1)1973年地震后的头5年,地震断层在虾拉沱场地表现为开放性质,近场的断层震后滑动以无震左旋蠕滑为主,速率达到10.27mm/a,且伴有微量的拉张性蠕动作用;1979年以来,左旋蠕滑速率由5.3mm/a逐渐减小到2.27mm/a,减小的过程呈对数函数型,反映此阶段断层面已逐渐重新耦合、正朝闭锁的方向发展,并伴有部分应变积累.(2)1999年以来,地震断层两侧远场的相对左旋位移/变形速率为10mm/a,远大于同时期断层近场(跨距40~144m)的左旋蠕滑速率0.66~2.52mm/a;远一近场位移/形变速率的显著变化发生在地震断层两侧各宽约30km的范围,显示出这是与大地震应力应变积累一释放相关的断裂带宽度.(3)结合动力学背景与深部构造信息,本文对这里断层的震后位移/变形及其时、空变化的机理进行初步解释,要点是:震后约5年之后,由于逐渐增大的断层滑动/摩擦阻抗,上地壳脆性层中的断层面由震后初期的开放性质逐渐转向重新耦合、并朝闭锁的方向发展,但其两侧地块深部持续的延性相对运动拖拽着浅部脆性层发生相应的弹性位移/变形.(4)可估计再经历15~25年,研究断裂段将完全“闭锁”,即进入积累下一次大地震应力应变的震间闭锁阶段.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1973年地震破裂跨断层形变测量gps测量

单位: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61004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北京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36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期刊

¥1560.00

关注 24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