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晚白垩世以来川东北地区的剥蚀历史——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剖面的制约

田云涛 朱传庆 徐明 饶松 BarryP.Kohn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2011年第03期

摘要: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是一个与热历史过程紧密相关的资料类型,与高温年代学不同,低温热年代学表观年龄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地质意义.当且仅当样品线性持续冷却的情况下,表观年龄才可以被直接解释为样品经过其封闭温度的大致时间.因此,只有结合地质约束通过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才能更好地揭示其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对川东北地区现有裂变径迹数据的统计显示,露头样品的表观年龄主要集中在60~80Ma,其为冷却年龄并无直接的地质意义.前人利用这些数据对川东北地区热历史进行了模拟,然而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却不甚一致,争议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最后一期剥蚀开始的时间上.这体现了单一低温热年代学指标应用范围局限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剖面联合解释的方法:首先根据低温热年代学动力学模型对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进行正演模拟,然后将正演模拟的结果与观测结果相比较,因此,通过对比正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拟合程度便可从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中选择出最可能的一种.本文利用此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已发表的诸多可能的冷却/剥蚀历史进行了正演模拟,并将这些正演模拟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综合深度剖面数据进行比较,更好地制约了四川盆地的热历史:~100Ma和~30Ma之间冷却速度为0.57℃/Ma,~30Ma以来冷却速度加快(~1.67℃/Ma).在假设川东北地区100Ma内地温梯度大致与现今20℃/km的地温梯度相近的前提下,其剥蚀历史可计算为:在~100Ma和~30Ma之间剥蚀速度为29m/Ma,~30Ma以来剥蚀速度加快(~83m/Ma),川东北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总剥蚀量约为5km.

关键词:低温热年代学热历史模拟剥蚀川东北地区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维多利亚3010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期刊

¥1560.00

关注 24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