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难忘“怯懦”的小侠客——重温《双旗镇刀客》

    <正>提起中国的武打片,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武术教练和运动员担当主要演员的《少林寺》,它不仅以逼真的武打风格轰动国际影坛,而且还以少林寺实景拍摄掀起了久盛不衰的少林寺文化现象。继《少林寺》之后,以实景拍摄、以武术运动员参与拍摄的武打片虽然层出不穷,但均未突破《少林寺》的影响力。到了80年代末,由何平执导的...

  • 影人忆述

    <正>憨厚朴实的梁音梁音憨厚朴实,长影人尽皆知。我认识梁音老师虽已多年,但“近距离”接触较少。他给人的印象就是言语不多,不善抛头露面。记得是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我在上海运动员之家的电梯里和他偶遇,我招呼他时总觉得他神情恍惚,词不达意。我当时想,可能是七十多岁的人,记不清我姓甚名谁了,只是觉得面熟,寒暄一下罢了。2002年5月,我...

  • “第六代电影”中的人物谱系

    “第六代电影”在中国电影界是一个蕴含特殊“能指”的“所指”。其相对统一的审美风格和文化立场集中表现在对影片人物形象的选择和演绎上。论文将出现在第六代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疏理,并强调其对中国电影银幕的“补白”作用,对丰富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无疑是有利的。

  • 2006岁末三部古装影片大盘点

    三部国产影片通过不同的人物表现力和情节设计,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新的希望,如何将中西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影片的价值观与表现力充分地融为一体,这是现代电影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实现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 从小说到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化重构

    法籍德国导演奥弗斯1948年好莱坞版和中国导演徐静蕾2005年版的根据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的同名电影可以视作是对原著的一种阐释和批评,是对异域不同时代的文化重构,从小说到电影,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文化阐释空间。

  • 很姨妈——关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后现代解读

    <正>影片名:《姨妈的后现代生活》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导演/编剧:许鞍华/李樯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卢燕剧情介绍:十二岁的男孩子宽宽,去看望退休后独自生活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姨妈。透过宽宽的眼睛,姨妈表现出吝啬、落伍、喧闹和荒谬。姨妈的邻居水太太也很奇特。但是之后一系列的经历使他们彼此理解。无论如何,...

  • 困境中的舞者——以几个“舞蹈”段落为例探讨贾樟柯电影的表述策略

    从《小武》到《三峡好人》新生代导演贾樟柯都采用了平实但富有新意的电影语言来凸显自身的美学与哲学追求。本文以其影片中多处呈现的“舞蹈”段落为例,试图从画面表达、叙事布局,以及“作者”风格等几个方面对贾氏创新的电影语言进行梳理,并对基于此种语言追求下的表述策略加以诠释。

  • 爱情的挽歌——《云水谣》的爱情模式及其反思

    《云水谣》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演绎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发生在台湾和内地间的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导演在表达对纯美爱情的希冀时也对造成爱情的不完满进行了反思。

  • 渗透到民间的现代感——试论《三峡好人》对当代民间精神层面的关照渗透

    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少数几个从一开始就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导演之一。他执导的新片《三峡好人》,荣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该片再度体现出了他一贯对民间底层人物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本文试对该片的主题作更深入的挖掘,来阐释他在片中通过情节、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表现出来的渗透到民间的现代感。

  • 浅析小说《指环王》三部曲的神话隐喻

    本文旨在从托尔金的《指环王》三部曲的神话构建中,探讨作家以神话的隐喻方式揭示人类对现代世界的间接、诗意的认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迷失的自我本性。托尔金所展现的现代神话,既包含着西方人对未来的深刻悲观心理,又洋溢着对人类团结共进、永不停歇的战斗精神的礼赞。

  • 从跨文化视野看影片《灰色地带》

    出品于2001年的美国影片《灰色地带》(The Grey Zone)以二战时期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纳粹分子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撼动人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44年波兰布里茨那卡集中营的一段真实的故事,那里的犹太人为了免遭走进毒气室的命运和德国人展开了惨烈的斗争,最后以失败告终,犹太人都遭到枪决。本片是一部非...

  • 《安娜与国王》中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文章通过对电影《安娜与国王》中的女主人公安娜的分析,提出了该角色对现代女性的启示,即一个独立走向社会的女性形象,不仅是要对腐朽的宗法父权社会有抗争的勇气,也要对女性自身的负面因素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将自身从依附性上脱离,才能达到一种独立自觉的女性解放。既坚强又温柔,这应该是男人女人共有的美德,而非男人只有坚强,女人只有温柔。不...

  • 熟知化和陌生化理论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应用

    熟知化和陌生化策略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电影名称翻译中自觉和不自觉常用到这两种策略。本文以熟知化和陌生化理论的视角,主要分析了汉译外国电影名称的特点,得出汉译电影名称以熟知化策略为主的结论。文章还指出,熟知化和陌生化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最后,我们还简要地分析他们的修辞效果。

  • 从“参与式收视模式”看电视剧播出终端的文本创新

    本文关注在国内刚出现的电视剧参与式收视模式,认为其在电视剧营销终端的文本创新上拓展了新路。传统电视剧文本构成单一,单向传播,效果受限。以即时海评为特征的参与式观看模式,打破了电视台在电视剧终端播放环节的内容生产上无所作为的现状,增加了文本厚度,同时也开辟了新的快感维度,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电视产品消费特征,对当下电视剧营销有...

  • 影像在民间:中国当代民间影像论

    民间影像是随着DV的普及在中国内地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影像话语霸权,由此掀起一场影像观念的变革。民间影像的特点表现在生产方式的平民化、表达视角的真实性。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民间影像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将囊括多种传播形式。

  • 论王权对人性的异化——有感于影片《荆轲刺秦王》

    <正>“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电影《荆轲刺秦王》演绎了这段人们熟悉的历史,重塑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尽人皆知的暴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秦王嬴政形象。在影片中,秦王嬴政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赵女、与吕不韦、与嫪毐、与荆轲、与燕太...

  • 试论反腐题材电视剧中的“清官意识”

    近几年,荧屏上出现了大量弘扬社会正气与表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腐题材电视剧,显示出较为突出的清官意识一、清官形象是清官意识的主要载体;二、清官意识既有传统人治的色彩,又有现代法律的特色;三、清官意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 试论电影语言的含蓄美

    电影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而其中“含蓄性”是它比较突出的特点。

  • 大众文化吁求和谐审美教育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理性、和谐的精神宗旨去完成社会群体、个性的社会化进程。

  • 九十年代英雄主义写作的新动向

    九十年代,受着“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军旅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个性化,出现了像姜大牙、李云龙等被称之为“另类”的英雄。英雄主义写作其价值取向多元化、情感的人性化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化成为创作的新趋向。

  • 试论二十世纪初中国乡土文学之贡献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乡土文学,一反传统文学思潮,吸取了众多外国文学的精华。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用这种更新了的文学形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二十世纪初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真实历史画卷,为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这一时期的民俗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异曲同工——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与《》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霍桑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和雪莉的《》两部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色都是其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它打破了浪漫主义所惯用的直抒胸怀的手法,通过象征暗示,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隐秘关系。文章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三个主要象征手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到两位作家的象征艺术写作手法的异曲同工之妙。

  • 对美极尽的呼唤——读解哈代的诗《掘坟者》

    哈代所写的《掘坟者》,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反映了哈代的诗歌风格以及他的高超诗歌技巧。正是这种讽刺,表达了诗人对人性不容失去的美的呼唤。

  • 献给女人的一首爱与美的颂歌——冰心《关于女人》浅论

    《关于女人》是冰心4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它体现了冰心的文学精神和艺术风格,是冰心转换期的代表作。

  • 视觉与听觉的和谐:影视对绘画艺术的启示

    从艺术形态上分析,绘画和影视属于不同质的艺术,但是创作实践中它们之间存在深刻的关联。影视作品借鉴了绘画艺术的许多表现手法,并能够给绘画艺术的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本文从艺术作品视觉和听觉和谐统一的角度出发,谈影视作品对绘画艺术的宝贵启示。

  • 浅析标志设计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

    通过对标志设计过程的剖析,来反映标志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精华,说明标志设计的训练是现代艺术设计综合训练,它包括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基本技法和设计训练的基本程序,因此重视标志设计的训练对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综合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功能。

  •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通过对功能性音乐的分析和研究,来解析电影音乐的功能和特征,并希望藉此来认识和分析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音画一体性和音乐的不可代替性。

  • 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形式美

    中国民间剪纸是按意象的心象和劳动人民自我理解的美来造型,按劳动民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要求创作的艺术。通过对民间剪纸的造型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分析阐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美。

  • 论郑庄公时期郑国的外交政策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国君,史称“郑庄小霸”。郑庄公时期郑国快速崛起,其原因与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远交近攻,结强制弱、分化瓦解敌方阵营,化敌为友等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有很大关系。

  • 道得天人际 主遗六合外——镜鉴西方,看儒家道论入世务实文化意蕴

    在宗教神性文化的时代,在本体论超越现世哲学盛行的文化氛围中,儒家以天人相交、相预的道学另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入世践行蹊径,造就了中华民族“重实际而黜玄想”、“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文化精神。与西方哲学悠久的理性思辨传统相比,儒家道学的基本趋向是实践论。中华文化之重实践讲中庸行忠恕、高雅而又朴实、底蕴厚重、圆融和合而又...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