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试论全球化时代影视传媒的功能

    全球化对我们的娱乐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不同不会形成二元或多元对立,更不能取代人们欣赏艺术习惯和多种选择。影视传媒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其它媒体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本文作者从《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角度出发,试图分析小说中各种不同的婚姻观,揭示当时社会经济、地位对人们的婚姻、生活和命运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透过不同婚姻的结局,显示什么才是简·奥斯汀眼中真正幸福的婚姻。

  • 王迪

    <正>王迪,男,1928年出生于吉林省,原籍辽宁省辽阳县。1946年参加革命,1947—1955年先后在东北文艺工作团、上海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创作员、编辑、编剧、导演。现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第二届、第三届)、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中...

  • 换一个角度看历史——重新解读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文对姜文执导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了重新解读,重点探讨了该部影片的艺术资质,并从表意系统和形式系统两大系统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文章指出了该部影片广为称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好地平衡了艺术性和商业性,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 凝视的月光——论《夜宴》对《哈姆雷特》深度内涵的视觉转换

    电影《夜宴》改编自戏剧《哈姆雷特》,但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景选择等方面二者存在一些差异。《夜宴》将《哈姆雷特》中一切深度内涵平面化,将审美对象变成纯粹视觉消费对象。因为电影是文化产业,将原本不是可“看”的深度内涵转换为好“看”的视觉符号,可以吸引消费者凝视的目光,能够实现文化资本的最大利润。性本能表征往往是电影视觉转...

  • 电影现象学质疑

    现象学作为电影艺术的哲学基础缺乏历史进化的思维。电影现象学意在从哲学视角解决电影文化的生成问题,但必须在电影媒介内部视域考察其文化自身建构规律,电影呈现出创作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互本文”若隐若现,仿佛电影的本体再次芜杂不清。

  • 试论电影语言与语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电影语言与语境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电影语言的生成离不开作者所创设的各种特定的语境。另一方面,电影语言也可以为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现矛盾,把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

  • 电影品牌的文化营销时代

    电影品牌的文化营销是一组合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文化力加强营销。这里的文化营销传播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创意,只有这样,营销传播活动才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会塑造出的全新的营销形象,两者在具体的市场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本文以自由思考的模式来谈谈对当代电影发展中文化营销的思考。

  • 全球化想象之外的上海形象——评析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世纪90年代,上海通过新一轮城市改造,再次承担起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全球化想象的重任。在电影的影像世界里,这种对上海的全球化想象是以一种上海怀旧的方式来完成,影片中出现的多是二三十年代“摩登”上海的形象。2007年,导演许鞍华以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重现江湖”,却有意与这种全球化的想象保持距离,在影片中构筑了一个东方性的、日常...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幅现代都市市井生活的浮世绘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描摹了一幅现代都市市井人生的景观。影片通过上海和鞍山这两个城市空间的对照,表达了对时代和人生的一种特殊体验。

  • 真实的血案陌生的感受——解读《马嘶岭血案》中的陌生化手法

    当代作家陈应松底层叙事的代表作《马嘶岭血案》采用了一系列的陌生化手法,主要体现在情节的延宕、视角的限定及语义的转移等三个方面。陌生化形式技巧的运用有效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即城乡在物质与精神等层面的巨大差异、知识分子与农民的严重对立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

  • 从跨文化视野解读影片“律政俏佳人”

    “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是由罗伯特·鲁凯蒂克导演.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和马修·戴维斯(Matthew Davis)主演的美国电影,这是一部首映于2001年的喜剧影片,欣赏该片之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喜剧情节的背后总有令人深思的内涵,这正是此类影片的艺术魅力。从跨文化视野解读这部影片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主旋律影片浅论

    人们习惯于把宣扬社会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归成一类,认为它是为政府宣扬“主流”思想的电影。“主旋律”是什么?为什么主旋律影片不那么好看?尽管已经有所突破,怎样还能更好看呢?

  • 科幻电影中的时空观念

    《时间机器》是好莱坞的一部科幻片,于2002年3月8日首映。此次重拍,以21世纪电影技术所造就的视听效果毫无疑问要远远超过前人。

  • 《疯狂的石头》中的语言特色

    本文试图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疯狂的石头》这一影片所展示特色及其反应的社会现象。

  • 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心理描写艺术

    《闻香识女人》讲述的是一个盲人中校与穷学生互相帮助和救赎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和对美好的礼赞。本文从心理视角出发,分析了影片中两位主角的心理成长历程,剖析了人性中所应具备的品质和人生的价值。

  • 论苏美史诗战争电影产生的文化语境

    苏美两国拍摄了大量的以二战为题材的史诗性战争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比较研究对象。论文主要从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苏美史诗性战争电影所产生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由此揭示了两国电影在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和对战争的不同姿态。

  • 英文影片及其英语习语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本文通过英文影片及其英语习语的发展和特性来探讨英美文化。

  • 《通天塔》隐喻的解读

    本文认为影片《通天塔》充满隐喻,极具艺术张力。本文对影片隐喻的解读,力图抓住该片所折射出的时代命题。

  • 《哈姆雷特》的悲剧与人生抉择

    《哈姆雷特》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当代大学生的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要勇敢地做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已的...

  • 不凡的经历与不凡的创作主题——从海明威不平凡的经历解读其独有的创作艺术风格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与众多作家相比可算是特殊而又丰富、具体而又离奇。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对他的创作主题和思想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他独有的作品风格和艺术。了解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有助于较完整全面地解读欣赏他作品的艺术风格,更好地品味。他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人生活得更有力量和信心。

  • 关于海明威与他的“硬汉子”形象的研究

    海明威是典型的“硬汉子”,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也都是一个个硬汉子,在重压之下都表现出一种优雅风度。海明威所塑造的不同阶段的硬汉形象,都来源于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所以海明威的作品的创作,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的方法。他所描写的一系列的硬汉形象,为现代人树立了榜样,对他们战胜困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论《宠儿》中语言的隐喻性

    <正>托妮·莫里森简介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193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曾担任蓝登书屋编辑、资深编辑,1989年起任斯顿大学教授。主要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曾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评论协会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唯一黑人女...

  • 一声叹息——对转型期小林形象的另一种思考

    在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先为犹豫后为甘心地用自己人格的堕落来换取物质生活的“雅痞化”,的确令人痛心。刘震云的“成长小说便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道德上的耻辱感。

  • 影印在墙上的爱情——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样看似有着圆满结局的倾城之恋,却要归功于香港陷落的战火,可以说是战争成全了一场无奈的恋情。而见证他们倾城之恋的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墙”。

  • 革命家族的历史演义——解读袁劲梅小说《忠臣逆子》

    这是一部关于家族几代人革命的历史演义,还是一部中国百年沦桑历史中几代人迷惘困惑的精神史。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探讨了革命问题,信仰问题,信仰过度和循环革命的问题,从时间、空间、性别体验的不同视角进行阐释.为小说注入了丰富的内涵,构成一部沉甸甸的百年沉思录。

  • 《茶馆》——老舍两种身份意识的矛盾

    本文以话剧《茶馆》为切入口,深入分析了1949年后老舍的两种文化身份意识及其在《茶馆》剧本中的表露,由此管窥当代作家和文学体制之间的复杂关系。

  • 中西家族文学的叙事艺术特征

    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结构形态尽管有很大差异,但都出现了以家庭家族为题材的叙事文学。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中西家庭家族文学的叙事结构表现出一些类似的特征,在整一性和个人化的叙事模式中,它们都表现了各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体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 删繁就简洗练之美放光华——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对话艺术

    《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是一篇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完成的短篇小说。文中的对话代替了叙述,使用“风格化了的口语”来刻画小说人物,通过对话中的细微之处传达主题的信息,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写作特色,达到了一个高度的艺术境界。

  • 从《简·爱》解读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性意识

    《简·爱》从妇女地位问题这一独特角度,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这一女性形象冲击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妇女观念,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觉醒女性的抗争,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