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云之彼端——约定之所》:华丽的平凡,回忆的共鸣

    在动画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部作品,其投资多少,制作水准,已经不是人们所关注的方向。人们评价一部电影,总是会把情节动人放在首位。优秀的故事有很多,如何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叙说这个故事,同时如何用自己引以为傲的画笔来渲染这个故事,新海诚——用一年时间准备制作的《云之彼端——约定之所》,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独到的理解。

  • 日常生活的戏剧表达——雕塑家华龙宝作品解读

    中国雕塑近百年来发展的主要旋律是单向西化,中国雕塑艺术进程需要本土化和全球化。华龙宝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民间彩塑与西方波普艺术的共通性,以此作为雕塑变革的突破口,流露出的一种对当下生活、对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状态的关注。他的作品清新自然,手法夸张生动,具有一种欢快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一种能够与公众交流的特性。在作品力求通俗易懂的...

  • 艺术百家:张建永摄影作品选登

  • “耳朵大有福”的张猛

    <正>嘉宾简历:1975年出生,1995年考入中戏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电影文学专业。读书期间,即开始影视剧本的创作,如《冰裕沟》、《今天是个好日子》和《我的新娘》等影视作品,并创作了家

  • 《耳朵大有福》:平民贺岁喜剧话语的建构

    随着近几年来贺岁喜剧片的发展,中国贺岁喜剧片的类型与风格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中张猛的处女作——平民贺岁喜剧片《大耳朵有福》就是一个喜人的收获。这部作品立足于"真实性"、"小人物"和"生活底幽默"这三个视点而较为成功完成了平民贺岁喜剧话语的构建。

  • 当下底层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耳朵大有福》评析

    影片《耳朵大有福》无论在人物形象塑造、剧情设置,还是在环境声音烘托方面,都努力营造出一种生活实感,将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性格、生活及所处的环境真切地展示出来,再现了当下城市底层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使普通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受到观众的好评。

  • 愈苦难,愈轻盈——《耳朵大有福》影评

    由中韩合作拍摄的《耳朵大有福》,并不是一部力求煽情,催热泪下的电影,而更接近于一部写实主义的影片。近乎记录的风格,加之韩国摄影师的运镜,让影像风格颇为生活化。它的主题并不宏大,也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更没有运用太多的商业电影语言。作为中国又一部回归人文关怀的影片,《耳朵大有福》理应被历史铭记。它朴实、清澈,循循善诱地向我们...

  • 《耳朵大有福》——时代消褪后中国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写真

    从时代的变迁及小人物命运的转折、困境的角度去分析影片《耳朵大有福》,已经落幕的时代在小人物身上的微弱回响,微观的政治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平民的人生价值观,都使得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显示出真实、贴近的一面。

  • 《耳朵大有福》:幽默小品,现实主义的盐

    《耳朵大有福》作为平民贺岁片,其小品式的幽默中渗透着朴实的现实主义省思。本评论便从影片的现实主义特质、纪录片特质、幽默性等方面探析该片的亮点。

  • 从《集结号》看中国电影大片的转向

    冯小刚从1997年拍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到2007年推出《集结号》.在这十年发展过程中,冯式电影从创作到运作模式的悄然转变,其电影本身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衍化。《集结号》从人性化的视角,颠覆传统战争题材,开启了银幕大片的新风气,彰显出中国第一部具有自主话语权的民族商业电影的诞生,对我国多年来顶礼膜拜的传统战争题材的创作形成了颠...

  • 谈印度电影民族音乐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借鉴作用

    美国民族音乐学会(SET)前主席、美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马克·斯洛宾说:"应该用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理解音乐",诞生于历史长河中的印度电影音乐自然概莫能外,它以鲜明的民族特性,良好的传承在世界音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印度电影音乐进行的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印度电影音乐。只有具备了鲜明个性的民族音乐才会最终走向全球...

  • 解析数字艺术时代的文化积淀——从数字电影到数字艺术

    数字电影艺术的出现并非完全出于科技原因,其背后蕴涵着大众文化的需求、消费文化的刺激以及网络文化的支持。数字艺术发展到今天是历史的必然,是科技作用于艺术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一门艺术,仍然存在着潜在的文化问题,数字艺术该如何完善自身,成为一种持久的艺术形式,发挥人文精神的支持作用,是我们对数字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 魔幻电影:新类型片的诞生——为魔幻电影正名

    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带来了电影技术的革新。特别是近几年,以《魔戒》为首的魔幻电影开始以群体的面貌出现,在创作和观众反映上均呈现出类型片所具备的一些特质。这些魔幻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其原型,是对现实的一种夸张化的隐晦再现;在创作和观赏上也形成了一整套明显的、较为固定的三大特征,并显示出了惊人的一致性。...

  • 影视作品中的爱情冲突透视

    爱情是影视作品的永恒主题。但影视作品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讴歌爱情,而是通过一定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情感冲突来加以揭示。一般来说通过婚恋双方情感与欲望的冲突、婚恋双方的社会背景与个性冲突、婚恋双方的价值取向冲突几种模式来完成对爱情的阐释。

  • 色彩在影视服装中的视觉表现

    服装色彩在影视剧中对观众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对于表现影视剧中人物形像、烘托剧情氛围、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服装色彩必须服务于整部影视剧色彩基调,必须与整部影视剧色彩基调相统一,与影视剧中人物性格特征相统一,才能准确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阿甘成功的三个性格优点

    阿甘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他小时候双腿残疾,大脑迟钝,说话笨拙而可笑,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弱者却成就了许多正常人都可望而不可即的成功。很多人都在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能够成功"如果阿甘是一名大学生,他一定不会有当代大学生的种种虚度光阴和自我放纵的恶习,以及空虚、好高骛远的追求。相信每一个看完影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思考...

  • “中土”的想象与指涉——略论魔幻电影的生态与类型特征

    魔幻电影作为当下一个主流类型电影的成熟范式,具备相对独立的特征和品性。魔幻电影是隶属于魔幻文学的范畴,而魔幻文学是自成体系的叙述方式,创设出一个异常的世界,遵循着一种异于现实世界的独特逻辑。魔幻作为电影中的"奇观"元素,在电影诞生之初就被引入。作为一种新类型片,魔幻电影有着自己独立的品格与特征。魔幻电影的风靡,具有着重要的社...

  • 新批评视角下的《一朵红红的玫瑰》

    新批评是把文本看成独立存在实体的文学本体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注重文本的内在研究。本文试用新批评的理论,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解读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写于1794年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

  • 浅论中国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的运用

    动画艺术以其综合性艺术的身份容纳了其他艺术形式于一体,且通过丰富的视觉构成元素及无穷的表现力来完成艺术性的叙述表达。中国装饰艺术就是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与创作的艺术开采源之一。传统动画设计中对装饰艺术的借鉴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角色造型、场景、道具设计以及画面色彩基调的把握上。这有利于加强艺术间的融合与借鉴,促进传统动画片的艺术...

  • 海派电视娱乐节目初探

    2006年的中国娱乐节目由过去央视、湖南卫视的"两军对垒"转化为央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的"三强鼎立"。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为强大后盾,东方卫视娱乐节目在明确的指导思想下确定了长远战略目标,对自身进行了准确定位;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各种资料,使节目呈现出大气、时尚、雅致的特点;运作过程中,既借鉴优秀节目,又不断探索创新,突出个性,...

  • 谈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民族性——以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为个案切入的探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电影、电视、声音和影像营造了声势浩大的巨大冲击力,中国的传统艺术形态和观念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因而,强调突出艺术的民族文化身份显得举足轻重。色彩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张艺谋的作品不只是因其意蕴深厚、制作精良,而且在色彩运用方面也是独具匠心,其色彩语言在影片中的运用凸...

  • 一次叙事变革的突袭——论第四代导演的叙事艺术

    第四代导演崛起于历史遭际逝去和重大机遇来临之时,自然的担负着承前启后、鼎新革故的使命。他们的创作呈现出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语式、叙事时态、叙事人称等多向度的突围与开拓;他们选择了情绪叙事路径,并由此生成了特定的电影时空,同时注意画面造型和叙事两种功能的结合,叙事人称视点更为灵活多变。第四代导演在电影叙事领域做出了诸多...

  •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红色经典”改编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红色经典'的改编,由于市场与文艺的合谋,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导致众多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批评的现状。其重要原因为影视剧产业主要被市场逻辑所主宰,改编者为追求收视率和票房,获得大量利润而肆意开采'红色经典'这笔资源。'红色经典'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在对其进行改编时,必须做到艺术自...

  • 论影视作品中的音乐美学

    音乐是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既具有一般音乐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它穿插于情节和画面之中,与影视画面相配合,与影视剧情相配合,具有着改变和把握影视的节奏、直接介入剧情、渲染气氛、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重要作用,表达了画面或其他元素所不能表现的东西。影视音乐主要包括影视歌曲和影视音乐主题两种,这两种音乐动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影...

  • 汽车与电影结合的成败探讨

    如今的电影当中除了历史剧几乎都少不了汽车的影子,汽车和电影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而汽车已经成为电影娱乐的重要元素,一般来说结合汽车的电影有三类。汽车和电影的最佳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汽车是电影中恰当时机和恰当场合的点缀,剧情需要展现车手高超车技和汽车优良性能,或者是电影需要汽车对故事情节的精彩部分能起到推动作用。

  • 通俗情节剧中的儒家文化精神——李安导演风格研究

    李安导演是一位将东西方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以此赢得东西方观众普遍认同的华人导演。李安的导演艺术既有儒家文化的内涵又有好莱坞剧情片的通俗情节剧特征,他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中体现出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熟谙,对"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传统的坚守,以及在文化多元、认同分歧的现实中努力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出路的创新精神,并成为华语电影民族...

  • 人性的冷与温——谈李安对张爱玲《色·戒》的“创造性误读”

    李安的电影《色·戒》基本忠实于原著,但并未过于拘泥原著情节,而融入了李安个人审美体验和人生观,对小说中的家国和爱情主题作了"创造性误读",将青春和个人的命运融入家国兴亡的历史洪流之中,戏假情真中流淌出人性中的美好部分。这种误读体现出李安与张爱玲关于人性的不同思考。

  • 《投名状》中的庞青云:《水浒传》中的宋江

    电影《投名状》根据晚清"刺马"案改编,但主角庞青云的人物形象与其原型马新贻已经相距甚远。"刺马"案只能成为《投名状》的外壳,其灵魂精髓却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可以说,《投名状》中庞青云的形象、这一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复杂程度以及受欲望指使而人性发生嬗变的过程,与《水浒传》中的宋江更为神似,称其以《水浒传》中的宋江为蓝本并不...

  • 理性与感性的遭遇——再从电影《色·戒》谈起

    张爱玲与李安的《色·戒》均不是讲述爱情的文本。前者通过女性视角,借助反高潮展现了女性无法摆脱、无法释怀的情感困境,以及其中暴露出的虚弱本质;后者则通过感性的表现手段,诠释了两性间的纠缠和人性的复杂内涵。相对女性的理性生存来讲,前者比后者更富有警醒作用。

  • 《长江7号》的感动元素

    "感动"一词在物欲过盛的社会,已经变得珍稀可贵。电影《长江7号》则呼应着这一社会主题,过亿票房表明了其感动面之广和感动效果之深。《长江7号》具有四个"感动"元素:儿童和亲子之情、弱势群体的境遇、可爱可怜的小动物以及触动成人童年经历和情感的童话。这四个元素糅合到一起,在表达主题的同时,也促使都市人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要了解社会...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