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娱乐的代价——论当代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消费主义

    近十多年,中国的影视工业的巨大发展带动了不计其数的影视作品产生,其中与历史有关的影视剧则受到了男女老少的青睐。在当今这个以娱乐为消费时尚的时代,历史剧在展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在向人们传达着娱乐和消费的概念,历史消费主义则成为大多数历史剧不可逾越的障碍。影视剧中的历史消费主义有它自身特殊的表现形式。以历史消费主义为特点...

  • 中国动画发展之述评:精彩过去 苦涩当前

    追溯中国动画的历史,不得不先从动画电影开始。因为中国动画所继承的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国动画界曾经获得的辉煌都是在动画电影中体现的。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葫芦兄弟》《三个和尚》等中国几部典型动画片的分析,评述当前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美、日、英三国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影响为启示,展望未来中国动画...

  • 从颠覆特征看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性

    周星驰的一些电影深受国人追捧,且经久不衰,风靡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周的电影在其无厘头搞笑和荒诞不经的外表下,为人们提供欢笑娱乐之时,反射出了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下人们对颠覆传统消解意义的一种渴望,抑或简言之,因为他的电影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而其解构到重构的转变,表明周星驰在电影和人生上新的...

  • 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形态特征刍议

    电视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电影品种,指为电视首映而制作的影片。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电影既吸收了电影传统中用精致的声画语言、进行叙事的各种技巧,又适应了电视媒介的特点。其特殊性决定了它将遵循电视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同时又在叙事节奏、表现方式和艺术审美特征上具有独特的鲜明特性。

  •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试析文学与电影的异同暨对表演的要求

    文学与电影都是作家或艺术家对热火朝天的、生机勃发的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齐白石关于绘画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其实也是对文学与电影的审美特质的精准概括。文学与电影既有密切联系,也有明显区别。它们的审美特质对表演者有着较高的要求。

  •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及其内涵

    好莱坞一向以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见长,几乎从所有的美国大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美国英雄主义的宣扬,有关英雄的电影为好莱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其中的英雄形象总是给人以震撼,不同的英雄人物也反映出了美国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我们的心理需要成就了今天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辉煌。本文试图对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加以分析归类,并试图找出其...

  • “冯氏幽默”与后现代幽默社会——论冯小刚《非诚勿扰》的幽默艺术

    《非诚勿扰》是冯小刚集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新作。这是继《不见不散》和《手机》之后,又一部以婚恋为题材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主要以男主角秦奋(葛优饰)征婚为题材,通过与应征者的约会,来演绎现实人生中的故事。并通过男主角与各类应征者的感情纠葛,反映当今社会的人们对爱情、婚姻的世俗、功利的态度。冯小刚导演以他特有的“冯氏幽默...

  • 纸枷锁: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则寓言——读《梅兰芳》

    陈凯歌三年磨一剑,两周时间,《梅兰芳》内地票房过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梅兰芳相关书籍热销,更有京戏进课堂……是一时间的热闹?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诉求正好寻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无论如何,《梅兰芳》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确实提供了一个可资分析的范本。本文试图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线来认识梅兰芳。

  • 造作与叹息——论《桃花运》的后现代情调

    所谓的后现代情调是指艺术作品中对传统风格的解构,以营造一种“平面化、无重点、无中心、无深度”的艺术氛围,显现一种“游戏化、情节零乱、故事不连贯、首尾不照应”的艺术外貌。电影《桃花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后现代情调中,它散发着矫揉造作的气息和无可奈何的叹息。

  • 多模态话语分析《非诚勿扰》“和谐版”电影海报

    一、引言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常见平面视觉艺术。其主要功能是为影片做广告,刺激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他的海报相比,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是集文字、图像、颜色等于一体的“复合话语”,是“一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读者在对这些符号的解码过程中得出电影海报语篇传递的信息:电影情节、卖点、文化内涵、潜在意...

  • 在娱乐中拷问爱情——解读《桃花运》的爱情主题

    爱情在人类社会中以永不衰竭的形式伴随生命存在,所以爱情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艺术创作中永恒的命题。古今中外电影中的爱情故事迄今为止数不胜数,尽管电影是一种娱乐形式,但它提供给观众的视觉盛宴使它完全拥有和文学作品一样强大的言说功能,它附带着导演的审美注脚向观众演颂着悲壮动人的爱情史诗,描绘着唯美浪漫的爱情童话,叙述着伤感激情...

  • 是大英雄自本色——论电影《赤壁》(下)中曹操形象的审美内涵

    吴宇森的贺岁大片((赤壁》(下),以庞大的阵容,豪华的制作为影迷献上了一份完美的贺岁盛宴。尽管也有许多观众质疑和批判,但依然不能阻挡它的热映,其中“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精彩战争场面之宏大令现场观众唏嘘惊叹,而一直备受观众期待的“小乔”、“周瑜”和“曹操”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演绎,则令观众回味无穷,而“吴式”幽默台词...

  • 《赤壁》之剑——论传统武术中剑的作用演化

    《赤壁》在吴宇森的精心导演下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其中宏伟的场面、错综的关系又一次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其中很多场面令影迷津津乐道。对于笔者而言,却对影片中剑的出现印象深刻。尽管出现次数不多,但是却贯穿了整个影片,里面所蕴含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 漫谈《非诚勿扰》

    2008年岁末影坛显得很热闹,《梅兰芳》《叶问》《赤壁》的轮番上演给遭遇金融危机的冬季制造了一把难得的“火”的场面。在一片喧嚷的贺岁片中,《非诚勿扰》还是凭借幽默、亲切和温情成为最能慰藉草根心灵的一碗鸡汤。

  • 现代都市的堂吉诃德——评贺岁电影《硬汉》

    留着“锅盖”式的发型,满身紧绷的肌肉,黝黑的肤色,斜挎迷彩水壶,手提红缨枪,穿梭于城市之中,只要遇到不遵纪守法的骗子、凶徒,他就会出手制止。每每取胜之后就会宣告:“有一种力量是专为消灭邪恶而存在的,那就是我。”“任何敌舰,只要遭到老三的重击,就会失去上浮的能力,失事沉没。”这就是影片《硬汉》的主人公老三(大名叫王涛)...

  • 以“杂化”僭越“边界”——从《喜马拉雅王子》观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表述策略

    《喜马拉雅王子》以多重杂化的方式试图僭越东西方边界的表述策略为中国电影如何在后殖民语境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探索。从文学叙事的层面上看,它叠加了西方经典叙事结构与东方文化主题,从影像叙事的层面上看,它叠加了西方经典叙事结构和东方影像;从民族认同的层面上看,它叠加了西方“东方主义”的凝视...

  • 更正

  • 论金庸电影《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审美趣味

    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大多推崇较强的英雄浪漫主义色彩,江湖世界、英雄人物极富夸张性、虚拟性、理想化,但它表现的对象却仍然是世俗的人、人性和人情。而新武侠电影《鹿鼎记》也可谓作者“金盆洗手”的封刀之作.又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的审美写照。金庸新武侠电影在韦小宝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彰显其夸张、浪漫的艺术描摹手...

  • 苏州河上流淌的爱情——评电影《苏州河》的语言风格

    中国第六代学院派导演娄烨的《苏州河》讲述了一个城市边缘的悲剧爱情故事,影片展现了对爱的执著和爱之意义的探讨。该影片追求生存还原,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语言和作者的世界观同等重要,《苏州河》的语言形式是表达其“世界观”的中介。敏锐多元的镜头语言、语言特点...

  • 从希望到自由——《肖申克的救赎》评论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励志的杰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着所有的希望和梦想以及对幸福、自由、友谊和爱情的感知能力。面对挫折、艰难、失败,是消沉还是奋进,是坚持还是弃守,是偃旗息鼓还是励精图治,《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

  • 《罪恶之城》的怪诞语言表现与分析

    怪诞语言将正常转化为反常,将熟悉转化为陌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异化的情感体验。《罪恶之城》的丑陋与滑稽并存的镜头语言、极端反常的叙事方式、超现实的场景设置、界限模糊的善恶评判都超离了现实中的丑、恶,将合理与不合理.正常与反常拼接组合,违反了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生存法则,是典型的以怪诞来造型、叙事、渲染的超现实题材影...

  • 从改写理论看《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描述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指出改写主要受诗学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限制,《功夫熊猫》正是如此。首先,《功夫熊猫》在良好地呈现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同时,其主题渗透着美国精神,彰显着“美国个性”,印证着“美国梦”的实现,可以说它是中美文化的一个完美结合。同时,从诗学的角度,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也很好地解决了《功夫熊猫》为什么是动画片这...

  • 日本动画中女性形象类型化表现及其分析

    近年来.日本动画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在众多作品中,很多女性角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角色的地位与男性角色不可相提并论,尤其是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呈现出了复杂的特点。但总体来说,日本动画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都是极端类型化的,并且深受“型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

  • 不可避免的悲剧——电影《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悲剧原因分析

    电影《土生子》讲述一个黑人被剥夺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社会,主人公黑人别格变得麻木不仁,不由自主地使用暴力,他在极度混乱的意识中残忍地杀害了白人姑娘玛丽和他的黑人女友蓓茜,自己也受到白人法律的严惩——被电刑处死。本文重点探讨了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别格的心理变态、自我毁灭的前因后果,指出黑人的野蛮凶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特性,而...

  • “船长,船长!”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目标和本质是什么?升学率?就业率?还是不问质量的大批文凭和毕业生?通过分析电影《死亡诗社》的人物形象与塑造,剖析人物的成长过程和教育者成败的原因,论述了身教胜于言传的基本道理和教育效果,深刻揭示了教育者们所标榜与践行的南辕北辙和教育的本质。说明了教育方式和内容都应顺乎人性才科学、才会使学习成为快乐而有意义的事。

  • 从电影《完美的世界》到儿童“完美的世界”

    影片《完美世界》突出地强调了儿童教育方面的重要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作用本应该是把儿童天生具有的完美的世界完全交给他们。儿童应该通过感受和体验生活实际来找回他们的完美世界。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顺应儿童的天性。而这就是电影艺术价值的真正体现,观后深觉本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现代教科书。

  • 女性的解放:解读《小鸡快跑》

    影片《小鸡快跑》的主角们是一群母鸡,并且影片的创作班底也大部分是男性。但是,在我看来,这部黏土动画却是女权的。本文从女性主义,更准确地说是女权主义,更倾向于用社会学品评角度,从影片中的几个元素着手,阐述《小鸡快跑》中“女性”是如何进行自我救赎,从而隐喻了“女性的解放”这一主题的,这可能可以称为观众的再读解所产生的意义...

  • 《特洛伊》:神话战争的人性化诠释

    影片《特洛伊》以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为蓝本,重现了希腊神话中悲壮的特洛伊战争。影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人性化演绎、人物命运的人性化阐释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人性化诉求,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产生的人性根源,从多个侧面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展示了人间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珍贵,表达了人对和平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带...

  • 《最卑贱的人》:默片时代的强音

    德国室内剧电影《最卑贱的人》改编自俄国文豪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外套》,因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美学追求,在德国和美国电影界影响巨大。在本片中运用的移动摄影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影视拍摄技术.它对心理现实的精彩刻画,在世界电影史上都可大书一笔。该片诞生在表现主义氛围中,却有现实主义特色,沿用传统却又有艺术与技术上的创...

  • 中国电影是否需要巴赞?——论侯孝贤和贾樟柯电影里的写实主义与蒙太奇

    本文从非影响学角度分析巴赞写实主义电影美学和当代中国(华语)电影的关系。几十年过去,巴赞电影美学里的现实主义“老灵魂”不仅未死,而且不期然在两个未受其理论直接影响的中国导演侯孝贤和贾樟柯的作品中得以化身重现。而对于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困境,巴赞或难有帮助——尤其是他对蒙太奇和电影戏剧性的排斥,和他对“难看的”景深镜...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