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从心灵出发——电影《云上学堂》导演阐述

    《云上学堂》的电影剧本是钟英魁和杜丽鹃两位作家根据《感动中国》的李桂林和陆建芬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改编过程中两位作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塑造了两位主人公的艺术形象,讴歌了山村教师的纯洁而崇高的精神境界,剧本感动了我们摄制组全体成员。

  • 国歌风岭激荡 国旗云海飘扬——长影国庆献礼影片《云上学堂》思想艺术谈

    由长影集团与吉林省名流实业公司联合出品,根据"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李桂林、陆建芬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云上学堂》,已经入选第二批国庆重点献礼影片。

  • 《云上学堂》:守望精神的家园

    一、故事:现实"照进"梦想一条艰辛的"天梯之路",一所幸福的"云上学堂",一对山村教师夫妻感动了中国。电影《云上学堂》根据"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真实事迹改编而成。

  • 顽强的守候——评影片《云上学堂》

    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用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为悬崖上的二坪村恢复了停学十多年的山上小学,也在用知识润泽着大山里的彝族村民,让这对夫妇感动了中国。电影《云上学堂》再现了普通人强大的力量,"爱生如子,以校为家"是这对夫妻的宗旨。

  • 十七年时期电影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电影随着时代的要求,在主题设置的思维模式以及人物塑造、家国关系处理等方面会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十七年时期电影的最大特征为:阶级化身份定位以及单一化人物塑造;个人政治群体化,群体政治家庭化。这些特点在新时期电影中逐渐被改写。正确看待改写过程中的变化,是理解与时俱进的新时期爱国主义内涵的关键。

  • 百年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质探析

    电影作为一面影像之镜记录着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电影创作的主体和创作本体,举凡成功者无不彰显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赢得电影创作的客体——观众的喜爱与喝彩。综观百年中国电影,其优秀者莫不洋溢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它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创新。人们对于电影的接受,无论就其作者或作品,无论就其内容或形式,依然投射...

  •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

    与女性文学研究和创作相反的是,各种不令人乐观的社会文本仍然在持续出现。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之路到底往何处去?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遵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以及学科化的历程,特别是其中耐人寻味的男性学者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过程,会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参考...

  • 关于中国电视媒体品牌问题的思考

    品牌经营是中国电视媒体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品牌建构、品牌推广、品牌维护、品牌延伸四个方面对中国电视媒体品牌的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并针对中国电视媒体在品牌、在经营环节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认为中国电视媒体普遍具有品牌意识,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品牌经营的探索和实践,但对电视媒体品牌的特殊规律缺乏深入认识,品牌运...

  • 从好莱坞电影的结局谈美国精神

    在美国的各种大众文化中,电影成为一种独特的展示美国文化和美国社会的艺术表现方式。每一部影片都有其竭力展示的主题和它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因此,对经典影片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剖析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在不同时期下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美国人共同崇尚的信念和精神。

  • 好莱坞影片中律师形象的性别差异

    好莱坞影片中的律师形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并因性别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男律师要么为打赢官司不择手段,要么为追求正义孤身对抗黑暗现实;女律师基本上是弱势陪衬,偶尔成为主角,也多半属于法律边缘人。这些差异并非美国法律职业的实际情况。

  • “貌”合“神”离——《功夫》与《功夫熊猫》的文化内涵比较

    电影《功夫》和《功夫熊猫》在情节上有着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两部影片也有着本质的差异。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两部影片,会发现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内涵之间的交融与差异。不过剥开炫目的外表,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文化在影片中的交汇、融合以及文化本性在电影中的决定性作用。

  • 后现代的印记——黄建新电影作品新探

    黄建新在电影里表达的那种对社会流弊和传统文化的反思是十分写实的,并混杂着现代主义,但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在市场规律的制约下,他加强了电影中的后现代表达,本文从以黑色幽默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与荒谬;对文化符号的运用和拼贴;解构精神的阐扬等三个方面来论述黄建新在作品中所留下的后现代印记。

  • 相声、小品的电影化——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要素

    冯小刚是一个独特的导演,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是当代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作品。从商业的角度讲,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无疑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票房收入给内地电影市场注入了蓬勃活力。冯小刚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占有了国内电影市场有限的观众资源和票房收入。

  • 从《非诚勿扰》看冯氏平民喜剧之路

    《非诚勿扰》是冯小刚2008年导演的一部比较成功的贺岁喜剧电影。其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人民性和传奇性两个方面。它既延续了冯氏风格的平民喜剧的叙事模式,又对传统的"冯氏幽默"有所突破和创新。

  • 从《天下无贼》看冯小刚贺岁片特点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具有巨大的商业票房号召力,也逐渐成为本土电影一个知名的大众文化品牌。本文仅从冯小刚的贺岁片《天下无贼》来探求冯氏电影的特点。体现在冯氏电影中比较突出的几个特点:1.商业性;2.人物的选择;3.语言的运用;4.叙事的游戏性。

  • 心灵之花——影院动画片《马兰花》导演创作谈

    中国动画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呈现出转益多师、多方寻求突破的局面,为第二个十年的全面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期的七篇文章有的放矢,都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马兰花》的问世可以说是2009年中国动画界的一件盛事,导演姚光华的创作阐释是解密这部影片的重要依据,杨晓林副教授则对《马兰花》的成败得失做了深入独到的分析。日本2006年的名片《红...

  • 《马兰花》:媲美迪斯尼经典动画的非凡之作

    国产献礼片《马兰花》不但有经典选材与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青春化的主角设计、匠心独运的反角藤妖及配角群像,还有美轮美奂、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场景设计,所有这些使其成为可以媲美迪斯尼经典动画并有所超越的非凡之作。但是与近年来的好莱坞新动画电影相比,如若在角色设计方面注意突出个性,角色的主次更分明;在细节方面加进更多的人情人性因...

  • 动画电影《红辣椒》与精神分析

    2006年日本制作的动画电影《红辣椒》是一部大量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的影片,在读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对这部影片不易读解的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出这部影片的主题和人物在精神分析上的特色。

  • 后工业时代生命需要的精神突围——动画电影审美心理浅析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数量剧增的动画电影及其如火如荼的动画产业热潮,以受众审美心理构成中的感知、想象、情感为三维,通过验证性的分析,指出受众视听的愉悦、审美时空的延展、审美理想的张扬,使得动画的艺术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生命需要,这正是动画电影成为后工业时代越来越占据主流地位的重要审美类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 动画艺术在观念与技术快速更新下的蝶变

    当今,随着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动画制作逐渐完成了从"传统手绘"向"现代科技手段"的演变。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动画的意象性表达能力,成为设计师发挥视觉想象的最有力的辅助工具。毫无疑问,数字化技术在动漫产业中具有重要性,但动画的艺术性仍然是动漫产业的核心部分,很难想象一部没有情感共鸣只有技术炫耀的动画片能最终打动观众...

  • 对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概况的思考

    目前,中国动画产业正处于全面复苏的阶段,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成为21世纪国家快速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朝阳性绿色产业。在我国,动画产业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振兴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概况的思考入手,针对当代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中国动画产...

  • 日美动画电影设计特点浅析

    提及动画,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动画,其中最具体系、占领国际市场最多的还要数日本与美国,两国在艺术和技术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分别以吉卜力工作室和迪斯尼公司为代表,对日美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动画代表作品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独特文化背景影响下不同的动画设计发展的独特魅力。

  • 日韩恐怖电影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恐怖电影的诞生开启了恐怖片领域的新高潮。本文介绍了日韩两国恐怖电影的现状,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两国恐怖电影做了一个详细的比较,并解释和分析了这些现状产生的原因。

  • “口红效应”给电影业带来的契机

    金融危机袭来,各行各业经济萎缩,失业率飙升,作为"口红效应"的宠儿——电影业自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带动产业链的复苏,同时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更应该成为抚慰萧条期的人们走出低潮、走出恐慌的良药。背负许多使命的电影产业必须抓住"口红效应"带来的契机,生产"适销对路"的影片使之成为票房的保证,具有"口红效应"的电影将是引领人们走出低潮...

  • 《晚安,好运》:美国新闻记者与麦卡锡斗争的历史纪录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晚安,好运》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节目主持人爱德华.莫洛与麦卡锡主义的斗争,颂扬了新闻人不畏政治权势、坚持追求真理的新闻精神。文章论述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反思了当今美国媒体过度商业化、过度娱乐化及舆论监督职能日趋弱化的现象。

  • 从《肖申克的救赎》谈刑罚执行制度

    《肖申克的救赎》批判了美国的司法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对人性的压迫摧残,引发了人们有关罪与罚的深思。本文结合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从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人权保护、刑罚执行机关的人性化管理、刑罚执行中的监督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做简单探讨。

  • 影视文化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初探

    近年来,影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本文试图分析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希望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 《南京!南京!》:历史真实的艺术阐释与颠覆解构

    陆川的《南京!南京!》,对真实历史进行了个人化的艺术阐释,着重把目光集中在了大屠杀中的个人抵抗以及战争环境下普通人的各种反应,具有宽广的悲悯情怀与超越历史的广阔视野。但电影在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同时,对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中国百姓以及德国人拉贝的人性反思,均出现了断裂错位,从而也产生了无可挽回的艺术缺憾。

  • 沉沦世界中的觉醒——解读《南京!南京!》中的自我救赎

    1937年的南京是座地狱之城,形形色色的人随着它的沉沦而深陷黑暗。然而沉沦的不仅是城市,还有人性。但黑暗不会使人永远沉沦,灵魂的觉醒推动着人们逐步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以流淌的鲜血洗涤过错,擦亮了黑暗。

  • “剩女”还是“圣女”——《桃花运》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桃花运》运用五个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层次的"剩女"的情感历程,演绎了一部"圣女"的拯救神话;运用女性主义视角,自觉不自觉地使五位女主人公完成了从"剩女"到"圣女"的升华。本文将透过影片的表层结构,运用女神崇拜等理论对《桃花运》进行文化人类学解读。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