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

    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

  • 影视动画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与探析

    中国影视动画艺术历史悠久,在辉煌时期的动画片创作形式多样,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术精湛,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国际动画艺术界享有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学派"美誉。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得到进一步发展,电视动画片也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开始滞后。面对中国动画在国际中的尴尬境地,国产动画...

  • 当前国内恐怖电影研究综述

    恐怖电影是指专门以"恐怖"为题材或主题的一种类型电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当前国内的恐怖电影研究在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潜伏着许多不定因素和危机,对其进行梳理并予以评价,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恐怖文艺研究,推动中国恐怖电影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传媒产业化进程中电影美学的哲学思考

    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即电影美学本身的哲学性质问题,它首先取决于美学本身的哲学性质,因为西方的很多电影美学流派,一如既往地在追随着西方美学对西方哲学的追随。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是电影文本和电影作品的哲学立场的合理延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传媒产业迅速发展,观念多元化,在这个新鲜的发展脉动中,电影美学的哲学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去思考。

  • 影视时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为当代影视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又极大地影响了影视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而影视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广泛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时代的背景下,把影视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既能促进当代影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又能为传播和弘扬中...

  • 论十七年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

    1949—1966年的十七年电影由于处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女性人物形象也因而被赋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时代气息。例如,以男性规范为创作导向,弱化了女性的价值观与自我意识;着力塑造事业洪流中的女性形象,家庭意象被置于后景;以女性个体经历折射社会时代精神,抒发"诉苦迎新"的情感体悟;女性人物群像整体呈现出一种质朴美与崇高感。

  • 探析数码特效镜头的运用与形式

    数码特技手段为影视镜头的运用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它能够轻易打破常规摄影机镜头的局限性。通过建立虚拟摄影机,在镜头运动上实现令人惊叹的推、拉、摇、移。数码特效镜头以自己独有的视听语言,塑造了常规电影无法塑造的崭新空间。本文对影视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数码特效镜头进行了评析,并分析归纳出一些形式类型。从这些形式上可以看到,现阶段影...

  • 十七年喜剧电影的另类探索——浅谈吕班的喜剧电影三部曲

    吕班是新中国喜剧电影的拓荒者之一。他执导的喜剧三部曲《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是中国喜剧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吕班喜剧电影中对意识形态的表现,重复、移植、巧合等喜剧手法的运用来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位新中国喜剧电影的重要导演。

  • 浅析电影中的精神病叙事

    关于精神病的影像叙事与其说是精神病现象的客观再现,毋庸说是对其含混身份的一次意识形态整编。电影或将精神病想象为难以驯服的"他者"的化身,在猎奇的注视中完成娱乐消费;或把精神病视为文明的毒瘤,通过欲望的妄想指涉当代社会精神分裂的个体;或从边缘的处境开掘精神病所具有的价值批判意义,最终展示了当代意识形态中的主体生成之路。它是一...

  • 浅析谢晋电影中的反面角色

    谢晋电影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至本世纪初,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中,谢晋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谢晋"早已经超越了其名字本身,成为一种符号。他的作品在中国电影画廊中留下了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页,他塑造的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象长久地在观众心底引起了共鸣。虽然这种具有"时效性"的轰动对今天电影...

  •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僵化的形式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那种缺乏主题深度探讨的形式只能算做一个空洞的摆设,经不起琢磨和推敲。在这种情形下,对英格玛.伯格曼这位艺术电影大师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伯格曼电影的主题开掘入手,结合影片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释他是如何用一些简单的形式去发掘一系列深刻主题的。择其优点来...

  • 岩井俊二电影的美学趋向探究

    文章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探入,着重对日本新生代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作品及其美学特征进行解析,并通过与我国香港导演王家卫电影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试说明中日相近类型电影的美学倾向和艺术价值的异同。

  • “杀人”或“衰老”:杨德昌电影世界的两面

    本文从形式、风格、内容、主题、文化内涵等层面探讨了杨德昌电影的两面:"杀人"或"衰老"。"杀人"或"衰老"既是杨德昌作品中的剧情表征,也是导演思想深层的精神折射。"杀人"意味着抗争与批判,"衰老"意味着宽容与平和。自《一一》始,杨德昌不再以"杀人"来排解整个时代的压抑与苦闷,"衰老"成为导演的真实心态与境遇。影片《一一》...

  • 解读《生死朗读》的民族意蕴

    由本哈德.施林克写作的同名小说、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电影《生死朗读》以其对德国民族精神历程的解析、成熟的后现代艺术手段和对“纳粹浩劫”题材文学意义的深度挖掘而受到赞赏,获得了奥斯卡五个提名奖项和最佳女主角奖。

  • 试论《生死朗读》的多重主题意蕴

    斯蒂文·道德利导演的《生死朗读》内涵丰富,引人深思,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多重的主题意蕴。 一、关于爱情 爱情是文学艺术表达的永恒主题。在本片中,爱情主题贯穿全剧,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鲜明线索。

  • 评《生死朗读》中汉娜之死

    由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得主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电影《生死朗读》改编自德国当代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长篇小说。小说《生死朗读》出版于1995年,是有史以来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改编的电影同样毫不逊色,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汉娜,大卫·克劳斯饰演少年迈克,拉尔夫·费因斯饰演中年迈克。

  • 《生死朗读》的修辞学解读

    奥斯卡一向偏向于政治,特别对二战纳粹题材情有独钟,从《辛德勒名单》到《钢琴师》均获得“小金人”的青睐。2009年的《生死朗读》虽然新鞋走老路,可它走出了以往电影描写战争暴力与蛮荒的模式,走向深切与沉实。影片以“战后一代”德国人对“战时一代”德国人的盲目的爱———无由的怨———释怀的哀来诠释战争对人的伤害,以及人类应该从战争中...

  • 《生死朗读》与西方“纳粹浩劫”题材电影的嬗变

    一、“纳粹浩劫”的历史在西方文学和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德意志第三帝国制造的大屠杀将人类的残忍性发挥到极致,被看做是20世纪最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之一,成为西方文学艺术作品表现的重要题材。这次对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带来冲击的大浩劫为后世文学和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西方文学中,出现了大量以纳粹大屠杀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跃的作家...

  • 《生死朗读》:从影像到对话

    电影《生死朗读》改编自20世纪末德语成长小说代表作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在《时时刻刻》之后,导演斯蒂芬.戴德利苦寻良久,决定将《朗读者》搬上大荧幕。面对小说中所呈现的复杂的政治、道德、人伦、人性,戴德利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也正是这样的独特观点,才使《...

  • 《生死朗读》:面对真实的勇气

    电影《生死朗读》由Stephen Daldry导演,改编自小说《朗读者》,作者是德国小说家Bernhard Schlink。在爱情主题的外衣下,作者和导演都极力向读者和观众传达着一个更深的主题———关于人性的拷问和对于历史的反思。正如主人公Hanna在接受审判时的一句反问: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没有人回答,也不可能有人回答。这是人性可以回答,但人类却没有足...

  • 《生死朗读》的文学隐喻探究

    电影《生死朗读》改编自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原著不仅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而且其译作还畅销25个国度,是德国当代最为走红的小说之一,也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电影以独特新异的视角关注二战纳粹政权下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影片由男主角迈克.伯格作为旁白讲述了发生在他与年长其21岁的汉娜·施密茨之间的故事...

  • 《生死朗读》人物评析

    一般而言,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个体要通过这种天经地义获得自我存在的意义、获得自我满足感,就必须保证自己内心的足够强大和真实———即能够认识自我的缺憾,把握自我意识的走向,回应自我的真实需求。如若不然,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怯懦就可能抓住自我、主宰自我的感...

  • 从日本动漫产业看中国动漫的现状

    中国动画业所遇到的低迷期不仅仅是中国动画一个产业的困惑,它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许多产业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国产动画要想在国际上一展身手,动画创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学习、了解国外的先进经验。要用中国特色的内容与情节以及人物造型创造出不同于美日的动画,发挥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曾经辉煌的"中国学派"的特色。

  • 浅谈中国影视动画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形象

    中国本土文化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很完整的参照。影视动画形象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对年青一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让它通过影视动画的艺术形式找到自己的新的家园,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 浅析中美动画片角色设计之区别

    动画设计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而其中动画角色设计在动画片的创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拥有独特性格魅力的动画角色具有深远的艺术、文化与商业价值。本文从文化背景、造型技法、商业目的三个层次剖析中国和美国动画角色群视觉形象的区别与联系,希望能为推动我国动画片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 动漫人才培养与动漫产业发展

    动漫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动漫产业的兴衰。当前,只有解决动漫人才培养与动漫产业的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培养出更多适应动漫产业发展需要的动漫人才,才能使我国动漫产业更加繁荣、可持续发展。

  • 近十年来电影《罗生门》研究述评

    多年来,人们为传统的一元化本质观的思维方式所蒙蔽,总是以世俗的眼光去探讨《罗生门》中所谓的"事实的真相",总是认为这个故事中"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并想通过"事实真相"竭力去给故事或人物加载某些道德上的评价。近10年来,电影《罗生门》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围绕影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展开了详尽的分析,为我们进...

  • 从《圆明园》看纪录片故事化创作

    近年来观众对纪录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要求大大增强,纪录片导演也越来越重视纪录片的故事化,由此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纪录片《圆明园》采用故事性加三维动画的手法和技术来结构、处理影片,这是它获得观众广泛喜爱的最重要的原因。本文从《圆明园》中所使用的故事化创作的手段——故事性加三维动画的手法和技巧来探析纪录片的故...

  • 论《红高粱》的民族底色

    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立场对《红高粱》进行分析,他所制造的血红的气氛和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对人性中至真至纯一面的赞颂就像树立了图腾,真的能够唤起的力量像古老的中国红一样充满勃勃生机。赞颂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和在大悲大喜面前坚忍达观、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

  • 承载文化意蕴 洞悉人间情感——解析影视作品《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这部影视作品中蕴涵丰富的中华文明历史内容,陈凯歌导演拍摄这部优秀的作品将泱泱大国——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真实地再现出来,包括艺术文化的显现,折射出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细腻的情感文化等内容,影片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