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影像奇观探源

    影像奇观就是借用各种技术手段,展现各种被想象和幻想放大的、日常难得一见的场景,并且这些场景合理地融入叙事之中,成为构成电影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与电影的深度结合使得奇观呈现最终成为可能。奇观影像的盛行是视觉文化流行的直接见证,市场商业化程度的加强以及媒介逐步成为商业手段,再加上较为宽容的社会空间共同构成奇观影像生存的"温床...

  • 另一种文化图景和话语方式——中国特色的后现代电影文本研究

    中国后现代电影文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式的后现代主义文本,而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另一种电影话语。在电影创作中,这种文本呈现出富有意味的文化二重性,由此带来创作上的不同发展走向。在经过了体制冷淡、观众寥寥的苦痛之后,它又试图回归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共谋,力求重建精神价值新维度。

  • 民族志电影叙述空间初探——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

    民族志电影中的叙述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叙述中不可缺少的场景,而且是表现叙述时间、安排作品结构的重要途径。它推动了作品的叙述进程,是叙述中不可忽略的机制。本文把叙述空间的表现方式分为五类:总览、突出、连续线、离散点和忽略。它们对民族志电影的叙述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在《北方的纳努克》中,这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均有显现,对...

  • 意象、象征与隐喻艺术思维

    意象是隐喻艺术思维的核心,是象征的基本要素。只有由单个意象组成意象群,形成象征,才能构成艺术。意象具有实体的意义和独立的价值,它决定了艺术家的思维走向,同时对艺术家的思维具有反作用。象征是隐喻艺术思维的隐在形态或抽象形态。它是以意象为基本元素、以整体为单元隐喻展示生活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艺术之隐喻价值放大和审美价值提升的...

  • 商业化运作下中国电影大片的美学诉求

    本文以2002—2008年间中国内地导演或制片厂拍摄的代表性大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大片的商业化运作问题,重点讨论了中国大片的美学缺失,进而结合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史等因素,指出中国大片现状不佳的症结所在和中国大片发展的正确道路。

  • 中国动画形式语言探微

    中国动画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动画艺术史中的经典形式。这些经典动画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民族审美精神。这也是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运用分析及归纳的方法,探析中国传统艺术语言及这些经典动画形式因素的关联,明晰其中包含的"民族记忆"所赋予的文化精神及意义,为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然方向提供一个较明确的文化...

  • 影像中的前南问题

    20世纪90年代,前南地区电影在经历了短暂萧条之后,恢复了生机,并且在各国际电影节上相继引起强烈的反响。巴尔干电影的成功是因为其对现实的真实表现,多种族、多文化的历史冲突,东欧极权体制的意识形态阴影,各种国际势力的介入,以及浓烈的历史悲观主义情绪,悠久的艺术创作传统,强烈的创作主体性,最终成就了巴尔干电影,同时,也揭示了前南问题无解...

  • 由纪录片《阴阳》看西海固的乡土生态和文化转型

    纪实是在特定视角下的生活选择与呈现,本身包含着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建构和文化诉求。康健宁以西海固地区彭阳县陡坡村一个特殊的农民阴阳——徐文章及围绕他串结起的人际圈子,原生态地呈现了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化激荡下的困境与人生选择。通过纪录片《阴阳》传达出媒介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 纪录影片摄影机元语言分析

    在影视叙事语言中,摄影机元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摄影机元语言的运用,取决于创作者对叙事客体的影响意图和所要达到的叙事风格。对摄影机元语言的规避或强化形成了纪录片两种迥异的叙事风格。

  • 数字电影的艺术审美情趣

    从美学角度上说,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艺术便被赋予了灵魂。审美是艺术的内在根源,艺术是审美的外在表现,审美和艺术密不可分。数字电影是集科学技术与电影艺术于一体的,它带给受众的是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因而,它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 解析西方奇幻电影的魅力

    奇幻电影风靡全球,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值得人们去探讨它的魅力所在。这魅力既源于它的文化根源,又有人类的再创造,当然更少不了电影特技的功劳。奇幻电影又是那么独树一帜、充满魅力,使得从6岁到40岁的所有人士都向奇幻电影投来渴望而又惊喜的目光。

  • 电影民族化理论发展反思

    中国电影民族化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于每个阶段所处的语境不同,它们关注的重心也有所不同,第一个阶段以电影民族化大讨论为核心,第二阶段提出了建立民族电影理论体系的设想,第三阶段的电影民族化问题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发展起来的。

  •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民族精神

    张艺谋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始,拍出了《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多部作品,近几年又拍摄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大片。他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赢得不少喝彩,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张艺谋在他一系列的电影作品中都呈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维护。民族文...

  • 浅析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嫁女”情结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电影史上一位不可替代的导演,他与同时代的黑泽明和沟口健二一起成为日本电影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小津的电影中几乎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嫁女,这个高度重复的主题故事折射出了小津安二郎电影创造的深层心理结构,笔者拟从这一角度入手分析小津安二郎电影的美学特征。

  • 《南京! 南京!》:历史文本化的悖论

    对于历史,我们无可争议地要求真实,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沉重的战争史的时候,真实是惟一对得起那些亡灵们的。然而历史却似乎从来都不曾真实过,真实的历史只存在于历史发生的那一刻。历史发生的原初时刻一旦过去,历史就将被文本化,后人只有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的叙述才能接近历史,感知历史,分析历史。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应该至少包括以下三...

  • 《南京! 南京!》:大屠杀中的人性之光

    电影《南京!南京!》是以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但与以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相比,角度比较新颖,既侧重于从侵略者的眼光来看待战争中令人发指的大屠杀,较为人性化地表现了侵略者内心复杂矛盾的一面,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被侵略者中国人民在大屠杀中为了民族和自我的尊严而进行的种种反抗和牺牲,而且还从第三者的角度体现了我们应该极力...

  • 《南京! 南京!》:一个影像的神话

    近来,随着陆川的新作《南京!南京!》在全国各大院线的火热上映,对于这部影片的激烈讨论和争鸣也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在媒体的造势宣传、名家大腕的推崇备至和摇旗呐喊下,《南京》的票房一路飙升。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为这部影片而喧哗骚动不已:来自民间的各种质疑、批评、甚至骂声却不绝于耳。这使《南京》可称得上是2009年上半年...

  • 《南京! 南京!》:穿透感官的艺术

    陆川的新作,战争史诗片《南京!南京!》2009年4月下旬以来在全阂各地公映,公映首日半天时间票房已接近900万。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多家影院在黄金时段场场爆满……作为艺术电影,让观众通过一张张照片、一幕幕情景审视一段血腥的历史,观众透过来自电影艺术的感官刺激,获得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 《南京! 南京!》的非言语符号解读

    符号学是20世纪以来在周际范同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Semiotics是由语言学家索绪尔最先提出(索绪尔,2002:17),他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Semiology则最早出现在美周哲学家皮尔斯的著作中。“皮尔斯把符号解释为符号形体(representatment)、符号对象(object)和符号解释(interpretant)的三元关系”(黄华新,2004:3)。...

  • 《南京!南京!》与《辛德勒的名单》相似性之比较

    陆川的最新作品《南京!南京!》是建国60周年十大献礼片之一,该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疯狂杀戮强奸掠夺的罪行。《南京!南京!》4月24日在全国公映,据悉,该片公映半日,全国票房已近900万元,追平了《赤壁》创下的票房纪录。在它创下高票房收入的同时,对其毁誉参半的评论也铺天盖地地袭来,笔者在此不想做过...

  • 从中日动画片对比看国产动画片发展的危机与希望

    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东方文化范畴,有着相似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趋向。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国产动画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还有很多的内容和思想可以作为宝贵资源与动画片融合。中国动画曾经领先于日本动画,但是现在却远远落后于日本动画。笔者通过对中日两国动画进行对比,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 从宫崎骏的“内功”看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本文主要从宫崎骏动画的创作思想和内容创新入手,细致剖析其在动画电影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通过对受众人群的细致划分及在主题思想上的精细耕耘,深入挖掘作品的人文意蕴。通过对成人和孩子两大受众群体的分析,认识其独到的精神奥秘,为中国动画电影提供可供参考的思想资源。

  • 用《孤独心理学》解析《火影忍者》

    在物质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动画就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动画是一个心灵的旅程,是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一个重要艺术层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一部动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画创作和观众心理,对其文化教育意义的发展也大有帮助。

  • 为动画电影“创造”最耀眼的“商标”——谈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

    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动画电影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宝库,也在电影艺术史上创造了一大批的虚拟动画明星。动画明星往往是动画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因此每一部动画电影都必须从剧本创作开始就重视角色的塑造,只有从剧本创作时就能正确处理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设置的关系,重视从生活出发去进行角色塑造,我们才能塑造出让观众过目不忘的动画角色并使之...

  • 浅析电影《门徒》的后现代意蕴

    相较于传统的警匪类型片,电影《门徒》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意念表达上都有一定的突破,独特视角下的缉毒故事、对传统警匪人物形象和传统戒毒观念的颠覆使它成为一部创新力作。经过三个层面的粗浅分析,笔者试图发掘影片内在的后现代意蕴及其特征,为今后的警匪片、缉毒片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 《三峡好人》:为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影像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无意于三峡工程的国家主义意义,而是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记录了处于现实边缘处三峡的小历史,用影像留存了艰难现实的一角。影片通过情节淡化、长镜头的运用、对白的方言化等手法近乎原生态地呈现了普通人及底层民众的生活,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方言的极致运用,不仅是现实、是地域化,更是权力的某种隐喻。贾樟柯用自己独...

  • 《二十四城记》:叙事吊诡与隐喻建构

    在影片《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惯有的纪实性叙事风格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异——人物的"双重视阈"、叙事结构的"诗化"倾向以及"反视觉"的话语转向。这种变异加剧了影片叙事行为与叙事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二十四城记》的叙事语境变得扑朔迷离、虚实难辨。而正是在这种诡异的叙事语境中,贾樟柯建构起了一个有关个体生命与存在价值的隐喻...

  • 《建国大业》透析出的时代篇章

    《建国大业》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电影,它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艰难,刻画了为共和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和英烈。同时,《建国大业》也反映出新时期下共和国面对新形势所做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调整,以及新时期对国共合作的再次期盼。

  • 《十二怒汉》表现手法和艺术主题评析

    50年前的一部经典作品《十二怒汉》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作为伟大导演悉尼.卢曼特的电影处女作,该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巧妙的艺术手法把纽约派导演所特有的写实和知性风格带入美国电影世界。在不足40平米的狭小空间内,导演演绎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艺术创作手法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仔细研究。另外在电影表现主题上也达到了一个少有望其项背...

  • 战争与爱情:一曲悲欢离合的歌——析《魂断蓝桥》的悲剧魅力与营造艺术

    即使沧海桑田,亦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只要人类存在,体验爱情的人们就会飞蛾扑火,演绎悲欢离合。《魂断蓝桥》巧妙地利用了死亡的花蕾铸就了不朽的经典。这种寓于否定中的喜悦、痛感中的快感,不仅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有力地烘托了影片所要揭示的社会悲剧的根由。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