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新时期电影转型与传播理念的变迁

    新世纪的中国电影业发展异常迅速。中国电影业的繁荣,是由复杂的、多元的因素决定的。新时期的电影更多地表现出商品的本性,单纯地以艺术的视角去评价它的优劣已不合时宜,而需更多地从现实社会出发,考虑到影视作品的商品化、影视行业的商业化。本文对近年电影产业状况进行简单回顾,进而分析新时期电影转型及传播理念变迁背后隐藏的原因。

  • 中国商业电影语言时尚化取向

    中国商业电影都有语言时尚化取向,而在人物刻画上,冯小刚、周星驰、吴宇森、宁浩等导演的商业片都注意到了人物对白的时尚化取向。或是有政治调侃、戏谑讽刺的平民娱乐精神,如冯小刚等;或是颠覆、解构、新奇、戏仿的喜剧特色,如周星驰等;或是利用方言制造喜剧效果,如宁浩等。语言时尚化是电影创作关心人、尊重人的"人学维度"的表现,同时获得了...

  • 东西方机器人题材电影的分析与比较

    通过分析电影《变人》中机器人的命运及异质性,探讨《我的机器人女友》中机器人的经历及合法性认同问题,比较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人类对机器人的不同态度,揭示对机器人否定与接受的根源在于东西方技术焦虑的差异,即西方式的理解具有一种向外的趋势,当技术的发展达到或可能达到人接受限度时明确与人的区别,保留人存在的独立性。东方式的理解则是一种...

  • 叙事的置换: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小说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尤其是在好莱坞的经典电影时期,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造型常被后人作为效仿的典范,同时他也形成了独有的叙事特色,尤其是在电影的叙事系统中对小说的改编更是别具一格,更好地完成了从表象到主题的深入。本文主要从叙事的角度探讨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的改编问题,值得...

  • 影视动画中民族元素的运用与创作

    回顾中国动画曾经辉煌的时代,其优秀作品无一例外是对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民间艺术传统和独特审美、意境的再现。动画创作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文化的解读、传承与传播。作为当代动画人,能够体验、学习、了解到精髓的无疑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以其为基础才能创作出独特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作品。

  • 从《山水情》看水墨动画的画面时空表现及对传统绘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水墨动画是水墨画和影视手段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独到而成熟的,现代影视的艺术表现也有成熟的理论和手段。但是将二者相结合,必将出现理念和表现手法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对时空的把握上。本文以水墨动画《山水情》为代表,分别对水墨动画的静止时空(时间凝滞下的空间表现)和连续时空(时空同步)进行了分析。主要...

  • 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消费文化情境下的中国动画叙事转换

    《喜羊羊与灰太狼》把握住了当下的消费文化情境,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动画叙事的转换。它的转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以儿童动画为主体构建开放结构包揽丰富的当下;宣泄欲望以满足压抑灵魂;以狂欢消解居高临下的说教。或许这种转换是中国动画开创新局面的一个不得不做的转身。

  • 从《聪明的阿凡提》看少数民族特色动画的创作

    目前,国内关于民族动画的继承、发展研究较多,但对少数民族动画的创作研究并不多。新生代的民族动画研究,把注意力大都放在了表现力和造型语言上,大量的文章都是关于传统水墨形式、剪纸形式、木版年画形式、京剧造型等一系列动画造型元素的研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发掘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研究。

  • 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传统电影与数码电影的融合

    电影《阿凡达》的热映,反映了数码技术对传统电影的冲击。本文从数码科技对电影的影响分析着手,提出中国电影应注重电影艺术元素与数字科技应用相融合、注重电影原创能力与数码产业发展相融合、注重电影类型多元化与电影需求的多元满足相融合,从而走出传统电影与数码电影相融合的中国式发展道路。

  •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双重意识

    影片《印度之行》是导演大卫.李恩根据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同名小说拍摄而成。影片当中存在着复杂的双重意识——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本文试图从电影中的景物表现以及人物语言及行为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原作者的个人经历、原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态度、社会集体想象物三个方面探寻这种双重意识产生的思想根源。

  • 《爱国者》中的叙事互文性研究

    互文性是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互文性理论也已经成为电影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近年来,一些学者将之引入到电影研究领域中使之成为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有力补充。本文以美国影片《爱国者》为例,从电影的互文性结构角度研究其叙事特色,从而进一步发掘梅尔.吉布森执导并主演的影片中独特的美学意味。

  • 数字电影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数字电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高科技的产物。我们目前正处在"后现代"时期,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异彩纷呈的,数字电影在后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必然带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本研究将数字电影置于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其形式、内容及意义的界定,探寻数字电影所具有的先锋性与反叛性、复制性与拼贴性、解构性以及娱乐化的特征。

  • 《天地玄黄》的人物影像创作特色

    纪录片《天地玄黄》的视觉效果令人震撼,在影像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在这样一部体现地球变迁、人与环境的关系、直面人类生存的艺术电影中,人始终是重要的表现主题。本片对人物的影像造型极为考究,直击观众心灵。本文从影片中选取影像创作方面独具特色的几组人物群像,试以分镜头分析的方式对本片的人物影像创作进行深度分析。

  •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

    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3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1987年拍成日本电影。2009年此片被好莱坞重新翻拍。该片讲述了一段人和狗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表示,这部影片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候选电影。影片的上映启发了笔者的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逐渐走向了趋同,传统文化逐渐淡没。今天的...

  • 《守法公民》演绎的守法者与司法者

    在政治题材中,法律影片一直是美国政治影片中的一种类型,比如最早的《十二怒汉》到《被告》等。而2009年推出的《守法公民》也是这样一部影片,再一次把矛头对准的是美国的司法制度。影片同时表现,当法律不能保障公民的权利时,就会产生不正当的私力救济;在司法系统不能对犯罪分子实行应有的审判时,受审者个人就会实行自己的审判。

  •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让我们看到了人对物的疯狂迷恋。在当今这个物品极为丰盛的时代,人们的购物欲望是怎样被挑起来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的鼓吹、广告的诱劝、百货公司的完美、女人的幻梦、"我买故我在"的思想以及购物卡的魔力是一些主要的因素,人们往往是被这些看不见的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

  • 《高考1977》:镜像中的历史与现实

    随着大众对"主旋律"理解的不断丰富,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也成为诠释此概念的最佳佐证。影片《高考1977》是一部回肠荡气的现实主义史诗作品,展示了东北某农场的"知识青年"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夏秋之际——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其从不同的角度来读解了特殊时期"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

  • 《手机》:商业电影应有思考的深度

    作为商业电影的《手机》在2003年推出时,并未显得多么特别。然而在当下商业娱乐电影越来越粗制滥造、缺乏原创力和想象力的氛围中,重新审读电影《手机》并且将之与当下商业娱乐电影对比,却能够反思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即就算是以票房为直接目的的商业电影,也是可以有可供观众思考的深刻内涵的。

  • 《天下无贼》中的成长主题

    异化与成长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与象征意味。《天下无贼》正是一部成长主题的影片。在赵本夫笔下,异化与成长外化为主人公王薄善良本性的迷失与回归。王薄由最初的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到最后舍己为人;影片通过一系列的隐喻与象征告诉观众王薄已不再是原来的王薄,而是一个蜕变后的新灵魂。迷失与回归在这里作为一个成长的标记,象征着人的灵魂从纯真...

  • 电影《人生》:现代性的诉求和痛楚

    在现代化语境下,乡土中国追求工业化、城市化。电影《人生》通过高加林的奋斗史,展现了乡村青年对现代性的寻求及幻灭,表现了寻求过程中焦虑、彷徨和悔恨的现代性体验。在寻求过程中,人做出了行动选择,但这选择带来的后果和责任往往不可承受。高加林个人的命运史成为乡土中国乡村青年的缩影。在电影语言方面,《人生》以现实和形式交织的语言,表...

  •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评析

    电影作为记录人类历史的重要媒介,也曾为我们记录了那些在体育与奥林匹克精神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幕幕。这其中就有以记录我国首次参加现代奥运会的第一人刘长春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该片从史实出发,重点刻画了刘长春那融于血脉的民族精神,那诠释着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重在参与、虽败犹荣的奥林匹克精神。影片以浓重的悲剧色...

  • 《花木兰》:一场为“爱情”而建构的战争

    电影《花木兰》取材于郭茂倩的《木兰诗》,称得上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花木兰在影片中的女性身份能够发生质变的转换与飞速的成长,就是来自于导演马楚成和文泰的双重男性制造,从而掉入了一个女性成长真正动机的误区。再加之一些符号人物设置的画蛇添足,使得这种成长增添了更多的关于爱情的滥情表达,进一步模糊了花木兰在影片中承载的责任和意义,不...

  • 《阿凡达》的生态解读

    《阿凡达》在电影技术方面的突破使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然而,抛开技术层面上的成功,该片对生态问题的聚焦也是尖锐和深刻的。它抗衡了物质主义对人类灵魂的腐蚀、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摧毁。本文试图用鲁枢元的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该片中的生态元素进行解读。

  • 电影《嘉莉妹妹》的生存论解读

    在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的视野中,观照电影文本《嘉莉妹妹》的意义内容,发现在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争论中,中国受众和研究者的道德批判多于对主人公生存细节的深层考量;新女性读者对女权主义视角和立场的坚持和应用又体现出一种对文本意义过度诠释的倾向。二者似乎都忽略了生存论的审美考虑。"庸俗道德论"和"女权至上论"并没有介入该电影文本的...

  • 《美国丽人》主题探析

    电影《美国丽人》以两个普通美国家庭为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错综复杂的美国家庭生活画卷,也留给观众关于自己生活境遇的思考。影片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有关危机、冷漠、伪装及同性恋等主题。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惑与危机,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无奈、如何去感悟人生的美丽或许是现代人共同面临的考卷。

  • 《白鲸》中亚哈的悲剧之生态解读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思潮在理论批评界日益波澜壮阔,生态思潮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文化批判。《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作品从表面上呈现给读者的似乎是悲观主义的思想意识,但却从反面启迪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只有两者的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共赢的终极目标。本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船长亚哈的悲剧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拆弹部队》的意识形态策略分析

    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是一部有着明确政治倾向性的作品,其主旨是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进行道义上的辩护,为陷于各种丑闻的伊拉克美军进行形象上的重塑和修复。为达到此种目标,影片充分利用了一系列意识形态策略,将一个拆弹士兵的故事进行各种合理化、类型化和普世化的包装,对观众的心理进行操纵,从而使本片成为借助电影叙事实现意识形态...

  • 电影《母亲》的存在主义解读

    自人类存在之日起,存在与意识之间关系就成为人类孜孜不倦探究的永恒命题。电影《母亲》便是其中优秀的一例,它以古老的题材母亲情,用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哲理、精湛的表演,在光与影中启发着人们对于存在与意识关系的思考,与存在主义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立足电影,从存在之确定、意识之选择、存在与意识的悖反三个方面出发,来探究电影《母...

  • 《启示录》的当代美学意义

    梅尔.吉普森的《启示录》给了我们历史必然进步的信念,也给了我们关乎自由、爱、勇敢的启示。影片用多种电影元素和艺术手法,呈现了玛雅文明由鼎盛走向没落的历史进程,并生动逼真地塑造了影片主角JaguarPaw这一英雄形象;故事中对人性美好的固守、对文明进步的坚信、对残酷历史代价的反思,在电影元素的想象和重组中除了带给人们美的感官享受,还有...

  • 《2012》的叙事学分析

    本文选择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解读2009年上映的灾难片《2012》,首先分析了影片叙事中两个重要意象:洪水意象和英雄意象,进而运用叙事学理论,对影片中的角色和事件这两大元素分别进行剖析,着重强调"卫星"事件在影片中的审美意义。在剖析影片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总结与改进叙事方法将有助于灾难片呈现出新的活力。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