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论近十年乡村影视生态叙事主题

    近十年来,影视镜像的生态基调成为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叙事的主旋律。从农耕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给自然生态带来轻重不同的危机。在危机与灾难面前,生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工业社会发展关注的主题。聚焦在中国近十年乡村题材的影视镜像上,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叙事,言说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人文生态旅游的...

  • 浅析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缺失

    就现状而言,想象力的缺失是当下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难题之一。所谓科幻电影则要紧扣住"科学"和"幻想"这两个关键词。传统文化的影响、科技水平的限制、意识形态偏重于教化功能是影响中国科幻电影想象力的三大因素。注重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是因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科幻电影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引导人类对现实的关注,从精神上去思索人...

  • 电影符号学理论下的国产电影

    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符号是影片的表意元素,往往在电影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具表现力的符号会使影片产生丰富的内涵。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国产电影中几种具有典型特征的象征符号及其象征意义,阐述了符号学在电影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并进一步阐释了符号学的研究及运用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意义。

  • 论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中国电影艺术表象下隐射着传统的象征指示,即中国元素。本文从题材、形神、意象等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并阐述了中国元素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论述了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方向。

  • 试论消费社会视域中的“审美疲劳”现象

    "审美疲劳"是当下消费社会中流行于大众消费者口中的时尚语符,它往往适用于表达大众消费者从生理到心理层面对某种消费品所产生的厌烦、不满、抵触等负面情绪。本文就"审美疲劳"一词的流行及相关情况作了一定的梳理,并回溯探讨了"审美疲劳"流行的肇始之源———冯氏电影《手机》,着重分析了消费社会中"审美疲劳"流行的主要缘由。

  • 东西方暴力电影之比较研究

    本文追溯暴力电影的历史渊源,从电影的诞生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邦妮与克莱德》对暴力的重大改写,直至20世纪最后十年迎来了暴力电影的高潮,暴力电影在世界银幕上大行其道。然而,东西方对暴力的书写风格、解读方式以及演绎暴力的电影化手法却大不相同,笔者以香港导演吴宇森和好莱坞"坏小子"昆汀的电影作品为例,具体阐释两种最为典范的暴力电影...

  • 数字技术时代华语电影“技”与“艺”的关系思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电影新技术逐步介入到电影创作当中,世界电影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电影创作的核心问题。本文即从这一角度探寻数字技术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症结所在,思考"技"与"艺"之间的关系。

  • 浅谈电影中的批判与娱乐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类型片在美国好莱坞开始展示其生命的旺盛力以来,娱乐化开始肆无忌惮地充斥于各种类型的影片之中,而现实主义影片不免有种夹缝中生存的毅力与顽强。本文旨在从论证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与类型片不同的诉求群体出发,从两大创作形式的特点出发,挖掘二者内部深入的表达意向,以便广大电影爱好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主要创作类型的...

  • 影视视听场的构建

    电影正因为有了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才真正彰显了电影的无穷魅力。电影里的音画结合可以推动电影的故事发展,可以提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可以深化电影的情节。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工作者将电影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处理得越来越好。本文试从视听场的理念角度出发,分析视听场的组成及其关系,进一步构建影视视听场,创新艺术手法,达到更佳的艺术效果...

  • 运用小DV制作大电影———通过“ISFVF”获奖影片看数字电影创作

    运用数字影像技术拍摄电影短片,在这个数字影像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数码动态影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码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数字电影技术进行专业的电影创作,这标志着一个大众化数字电影时代的到来。大众化的参与使得业余的数字电影艺术迈向了专业电影化创作。

  • 冯氏电影艺术黑色幽默浅析

    冯氏电影,在如今繁花似锦的电影艺术创作史程里,发挥了独具特色的性格魅力,也在经济效益和艺术特色方面给诸多同类领域创作流派以启示与震撼。本文着重从冯氏电影艺术的黑色幽默创作角度及其实践应用出发,重点剖析黑色幽默之合理市场化运用,以提供诸多电影艺术创作之途径。

  • 苏照彬导演风格论

    苏照彬是台湾新锐导演中成绩突出的一位。作为编剧,他为《双瞳》《三更之回家》等电影写出了精彩的故事;作为导演,仅在第二部作品,他就成功掌控了耗资两亿新台币的科幻惊悚片《诡丝》。2010年的《剑雨》,更使苏照彬成为继李安之后,又一个执导华语武侠大片的台湾导演。苏照彬的电影常常以爱为主题,暗讽权威,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中编织悬念丛生、绵密...

  • 诡异的狂野之徒———大卫·林奇的电影世界

    大卫·林奇是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他善于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无不透射出诡异、阴郁、迷茫及黑色幽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效果往往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他用前卫的叙事方式讲述着一个个诡谲的故事,试图从价值匮乏的世界中寻求真理,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为我们营造出一个超现实的影像世界。

  • 蒂姆·伯顿电影的“邪典”风格倾向

    蒂姆·伯顿被誉为好莱坞"鬼才"导演,其作品在B级电影的影响下,以前所未有的古怪、幽默、夸张、暴力等反传统的奇观吸引着观众,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邪典"电影的风格倾向。这既表现在其作品继承了"邪典电影"恶搞味甚浓的桥段,扑朔迷离的角色关系,没有起承转合的故事线,气氛抽离诡异"的影片风格,也传达了"将糟烂视为有趣,正经当作造作"的"邪...

  • 中国抗战影片中对日本的他者形象建构

    中国抗战影片长期以来对日本人形象的刻画过于简单片面,脸谱化的固定模式塑造是抗战期间激烈感情投射的集体想象物。这一塑造手法在新世纪得到了纠偏,近年来的几部抗战电影对日本人的形象塑造在视角、身份、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了全面发展。走向人性关怀的抗战影片却面临了与观众之间关系的考验。在民族情感的影响之下,对他者形象的误读在所难免,电...

  • 浅谈冯小宁战争电影的创作特色

    冯小宁是中国的新生代导演,在电影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拍摄出了六部极具个人化色彩的战争电影,而战争三部曲最能代表他战争电影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本文就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为个案,从主题、爱情、美丽传说、人性、对生命的抉择等几个方面分析冯小宁战争题材电影的审美特征,浅谈一下冯小宁电影的创作特色。

  • 成长的困境与俄狄浦斯情结

    影片《黑天鹅》运用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营造剧中人物的心理折射,使得人物的心理斗争不只停留在情感层面,也外化到人物肉体上。主人公尼娜的成长环境是个"父亲"缺席的世界,28岁的她仍未经过俄狄浦斯情结的阉割,心理尚处在儿童期。也是在这个时候,尼娜借助《天鹅湖》选角的契机,经历了一次挣脱母体温床的极端成长,赢得了母亲之外的"他者"的...

  • 浅析《第九区》对人性的反思与批判

    《第九区》是一部特别的科幻片,青年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让这部外星人电影"离经叛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革新。这部电影不同于传统科幻片倚重特技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而是采用仿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大量写实主义镜头让电影看起来更逼真。在主题方面,这部电影对人类的自我认同作深度思考,借用"变形"的手法来加强主...

  • 论影片《末代皇帝》的狂欢化色彩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影片《末代皇帝》在很多方面具有巴赫金研究中的狂欢化色彩。本文拟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角度对该影片进行分析,该影片中对溥仪登基大典、大婚以及""时期批斗场景的展示,显示了狂欢节仪式中的核心精神,即交替与再生、死亡与更新的精神;溥仪、婉容和文绣虽然贵为皇室成员,可是仍然有着人性的追求;对性的渲染,...

  • 受缚之娥,翩翩化蝶之旅——谈《紫颜色》中西丽的独立之路

    本文将西丽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清晰地刻画了西丽在自身努力和姐妹情谊的帮助下从一个受种族、父权和男权压迫的黑人女性到一个在人格、物质和精神方面实现完全独立的个体的过程。西丽的"认命""怀疑"和"觉醒"之路为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争取解放和自由独立提供了方向和可能,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 语境与话语:王佳芝与蕾切尔之对比研究

    电影《色·戒》与《黑皮书》在相似的语境中分别塑造了王佳芝和蕾切尔两位女性形象。战争、间谍、爱情、责任等要素为两部影片建构起了关联的叙事语境与相似的人物处境。正是由于这些关联与相似,使得受众在接受这两个艺术形象时极易产生交错与混淆,从而遮蔽了这两个艺术形象自身传达的话语。因此,本文拟从电影形象角度入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

  • 中西方灾难片对人性展示的异同——比较《2012》和《唐山大地震》

    中西方两部灾难片的代表《2012》和《唐山大地震》都在对灾难的逼真再现上下足了工夫,但其在内容上更表现出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所激发出来的人性光辉,正是这人性的光辉使影片更具吸引力,笔者就这两部影片在展现人性上有什么异同进行剖析。

  • 梦与电影、欲望与生命——电影《香草天空》《盗梦空间》的启示

    随着20世纪电影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幻电影的阵地逐步扩大。而经典的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则经常是把关于人的欲望、梦境作为表现手段,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作支撑,让观众遨游在他人的欲望与梦幻中,体味人生的意义,体验梦中的甜与乐,感受欲望带来的苦与痛。从1997年卡梅伦.克劳的《香草天空》到201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都是典型的以梦的套...

  • 从电影《逆光》浅谈文学语言的特征符号与电影的艺术本质关系

    很多电影都是根据剧本进行创作和拍摄的,一部电影离不开文学语言,这些文学语言是有自身的特点的,这些独有的特征符号被运用到了电影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进行探讨,通过对文学语言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促进电影艺术本质的发挥,首先是从文学语言的特征符号入手,然后分析文学语言对于电影创作的作用,电影艺术本质的发挥又促...

  • 《隐婚男女》:“时空压缩”中女隐婚族的身份

    《隐婚男女》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三对隐婚男女的隐婚目的、过程和结果。其中以张静宜和曼迪为代表的隐婚女性,尽管具有不同的隐婚理由,却有相似的隐婚过程以及相同的隐婚结果。在整个隐婚过程中,两者的身份走向为甘愿无名有分→渴望有名有分→最终无名无分,而她们婚姻时空中的男性,不仅能够向其他女性无限敞开自己的身份时空,还能在过程和结果中...

  • 《观音山》:都市游魂的救赎之路

    《观音山》讲述了南风、丁波、肥皂三个高考落榜青年和京剧演员常月琴的情感纠葛,试图以"爱"、理解、温情和重建生活信仰穿透青春叛逆的迷惘与丧子之痛的沉沦,在大都市的丛林法则下寻求重建心灵秩序、摆脱精神枷锁进而实现自我救赎的可能途径,并追问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等终极命题,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思想启示,较具思想...

  • 《喜盈门》叙事与价值结构间的颠覆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典影片《喜盈门》从表层看带有浓厚的女性叙事色彩,但故事深层的价值体系是从属于传统文化语境的,影片中人物身份的塑造、价值观的倾向,都指向男性权力核心,其中潜伏的是男性权力的影子。因此《喜盈门》是一个表层结构、叙事结构和深层价值体系互相颠覆的文本,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矛盾实体。这个实体在""后价值观念亟须重建时...

  • 浅析影片《唐山大地震》中细节的独特价值

    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以来感动了亿万观众,堪称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精品之作。影片之所以成功,与大量自然生动的电影细节刻画分不开。细节是影视作品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细节会使得影视剧情充实饱满、特点突出、耐人品味。影片《唐山大地震》对电影细节处理精到、拿捏准确,电影细节的独特价值得以完美展现。

  • 《硬汉2:奉陪到底》的审美解读

    《硬汉2:奉陪到底》的上映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为《硬汉》在2008年上映期间所取得的票房成就显然无法给续集的上映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硬汉2》的上映虽不可谓制片方的孤注一掷,但其承担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令人喜悦的是,《硬汉2:奉陪到底》无论口碑还是票房,皆获丰收,以此笔者在佩服制片方勇气可嘉的同时,对影片进行审美解读,能够让我们...

  • 《信义兄弟》:道德焦虑中的呼唤

    电影《信义兄弟》在真实的事件基础上,对媒体舆论的热议和专家学者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媒体和舆论将事件单纯化到一种道德力量,而专家学者则引导人们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文化价值。电影《信义兄弟》则以其形象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提出了如何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化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从媒体舆论和专家观点的角度上来对比,可以看出电...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