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外国电影制片公司垄断时期天津制片业考察

    天津是中国北方电影传入最早的城市,但直到1924年左右的"国产电影运动"之前,天津仍然只是外国电影制片公司拍摄影片的重要外景地之一,拍摄的主要是风景风俗短片和以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等新闻素材为主的短片,这些拍摄素材在画面上表现出明显的西方视角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但不得不看到的是,无论是外国影片的进入以及外国电影资本的活动,还...

  • 20世纪90年代欲望叙事的电影扫描

    20世纪90年代的文艺创作环境总体上说是开放的,但由于传统贞节观念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强大,而"左倾"文学观念也沿袭多年,文艺创作中表现人性情欲的作品常常是会引起非议的触禁之作。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人欲觉醒的时代,很多涉及欲望的经典电影都遭遇了获国际奖、引发非议、扬名、查禁、盗版碟泛滥的命运。但经过导演们很多年迂回曲折的尝...

  • 古代灾难神话与当代灾难片的比较研究

    人类的诞生和发展伴随着各种灾难的侵袭,现代社会的人类具有越来越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灾难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当灾难以排山倒海之势袭来,灾难带给人们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这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在灾难面前人类怎样构筑自己心灵的堡垒,怎样把灾难的创伤降到最低。本文通过分析古代灾难神话故事和当代社会的灾难片,发现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

  • 苏珊·桑塔格的电影理解

    被誉为美国当代"目光最敏锐的评论家"、美国公众的良心、真正的知识分子、著名评论家、思想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对20世纪兴起的"影像"情有独钟。本文从《反对阐释》与美国电影理论、桑塔格眼中的电影与戏剧及其电影迷恋的概念三个方面探讨了她对电影的理解。

  • 文化传播影响下的影视产业发展前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与文化传播产业有关的影视产业在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传播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号召。众所周知,影视产业这一项新兴的科学艺术正在中国的领土上朝气蓬勃地展现着自己骄人的风姿,它时刻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强有力的潜质以及...

  • 电影《金玉姬》艺术形象论析

    电影《金玉姬》将朝鲜族女共产党员金玉姬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和富于典型意义的场面调度,有声有色、血肉饱满地塑造了一个毕生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事业,具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战斗女英雄的感人形象。金玉姬身上所勃发的质朴而充沛的革命激情以及所展现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使之成为新中国红色电影中...

  • 消逝的阐释话语——影片《钢的琴》阶级分析

    本文以《钢的琴》为影像载体,运用阶级分析相关理论对影片进行类似于社会学层面的解读。通过对《钢的琴》所反映的群体进行社会学维度的解读,以获得对转型期的前国有企业工人群体更深层面的关注。本文依托具体的《钢的琴》影像,以影像为蓝本来进行新的意义阐释。

  • “情感”主题的张扬——影片《钢的琴》文本社会学解读

    《钢的琴》通过镜头语言营造出影片"悲伤"和"孤寂"的感情氛围,以"情感"为核心和以"利益"为核心的两套话语体系贯穿整部影片。作为话语主体的"小人物"纠结于这两套对立的话语体系中,为了理想,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以"情感"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因此,影片极力渲染"情感"的真实和可贵,突出父女之情、兄弟之情、男女爱情的"情感"主题,以"...

  •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底层叙述与价值探讨

    有效糅合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功夫熊猫》系列,充分根植底层群体的现实语境,凸显底层英雄的理想情怀,并诠释着底层梦想的实现路径与不同结果。这种典型的底层人物与宏大梦想嫁接的叙事模式,既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小人物"奋斗历程的经典缩影,同时也是美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表现,暗示着大众文化时代影片推陈出新继而脱颖而出的基本奥秘与发展方向以及...

  • 生命哲学语境下的陈凯歌电影美学

    陈凯歌哲人与诗人双重的艺术高度成就他对于生命存在与生命价值的艰难、执著探索,从《黄土地》《孩子王》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作品,都是他生命哲学关切与反思的卓越成果,而《赵氏孤儿》从伏尔泰"我是谁?"的重大哲学质问峰回路转,回归到"我就是我"的平民式、小人物式的生命信念笃定,对"人"的哲学母题做自下而上的多维与多层剖...

  • 拉康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希区柯克电影

    用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分析希区柯克的电影,不仅是因为其本人的传奇性和对创作的倾心,另一个原因是,希区柯克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却表现出了以旁观者的角度窥视他人生活的意味,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变成了一种工具,推动情节的发展,帮助主人公走出漩涡,引领观众宣泄自己的情绪,并直接反映在男性主角...

  • 卡梅隆的电影艺术风格及美国文化观

    作为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他所拍摄的影片部部堪称经典。从《终结者》《真实的谎言》再到《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每一部影片都是一个里程碑,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詹姆斯·卡梅隆注重特效,不断革新着电影特技,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视觉的饕餮盛宴。但是他同时注重细节,注重人物的内心活动,他关注环境,崇拜个人英雄主...

  • 影视动画背景设计的主题构建

    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曾经说过,"动画片本身的接受层面和艺术特点就决定了它以宣扬一种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和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主题"。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动画作品因其历史传承的不同,在主题选择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为了凸显自己的特色,各国动画作品形成了较为独立、成熟的框架。本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动画主题,...

  • 自由与梦想:《马达加斯加3》生态解析

    《马达加斯加3》是一部堪称完美的影片:清晰的画面,友爱的动物,风趣的对白,丰富的表情,搞笑的动作,还有美丽的风景。它整体节奏张弛有度,画面色彩和视觉冲击到位,都是不可多得的亮点。它不仅是一部续集,剧情紧接着上一部四个动物的"回家"梦开始,更是四个动物"回家"的梦想终点。本文以生态主义研究为基础,来揭示《马达加斯加3》中的生态主题...

  • 《鬼妈妈》:对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的人文关照

    电影《鬼妈妈》契合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为儿童和成人带来了新鲜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切入作品,以人文关怀为主题,思考人的生命过程,叩问人的生存境遇,通过电影中的具体画面来分析儿童成长的需求:关爱孩子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关注儿童的生理安全需要;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需求,让儿童感受到被爱和信任;满足孩子的社会需求,让儿童感受到理解...

  • 论动画电影《鬼妈妈》的主观色彩设计

    动画电影《鬼妈妈》运用带有超现实性的主观色彩,为观众描绘了现实与幻象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现实世界的色彩厚重阴沉,幻象世界的色彩瑰丽奇异,形成强烈的视觉差异。本文以现实与幻象的色彩对比为基础,分别从角色的色彩设计、场景的色彩设计、情节的色彩设计三方面对影片的色彩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证了色彩在动画电影中丰富的表现力与...

  • 动画电影色彩的文化内蕴

    色彩在动画电影中有着极强的冲击力,是电影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直接左右着人的情绪和思想,是动画元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类对色彩有着特殊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对色彩的感受和解读也渗透了诸多主观因素。本文试从色彩的情感与象征文化、色彩的地域文化以及色彩的思想文化三方面来对动画电影色...

  • 电影中的互文性阐释

    2012年4月份上映的喜剧大片《车在囧途》与2010年上映的电影《人在囧途》一样都是关于一群底层小市民的生活喜剧。《车在囧途》这部电影在电影名称安排、人物形象设计、主题线索脉络以及电影风格方面都与《人在囧途》体现着明显的互文性。通过本文从互文性角度的解读与阐释,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部电影有着很多的互文性,都在试图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

  • 名著改编的成功范例:《骆驼祥子》

    小说和电影都是人类艺术方式的表达,在由小说向影视转换的过程中,会因时代文化语境、改编者个人特点、传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影视作品呈现出与原著相异的面貌。凌子风导演的《骆驼祥子》无疑是名著改编成电影最为成功的一部。本文探讨《骆驼祥子》改编成功的三个因素:影片摄影造型风格的独特处理、影片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导演的个性化...

  • 《勇敢的心》多模态形式对电影主题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模态的定义,描述了电影中的多模态形式。然后以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为例,从五个方面陈述了该影片的多模态形式对自由主题的表达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最后笔者认为通过该影片的成功可以看到:恰当、巧妙地利用电影中的多模态符号功能,能够有效地突出电影主题,激发观众的多模态感官系统对影片内容的理解产生互动。

  • 透析《当幸福来敲门》的“美国梦”文化

    "美国梦"文化是被大多数美国人所敬仰的信念。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取材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的真实故事。该部影片成功地展示了一个普通美国业务员濒临破产、妻子出走的悲惨遭遇,主人公并不气馁,凭借着过人的行业知识和天赋最终成为一名出色证券经纪人,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影片是以现代"美国梦"文化为主题展现的,...

  • 《冰海沉船》与《泰坦尼克号》之比较

    英国影片《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是根据美国著名"泰坦尼克号"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的名著《刻骨铭心的夜晚》(A Night To Remember)改编而成,40年后的1998年,美国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翻拍了这部旧片,将一段航海传奇演化成柔肠百结的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两部影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技条件下,以不同的叙事手...

  • 《匹夫》的叙事艺术赏析

    一般看来,电影《匹夫》情节夸张、风格怪诞,是一个失败之作,但本文从一种现作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该片讲述的看似是一个草莽英雄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其实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也正在讲这个叙述的过程,也就是写作的过程本身,因此这是一个关于写作本身的故事。循此思路,本文对影片得出了全新的判断和解读,以深刻的阐释揭示了影片的叙事艺术魅力...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怀旧文化解析

    随着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票房热卖,社会上掀起一股强劲的怀旧思潮,青春校园里的初恋青涩爱情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衷怀念的温暖记忆。电影作为可视文化媒介助推了怀旧文化的传播,将电影映射的主题作为切入点,阐释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怀旧爱情模式,由此对怀旧文化的本质、怀旧文化的价值以及怀旧文化引发的社会效应进行...

  • 解读《杀生》中的权力、性

    《杀生》的故事讲述在一个名叫长寿镇的封闭小镇,小镇居民因不堪忍受地方无赖牛结实对自己生活的作恶和对小镇秩序的破坏,而合力逼死他的故事。导演没有对谁是谁非做出评价。故事没有宏大叙事,但却或明或隐地表现着后现代的几个重要命题,即权力、性的偷窥、凝视、宿命、人性等,也运用了后现代的重要表现手段——隐喻。整体看,《杀生》的内容表面...

  • 英雄的乐章,民族的脊梁——电影《钱学森》解析

    电影作品《钱学森》,是我国难得的主流人物传记电影佳作,它突破长久以来中国主旋律人物传记片的窠臼,为观众塑造了一个蕴涵着独特个性、人格张力与中国民族信仰、民族生命价值追求的钱学森。钱学森用其一生对中国航天、航空等星际事业的付出,深刻地诠释了他作为中国人的全部生命价值与民族意义。电影作品《钱学森》以其非凡的爱国理念、敬业精神...

  • 《我11》:多层次叙事下的精神折射策略

    《我11》是王小帅导演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和《青红》一样将故事背景放在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反映的是知青后代的问题,是一部有精神自传色彩的电影。本文通过对影片中的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层叠暗喻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解读,探究《我11》中独特的叙事策略。

  • 论《倩女离魂》的思想价值

    《倩女离魂》是元代杂剧大家郑光祖的代表作。此剧据唐人陈玄佑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王文举与张倩女原系"指腹为婚",但张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被迫上京应试,倩女忧念成疾,灵魂离开躯体去追赶王文举,与之相伴多年。王文举中状元后,携倩女魂归至张家,离魂与病卧之身重合为一,遂欢宴成亲。《离魂记》本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

  • 从《桃姐》看许鞍华电影的生命意识

    电影《桃姐》不仅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主仆故事,而且透过对人生零碎的关注探寻人类个体生存的本质与价值,传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自《女人四十》起,导演许鞍华在其电影作品中逐步加深对个体生存价值的思考,至《桃姐》更加纯粹。影片所传达出颇具存在主义意味的主题:生存的本质在于存在;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喜与悲,生命便具有永恒的价值。通...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和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通过书信的形式表白了自己为钟爱的男人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奉献的一生,甚至在临终前亦无怨无悔,并为争取爱情做着自己的抗争。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这一典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探讨了女性不幸的社会根源和自身的原因,旨在为女性提高自我意识,争取男女在经济...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