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的意识形态建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承担着书写历史、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政治使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1966年间,新中国电影的完全国有化和高度计划性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国家电影事业的基本格局,保证了电影的政治导向。覆盖城乡的电影放映网的建立,促使电影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而紧跟时代形势的电影作品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引...

  • 新常态语境下微电影的审美困境研究

    近年来微电影面临着审美上的困境,不能以网络监管不力解释这一现象。要从当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分析,才会发现当前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由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的时期,中国民众面临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难题,由此滋生了负面的焦虑情绪。而微电影作为民众自舒胸臆的艺术形式,以后现代的手法过分放大了社会焦虑情绪,在审美中产生了负面效...

  • 纪录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视觉传达原则

    纪录电影是与人们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的电影之一,除了单纯地记录和传播科普功能之外,它往往还蕴含着某种社会责任、文明批判、人类理想甚至是对人类的生存预警。其内容取材于现实或真实历史,记录的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状态,同时在叙述中包含了主创人员主观的价值评判标准。文章在厘清纪录电影概念的基础上,从叙事策略和视觉传达原则两方面,分析纪录...

  • 以奇观电影为例谈当代电影的艺术困境

    奇观电影以其视觉刺激充分满足了大众的官能性愉悦,但也因其对技术的过度痴迷而导致了自身的艺术困境。受视觉化时代的影响,电影越来越向过度商品化的趋势发展,在产业化体制下的创作也呈现出功利性倾向,当代电影遭遇了严重的身份危机。有关电影艺术性与商业之间的矛盾也从未淡出视线,而这一切归于对电影的不准确定位。在这个商业文化发达、追求...

  • 国产公路电影的审美特征与类型化之路

    电影是兼及文化意义与审美意义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公路电影在反映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背景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同样拥有广阔的地理空间以及多姿多彩的公路风光,在电影全球化,西方电影不断以科幻巨制、间谍与超级英雄大片占领市场的今天,公路电影对国产电影寻求一条突围之路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文章在对国产公路电影的发展概况进行分...

  • 好莱坞影片对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探索

    《阿甘正传》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好莱坞影片。这部影片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反智浪潮时期,影片描写了智障青年阿甘的成长历程,并将许多美国重大的历史事件穿插其中。《阿甘正传》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还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展示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了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宝贵素材。本文将重新审视《阿甘正传》,通过解析影片的剧情,挖掘影片的精神...

  • 当代好莱坞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艺术的各个门类当中并不鲜见。尤其在电影艺术当中,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使电影艺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中国作为好莱坞影视文化产品的消费大国,对于好莱坞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融合、共生是当今好莱坞电影的基本特征,文章就...

  • 电影《归来》的人性表现和诗化表达

    张艺谋在拍摄了一系列商业大片后,回归文艺片的创作,把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为电影《归来》。这部电影摒弃了以往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把镜头对准人物的人性,表现出拷问人性的异化、挣扎和升华,批判了造成人性悲剧的极端政治。与主题相适应的是,这部电影前半部像戏剧,后半部像诗歌;前半部戏剧冲突非常激烈,后半部采用了诗化的表达方式,...

  • 《斗士》的叙事策略与励志主题

    大卫·O·拉塞尔执导的《斗士》,从剧情的角度而言是不折不扣的美国励志传记片。正因这一点,《斗士》极容易陷入励志电影的惯常套路之中。但拉塞尔的这部影片却因其富于匠心的叙事策略以及对励志主题的反映,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与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提名。可以说,《斗士》的成功绝非仅仅依靠演员的精湛表演。文章从影片朴素的结构与时间线、...

  • 《消失的爱人》新黑色电影美学风格赏析

    电影《消失的爱人》的成功再一次巩固了大卫·芬奇作为黑色电影代表导演的地位,将大卫·芬奇的电影创作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该片对于原著小说的成功改编,不仅体现在将小说的叙事框架、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完美继承与表现上,还体现在大卫·芬奇对于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自己的黑色电影的艺术风格的完美对接。经由《消失的爱人》,一...

  • 英美魔幻电影热潮的思考

    最近十几年,一批制作精良的魔幻电影横空出世,给予观众特殊的审美享受,其中的杰出之作往往还能获得口碑与票房上的双重丰收。魔幻电影不仅拥有着科幻电影中精妙绝伦的想象力以及极具视觉冲击力、逼真的画面效果,历史题材电影宏大的叙事框架,同时在商业化程度、叙事模式的固化以及对现实的隐喻方面还有着自身的特征。笔者从经典叙事的模式化、电...

  • 方言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底层叙事

    我国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广袤的地域造成了方言的多样化,《一个都不能少》《没事偷着乐》等影片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方言电影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随着社会暴露出城乡差距巨大、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底层的概念也越来越为社会学界以及文艺界所重视。方言电影对于反映底层人群的真实思想和生存境遇有着特殊的作用。文章从方言电影与底层边缘体验、方...

  • 耽美影视作品中的异类文化与审美特征

    耽美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带有明显的小众性特征,新世纪以来耽美文学与耽美影视成为其主要艺术载体,在艺术表现方面主要以男男同性恋情作为创作主体,且日渐成为新世纪的一种"异类"文化,并逐渐为大众所接受。耽美影视将耽美文化立体化,将文化内部的精神通过现实手段表达出来,引起人们对这一边缘文化的关注。同时耽美影视将同性恋这一隐匿性话题引...

  • 电影《叶问》的动作美学解读

    电影《叶问》通过讲述一代宗师叶问的武术招式和武术人生并借由武术扛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反抗意识和民族精神,在票房收入和文化审美中获得巨大成功。其对于动作美学表现化的多重演绎、艺术化的审美调节、家国化的情感认同丰富了动作美学的内涵和外延,并从社会美学、家国责任和民族精神层面实现了动作美学的价值超越和中国人人格精神的提升,成为动...

  •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是美国当代独立电影界的重要代表,《梦之安魂曲》《黑天鹅》等作品,使其获得了广泛认可。他的电影往往涉及身体政治、体制反叛等重要问题,角色的塑造大多都直指人类灵魂深处。历来对于其电影的研究,往往将重点置于其凌厉的影像风格与神秘主义元素上,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阐释的还为数不多。文章从男权批判、自然观、女性伦...

  • 张艺谋电影的传统民族元素与审美现代性

    张艺谋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张名片,将他与其他第五代或更广范围内的中国导演相比较,张艺谋独特的艺术气质就是其电影对我国民俗奇观、传统生活与民族精神气质的展现。在对观众品位的试探中,张艺谋摸索出了一条展现民族个性和传统文化的新路,那就是在传统民族元素之中融入现代价值判断,以一种具有审美现代性的方式反映旧事物。文章从张艺谋电影的...

  • 论宁浩“疯狂系列”电影的后现代叙事

    本文在后现代文化审美的视角下,以当下热议的"宁浩现象"为切入点,阐述宁浩导演独特的后现代叙事特点,并对其"疯狂系列"电影的开场主题设置、戏剧冲突以及表达意向进行阐述,重点论述其"无厘头"式多点开场设置、戏谑的"偶然化"戏剧冲突和突出荒诞元素的主题呈现所展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独特魅力和宁浩导演的带着鲜明个人标签的审美意...

  • 贾樟柯电影作品的视觉空间特征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以《小武》《世界》等电影著称于世。与其他第六代导演相比,贾樟柯对电影的真实性更为重视。电影对于他来说,是其认识社会、感受人生的重要媒介,也是他关心底层民众、尊重世俗生活的载体。对于贾樟柯而言,为了更好地用摄影机表现现实世界,对物质世界进行还原并对人们的心灵世界进行挖掘,对于空间的处理是极为重要...

  • 论关锦鹏电影的上海想象

    "九七回归"后香港电影与内地互动合作频频,振兴了电影产业的同时也复杂化了香港文化身份问题。香港导演关锦鹏的三部作品《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长恨歌》均以上海为背景,聚焦旧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其实是围绕着上海而使得上海超越地理概念形成一个话语空间。缺乏自我文化身份认知的香港通过跨地域性生产和怀旧性想象上海的方...

  • 美国黑人文学的电影改编略论

    近年来,多部改编自美国黑人文学的电影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巨大反响,如达内尔·马丁的《凝望上帝》(2005)、李·丹尼尔斯的《珍爱》(2009)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史蒂芬·麦奎因的《为奴十二年》(2013)更是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在黑人文学的改编史上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从对人物心理轨迹的挖掘、对人物性格的电影手法展...

  • 论英美电影的经典改编

    在当代,大众传媒已经走向了"读图时代",电影以它的形象性和娱乐性成为媒介中的宠儿。文学不再占据精神传播的霸主地位,甚至要依靠电影来寻求突破。在文学被电影改编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学抑或电影都有得有失。其中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就为世界尤其是中国电影改编的未来方向做出了较好的示范,结合实例考察这一问题无疑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文...

  • 小说改编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

    1952年,福克斯公司拍摄的影片《乞力马扎罗的雪》正式上映,它由美国知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好莱坞编剧们尽管拥有娴熟的编剧手法,可是一点都不高明,他们仅擅长追随人们的传统观念,因此改编而成的电影虽然没有破坏原著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风格,可是原著中的鲜活语言却消失了,内在情感也被破坏掉,使整部电影被处理成情节完整...

  • 《呼啸山庄》的文本改编魅力

    《呼啸山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以爱情为主线,具有跌宕的剧情和丰富的情感,读之深深打动人心,因而深受世界读者的喜爱。《呼啸山庄》的电影改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把握均有独到之处,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电影继承了小说文本对人性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爱与恨,同时也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文章就《呼啸山庄》...

  • 《呼啸山庄》:小说和电影的对比分析

    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已经成为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电影《呼啸山庄》根据同名作品改编,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作,将电影的重点放在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的刻画上,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删减,使得主题更加鲜明、清晰,也使得观众更能理解电影的主题。本文分析了电影《呼啸山庄》,并与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深入解读...

  • 电影《老人与海》和小说文本的对比解读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1952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并在1958年被拍成同名电影。小说和电影都受到了热烈的关注。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就《老人与海》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异同进行分析。分别从老人形象、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小说和电影的共同点,从叙事角度、老人形象的塑造手法、小男孩形象的凸显度、女性角色缺席的颠覆等几个方面分析小说和...

  • 《鲁滨逊漂流记》: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的方式,其情节和人物的塑造也变得越来越具体。由于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电影作为精神享受的一种载体形式,被更多的人认可。因此电影业也呈现出极好的态势,同时也促进了电影的发展,在对电影的改编过程中更加重视电影的特殊视域和视觉呈现。文章以...

  • 电影《雾都孤儿》对小说的重新塑造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阐释形式,对小说有重新塑造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电影的艺术形式展示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价值和思想则成为当代电影改编创作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电影《雾都孤儿》中对小说情节设计的个性化重组和对人物的创造性重塑为切入点,分析电影情节塑造和人物塑造的方式和作用,探讨其对于电影艺术的价值,以期为...

  • 《断背山》的改编策略与审美延拓

    安妮·普鲁的短篇小说《断背山》自发表于《纽约客》后便成为一个焦点,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随后作家拉里·麦克默特里、黛安娜·奥萨纳将《断背山》改编为电影剧本,但是其敏感的题材、表现的难度等问题让许多好莱坞导演望而却步。几经周折,李安最终接手了这个剧本,并于2005年将其成功搬上大银幕。文章以《断背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为切入点,从《断...

  • 《在云端》电影改编的人文主义倾向

    电影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娱乐性,娱乐大众是电影拍摄的主要目的,而电影艺术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往往成为艺术电影所专注追求的。电影艺术发展至今,介于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这种电影具有强烈人文主义色彩,关注人性的描摹与人物思想的展示。小说改编电影《在云端》以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与艺术表现力成为好莱坞小说改编电...

  • 解析灾难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美学

    《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由冯小刚执导,它是灾难片中的佼佼者,尤其在大片理念与人文精神、主题思想与商业运作以及叙事框架与视觉冲击等领域表现突出,突出体现了统一、和谐的效果。在这部影片中,冯小刚突破了原有灾难影片的美学限制,使国产灾难电影的美学有了新的诠释,使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本文在分析《唐山大地震》剧情的基础上,从视觉美学...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