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国产女性电影当代性

    "女性电影"在表现手法、审美、题材等方面的呈现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从对时代特点的展现和社会特征的阐述上可以明显区分出中美文化的差异所在。这足以说明,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电影既能完整地展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又能够起到弥合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聚焦现代"女性电影"中的文化特质,在时代的潮流中体会滋生于中美文化断层中的个人及...

  • 国产景观电影视觉审美的符号性

    景观电影的出现是技术进步与人文环境改变的双重产物。创作手段的丰富和创作者、接受者的双向探索也造就了景观电影在视觉审美上的不断扩展,给予当代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在景观电影的创作上,我国并未落于时代的潮头。由于电影作为传播载体的流行性和迅捷性,国产景观电影也形成了某种能够被创作者编码、观众顺利解码的符号体系。文章从国产...

  • 历史创伤记忆下“中国梦”的影像表达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也是一个国家的富强之梦。以重现真实历史记忆的南京大屠杀题材为代表的历史主题影片成为国产电影的主要类别之一,也成为新时代弘扬"中国梦"思想的重要载体。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用叩问历史、痛定思痛的方式来强调强盛中华、一雪国耻的精神。本文主要探索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与当代"中国梦"的相关性,这种...

  • 两岸乡土文化电影的浪漫与现实对比

    本文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角度,对中国西部电影和台湾乡土电影的乡土文化进行了多方位的比较,进而得出两岸文化同根的结论,两者在对"乡土性"的表达和诗学的追求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台湾更多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神话思维看待乡土文化,更多的是对乡土气息的美化;相对台湾而言,内地的西部电影则更注重对现实的批判与揭...

  • 浅析当代新古典主义国产电影的美学理想

    当代国产电影新古典主义之"新"不仅在于它所具有的那种背靠历史融会中西,倡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促进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之间交流的现代电影创作理念,更加让人欣喜的是在这种现代电影创作理念的指导下保持独立自由的美学理想。它用充满诗意的画面和爆发力完成了审美价值观与电影伦理之间的大融合,它不仅能够体现出国家主流价值取向与正...

  • 新中国成立后国产电影的城市“狂想曲”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产电影既表征了新中国成立后对空间的生产,同时也详细地描述了空间中的意识流以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后来因为国家意识流的变化,边远地区及农村与城市的空间结构被设定为对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边远地区及农村的地位要在城市之上,特别是边远地区是新出现的一种空间形态。从电影对这些空间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管窥国家意识形态...

  • 街头电影:城市一隅与移民群落生活全景

    街头电影颠覆了传统叙事所严格遵循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街头电影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的边缘人群的真实生存状态,用电影纪实、体现当今美国城市一隅,一个现实的移民群体生活的全貌。本文从电影内容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与传统叙事程式的背离、艰难存在中的一抹亮色三个叙事角度,由点到面,从城市一隅窥视移民群落生活全景,从而从更深...

  • 老上海“景观”下的平民审美

    回顾众多以老上海为叙事背景的都市电影,《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是极具代表性的上海气息十足,并带有浓厚的现代氛围的影片,复古和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是影片的最大特点。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电影研究人员并没有给予影片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从整体上对电影进行探讨、研究。文章将重点分析该片的叙事风格,包括复原旧上海的繁华景象、以观众为中心的审...

  • 中国80后导演的成长回忆与思维特质

    80后导演群体堪称中国影坛的新兴力量,他们非凡的创造力以及多元化的电影艺术观念俨然已经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新崛起的一代,80后不但群体共性鲜明,而且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在叙事策略、主旨内涵和艺术意识形态表达上都区别于以往的导演。80后导演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后起之秀,其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决定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与未来,...

  • 国产电影中父子关系的儒学意蕴

    父子关系的刻画是世界各国电影都有的主题,区别于西方影片中开放式的父子关系,国产电影则受限于儒家传统伦理精神的框架。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母题,父子关系在儒学父权思想中痛苦挣扎,其汇集了"慈爱仁义"和"专权专制"的双重内涵。回顾中国近百年的电影创作历程,儒学中的核心思想滋生于家庭及社会中的各个方面,且围绕着父子命题展开无限的延展...

  • 国产纪录影片的“多元”美学变换特征

    在文化融和与多元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纪录风格影视作品成为推广民族特色文化,延续历史文明的主要承载手段之一。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社会文化价值不断变化,国产纪录风格影视作品的文化特征也一直在改变,该类影视作品的侧重点和艺术表现形式始终在变迁。21世纪以来,社会文化价值发生了新的变化,多种文化介质互相交融,国产纪录风格影视作品面临着...

  • 现代都市电影中的感性表达

    传统的空间审美在影片拍摄和剪辑中促进传统语境的形成,赋比兴的借鉴催化角色情感和推进情节的发展,强视觉的民俗仪式化能达到"满煽情"的效果。不一样的城市展现不一样的地区文化,同一个城市也具备了多方面的文化意义,电影的多维感官美建立了形象的经典文化影像,让经典文化得以情感化、通俗化地表达。本文主要以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相关的...

  • 西方公路电影中的孤独者形象

    在公路电影中,出走这一行为本身并不是为了具体的、功利性的迁徙或有目的的旅行,而是主人公在孤独状态缠身下的一种激变反应,孤独感是深刻植根于电影主人公的内心的。对这些公路电影中的孤独者形象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类型片的艺术特色与渊源。纵观西方公路电影中的孤独者形象,可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打破好莱坞经典叙事模...

  • 美国“小妞电影”中的都市女性形象

    美国导演在传承早期"小妞电影"中的女性乐观开放、追求自我的同时,特别注重当下都市女性的现代消费观念。当然,在塑造坚强人格的同时,也不忘深入挖掘隐藏在坚强背后的"脆弱"情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妞电影"吸收"小鸡文学"中的优良因子,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做出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时尚与现代消费观念、独立自...

  • 《山河故人》中的现代性断裂反思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上映以来引发了诸多讨论,虽然这部影片与导演的早期影片展现出了不同的叙事脉络,但其核心内涵仍是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和对国人命运的体察。《山河故人》通过三段时空的跨越来讲述一个山河流转故人远去的故事,试图通过岁月与人的变迁勾勒出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巨大脉络。影片的关键实际上是对"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的解...

  • 《解救吾先生》的“非奇观性”类型美学

    当今,国产电影所体现出的类型美学自觉并不意味着其类型美学的完善,类型美学等方面问题开始被重视,但相对于好莱坞等西方类型片,中国的类型美学还略显不够成熟。比如影片《解救吾先生》过于追求对于劫持事件本身的复原,却使得电影的其他方面美学的发挥受到影响,尤其是电影偏于纪实题材的画面风格,在一定层面上失去了商业电影应有的奢华、唯美、...

  •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

    对于国产商业电影而言,冯小刚的电影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从琐碎的市民生活到宏大的历史题材,都是其涉猎的领域。冯小刚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的贺岁片的成功,为其奠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领军人地位。冯小刚的电影不但集中体现了当代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对于国产商业电影未来的走向,其作品也具有很强的探讨价值。本文从视觉冲击、幽默元...

  • 导演徐静蕾:成长主题的自主性与局限性

    演员出身的中国当代女性导演徐静蕾,其创作的六部电影的题材均与其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聚焦成长、抒发情感、感知世界。其实,每部电影中都蕴含了她的人生宣言,代表了她的成长经历。定格传统伦理社会中道德人格的成长,超脱世俗的自我界定,徐静蕾电影勇于摆脱消费主义文化侵蚀下的童话式成长,但其在体现成长主题裂变的同时,也显...

  • 蔡尚君电影的创作风格探析

    与第六代同时期的蔡尚君,无论作为编剧还是导演,都不是一个高产的作者。蔡尚君在2007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红色康拜因》。他的电影极具个人风格,始终坚守社会人文以及自己的艺术风格,记录中国中下层老百姓的人情世故,表现处在社会转型期下的人们思想转变的过程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为了全面剖析蔡尚君的影视作品,文章将从角色塑造、角色...

  • 安哲罗普洛斯与王家卫之“返乡与离乡”

    本文将安哲罗普洛斯与王家卫的电影进行比较,两人始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电影创作,这两位国内外著名导演都酷爱流浪型影片,但是他们却表达了"返乡"与"离乡"两种不同的情怀。他们的影片中都体现了跨越界限的思维,但是他们一个是要跨过空间的束缚,一个却是要捏合时间的裂缝。从两个人对镜头的运用来说,他们均使用长镜头和蒙太奇的手法制造出捏合...

  • 波兰斯基电影的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在西方有着深刻的哲学与艺术根源。被电影界誉为"罪恶大师"的导演波兰斯基,其电影题材涉猎广泛,风格多变,但其影片中浓郁的哥特元素、人与环境之间的剧烈冲突,血腥与诗意并存,以暴力、死亡对人性本质的呈现和探索等,始终是其不变的审美特质。从本质上说,这些审美特质反映了波兰斯基电影中厚重而深沉的悲剧意识。本文从悲剧意识的表现...

  • 科恩兄弟黑色电影的审美风格

    科恩兄弟组合凭借其鲜明的电影风格、另类的叙事手法、打破常规的故事结构创造了"科恩式"的影片风格。其电影十分契合黑色电影的要义,而目前学术界关于科恩兄弟黑色电影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但这些研究多以个案研究为主,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梳理。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梦幻色彩与黑色基调、黑色幽默、暴力与存在主义三个方面出发,对...

  • 大卫·里恩电影的人文精神

    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素有"人文主义大师"的美誉,其电影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叙事上的气势恢宏,二便是在内涵上浓郁的人文情怀。人性是里恩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电影是他用来表现自己对人不同生存状态的理解的表现方式,在里恩的电影中,处处都渗透着某种引人深思的生命观和世界观。文章从电影对小人物生命苦难的关注、对人性善的挖掘、对死亡体验与命运...

  • 伊纳里多电影的视听语言风格

    亚历山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尽管入行以来作品不多,但是几乎每一部都备受好评,并且《鸟人》为其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历来对于伊纳里多电影艺术的研究往往着重于他的叙事方法。而事实上,伊纳里多极其注重视觉语言对影片叙事的服务作用,对于电影画面把握的到位也是伊纳里多电影之所以具有迷人魅力的重要原因。文章从碎片化的剪辑节奏、极具...

  • 非裔美国文学在电影中的审美重构

    非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早已得到了电影人的肯定。但是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时代之间的差异等,势必导致非裔美国文学在搬上大银幕时会被进行审美重构,原作品之中的元素、风格乃至立意等组成部分都有可能被调整,从而使它们能更容易地为当代观众所接受。文章从审美感官上的置换重构,角色定位上的变异重构,社会意...

  • 英美经典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略论

    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

  • 电影《简·爱》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影视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罗伯特·史蒂文森执导的电影《简·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叙事情节、叙事时序、叙事主题让电影具有与原著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本文通过电影《简·爱》与原著小说之间的比较,探讨改编电影与原小说之间的异同,以期为当代...

  • 从《红高粱》的经典化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莫言作品改编电影《红高粱》在境外被广为传播与接受,研究其境外推广经验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红高粱》的经典化在于多种媒介的综合助推、学者与评论家的广泛参与、影片主题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要求。得到的启示有:当前中国文学作品改编影片对外译介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从观众角度出发来翻译作品,并且需要与国...

  • 从《狼图腾》看国产影片的跨文化特质

    电影《狼图腾》的出现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创作无疑是个启示,该片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在改编和再创作的过程中,开辟了全新的叙事角度与价值高度。电影的成功改写为当今的国产电影树起了一面全新的旗帜,引领了跨文化创作的新潮流。本文将对《狼图腾》这部影片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探讨影片创作中表露出的跨文化特质,并给予这部"新"电影一种新的命...

  • 电影《天上的恋人》的诗意启蒙

    电影《天上的恋人》根据广西著名作家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而成,以其唯美的诗意风格被日本观众评为"最美丽的爱情故事"。该片在物欲横流、浮躁功利的时代,显得尤为质朴纯美,导演蒋钦民将现代元素的电影音乐与空灵神秘的自然村落混合,向观众展示了宁静秀丽的乡间景色。影片用特殊的生活词语演绎两性间纯真的情爱,在渲染广西地...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