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当下的国产青春片的发展受益于中国的电影产业化体制与新媒介生态。尽管国产青春片的表层肌理略显复杂,但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深层结构。当下的国产青春片凸显消费主义取向,在影片形态上常以"拟仿"的手法放大影像的消费性与娱乐性,呈现出体验性效果与修复性功能。在叙事形态上,当下的国产青春片围绕青春爱情话题,以二元对立的时间和封...

  • 新一代青春电影的文化创作母题

    随着电影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成长起来了,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经验作为创作灵感,创作出的电影可谓朝气十足,充满了表达的欲望。目前以青春回忆为题材的青春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电影中反复提及了青春期和逆反心理等主题。但当下青春电影因为商业环境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选择范围变得越来越复杂,难以抉择。而近期更趋保守的艺术风...

  •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

    在叙述成长之压抑的国产青春影片中我们寻到的是青年暴力的身影。无论是以语言、肢体为表现形式的暴力冲动,还是以冷漠、不羁对抗现实的行为,这些举动背后的心理机制就是叛逆。谈到青春,大多都会将它与"叛逆"联系在一起,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不过历史背景不同,青春电影中所呈现出的叛逆文化也自然不同。因此,叛逆成为青春电影中一个共同的叙事...

  •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除了写实主义风格外,形式主义风格是小城镇电影中第二个较为突出的美学风格。形式主义风格在电影世界观的表达上更加重视电影语言的作用,这种类型的电影将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情况通过"形式"的方式展示出来。本文通过对《钢的琴》《巫山云雨》和《寻枪》三部作品的解读来总结导演在电影中使用了哪种空间叙事策略,从而完成了对小城镇生...

  • 历史观照下新市民电影的跨文化诉求

    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什么类型,香港电影永远都是从香港的角度去书写和描述问题,并且这些影片永远都是用香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呈现。前者是为了展现香港本土的社会价值取向,后者则是为了展现香港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思维方式,影片《桃姐》可以作为这个观念的最好证明。香港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性格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高票房的回报和...

  •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

    本文以邱礼涛导演的两部作品为例,探讨中国独立电影在融合文化研究与商业类型时所使用的文本操作策略,尤其是对商业类型电影叙事惯例的改革与转化。邱导在该类电影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探讨和实践试图证明旁观者或者边缘人与事件的参与者(或者事件的主体)之间互相认同与交流的可行性。鉴于这类实践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电影在追求目标上的迥异,那...

  •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新世纪国产电影中跨文化地域的叙事现象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外国的生活经历被改编为电影,并在电影院上映。不过,和改革初期移民到国外的中国人相比,新世纪的移民拥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不再一味地奋斗。本文通过分析最近比较火爆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人再囧途之泰囧》以及《等风来》,来解读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所导致的当代中国社会症...

  •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本文利用话语分析方法探析BBC纪录片《中国:崛起与动荡》中的镜头运用、用词用语、资料采用三个方面,剖析西方意识形态是如何在纪录片中体现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即西方涉华纪录片呈现出的意识形态背后,隐藏着西方世界和媒体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焦略与不安,害怕中国的崛起对自己的国家造成威胁,进而对中国充满警惕和批判。随着中国的对外开...

  • “都市情绪电影”的文化立场及身份构建

    新世纪的"都市情绪电影",针对"现实"的探查,体现出了文学艺术的自省。本文从"文化身份"视角出发,聚焦中国都市情绪电影,以"不完整的怀旧"为主题,用"一个整体分离"与"分离后又合成一个整体"为暗含意思构造整个城市影片,由于是针对现代疑惑的角度,展现出来的是在一定形势下现实主义的观点和重要的身份显示。但这种文化上的"现代性"...

  •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诞生于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受到其深刻的影响。然而因为其本身极为反对形式化和规范化,因此"后现代主义"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美国在70年代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在科技、信息高速运转的社会生产条件下,过去"工业化社会"下"现代主义"所宣扬的...

  •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既难以完全融入白人文化,又无法对自己族群应有的文化传统进行定位。这一问题也反映在了以表现美国黑人生活为主题的一批电影中。应该说,美国电影人以影像的方式对美国黑人所面临的文化认同焦虑问题进行了颇具深度的解读,这正是美国社会以及全球化语境下整个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文章从融入白人文化梦想的破灭、本民族传统文化带...

  •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技术使得电影的制作有了"影像私有化"和"个人化写作"的可能。大屏幕的神秘面纱自此开始被揭开,人们不再为此痴迷,许多人选择另一种方式进行表达,即通过自己的影像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微电影。微电影以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模式诠释着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它在商业与文化价值利益中所创设出的神奇效应对长片电影无疑构成了一种威胁。...

  • 从古典电影的当代表达看中美文化差异

    本文阐述了国产古典题材电影文化背景,从电影的故事来源、气质等角度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在电影的故事来源和题材上,中国主要是建立在神魔、传奇、志怪的古典小说基础之上,而美国主要是从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学内容中取材。至于电影气质,我国更多的是受到了本土游仙文化的影响,美国却借助于电影,向大众宣传的是巫术文化。两者都是在立足本土文化...

  • 国产黑色喜剧电影对西方经典的重塑

    近段时间,一股黑色喜剧的旋风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不断刮起。这些黑色喜剧在对西方经典潦草改编后就搬上了银幕,可谓是粗制滥造。本文拟通过类型读解、叙事分析和文化研究途径,来深入了解国产黑色喜剧电影所折射的本土社会文化现象以及它对于西方经典的重塑。这种融合了中西方特色的喜剧,从根本上来讲是将西方电影的讽刺幽默文化移植到批判中国社...

  •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除去传统因素,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现实主义立场,以公平正义重建社会秩序的思想,是其在近年发展势头愈盛的主要原因。这些影片中所蕴含的反思性力量,赋予了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新的审美内容。如果从性别话语去考量会发现,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男性英雄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是考察这类影片发展趋势的角度,也是其反思性的一...

  •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在近些年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最具争议性的话题,而电影是一种能够表现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女权主义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从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女权主义就一直在渗透电影的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电影的女权主义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国内的电影中仍然存在一些大的问题。文章主要讲述了笔者对于中国电影中的女...

  • 《夏洛特烦恼》:“开心麻花”味的美学特质

    电影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感知而存在,能够展示出丰富的特质内涵。取材于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引入多元化、层出不穷的笑点,用夸张的演绎手法为电影披上趣味与时尚的外衣,无论是情节还是风格上都充满了现代喜剧色彩和浪漫情怀,这就是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审美特点,也是"开心麻花"的美学特质。其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调侃了小人物的命运,在纾解观众心理...

  •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关于三个有志青年艰苦创业并且取得成功的故事,同时它也是一个关于"中国崛起"的民族寓言,其将立足点放在了"崛起"的过程中,并标新立异了新的象征符号——"新梦想"公司。从个人到企业,从民族到国家,影片深刻地进行了"旧我"的剥离,并将"小我"与"大我"的成长紧密衔接在一起。在叙事策略上则采用构建"他者"的方式...

  •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在丰富的女性苦情戏传统中,除去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之外,母亲失子确乎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叙事主题。区别于一般影视剧中极具戏剧夸张性的苦情桥段,电影《亲爱的》表现出的则是一股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影片以生活在中国社会金字塔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为叙事主体,叙事线条粗犷大胆,色调沉郁,是一部抛却了浮华与高调,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影片,其反映的当...

  • 《私人订制》与受众喜剧审美趣味的错位

    《私人订制》一片,作为"冯氏喜剧"近几年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喜剧表现手法和传递的文化价值观。但从受众的喜剧审美趣味角度分析,该片因其在喜剧性上的缺失和真实性上的匮乏而无法具有更深层次的批判现实意味和价值。一部经典影片除了带来票房收益的经济价值,于观众而言更重要的离不开艺术作品的超越性品质,这也是《私人订制》一片...

  •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在中国电影界,张艺谋是一块响亮的招牌。其不仅在电影艺术领域获得了成功,还因执导歌剧《图兰朵》、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使其身上具有其他导演所不具备的耀眼光环。张艺谋在艺术与商业间摇摆,寻求着自己的平衡点。虽然张艺谋一直在求变,但他的电影始终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对视觉美感的极致追求,这一点既成就了张艺谋,也是其电影招致诟病的原因之一...

  •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中的中坚,贾樟柯曾经称自己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这句话中尽管没有"底层"二字,但实际上已经显示出了他一以贯之的创作立场,那就是以一种真切的情感触摸着底层人物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让观众对于中国现实真相的认识并不仅仅停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盆景"式发达城市中。文章从贾樟柯底层情结、贾樟柯...

  •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汤姆·提克威的名字为世界所熟知,要归功于其所导演的《罗拉快跑》,影片的快节奏、凌厉的影像风格,给世界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后,《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云图》的上映,使提克威的声名日盛。作为当代德国电影的风向标和新希望,提克威的电影在玩世不恭的游戏化形式下,渗入了深刻的哲学意味,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德国电影的态势。文章从...

  •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青春电影的主旨往往围绕着"残酷"展开,在影片中大肆展露青春所独有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无奈、对于梦想的无助以及对于爱情的追寻。在对青春片的研究中,一部分延伸到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一部分则延伸到对主创的总结。岩井俊二的电影创作受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影运动"的影响,在影像表现上比较新颖独特,赋予其中的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唯美与残酷...

  •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莎士比亚悲剧的经典性,就在于他把握住了观众对人生幻灭感、无力感等的审美需求,以及传达出了人依然要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奋然前行的伟大精神。在莎翁悲剧赋予电影人创作灵感的同时,来自不同审美文化背景的电影人也试图以不同的方式丰富对莎翁原著的解读,让莎翁作品在其他视域下娱乐大众,获得新生。文章从异质审美文化语境的移植、后现代审美话...

  •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在电影业蓬勃发展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特别是欧美的小说和电影,通过最直接的文学表达方式与影片独一无二的特效音乐相结合,不仅使主人公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化,还将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影者的面前。本文以三部典型的英美文学作品——《黛洛维夫人》《三颗翼动的心》和《巴里·林登的记忆》和根据其改编的电影为依托,...

  •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回望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不难发现,中国电影无法完全脱离中国文学而存在,根据现当代著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往往能在票房与口碑上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一系列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小说改编的电影。莫言小说兼具了故事性、视觉冲击力与思想深度,具有被改编为电影的良好潜质。从莫言作品改编电影来看,两种艺术之...

  •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作品,盲人的世界没有任何色彩,似乎只有用黑与白的文字和纸张,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盲人内心世界中的爱恨情仇与矛盾冲突。而娄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推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斩获了金马奖六个奖项。这得益于娄烨导演对小说中"情"与"事"的完美再现,对文学原著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准拿捏,对...

  •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万物理论》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卸下科学家华丽的光环,还原一个真实的、幽默风趣的、内心强大又执著追求的霍金,透过简的视角去触摸他战胜疾病和死亡、超越极限的种种努力。马什在改编这一传记文学时将真实与虚构拿捏得恰到好处,透过马什的创举,也能窥探英国传记文学改编的几条原则:一是忠于原著背景下的结构调整;二是性格冲突的艺术呈现与人格...

  • 现实主义视域下《北京纽约》的悲剧主题

    以好莱坞电影为媒介的美国文化对中国输出多年,潜移默化中已经在受众心里形成美国的强国形象与文化认可,这种对于美国文化的趋同心理直接反映在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当中,以影像化的方式表现着国人对于美国的想象。2015年3月上映的国产电影《北京纽约》以冷静的评判视角,呈现了漂洋过海去美国寻梦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一反常态地表现了国人...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