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电影与人文精神初探

    电影作为艺术,有其人文关怀。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般可分为三种,然而究其根本,都是对文化进行人文思考。文章以具体的案例,即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及侯孝贤的《戏梦人生》,来探讨电影艺术家如何呈现他们所感受的人生经验,如何探索人生意义,如何拓展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探讨历史研究对电影开始注意,并且有些重要著作已经对电影与文化...

  • 论微电影创作中的叙事技巧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影视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国内的电影事业也随之进入“人人电影”的时代。此时,研究微型电影在电影叙事方面的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伴随网络技术和影视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微电影的发展空间将逐步扩大,也将参与到新型媒体的相互竞争中去。然而关键在于,它仍然需要众多影视工作者以及相关理论专家的参与和指导,...

  • 中国电影企业品牌打造策略研究

    电影企业是电影品牌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除了中影集团、上影集团以及华谊兄弟外,非常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电影企业,这使得中国电影的品牌系统在生产者的层面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从而削弱了中国电影品牌系统的整体效应。中国电影企业在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中,应该采取品牌电影的打造、强化电影企业标识系统的...

  • 微电影开放性叙事分析

    微电影发展至今近十年,各种类作品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类型,也更新了人们对电影叙事艺术的认识。从诞生期的自发性戏仿到井喷期的商业皈依,再到当前的跨媒介发展,微电影在发展流变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叙事策略,其独特的开放性叙事丰富了电影艺术,也引发了关于电影叙事的新思考。本文从叙事空间的开放性、叙...

  • 21世纪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中国形象是指包含了中国的自然景观、地域风貌以及人文特色的综合国力的集合体,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形象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电影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本文将在概述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对于中国形象展现的基础上,分“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三个方面,以近年来活跃...

  • 电影作为艺术:从艺术理论到电影理论

    电影作为艺术地位的确立是电影理论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从早期电影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的经典电影理论,50多年的探讨形成了多种观点,从而建构起电影作为艺术的论述框架,其论述逻辑大致有:电影与既有艺术的关系,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电影的精神性三个维度。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些探讨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论,势必是在某种艺术理论的框架之下进...

  • 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审美文化解读

    纵观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史,其从诞生至今的百余年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好莱坞的影片,无论是从票房上来看,还是从影片的传播范围来说,都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这除了与好莱坞的营销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影片本身的视觉审美效果也不容忽视。同时,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审美,也是这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研...

  • 解读美国电影中的文化交融现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在对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进行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他者文化上的反向影响,各类文化的传播互融也体现在美国电影上。一般而言,美国电影中的文化交融现象由近至远,可以分为美洲本土盎格鲁一萨克逊民族与当地有色人种之间的文化交融,美洲与欧洲两大西方文化重镇之间的交融,以及西方与东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下的文化...

  • 50至70年代邵氏女星媒介形象建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女明星的媒介形象建构与邵氏公司的发展彼此促进。明星生产与竞争策略、香港消费文化及黄梅调电影与反串表演产生的媒介形象建构方式,带来“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的景象。本文通过检视“邵氏”官方刊物《南国电影》和《香港影画》,从明星研究的维度,探索邵氏强大的造星能力、女星的媒介形象建构方式、邵氏公司造星策...

  • 生长的东方镜像

    东方镜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更不是精致华美东方元素的代名词,那样的东方镜像过于单薄。传统是东方镜像的基点,存在于东方数千年的传统自有其随时间生长的生命力,自有其永恒之处,这也正是东方镜像生长的力量。除此之外,东方镜像自有自己融构异文化,并生发出新的自我的能力,自有以千年文化做积淀形成自我镜语的能力,并以此更好地表现自...

  • 中国传统武侠电影中的动作美学

    中国传统武侠电影源远流长,它经常作为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展现在国际的舞台上,电影中动作美学通常表现为“境界之美”“内蕴之美”“辨证之美”,中国的武术动作呈现出了独特的境界之美,它讲求的并不是输赢胜负,而是一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高妙境界,动静相宜,在武道中彰显人道。动作美学亦是中国辨证思维的体现,在二元要素...

  • 中韩偶像剧创作手法比较及其启示

    一直以来,中国偶像剧的发展都是从日韩电视剧的发展中借鉴经验,并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风格。与此相对,由于韩国偶像剧成型时间早于中国内地,所以呈现出的偶像剧创建体式也显得较为成熟,在情节、人物、包装、制作等方面都具有较为先进的创作手段。文章将通过内地偶像剧典范《奋斗》与韩国偶像剧代表作《浪漫满屋》的比较,找出...

  • 中美青春励志影片比较分析

    青春励志电影可以视作青春电影的一个亚类型,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青春启示电影,与后者热衷于呈现人们青春生涯中黑暗、罪恶、危险的一面不同,青春励志电影则带有催入奋进与“寓教于乐”的色彩。中美两国都打造了众多的青春励志电影,但由于具体的社会语境区别,两国的青春励志片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章从电影对社会主流观念的迎合、对崇高美的...

  •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的哥特文化

    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百年历史后,哥特电影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首部影片上映以来,这一系列的影片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本文将在呈现哥特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其中吸血鬼形象与狼人形象...

  • 论美国电影中的“疯人”形象

    近年来,引入弗洛伊德“本我”理论和“潜意识”理论等精神分析理论的电影在美国大热,对观众猎奇心理的满足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是此类影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好莱坞脱颖而出并屡获大奖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在概述“疯人”产出集结地——美国心理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以《沉默的羔羊》系列、《天生杀人狂》《黑天鹅》等影片为例,自暴力...

  • 试论动画剧本的结构

    研究动画剧本的结构可以弥补我们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剧情空洞或情节索然无味的不足,使今后的动画剧本创作可以更为巧妙,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只有理解了动画剧本的结构设置方式,才能刻画出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才能创作出更加精彩的故事情节。探究动画剧本的结构类型,能够为创作动画剧本给予更多的帮助,明确结构对于动画剧本创作具有十...

  • 电影《艾尔文与花栗鼠》的主题创新

    电影《艾尔文与花栗鼠》采用3D动画制作与真人出演相结合的拍摄方法,讲述了三只会唱歌的花栗鼠与男主人公戴维之间的故事。影片凭借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朗朗上口的童声合唱以及暖心的故事情节设计,获得良好口碑,并成为福克斯公司鼠来宝系列影片的经典之作。与以往探究自然话题的影片不同,该片采用轻松明快的基调讲述戴维与花栗鼠之间的故事...

  • 论《西去的骑手》的英雄主义主题

    《西去的骑手》是一部气势恢宏的现代史诗式长篇小说,反映了民国时期西北边疆地区的战争故事和民族风情,映射出那个特殊时代的乱世景象和历史风云。作者采取带有浓烈地域特色的表达方式和叙事形态,结合20世纪初期的社会现实场景展开艺术创作,在人物塑造、思想信仰、价值追求和历史情怀等方面突出体现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展现了西北大漠语...

  • 《美人鱼》中的环保危机与人性救赎

    由周星驰执导的电影《美人鱼》,以人鱼题材为核心,通过环保危机与人性危机的双重折射,构建了一出现实与梦幻交织下的人性悲喜剧。该剧超越历史情境的叙事方式,使我们对环保意识的觉醒、人性的救赎等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环保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生态危机本质上又是一种文化危机,是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美人鱼》试图说明人性的...

  • 《刺客聂隐娘》的孤独主题

    《刺客聂隐娘》改编自裴铡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的《聂隐娘》,由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执导,于2015年参展第68届戛纳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导演奖。本片2015年8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在观影人群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观众直言这是一部让人看不懂的电影,对导演感到失望,也有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载入电影史册的影片。笔者认为,这部电影让许多...

  • 吴天明作品的“为人民”与“为艺术”

    吴天明是国内杰出的导演,在他所拍摄的影片中处处渗透出浓郁的时代特色,饱含了在历史转型中民众审美意识的偏向,也显现出他在艺术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与特色显现,充分体现出其电影思维“为人民”与“为艺术”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出其电影思维在“为人民”与“为艺术”之间的抉择。他的成功也预示着其在电影观念转变中的逐渐成熟,与此同时...

  • 探析李沧东的诗意影像世界

    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电影诗性的研讨与实践便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进,就韩国电影人而言,李沧东所执导的影片无疑是电影诗性实践中的重要代表,纵观李沧东的电影创作,其风格无疑统一在了诗性之上。无论是其较早的影片《绿鱼》,还是其著名代表作品《诗》,均是在其诗性思维之上建立起的诗意花园。本文将在简要展示李沧东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上...

  • 小津安二郎的“物哀”审美观

    自20世纪70年代,小津安二郎(下文简称为小津)进入全球视野以来,关于其作品的“物哀”风格便一直存在争议。近年不断发现、整理出的早期电影作品、日记等相关资料,揭示了“战争”对小津的“物哀”人格形成的重大影响,并为小津电影中的“物哀”提供了有力佐证。小津认为,电影以余味定输赢,而这种不落痕迹的余味累积便形成如空气般存在的“...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河濑直美电影

    作为日本女性导演中的代表性人物,河濑直美凭借其独具特色的电影创作使日本女性电影在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曾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等国际重量级电影节的奖项及提名。本文将立足女性电影的研究,以日本著名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第二扇窗》《萌之朱雀》《沙罗双树》《殡之森》等影片为视点,自其影片中的“自然...

  •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斯皮尔伯格电影

    一直以来,在探讨电影文化时,“斯皮尔伯格及其电影”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话题。在大众文化与电影互动的探讨中,斯氏的作品更是难以避免的观照对象。以大众文化为视角来分析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可以看出:在文化镜像上,斯氏在顺从大众审美的同时不忘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在文化叙事方面,斯氏采取了碎片化的表现手法,并不断尝试互文性的创造实践...

  • 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人性之思

    自20世纪末涉足电影开始,丹尼·博伊尔一直都是英国影坛上别具一格的知名导演,但中国对这位优秀导演的关注则相对滞后。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群体动力理论”为依据,以影片《猜火车》《百万小富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例,从“转型阵痛与迷惘人生”“黑暗世界与罪恶灵魂”“绝望生活与自我救赎”三个层面,对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

  • 彼得·格林纳威电影主题研究

    彼得·格林纳威是英国影坛应用混合艺术的代表,在西方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在中国,对于彼得·格林纳威的研究尚不充分,各角度的研究均有留白,这也是本文的选题意义所在。本文将在细观彼得·格林纳威电影创作的基础上,以《画师的合约》《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普罗斯佩罗的魔典》《魔法圣婴》等影片为代表,自其电影主...

  • 后现代语境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

    从1989年的第一部影片《旺角卡门》,到2013年的《一代宗师》,王家卫用数十部质量上乘的电影在香港和华语电影界占有一席之地,他更是凭借对凝固物化的时间空间的另类表达,对以碎片式加套层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的灵活掌握以及对由光影、色彩和音乐构成的独特的影像符号的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享誉世界并具有独特电影风格的作家导演。本文在立足后现...

  • 梁明电影美学的诗意表达

    梁明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有着独特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创作者,更是一位思想家。作为一名拥有影视创作与教育双重身份的人,他是成功的。他驾轻就熟地运用着他那深厚的理论根基,更充满激情、充满诗意地进行着拍摄。在他的影像中总是充满了至纯的色彩表达、至美的画面构成,仿佛一切都是那一段段美丽的忧伤。本文探析梁明那充满诗性表达的...

  • 宁浩公路电影的空间审美维度

    在电影已经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市场决定着电影的审美。宁浩的电影,正是市场语境下诞生的产品。凭借《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等影片,宁浩的个人品牌得以建立。在个人的号召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宁浩着手尝试将自己喜欢的公路类型电影进行本土化,《无人区》《心花路放》就是这一实践的结果。文章从公路空间的符号性、流动空...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