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生产“消极”观众:声音在电影中的影响研究——一种电影观众学的视角

    早期电影观众继承了戏剧观众的观影习惯,但观影环境的改变重塑了电影观众的观影行为,这些行为又有别于广播和电视的听(观)众的接收行为。仅从观影行为来看,相较于其他媒介的观众而言,电影观众是“消极”的。电影观众行为是观看环境和认知心理“合谋”的产物,观影环境具有独特的“洞穴”式特征,“具身认知”观念认为这一独特的环境塑造了观影行...

  • 中国早期电影管理探析

    中国早期电影管理奠定了中国电影管理的良好基础,为后世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启示,主要有重视民意和舆论,注重法律手段的运用以及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将电影主要看作一种市场行为等。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当时的电影管理还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今天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要采取科学、公正的态度。既不能贬低其地位,也无须抬高其成绩,而是要客观公正地认识...

  • 电影叙事下的女性生态困境离散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和黑人文学表现出离散文学的重要共同特征:关注女性问题。作为共同关注的对象,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与离散文学(美国华裔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本文将离散文学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作为批评范式,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和改编自莫里森小说的电影《真爱》为对象,抽离两部电影共同的女性问题,对妓女玉墨...

  • 中国电影的唯美主义艺术研究

    中国电影在唯美主义艺术的营造方面着力颇深,而且因有着中国文化美学的深层熏染和无法比拟的表现优势,其特别注重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物质载体之外的艺术本身的审美属性,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有着整体性色彩的审美情趣和美学品格。对于很多杰出的中国导演来说,银幕上打造的并不只是影像的情节意义,还有更为丰富的美学意义。文章从东方写意、民族...

  • 岭南社会主义电影的底层影像与文化解读

    本文以1958—1966年岭南社会主义电影的底层影像为研究对象,探究底层影像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生成语境,从革命基调下的底层影像和喜剧基调下的底层影像两个方面对1958—1966年岭南社会主义电影进行影像解读;并且以文化学的理论视角进一步从岭南民俗文化方面认识、理解岭南社会主义电影,并在此基础上最终探讨岭南社会主义电影的底层影像...

  • 当代重庆电影话语构建图景研究

    重庆电影的出现和创作在当代华语电影中已蔚为大观,其话语系统内涵丰富。重庆电影的话语表达投射了当下中国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构建了全球化语境下繁复的话语图景。本文引入批评话语分析作为理论背景,提出了重庆电影中的都市话语、现实话语、青春话语、命题话语这四类典型性的话语类型,对其进行话语文本和话语语境的透析,探析重庆电影话语图景...

  • 叙事学视域下回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策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回族题材电影作品稀少、关注度低,其边缘化的命运显然不符合回族人口众多、分布最广的第三大少数民族的地位。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回族题材电影缺乏讲好一个故事的方法。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回归的叙事主体加深回族文化色彩,情节性的叙事策略增强影片可看性和普适性的叙事主题拉近民族间的距离三个方面进...

  • “互联网+”时代新都市电影的发展研究

    高票房保证下的新都市电影作为异军突起的电影类型,迎合了“互联网+”发展的潮流、当前都市青年群体欲望的回归、社会文化的消费热潮、利益追求下的商业镜像。但是影片创造的过剩的欲望符码、虚幻的狂欢、营销的偏差等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市场强势和文化缺失的两极化困境,亟须回归现实,重构品格,提升电影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及深...

  • 美国电影中的独特文化探究

    在当今世界影坛之上,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同时还体现着美国民族精神的国家文化,好莱坞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本文将在简要呈现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美国梦”“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三个方面,以《辛德勒的名单》《当幸福来敲门》《空军一号》《永...

  • 十四年抗战时期电影业界军歌与民族精神

    近代中国电影业界在十四年抗战中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部分电影杂志刊登了一些抗战歌曲,包括军歌作品,或者以新闻形式记录当时文艺人士的爱国行动,宣传了保家卫国的思想。电影艺术以故事和歌曲的形式传播了抗日思想,电影中的军歌尤为珍贵,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代表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些军歌在当时是流...

  • 近年香港电影“叶问现象”初探

    香港动作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为香港电影的标志,将整个中国武侠片引入世界潮流。从香港动作电影史的角度观察近年出现的“叶问电影现象”,此系列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香港动作类型片在动作造型语言创新和动作类型文化内涵拓展方面的一次成功探索。从现实的社会历史变迁角度观察“叶问现象”,该系列电影在近年的集中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香...

  • 探析中国电影中的禅之境

    “禅”最早发端于中国,其思想的源泉是佛教的教义,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教义与中国的风土民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禅宗,相比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电影而言,中国电影对禅宗思想的呈现则较为滞后。本文将以中国影坛上的“西游记”题材和“少林寺”题材影片为主要论述对象,以《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少林寺》《新少林寺》等代...

  • 当代美国悬疑电影中的伦理命题

    并非所有研讨有关伦理的内容都可以纳入“伦理命题”的研究范畴,必须触及“伦理规范”的底线,并试图打破规则,重新建立新秩序的影片,方可以此命题审视。悬疑电影并非仅仅是为了制造悬案而故弄玄虚,其背后总能解构出突破常人承受能力的伦理纠葛,故而可以将其放在伦理视域中考察。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当代美国悬疑电影中的伦理命题,即从人性与道...

  • 由“小妞电影”看美国社会主流文化趋向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产品,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新近崛起的小妞电影,无论是故事内容的丰富性,还是精神价值的深刻性,其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都是不太相称的。前者实在渺小,后者太过庞大。然而,能够将二者黏合一起、相提并论的根本因素,还是小妞电影亟待挖掘的诸多特质。文章即以此切入,从个人价值的体现、女性地位的转变、消费成为时尚...

  • 美国西部影片中的美国文化精神书写

    电影自诞生起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区域文化形成与演变的一面镜子。美国西部影片可以说紧密关联着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美国文化精神,是一种让民族性格强势介入影片,并向世界进行价值观输出的类型片。美国西部影片是对美国文化精神的忠实书写,是我们探讨美国人民族审美心理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本文从美国西部影片中的个人主义精神、冒险文化...

  •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文化探析

    美国文化是一个高扬主体性的文化形态,英雄主义积淀为大众心理情结。美国文化的英雄主义情结鲜明地体现在科幻电影的创作和展示之中。其叙事结构更是惊人一致地体现为“英雄”与“反派”、“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等二元关系模式。可以说,英雄主义绝非仅以纯客观的、自然的样态呈现在其科幻电影中,而是凝聚了美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层集体...

  • 英国新女性影片的“边缘诗”

    女性意识的崛起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新的电影热。女性本身就是美好与神秘的共存体,安德里亚·阿诺德的英国新女性电影采用边缘化结合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将女性身上所特有的尊严、母爱、温柔和浪漫的气质展现在观众面前,用镜头诠释了两性中另类的坚强和勇敢。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不仅在情节上对故事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使其尽量向商业市场的需求靠近,...

  • 日本电影中的草食男形象分析

    草食男这一在行为、心理上都有别于日本传统男性的社会群体,甚至作为一个现象进入了影视与文学创作中,其影响早已超出了日本的国界,中国、韩国也纷纷出现了有典型草食男形象的电影。日本电影中的草食男形象,是人们了解日本年青一代现状甚至是整个日本社会特点的一个窗口,对其进行分析,也能为人们考察中国类似的电影提供一个较新的思路。文章从草...

  • 朋克电影:伪现代主义下的亚文化类型

    “朋克文化”被认为是一种以反消费主义、反中产阶级价值观为旨归的“亚文化”。这种文化利用某种反乌托邦的意识,在诸如音乐、舞蹈、时装以及电影等不同的艺术范畴内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即“朋克风格”。伴随时展,全球文化发展日趋工业化,“朋克文化”逐渐被收编,作为“朋克文化”解读方式之一的“朋克电影”,在美学“编码”与观众“...

  • 约翰·吉约诺作品中的暴力美学研究

    亲历一战劫后余生的约翰·吉约诺,作为法国文学创作与电影编导领域成就斐然的艺术家,试图通过艺术展现战争并使其得到升华,从而揭示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而暴力美学作为这一主题的重要创作源泉,完美地融合了艺术与战争这两种风格迥异的矛盾对立。鲜血作为重要的美学标的,被赋予了神圣的献祭意义。通过艺术性的虚构,吉约诺将暴力阐释为一种美学的...

  • 科波拉电影的叙事策略

    作为以改编剧本成就电影经典的美国著名导演、编剧和制片人,科波拉在影片叙事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勇于创新的个性使得科波拉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个人特色的叙事结构特点,也形成了个人的电影叙事结构的构建范式。本文以科波拉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作品为出发点,从科波拉电影的叙事结构特点及其叙事结构构建范式两方面对其电影的叙事...

  • 蒂姆·波顿影片中的“梦”之解析

    被称为电影“鬼才”的蒂姆·波顿是活跃在当今好莱坞影坛之上最为另类的导演之一。在波顿的影片中,无论是书写“噩梦”的《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还是放飞“美梦”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无不体现出导演梦幻般的想象力,这使波顿的每部影片都能够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本文就将以上述影片为重点论述对象,以“噩梦”...

  • 科恩兄弟影片的美学风格探析

    乔尔·科恩与伊森·科恩两兄弟共同踏足影坛并创制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被认为是当今美国影坛最为卓越的独立制片旗手。本文将在对乔尔·科恩与伊森·科恩编导的影片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镜头运用和色彩选择两方面探析科恩兄弟影片中的美学语言;从幽默元素和黑色元素两方面探析其美学元素;从社会批判性与存在荒诞性两方面探析其美学内涵,其中,将重点分析...

  •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视觉审美特征

    昆汀·塔伦蒂诺是打破常规、用银幕书写个性的导演。有关其电影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将时空顺序进行调整的叙事方式,或是关注其电影的低成本制作模式,而对于其电影中,同样被烙上了塔伦蒂诺明显的个人印记,同样具有影响力的视觉审美上的特征,电影批评界至今仍缺乏初步的探索。文章从冲击美——碎片化、凌乱化的剪辑,混合美——动画对真人电影的参与,...

  • 泰勒·派瑞电影中的“黑色”之光

    在当今美国黑人电影导演中,泰勒·派瑞无疑是一位不可绕过的重要人物,其编导的一系列作品均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典范。本文将在概述泰勒·派瑞从影经历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族主义威胁和内部的传统文化崩塌展现泰勒影片中的“黑色”挣扎;从男性人物形象和女性人物形象入手,呈现泰勒影片中以塑造黑人形象、讲述黑人故事为承载形式的“黑色”梦想,以此探...

  • 《七月与安生》中的“我”与“他者”

    电影《七月与安生》是对原小说的升华。电影保留了小说的态度,通过情节的恰当修改和人物气质的合理把握,还原了同名小说的灵魂。在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下分析,七月和安生呈现一种互为“我”与“他者”的镜像结构。“他者”既是符号化的他人,更是负载着社会文化意义的符号世界。七月是安生的影子,安生是七月的梦。她们都是彼此的“他者”,欲望成为对...

  • 《七月与安生》的青春解读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独特的青春片。这部影片跳出窠臼,着力表现友谊中自我的悖反与认识,体现出对同性之情的多方面思考。影片在表现爱情时,着重表现爱情中人性的弱点,以及面对情感纠葛时的真诚与伪善,表现出超越爱情的人性探讨。影片在表现成长时,注重个性的完善与心理的回归,表现出更为深广的青春思索。《七月与安生》的价值,除了在主题上覆盖...

  • 论《七月与安生》的电影改编

    在当下持续火热的网络小说IP改编热中,改编成的电影作品良莠不齐,而让人惊喜的是,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却获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七月与安生》的成功改编提供了一则思考影视改编问题的成功个案,跟原著小说相比,电影对于两个女孩的性格塑造有了更丰富的呈现,对于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也有更深刻的表现。通过此改编可以让我...

  •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文学的影像化叙事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七月与安生》在2016年上映后大获好评,在突破国内青春电影格局的同时,也展现了一种新的青春电影叙事风格。影片《七月与安生》将剧本、运镜、剪辑与原作有机地结合,也展示出了影片的自身气质。特别是其中的剪辑手法与运镜技巧在近年来诸多青春影片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电影作者叙事特色。因此也有必要针对《七月与安生》文...

  • 电影《七月与安生》心理原型分析

    电影《七月与安生》含有丰富的心理学象征意义及隐喻,影片表面上讲述的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角的故事,真正隐喻的却是她们象征了我们人格中两种典型的不同人格面具,她们是个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体现,呈现了自身的阴影,并不断进行人格整合,最终实现了个体的自性化。本文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影片主要角色结合人格面具等关键心理原...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