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样板戏电影进村与世界观的传输——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为例

    ""时期,样板戏电影在革命的狂欢中涌入乡村,并反复放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乡村日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样板戏电影呈现给乡民国内形势以及国际格局等资讯,传输了国家主流世界观,成为固守乡土的农民了解村庄外世界的窗口。样板戏电影中的世界与乡民的现实生活存在重叠与错位,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选择性的,甚至是歪曲的,却成了千百万人了解他们所...

  • 新时期以来喜剧电影的荒诞流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社会政治上稳定与变革、经济上转型与发展并存的40年,也是中国人思想观念上反思与活跃、精神信仰上迷茫与充实的40年。荒诞,始于这种社会之"裂变"。笔者依据社会现实背景的差异,将新时期以来的喜剧电影以1988年的《顽主》和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作为拐点,分为:1988年之前的"启蒙期",1988—2006年之间的转型期,...

  • 父权的返魅:论香港后新浪潮电影的转向

    1984年底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结束后,新浪潮导演们在后新浪潮时期的创作随时代潮流的演变而发生了转向,由过去的"弑父"转变为对"父权"的遵从和认同。从性别政治的角度考察新浪潮核心导演的后新浪潮时期作品,我们发现,一方面,女性视角的男权依附体现在策略性的攀附以及自觉体认上;另一方面,男性视角的父权皈依体现在对血缘之父的宿命追寻和对...

  • 民族传统与本体觉醒:“十七年”电影摄影师群像

    经过新中国成立前的觉醒、萌芽,中国电影摄影的民族风格在"十七年"时期逐渐显现,众多影片在艺术创作的整体构思下,呈现出情景交融、深邃雅致的诗情画意。尤其可贵的是,中国电影摄影师将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诗、词、画的艺术内涵融会在现代的电影摄影语言之中,中国电影逐渐展现了自觉的影像造型意识。这种造型意识体现在摄影构思、造型风...

  •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当代主旋律电影发展

    "主旋律"电影,作为当代影响力强、辐射面广的一种传播媒介,与"媒介生态学"传播运行系统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语境互文。分析媒介生态学系统视域下的当代主旋律电影现状,遵循媒介生态学原理来激发其市场原动力,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会是主旋律电影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注重人文底蕴、满足大众审美、取得社会和商业双赢等几个要素之间取...

  • 1980年代银幕青年形象建构再思考——以珠江电影制片厂作品为中心

    20世纪80年代,以青年人为主体形象的系列电影作品开始频频出现在银幕上。这些作品中的青年人身上带有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集体化的历史经验,又存在个体化的社会要求。他们带着历史创伤走进新时代,成为现代化的"启蒙者",甚至以新的伦理感觉开启了90年代消费文化的序幕。通过分析新时期改革前沿的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银幕青年形象,不仅能观察...

  • 重庆微电影大赛及其发展模式探析

    微电影大赛是微电影在各座城市的主要存在形式与发展助推力,由城市内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生成。目前,重庆微电影大赛在凸显蓬勃生长态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选择:既可尝试"文化交流+市场交易"的"双轮驱动"模式,又可立足文化产业新业态身份,打造城市微电影大赛的"狂欢季"模式,还可建构"政...

  • “平台自制”网络大电影的特色和呈现

    继自制电视剧、自制综艺节目之后,网络平台自制的电影活跃在各大视频网站。以网络大电影(以下简称"网大")为切入点,自制电影显示出了趋于院线电影的叙事和结构水准,为网大品质的提升做出了有效贡献。本文通过对平台自制网大影像特点和品牌效果的分析,指出对传统网大选择性发展以及挖掘其不曾有的表述空间是应和品牌形象建构的有效手段,网大...

  • 《中国电影(重庆)》与抗战中期的大后方电影救亡

    作为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出版的电影刊物,《中国电影(重庆)》凭借其官方的权威性和作者的专业性,成为抗战中期电影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虽只出版了三期,但《中国电影(重庆)》仍刊登了大量诸如如何利用电影进行民众动员、农村电影如何摄制、电影如何通俗化等赋予电影政治宣传属性的文章,并借鉴苏联电影的经验,将电影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工...

  • 德勒兹哲学之无器官身体与电影艺术

    电影作为20世纪兴起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人类生活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形象地在银屏上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来折射出一部分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并传递出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能够起到一种发人深省的指导作用。本文欲从德勒兹哲学视域下的"无器官身体"角度来展现电影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深度剖析各个人物不同阶...

  • 电影中时间的存在与消解

    电影是具有流动特质的艺术形式,在这种特质中时间得以存在,此外,时间的流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在其头脑中呈现为意识的流动。随着一些哲学家对电影艺术产生兴趣,电影中的时间存在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理论家进行研究阐释。本文引入海德格尔关于先行的概念,通过对电影制作者在镜头语言及叙事方式上的安排来看空间运动如何使时间得以存在,第...

  • CEPA以来香港警匪片警察形象变迁

    2003年CEPA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实施以来,香港电影以合拍片的身份进入内地,面对新环境,在如何处理警匪片这一传统类型片上,香港电影人调整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影中的警察形象。这些警察形象与CEPA之前香港警匪片中的警察形象大不一样。文章通过对香港警匪片中的香港警察形...

  • 乔装的“启蒙者”:黄梅戏电影叙事研究

    黄梅戏中一些稳定承传的情节单元为黄梅戏电影叙事提供着独特的创作母题。在主题和叙事上对通俗的戏曲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传统的主题、人物和故事序列在不同的现代故事中得以再生。经过"化装"的女性传奇书写,更成为黄梅戏戏曲文化中女性角色建构、女性叙事的独特方式。"化装"式的曲折形象表达,更是几乎成为黄梅戏戏曲文化中女性角色建构、...

  • “跨越与互动”——纪实医疗影像的风格想象

    近些年在各类大小屏幕上,纪实医疗影像成为重要的题材记录类型。不同于医疗电视剧情节戏剧化的表现方式,以纪实真人秀、电视纪录片、纪录电影等不同艺术媒介为载体的医疗影像则冷静客观地展现了医疗场域的生死一线和人生百态。本文以《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生门》三种不同创作类型的医疗影像文本为切入点,探讨新环境下纪实医疗影像间的风格...

  • 美国丧尸电影背后的时代心理描摹

    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现代电影在反映哲思与社会问题中的意义时,丧尸电影也不应该被排除在外。美国丧尸电影在娱乐的外壳下,拥有着与时代紧密关联的价值核心或文化意义,是特定时代美国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尽管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部分平庸之作显得颇为浅薄,容易使人低估丧尸电影的价值。但也不可否认,在描摹美国人的蒙昧主义倾向、末世情结乃...

  • 美国电影中“敌对势力”的塑造方式

    美国电影中,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通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呈现。通过双方博弈,烘托主角形象,助推剧情发展,揭示电影主题,阐释电影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与思想主旨。美国电影热衷于打造各类"英雄",层出不穷的"英雄"形象,代表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英雄"无疑需要敌人的衬托,方能焕发无穷的魅力。因此,美国电影十分注重对"敌对...

  • 西方恐怖电影的叙事动力分析

    相对中、日等国的恐怖电影而言,美国、加拿大与欧洲的恐怖电影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以恐怖符号而言,西方恐怖电影常常出现"魔鬼"或者"怪物",他们或是超自然语境下的鬼魂,拥有恐怖外表的人类造物,天外来客,或是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吸血鬼、狼人,或就是人类本身,如凶残变态的连环杀手等,无不对普通人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给观众带来惊吓、刺...

  • 论美国电影中“机甲战士”的形象与性格

    "机甲战士"是美国电影中的经典形象,有着极其广泛的爱好者群体。美国电影中的"机甲战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人类制造的超级智能机器人;二是通过驾驶舱操作的人形战斗机甲;三是类人生命体机甲。"机甲战士"形象颇具特色,个性鲜明。本文以《终结者》系列、《环太平洋》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为例,通过分析美国电影中的各类"机甲战...

  • 审美现代性与美国女性电影中的浪漫主义

    审美现代性的核心为主体性,它强调在审美活动中,对工业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阶级社会中的种种状况与意识形态进行审美地批判,对人的主体价值和审美感性进行挖掘和弘扬,而这恰好是与女性主义有不谋而合之处的。美国女性电影以浪漫主义的形式特征风靡全球,同时,这种浪漫主义又是建立在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涉之上的。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考量美国女...

  • 英美战争电影的创伤书写

    给人类带来了无尽血泪与苦难的战争,一直是英美电影重视的表现主题。电影人用电影语言来描述、反思和控诉战争,表达人类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而战争给人造成的创伤,不仅是战争这种最高级社会冲突下的必然产物,从电影自身的角度来说,对其进行书写,无论是从艺术角度,抑或是从商业角度来说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英美战争电影的成就,...

  • 新世纪韩国电影的“中国形象”传播批判

    新世纪韩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是某种当下韩国对此刻的中国,在"国家形象认识"方面的"文本处理"与"他者想象"。结合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将韩国新世纪以来出现中国(人)的电影作为"寓言式文本"进行细读,归纳出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同时指出这三个时期的"中国形象"无一例外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污名化",韩国电影以...

  • 返乡与地域: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呈现

    原乡缺席与在场省识出身份、离散与认同问题。作为贾樟柯的故乡,原乡汾阳逐渐从一种地方性的话语表述中转换成抽象符号,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辐辏区。贾樟柯电影中的声音融合了音乐与环境声,声音还原出原乡现场,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叙事机制。贾樟柯的电影陈述与原乡的分裂经验,这种分裂涉及异乡人涉足他乡的境遇和异乡寻亲主题。《山河故人...

  • 论侯孝贤电影的诗性美学

    侯孝贤电影,始终以冷静客观的方式记录台湾社会的更迭变迁和台湾族群的迷失寻找,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生命本质的思考,从而表现出简约含蓄、省净客观的东方美学意蕴,这种美学特质与中国古典诗歌约而不俭、言简义丰的审美追求遥相呼应。本文拟从诗性美学之"本""质"两方面具体阐述侯孝贤电影的诗性美学特征...

  • 浅谈娄烨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视听语言

    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娄烨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创作,他为数不多的电影作品总体上闪烁着一种类纪录片的影片风貌,尤其是在视听语言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纪实倾向。他擅长使用长镜头和手持摄影进行拍摄,色彩方面偏爱写实和表意的交织运用,电影配乐则追求多元化的听觉表现力,这类极具现实感的创作手法体现了娄烨独树一帜的艺术追求...

  • 论美国导演瑞恩·库格勒的导演风格

    近年来,美国以非裔美国人为主角的电影仍然占比很低,执导商业电影并获得成功的非裔美国导演更是凤毛麟角。但是,随着这两项数据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非裔演员和非裔导演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其中,瑞恩·库格勒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执导的漫威系列电影《黑豹》于2017年上映,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赞誉,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语境下黑人话语权利的增...

  • 浅析近几年《西游记》改编电影情况——以2013—2017年国内院线上映的八部西游题材电影为例

    从2013—2017年,国内院线先后有《西游·降魔篇》(2013)、《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4)、《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等八部《西游记》改编电影上映,形成相当密集的西游题材电影登陆院线的文化现象。本文即试图以这些西游题材电影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西游记》改编电影的承续传统、改编电影中的情节模式与人物性格、中国故事与西方技术...

  • 论艺术电影《长江图》的冒险和探险

    在电影《长江图》中,安陆的修行与高淳知识分子的形象得以呈现。通过电影中意象的表达,电影表现了魔幻现实主义下对生命的沉思,对爱情与女性情结的思考。但是,由于晦涩的意象和主题表达,电影不自觉地将普通大众拒之门外,造成票房的失利。因此,电影的创作与宣发为中国艺术电影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性反思。

  • 《无问西东》的话语调和

    《无问西东》是一部献给清华大学的电影,更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电影。在电影中,四种生命体验被融会到一个鲜活多元、跌宕起伏的文本中,李芳芳以个体的遭遇展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衍变,以及在这种衍变中保持恒定,并且始终散发出光芒和力量的清华精神。电影实现了新旧时代、历史与个体、精英与大众的多重话语调和,使得电影更接近于一部大学精神、民族精神...

  • 《闪光少女》:论异质文化的冲突与共生

    《闪光少女》这部影片,裹挟着它的闪光点和新问题,成为2017年暑期档中一部独具特色的青少年校园题材电影。较之前几年间密集上映的"怀旧"青春片而言,它丰富了青春片的叙事方式,促进了当下青春题材电影的多元化发展。该片不仅体现出主流文化对异文化的主动吸纳,还实现了青春片在类型范式上的突破与创新,让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 梅峰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的美学探讨

    梅峰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取材于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意在凸显人物"哀其不幸"的悲悯情怀和寻求古典与写实间的简洁与平衡美学。影片呈现了小说、剧本与电影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电影以其综合性艺术弥补了作为小说优势的语言审美缺憾,电影已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本。剧本为电影提供了借镜,但好的电影绝不局限于剧本,而是角色定位中的匹配与自...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