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小城镇”文化景观研究(1990-20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主流的商业电影模式所遮蔽的中国电影,规避了对社会变迁中的小城镇场域的文化关注,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存在之于影像书写的盲区,却也提供了一个可待挖掘的创作与行动空间。小城镇电影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文化景观,填补了这一人为的社会结构性空白,它所负载的是导演们对中国当前城镇化语境下承担社会转型成本的底层民众,...

  •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纪实现实主义研究

    现实主义电影最早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这其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当代电影也深受西方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形成了中国电影独具特色的纪实美学思想。现实主义电影擅长利用严谨的纪实风格展现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又透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反映万千历史群像中人民群众的文化轨迹和思维脉络,试图真实且直观地再现具有时代...

  • 纪录片不可靠叙事研究

    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隐含作者”与“不可靠叙述者”,研究作者与叙述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对于纪录片文本而言,也存在着与小说文本相对应的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观众。那么,在目前社会文化语境下,一些用情节化、戏剧化叙述方式来增强故事性的纪录片,同样可以借鉴虚构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笔者采用修辞方法,论...

  • 英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工人阶级特征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浪潮电影席卷英国银幕。新浪潮电影深受“愤怒的青年”现实主义戏剧文学影响,重点表现工人从传统工人阶级向新型工人阶级转型期的生活。本文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解读新浪潮电影中反映的工人阶级特征:对社会制度的反抗和政治迷失感、传统工人阶级文化身份的丧失和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关注点由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男性...

  • 青春片镜像生产中的精神麻痹研究

    精神麻痹来自意识的转换,艺术作品的镜像表达会使自我意识的转变平稳进行,镜像的成像从影像内容的取材、影视情节的构造以及影响效果的表征对于精神麻痹的部分进行把关,影片传播过程形成对于自我转换的操作,而镜像成形则使个人最终认同影片改造后的自我,形成具有广泛接纳的众多的“他者”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以《夏洛特烦恼》为例,结合镜像理论,...

  • 国产电影音乐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作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音乐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出现了众多经典作品。但囿于经验、人才和机制等原因,国产电影音乐与全球先进的电影音乐制作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回顾新时期国内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结合电影音乐应具有的价值与功能,分...

  •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表达

    近年来,随着《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的热映,“主旋律电影”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许多观众在高度评价影片的视听效果之余,也表示深受电影所传递的思想精神的影响。这些具有新时期创作特征的主旋律电影不仅能够给观众以震撼的视听享受,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精神内涵与思想价值。更重要的是,主旋律电影能够以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对民族精神、...

  • 《一个勺子》:“清醒”与“疯癫”的隐喻悖论

    《一个勺子》突破当下影片媚俗化的倾向,发展了疯癫叙事模式的严肃思考,通过拉条子的形象讲述了“个人的疯癫”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对撞。拉条子是清醒的智者,并非是傻子,只因其行为脱离了公认的生存理性和生活秩序,就被认为是行为偏执的“勺子”。影片借助拉条子身上的“疯癫”与“清醒”反思了生命的信仰与现代文明中生存困境的悲凉,在二元对...

  • 《无名之辈》:荒诞喜剧的类型自觉与嬗变

    《无名之辈》既保持了荒诞喜剧电影的共性和基本套路,以契合大众文化语境的黑色幽默、荒诞不经建构具有类型特色的影像化寓言,又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挖掘出小人物的人性本真并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内蕴。类型自觉有效抵抗市场风险,类型嬗变彰显艺术理想与现实关怀,或许可为当今中国类型化电影创作提供普遍性的意义。

  • 二战创伤的另一种见证

    在二战电影史上,马克·赫曼执导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与丹尼斯·甘舍尔执导的《纳粹军校》(又名《希特勒的男孩》)以崭新的视角,深入纳粹阵营内部,在两个天真与觉醒的纳粹男孩的毁灭中为观众提供了见证二战历史创伤的新方式。本文从时间叙事、空间构建、人性挖掘等方面对这两部二战电影独特的历史创伤见证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在后创伤时代为...

  • 由《中国合伙人2》看国产电影续集的传承与创新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其自身的续集创作直接与原版挂钩,电影的续集不仅要延续原版的创作特点,还要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内容的延伸,使得电影的表达内核更加具有代表性。从根本上说,国产电影的续集与原版之间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续集不仅要对原版的创作环境进行传承,同时还要创新人物的特点,以此来实现电影表达层次的提高。本文将以《中国合伙人2...

  • 数字资本主义语境中的《头号玩家》

    本文通过对《头号玩家》的文本细读与符号分析,借由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评方法,揭示影片中蕴含的数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片再现了数字化沉迷中技术对人的异化,并暴露出数字资本主义对用户的各种“劳动化”剥削手段。影片中的“绿洲叛乱”看似是一场诸众的革命,其实是对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霸权的服膺。本片及其所歌颂的流行文化都是资本主义霸权...

  • 传播学视角下的《无名之辈》

    电影是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艺术之一,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电影不但能获得良好的票房回报,还能对观众的思维方式、道德意识乃至行为准则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大众而言,《无名之辈》称得上是一部用小人物的闪光点,用充满欢笑和感动的情节打动人心的成功之作。在媒介文化、受众审美心理日新月异的今天,《无名之辈》精准地把握了市场...

  • 论李安电影东西方观众的共同接受

    李安电影中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性与感性》和《断臂山》这五部影片在东西方观众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取得了东西方观众共同接受的良好局面。李安在上述五部电影中不仅展现了东西方观众在“家庭”与“爱情”这两大人类永恒话语上所具有的“共通”情感,同时还采取了通俗易懂的线性叙事结构,这...

  • 幻象的现实:齐泽克幻象理论在电影世界的呈现

    幻象是齐泽克以欲望为核心的电影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幻象是主体抵御母亲之欲的屏障,又是建构主体欲望的框架。幻象是现实支撑的底面,幻象客体通过为主体在想象界提供母性原质的替代物,维系了主人能指缝合的虚假现实感,。但是缝合总是会有裂缝产生,幻象浮现在象征界,界面开始发挥作用,现实的幽灵维度呈现。幻象破灭的临界点上,有的主...

  • 周星驰尴尬处境下的《新喜剧之王》解析

    电影《新喜剧之王》票房远低于预期,豆瓣评分不及格,可谓在票房与口碑上双双扑街,这种现象在近年来的周星驰电影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周星驰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并处在一个尴尬的处境中。一部《新喜剧之王》,消耗了周星驰这块电影吸金票房的金字招牌,打破了周星驰以往电影票房的神话,消费了观众的周星驰情结,透过周星驰现象和电影《新喜剧之王》本...

  • 电影《狗十三》的影像意蕴解读

    影片《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的一部小成本作品,在视听影像上没有像商业片一样故意设置大场面大制作,也没有像文艺片一样过于追求清新、婉约的表现形式,而是以看似平静、润物无声的叙事手法展示了原生家庭教育及成年人视域盲区中的世俗顽疾。在影片中无论是镜头的运用还是音乐的搭配等,都将发生在普通生活场景中的戏剧冲突点捕捉出来,用生活化的...

  • 《狗十三》顿悟:清醒且绝望的秩序认知

    《狗十三》是一部讲述成长历程的影片。影片的叙事策略是,主人公由于引导者或“母亲”身份缺失的背景,导致其理智成熟明显高于周围的人,由此保持了一种清醒的抗争状态,从而使自身既没有沦落为秩序的傀儡,也没有因对秩序的绝望而消极;最终其在秩序的重重打击以及对周围事物冷静的观察中,发现其抗争的对象并非代表秩序权威的傀儡,而是秩序本身,从...

  • 电影《狗十三》的意象表达

    《狗十三》是曹保平的第三部大银幕作品。影片主要围绕父亲送给李玩的宠物狗“爱因斯坦”展开,十三岁的李玩因为“爱因斯坦”的走失事件得到了“要听大人话”的教训,随后开启了痛苦但又无奈的成长之路。本文从电影“意象”入手,分析《狗十三》中出现的“爱因斯坦”、牛奶、酒桌等意象,探究影片在表面较为平静的情节链条之下隐藏的关于“成长之痛...

  • 国产青春片叙事的现实主义转型——从《狗十三》说开去

    青春片由于题材本身的高关注度和延展性,一直都是影视创作的偏爱类型。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产出之后,国产青春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类型叙事模式,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观众审美疲倦和口碑下滑的困境。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立足于青春类型+现实主义的表达模式,在文本、人物、主题的多重发力中,实现了国产青春片叙事的现实主义转型,在现实主义回潮...

  • 论《我不是药神》的叙事美学

    电影《我不是药神》坚持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风格,聚焦和思考现实社会问题,引发对高价进口药等问题的深入讨论,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较好地实现了电影的社会功能。影片确立了关注现实的叙事主题、采用了情法交织的叙事逻辑、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叙事人物。情感逻辑和司法逻辑共同建构了影片独特的叙事逻辑,形成了电影与社会互动的“情感结...

  • 疾病的隐喻与生存焦虑——论电影《无名之辈》的疾病书写

    电影《无名之辈》讲述了围绕着一把老枪而发生在一座山间小城中一对劫匪、一名保安与一名身体残疾的女性之间的温情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个人的疾病与生存的焦虑,个人的生命与社会的认同,使其成为喜剧电影中的佼佼者。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分析其电影中疾病的书写方式来呈现出当下大众来自生存上的焦虑,而《无名之辈》中的这种叙事亦成为当下电影在...

  • 《影》,一部关于他者的电影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是一部关于他者的电影,从微观角度来看,境州是子虞的影子,也是子虞的他者,子虞与王沛良之间的权谋争斗,映射了二者在对方的凝视下成为对方的他者,而领土的争夺,使得杨苍父子是子虞、境州、王沛良的他者。对熟知古代史的观众来说,《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历史或演义的他者。其实,《影》是一部拍给西方人看的电影,影片...

  • 电影《海王》的美学图式构建

    在美国漫画超级英雄相关的影片中,蕴含着鲜明的具有典型性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与影像风格,形成了具有典型美国精神特质的美学图式,在这种图式下,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也是这种文化赋予在此类影片中的特有的美学理想。2018年末,美国DC公司出品的《海王》上映,影片展现出了泛化的美式英雄主义格调,文章将从典型化的美式美学理想、英雄...

  • 死亡隽永:影片《流浪地球》的末日美学呈现

    人类对末日的臆想丰富了文学与艺术的美学维度,同时也扩展了电影的语言边界。2019年初,影片《流浪地球》异军突起,获得了观众与媒体的热议。作为一部展现末日浩劫的影片,《流浪地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末日灾难类型电影的创设围限,使原本囿于困局中的灾难电影跳脱出惯有程式,这也使得本片并不流俗于以往灾难片,奇特的末日臆想辅以震撼的灾...

  • 《绿皮书》的现实主义表征

    由彼得·法拉利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绿皮书》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品格的作品。电影在还原历史人物生活表象的同时,也还原了他们生活的本真状态。主人公托尼·瓦莱隆加和唐·谢里作为典型人物被观众认识,他们的生存体验能被观众较好地感知,而电影追求平权,主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乃至提升人的生存意义的价值立场,也由此传达出来。电影对严峻残...

  • 数字时代下《流浪地球》的美学探源

    数字技术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当代科幻灾难电影的制作方式,也将旧有的镜语表达纳入到了新的美学程式,技术的更迭使时下科幻灾难类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影片《流浪地球》在此时应运而生,以其独有的创想维度与非凡的视觉图景为观者架设了一座末日体验的桥梁。《流浪地球》是国产科幻灾难电影新的美学创设,本文将从拟像现实与电影叙事的...

  • 《今夜在浪漫剧场》:纯爱电影的日式悲剧美学呈现

    纯爱电影体现着人类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展现纯洁的男女爱恋之情,在这类影片中,日本的纯爱系列电影极具民族特色与地域美学特点,往往以哀婉的叙事辅以唯美的视觉而引人入胜,而独特的物哀、幽玄、侘寂等美学观的介入也使得其更凸显出一种日式风貌,其民族对于残美与余情的审美枕溺使日式纯爱电影具有了悲剧的美学向度,本文以日本纯爱影片《...

  • 《地下乌托邦》与《地铁》中的空间研究

    作为现代大都市的象征之一,地铁由最初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渐转变为可以包容城市人情感和欲望的生活空间和想象空间。期待和逃避,欲望与恐惧,权力与自由,这些深埋于城市人内心的幻想,在地面之下的封闭空间中得以释放,被电影导演的镜头捕捉,又在大银幕上被演绎和观看。影像中相似的地铁空间是一种全球同质化的典型呈现。在相似性之外,其中只属于人的...

  • 《雪花秘扇》:西方后殖民视野下的东方女性身体符号分析

    《雪花秘扇》上映于2011年,根据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同名原作改编。故事跨越了清朝中期与当下中国两个时代,讲述了两对女性的相似又不同的人生际遇,展现了女性间真挚的友谊。研究尝试借助后殖民批判主义的文化观点、批评策略,分析《雪花秘扇》中女性肉身的“奇观化”,探讨影片从“清末”到“现下”的双层平行叙事及其叙事功能,并且从文化现象分...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