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网络口碑信息对电影消费者影响实证研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口碑信息对文化产业消费的影响愈加显著。研究网络口碑对电影产业消费者的影响,对电影发行行业的网络口碑营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传播学与市场营销学的口碑营销理论,构建互联网口碑对电影消费者观影选择影响的结构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口碑信息对电影消费者的影响效应。

  • 1990年代中国独立电影的符号学解读

    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的四部中国独立电影《过年回家》《邮差》《小武》和《苏州河》作为研究对象,从电影叙事学视角,运用文本分析法,在叙事时间中考察影像和声音符码在共时性、历时性上的运用,挖掘独立电影符码使用的规律,进而发现独立电影在符码的使用上剥离了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是导致其商业市场受挫的主观原因。

  • 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的媒介呈现与传播

    在媒介高度融合的时代,伴随着社交媒体功能性技术的拓展,“互联网+纪录片”产业群渐见雏形,纪实短视频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晋力量,依靠其内容短小精悍、艺术形式优美等特征成为社交媒体传播的新宠儿;同时搭载媒体深度融合传播的快车以及进入黄金发展阶段的短视频平台,为微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媒介平台,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微纪录的发展现状以...

  • 赛博朋克电影:影像城市空间与哲学思考

    赛博朋克作为科幻电影类型的表现方式,打破了电影表现空间的原始方式,不再是巴赞提出的纪录本性,也不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画框说”。赛博朋克从电影技术、艺术的全新角度出发,开拓了电影虚实空间的文化表达,关注有关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本文将以《银翼杀手2049》、真人版《攻壳机动队》这两部电影为例,从赛博朋克影像空间表达、赛博朋克电影中...

  • 基于身体美学的电影明星制及产业经济

    野蛮人崇拜木石的偶像,文明的人崇拜血肉的偶像——萧伯纳。第一位典型明星玛丽·璧克馥的“世界小情人”昵称,使其成为大众情感投射与认同的对象,明星及明星经济便进入大众视野。明星是演员,但演员不一定是明星,明星是半人半神的信仰载体。研究明星经济必须深入了解明星的身体美学,同时要对电影院黑色电影大厅(洞穴理论)中的投射—认同心理情感...

  • 民间故事在厦语电影中的异化与归化

    厦语电影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关系密切。从早期厦语电影的故事来看,不少影片都是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成。为了更加迎合东南亚华人市场,厦语电影的故事改编进行了再造提升。借鉴翻译理论中的“异化”与“归化”概念,厦语电影对民间故事的改编,进行了两个方向的尝试:或者更加忠实故事原型,或者更加彻底地进行本土化的故事改造。不论哪种尝试,其目的都...

  • 新媒体视域下的非遗微电影探究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开拓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兴起的非遗微电影,是新媒体语境下形成的电影新形式,也是利用立体影像记录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一种新尝试。历史悠远、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视觉科技中焕发生机,在新媒体影像传播中展现自己独到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目前我国的...

  • 当代电影文本创作的空间转向研究

    受美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叙事从文本创作之初便开始尝试不同领域的互通。如今的电影创作在根本的故事结构和讲述方式上正逐渐向各领域和非线性的空间思维转变,单一的文学作品改编和时间线性叙事已经成为观众腻烦的“套路”;导演风格和拍摄手法也开启了向多元发散和个性空间转向的进程。如今的电影创作形式已经非常丰富且多...

  • 短板与对策:从市场资源配置看电影保险体系落地中国

    中国电影工业化2.0转型悄然到来,如何形成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体系成为转型成功的关键,根据好莱坞的经验,电影保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影保险体系的建立反之也需要立基于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环境,“两者均无”的“恶性循环”状态急切要求我国同步建立起两个体系。文章将首先分析阻碍电影保险业落地中国的产业资源配置短板,并深入探究其经济...

  • 健忘的“健忘”,人性的反思

    大陆、台湾合作拍摄的电影《健忘村》将故事设定在民国初期一座小小的村落,名为“裕旺村”。县城的土豪、山里的土匪、老村长、道士“天虹真人”、女主人公秋蓉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上演一出出形式各异的权力角逐。以中国传统民俗作为背景,用喜剧来完成隐喻,将各种象征的元素杂糅拼贴;用荒诞和幽默的叙事文本来解构现实秩序,剖析复杂的人性,实...

  • 中国文艺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激荡存留

    文艺片是存在于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的一个影片类型,中国文艺片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慢慢复兴,而当下的状况却变得不尽如人意,卖座情况不佳。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40年中,一代一代的电影人一直在努力,拍摄的影片数量逐年增加,影片类型也是越发多样化,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在诸多电影中,商业片占据的市场...

  • 新主流电影发展视域下草根文化的艺术表现

    当代社会迅速发展,观众的电影审美偏好以及导演的艺术内核创作偏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主流电影市场中,好莱坞巨制、主旋律电影、商业片、艺术片等形式的电影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其中,随着电影行业对大众艺术审美的重视度提升,深受观众喜爱的草根文化类型喜剧更成为近年的创作热门。草根文化电影看似简单、“接地气”,却在社...

  • 《我的战争》:后革命语境下的战争叙事与英雄影像

    在后革命语境中,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影片《我的战争》呈现出新的战争叙事风格,在全面凸现国家正义的同时将这种正义与民间文化相连接,使“国”与“民”的关系更为密切,也使影片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更具有生命活力。与此同时,该片着力展现了极限环境下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通过个体情感与国家义务之间的张力完成了对革命话语的超越。

  • 电影《刘三姐》与壮族歌圩传播研究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刘三姐》在创作过程中承继了壮族歌土于的特征,但受时代审美局限以及创作者的艺术创造等因素,壮族歌土于在《刘三姐》中影视传播出现了误读。在承继和误读的张力下,电影《刘三姐》获得了国内外的,让壮族承传统与创造性误读中被多元化、多层次地传播。电影《刘三姐》始于壮族歌土于文化,有继承、有误读,也通过影视票房和口碑,...

  • 新世纪以来罪恶悬疑电影中的“家宅”景观研究——以《踏血寻梅》《烈日灼心》《白日焰火》为例

    一切真正有人居住的空间都具备“家宅”概念的本质,罪案悬疑电影叙事地点选择和情节展开也往往定位于“家”。作为一种日常但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人文地理景观,“家宅”是导演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用无形的阴影建造起来的“墙壁”,并通过对经验体感、回忆以及梦境的融合,使得人们完成对家庭景观的内在建构。本文拟用新世纪以来的典型罪案悬疑电影《踏...

  • 电影语言对影片情感表达的影响——以《蒂凡尼的早餐》为例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电影中的真实情感和美学特征主要依靠其独特的电影镜头语言呈现出来。本文以经典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为例,通过分析电影镜头语言的构图之美和叙事之美,指出了经典电影的美学表达与情感诉求的主要途径。多层次、多样化及更富有美学表现力的镜头语言给经典电影增添了更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也给电影爱好者带来了经久不衰...

  • 电影《绿皮书》中的隐喻解读

    2019年上映的电影《绿皮书》成为近十年来中国票房最高的奥斯卡影片。除了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电影将叙事和隐喻完美融合,从新视角诠释着故事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意蕴。通过解读电影中关系到政治意识、历史背景、人物刻画的“语言性”与“非语言性”的隐喻,唤起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关系的思考。

  • 以《绿皮书》为例的形式主义批评再讨论

    经典的形式主义批评方法,随着电影文本创作的多样化已经逐渐淡出电影文本批评的核心地位,但是作为重要的认识电影文本的理论体系,形式主义理论的内涵始终没有离开对电影文本创作批评的视野中。新近上映的获奖作品《绿皮书》以其充分地在写实方面的尝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内涵,使之具有了更加广阔的阐释空间。

  • 《绿皮书》:身份认同的困惑

    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是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可程度和接纳态度。美国电影《绿皮书》讲述了黑人音乐家与白人司机之间跨越种族的友谊,本文认为这部影片主要是在探讨身份认同的问题。文章从社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自我身份认同、身份认同融合与银幕外的身份认同这几方面对影片进行了分析,认为影片依然存...

  • 《绿皮书》中的狂欢化色彩

    彼得·法拉利执导的电影《绿皮书》中充满着浓厚的狂欢化色彩,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着诸多的契合与印证。影片通过“在路上”的空间设置,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狂欢广场”;通过“黑白”人物身份的设定,呈现出一种“加冕—脱冕”的仪式感和“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影片正是借助“狂欢化”场景、仪式以及语言风格来批判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 时代转变中的人——现实主义视角下的贾樟柯与岩井俊二

    《江湖儿女》与《你好之华》是去年差不多同时上映的两部文艺电影,然而其本身都彰显了青春的残酷性与纯爱,而且都进行了现实与超现实的处理来传递各自的艺术理念。有鉴于此,笔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各自镜语特征的形成,认为贾樟柯通过社会触角延伸,而岩井俊二通过社会角色转换来彰显青春残酷性;贾樟柯通过情与义的决裂,而岩井俊二通过人性的...

  • 从《情书》到《你好,之华》——论岩井俊二作者电影文本特征

    “一位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曾说。诚如所言,在岩井俊二电影中,对青春的关注、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伤痛过后仍存于心底的期待与希望总是不变的主题。《你好,之华》延续岩井俊二一贯的电影美学风格,在平静的叙述中一点点展开对尘封往事的追忆,对身份错位导致的家庭悲剧发出一声叹息,却又将对美好生活的展望留在观众心...

  • 《狂野生活》的伦理维度

    保罗·达诺在交出处女作《狂野生活》后,正式进入独立导演的行列。在这部自编自导的影片中,达诺将镜头对准了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为观众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蒙大拿州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样貌。达诺以安静细腻的镜语,完美地捕捉到了一个家庭走向破裂的过程,在让观众看到特定历史环境之中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也触动着观众思索当下的价值尺度...

  • 女性视角下的马俪文电影

    相比起李玉、许鞍华、张艾嘉等,马俪文虽同为女性导演,但其电影在批判男权、抨击社会性别结构上的意图并不明显。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马俪文电影没有女性视角。马俪文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讲述了一段段女性之间的情谊,两性的异同,属于女性的身份与成长以及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思想、行为等也由此凸显出来。可以说,马俪文并非一个...

  • 《私人战争》的叙事策略浅议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私人战争》是近来上映的一部传记类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在去世之前近十年的人物生活,再现了一位坚强的战地记者坚持在最前线的战场报道战争当中的种种社会问题。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在伴随着赞誉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这些称赞与争论的观点大都集中在这部电影所表现的人物是否能够真实地还原出知名的战...

  • 论电影《四个春天》的抒情性建构

    在近年繁盛的国产电影市场中,纪录片处于边缘的地位,而《四个春天》的出现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本片是一个家庭的四年影像记录的合集,但是经过导演精心设置的影片片头、片尾和对重复与变化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影片成功地将家庭中的情感用抒情的方式传达给了观众。同时,相对于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而言,《四个春天》在内容上着重于“情”的...

  • 《塬上》:环境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建构

    影片《塬上》借助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激烈交锋,演绎了西部人民的生存体验、生存权利。西部环境本身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在影片中是潜在的,但从观赏影片的逻辑起点,故事真实性的美学基础上讲需要强调,这对“深层环境保护”具有建设性作用。西部作为影片的叙事空间、分隔空间和感知空间,在叙事上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功能。环境既是电影的风格又主导情...

  • 民俗、母题、历史:《红高粱》的文体与影像

    电影《红高粱》大获成功的魅力根源在于:影片中中国文化和历史叙事相结合的艺术处理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深度体验。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民俗文化、影片所展示出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中国传统文学叙事母题文化的糅合,使得改编于莫言作品的《红高粱》成为张艺谋执导的永恒经典之作。

  • 电影叙事的“欺骗”手段

    电影叙事学在20世纪70年展起来,它借鉴了文学叙事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相关范畴。但又与文学叙事有所不同,导演在影片中可以动用各种视听手段来讲述一个故事的同时,又不使观众对于故事的可信度产生任何怀疑。本文以影片《天使爱过界》为例分析电影叙事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一些特有手段来“迷惑”观众,从电影的形式、视点镜头、...

  • 电影《白鹿原》中的视听符号解读

    电影《白鹿原》在尊重原著精神的旨意上,通过一系列的视听符号营造出了丰富而又饱含诗意的感觉,可谓是匠心独具。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麦田、牌坊与祠堂、天空与戏楼、面和戏曲,不仅象征着叙事的农民立场与自然之性、反映着宗法与人性的对峙,更见证着白鹿原的沧桑与苦难,指向并印证着人物的精神内核。本文基于电影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试图对电影《白鹿...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