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论当代上海影像都市空间构建的博弈

    当代上海影像对都市空间总体格局的构建在整体与混杂之间博弈。一部分电影通过国际大都市想象将上海塑造成以丰裕的物质生活、震惊的现代化景观以及想象中的温情引发超越阶层与地域认同感的匀质连续的统一体;另一部分电影则以混杂性为基点,将都市空间想象成由多种异质文化空间叠加、杂糅、混合生成的移民之城;还有一小部分电影则将目光转向城市...

  • 北美外语片市场中的华语电影分析

    华语电影近年来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继北美电影市场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华语电影在北美电影市场发行情况也备受人们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外语影片(非英语类影片)在北美市场的整体发行现状,从而挖掘出外语影片在北美市场发行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并展开讨论,据此力求提出华语电影在北美市场发行的相应策略。

  • 现代性视野下中国电影的漂泊叙述研究

    现代性本质上的“流动性”和“偶然性”决定了工业时代的“漂泊”带有某种必然性,对比世界电影,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影像实践在对“漂泊者”进行书写的过程中总是疏忽了现代性的真实本质,呈现出以启蒙替代审美的错位形态,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近代中国现代性发生之际,中国知识界误判、误读和误植了西方现代性的理论资源。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的...

  • 当下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海外传播研究

    抗战结束后,随着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到了它在宣传策略方面的转变。美国电影商不断地推陈出新,来维持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地位,通过杂志宣传的“在地化”策略,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领域。作为战后好莱坞电影在华宣传的个案,《电影杂志》成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典型样本。这都说明了好莱坞与时俱进的市场思维和灵活多变...

  • 算法驱动下的电影营销机制探析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影营销资金的投入比例一路高涨,电影营销已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推手之一。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算法推荐、个性化分发等概念正在电影营销领域孵化创新。大数据的精准画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分发对电影营销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内容、渠道及用户产生了深远影响,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

  • 当代商业电影文化价值取向

    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反映一定民族文化内容。当代电影产业兴起与大众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各路学者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千差万别,而商业性是大众文化固有属性成为各派共识。当代商业电影关注日常生活,表达普通人常态经验和文化体验,体现普世性价值观。商业电影动摇男权意识,试图取消性别政治,表现为女性主体性的自觉;对侠义精神的推崇,隐性表现...

  • 新世纪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认同建构

    新世纪以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秀美自然景观的诗意呈现、民俗风情的独特展示、民族语言内涵的深入挖掘、特异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展现等,集中表现出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关注。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被边缘化,但是,大多数电影创作者借助影像叙事,积极构建贵州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族群认同、自我认同、国家认同三方面...

  • 当代丹麦“二战”题材电影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

    在宏大历史下,《开战日》和《地雷区》两部“二战”题材电影重现了丹麦在那场残酷战争中的命运与抉择。通过细节化的历史描述,两部影片将那段黑暗的战争记忆重新拉回公众视野,激起国家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与此同时,个人化的历史叙述调动了关于战争的存储记忆,从而更新了功能记忆的部分内容,完成了对集体记忆的修补和重建。由此,影片引起观众对...

  • 艺术哲学视角下经典电影的艺术内核分析

    电影艺术作为当下最具群众性的艺术,拥有着跨越时代的影响力。然而在现有研究中,更多的是把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叙事与视听语言的批判,而缺少对电影本身的哲学思考。文章以电影《活着》和《阿甘正传》为例,通过对中美经典电影的对比研究,发现电影艺术也存在艺术的“典型”特征,特征越稳定,电影作品越容易取得高的地位。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

  • 青春怀旧电影与集体记忆建构

    2010年以来,电影市场涌现出一大批讲述80后青春故事的青春怀旧电影,掀起了一股集体消费青春的浪潮。本文借鉴集体记忆理论对这次青春怀旧电影“热”重新加以审视,探寻青春怀旧电影是如何利用商业电影和集体记忆的互动,在怀旧情绪的烘托下,立足于现在的市场需求对过去的80后青春记忆进行重构的。而这种集体记忆建构得以存在有赖于当代社会的理性...

  • 略论科幻电影中的人物行动功能模式

    科幻电影通过丰富的视觉表现刺激观众的想象力,并传递给观众们审美满足感和愉悦感,是类型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文对《流浪地球》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部分好莱坞经典科幻电影进行分析,在其内容中提炼出了三种人物行动功能模式,分析科幻电影在人物建构上的特点,并由其模式化的人物类型特征上揭示科幻电影的深层文化内涵,以期对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 电影《大佛普拉斯》叙事隐喻与象征镜像建构

    由黄信尧执导的电影《大佛普拉斯》在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一举获得九项提名,拿下最佳新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五项大奖,引起中外专业影评人关注,同时被青年电影手册评为当年港台十佳华语影片。影片通过导演画外旁白叙事层、偷窥行车记录仪建构起全知视角下叙事的文本,在象征式镜像话语系统中呈现出...

  • 论以少胜多的恐怖电影元素进化

    恐怖元素在恐怖电影中的展示,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涵盖。视听元素在一部电影中所体现的不仅是影片的故事情节,还在于涵盖的信息符号传递给观众的感受。作为极具典型性的《惊声尖叫》到《寂静之地》两部影片,也反映了不同时代观众口味的变化以及审美的趋向。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影片进行对比,阐述视听元素及简约叙事风格在恐怖片中的体现,同时也...

  •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作品的电影改编

    田纳西·威廉斯的数部戏剧作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搬上银幕,这些影片的改编结合了古典好莱坞时期流行的情节剧类型元素。田纳西·威廉斯作品在电影化进程中与市场和审查制度的博弈,反映出这一时期战后好莱坞艰难转型的努力。50年代末期多部以美国南方为叙事背景的“南方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这些电影呈现出“病态”而又“野性”的南方,也与...

  •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叙事模式嬗变——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比较为例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革命历史、强化革命历史记忆、宣传革命历史意义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和《建国大业》三部影片为例,总结出围绕同一历史事件创作的不同电影所采取的三种叙事模式:文献记录式的历史叙事、人物列传式的历史叙事和以青春命名的历...

  • 《地球最后的夜晚》与电影隐喻表现

    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在叙述一个现实的故事,而是在表达一段人生的经历,导演毕赣在这部电影中将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情景交叠,亦真亦幻。艺术的表达是基于自我意识的产生,这部电影对于梦境的表达和对现实的诗化处理也同样是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反思,是基于审美的情感判断。本文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出发,对毕赣电影的艺术表达进行分析研究。席勒...

  • 数字时代下电影《惊奇队长》的美学程式

    由漫威影业推出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有赖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漫威超英系列电影借此发展良机不断推陈出新,也由此构建出漫威电影宇宙的恢宏气度与美学格局。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漫威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摸索出一定程式化的美学构建策略,在2019年初上映的影片《惊奇队长》中,漫威电影进一步延续了美学程式的运用,体现出...

  • 冷暖转向:《流浪地球》从小说到电影

    “冷”一直是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创作底色,电影《流浪地球》却用温情脉脉的改编消解了刘慈欣原著的冷峻。中国英雄群体力挽狂澜拯救地球的故事迎合了大国崛起背景下中国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因而获得票房成功和官媒青睐。然而,电影也因此抛弃了原著立足理性对人类未来充满想象力的科学畅想,以及暗黑、深刻的思想内核。如何实现探索未来、警示人类、审...

  • 致歉声明

    本人金春郊,在《电影文学》2011年20期刊登的《电影传播形态分析》一文侵犯了《当电影遇上传播——电影传播的状态分析》文章作者李立的署名权和复制权等著作权,此举给作者李立及《电影文学》带来的不良影响本人表示非常抱歉。特此致歉并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同时本人已将论文从中国知网撤稿。

  • 非裔未来主义视域下的《黑豹》解读

    科幻电影《黑豹》(Black Panther)利用非裔未来主义的创作视角,在非裔未来主义人才观、科技观和历史观思想的指导下,塑造了一个由“超级黑人”主导、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并且处于人类历史发展中心的另类非洲形象。《黑豹》塑造的瓦坎达形象一反西方他塑话语的牵制,修正了传统非洲刻板印象,突破了白人话语下的科幻想象,标志着黑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开...

  • 《无名之辈》的底层叙事研究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尤其是对占据社会主要方面的底层百姓的外在日常生活和内在精神世界的展现与挖掘。电影《无名之辈》采用多线程平行叙事的叙事策略和警匪悬疑荒诞喜剧的类型化构建,在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状态呈现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人性与情感的内在维度及社会价值。本文将从底层叙事的类型化构建、情...

  • 《一出好戏》中的社会寓言分析

    电影《一出好戏》自2018年8月上映以来即引起热议,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和类型片的电影浪潮中独辟蹊径,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孤岛求生体验。影片运用荒诞的叙事和影像塑造,将孤岛上受原始求生欲望支配的众生相一一展现,并将影视片惯于探讨的人性、社会、历史等各种博大深邃的主题与喜剧元素融合,描绘出了一部浓缩版的人类发展简史。本文将从影片塑...

  • 《绿皮书》现实主义语境下的时代之殇

    影片《绿皮书》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备受瞩目,在赞誉不断的同时也将20世纪60年代美国那段种族歧视的不堪历史再现于观者视野,影片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个社会底层白人载着一个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前往种族歧视极为严重的美国南部巡演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二者由肤色与身份的对立产生了许多矛盾冲突,并由二人的经历映衬出种族主义社...

  • 《地球最后的夜晚》视觉空间特征解析

    视觉空间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美学表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表现力。新锐导演毕赣继《路边野餐》后又自编自导了一部文艺剧情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影片通过大量的动态长镜头及富有隐喻性的道具和场景为观众营造了独特的视觉空间。本文将从梦境与现实的视觉空间对比、隐喻性的道具和场景的散点呼应,以及以人物心理和情绪为线索的视觉空间联...

  • 女性视角、文化碰撞与真实故事:《沂蒙六姐妹》的叙事美学解读

    《沂蒙六姐妹》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战争画面。电影以女性视角展示出战争年代女性的生命张力与悲壮命运,讲述了特殊年代新旧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女性的真实故事,以艺术化处理向观众展示出沂蒙精神的伟大所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叙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在写实与诗意的影像叙事中给观众造成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通过...

  • 《碟中谍6:全面瓦解》的视觉艺术

    一直以来,令人着迷的画面正是间谍电影的卖点之一。脱离了视觉艺术,电影的整体背景与叙事框架也就无从谈起。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及其团队在《碟中谍6》中展现出了精湛卓越的视觉设计技术,包括对旧作已形成“标签”的视觉元素的重复,别具匠心的场景、动作设计,以及后期细致的数字技术加工。观众得以欣赏到一幕幕夺人眼球的银幕图像,原本距离观众现...

  • 反射式纪录片《童心无归处》的真实表达

    《童心无归处》是一部用自我反射式方法创作的纪录片,制作者变成摄影机的一部分对拍摄对象进行介入,并以坦然的态度交代制作过程,进行自我暴露。通过对再现过程和再现结果的客观记录,演绎探讨内容的多种可能性,引发对事实真相及影片真实性的思考。同时,利用多层嵌套结构将多种不同层面的素材黏合在一起,使搬演自然呈现,形成立体的逻辑链,增强了...

  • 《新喜剧之王》的文化心理映射

    电影艺术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映射,它是对人们在特定阶段心理意识的一种迎合。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就被认为是香港这一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生成品,其经典之作《喜剧之王》就是一个范例,小人物在事业与爱情间难以两全的困境契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取向。20年后,周星驰又推出了同样以龙套演员为主人公的《新喜剧之王》,影片在上映后,又一次赢得了大...

  • 试论《地久天长》的中国式叙述腔调

    《地久天长》是王小帅“家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故事。影片以改革开放后30年为时间维度,展现了刘耀军一家为代表的工人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起伏。影片采用非线性叙事和留白的手法来铺设故事、累积情绪并克制表达,又以中国式圆满温情的结局完成了环形结构的首尾呼应,表现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本文将从时代背景、...

  • 电影《找到你》的叙事文本分析

    电影《找到你》是在国内十一国庆档上映的影片,影片选取现实主义题材,是在对韩国电影《消失的女人》的叙事文本进行适度改编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拍摄。影片将叙事文本置入中国当今经济社会的现实语境之中,力图反映出现实社会各阶层女性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境。本文将从影片《找到你》的叙事模式出发,通过对叙事文本的深度解读,剖析该影片欲表达的...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