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术后护理论文

时间:2022-04-03 11:40:48
摘要:术后出现出血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害怕出血不止。对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恐惧的因素,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和顾虑认真解释与回答,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其诉说,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认真回答,并应用熟练、冷静的操作,带给患者以安全感,消除紧张、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进一步治疗。
关键词: 术后护理论文 术后护理 护理论文 护理

术后护理论文

术后护理论文:分析EST术后观察及护理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0-65岁。5例均有中、重度黄疸,3例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2例正常,3例胆总管结石伴胆总管扩张,1例肝胆管结石,1例梗阻性黄疸。术前拟定行ERCP+EST+取石+鼻胆管引流(ENBD)术,4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正常,1例血小板计数轻度下降。手术经过顺利,2例术中有少量渗血,用乳头切开刀的凝固和混合电流予以烧灼止血,和用内镜注射针向乳头切开出血部位予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止血后未见出血。其中3例放置鼻胆引流管引流。术后予抗炎、制酸、支持等常规治疗。5例手术24h-48h后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反复黑便或暗红色血便、面色苍白、血压、血色素下降、鼻胆管有血性胆汁引出等。

1.2 治疗:发现出血后立即予禁食禁水,遵医嘱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帮停、立止血等止血药及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制酸剂,鼻胆管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去甲肾上腺素40mg持续滴入或鼻胆管注入每次20m,l每2-4h一次。4例严重者给予生长抑素、善宁、口服凝血酶,输红细胞悬液或全血,吸氧,并再次内镜检查、止血。其中2例上述处理后仍在出血,经股动脉插管胃十二指肠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术后止血成功。

2.出血的观察及判断

2.1 出血量的判断:出血的多少、程度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脉搏、血压、血象、神志、甲床等进行估计。一般情况下每日出血5-10m,l大便潜血呈阳性,出血50-70ml以上出血黑便,胃内积血200-300ml可引起呕血,柏油样则出血在500-1000m,l暗红色血便出血大于1200ml以上。一次出血在400ml以下无明显全身症状,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轻度出血(小于500ml);患者有头昏、发力症状,但脉搏、血压、血红蛋白无变化。中度出血(1000ml左右):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口渴、心慌、少尿等症状,脉搏100次/分,收缩压下降至90-100mmHg,血红蛋白70-100g/L。重度出血(大于1500ml):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出冷汗、无尿等休克症状,脉搏120次/分以上,收缩压低于80mmHg,血红蛋白低于70g/L。

3.护理

3.1 病情观察:EST术后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有无出血情况发生: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神志、四肢温度、主诉、尿量、有无呕血、大便颜色及次数性状、鼻胆管引出胆汁的颜色及量、腹部体征、定期复查血象。如:血便、暗红色的稀便可能说明继续出血或出血量较大。病情淡漠、便血次数增加、脉搏增快、血压下降、血红蛋白下降、主诉心慌、出冷汗,表示出血量大并有继续出血。相反,便血次数减少、大便颜色由深转浅、血压脉搏趋于正常,是出血停止的表现。对有大量出血的患者应每30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必要时给持续心电监护,记24h出入量。

3.2 一般护理:(1)发现出血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检查,配合医生给予处理。(2)轻度出血多卧床休息,重度出血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晕倒,并采取休克卧位。(3)随时备好抢救药物及器械,出血量大者遵医嘱配血。(4)呼吸困难或发绀者给予吸氧并保证吸氧有效;(5)对于休克患者注意保暖,但应防止烫伤等意外发生;(6)精神紧张者遵医嘱使用安定等镇静药。(7)保持病室及床单元整洁,及时清理床单、地面的血迹,空气中无异味。(8)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防止口腔感染。

3.3 心理护理:术后出现出血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害怕出血不止。对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恐惧的因素,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和顾虑认真解释与回答,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其诉说,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认真回答,并应用熟练、冷静的操作,带给患者以安全感,消除紧张、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进一步治疗。

3.4 保证治疗及时、有效遵医嘱执行:(1)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及时、安全、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出血首要条件。(2)足量输入全血,特别是输入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有利止血。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输血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处理。(3)保证治疗正确、有效进行,如:生长抑素应24h持续维持、立止血静脉注射有良好的效果。(4)鼻胆管采用体外双固定,即鼻翼处固定加耳廓处固定,保持通畅,避免折叠扭曲,以防意外脱出。鼻胆管注药时,应防止用药过快引起胆道扩张而至疼痛,故推药时速度要慢,推药量一次不要超过20-25m,l同时询问患者主诉,如出现上腹疼痛,则应再次减慢推药速度或推药量。

3.5 介入治疗后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24h,做好生活护理,注意保暖,并随时询问有无不适,24h后根据病情下床活动。(2)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3)用1kg沙袋穿刺点6-8h,注意穿刺点敷料有无输血、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如有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延长沙袋压迫时间。(4)穿刺肢平伸制动12h,观察该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做好记录。(5)疼痛、发热的护理,术后疼痛、发热是栓塞所致,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原因,消除顾虑,必要时遵医嘱给镇痛、退热药。(6)遵医嘱给保肝、止吐、抗感染、支持治疗。

3.6 控制诱因:(1)EST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3d以上,有利于伤口愈合,鼻胆管引流者翻身、起床等活动时动作轻柔。(2)术后为防止出血、胰腺炎并发症禁食、禁水24h,并根据淀粉酶情况调整饮食。当血尿淀粉酶正常、患者有饥饿感时可试进食,一般先饮温开水或少量饮米汤或藕粉并逐情增加,以后逐步到无脂流质,无脂、低脂半流质直至低脂软食,忌干硬及粗纤维食物,进食时注意少量多餐,不易进食过快。(3)对黄疸重、肝功能不良者,术后可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止血药。

4.小结

EST术后出血主要由于胆管黏膜损伤和十二指肠乳头部切开出血,多为渗血。出血的原因因素可能与:凝血机制障碍、急性胆管炎、切口过大、切缘凝固不足,或切口过小而强行拽拉过大结石,乳头切开部血管变异等因素有关。出血往往发生在术后24h、数天甚至数周后,出现呕血、黑便甚至休克症状后才被发现。因此术后的病情观察和出血诱因控制非常重要。一旦发现出血,要尽快报告医生处理,及时止血,以保证患者术后安全,顺利康复。

术后护理论文:对开胸术后患者饮食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开胸术是心胸外科的一项常见手术。许多患者在术前即存在营养不良、饮食不当、食欲差等状况,术后禁食、疼痛、焦虑情绪等因素更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胃肠功能、恶化了患者营养状况,影响术后康复。文章对73例开胸术后患者的饮食护理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和总结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收集2010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并行开胸术患者共7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8例,女性25例,年龄36~70岁, 平均年龄47±5.3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35例,胸部肿瘤术后21例,胸外伤术后14例,冠脉搭桥术后3例。

2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经历了疼痛、术后禁食、感染,常常使患者处于紧张、焦虑、失望状态,若术后恢复不良甚至面临死亡更是进一步打击了患者自信,因此,心理护理应该贯穿整个诊疗过程。为此,我们应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下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给与患者必要安慰及鼓励,适当使用镇痛、镇静剂,保证充足睡眠,同时与患者家属建立有效互动,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配合,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周围的关怀,更有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战胜疾病的勇气。另外,要注意纠正患方错误饮食观念,如“大病后要大补”、一味强调高蛋白饮食而忽略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等。切实做到合理、均衡等饮食。

2.1.1梯化饮食术后消化功能差,应采用阶梯化饮食。术后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后或术后第1天给与流质饮食,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口服米汤、瘦肉汤、果汁等。对于不宜直接进食者,可请营养师协助配置营养液,并通过留置胃管注入胃肠道。每天摄入量为1000~1500ml;若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可逐渐增加到1500~2500ml。术后2-3天在患者有进食欲望,考虑患者胃肠功能进一步恢复,此时可改为半流饮食,予以米糊、肉末、混合奶等,注意增加蛋白质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可给与少量低脂饮食,并做到以无渣或少渣、易消化饮食为主。在患者临出院阶段或已经出院后,食欲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应进一步扩大饮食范围并尽量保证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各种营养成分均衡。饮食尽可能做到色、香、味俱全,以促进食欲。另外,患者可适当散步、深呼吸等运动,促进胃肠蠕动。

2.1.2 适量补充胶体 补充血容量术中失血、术后感染、进食少等因素易导致低血容量发生,若不及时纠正,可发生休克、酸碱代谢失衡、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低血容量状态导致胃肠血流灌注减少、缺血缺氧,影响功能恢复。可静脉补充晶体液同时补充代血浆、成分输血等。本组常规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对于随时了解血容量变化并指导补液十分重要。本文有19例在通过成分输血、补充白蛋白等措施,成功补充血浆胶体渗透压,纠正低血容量,改善胃肠灌注,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患者食欲得到明显恢复。

2.2 注意保暖术中失血、术后感染、低血容量等因素导致循环障碍,机体调节体温功能下降,加之气候变化等因素,患者易出现畏寒不适,严重者可体温不升,加重组织缺氧及功能康复,适当保暖非常重要。我们对于术后病人予及时开空调升高室内温度,或加盖毛毯、被褥等,同时,对于末梢循环差者在肢端旁放置热水袋,其外周包裹毛巾以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另外,在测体温、血压时也尽可能盖好毛毯、被褥,减少机体暴露,避免受凉。

2.2.1防治便秘粪便在肠内长时间停留,产生大量毒素,可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进而影响患者食欲,因此积极通便是维持、改善饮食的重要措施,我们常规在拔除气管插管或术后第一天及时予患者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等,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术后病人的便秘情况,同时,我们还在病人无心衰情况下鼓励他们多饮水、蜂蜜或梨汁等,有助于防治便秘,与文献报道一致[1]。另外,可鼓励患者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训练不仅起到全身放松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患者早期排气、排便,改善病人睡眠,对术后恢复有一定益处。对于已经发生便秘并超过3~5天未排便者,我们及时行灌肠或行结肠灌洗机灌洗,但要排除急腹症情况。

2.2.2个体化饮食对于因疼痛而影响进食者,给予镇痛、镇静缓解症状;对于呕吐、厌食者,嘱其少量多餐、餐前避免饮水,尽可能不要餐后平卧;对于便秘者,要积极导泻。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直接影响创面愈合,并易诱发创面感染,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饮食,控制每日总热量,按比例摄入营养,饮食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之一[2]。同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尽可能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并可请营养师协助规划饮食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低盐饮食,每天食盐应控制在5~6g内。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的患者要在餐前排除痰液以减少分泌物对口咽刺激,有助于改善食欲。

2.3评价标准有效:皮肤湿润、肌肉弹性好,饮食正常或接近正常;显效:皮肤稍干燥,肌肉弹性欠佳,饮食情况有改善;无效:体重减轻,皮肤干燥,肌肉松弛,饮食无改善或减退。

2.3.1 结果在所有患者当中,有效43例,占58.9%,显效21例,占28.8%,有效率共87.6%。

3 讨论

科学的饮食是给予开胸术后患者获得良好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保障。手术本身创伤大,术后胃张力降低,容易导致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应严格饮食管理和指导,术后及时补充营养,尽快获得正氮平衡,使伤口迅速愈合[3]。术后的饮食护理不单纯是指导患者进食,还包括纠正低血容量、保暖、防治便秘等多方面内容。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多数患者往往在术后存在焦虑、沮丧、恐惧等各种不良情绪,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医务人员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心理指导,患者不良情绪往往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我们针对不同病人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尤为重要,另外,要注意团队的合作,如请营养师协助规划饮食方案、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与同事之间良好的分工合作等,总之要通过科学的综合护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强化术后饮食护理,患者术后饮食状况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87.6%。因此,制定合理、科学的术后饮食计划,实施有序的饮食指导,才能有效保障术后患者有效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术后护理论文: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的方法和护理

目的:讨论经尿道膀胱粘膜电切术后膀胱灌注腺性膀胱炎的方法和护理。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84例患者行经膀胱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结果:84例通过7-36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治愈76例,好转5例,无明显效果3例。结论:经尿道膀胱粘膜电切并术后用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满意,毒、副作用低,是治疗腺性膀胱炎较好的方法。

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护理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多发于女性,随着腔镜技术的普及,检出率逐年增加,有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我科自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84例,通过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后用羟基喜树碱行膀胱灌注,效果良好。现将膀胱灌注的方法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4例,男性10例,女性74例,年龄35-64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以尿痛、尿频、尿急并伴有下腹坠胀感。行膀胱镜检查84例中均发现膀胱黏膜有病变,伴有滤泡样组织生长。84例腺性膀胱炎行病理活检后,单纯性膀胱炎患者56例,腺性膀胱炎伴鳞状上皮化生患者28例。

1.2治疗方法:常规行外科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在硬膜外麻醉后取截石位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术后治疗:患者行电切术后,常规行膀胱冲洗1-3天,术后14天后行膀胱灌注。一般每周一次,连续行膀胱灌注6-8周。然后每月灌注一次,持续四个月,主要用药:羟基喜树碱20毫克,生理盐水40毫升。

2灌注方法

2.1评估患者:膀胱灌注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对膀胱电灼术后黏膜恢复情况,对患者的自觉症状,尿常规检查,尿液的颜色、性质、量进行评估,检查患者有无外阴畸形或异常开口,以免灌注部位错误。发现异常要与患者沟通行告知义务,避免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出现误插尿管的现象。

2.2灌注前的心理护理:嘱患者行膀胱灌注前2-3小时禁饮。灌注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做好解释工作,本病由于容易复发,疗程长的特点,患者易产生焦虑、不安、急躁的心理,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此我们要具有高度责任感,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化疗药物配置要求与医嘱配置灌注药物,并耐心向患者介绍腺性膀胱炎术后行膀胱灌注的必要性。让患者了解膀胱灌注的药物、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保证膀胱灌注顺利进行。

2.3药物配置与灌注方法:嘱患者平卧,两腿屈膝分开外展,略抬高臀部,导尿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按导尿程序插导尿管,推尿管时动作要轻柔。选择12-14号硅胶导尿管,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确认尿管进入膀胱内后,再进入1-2cm。排完残余的尿液。然后缓慢注入配置好的药物。行灌注完毕后,要用生理盐水10毫升冲洗尿管,注意生理盐水不能过冷,温度以(20-25)℃为宜,速度也不可过快,以免刺激膀胱引起尿意,确保药物全部进入膀胱,拔管时把尿管的末端提高低折,缓慢退出尿道,防止药物渗漏于尿道中,以免引起尿道狭窄。

3膀胱灌注后的护理

3.1行膀胱药物灌注后嘱患者平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每30分钟轮换体位一次,保留两小时后再排空膀胱,以利药物与膀胱粘膜充分完全接触。

3.2 患者膀胱灌注后要注意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及时清洗更换内裤,性生活适度,以预防泌尿系的感染,灌注后可能有下腹及尿道不适,这和反复插尿管及药物的刺激有关,予以耐心解释,并嘱患者行膀胱灌注后4小时后要多饮水,以冲洗尿路,以减轻刺激症状,保证尿量达到3000毫升以上,饮食禁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宜进清淡饮食。

3.3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行膀胱灌注后,如仍有严重的膀胱刺激证、血尿或排尿困难、下腹部胀痛等不适,应及时到就诊。有许多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恶性肿瘤的先兆,故复查就显得很重要和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一年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并督促患者自觉按时来访。出院后要保持平和心态,多于人沟通交往。

术后护理论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摘 要: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经验。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例的护理方法和预防对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进行精心的护理结合合理的护理对策后,并发症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结论:对剖宫产患者进行积极的评估和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产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已引起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例。发病时间在术后3~10 d,年龄32~39岁。术前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糖尿病1例,无并发症2例。其首发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左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受限、患肢皮温升高、低热,除临床症状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确诊。

1.2 方法: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主要为溶栓疗法及抗凝疗法。

1.3 结果:5例患者在治疗10~20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下肢静脉再通。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心理压力大,担心不能及时治愈或影响生活质量。护士应耐心的开导患者,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过程,介绍成功病例,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缓解疼痛:严格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 cm并制动,可促进静脉回流和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避免腘窝处垫枕,使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止痛措施,如口服镇痛药。患肢保暖,切忌按摩和热敷,以防栓子脱落。注意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每天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2.3 抗凝及溶栓时的护理:抗凝及溶栓期间,尽量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选用静脉留置针,止血带不宜扎的过紧。尿激酶现配现用,持续用7~10 d,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用药,穿刺成功后,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2.4 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5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腔、牙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及皮肤淤血、淤斑。及时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预防栓塞,急性期卧床10~14 d,床上活动幅度不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提示肺栓塞,立即嘱患者平卧,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2.6 恢复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2周后可穿尺寸合适的弹力袜,保证下肢的血液循环。

3 预防

加强孕期宣教,做好孕产妇高危因素的评估工作,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龄大于35岁、经产妇、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经脉曲张、血凝异常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术中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避免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输入高渗液体。术后保持合适的温湿度,术后6 h内为患者活动足关节,按摩、挤压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双下肢交替做足背屈曲和踝部左右活动。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做足背屈曲和下肢屈曲运动,抬高床尾有利于静脉回流。2 h翻身一次,保持尿管通畅,拔除尿管后及时排尿,防止尿潴留。术后24 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严密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疼痛,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合理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4 讨论

剖宫产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是综合性的。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盆腔静脉。手术刺激、组织损伤致血液中促凝血物质增多。术中、术后大量应用止血药,改变血凝状态。术前禁食,产程中产妇大量出汗,术后出血,液体相对不足,引起脱水,血液浓缩。术后患者卧床,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下肢受凉,引起静脉收缩,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血凝异常者风险大[1-3]。因此,对剖宫产患者进行积极的评估和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护理论文:断指再植术后动脉危象的护理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避免因紧张、睡眠不足引起血压升高、体内含酸性物质升高,影响微循环。预防由于此类危象大都由循环压力不平衡所致,故在术后应与手术医师及时沟通,了解血管条件及动静脉配比情况,如有异常可列为高危对象。断指再植术后,夜间发生血管危象占较大比例[4],因夜间进食、水及输液量的减少,血液相较白日浓缩,更易形成血栓。夜间患者注意力集中,患指疼痛较白日剧烈,疼痛反射导致小血管强烈收缩,易诱发血管危象[5],故应加强夜间巡查以便及时发现。精神紧张、寒冷、血肿及敷料的压迫、体位不妥、便秘、吸烟、下床活动太早可导致血管危象的发生。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排除诱因是预防血管危象的有效措施[3]。

2讨论

2.1非典型动脉危象的出现机制

此类非典型动脉危象不同于再植指肤色苍白或呈浅灰色、皮温下降、指腹张力下降、指压充血反应不明显等典型动脉危象[1],其表现介于典型动脉危象与正常血运之间,即存在循环障碍,但尚未发展至典型动脉危象的阶段。我们认为,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约分为三种:(1)静脉回流阻力高。回流阻力增高,动脉压无法正常供血,血流速度缓慢,造成指体供血不足,久而引发动脉痉挛,严重者造成栓塞,多见于挫伤严重的指体,或者没有吻合指背静脉条件、而单纯使用回流压力较高的指掌侧静脉的病例。(2)动脉条件差,供血不足。动脉压力不能有效对抗静脉反流压力,造成血流速度缓慢,供血不足。多见于动脉挫伤或者仅有劣势侧动脉供血,静脉条件正常的病例。(3)以上两种情况并见。总结上述原因,血液循环速度缓慢,代谢后的酸性静脉血不能及时有效进行回流,血液在动脉压力不足的情况下,在指体内滞留,同时少量动脉血仍能交换少量血氧,指体组织缺氧但尚未达到断供状态,是此类特殊危象的病理生理表现。故出现此类危象时,针刺指尖先出血为暗红静脉血,随即约2~3滴后转为鲜红动脉血。

2.2挤压式按摩缓解危象的原理

我们认为,由于再植术后动静脉微循环的闭合性回路的存在,挤压式按摩可将滞留的酸性静脉血人工压回再植平面近端正常静脉回路,产生正常回流,酸性静脉血挤出后,静脉及毛细血管床中的负压也可起到“吸引”动脉血的作用,从而增加动脉供血压力,使得危象得以缓解,往复操作直至指体循环稳定,我们称之为“泵压式”血液循环。

术后护理论文:肾移植术后尿瘘的护理

王香枝 刘哲

我科自1996年至2000年共行肾移植术237例,其中发生尿瘘7例,现将护理体会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7例尿瘘病人,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60岁。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6例,输尿管部分坏死1例,总发生率3.5%。

1.2临床特点 7例尿瘘病人发生尿瘘的时间均在移植术后一周内,其中3例诱因为腹部突然用力(排便、坐起用力不当)。2例手术探查为输尿管被引流物、血块等压迫,导致坏死。1例为排斥反应。1例为供肾有多支血管畸形结扎肾上下极副动脉,导致缺血坏死,引起肾盏尿瘘。患者均出现切口渗尿,其中阴囊或大阴唇水肿,经尿道排尿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自觉移植肾区疼痛。三例尿瘘有局部包块。三例尿瘘后出现发热,其中1例体温达38.5℃以上。其于两例为低热。

1.3方法与结果 7例患者中经过留置尿管引流与尿瘘处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有5例切口渗尿逐渐减少,切口愈合。两例经保守治疗五日无效,且伴发热,经过手术探查一例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并感染,一例为输尿管部分坏死并感染。两例患者经过手术积极清创,再次吻合输尿管—膀胱(其中输尿管部分坏死者行膀胱瓣输尿管下段成形术)、抗感染等治疗手术后两周内痊愈。

2 讨论

肾移植术后尿瘘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其极易导致移植肾与肾周感染,对肾移植成功率有较大的影响。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护理工作是提高移植肾成活率的关键。

2.1 密切观察病情及刀口情况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移植肾区情况及引流量的变化。指导患者术后7日习惯于床上大小便,女患者小便用女式小便器,以免频繁上台臀部,不断腹肌用力,造成输尿管膀胱吻合口再次撕裂。术后8—14日内协助病人床旁称体重,尽量减少腹肌用力。护士定期查看刀口情况,根据上面临床特点必要时进行B超检查可见移植肾周积液,切口渗出液检查肌酐、尿素氮浓度与尿液大致相同,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处理,留置尿管低负压充分引流。

2.2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护士定期积压引流管,保证充分引流通畅。引流管勿超过身体高度,防止逆行感染.负压应保持在5—10cmh20之间。每日更换引流管、引流袋。负压吸引装置应两日更换一次。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若发现引流量过多或颜色变红应及时通知医生。拔管时间不宜过早,一般为20日左右。

2.3 切口适当加压 放置引流管后应用腹带给予移植肾区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吻合口周围间隙。有利于切口愈合。

2.4 预防感染 由于肾移植病人术后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感染的潜在性增加,早期根据尿培养或切口渗出液培养结果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勤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叩击背部以免发生坠积性肺炎。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每日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

2.5 营养支持 患者应吃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少吃脂肪类食物大油、肥肉等。鱼、奶、蛋是低脂肪高蛋白质食物,非常适合食用。多吃新鲜水果,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增加纤维素,使胃肠排泄通畅。

2.6 心理护理 护士要热情、诚恳地开导病人,稳定病人的情绪,向病人讲解尿瘘发生的原因、治疗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等,使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变消极为积极,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2.7合理应用抗排斥药物 护士应掌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方法,准量给药,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术后护理论文:妇科腹腔镜全麻患者术后饮食护理

由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无胃肠操作,对胃肠功能影响稍轻,且术前常规灌肠的原因,术后肛门排气晚。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妇科腹腔镜全麻手术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剔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内科基础疾病者。患者年龄21~55岁。患者欲行手术:输卵管整复术23例,卵巢囊肿剥除术31例,输卵管开窗术2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13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9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一般情况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观察组患者于术后8h,有饮食需求,意识清楚,生命体征正常,无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可先饮水50mL;饮水后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状况,则于30min后饮米汤20~50mL,以后每30min饮米汤20~50mL,待肛门排气后再逐渐进食稀饭。鸡汤、牛奶、食物等24h后方可饮食。对照组患者按护理常规操作,待患者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饮、进食。分别于术后12h、24h评估患者口渴与饥饿感、恶心呕吐、腹胀及肛门排气情况,并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2结果

2.12组术后12h各项指标比较结果。

2.22组术后24h各项指标比较结果。

术后12h及术后24h对照组患者自觉口渴与饥饿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肛门排气的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

3讨论

现代麻醉学的发展为患者术后早期开始饮食提供可能。现代麻醉学发展了一批高效、作用时间短、清除半衰期短的全身麻醉药。我院常应用于全麻的药物有七氟烷、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等,这类药物作用时间短,在体内清除快,所以全麻患者苏醒时间较快,大多在半小时内拔管,4~6h已完全清醒,6~8h有进食需求。为满足患者的需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又不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影响,我院提出循序渐进的饮食方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的食品。考虑到无胃肠手术,妇科腹腔镜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稍轻,原因和常规术前灌肠,术后肛门排气晚。一些学者提出了肛门排气后再吃。外科护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在空腹时胃和小肠的蠕动缓慢,收缩期波形不规则,进食后,胃和小肠运动的迅速增加,饮水可以使肠胃功能是及时醒来。在这项研究中,8小时手术后提前开始喝少量的水,并逐步进食(除牛奶容易产气的食品),先进的肛门排气,早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患者满足饮食需要患者无任何不适。因此,我们相信,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早期进行饮食的患者是可行和安全。

术后护理论文: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

【摘要】 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在临床上报道不多。近几年来,我院行开胸术169例,出现出血再开胸止血的患者8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患者痊愈。认真做好再开胸术后的健康教育,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的观察及护理,体位及更换体位和疼痛的护理,下地活动与锻炼,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是护理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 开胸术后 出血 再开胸 止血 健康教育 护理

开胸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开胸止血,对患者的打击很大,造成患者心理上紧张恐惧。因此除了配合医师积极抢救治疗外,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无疑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来,我院行开胸术169例,出现出血再开胸止血的患者8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现将笔者对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年龄23~55岁。右中心型肺癌3例,右下肺囊肿1例,右支气管囊肿2例,左下肺支气管扩张2例。

2 再出血的观察

(1)开胸术后如果从胸腔闭式引流管每小时流出鲜血超过300ml者;(2)从引流管引流出血凝块或鲜红血液且很快凝固者;(3)如果出现休克症状,快速输入液体800ml以上或输血400~600ml,血压仍不回升或升后即降者。遇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就立即通知医师应行开胸探查手术。

3 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的护理

3.1 心理护理 开胸手术后再出血患者再手术,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经济负担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本组因其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经济来源不同其心理表现不尽一致,加之对第二次手术处于高度紧张、恐惧心理,担心自己耐受不了第二次手术,并怕在手术中发生意外,术后治愈率等,因此不愿接受再手术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护士从心理护理入手,关心同情患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病种深入浅出讲解治疗疾病的有关知识,在交谈中强调再手术治疗的希望,使患者乐观和有信心接受手术治疗。通过与患者进行语言与非语言的情感交流,使患者有种安全感和信任感,解除了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仪器及药品的准备 病房内除按全麻手术后的床位及用品外准备,还需准备:心电监测仪、呼吸器、氧气及雾化装置、喉镜、气管内导管、气管切开包、穿刺针及注射器、各种浓度的晶体液、足够数量的血管收缩剂及强心剂、呼吸兴奋剂等。

3.3 接收患者 当患者回病房后安置患者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给氧,接心电监测仪,必要时吸痰,测生命体征:脉率、血压、呼吸及体温,检查胸腔闭式引流管连接是否正确通畅,按医嘱连接持续吸引或作重力引流;检查及调整输血补液的速度;检查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皮下气肿;对清醒患者要检查感觉及运动;听诊有无肺呼吸音,喘鸣或啰音;检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神志、意识、皮肤、甲床、黏膜有无紫绀,皮肤弹性度及呼吸模式。

3.4 测生命体征 开胸术后24~36h内,可能由于出血、疼痛、低血氧症、低血容量或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体征变化,故术后1~3h内,每隔15min测生命体征1次,平稳后每隔30min测1次,手术当夜每1~2h测量1次,以后视病情而定,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制定护理计划,记录24h出入量。3.5 开胸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向患者讲解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使气液从胸膜腔内排出,并预防其反流,重建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张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受压缩;告诉患者引流的用途及其维护的注意事项,准确、妥善摆放好胸腔闭式引流瓶,引流管水封瓶应置在患者胸部水平下60~100cm处,避免扭曲,任何情况下引流瓶都不能高于患者胸部,以防逆行感染。翻身或下床活动时要防止引流瓶倾倒,引流管松脱,以免气体进入。维持引流通畅,术后初期每30~60min就要向水封瓶方向挤压胸管1次,避免滑脱及阻塞,如水封瓶不慎被打破,应立即夹住引流管,另换一水封瓶,然后开放钳夹,鼓励患者咳嗽,做深呼吸,以排出进入胸膜腔内的空气,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要妥善携带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护密封系统。严密观察引流管引流的量及性质,并认真做好记录,发现情况立即告知医师。

3.6 体位及更换体位和疼痛的护理 开胸术后,患者未清醒时采用仰卧位,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可改半卧位,头部及上身支高30°~45°。这种体位使膈肌下降在正常位置,有利于通气及胸腔引流。当患者从平卧位改为半卧位时,头要逐步抬起,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肺叶切除患者可允许完全侧卧位,并可翻向任一侧,但病情较重,呼吸功能较差者,应避免躺在非手术侧,以免压迫正常侧肺,限制其通气。每1~2h给患者翻身1次,避免长期在同一体位,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及肺不张。再次手术后患者疼痛较剧,这时患者畏痛就尽量避免咳嗽,也不愿做深呼吸及翻身坐起,因而就会造成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潴留,肺膨胀不全,容易并发肺不张及肺炎。护士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应遵医嘱术后1~2天内每隔4h给予镇痛剂1次,给镇痛药后20~30min时的镇痛效果最佳,安排患者在此段时间咳嗽,做深呼吸,每1~2h1次,每次做深呼吸5~10次。

3.7 输液及饮食的护理 输液严格按医嘱进行以防前负荷超量导致肺水肿,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观察输液点滴速度,保持通畅。手术日患者完全清醒,无恶心,一般情况良好,可给饮少量水,以利排痰,并使患者感到舒适,术后翌晨,可给少量清流汁,术后1~2日内鼓励患者进软食,以后逐步过渡到普食,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以防因卧床活动量少而引起便秘。

3.8 下地活动与锻炼 开胸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与锻炼,耐心解释下床活动的目的是预防肺不张,改善通气及循环功能,振奋精神;锻炼的目的是预防术侧肩关节强直及废用萎缩。术后第一日如生命体征稳定,应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坐在椅中或在床旁站立移步。妥善保护胸腔闭式引流管。鼓励患者做上肢抬举、扩胸,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4 出院指导

4.1 饮食指导 出院后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少食高脂肪尤其油腻、油炸的食品,不能饮酒、吸酒。

4.2 活动和休息 (1)术侧功能康复锻炼:上肢抬举、扩胸,做呼吸体操每日2次;(2)避免着凉、感冒,尽量少去公共场所;(3)注意劳逸结合,每次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4.3 出现下列症状须及时就医 发热、心慌、气短、咯脓痰,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身体某部位触及包块等。

5 小结

通过对8例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护理,笔者体会到:认真做好第2次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实施整体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对患者康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组8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

术后护理论文:浅析非语言沟通在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质量下降,喉癌患病率逐年上升,我科收治的喉癌患者占耳鼻喉科疾病的3%。目前喉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放化疗,喉癌根治术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失语,因此行之有效的沟通为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我科针对此类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方法,获得了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问题。

1 概念

非语言沟通是伴随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性及必要性为(1)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因突然不能说话而得不到所需的帮助,感到害怕和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设法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减少沟通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2)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有时因自己的需求得不到理解而出现躁动不安,不能有效的呼吸。如果只采取简单的非语言交流方法,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气管导管脱落,坠床等。

2 沟通的主要方法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应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心理特点逐步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2.1 写字板的应用 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备好写字板,让患者写下自己的需求,护士给予及时的解决。此种方法可以使护士更好的把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2.2 图片的应用 对于术后几日最痛苦而又缺乏书写能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喜好,自制图文并茂的卡片。嘱患者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确认或否认,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予以合理解决。

2.3 手势语的应用 手势语适合文化程度低无法书写的患者,患者只需用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愿。当然,这时可能需患者较亲近的家属帮助解释。

2.4 呼叫器的应用 病房床头备有呼叫器,患者只需轻轻按下呼叫器,护士即来至患者身边,解决患者的各种需求。

2.5 其他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其他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如触摸,空间效应,体语,类语言等。护士可以通过微笑,坚定的眼神,各种动作语言,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护患之间的默契与配合。

3 体会

综上所述,有效的非语言沟通对于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它能够及时的了解并解决患者的健康需要,对于建立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行之有效的非语言沟通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加强心理学理论及技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术后护理论文:对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的复杂反应[1]。由于术后疼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患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手术后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镇痛护理,比较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得出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人,随机将120位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作为实验组,患者60人,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镇痛护理,第二组为对照组,患者60人,不进行镇痛护理。实验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22岁至80岁,平均年龄(42±5.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为21岁至83岁,平均年龄为(45±5.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实验组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即基本的包扎,检查,换药等,除此之外,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即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泵设定的参考值为持续剂量在2.4ml/h,两次注药的时间间隔为20min,根据患者个人的疼痛情况患者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在实施的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镇痛效果,疼痛情况一旦出现,护士立即按剂量调节用药量,直至止痛;同时,开展关于病痛认识的座谈会,提高患者对镇痛护理的认识,提高自信,以提高止痛技巧[2]。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不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

1.3效果评价方法按照疼痛的程度,划分为零级:无疼痛;一级:轻度疼痛;二级:中度疼痛;三级:重度疼痛;划分的标准为:零级无疼痛现象;一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二级必须在吃止疼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止疼效果,疼痛明显;三级疼痛无法忍受,干扰睡眠,需要止痛药进行止痛。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的疼痛情况统计,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实验组的疼痛程度高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X2检验,记录P值。P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实验组的零级疼痛为4人,一级疼痛为52人,中度疼痛为4人,重度疼痛为0人;对照组零级疼痛为0人,一级疼痛为32人,二级疼痛为24人,重度疼痛为4人。实验组的各级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级的疼痛率,P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由组织损伤和伴随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以及焦虑等的综合性复杂反应。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手术创伤、性格、注意力、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疼痛对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伤口愈合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患者的生活、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3]。本研究显示,通过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强自信,从而可以坦然的接受疼痛,痊愈率高(P

镇痛护理有止痛注液泵和护理干预两大方法。止痛液注射泵法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的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在患者疼痛时,可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直至止痛[4]。护理干预分为:认知干预:通过加强健康宣教、知识讲解等方法,使患者了解手术步骤、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程度、时间、以及疼痛产生的利弊等;心理干预:第一:经常和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并进行合适的心理教育,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第二: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并积极制作出相应的方案提高患者的自信以至康复;行为干预:通过患者的行为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5]。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镇痛护理可降低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是必要的,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术后护理论文:老年人开胸术后呼吸衰竭的护理

【关键词】 老年人;开胸手术;呼吸衰竭;护理

开胸术后病人发生呼吸衰竭是一系列病理改变的连续变化过程,是开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术前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肺功能不全〔1〕,而开胸手术改变了正常的呼吸功能,往往导致呼吸道感染,严重者造成呼吸衰竭〔2〕。我院对48例实施开胸术后出现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加强各方面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开胸术后出现呼吸衰竭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其中食管癌6例,肺癌28例,胸腺瘤5例,剖胸探查6例,肺化脓症3例。长期吸烟34例。

1.2 手术方法 开胸术患者摆好手术体位,给于全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皮肤消毒后铺手术巾,分层依次皮肤、皮下组织,电凝切开胸部肌肉层,紧贴后肋骨上缘进入胸腔。置入肋骨牵开器,完成胸内手术操作后关闭切口。

1.3 术前护理 由于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多疑多虑等特点,所以要求护士具备较好的心理承受和驾驭语言的良好素质,耐心细致的做好解答,指导病人了解病情。嘱病人戒烟,教会病人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教会病人吹气球、做深呼吸运动,防止呼吸道感染。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饮食,必要时给于静脉高营养,以纠正营养失调。

1.4 术后护理 加强监护:老年人往往有某器官功能的改变,各种反射迟钝。因此要保持生命体征指标的平稳,进行心电监测,注意静脉压、末梢循环,尿量的观察,同时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尤其是血钾的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呼吸器官发生形态学改变,包括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肺泡孔数目增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等因素,术后造成呼吸道感染的机率较多。因此术后20 h内应持续低流量吸氧,每隔1~2 h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同时提高对全麻术后呼吸道定植菌的认识。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老年人生理功能普遍低下,对自觉和他觉症状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心功能症状会以各种形式被隐蔽和掩盖,为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量过多可造成肺水肿的发生,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根据排尿量适当补液。当肠鸣音恢复后,无恶心、呕吐时,可逐渐恢复饮食。病人进食后给少量多餐,同时注意给予含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渣软食,以增加肌体抵抗力,使深呼吸运动及排痰操作有效地完成,防止出现呼吸衰竭。由于老年人的某些生理改变,直接影响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及其疗效,同时老年人潜在性肾功下降是有些药物排泄减少的主要原因,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到肾脏功能。因此,要全面掌握各种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毒性和药物动力学知识,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5 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 呼吸衰竭治疗最重要是呼吸支持,早期机械通气以保证氧的供给,以降低死亡率。呼吸道失去生理屏障及恒温湿化作用可致黏膜干燥、呼吸道大量水分丧失、分泌物干结,易形成痰栓阻塞呼吸道,此时应做好呼吸道湿化及湿化监护。呼吸机湿化器内加入定量蒸馏水,定时增减调整量度,温度控制在32~35℃,呼吸道湿化液的量取决于室温、体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出入量的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等因素,每日不少于250m1,湿化呼吸道的速度以10~20 ml/h为宜。采用0.5%碳酸氢钠湿化液湿化气道,0.5%碳酸氢钠液的作用:①软化稀释痰液;②快速较多量湿化液的注入,促进痰液上下移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另一方面也有由于振动附着在气管管壁及小气道内的痰液并使其松动、脱落,不易形成痰栓;③对阴性杆菌有理想的清除作用,防止抗生素的滥用与耐药菌株的增加,使肺部感染率下降。观察患者双肺痰鸣音,每次吸痰的黏稠度、气道压力,咳嗽等状况,了解患者气道情况,适时吸痰同时采用叩背、压迫气管等方式,以利于痰液排出。但对食管术后的患者,由于吸痰可使胸腔压力增加,加重痰液反流或误吸,因此吸痰时须严密观察,保证气管套管的气囊充盈,以免引起肺内严重感染。每隔4 h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以及胶布和牙垫的固定情况,避免因导管移位造成单肺通气等。由于肋间神经丰富,胸部手术切口长、创伤大,病人术后疼痛明显,而不敢咳嗽。因此,病人术后可用硬膜外止痛泵或止痛药,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在疼痛减轻时咳嗽、排痰。

1.6 结果 手术后出现心脏并发症23例,肺不张8例,切口感染2例,支气管胸膜漏5例。术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2 讨 论

呼吸衰竭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呼吸生理和肺循环血液流体力学的变化,导致肺内残气量减少,肺顺应性降低,氧合障碍等,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在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 我们为患者提供基本的氧合和通气需要的同时尽量避免肺损伤,也就是实施肺保护性策略,以最低的吸氧浓度、最小的压力和容量保证基本氧合。在机械通气时,初次插管4~12 h为容量型辅助控制通气方式,以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方式(SIMV+PSV),通气时间为4~12次/min,PSV:4~12 cmH2O,稳定4~24 h,可以间断试脱机4~24 h,72 h内未再行机械通气者为撤机成功〔3〕。

由于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减退,同时由于手术和麻醉插管的刺激,造成痰量增加,不宜咳出,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衰竭。因此,在吸痰前先给患者吸人100%氧1~2 min,然后置人吸痰管至气管最深处,上提1 cm再打开负压,吸引压力≤6.7 kPa,边旋转边吸引退出,至有分泌物时停留片刻,随后迅速退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以防长时间缺氧加重,吸痰完毕再提高吸氧浓度3~5 min,对痰液较多的患者,吸痰不易一次吸净,要吸痰与吸氧交替进行。

由于全麻开胸术后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胃管、气管插管的介入及吸氧、雾化吸入等,使细菌有了便捷的通道,因而使病人呼吸道定植菌发生概率增大,增加了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因此术后护理中要加强防护,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定植菌的侵入,密切观察病人的痰液颜色,黏稠度,严密观察有无呼吸道感染的征象〔4〕。并定时辅助排痰,雾化吸入,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减少术后通气不足及肺不张。由于胸部解剖的特点,胸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撑开肋间隙或切断肋骨,胸壁和肋间神经的创伤较大,术后各种监护管道和引流管较多,导致术后患者比其他患者的不适感更强烈〔5〕,疼痛更明显。病人出现剧烈的疼痛,往往不配合做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容易造成气道阻塞,通气不足,使肺泡内气体和肺毛细血管内血液之间的氧和二氧化碳低,交换异常。因此,护理时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在咳嗽时协助病人用手压迫两侧胸部,但以不影响深吸气为宜。同时教会病人左、右卧位,适当饮水,必要时应用止痛药物,但禁用吗啡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总之,老年人各种功能都处于逐渐衰退阶段,肺活量降低,气体交换减少,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6〕,加之手术的刺激,易产生限制性呼吸困难,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易至低氧血症或高碳血症〔7〕,因此加强呼吸道的护理,早期诊断,及时采用以机械通气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是治疗呼吸衰竭的关键,小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通气及随时调整通气模式和呼吸参数,可显着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

术后护理论文:腰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浅议

【摘要】 通过对我院2004—2009年进行腰椎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的护理经验的总结,介绍腰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通过一系列术后专科护理、康复训练、功能锻炼以及出院后的生活行为指导,有效地减少了腰椎术后患者并发症,让他们得到很好的康复。

【关键词】 腰椎术后;护理;并发症;康复

腰椎手术是近年来骨科发展迅速的技术,它是治疗骨科常见的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结核、肿瘤所采用的比较常见的手术方法,手术又大体分为前路、后路,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因此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特别重要。现将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收治并成功完成腰椎手术42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7~78岁。其中腰椎骨折12例,腰椎间盘突出 症17例,腰椎管狭窄6例,腰椎结核5例,肿瘤2例;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34例,其中后路椎弓根固定25例,前路椎体固定6例,

2 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2.1 泌尿系感染 多见于需要保留导尿者,尤其是截瘫患者。术后机体抵抗力减低这一时期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发生原因有:术前的尿路感染未完全控制;导尿时未严格无菌操作;保留尿管的处理不当。

2.2 褥疮 腰椎手术后需长期卧床,褥疮的发生并不少见。持续卧床2~3周是最易发生褥疮的时间。其原因是长时间的自体压迫,受压部位的组织发生缺血坏死,以及局部皮肤的刺激和腐蚀,导致褥疮。以骶尾部、髂嵴和股骨大粗隆等骨突部最多见。

2.3 肺部感染 术后发生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准备不充分、呕吐物误吸入。尤其是在老年人、长期吸烟或术前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呼吸道分泌物未及时排出,阻塞气道。凡术后体温异常升高,而伤口检查无明显感染者,均应考虑肺部感染的可能。如胸部查体发现感染及肺不张的相应体征则可确诊。必要时摄胸片协助诊断。

2.4 腹胀和便秘 腰椎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道功能紊乱,持续性幽门痉挛,导致胃排空障碍,有可能发生急性胃扩张。

2.5 切口感染 腰椎术后切口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预防术后感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导致伤口感染的因素有多种,术中无菌观念不强、术后污染伤口;引流管护理不严格,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尤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属于感染发生高危因素。

2.6 脑脊液漏、伤口出血 脑脊液漏的原因是术中硬脊膜损伤未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所致。术后伤口少量渗血及引流管有少量血性液体流出,属于术后正常反应。一般24h不超过250ml且逐步减少,同时生命体征平稳。

2.7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及血管壁损伤[2]。患者由于脊柱手术后,活动受限,使下肢血流缓慢,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8 下肢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 由于腰椎手术时会对脊髓、周围神经和神经根造成不同程度干扰和损伤,另外术后患者惧痛心理,不进行下肢功能锻炼,肌肉发生萎缩,导致日后康复进程减慢,或康复效果不理想,影响术后预期效果。

3 护理对策

3.1 防止泌尿系感染 术后6h拔出尿管,如需留置尿管者,每天温水清洗会阴部2~3次,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尿管于患者腿下经过固定,引流袋低于膀胱。防尿液倒流逆行感染,并定时夹闭尿管,鼓励多饮水,训练膀胱功能。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

3.2 防止褥疮 术后每2h翻身1次,平卧、侧卧交替,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每日温水擦洗全身。保持会阴部清洁。本组病例中有2例发生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失禁,前期护理不当,引起会阴部湿疹,给予每次大便及时清理,清洗后涂以氧化锌,加强皮肤护理后湿疹消失。

3.3 预防肺部感染 术前练习深呼吸、咳痰。术后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鼓励患者咳嗽,并双手轮流叩击胸部。每次翻身后叩击背部,使痰液震动脱落咳出。

3.4 防止腹胀和便秘 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者给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严重者给予缓泻药。腹胀者减少进食,热敷按摩腹部,肛管排气,针灸或足三里封闭,急性胃扩张者可以行胃肠减压。

3.5 预防感染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术后引流管不得超过切口高度以防止倒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敷料。术后测4h体温,术后3~5天低热为吸收热,若体温降至正常后再度升高,应怀疑存在感染的情况,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波动于正常范围。

3.6 防止切口出血及脑脊液漏 术后由于伤口渗出大量血性液体,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检查末梢血来确定是否需要补液和输血。在放置有引流管的患者,如1天的量超过3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术后2~3天引流呈清水样则示有脑脊液漏,不能拔管,须体位引流[3]。如术后1周脑脊液漏可以俯卧位也可平卧位切口下加垫压迫。

3.7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后发现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或潮红,皮肤温度略高,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监测患者术后的体温、脉搏、小腿周径、腓肠肌触痛等情况。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可常规给予抗凝药物保持血液流动性。

3.8 防止肌肉萎缩及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出现[4],促进康复。活动可因人而异,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在患者有一点点进步时即给予鼓励,以增加信心,促进身心健康。

4 指导康复

术后麻醉恢复后即进行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运动,由被动向主动过渡,并进行踝泵动作,做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每个动作保持5s,反复练习。术后第4天,佩戴腰围护具保护离床活动,起床方法:患者平卧带上腰围,双上肢撑着床,使躯干慢慢离床而坐起,无自觉不适后扶助行器站立行走,步态稳健后,术后1个月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手术后3个月内禁忌弯腰负重,避免弯腰活动[5],教会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厕凳。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健康教育,定期回访,有些腰椎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以后,认为身体已恢复健康;也有一些认为再也不能从事工作和体育运动。其实这两种观念都是极为错误的。手术完毕后,并不意味着整个治疗的结束,也不意味着从此丧失了工作能力。还需患者进一步用其他康复手段如功能锻炼等来巩固和增强疗效,避免复发。一般在3~4个月后才能开始工作。避免同一种姿势维持时间过长,应不定时地改变体位,以调节腰椎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腰椎稳定性。出院后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地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持之以恒,以增强腰椎稳定性,防止复发,向病人说明休息的重要性。

5 小结

脊柱外科是极具创意,也极具风险的医疗专业。血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前人失败中凝练出来的原则[1] 。随着脊柱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用于治疗腰椎疾病,在解除痛苦、恢复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明确疗效,但是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除了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外,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不断对腰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及康复训练进行总结,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术后护理论文:对216例肥胖患者术后护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肥胖人数日趋上升。给手术和麻醉带来一些难题。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手术室护士的职责由单纯的疾病期手术配合过渡到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因肥胖人易出现病理改变及并发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脑血栓、血管硬化、骨质疏松、冠心病等,围手术期护理是否细致全面,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和预后。

一、肥胖定义及诊断标准

现普遍使用体重指数作为临床测定肥胖的参数。体重指数(BMI)(kg/m,)=体重kg/身高mZ。当体重指数)3okg/mZ时即为肥胖。

二、术前护理

(一)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

这一时期的工作由巡回护士完成,在访视前参阅病历,掌握主要病情及心理特征,心理问题,不要过于强调肥胖与手术的难度。护士需服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庄重向病人做自我介绍,详细询问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并注意心、肺、血压等方面的体格检查,特别着重呼吸循环系统检查,了解有无睡眠暂停综合征,耐心向病人介绍参加手术人员情况,手术步骤、体位,手术室环境,并提供麻醉和护理方面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不安和恐惧症。认真听取患者谈话,尽可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对涉及医疗护理方面的问题不做随意评论和更改,使病人确信手术是安全的,对家属应详细说明手术的各类危险,不应再做安慰。

(二)术前准备工作

1.器械准备对肥胖病人,责任护士在器械的准备上应考虑除常规器械外,还应准备较深部的器械,如遇肝、肾、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与护士长取得联系,以增加人员及术中抢救物品的准备。

2.重要生命体征中血压的测定肥胖者以袖带测量血压不仅有困难,而且采用普通人之袖带所测读数亦偏高,如遇复杂手术应准备直接测压物品,并在手术前进行血压计与实际血压的矫正测定。

3.常规床、单准备手术床应用宽大中单覆盖,防止肥胖患者身体直接接触床面,并备好相应的较宽大的支撑固定装置。

三、术中配合

(一)常规配合

巡回护士迎接患者进人手术室后,一边查对一边指导协助病人上手术床,安置合适体位,因肥胖病人仰卧位通气不畅,注意使用较高的头垫使其舒适。肥胖患者往往对术中身体暴露感到羞耻,应注意遮盖,保护其自尊心。

(二)静脉穿刺

肥胖患者静脉穿刺较困难,应认真挑选血管,必要时用热毛巾热敷,准确建立静脉通道,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并最好选用留置针。

(三)检测中心静脉压

肥胖患者脱水及低血容量之程度甚难估计,加之病人耐受快速补液能力较差,故对开胸等大手术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四)麻醉配合

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全麻应注意:①胸骨上脂肪垫过厚。②防止下领和颈椎活动受限,造成呼吸困难。③麻醉通路建立后应随时吸痰,及保持胃管通畅。如果是椎管麻醉,摆好体位后床旁保护防止坠床。

(五)手术配合

手术中注意事项很多,除常规手术事项外,针对肥胖患者特殊应注意的是:①电刀切凝频率应稳定,否则在台上反复调整会造成脂肪层损伤情况不一,术后容易脂肪液化。②肥胖患者脂肪褶皱较多,应监督医师消毒时脱碘充分。③医师在脂肪层过厚,较长时间术区不能充分暴露时,常表现出急躁情绪,素质较差的医师甚至表现出因各种原因大骂助手、麻醉师、护理人员,以及出现操作失误,器械护士应设法安慰,缓解紧张气氛,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协助拉勾,暴露术区。④皮下脂肪缝合时,应选用大圆针,发现针变形时,决不可再用,防止缝合针断在深厚的脂肪层中,不易寻找。

四、术后护理

(一)一般处理。

(二)预防低氧血症。因肥胖患者脂肪含量较大,体内需氧量高,术后常应给予持续吸氧。给氧方法以氧气面罩为安全。

(三)体位调整。肥胖患者体重大,较大手术后需卧床时间长者,应严防臀部、背部等出现褥疮,术后及时改半卧位。优点是:促进术区伤口引流管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利于呼吸道通畅。

(四)预防深静脉血栓。肥胖病人术后肺梗塞发生率比常人高2倍,约为48%。应主动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自手术日开始的四日内每日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醉或轻基淀粉50Oml,另外手术中即开始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鼓励早日下床活动。体会肥胖患者因脂肪含量及比例均高于正常人,因生理发育原因,存在体重大,行动迟缓,反应迟缓等特点,在搬动和谈话时,要有耐心。大部分患者心情较开朗,容易接近。但经统计有56%的年轻患者(20一30岁)讨厌谈论关于肥胖问题,尤以女性患者为着,应特别注意。代谢高也是肥胖患者的一大特点,在手术期输液量、输液速度、晶胶比例、先后顺序等都应事先作出计划,也不可墨守陈规,应视手术情况而不断做出调整。血液在血管内的通透性以及结合手术因素,患者脂肪栓塞的可能均大于一般患者,而以上因素往往会造成患者心血管梗塞、其他脏器血管梗塞等严重后果。早期发现的意义极为重要,也更能体现出手术室护士的工作价值。因此,在手术中应配合麻醉师多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电、肌肉以及局部反应。肥胖患者有可能伴有脂肪肝,导致肝代谢功能下降,延长药物代谢反应,尤其是麻醉药的代谢。因此,在患者于手术后复苏前,应有充分措施保障生命体征稳定。

术后护理论文:小儿包茎气囊扩张术后的护理及追踪

【摘要】 目的 观察气囊扩张术治疗小儿包茎的护理及预后。方法 对入托体检以及儿科儿保门诊就诊过程中3~6岁男童诊断小儿包茎的478病例采取气囊扩张手术治疗。结果 良好439例,欠佳26例,扩张失败13例。以扩张术失败的病例与预后好的病例对照作χ2检验, P

【关键词】 小儿包茎 气囊扩张术 护理 追踪

小儿出生时,包皮与龟头即为粘连,于2岁左右自然分离,如果4岁仍未分离视为包茎。小儿包茎目前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为22%~32%,随着年龄的增长,包茎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大部分包茎患儿由于包皮口过紧排尿不畅,存在尿垢而经常发生炎症,并影响其发育,并且由于包皮垢的刺激而发生炎症以及手淫等不良习惯,严重的发生癌变,故对患儿的身心造成影响[1]。

我院于1998年开展气囊扩张术治疗小儿包茎取得满意效果,回顾几年的手术经验和术后追踪,术后的护理对于小儿的创面愈合以及减少患儿的身心痛苦尤为重要,故本文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门诊治疗资料完整的478例患者做回顾性调查,总结经验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的选取 对入托体检的3~6岁的男童发现小儿包茎的以及儿科儿保门诊就诊过程中诊断的病例并采取气囊扩张手术治疗的共478例,其中4~6岁326例;6~13岁98例;2.5~4岁的54例;均无其他并发疾病。

1.2 手术方式 局部常规消毒铺巾,阴茎根部局部麻醉,待2~3min麻醉起效之后采用气囊扩张方式使包皮与龟头逐渐钝性分离至冠状沟,清洗尽局部尿垢或结石后,涂以红霉素软膏少许,及时回翻包皮。

1.3 术后护理

1.3.1 常规家庭清洗 每日以0.02%高锰酸钾溶液局部浸泡,每次10~15min,每日3次。

1.3.2 门诊换药 术后于儿科门诊小换药3~10天,直至包皮能顺利上翻,龟头及包皮内侧板黏膜光滑无感染。

1.3.2.1 常规换药 采取上翻包皮后以0.5%甲硝唑溶液冲洗,在包皮与龟头分离的创面上涂以红霉素软膏后回翻包皮即可。

1.3.2.2 包皮局部伴随水肿患儿的换药 术后第二天仍轻度水肿的须加入少许可的松软膏涂抹;少数局部水肿严重但不伴红肿的可在严格局部消毒后,在水肿部位最低点行针刺放液1~2次,并静脉滴注抗生素2~3天,待水肿完全消退后常规换药即可。

1.3.2.3 包皮口紧张或肥厚患儿的换药 对包皮口紧张或肥厚的患儿,换药前须用气囊或止血钳反复扩张松弛包皮口,至能顺利上翻为止。

1.3.3 术后注意事项 严禁患儿及家属未经医生允许自行上翻包皮,以防止包皮口紧张患者和术后局部肿胀时包皮回翻困难致局部嵌顿坏死。

2 术后追踪分析方法与结果

术后半年始采取进幼儿园或电话、门诊随访方式,对478例术后患儿进行追踪调查。调查结果分为:(1) 良好:包皮上翻顺利,局部无粘连无瘢痕;(2)欠佳:包皮上翻暴露龟头不全,冠状沟局部粘连;(3) 扩张术失败:包皮口紧张,龟头无法暴露或包皮口局部瘢痕挛缩。因疗效欠佳的患者再次分离后良好尚可归为预后好,以无效病例与预后好的病例对照作χ2检验并做统计学分析,χ2值为8.46,P

3 讨论

小儿包茎气囊扩张术是目前小儿包茎治疗疗效尚好、无创、无痛苦、无环切致瘢痕挛缩风险,手术简单易行,在一般门诊可施行。且目前国内应用该法较常见。但为了使局部恢复更好,减少患儿身心痛苦,故术前病例的选取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预后欠佳的病人多集中在年龄较小的患者,因各种原因术后未坚持清洗尤其术后初期未彻底下翻包皮至冠状沟,导致局部尤其冠状沟一带粘连。因此气囊扩张术最佳年龄段为4~6岁,年龄过小患儿术时及术后不易配合,尤其术后较容易发生粘连。而对于6岁以后的患儿因为时常发生局部炎症而导致局部瘢痕挛缩而失去扩张机会或增加术后复发可能,更大的患儿则由于青春期导致影响阴茎的发育。

扩张术失败的患者,多因包皮口局部肥厚呈管状和术前有反复感染致包皮口瘢痕挛缩,故应对于有反复感染致包皮口瘢痕挛缩的患者,应择期及时环切术;对年龄稍小的且局部肥厚呈管状可试行扩张术并注意术后清洗,如扩张术失败仍必需行环切术。

好的换药方式能使局部尽快恢复和减少复发,因为局部的感染会直接导致局部瘢痕挛缩可能而增加复发的可能。

本院作为入托体检特定单位,对术前病例的筛选及术后追踪有优势,但由于时间较短,对行气囊扩张术后患儿与行环切术的病例和未行手术的病例,对手淫、阴茎癌的发生有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调查分析。

术后护理论文:无痛宫腔镜检查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李守村 崔荣秀 孟庆香 【关键词】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宫腔镜检查 护理

宫腔镜检查是妇科常用的诊断性操作,宫腔镜检查时,由于扩张宫颈、牵拉宫颈、手术刺激及膨宫可使患者感到疼痛,部分患者可因疼痛刺激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出现类似人流综合征反应,其他有些患者因疼痛剧烈,难以接受检查,使操作中断[1]。无痛宫腔镜检查是指给予一定量的镇痛、镇静剂,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况下进行宫腔镜检查[2]。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及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在内镜诊疗中常规使用麻醉或镇静剂[3],目前国内部分医院也相继开展了无痛苦消化内镜检查[4]。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我院按患者意愿选择了119例患者接受无痛宫腔镜检查,采用异丙酚、咪唑安定和芬太尼联合静脉注射,虽然实施了检查,但有59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19例患者平均年龄35.6岁,平均体重65.2kg,住院患者64例,门诊患者55例,其中25例曾做过普通宫腔镜检查1~6次,因无法忍受痛苦而使操作中断。

1.2 无痛宫腔镜检查方法简介:常规宫腔镜术前准备,检查前6h禁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常规吸氧,氧流量2~4L/min,检测血氧饱和度、脉搏和血压。由麻醉师静脉注射异丙酚1mg/kg、咪唑安定0.5mg、芬太尼0.7ug/kg,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唤之不应(即OAA/S评分1~2分)时开始进行宫腔镜检查。由妇科医师操作,护士协助插镜。如检查时间过长或术中有肢体躁动时,追加异丙酚0.25mg/kg。术前1~2min监测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中实时监测,术后每1~2min监测1次,并分别记录。

2 结 果

本组有9例因阴道先天性畸形使宫腔镜未能进入,其他均顺利到达宫腔,时间为2~27min,平均9.87min。全部检查时间为4~36min,平均13.63min。离开宫腔镜室时间为检查结束后2~198min,平均35min。本组术中出现肢体躁动10例,无意识呻吟12例,呓语4例,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6例,检查中心率曾低于60次/min24例。术后恶心、呕吐2例,腹痛、腹胀9例;低血糖反应1例;头晕48例,其中轻度(自感头晕,但能行走)42例,中度(头晕明显,不能行走,但能坐)3例,重度(头晕明显,不能坐,必须卧床休息30min以上)2例;术后1min表现为躁狂状态1例;术后5min开始无意识大声说话且持续30min1例。经对症处理后,本组不良反应均消失。

3 术中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3.1 肢体躁动:本组术中肢体躁动10例,占7.86%。躁动有使患者坠床的危险,同时也影响医生操作。发生肢体躁动的原因主要可能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异丙酚的药物半衰期(t1/2a)为1.8~8.3min,麻醉恢复迅速,诱导麻醉时有时可出现轻度兴奋现象[5];咪唑安定有致瞻妄、幻觉的作用[5]。同时,宫腔镜在进宫颈口时对内脏牵拉强烈,会使患者感到难受。本组术中肢体躁动发生率较高,是徐灿霞等[6]报道的1915例无痛胃镜中肢体躁动发生率(0.8%)的10倍。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无痛宫腔镜检查比无痛胃镜检查操作时间长,也与扩张宫颈口、牵拉内脏及膨宫有关。本组出现肢体躁动时,麻醉师适当追加用药量,护士在患者旁边严加看护,防止坠床,并协助医师退出镜身、吸出宫腔内液体,以减轻对内脏的牵拉。

3.2 无意识呻吟与呓语: 本组术中无意识呻吟14例,占8.96%;呓语4例,占2.74%。原因主要为咪唑安定有致瞻妄、幻觉作用,异丙酚和芬太尼药效消失时有兴奋作用[5],患者处于朦胧状态下,无意识将一些平时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情绪或秘密释放出来。无意识呻吟一般不需处理,对呓语的患者则要温和劝阻,不要诱导患者讲话。如果患者说出令人不愉快的话,护士要表示理解,劝说患者注意休息。本组中有部分患者在药物的作用下无意识说出自己的隐私或工作上的秘密,我们遵循为患者保密的原则,即不取笑患者,更不能到处传播。

3.3 血氧饱和度下降:本组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7例,占4.94%。其中2例为氧气管脱位,纠正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舌后坠4例,通过抬高下颌、加大氧流量后恢复正常;1例为追加异丙酚等药物用量后出现氧饱和度下降,经加大氧流量、抬高下颌、做扩胸运动后恢复正常。异丙酚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能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但同时有抑制呼吸的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低氧血症和呼吸暂停[5]。咪唑安定有抗焦虑、催眠、抗惊厥、肌松和顺应性遗忘的作用[7],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因此,两药合用时推注速度一定要慢,宫腔镜检查全过程中都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查找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原因。若氧气管脱位,可用面罩给氧。由于异丙酚抑制循环、呼吸最明显的时间是在用药后2min,因此我们在追加用药后暂缓插入宫腔镜,待抑制作用最明显的时间过后再继续操作。

3.4 心率减慢:本组心率减慢至60次/min以下28例,占17.92%。其中4例采用了退镜以减少刺激的方法使心率恢复正常;20例立即静脉推注阿托品0.5mg,1min后18例心率上升到60次/min以上,另2例心率仍低于60次/min,遂再次静脉推注阿托品0.5mg,暂停内镜操作,1~2min后心率恢复至60次/min以上。异丙酚对心血管有负性肌力、负性传导作用,对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可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极少数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8]。我们认为,除了异丙酚的作用外,宫腔镜检查术中的心率减慢也与宫腔镜在宫腔内的行走、牵拉和膨宫,使宫腔膨胀等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有关。我们术前把阿托品注射液抽吸在注射器内,当患者的心率少于60次/min时,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同时吸出宫腔内液体,并采取退镜等方法,以减少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4 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4.1 消化道症状:本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占1.65%。腹痛、腹胀9例,占6.40%。恶心、呕吐多出现在恢复期,可能为异丙酚的不良反应。注意将患者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腹胀主要是因为宫腔镜检查术中向宫腔内注液所致,也与阿托品抑制肠蠕动导致气体滞留有关。

4.2 低血糖反应:本组发生低血糖反应2例,占0.91%。原因是宫腔镜检查前需禁食6h,而患者在检查前一般都比较紧张,检查前一天进食就很少,而检查一般安排在下午。其中3例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2例给予口服流汁约400ml后症状缓解。术后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反应,如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复苏后进食易消化的小馄钝、面条、糖水等,以补充水、糖和电解质。

4.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组发生头晕48例,占35.10%。对于轻、中度头晕的患者,协助其休息片刻,观察头晕缓解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后可离开宫腔镜室。其中有1例患者重度头晕、乏力,不能行走,检查完毕后在宫腔镜室留观了1h,该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发生头晕可能是由于患病的肝脏药物代谢能力降低,从而使药物作用延长所致。据此我们认为,无痛宫腔镜应谨慎用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本组有2例患者检查结束后1min出现肢体躁动,大声叫喊,极度兴奋,表现为躁狂状态,占0.37%。其中1例持续约3min后逐渐恢复平静。该2例患者是我院无痛宫腔镜检查的早期病例,用全麻药物氯胺酮作为镇静、镇痛剂。氯胺酮对新皮质系统—皮层下结构有抑制作用,而对边缘系统有兴奋作用[9],麻醉恢复过程中少数患者会出现幻梦、错觉甚至幻觉,有时伴有瞻妄、躁动现象[5],由于氯胺酮有产生躁动的不良反应,所以自2004年4月起,麻醉师改用芬太尼代替了氯胺酮,再未发生此类现象。还有1例患者术后5min开始无意识大声说话,医护人员在床旁严密监护,30min后患者渐渐平静。

另外,为防范意外伤害,检查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患者的翻身安全,应用升降式、有护栏的检查床保护患者。对于刚清醒的患者,护士一定不能麻痹大意,门诊患者术后需留观35min以上,确认生命体征恢复至术前水平、意识清楚、定向力好、步态稳健后,再由家人陪伴离开医院,并告知当天不要自己骑车、开车和高空作业[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