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活教育下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17 16:06:38
摘要:与此同时,在彼此互动中,学生也可以从成人那里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如三年级上册“珍惜水资源”的内容就是很好的载体,方便用于科学“小先生”的学习共享。
关键词: 生活教育 小学科学 教学

 生活教育下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基本原理,指向什么是教育、在哪里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三个方面的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对广大教育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探索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融入生活教育理念,有生活、重实践的科学教学将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助力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目标关注“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改造生活”,而小学科学课程四维目标便是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这就启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对改造生活给予更多关注。生活教育理论的改造生活,包含改造社会生活和改造个人生活两个方面,在科学教学上,我们也应对这两个方面加以关注。

(一)改造社会生活

科学教学上的改造社会生活,就是要求我们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我们在理解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就要明确这样的方向,即科学技术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是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的,在运用和发展科学技术时,还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大课题,努力让学生朝着具备正确伦理和道德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向具有保护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的方向发展。

(二)改造个人生活

科学教学上的改造个人生活,可以理解为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生活”,即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校园生活,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更多成就感和幸福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认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独立的、发展中的人的地位;鼓励学生的良好交往,重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社会性需求;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走进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丰富校园的科学生活,充分打破科学课堂的时空界限,开展更多具有科学意义的活动,如科技节、科技竞赛等。

二、内容突出“教育以生活为中心”

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其中包含“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科学本来就与生活密不可分,它源于生活,又将回归生活。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习内容,将科学探究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一)生活情境的引入

每个儿童都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从儿童学习内驱力和认知规律考虑,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应引入一定的生活情境。1.探究前引入话题情境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需要探究的内容建立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做铺垫。如四年级下册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学生种植番茄、黄瓜的实践经历引入,回顾他们的已有经验,顺理成章地聚焦研究主题。2.探究中引入问题情境科学概念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我们在引导学生展开科学学习时,需要以螺旋上升的递进方式进行,具体到某一个研究内容,就要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科学概念,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就可以适时引入问题情境。如五年级下册关于拧螺丝的学问的内容,当学生在探究中建立起轮轴的科学概念后,我们可以设置对三种同轴不同轮的螺丝刀的选择问题情境,将研究递进至“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3.探究后引入应用情境科学探究得出结论,需要进行巩固,举一反三,让科学回归到生活。这时,我们可以引入对科学结论应用的生活场景。如四年级下册关于物体的传热的内容,当学生建立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以创设相应的应用情境——设计外卖保温箱,巩固知识,服务生活。

(二)社会热点的关切

社会热点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是人们关注度很高的事物,加之新闻媒体等对其不断地传播,以及身边人们的热议,必然也会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这些资源中就有着大量科学教育的内容,而且与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环保意识、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密切联系,可以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或者作为科学学习的有益延伸。如新冠肺炎疫情的话题,学生有着切身体会,此话题内容恰恰和五年级微生物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可以作为很好的生活题材加以讨论和研究。再如,六年级上册关于探索宇宙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更新教材内容,将中国航天发展的最新成就纳入其中,不仅更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融入了思政元素,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再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大到体育场馆的建筑结构,小到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细节,都充满了丰富的科学原理,可供学生共同探讨。而类似的社会热点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共发掘。

(三)语言资源的应用

谚语、成语和诗词都来源于生活,其中不少是关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揭示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规律,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关联性高,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同时还能有效地实现与语文等学科的整合,借语言艺术,赏生活之美,品科学之道。1.应用谚语中的科学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样的谚语,生动形象,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深化概念的建构。2.应用成语中的科学如三年级下册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引入成语“掩耳盗铃”“震耳欲聋”“掷地有声”让学生在富有画面感的场景中学习科学、体会感受、形成概念。3.应用诗词中的科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诗句,揭示了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植物生长对气温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诗词之美的同时,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

三大基本原理之一“教学做合一”,提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做”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我们需要更多地以问题导向式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其次,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学生课后生活化实践作业的创新设计;最后,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将“小先生制”这样的学习共享方式渗透到学生的科学学习生活之中。

(一)问题导向式的科学探究

以“做”为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上,可以理解为更加强调学生的科学实践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当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方式进行的,而比较适切的就是问题导向式学习。科学教学强调学生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包括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等主要步骤,这其中,问题是“做”的起点,也是“做”的目标,还是“做”的线索,只有有了明确的可研究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学生才能真正高效、主动地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科学探究的问题非常重要,它应该是教师有效引导下聚焦的、由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体现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探究热情,属于他们自己想研究、可研究、会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做出合理假设,开展有针对性的验证活动,最后得出科学结论,从而有效落实科学教学的做上教、做上学。如六年级上册《铁钉生锈》一课,首先可以以生活中生锈的客观现象为话题切入口,逐步引导至具体的一种会生锈的物体——铁钉的观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而后,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并做出合理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并开展实验。最后,在对现象进行数天观察与记录后,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在此例中,“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的问题,贯穿了学生“做”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的科学实践真正发生。

(二)生活化作业的创新设计

科学实践活动不仅发生于科学课堂上,还需要落实于课堂外,这既符合科学回归生活的精神,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的科学学习可以持续性开展,将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融入生活,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要求。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生活化作业的创新设计。创新设计的生活化作业最起码需要具备重趣味、易执行、轻负担的特点,这才能保证其不流于形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起到实际效用。从发现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改造生活,到最终从更好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并实施学生的生活化作业:一是重信息获取的“读万卷书”作业,二是重实操经验的“行万里路”作业。“读万卷书”作业,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课外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获取支持科学学习相关信息的实践作业。一是科学阅读。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查询和相关书籍的阅读。二是科学视听。可以鼓励学生观看相关的科学纪录片、科学幻想电影、科学短视频等,开阔其眼界,激活其思维。如六年级上册“消失的恐龙”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在课前和课后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观看经典科学幻想电影《侏罗纪公园》,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恐龙书籍,丰富其感官经验。“行万里路”作业,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课外以行动实践、经验积累为主的作业形式,它可以是游览、参观、小实验、小发明、小体验等。游览,可以鼓励学生多外出,亲临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以积累直观经验,丰富科学概念外延,如五年级下册“蛋壳与薄壳结构”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参观南京本土的无梁殿和江苏大剧院、外地的国家大剧院等景点以亲身感受身边的科学应用;参观,可以鼓励学生多走进科技场馆,如科技馆、水族世界等,系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科学;小实验,可以将趣味的、安全的、易操作的科学小实验带进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小发明,可以鼓励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加以改进;小体验,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富含科学要素的体验活动,如自制酸奶、科学种植等。

(三)科学“小先生”的学习共享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学生制”,其最主要的原则和方法是“即知即传人”。小先生的职务,不只是教人,更重要的是教人去教人。“小先生制”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但在今天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可以将其演化为科学“小先生”的学习共享。科学“小先生”的主体和对象既是学生,又是学生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还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以学习共享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简单来说,在学校,我们应当搭建平台激励学生之间科学知识、技能的互补共享,以及积极科学态度和社科意识的相互影响。如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的内容,从科学知识的角度出发,有些学生平时对此类信息兴趣浓厚、注重积累,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来分享,这既能体现同伴学习的优势,又能更好地创建班级科学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校外,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形成的科学态度和社科意识,以宣传、倡议等方式,普及给家人、朋友和社会群体,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学生做科普,从而让他们可以享受到参与社会公益宣传的成就感。与此同时,在彼此互动中,学生也可以从成人那里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如三年级上册“珍惜水资源”的内容就是很好的载体,方便用于科学“小先生”的学习共享。

作者:许晓春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