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人文关怀》融入教学的效果

时间:2023-04-07 16:17:40
摘要:《医学人文关怀》作为通识课程进行教授,不仅能增强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修养、内化其职业价值观,对非医学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思想道德建设也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帮助实现高校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关键词: 医学人文关怀 融入教学 通识教育

《医学人文关怀》融入教学的效果

医学人文关怀作为连接医者与患者、医学与社会之情感纽带,不仅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甚至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1。2019年教育部等12部委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工程,开始全面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学人文、人文医学和时代紧密相连3,但从目前医学人文关怀在大学生中的推广度来看,大多限于医学生的教育与认知研究,而对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目前此类研究尚鲜有探索4。因此苏州大学护理学院以全生命周期人文关怀为主线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医学人文关怀》通识选修课,旨在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奠定良好职业道德基础,也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平台,使其有机会接触医学知识,增加对医学行业的理解,双向进行医学人文教育。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采取目的抽样法,随机选取选修本门并已完成全部课程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8人。

方法

课程内容设置

本课程采用李惠玲、周晓俊主编的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医学人文关怀》为基础教材,教师团队由我院“双师型”教授主导,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高及其以上职称医生、护士等共同构成。基于立德树人的重视,立足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全生命周期人文关怀为主线进行课程篇章及内容的设置,共计3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程22个学时,实践课程12个学时,课程内容设置见表2。

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线上平台+线下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与实践课程交互教授,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人文修养和关怀能力。相较于理论知识,本课程更注重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到实处,使学生在今后日常言行中能自发传递人文关怀。因此本课程摒弃传统试卷笔试的考核形式,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分别于期中开展医学人文读书报告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读书报告分享,主题为人文类书籍、期刊等,体裁不限;于期末开展人文关怀工作坊,将学生随机分组呈现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形式内容均不作限制并鼓励加入自己的专业特色。

课程开展基本情况

我院于2016年上半学期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医学人文关怀》通识选修课,每学期限选50人,截至2021年7月下半学期,共计397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其中医学专业选修人数146人,非医学专业选修人数251人。

资料收集

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告知研究目的并取得知情同意后以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开放式访谈收集资料。访谈提纲经专家反复修改后,最终包括:①您为什么选修《医学人文关怀》?②学习本门课程后你对人文关怀如何理解?③您认为这门课程与您所学的专业有何联系?④您认为思政与人文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在征得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每次访谈时间15~20分钟,直至没有新信息出现,即资料达到饱和状态,访谈结束。访谈人数根据资料饱和原则确定,即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每次访谈结束后,在24小时内将录音文件转录成文本,反复听取录音以确保文本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文本资料与访谈时记录的文字,整理数据,凝练主题。

结果

主题一:树立敬畏生命的观念

大学生“敬畏生命”意识的形成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深化对生命的体悟。H1:“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最大的感悟是人文关怀的存在赋予了手术刀温度,技术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应该关注的是人。”H9:“我是一名工科类的学生,我觉得尊重生命就是人文的一部分,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不能随意伤害,尊重生命也是尊重自己。”H16:“人文关怀贯穿生命的长河,不仅能在新生命诞生之初引导其寻得爱的港湾,更能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创造一个‘优逝’境界。就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全生命周期的关怀,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每一个生命都需要重视与尊重。”H3:“我是法学专业的,通过这门选修我对于一些法律伦理的知识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依法行医是一名医生的道德底线,医学需要敬畏生命,法学同样如此才能更好做一个德法兼修的法学生。”

主题二:增加对医学行业的理解

对于医学生而言,树立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将来在其职业生涯的初心所在。医学人文的教育能帮助医学生明晰医学的本质,内化职业价值观。H17:“医者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医治器质性的疾病,而是对病人褶皱内心的熨烫。”H7:“随着医学生宣誓和医学人文关怀课程的开设等,我领悟到的是一份孜孜不倦的坚持和责任感,一颗宽容爱人的心。”而非医学生提及最多的是增加对医学行业以及医务人员的理解。H10:“我选修这门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对医学比较好奇。但在我学习之后,才明白医学的复杂性与疾病的多样性,更加了解了一些医学发展史的里程碑人物和事件,增加了对医学的了解,我觉得很有意义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H5:“我之前有关注到社会上很多医患矛盾乃至冲突的事件,评论各有不同,所以看见这门课与医学有关我就果断选了,听了老师们讲述的一些案例,我想我以后能对这类事件可以从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来看待,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想我觉得对于医患关系是一个正向促进。”

主题三:学会自我关怀与关怀他人

人文关怀的传递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开解与疗愈,保持对他人的敏感性,学会关怀他人,最终实现自我成长。H6:“因为种种原因去年对我来说真的很压抑,但这门课程可以让我抛开一切,进入到一个温暖的氛围,去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H11:“我自我感觉挺孤僻的,这是我选这门课的理由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这门课程从某种程度改变了我,让我尝试着主动和家人交谈,和朋友倾述,去体会爱分享爱。”H13:“人文关怀是一种无边无私的爱,如果说每个人是一座孤岛,关怀便是连接的桥梁。”H15:“我以前把高情商理解为避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维护自己利益,这门课后我改变了认识,高情商是要学会对他人进行人文关怀,利他其实也是利己。”H4:“关怀没有特定条件、地点时间,但我们给予的每一份关怀都在为世界创造一份温度。”

主题四:培养共情能力提高人文修养

共情能力作为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有力工具,其生命力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以凸显5。从医学生阶段开始培养共情能力,是从医者角度入手,改善医患关系、产生优质的医护行为、使患者达到“身心兼治”的一个重要途径6。H2:“只有我们将自己放置于和病人一样的处境时,才能真正做到理解病人。”H12:“作为一名医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我更加体会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八个字的重量,医学注定无法治愈所有疾病,但作为医生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患者角度出发。”对于非医学生而言,在诊疗过程中身份多为患者或家属,共情能力的培养是从患方视域出发尊重医护。H18:“通过这门课,我对医护人员更加尊重与理解,我记得有一堂课的老师上课来迟了,背后的原因是他是临床医生,刚刚结束一台手术后直接赶到教室,当时真是让我非常触动。”H14:“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在更加敬佩医护人员的同时,我也开始细心对待身边人,将关怀融入生活。”H8:“在每一次小组合作中,同学们自发地互帮互助、互相提醒、互相关怀,完成的是有温度的作业,我想这就是这个课程的意义所在。”

讨论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合作学习,形成专业互补跨学科交流

纵览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均有一个特定的规律,那就是专业技能课程均为必修科目,反观各类选修课程大多为人文艺术类课程7。医学专业的学生在高中大多数偏向于理科学习,相较于文科类的学生而言,理性逻辑思维较为严谨,人文基础较为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与设计中,按照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工科类专业与文科类专业混合分组,组成小组共同学习讨论,立足医患双方视域与不同专业视角,内化人文意识外塑关怀能力。实践证明,医学人文关怀精神不仅使医学生内化职业价值观,培养作为医疗行业后备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同时促使非医学生增加对医学行业的理解与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对将来医患关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做一个配合治疗和理解医护的好病人、好家属是历届班级中非医学生在课堂发言中提到最多的话题,这也正是人文教育的魅力和作用。

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仁爱精神与利他主义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文化体系8。《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9。“人”是仁爱的主体,而“爱”则是人的一种价值观念。孔子主张爱人应该由“亲亲”推至“泛爱众”10,儒家思想中的“爱人”同“利他”有一定的趋同性。从医学职业角度出发,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医护人员在对病人的医疗过程中,以尊重病人的人格和重视病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关爱和友善的态度为特征,以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之建立为标志的职业理念11。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医疗行业的贮备人才,医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其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心中有病人的医务工作者。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高等院校学生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教育对培养合格大学生,促使其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12。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全生命周期的人文关怀以及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不仅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增加医学常识,更是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与关怀他人意识,是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知识通过课堂传授但不局限于课堂,医学人文关怀的对象不仅仅只是患者,更有亲人、朋友、同学等,关怀的热能与温暖是双向交感且富有影响力,爱的催生力量可以使专业与人文并蓄。

授课教师应专业与人文并蓄,渗透关怀理念践行

人文精神关怀作为一种行为活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学习的13,要想学生学会关怀别人,首先要使他们感受到关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在人文教育中,师者的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大于言传。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点点滴滴积累,耳濡目染养成,以身示范方能使学生将人文关怀内化于心、蕴藏于行。但目前就医学人文教师团队现状而言,不少学校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来自临床或者其专业背景也是医学专业,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人文类知识较为欠缺,而本身从事人文类课程的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14。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水平,同时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满足医学人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所具备的教学要求,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专业丰富的理论知识打动学生以外,其自身厚重的人文素养、落到实处的人文关怀、言谈举止间的人文修养都会在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课程人文”最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在用心、用情中实施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14。综上所述,《医学人文关怀》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兼并医学人文与人文医学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高明地、自觉地处理知识传授与培育人文精神的关系,不把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人、关爱生命、尊重人的权利的观念15。因此本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医学生群体,更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为其提供平台接触医学,了解人文,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促进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关注医学人文,倡导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温暖生命。

参考文献

1.覃明辉,于家傲,于双成.白求恩的医学人文关怀理念及其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21,42(13):46-48.

2.张卓."新医科+新文科"背景下医疗保险专业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3):43-46.

3.杜治政.人文医学有待深入探讨的若干问题[J].医学与哲学,2020,41(16):1-4,23.

4.谢莉莉,李惠玲,景秀琛,等.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选修《医学人文关怀》课程动机及对其认知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3):1594-1596.

5.韩彩霞.共情促进医患和谐[N].中国人口报,2021-12-03(3).

6.王琨,段丽萍.我国医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6):509-513.

7.叶莎,金爱萍,高洁.老年医学教学中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4):685-687.

8.孙锐,李惠玲.基于仁学视域的全生命周期护理人文关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9):1188-1191.

9.杨逢斌,杨柳岸.论语[M].武汉:崇文书局,2016.

10.史国华,古丽娜尔·马木尔别克.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述略[J].兰台世界,2015(36):145-147.

11.佟成涛,于家傲,于双成.对医学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8,39(7):49-51,92.

12.朱爱华,陈才法,周生亮,等.基于"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初步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3):64-67.

13.梅露露,李萍,李秀凤,等.医学院校本科新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4):50-51.

14.史瑞芬.让专业课堂“思政飘香”——从护理“人文课程”到护理“课程人文”[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4):1253-1256.

15.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2006,27(9):5-9.

作者:杨兮彧 李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