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0.7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民族研究院
  • 创刊时间:1979
  • 国际刊号:1002-6959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550004
  • 国内刊号:52-1001/C
  • 邮发代号:66-35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贵州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民族法学研究
  • 民族法学研究_“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研究
  • 民族社会学研究
  • 民族文化与民族学研究
  • 民族经济研究
  • 民族经济研究_“文旅融合发展”专题研究
  •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专栏
  •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研究

    [主持人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需要从国家到社会、从国民集体到公民个体、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到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共同维护和捍卫。同时,民族团结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力量支撑,也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

  • 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沁入”思考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旨在实现教育成效"深"及内心,"化"为自觉,要求学术界的理论供给与实践中的深化推进共同发力。沁入模式讲求教育从"心"着力,其学理借鉴可来自"人本德育"和"价值澄清"的教育理念。嵌入式居住格局与社会环境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空间结构,沁入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使团结进步理念转化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认知。

  • 论民族团结的社会价值

    当代世界多民族国家的普遍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造成的既有现实。一国多族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当代各种民族问题主要在多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寻求解决,而民族团结作为一种和谐的民族关系无疑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多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价值理念看,民族团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个层...

  • 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三个理论维度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既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体构建。文章基于民族政治学的理论视角,提出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三个理论维度:一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层面的国民教育;二是自我与他者关系层面的启蒙教育;三是传统与现代关系层面的素质教育。由此出发,培育爱国主义的情结,播种多元一体的...

  • 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内涵及路径探讨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

  • 农业知识产权与乡村产业振兴

    农业知识产权是指涉农涉牧的知识产权。在我国,其具有特定含义和特征,是农村和农民的宝贵财富。农业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具有密切的战略关系,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论文认为制定实施新阶段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支持作用,应从农业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立法体系完善、培育和创造、转化与运用...

  • 乡村生态振兴及其法治保障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天更蓝、水更绿、生态宜居"的顶层设计,其法律内涵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旅游发展三方面内容;其核心是平衡多元价值。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污染源头多样、治理难度大,制度供给乏力以及治理方式单一。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

  •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农民养老风险及保障策略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民族地区面临的农民养老风险相对突出,对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具有潜在影响,这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养老保障方面获得经济福利、社会公平和制度变革都需要政府介入。论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家庭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民...

  •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经济和社会价值。自2013年国家民委公布了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以后,2017年又评选出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空间分析法对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省际、区际及族际的定量与定性考察,认为当前特色民族村寨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中、华南三大区域,基本呈西南多、东北少的不均衡分布格局。

  • 特色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民族村寨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文化机制创新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补偿的原则、标准和方式进行详细阐述;提出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制度保障、法律...

  • 多民族混居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以会同高椅村为例

    基于空间公共性的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在不同的环境,这两类公共空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村落的形态演化。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多民族混居村落中"显性"与"隐性"公共空间的构成与演变,分析了它们与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性,并研究了村落公共空间在民...

  • 生成整体论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方法

    文章针对乡土聚落既有研究方法的不足,基于生成整体论的哲学思维与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复杂科学的契合性,提出"源头-节点-边界-格局"的乡土聚落的整体研究框架,该方法的特征为大主导小、空间嵌套、时间包含,以尺度交叉的学科集群为研究途径。案例在流域的整体视野下,以盐的生产与流通为线索,探讨沘江流域内外的盐井、村落与古桥的空间关联性。认为,...

  • 贵州黔东南苗族聚落仪式与公共空间研究

    位于黔东南山地地区的苗族聚落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各类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调查,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色,并探究其由内在的文化联系而形成的序列结构。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仪式空间三类,其中仪式空间最具特色。黔东南苗族聚落...

  • 农业文化遗产创新式传承的当代价值--以苗族“子腊贡米”为例

    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均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宝贵财富。中国农耕区现存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大多因为缺乏创新而难以转换为经济效益,甚至有的濒临失传。湘西苗族"子腊贡米"就是典型案例。子腊米曾进贡清代宫廷,具有较高的品牌声誉。但因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等原因,在20世纪社会历史进程中传承受阻,传统种植规范和保种制...

  • 文旅融合背景下“坐妹”旅游演艺舞台真实性解析

    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本,承载着一方文化底蕴的同时更是提升了旅游体验。文章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探讨了"坐妹"从侗族民间习俗到旅游演艺的活态演变。东道主将自身熟知的文化习俗搬上舞台,通过对建筑、服饰、语言、乐器、场景、场地和人物等要素的细致刻画和摸索创新尽可能地还原了文化本身,游客也能从这些细节中窥探其"真实性",游客对...

  • 空间互适共生视角下黔北傩戏永续传承体系的重构与路径研究

    空间环境孕育和成就了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在地文化沉淀下来后,则成为环境的象征符号并反作用于空间环境。在设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空间和环境中新的活动、形式乃至构成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生发的土壤,观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特征,尊重以黔北傩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与当地空间环境交互的特点,才能...

  •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彝族教育经典《玛牧特依》

    彝族著名教育经典《玛牧特依》,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智慧,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运用社会治理理论,从《玛牧特依》的凝聚力、向心力、约束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五个维度切入,挖掘出《玛牧特依》的五个核心思想,即教育、廉耻、礼仪、仁善、慎独。其中,教育是《玛牧特依》的主旨和出发点,廉耻是《玛牧特依》的精髓和道德底线...

  • 民族电影《阿佤山》与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播研究

    《阿佤山》是一部反映佤族人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守护的主题的民族影片,展现了佤族红毛树、木鼓等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拉木鼓活动是佤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灵魂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拉木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佤族人民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即使佤族拉木鼓文化的价值发生巨大转变,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佤族传播拉木鼓文化带来了契机。

  • 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评析及趋势预判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既是我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在网络创作日益繁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范式及风格也表现出自身特点,如文体式样相对集中、母语创作比较活跃以及地域色彩明显等。从当代文学史建构层面而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出现丰富了现有文学版块、修正传统文学体制、并逐渐建立起新型的文学秩序。展望...

  • 试论贵州民间防染技艺的复兴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贵州民间防染技艺作为贵州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命运。如何将贵州民间传统防染技艺通过设计或其他方式的转化而得以复兴发展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是当代手工艺人、设计师、艺术家、工艺美术师们的职责。只有把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是...

  • 黎族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黎族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现实难题。该区域协同发展是专门针对黎族文化旅游当前"弱、小、散、同"的不平衡、不协调状态提出来的一种协同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黎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整合与空间结构优化。需要构建"发展战略规划+文化内涵+旅游产业要素+文化旅游产业组织+配套发展政策"五维协同路径。其发力基点是:协同构建黎族文化旅...

  • 深化跨境语言研究的五个理论问题

    论文根据作者多年开展跨境语言研究的经历,特别是跨境语言田野调查的经验,论述了深化跨境语言研究的五个理论问题。认为在研究方法论上必须辩证地看待跨境语言"同"与"异"的关系,必须重视跨境语言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建设,作者还指出随着我国的实力不断加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新时代的跨境语言研究将有着美好、广阔的前景和繁重、复杂的任务。

  • 中越苗语的和谐与竞争

    中越苗语具有和谐与竞争的双重特性。和谐性表现为同一支系语言的和谐、不同支系语言的和谐、母语与国家通用语的和谐、母语与当地强势语的和谐,和谐原因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因素有关。竞争性表现为支系语言的竞争、苗语与其他语言(包括方言)的竞争、中越苗语的竞争,存在竞争与语言地位和语言功能不等有关。加强中越苗语的研究,能够助力于"...

  • 中俄赫哲语濒危状况对比研究--兼论跨境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

    论文对中俄赫哲语濒的危状况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跨境两地的赫哲语的现状及保护状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成因除了民族人口基数小、族际通婚普遍、居住环境变化外,还受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方针的制约。同时,认为两地赫哲语出现不同程度的濒危,语言保护势在必行,而加强跨境赫哲人的交往、处理好两地语言的互补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一带...

  • 我国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语言认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趋同现象,是其它认同的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跨境民族的国家通用语认同、民族语认同和外语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安全稳定和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国的跨境民族多,但国内学者关于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的研究还很少。基于现有语言认同研究相关文献,本文分析讨论了语言认同的...

  • 《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民族法学研究”综述

    《贵州民族研究》创刊四十年来所刊发的民族法学论文272篇,其中民族法制史论文17篇,民族部门法论文78篇,民族法学理论论文85篇,民族习惯法论文90篇。于此作者特对所刊的民族地区法制史、民族部门法、民族法理学及民族习惯法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民族传统工艺研究”综述

    民族传统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专家学者一直关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学术研究的平台,《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来刊发了大量有关民族传统工艺的研究论文,根据所刊文章的基本情况、基本研究类型、创新启示等加以归纳分析,以期能对刊物今后的创新性发展和在传统工艺的挖掘、传承、振兴...

  • 《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来刊发了大量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值得认真梳理并加以归纳综述。综合分析主要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字、"双语"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少数...

  • 《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民族教育研究”综述

    《贵州民族研究》在40年的办刊实践过程中,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定位,坚持学科性、民族性、区域性、理论性、实践性、对策性的多特性相结合,刊载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与民族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民族教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 《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1-12期目录索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