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市场监测论文8篇

时间:2022-12-08 00:24:12

市场监测论文

篇1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经济发展内在的要求,也是对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进行深化改革的要求,这同样也是经济一体化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本文对我国国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深化改革方式和步骤提出了建议,认为应对目前质检系统的具体业务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拆,在一些领域内政府部门应退出市场,并推动民营化,与此同时应加强政府的规制管理。这样的改革将有利于建立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市场秩序。

关键词:民营化 业务分拆 市场化改革 规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富康、制度转型、社会稳定。从1972年到1992年是一个经济自由化的阶段,政府管得少了一点,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从1992年至今我国已进入一个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市场化阶段,而这一阶段的改革由于更深地触及到了制度环境和人们的观念,则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近二十几年,民营化浪潮几乎席卷世界各国。俄罗斯以及许多东欧国家采取了全面快速民营化这样一种激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这种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标准的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它认为清晰界定产权是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田国强提出内生产权所有制安排理论,论证了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三阶段式渐进改革方式的合理性。斯科特•沃尔斯顿的一项关于电信业改革问题的研究认为:民营化之前先行确立规制权威的电信企业,与电信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电话普及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提供了关于改革顺序应如何安排的经验性证据。本文试图在竞争与规制的制度框架中分析国有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改革的方式与步骤,以及民营化问题。

目前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管理运行模式

近几年,国内外对于许多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产生质疑,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给企业以及市场监管者都重重地敲响警钟。我国承担技术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机构是成立于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合并而成,直属国务院。其中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前身是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总局、国家经贸委质量局三个部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经济自由化的阶段,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共存于经济中,同时市场体系也自发地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于产品质量的管理职能逐渐强化,发展成为一个兼具科学研究、市场监管以及技术服务的综合性部门。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实行省以下的垂直管理。质检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分四级设置,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级质检系统都由行政机构和技术机构两部分构成。行政机构即国家、省、市、县各级技术监督局,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各级技术监督局又分别下设各类事业性技术机构,包括产品检验机构、计量器具检测机构、标准及信息研究机构等。

质量技术监督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的体制性弊端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国家质检总局下设有各类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和总局各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着国家各项科研与政策制定的任务。比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着研究建立、维护、保存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研究相关的精密测量技术的任务。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负责组织起草有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研拟各项方针政策。第二,行政执法的职责。质检系统依法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有关事项进行监管。以维护国家在生产、流通方面以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第三,检验检测校准工作。质检系统各级技术机构面向企业、个人承担具体的产品检验、检测和校准工作。一方面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标准化、计量测试和产(商)品检验技术服务。从这三方面的职责不难看出,技术机构虽然将逐步被推向市场,但是它在行政上依然直接隶属于技术监督局,因此整个质检系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项工作的立法者、执法者同时还是为市场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其中所固有的矛盾不言而喻。这样一种矛盾的状况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政性垄断导致检验检测机构低效率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其技术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与上级行政部门有着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整个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特性直接导致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低效率。行政垄断导致了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质检系统技术机构的监管部门是其上级行政管理单位。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官员监管技术机构,监管人往往不具备实施监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虽然监管人可以外聘专家,但是这些专家只是起到一个咨询的作用,并不能代替监管人实行监管权利。二是监管部门是被监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无法保证其可以完全客观地发现并评价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监督机制,监督人既没有足够的动力,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来实施监督,造成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垄断造成激励机制缺失,行政垄断更加恶化了整体低效率的状况。虽然行政执法权在上级行政部门,但是具体实施检验检测、出具技术报告的是技术机构,而技术机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所以每一个技术机构总有自己基本固定的市场份额。技术机构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到目前为止人员工资一直是国家财政拨款,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所得收入成为员工津贴、奖金的来源。在市场份额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其检验检测行为普遍表现为只追求数量,忙于收取检定费,不追求质量,不顾及本单位的信誉。技术水平较低的一些技术机构常常会出现乱出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的情况。这样的行政垄断只激励技术人员创收,这种创收只建立在业务数量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低水平的检验检测使得强制检验的实质变成了强制收费。

(二)激励不足导致科研工作滞后

科研开发的速度和水平跟不上企业和市场的步伐。尽管在我国质检系统的科研机构和技术机构中有很多优秀的科研技术开发人员,并且完成了众多的国家、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但是,相对于整个经济社会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经济问题来说,相应的检验检测技术、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滞后的。据商务部针对2002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显示,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了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出口损失高达170亿美元。事实上,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在检验检测技术方面很难真正做到与企业日新月异的产品完全同步。而传统体制对科研技术人员激励不足,使这类人才流失严重,是导致科研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行政垄断的低效率,产品技术检验检测市场需求量很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却被市场拒于门外,因此市场存在大面积的没有被覆盖的空间,同时,技术进步又会制造出新的市场,供给却明显不足。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业务分拆与民营化改革

(一)技术机构业务分拆与民营化改革

质检系统的技术机构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检验检测调修的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内涵包括:新检测技术的研发、对于技术标准的宣传培训、先进的仪器设备、工作人员高水平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凭借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和企业自身良好的信誉和知名度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检验检测服务其实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专业化分工水平越来越高,独立公正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比如:市场委托检验、产品认证等。也可以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关产品质量的争议提供公正、专业的仲裁。技术机构向市场所提供的这种服务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具备效用的可分性,这样一种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的特点。

对于私人产品生产的最优所有制安排,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解释和论证,民营化并且促进竞争是目前所知最好的制度安排。但是正如田国强对转型经济的分析,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特别是产权理论都基于两个暗含基本假设:所讨论的社会具有充分的经济选择自由和存在着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而这些条件是我国当前社会还不具备的,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三阶段论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市场化的阶段。对于具有行政性垄断特点的庞大国有质检系统来说,快速民营化即以期望市场自动促进竞争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斯科特•沃尔斯顿参考了200个国家从1985年至1999年的分组调查数据,检验了电信行业规制改革和民营化之间的选择顺序是否有直接结论关系,结果发现:仅仅是迅速民营化而完全忽略了竞争和规制是一个错误,其结果是南辕北辙的。特别是质检系统本身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其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更应该从转轨经济的现实条件出发。

田国强提出中国经济制度平稳转型三阶段:第一阶段经济自由化。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第二阶段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市场化阶段。市场化阶段的时间非常长,至今仍然没有完成;第三阶段市场环境达到了一定程度时进行民营化。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级站点遍布全国,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固定资本投入总量巨大,但是由于其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技术机构转制过来的,很多部门中通过各种权利关系安排就业的人员为数不少,特别是在一些相对不发达地区,检验检测的技术技能不仅不能跟进企业新产品的创新速度,而且连基本应达到的水准都不能保证。固定资本投入总量虽多,但是办公设备不足、陈旧,检验检测设备过时、重复建设、浪费等现象也十分严重。在这样情况下迅速民营化可能遇到的国有资产流失、人员下岗分流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和对立情绪是可想而知的。在目前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渐进式的改革比较适用于质检系统。

本文认为今后的改革应打破这一领域行政性垄断的格局,采取有效的规制政策,允许盈利性的私人机构进入检验检测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品质量技术方面的咨询、培训、检验检测调修等服务。从而与现存的国有技术机构形成竞争,以达到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事实上,质检系统作为基础部门之一,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额资金需求,有限的政府财政力量对于技术机构设备升级换代和科学研发的市场需求显然难以支撑,目前已经出现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民间资本却在闲置待用,不知投向何方。政府与民间在资金运动上的不平衡,源自国家垄断体制下形成的严格市场准入限制。因此,应解除国家垄断,放松市场准入限制,充分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检验检测市场,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将为市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宜的政府规制使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趋向一种良性的循环,也就是说服务质量与信誉成为该服务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产品的消费者是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质量的真正监督人。良好的获利能力就是激励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府规制可以解决目前没有解决的激励不足、监督人缺位的问题。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先行设置合理的规制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二)规制、监管部门与技术机构脱钩

为维护市场秩序、度量衡的统一以及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人身安全、保护环境,政府应该对为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民营企业或国有事业单位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制。这项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因为它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如果是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由此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格局会导致监管不力和监管不严。在开放民间机构进入市场的同时,要使那些进入市场为企业、个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原国有事业单位也逐渐与上级行政执法部门脱钩,与民营公司保持平等的竞争关系。作为有行政执法权的技术监督部门则应该保留自己的技术力量,包括人员、设备、场地等,以便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其不应再参与任何盈利性的市场经营活动,即完全退出市场。监管机构一方面要监管市场,另一方面应对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企业进行规制,包括:对进入企业的规制管理。成立独立于行政机构的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进入企业资质的考核,比如对人员技术水平、设备、场地、资金的考核;对服务信息的监管。采取强制性产品信息,以及违规检验检测信息披露的措施;严格责任原则。加大对于市场中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机构的处罚力度等。

结论

本文在中国渐进式的三阶段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思考我国国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深化改革问题,对于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提出了建议。本文深入分析梳理了质检系统目前的业务内容,认为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行政执法的职责;向市场提供服务的检验检测校准工作。并进一步对这三项活动的经济属性做出了分析,认为其中向市场提供的检验检测服务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因此应该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的民营化,使原国有事业单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逐渐脱钩,在该领域内引入竞争;鼓励民间机构参与科研活动,而政府退出市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对市场的监管显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部门则应该做好监管人的角色。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应先行设置好合理的规制政策,政府不仅应做好市场的监管人,还要对于进入检验检测市场的私营企业,以及与政府部门逐渐脱钩进入市场的原国有技术机构进行有效的规制。

参考文献:

1.安佰生.标准化的准公共物品性与政府干预.中国标准化[J],2004(7)

2.田国强.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经济学[J],2001

3.田国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4.斯科特•沃尔斯顿.在规制和民营化之间:改革的顺序选择――以电信行业改革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5.苏志明.质量技术监督管理[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6.高本虎,李贵宝等.水利技术监督.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2005(1)

7.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经济研究[J],2003(4)

篇2

现行环境监测体制的问题

记者:在目前的环境形势下,我国的环境监测体制能否满足环境管理需要?存在哪些问题?

马中: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执法的科学依据,是环境保护的科学手段,也是衡量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自1980年中国环境 监测总站建立以来,30年来,中国环境监测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4级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机构已有约2500个,全国环境监测人员为约5.3万人,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已成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重要支撑。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民对于良好环境状况诉求的日益增长,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势必向着立体化、纵身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就目前的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尚无法充分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要素的多样化、污染物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与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势必要求环境监测对象更加多样、监测程度更为深入、监测技术更趋高新,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而言,从新的环境污染现象出现到有效环境监测方法的确立,是有一个时间进程的,因此,做到环境监测完全跟上环境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技术装备不足,导致环境监测难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求。这一点在县一级的监测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基层县区地大面广,污染源众多,污染治理水平普遍偏低,基层环境监测任务繁重,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达到建设标准的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不足17%,不少地方环境监测仍存在着眼观废水、耳听噪声、鼻闻废气的原始环境监测方式,必要技术设备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环境监测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并且直接影响地方环境监管的效果。

人员能力薄弱,制约环境监测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员编制少。日本环境省内设水大气环境局负责水、大气、土壤、自动车(流动源)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人员编制约140人(属公务员),同时各地方也有比较充足的环境监测专业人员。而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数量相对少得多,全国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平均仅为16人,低于《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三级标准,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各项任务的有效开展。二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测站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高、专业人才流失等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比较普遍,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保障,环境监测工作也就难以有效开展。

监测经费短缺,阻碍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我国基层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尽管环境保护已经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科目,但难以足额及时地予以拨付,导致不少地区连环境监测日常工作经费都难以保障,出现了“必需设备没钱买,有了设备用不起”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装备、人员能力与资金保障这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加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本身的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系统化,使得当前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完善相关制度外,探索环境监测市场化或许会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可行性

记者:环境监测市场化是否可行?为什么?

马中:诚如上面所言,环境监测当前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体系已无法完全胜任我国环保工作的发展。转变职能,以市场为纽带形成政府与社会相互补的环境监测体系将成为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重要一环。而环境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实现其市场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有理、有据、有需求的。

从理论上讲,在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长期以来,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且还要负责政策的执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众需求的日益增加,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其结果是政府机构日益庞大臃肿,行政成本日益上升,而办事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和公众福祉的快速提升,同时也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下降。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广泛印证。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并被各国广泛接受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政策的制定者,是通过分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来寻求解决方案,并通过政策评估等来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政策制度,从而将传统的管理与政策执行一分为二,明确了政府的主要职责。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无疑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但绝不是唯一提供者,应当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互相补充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于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考核的职责,认为这是确保公共服务市场化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简而言之,政府角色应由“划桨”转为“掌舵”。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该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成为政府管理转型的基本依据。

再回到现实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加上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环境监测无论在监测内容上,还是监测项目以及频度上,或是监测技术上都有了更广、更多、更深的要求,单纯依靠政府的环境监测系统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和公 众的要求,这就产生了对于环境监测市场的需求。我们知道,只有需求没有供给,同样也是无法实现环境监测市场化的。

那么,我国除了政府之外,有没有具备提供环境监测的其他主体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仅就我国高校而言,目前全国设置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300所,已遍布我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院校绝大多数具备良好的环境监测的实验条件以及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项目,使得众多实验室大部分时间处于空置状态,造成了极大了科研浪费。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条件,在环境监测中引入高校资源,可以减轻政府环境监测的繁重任务,同时也可充分发挥高校特长,可谓双赢。当然,除了高校以外,众多企业、研究机构、环保社会组织等都具备了相当的环境监测能力,只要采取的方式方法合理到位,这些都可以成为政府环境监测体系的有效补充,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

记者:发达国家建立了怎样的环境监测体制?是否以市场化为导向?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马中: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方面可谓是面广、内容多,根据贾西津,苏明二位学者的统计,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范围涵盖了基础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养老服务、残障服务、文化与传统保护、促进就业、规划等领域。而其中日本、美国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借鉴。

日本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和功能,相关环境事务能委托给市场运作的,尽可能交由市场主体(如社会专业性机构、劳务型公司、社团式活动等)承担;在必须依靠政府能力完成的事物,则由国家为主体承担。具体到环境监测,日本采用的做法是将关系重大、涉及大多数公众的监测工作(如流域监测等)由政府监测部门承担;而对于企业环境监测,则采取的是政府监管下的市场监测模式。具体而言,日本的监测体系是由政府和相关市场主体构成的。其中政府主要承担项目管理、资质审核、技术监督等职责,而企业等则对污染源进行常规监测,二者之间通过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构成联系。日本这样一套“政府规划监管、市场运行监测”的模式,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美国则在环境监测商业实验室运作方面,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美国政府对于商业实验室的建立和运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将实验室依照监测能力、监测内容、监测范围划分不同等级(美国商业实验室可以提供的报告级别有第二级、第三级和第四级,其中第四级的要求最高,可以为美国环保局提供监测报告),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实验室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旦实验室达到某一级别,就可以通过投标等形式获得政府委托的监测项目进行运营,同时其在运营过程中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一旦出现疏漏,就面临处罚、降低等级甚至取消监测资质的危险。

通过分析日本、美国的环境监测市场化机制可以发现,明晰政府和市场职能、完善监管机制、市场主体多样化是这些国家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如何推进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

记者:在目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马中: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分开,建设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就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发挥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问题。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进程中,要保证环境监测市场化道路走得平稳有效,需要在职责界定、制度建立、强化监管等方面做足文章。

首先,为使得有限的政府环境监测资源能够更加集中、有效地应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监测项目,同时调动市场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应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环境监测中的职责,厘清环境监测内容的特性。政府在环境监测中应当承担起政策(包括规划、标准等)制定、监管、信息收集以及基础性的环境监测工作;而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市场主体则应当通过投标、接受委托等形式承担政府外包的环境监测项目,进行监测并确保监测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完整准确性。这其中需要明确哪些环境监测项目应由政府承担,哪些应由市场主导。可以将环境监测项目划分为公益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对于像流域水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核监测等涉及面广、基础性的监测项目应由政府主导;而对于企业污染源监测等监测项目,则可以交由市场完成。

其次,为保障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有序、高效,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应针对环境监测的特点以及市场化的特征,对环境监测的标准、方法,监测机构的资质、能力,监测质量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依据。同时效仿国外做法,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分级制度,建立监测信用档案与淘汰机制,从制度层面规范市场的环境监测行为。

记者:市场化虽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也存在失灵的问题。如何确保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政府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马中:市场化确实面临着失灵和寻租的困境,为保障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强对环境监测市场行为的监管。也就是说,通过监管,促进政府做好“放”和“收”两方面工作。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采取定时、不定时等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举措,对市场主体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和公众监督,确保环境监测承担者行为合法合规,对于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违法相关规定、出现差错事故的,依照情节严重程度采取吊销监测资质、清退出环境监测市场等措施,维护环境监测市场有序、规范。

篇3

【关键词】PM2.5;雾霾;时空分布

1.引言

从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开始,系统的研究细颗粒物PM2.5的产生机理以及影响其排放的各种因素,从其生成源角度研究探讨有效控制细颗粒物PM2.5排放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提出雾霾治理的建设性措施。

2.实验数据分析

2.1 数据采集

采集山东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官网的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济南市14个监测点PM2.5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济南市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以及雾霾的治理提供基础数据。14个监测点PM2.5含量的月含量值见表1。

2.2 数据分析

济南市14个监测点细颗粒物PM2.5的含量对比图见图1:

3.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济南市14个监测点PM2.5的监测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3.1 济南泉城广场监测点、济南开发区场监测点、山东经济学院监测点、济南市科干所监测点、济南市化工厂监测点、济南市蓝翔技校监测点、济南市宝胜电缆监测点、济南市跑马岭监测点、济南市长清区党委监测点PM2.5含量最高点出现在3月;

3.2 济南高新学校监测点、济南市监测站监测点、济南市农科所监测点、山东建筑大学监测点、济南市种子仓库监测点PM2.5含量最高点出现在4月;

3.3 分析14个监测点含量较高的月份集中出现在3月、4月,也就是春季,根据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数据分析,在春季风沙季节,济南城市扬尘和土壤风沙尘对济南市细颗粒物PM2.5的分担率高达37.08%,超过燃煤尘和机动车尾气尘,成为导致春季风沙季雾霾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吴虹,张彩艳,王静,宣肇菲,楚翠娟, 冯银厂,徐虹.青岛环境空气PM10和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比较[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06): 583-589.

[2] 高晓梅.我国典型地区大气PM2.5水溶性离子的理化特征及来源解析[D].山东大学,2012.

[3] 徐虹,林丰妹,毕晓辉,焦荔,冯银厂,洪盛茂,刘文高.杭州市大气降尘与PM10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01):1-7.

科研项目:

济南市软科学科研项目《济南市细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及雾霾综合治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201502139)。

篇4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市场供求均衡;检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住房公积金是我国一项关键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公积金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内部外部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居民住房的保障性以及与住房的健康发展[3]。本文以统计学理论为基准,建立出了住房公积金供求均衡的监测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住房公积金市场的供求均衡状态做出了相应评价和判断,从而提供了住房公积金市场供求状况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构建模型的思路

基于国内现有的公积金制度运转情况,再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借助统计学相关方法建立出公积金有效供求关系的监测模型,基本思路如下:

1.以住房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求关系为前提,选取影响公积金有效供给及有效需求的监测指标,并建立出供给指数与需求指数函数,这分别反映出了住房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能力。

2.结合统计事实,监测数据可用各个指标的变化强度为基准,根据约定的规则,赋值与汇总各项监测指标,测算住房公积金的供给指数与需求指数,并给出相应的判断标准。

3.定义均衡指数等同于供给指数/需求指数,该项指数可作为反映住房公积金有效供需关系的一种监测指标,同时给出相应的判断标准,最后结合计算数据与判断标准,对住房公积金进行有效供需关系的评价。

二、确定监测指标的选择与供求指数

归集资金额度与公积金贷款本金偿还资金是影响住房公积金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而提取资金额度与公积金贷款资金则是影响住房公积金有效需求的因素。因此,此处选用归集资金(CC)、贷款本金偿还资金(RL),作为住房公积金有效供给的监测指标,有效需求监测指标则是公积金提取资金(DC)与公积金贷款资金(LC)。

三、测算出供给指数与需求指数

由决定供给与需求的各项监测指标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便是公积金供给指数(SI)与公积金需求指数(DI),本文在此运用评分法建立出测算模型。

1.根据历年统计数据确定出各监测指标的分布区间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且分别赋予10分与1分,之后,将每年各指标的相对得分用线性内插值法计算出来。如,设某指标n的上限值是A,下限值是B,那么某年份该指标的实际值是L时,其对应的得分是Mn,

四、测算均衡指数

供需关系监测的目的,可以判定公积金供需的关系,二者是基本等同,还是供小于求,又或是供大于求,因此,这就需要给出一个相应的判断标准以供均衡指数的取值。在合理区间内,如果供稍微大于求,便可保证公积金市场的正常运转,这是最为理想的公积金供需关系状态。通过该检测模型,得出的住房公积金供求均衡指数,能对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求均衡状态做出较为直观、准确的评价,极大促进了对公积金供需变化的良好掌握与监测,同时还能基于此制定出相应的调控政策。

五、实例分析

经了解2012年因房地产市场繁荣,供需矛盾突出,经采取一定控制措施,如加强对多套房控制、征信管理、开发商鼓励借款人提高首付等,2013-2014供需基本平衡,2015年供大于求,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经过多年繁荣已达饱和,加上应对年初资金不足发放部分贴息贷款而形成。总体来说,重庆市某地住房公积金市场调控得当,市场供需资源基本平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下可得知,供求关系主导着住房公积金市场,想确保市场良好运行与发展,有效的供需关系必不可少。基于此,本文通过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建立出住房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求监测模型,同时给出了相应指数的评价标准,并结合重庆市某分中心的住房公积金市场供需均衡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希望能提供出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以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温雅.西安市住房公积金供需均衡的监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宋金昭.我国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及效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宋金昭.住房公积金供求市场的非均衡模型研究[J].商业时代,2011,13:66-67.

[4]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资金供需平衡问题浅析[J].上海房地,2001(12):25-28.

[5]孙剑.中国建筑业供求关系监测模型研究[J].建筑经济,2005(7):33-37.

篇5

方法:采集不同公共卫生场所空气共552份,按照现行的有效标准进行细菌总数的检测。

结果:2013年总合格率为90.6%,不同类型公共场所空气样品的合格率明显不同。不同月份间合格率也有明显不同。

结论:开封市普通宾馆旅社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夏季合格率明显偏低,应加强卫生监督和检测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保障人体健康。

关键词: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卫生状况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32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60-02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也是传播疾病的主要媒介,空气中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水体表面、动植物、人体及生产活动、污水污物处理等[1]。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是检测空气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解开封市公共场所空气质量,2013年我们对开封市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进行了监测。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采集开封市公共场所空气共552份。

1.2监测方法。按照GB/T18204.1-2000,用自然沉降法。将直径9cm营养琼脂平皿放在监测点1.2~1.5m高度暴露5min,同时注意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4h内送实验室36℃±1℃培养箱培养48h,计数生长的细菌菌数总数。

1.3评价依据按照GB9663~967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对结果进行判定。

2结果

2.1开封市公共场所空气细菌总数监测总体情况。2013年共采集检测公共场所空气样本552份,合格率为90.9%。

2.2不同类型公共场所空气细菌总数监测情况。不同类型公共场所空气样品的合格率星级酒店会所合格率最高为96.9%,普通宾馆旅社的合格率最低为78.4%,网吧娱乐场所和美容美发店合格率分别83.5%和94.1%。不同类型场所合格率有统计学意义(X2=33.49,P

2.3不同月份公共场所空气细菌总数监测情况。5-8月合格率最低为82.4%,1-4月合格率为94.4%,9-12月合格率为97.5%。不同类型场所合格率有统计学意义(X2=31.23,P

3讨论

公共场所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目前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中,作为室内空气细菌总数测定的标准检验方法[2],卫生监测结果可作为公共场所被污染程度的主要标志,对公共场所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可以为公共场所消毒效果的判定和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2013年监测结果表明开封市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总体合格率为90.9%,高于一般的文献报道[3-5],说明开封市空气质量整体状况良好,与人们提高对环境工作的认识,相关部门加大监测监督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类型公共场所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星级酒店会所合格率最高为96.9%,普通宾馆旅社的合格率最低为78.4%,在采样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星级酒店会所工作人员管理规范,对公共用具及人员密集场所消毒意识强,同时通风及空气消毒设施相对齐全;而普通宾馆旅社的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应卫生知识安全培训不能及时到位,同时可能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及时打开空调通风换气或者通风换气时间较短,大部分宾馆旅社不实行禁烟措施等,造成普通宾馆旅社空气质量合格率较低。

不同月份公共场所空气细菌总数监测情况5-8月(夏季)合格率最低为82.4%,不同季节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X2=31.23,P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普通宾馆旅社的公共场所的监督力度,同时定期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体检,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6]。针对夏季空气合格率较低的问题,应加强公共场所内机械通风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公共场所实施卫生行政处罚和舆论曝光,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郁庆福.卫生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5

[2]GB/T18204.1-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S]

[3]吴晓莉.达州市公共场所空气菌落总数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2):227

[4]朱静鸿,白雪梅,王敏.长春市公共场所微生物的监测[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6,5(5):285-286

篇6

[关键词]监测市场化;环境;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D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82-01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环境监测市场化在当前已经被广泛的关注。为了能够确保环境监测更加有效,我国相关部门将市场机制有效的引入到其中,旨在通过市场潜能的激发来弥补政府监测当中存在的漏洞。同时,实施环境监测市场化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缓解当前的环境状况,对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环境监测市场化内涵分析

环境监测市场化是解决社会以及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一种较为基础的手段[1],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相应的保障。并且,利用市场存在的潜力,不断的充实我国政府在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的不足,逐渐的建立起有效的、全面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核心,对于解决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就的推动作用。同时,环境监测市场化在探索以及保护环境方法与手段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通过市场化的应用,能够明确资源配置中市场化的作用与地位。实际上,环境监测存在着市场化以及社会化两种形式,但是,无论哪种环境监测方式,都是在环境监测当中所引入的重要的一种协助环境监测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监测市场化与环境监测社会化并不相同,尽管二者的监测范围都比较小,并且两者都很少依靠政府,但是,市场化具有监测范围更小以及数据报告等更加科学的特点,这是二者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

二、现阶段环境监测市场化表现出来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环境监测市场化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难以有效的实施环境监测工作

由于环境要素比较多,在环境监测中需要对各种要素展开一定的监测,例如空气中所含有的一些物质以及含有的危害物等等,空气中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在不断提升。为此,这给环境监测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环境监测中不仅要保证监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完整性,还需要确保环境监测具有一定的深度,监测中必须要应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进行监测。但是,由于环境因素变化较快,监测中无法完全的跟随环境变化,这为环境监测市场化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二)环境监测市场化技术条件欠缺

在环境监测中,要求监测使用先进的设备,确保环境监测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2]。但是,通常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所使用的设备比较滞后,环境监测装备无法满足各个部门发展的需求。其原因在于,环境监测设计范围比较广泛,具有较多的污染源,我国有很多地区在污染源治理方面技术与设备还很欠缺,为此,我国的环境监测市场化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另外,监测中由于我国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设备不到位,环境监测效果要远远的落后于发达国家等。

(三)环境监测人员自身素质欠缺

环境监测在技术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在监测大气、水以及土地等各个方面的时候,需要监测人员运用丰富的知识以及相关专业技巧完成监测工作,旨在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等提供一定的保障。然而,现阶段环境监测中还存在很多监测水平低、专业性不强的工作人员,导致在工作中监测不到位,不能有效的解决环境监测市场化问题。实际上,环境监测属于一项公益性较强的工作,监测人员在工作中不会得到较大经济利益,并且环境监测的时间较长,一般环境监测人员很难坚持完成监测工作,在监测中途放弃监测工作是常见的事情,也有一些环境监测人员为了快速结束监测工作,随意填写监测数据,导致环境监测结果失真。

(四)市场化环境质量好的信息不足

市场化一般是通过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以及价格机制手段等,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确保两者之间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之下,并且对于资源配置给予一定的优化。由于市场化涉及到一定的经济利益,环境监测又属于一项公益性工作,因此,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关系到环境质量,它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性质。但是,市场化在提供好的环境质量信息方面却常常出现信息不足的现象,甚至有的时候无法提供好的环境质量信息,环境监测结果数据等不能有效的获取,最终导致环境部门无法判断出环境污染的原因,这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还给我过社会和谐发展设置一定的障碍。

三、解决环境监测市场化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述环境监测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无法有效的解决,那么不仅会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还会给我国社会和谐发展设置一定的障碍,为此,解决环境监测市场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有效的解决上述环境监测市场化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大环境监测市场化监督管理的力度[4]。环境监测市场化运行阶段,要确保市场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应该加大环境监测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从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着手,明确我国政府市场的职能,其目的在于确保环境监测市场具有多样化的性质,确保环境监测市场化能够在政府以及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的保障之下,更加有效的运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我国政府需要结合环境监测具体情况,规定环境监测的具体期限,并且进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检查工作,如果发现环境监测中存在着一些违背法律的行为,那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惩处违法乱纪的工作人员,如吊销工作人员的环境监测资格等,真正的做到维护环境监测市场秩序,确保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作用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设施提供一定的保障。

总结

本文重点对环境监测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明确了在现阶段环境监测市场化中存在着人员素质低、设备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影响环境监测最终得到数据的真实性。环境监测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以及长久性,并且由于该项工作属于公益性工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极有可能获得很小的利润,甚至没有利益收入,导致工作人员很难认真完成环境监测工作,大大影响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必须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扩大监督管理范围,确保将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国刚,赵岑,陈传忠等.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1(3):4-8.

[2] 蒋华军.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研究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0):137-137.

[3] 吴少华.浅谈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保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5(33):2126-2126.

[4] 林红娜.分析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3):121-136.

篇7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监测工作的关键

市场监测工作是一项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大,花费精力较多,而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显著成效的工作,但其作为国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为广大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的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也是粮食行政职能转变后粮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局领导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市场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困难,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强。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1.6万元购买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上网设备以及其他办公用品等必要的设备、设施,并在市信息中心的支持添置了传真复印一体机等信息传输工具,基本实现了监测工作办公现代化;为保障监测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办公环境,在办公用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腾出具备办公和接待条件的套房作为信息室;为扩大监测范围、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从相关业务科室调配3人,参与、协助监测工作;为深入了解粮油市场动态,凡监测人员需要到企业调研,车辆优先使用,人员随时调配。一年来,因监测工作动用车辆达80多次,调配调研人员160多人次。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监测工作成效逐年提高。

二、调查研究、广泛交流是做好监测工作的有效手段

04年我们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提升了监测质量。我们认为市场监测工作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作用有两方面。监测内容第一层次指及时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第二层指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的内外因素;监测第一方面作用指为上级提供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真实依据,第二方面作用指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服务。基于此点认识,我们的监测工作也是从两个层次、两个方面展开的。在市场价格监测方面,有固定的监测网点和固定的监测人员基本上可以圆满完成工作,而监测粮油市场变化的因素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体现监测作用方面,提供依据只要如实上报监测结果就完成了,而服务则需要大量的工作。为真正使监测工作到位,我们在重视第一层监测内容和第一层监测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另一方面,而主要的做法就是深入企业,加强交流。我们有个监测制度,在市场平稳时期,每个月到企业调查了解一次情况,市场波动期随时到企业摸实情。深入企业主要是与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交流信息、沟通情感,首先将我们日常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向企业谈我们对市场的看法,征求企业意见,探询企业所掌握的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并综合所有方面的信息,共同研究、探讨市场变化趋势。在各企业对市场认识分歧较大时,我们还通过市中心和其他途径进一步了解市场,并将部分企业领导聚到一起共同探讨,以期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通过实践,这种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不但使我们了解、掌握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增加了上报信息和分析文章的数量、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信息监测的成果,指导企业经营,达到了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04年3月初,我们监测到玉米价格有上涨趋势,我们及时到XXXXXXX等国有购销企业和XX粮贸有限公司、XXX粮油经营部、XX粮油经销部等个体、私营玉米经营企业了解并通报情况,当时有部分企业认为玉米价格真正上涨期在7-9月份,目前不可能有大的上涨空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根据小麦与玉米的比价效应认为玉米会大幅上涨,价位应该在1500元/吨为正常。为此我们及时与信息中心取得联系,了解全国的玉米生产、库存、使用量等情况,并与在吉林、辽宁、内蒙等地搞运输的XXX等粮食经营者了解产区动态,基本上掌握了玉米价格上涨和制约上涨的内外因素。随后,我们在上仓粮库召集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将我们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转达,请各企业讲述自身渠道内得到的信息,大家共同探讨玉米未来发展走势,达成了玉米在短期和中期具备上涨动力,目标价位在1340-1440元/吨的共识,并约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随时沟通,随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上报了关于玉米市场现状及未来走势预测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市信息中心的认可,企业据此进行了适度的经营活动,大部分企业取得了毛利润15-20%的经营成果。

04年3月底,小麦价格上涨,部分企业根据我国粮食总体短缺的信息,得出小麦还将大幅上涨的结论。为此,我们深入农村、企业和消费者中广泛调查,深入了解,提出小麦价格全年处于上升通道,最高价应出现在10-12月份,最高价位在1700-1800元/吨,最低价应出现在6月底-7月初,最低价位在1460-1520元/吨的分析结论,并及时与XXX等五家国有购销企业和XX面粉工贸有限公司、XX面粉厂等8家个体私营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沟通,达成了在夏收前以销定购、以产定购、夏收初期充实库存的经营观点,避免了部分企业盲目抢购的行为。结果显示,小麦价格走势基本符合分析结果,仅高位区的预测价格略显偏高,遵循这一经营思路的企业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04年10-12月份,我们多次对玉米、小麦、面粉、大米市场进行调研,综合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多方观点,结合我们所获取的各方面信息,分别写出“玉米市场现状及后期走势分析”、“小麦及面粉市场动态”、“大米市场出现降价形式”、“玉米、小麦市场近况分析”等10多篇分析预测文章上报,并被中华粮网、中国商情网、粮油市场报等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监测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三、部门协调、密切联系是做好市场监测工作的基础

篇8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监测工作的关键

市场监测工作是一项人力、物力、财力投进较大,花费精力较多,而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成效的工作,但其作为国家把握粮食市场动态、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为广大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的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也是粮食行政职能转变后粮食行政部分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局领导正是由于熟悉到了市场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困难,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强。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进1.6万元购买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上网设备以及其他办公用品等必要的设备、设施,并在市信息中心的支持添置了传真复印一体机等信息传输工具,基本实现了监测工作办公现代化;为保障监测工作职员有良好的办公环境,在办公用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腾出具备办公和接待条件的套房作为信息室;为扩大监测范围、把握更多的市场信息,从相关业务科室调配3人,参与、协助监测工作;为深进了解粮油市场动态,凡监测职员需要到企业调研,车辆优先使用,职员随时调配。一年来,因监测工作动用车辆达80多次,调配调研职员160多人次。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监测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监测工作成效逐年进步。

二、调查研究、广泛交流是做好监测工作的有效手段

04年我们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提升了监测质量。我们以为市场监测工作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作用有两方面。监测内容第一层次指及时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第二层指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的内外因素;监测第一方面作用指为上级提供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真实依据,第二方面作用指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服务。基于此点熟悉,我们的监测工作也是从两个层次、两个方面展开的。在市场价格监测方面,有固定的监测网点和固定的监测职员基本上可以圆满完成工作,而监测粮油市场变化的因素就需要投进大量的精力。在体现监测作用方面,提供依据只要如实上报监测结果就完成了,而服务则需要大量的工作。为真正使监测工作到位,我们在重视第一层监测内容和第一层监测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捉住另一方面,而主要的做法就是深进企业,加强交流。我们有个监测制度,在市场平稳时期,每个月到企业调查了解一次情况,市场波动期随时到企业摸实情。深进企业主要是与企业领导和业务职员交流信息、沟通情感,首先将我们日常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向企业谈我们对市场的看法,征求企业意见,探询企业所把握的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并综合所有方面的信息,共同研究、探讨市场变化趋势。在各企业对市场熟悉分歧较大时,我们还通过市中心和其他途径进一步了解市场,并将部分企业领导聚到一起共同探讨,以期形成较为同一的观点。通过实践,这种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不但使我们了解、把握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增加了上报信息和分析文章的数目、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信息监测的成果,指导企业经营,达到了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04年3月初,我们监测到玉米价格有上涨趋势,我们及时到*等国有购销企业和*粮贸有限公司、*粮油经营部、*粮油经销部等个体、私营玉米经营企业了解并通报情况,当时有部分企业以为玉米价格真正上涨期在7-9月份,目前不可能有大的上涨空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根据小麦与玉米的比价效应以为玉米会大幅上涨,价位应该在1500元/吨为正常。为此我们及时与信息中心取得联系,了解全国的玉米生产、库存、使用量等情况,并与在吉林、辽宁、内蒙等地搞运输的*等粮食经营者了解产区动态,基本上把握了玉米价格上涨和制约上涨的内外因素。随后,我们在上仓粮库召集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将我们所把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转达,请各企业讲述自身渠道内得到的信息,大家共同探讨玉米未来发展走势,达成了玉米在短期和中期具备上涨动力,目标价位在1340-1440元/吨的共叫,并约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随时沟通,随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上报了关于玉米市场现状及未来走势猜测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市信息中心的认可,企业据此进行了适度的经营活动,大部分企业取得了毛利润15-20%的经营成果。

04年3月底,小麦价格上涨,部分企业根据我国粮食总体短缺的信息,得出小麦还将大幅上涨的结论。为此,我们深进农村、企业和消费者中广泛调查,深进了解,提出小麦价格全年处于上升通道,最高价应出现在10-12月份,最高价位在1700-1800元/吨,最低价应出现在6月底-7月初,最低价位在1460-1520元/吨的分析结论,并及时与*等五家国有购销企业和*面粉工贸有限公司、*面粉厂等8家个体私营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沟通,达成了在夏收前以销定购、以产定购、夏收初期充实库存的经营观点,避免了部分企业盲目抢购的行为。结果显示,小麦价格走势基本符合分析结果,仅高位区的猜测价格略显偏高,遵循这一经营思路的企业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04年10-12月份,我们多次对玉米、小麦、面粉、大米市场进行调研,综合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多方观点,结合我们所获取的各方面信息,分别写出“玉米市场现状及后期走势分析”、“小麦及面粉市场动态”、“大米市场出现降价形式”、“玉米、小麦市场近况分析”等10多篇分析猜测文章上报,并被中华粮网、中国商情网、粮油市场报等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监测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三、部分协调、密切联系是做好市场监测工作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