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一化学教学8篇

时间:2022-09-23 15:13:16

高一化学教学

高一化学教学篇1

一、高一化学学习难的主要原因

1.学生学习上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初中化学属于义务素质水平教育,内容少,知识形象、简单、易记、易懂,就事论事,所解决的问题基本跳不出课本的范畴。另一方面,高一新生多数满足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把初中的一整套学习方法照搬到高一上来,结果当然是行不通的,学习上没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过多地依赖于教师,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学生升上高一后,由于测试频度的减少,学生思想放松了,学习上缺乏了紧迫感。思想上的障碍和学习方法的墨守成规,这也给高一化学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2.教师教学上的原因

一方面,初三化学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多年的中考教学经验,对中考的试题格式及考点的要求明了,尺度拿得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于对考点知识的灌输和热点知识的强化。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的循环,有些教师是刚刚从高考的第一线下来的,满脑子还装着高考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教学时往往把握不住知识的梯度,忽略了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认为书本内容太简单了,不适应高考的要求,因而把有关的考点过度地伸展和深化,知识的讲授面面俱全、一步到位,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做法往往使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这不仅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使学生认为高中化学知识乱、杂、碎、难,从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

3.初、高中教材知识衔接上的原因

由于初高中教材存在着“适当分段”的课程观,致使初、高中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被分割开来。由于知识内容在衔接上的脱节,不少学生难以适应这种知识的突跃,以致知识思维的连贯性上出现了“断路”,能力要求的提高发生了“断层”,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难以“并轨”。这种知识链和能力层次要求的脱节,使学生一开始便很难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这是学习难的又一原因。

二、教学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钻研教材,循序渐进

教师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节奏,刚开学不要急于讲授新知识,更不能开快车。为使教有所依、学有所循,教师应对初中知识体系做个全面的了解,明确哪些知识在初中已基本解决,哪些知识在初中出现而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或被忽略了,哪些知识点与高中化学有着紧密相关的或应在高中阶段拓宽和加深的等等,应做到心中有数。

2.留旧创新,巧妙过渡

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而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法。因此,“留旧”是使学生适应高一化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心理过渡,但“留旧”却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

3.启发引导,培养能力

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巧在开窍,重在转化。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制约着他们的能力发展,为适应高中化学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清楚自己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之后,课堂教学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上,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手段来推测、探究新的知识和规律。

4.学法的指导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化学”,这是现代化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高一新生对化学的学习在思维和方法上存在着极限性,且由于高中内容的深广性和知识的抽象性、灵活性等特点。教师应特别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5.兴趣的培养

(1)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启发的孪生兄弟是兴趣,教师启发灵活有方,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

(2)运用实验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处于对物质性质和化学理论两种学习兴趣的“交汇点”,实验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应尽可能多做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的成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信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

(4)重视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的性质对教学活动的效果的优劣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旦激发起热情,对化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学生便会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别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为达到目的而奋发进取。

高一化学教学篇2

1.转变化学教学的目的观

在大多数化学教师看来,化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进一步学习医学、农学、林学、生化、材料等其他学科或前沿学科的基础。高中学生在高中学段必须具备牢固的全面的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完成进入大学深造所必须具有的预备性知识,高中化学必须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用我们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学生”却不会使用灭火器,油锅着火时惊惶失措,无限制地使用塑料袋,发生火灾时不会自救,马路边上的垃圾桶在燃烧时无动于衷……这些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化学教学目的观的深层思考:化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高中为什么要学化学,学习什么样的化学知识,若干年后,我们所教的完整的化学知识在已经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那里还剩下多少等问题,即化学教学界曾经激烈争论过的关于化学教学是“化学家的化学”还是“大众的化学”等教学观的问题。应该说,新教材的出版和启动明确无误地选择了后者。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应用它理解、解决和决策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化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获得多少深奥的化学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的这些化学知识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和应用性;化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使化学学习不仅对高考有意义,而且对学生一生的高质量生活有意义。

2.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求知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习的潜能,才可能产生钻研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上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3.夯实基础,掌握规律

由于初中知识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习惯记忆,缺乏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不能沿用初中死记硬背的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

高一是高中三年化学的基础,其中物质的量是基石,它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纽带,由于概念抽象,公式较多,是个难点,在讲解的时候要多利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和直观的教具,尽量化抽象为形象;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或一摩尔物质的质量等,通过归纳列表的方式突出异同之处,加深记忆。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先通过回忆初中原子结构的知识,再结合碱金属和卤素两族元素的性质特点从中引出各大规律,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切实研究和把握教学大纲和新教材

教高一的往往是年轻教师,老教师比较少,这就要求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切实把握住教学大纲,把握住教学时的重难点,过浅则达不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过难则学生学得吃力,势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学习。这样在教学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学生吃了不必要的苦头。

5.课前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由于高一课时非常紧张,因此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新教材,研究重点、难点之外,对学生的基础特别是初中的化学内容,应充分掌握,充分把握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和目前的心理状况。这样上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6.教师应将传统式教学模式改革为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转化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现新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教师就可以将教学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将化学学好。

7.介绍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了解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高一新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应在教授新课前,向学生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一般要求和一般规律,并针对提出的要求和规律,介绍常用的学习方法。我在上新课前一般按以下几点介绍学习方法。

首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课本就是问题的答案”这一结论,让学生体会熟读课文的重要性。

高一化学教学篇3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的区别主要有: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知识点内容的完整程度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接受知识能力不同。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一、 化学教学目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的差异

(1)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化学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高中化学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其化学知识逐步向系统化、理论化方向靠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且须解释“为什么”。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有一定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逐步构建出知识系统,逐步形成一定的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2)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点的衔接。初中教材有些知识点出现了但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作要求但未转门讲述。如:同素异形体的概念;酸、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有关溶解度的计算等。我们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必须予以补充,以免学生感到突兀。

(3)初中某些知识点在高一必须予以加深和完善。例如:①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是从得氧、失氧这个角度简单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显然存在其局限性。高一化学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这一相对较本质的角度介绍。②物质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中只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最基本情况,高一化学则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律,并要掌握1~18号元素为主的常见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③初中只介绍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这几个概念,而高一化学则对这几个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初步介绍了其形成过程,并为进一步介绍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做准备。

由以上例子可知,高中化学教材对于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比初中要更完善、更严密;也更理论化、科学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初中知识的衔接与补充,且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4)初中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在高中须进一步系统化。如在初中已学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介绍了其使用仪器等,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知识规律。高一化学结合氯气、二氧化硫等制法,考虑相关物质的性质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设计、收集装置的设计、除杂、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总结,进而将其扩大为常见气体实验室制备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的衔接与补充首要把握时机,最好是在相关知识教学时自然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过渡,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知识。另外,在衔接补充时要注意把握尺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做无用功。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阶段,化学属于一门启蒙学科,再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的限制,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高中以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中则该方法就不适合了。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一化学教学,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一定要读懂初中和高中整个阶段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各部分内容在高、初中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衔接与补充。

例如,讲“盐类的水解”时,回顾初中的知识: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然后设置悬念:盐溶液是否呈中性?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产生疑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如图表、阅读材料、演示实验等,结合现今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例如,在演示“Na2O2与H2O、CO2的反应”,我们可以创设为趣味实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预先用一团棉花包裹着适量的Na2O2粉末置于坩锅中,再用一长的胶头滴管吸起少量的水深入棉花中滴入;也可用以长玻璃管插入棉花中,再用嘴往里吹气。过一会,棉花能燃烧起来。这一改动,大大的增加了趣味性,会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及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以及灵活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制气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选择制气装置除杂与干燥气体的收集验满尾气处理。通过几次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由点到线”地掌握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作业规范化、实验操作规范化、阅读习惯等。从高一就开始培养这些良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高一化学教学篇4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按时按量的布置了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五、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高一化学教学篇5

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 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 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6.高一上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高一化学教学篇6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高一化学教学篇7

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布满活力的集体

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由和老师、老师组成。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朴总结如下: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肯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工夫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训练题,要求要有肯定的知识覆盖面,有肯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老师负责,任务主如果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工夫,内容包括化学爱好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训练、氧化还原反应专项训练、实验专项训练、基本计算专项训练、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训练等。和老师负责高一化学的爱好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工夫,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准确指导下,在深化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老师和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

老师的论文,在《中学化学》中发表;等四位老师的论文,参加了区优秀论文的评比。

高一化学教学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经济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67-02

经济数学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为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备的数学工具,而且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职经济数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长期沿用老师讲、学生记、课后练的灌输式教学,许多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枯燥难懂,看不到其对今后的学习和就业的价值,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这实际上是指明了“教学做”一体化将是今后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学做”一体化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边教边做、边做边学,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与就业零距离连接。经济数学是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但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又具有思维抽象、逻辑严谨、结果精确等特点,因此,在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难度很大。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信念。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传授知识,因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自然是满堂灌。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向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也应由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应用教学的关系。通过课程体系调整,突出经济应用特色,使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得更加紧密。二是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不仅教会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定理和繁琐的公式计算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凝结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或方法,是教学观念的具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目前我国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存在重数学理论轻经济应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训练等问题,现有教材中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多,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内容少,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应进行调整。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融专业知识于数学教学之中,使其更贴近所学专业的需要。如:金融、会计等专业应强化数理统计内容,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增加线性代数内容等。在教学过程中,例题应尽量采用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加深对数学理论理解的同时,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如在单利、复利、年金等概念教学中可加入投资、贷款、租赁等案例,在教授导数时引入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等案例,在矩阵的教学中增加财务报表分析等案例等。还有其他的一些案例,如原材料进销存的均衡与优化问题、市场竞争模型及投资风险估计等应用问题也都可以引用到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来。为此,经济数学教师应深入社会进行调研,根据相关专业的实际,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或教案,使教学活动与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应用特色更加鲜明。

2.适当降低理论难度。根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不损害数学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中抽象难懂的内容进行取舍或简化,使课堂教学通俗易懂。如在极限、导数、积分等概念的教学中,可多介绍其产生的背景,而将其严格的数学定义改为用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语言进行描述,使学生在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于复杂的函数运算和那些在经济生活中不常见的函数可以略去。

3.加强与专业课的衔接。高职经济数学在教学内容和时间进度上与专业课如何衔接是课程体系设计中往往被忽视的问题。经济数学是学习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基础,在低年级开设经济数学课程时,学生还不清楚哪些知识会在后继的专业课中具体用到,造成学生看不到其实用价值而影响学习动力。因此,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学的合作,做好数学知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问题教学的相互衔接。如在微积分等数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可以多介绍一些与后继专业课有关的经济应用。对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内容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之后再开设,如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4.引入数学建模训练。数学建模作为联系数学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在经济数学课程中引入数学建模,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学案例或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搜集相关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数学建模将蕴含于经济管理生活中的题材与经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学习数学,边教边做,边做边学,使学生亲身体验经济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动手做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推导和定理证明,忽略实际运用以及与所学专业的联系,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进行改革。

1.优化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案例教学法,通过精选与专业或生活相联系的经济应用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观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经济数学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以实际背景作铺垫引入数学概念,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学理论,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用讨论法进行习题课的教学,等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的“黑板+粉笔”模式,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容量、拓宽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堂搬到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特点,制作动态演示课件,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开设学术讲座,定期举办数学建模论坛,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赴生产一线参观学习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充实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师大多是数学专业出身,对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知之不多,在教学中总是从纯数学的角度进行授课,造成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脱节,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只有教师既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又具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与经济管理知识相结合,才能有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因此,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除了进一步提高数学专业素质外,还要加强经济、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双师型”人才。二是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开展教学研讨,了解经济管理类专业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用到经济数学知识以及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聘请统计部门、金融保险以及企业等行业一线的经济管理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授或开设讲座,使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

五、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检测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济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这是因为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起到学习的导向标作用,并且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繁琐的数学计算还使得本来数学功底就薄弱的高职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其学习的热情。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建立能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应摒弃单一的笔试考核,将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经济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书面考试成绩占60%,实践环节考核占40%。实践环节为学生完成的调查研究、数学建模等课外项目,可通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数学建模、研究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中时.面向未来?摇适应时代转变教学思想?摇更新教学观念[J].工科数学,1999,(8).

[2]吴亚伟.浅议能力本位理论体系下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3).

[3]张伟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J].科技信息,2009,(2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