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安全管理8篇

时间:2022-12-11 14:28:54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篇1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的关系,指出安全评价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前言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安全是指全民、全社会的安全,狭义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的安全。现代安全的核心是系统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就是围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这三个基本环节开展风险防范工作,其体现在熟练地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或削减生产领域的各种危险,有效地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以事故为中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事后型安全管理。

安全评价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复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进行管理决策,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安全评价工作向纵、深方向的开展,其作为安全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正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对于安全生产所起的技术保障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对安全管理模式的完善,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的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安全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各层次领导及技术人员补充现代安全管理的知识,了解系统安全工程的精髓所在,从被动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模式向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系统化安全管理模式迈进。

二、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开展安全评价与预评价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即确保建设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优选有关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设基础上的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拟建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首先取决于安全设计。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它将找出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的主要条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和方案,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预评价改变了“先建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的管理、监察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地开展。

三、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当代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新认识、新观念表现在对安全本质的再认识和剖析上,把安全生产基于危险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在对事故的本质揭示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安全生产建立在预防和控制基础上。在新世纪人们逐渐修正和广泛应用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Heinrich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危险源理论、事故原点理论等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现代安全管理具有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故处理为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只顾经济效益的商业管理为效益、环境、安全与健康的综合经营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管理程式为主动、本质、超前的管理程式,变外迫型目标为内激型目标等特点。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对象,内容和方法已发生重大变化,整个组织的安全管理理念也要因此作出相应转变。此时,积极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就尤显其必要性。

近年来,安全评价工作在我国健康快速的发展,它作为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体现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理念,是保证生产经营单位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实践证明,推行安全评价是贯彻落实“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技兴安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安全管理篇2

安全管理的效能发挥,自然离不开管理的主体、对象,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其安全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管理的机制和能接受的方法。人们愈来愈注意到,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不断推动安全文明生产,保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成,是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某些经验化、理性化不断发展和优化的体现,科学的企业安全管理也属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企业安全文化的氛围和背景或特定的安全文化人文环境也会形成或造就企业特殊的安全管理模式。无论是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操作)层,他们对自己的安全的意识、态度、认知、信念、价值观,他们所具有的安全物质环境及各自具有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在安全科技的物质领域,还在人对安全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习俗、修养等无形的上层建筑的精神领域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顺应时展的基础和成长的背景(环境)。因此,企业安全文化也直接影响或造就了与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的企业安全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当然企业安全管理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安全文化发展过程,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和相对独立的现象,自然也丰富了企业安全文化,也反过来促进了安全文化对人类的发展。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企业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全过程中的同步进行子功能系统,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业安全管理的哲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安全管理的伦理道德等这些无形的高尚境界却都用安全来培养、影响和造就。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取代的,那种误认为提倡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管理就可以不要了,或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落后了、过时了等等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安全文化(称前者)与企业安全管理(称后者)虽然都是为了人的安全和健康,但各自的目标值和广度及深度大不相同,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涉及对象:前者针对全民、全社会,即公民、大众、家庭、社会、全人类;后者针对工人、职工、劳动者、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雇员。

2)范围及环境:前者指生产及非生产环境,即生产、生活、生存领域,凡人类能到达进行活动的地方;后者指生产(劳动)环境、作业环境,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

3)时空观念:前者指人活动的时空领域,安全涉及全方位、全天候,只要有人类存在,在人能到达的地方,在人进行活动的任何时间都要考虑安全;后者的时、空,主要指企业生产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在企业或在企业相关的地方,也可以扩展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的时间和地方。

4)追求安全与健康程度:前者强调全民、公众(消费者)、人类的身心的安全与健康,是一种高尚的人道、文明标志,保障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安全、舒适、健康;后者现阶段强调了要在生产过程中,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工人职工、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不伤、不死、不得职业病,有符合国家法定要求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5)采用的方法:前者主要通过传播、宣传、科学普及、教育、倡导、法律等手段,从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行为去启发教育人,以人为本,珍惜人生,爱护生命,互爱互帮,学会自救互救、逃生应急本领,提倡博爱、伦理、自律,达到人、群体、社会、家庭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实现完满、舒适、安全、健康的境地;后者采用行政、法制、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带有强制性、限制性和惩罚性的形式,是以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总目标为最终目的,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为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安全生产约束手段。

6)对人影响侧重点:前者突出影响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思维方法、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主要从精神领域,从安全管理的“软件”方面及智能开发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和自律能力,在全方位、全时空接受安全文化的塑造力,成为理智、高素质的安全人;后者主要从安全技术、安全生产的物质环境,安全生产关系等方面得到有限的教育和培训,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到更多的影响是强制、规范和约束,采用的种种管理手段主要侧重于人对技术、对物质环境的安全控制,偏重于“硬件”。

7)对人影响的深度:前者对人的整个人生过程都不断影响,注入和培养、塑造,用安全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教育和激励人,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即安全技术和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的社会适应力和安全的生理、安全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开放、无约束、无强制的自然、自由的教育,突出一个对人的爱,对人生、人类的爱,这种合符时展的安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继下去,并优化和繁荣,一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当时当地的安全文化熏陶、改造和提高,安全文化的传播和光大是没有国界的,安全文化注入就会在心灵的深处发生质的改变;后者是通过有局限性的企业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企业职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由于是强制、惩罚、约束性的,被管理者有始终是处在一种被动安全,服从安全,要我安全的强迫、监督状态,从精神上、心理上的影响是相对短暂的、有限的,调换岗位或另寻职业后,又要重复被动安全强制、压抑的局面。难怪有人提出并研究安全行为科学,在企业安全管理上,要研究人的安全心理和安全人机学,给职工投入感情,讲人情味,讲辩征法,以人为本,对工人要“爱”要“护”,企业安全管理才能持久、深远。

8)从经济投入考虑:前者需要长久不懈的安全文化教育,全民响应和社会响应,虽然是持久地、世代相传的,但每时期的投入是不会太多的;后者需要不断地坚持技改、培训和维修,或淘汰陈旧的设备、工具,也投入安全教育,对于企业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当然前者培养出更高质量的生产者,也就是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工人的安全投入,后者的经济压力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欠债,已影响到企业的兴衰和企业的安全形象。

9)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前者具有独特性、继传性、开放性、先进性、吸收选择性,对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有益的做法或表现形式都会被融于安全文化的洪流之中,反之就被排出。一种优存劣汰的自我保护能力,保持了安全文化的永昌不败;后者的企业的传统性、科学性、受外部市场经济影响很大,经济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制约。

10)学科归属:前者归于文化学,是人类文化宝库的灿烂明珠和瑰宝。安全文化与文化、人类学紧密相连,而文化学是安全文化学的母体。安全文化学也应该是有希望发展的学科。钱学森教授曾多次呼吁在我国要创立研究社会精神财富事业的学问——文化学,而安全文化学也应归属于文化学的大家庭,它是研究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运动规律和本质的学问。它渗入到人能活动而到达的一切地方,即生活、生产、生存的一切时空;后者归属于管理科学,将传统管理学、科学及现代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成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学问,有人称安全生产管理学,有人称安全管理工程学,也有人称现代安全管理,或称为企业安全管理,也属于交叉科学的范畴。

至于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还有众多的区别,在此不再多述,其比较、差别简要地列于表2—1。

表2—1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差别比较

比较项目

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管理

涉及的

主要对象

全员、全民、全社会、全人类(包括职工、大众、公民、家庭、民族、国家)

职工、劳动者、生产经营活动人员、雇员、企业

范围及环境

生产、生活、生存领域(包括自然的、人为的生产环境和非生产环境)

生产、劳动、生产经营活动环境(生产活动领域)

时间及

空间观念

人活动的安全时空领域,全无候,全方位,安全、舒适、无危无害的时空

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时间和地方

追求安全与

健康的程度

人(全民)心身安全与健康(包括安全、舒适、健康、长寿等)

劳动(生产)过程中职工不伤、不死、不得职业病

采用方法

传播、宣传、科普、教育、倡导、法律等投入、开放、博爱、自律、提高手段

行政、法制、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

对人影响

的侧重点

对人的安全意识、思维方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从安全精神文化、智能方面提高

安全技能、安全生产物质环境、技改和更新等,偏重于“硬件”。

对人影响

的深度

突出对人的爱,以人为本,开放、无束、公开的教育,用安全文化培养、激发、塑造、薰陶,使安全深入人的心灵,在思想深处发生质的变化,达到安全自律,自然养成善待人生,珍惜生命,我要安全的品德

强制、被动、约束性使人压抑,很难根本改变“要我安全”的心理状态,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难于改变被迫服从,临时应付的局面,对职工的影响只能是充电放电式的或是应急式、暂时的

从经济投入

考虑

由于坚持长期不懈全民安全教育,每年花费不多但要细水长流,社会效益明显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要靠安全管理提高水平,必须相当的安全投入、技改、劣汰,依赖先进科技和先进设备,花费颇多

对外部环境“”版权所有

的反应能力

独立性、继传性、开放性、选择性、永昌不败、繁荣盛世

传统性、科学性、时代性、依赖企业的经济基础,受市场经济影响极大

学科归属

安全管理篇3

关键词:安全 管理 文化

一、完善HSE体系,实施HSE文化管理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完善HSE体系和安全文化推介。HSE管理体系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文化是安全工作的灵魂。

一个完整的HSE管理体系,应该是由一个管理机构、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构成的一个循环渐进的管理体系。一个企业,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车间(队)、班组,都是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班组是管理体系最基本的单元,每一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结构和控制文件,文件规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因为一个完整的HSE管理体系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要看是否能够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HSE管理格局,是否能够构建安全与生产和谐、员工与管理和谐、企业与社会和谐、环境与发展和谐的安全环保机制,是保证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性的关键。

安全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安全活动文化。它包括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安全培训、危害识别与评价、安全标识标牌和个体行为。

完善HSE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是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树立员工HSE理念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对危害的识别与评价,逐步实现员工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树立科学的HSE价值观,实施HSE文化管理。

企业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企业在组织、管理、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是积淀于企业及其员工心灵深处的安全意识形态,是企业的安全理念、行为和表现在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宣扬和推介,是企业员工应遵循的安全行为方式,是安全管理的准则和灵魂,贯穿于企业安全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各阶层安全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基础。

二、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内在联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安全生产起主要因素的是人。人是国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上,首先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和生存权。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把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作为中心内容。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环境的改变、机器设备状况的改变、设备的操作与管理,都是靠人来实现的。环境、设备状况的改变,不仅要有必要的安全投入,还要靠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制约,管理与操作要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实现。

精神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员工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增强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追求。河南油田以“诚惶诚恐知敬畏”,使员工在安全观念上确立了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使员工知道自己该敬畏什么。所谓敬畏,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法律。员工一旦违背了行为标准,违背了安全生产理念,就会自责,会受到共同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使其自动纠正错误行为。

物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劳动条件的改善、文化设施的建设,来满足员工追求的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合理的安全奖励机制,来满足员工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激励员工安全生产的工作积极性。

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的操作规范。只有形成责任明确,责权一体,在安全管理才能做到敢抓敢管,才能落实执行力度,使员工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行为文化是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文化。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海恩法则”,讲述了安全管理的金子塔原理:每10000起不安全行为,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300期可记录在案的隐患、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和1起安全事故。要想消除这一起事故,就必须从细节上把这10000起不安全行为控制着。要通过安全活动、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并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列入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提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

三、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是要靠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基础上,责权分明,在执行过程中,要“责权一体”,强化执行力度,使安全生产理念在员工心灵中逐步扎根,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做好自我安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安全管理篇4

【关键词】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模式;作用

当前随着企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发生并有日趋若是的局面。所以安全生产成为所有安全面临的严峻考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大家一个严峻而深沉的话题安全管理体系的含义安全管理体系的任何安全管理或者技术手段都离不开人员的实施和组织,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因此可以这么说,安全体系包括管理体系和技术系统,但在某种意义上,技术体系进行又是安全管理领导的,也是安全管理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可以从大的方面讲,安全工作体系即是安全安全管理体系。

当然,只有管理没有技术依托,这样的管理决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体系和结构体系。安全管理是组织体系进行技术体系实施和管理的具体操作,缺乏良好的安全管理结构体系,即使构建了优秀的技术结构,仍然会面对无法有效管理使用的窘境,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也达不到既定的安全目标。因此组织体系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结构是安全管理体系整个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环。

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上文中已经简单论述安全管理体系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间的关系,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有什么样的作用,构建安全管理体系会对安全工作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对企业安全工作的发展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这些问题将在本节中论述。

一、什么是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1.安全管理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安全管理的一整套体系,体系包括软件硬件方面。软件方面涉及到思想,制度,教育,组织,管理;硬件包括安全投入,设备,设备技术,运行维护等等。安全管理体系实在是一个很全面的东西。

目前从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和发生的事故来看,既有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的原因,也有操作者的精神状态不佳,劳动纪律松弛,规章制度不严和管理不善的原因。因此,对事故致因的三要素,即人、物、环境要进行综合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的整体安全;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也须建立起涉及企业管理生产管理全过程、全部门、全体成员的纵横交错、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由开放型的纵向单科型转向封闭型的纵横综合型的管理。即企业的行政、党群、技术设备、运输、生产、经营等各方面,都要参与安全管理,协调作战;建立起与生产车间、班组、个人岗位紧密联系的宝塔式的安全管理网络,将安全管理渗透到生产组织的过程,使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生产的各层次都在管生产的同时履行其安全职责。

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安全、高效运行。上文中也提到过“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一个制度,一个体系虽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在一个合理的制度、体系下进行的工作绝对比无序,杂乱的工作有效得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1)如何构建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统一步调,协同作战,通过长期实践安全管理网络较好的形式之一,是在厂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它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组织,由企业主要量到人负责,组织行政、党委、工会,青年团、总工程师担任正副领导,安全、设备、技术、财务等有关部门和员工代表参加,对安全生产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在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沿着生产管理系统,逐级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专兼职安全员,构成保证体系。

(2)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技术部门的作用

建立总工程师和技术、设备工程师为主体的安全评价小组,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设备、设施和物品的潜在危险因素和操作技术,以及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进行安全性评价、辨识、鉴定,以保证生产的整体安全。强化安全技术部门的综合管理功能,建立一个技术精、理论通、业务硬、善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的具有综合领导功能的安全技术部门,对安全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传达安全指令,抓好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的综合部门,必须加强。

(3)强化基层安全管理

发挥工段(车间)、班组第一监督者的作用。班组是企业最基础的细胞,班组长是生产管理的基础骨干,是安全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安全管理网的重要组成人员。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监视着每个岗位、每个操作者直接担负着生产和安全的指挥和监督任务,发挥它们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是在最基础的安全管理手段。

总之,建立一个严格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执行劳动保护法规,强化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安全目标的展开,要沿着安全管理体系,做到网络化。

(4)安全管理体系的运作及考核

安全目标的措施要纳入企业的整体目标体系中。一要纳入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中,做到生产、安全两个指令同时下,两项工作同时抓。二要纳入生产调度会的内容中,在调度生产时,调度安全生产情况。三要纳入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在签订任期目标的同时要签订全员目标责任书,而且要逐级签订到每个员工。四要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内容中,凡超过规定指标的单位,达不到安全生产目标要求的,由安全部门提出警告,进行经济考核。并作为年终评选先进的重要内容中。如发生责任事故,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在安全管理中,还要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做到两点。一是敢字当头,坚持一个“零”的奋斗目标。长期以来,在不少人头脑中形成“事故难免”的传统观念,对消灭死亡、火灾、设备事故不敢想,不敢提。但许多系统和企业,甚至危险程度较大的行业,在一年甚至几年或几十年内实现了事故为“零”。这些事故不仅提出了一个“零”的根据,也是实现一个“零”的基础。二是增强信心和决心,坚持从“零”做起,却能做出可喜的成绩。许多事故单位由后进变先进,一连几年实现了事故为零就是实例。

(5)建立有力的信息反馈系统

一个灵敏、准确的安全信息反馈体系,是安全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安全管理计划、决策的依据。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有两种东西在流动,一种是物质流,一种是信息流,两者伴随在一起进行。要保证安全生产,就要掌握物质流的流动规律,信息流的交换要及时、准确。信息流对物质起着控制作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大系统、分系统和子系统都是安全信息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的。通过安全信息反馈,使企业对安全生产计划、目标、措施进行对比,发现偏差,从而通过人或装置及时进行调节和纠正。传统的安全管理忽视信息反馈,主要是静态开放式的管理,侧重于抓执行职能,对安全本身的动态过程注意不够,这就容易出现同生产、管理、技术、班组基础脱节。为了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必须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推行反馈原则指导下的封闭式循环管理。因此,安全信息反馈体系是对安全生产动态进行有效控制的工具,它对帮助企业领导者正确判断、预测生产过程的安全状态,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起着很大的作用。

(6)实行重奖重罚

运用经济杠杆,将安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可提高安全管理的后劲。有五个方法:一是安全管理与职工工资挂钩,企业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实现的情况和管理的优劣,在工资含量中增提或扣减一定的比例,由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安全部门负责提取,用于安全生产的奖励和活动。二是与企业的经营者收入挂钩。视安全生产的情况奖罚企业经营者的工资或奖金。三是与企业财产保险挂钩。投保单位完成投资历年度的安全目标,可以从无赔偿款优待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安全生产的有关人员。为了奖惩安全生产而增提减扣的各种金额,都是专门鼓励安全生产而定的,应单提单奖,不能与综合奖金合并使用。

二、安全管理模式就是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

如下面的“123”安全管理模式:“123”安全管控模式,即“一线、两控、三落实”。“一线”是以保持安全生产长周期为主线,严防人身伤亡和人员责任事故发生,确保主辅设备安全运行;“两控”是以“无违章创建”工作为抓手,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实现人身事故的可控、在控;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抓手,根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实现设备、灾害、交通事故的可控、在控;“三落实”是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做到“四级控制”;落实好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职工素质、企业的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能力;落实好标准化作业管理,加大现场安全监管和考核力度,确保人身和设备双重安全。

三、问题的提出以及系统安全管理的结构

1.国内安全模式现状

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已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与生产较为适应的安全法规、标准,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了安生产责任制,还实施了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考核等管理制度,对保证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的形势下,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正面临着重要问题,如企业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水平下降,传统安全管理方式难于落实企业对危险源实行微观控制的要求等。当前,大多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对于安全法规、标准的实施及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考核等制度的落实,其作用大都发挥到了极限,如不探求新的管理方式,许多安全活动将会走过场,对危险源的微观控制将难于落实。由于安全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就是生产管理大系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功能就是保证生产大系统功能的实现,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管理现状来进行,外国的安全管理理论和经验需要在我国的实践中逐步吸收,而不宜照搬。

因此,本文试图借鉴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建立了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管理模式。

2.国内外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企业对安全管理都相当重视,尤其是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更是视其为企业生存的根本。各大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都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安全管理模式。

国外的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壳牌公司的HSE管理体系、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零”思维模式、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的QHSE管理体系、菲利浦斯公司的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系统等。而国内的有以下几个:宝钢集团的“FPBTC”安全管理模式、葛洲坝电厂的“014”安全管理模式、辽河集团的“0342”安全管理模式等。

通过对上述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的相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HSE管理体系已成为国内外石油石化企业通用的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国内外的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2)各国都有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网络;(3)公司的最高领导层都非常重视安全管理;(4)全员管理。安全管理需要众多部门所有员工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落实;(5)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责任制度以及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等。

3.安全管理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969年,美国人霍尔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论述了系统工程的工作阶段、逻辑程序步骤及所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建立系统安全管 理的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涵盖了系统或生产全过程中的安全目标、事故全过程控制及所需的安全理论。

图1 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

(1)理论维

系统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的理论,它涉及到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如:《劳动保护法》、《消防法》、《环境保护法》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制定了六十多项安全规章制度及一些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系统安全管理的最基本法规依据。同时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信息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要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它们共同构成了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

(2)目标维

安全目标按系统可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子目标是对系统总目标进行分解,为保证不同子系统目标的实现,要明确系统的安全任务,针对安全任务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并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评,不断修正目标。

(3)控制维

控制维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危险识别及控制的方法,对系统潜在的威胁进行事先的控制。例如: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s Analysis,简称PHA)是在系统开发设计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的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等,做出宏观的概略性分析;而故障危险性分析(简称FHA)是在系统设计之后,对组成系统或子系统的功能元件或零部件进行故障可能性分析的方法。

(4)系统安全管理三维结构的基石――安全文化建设

以上三维结构需要建立在一个有效的平台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这个平台就是安全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向卓越的方向迈进。

四、安全管理模式的设计

根据以上基本思路和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图,我们设计出安全管理模式如下(见图 2)。

图2 安全管理模型图解

该模式的内涵解释如下:

(1)左边三角形内涵:以文化为基石,以人为本,以制度为约束,以目标为衡量尺度,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新理念。

(2)右边三角形内涵:总经理及安全总监处于三角形的顶部,既是对安全目标的承包者,又是安全管理的决策中心和第一负责人,同时也代表着安全管理的最高目标――安全生产无事故;现场操作人员位于底部,代表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安全管理系统最直接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着眼点。中间各层承担安全管理工作的指挥和监督职能,负责安全信息的上传下达,使各分项安全目标和职责的承包者、责任者。

(3)左边箭头内涵为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具体使将总安全目标细分到各个子公司或部门,自上而下落实各项责任:总经理的决策指导协调责任;分管领导及安全处的组织实施和直接指挥责任;安全处的监督考核责任;子公司的安排、检查、落实责任;业务部门的业务保安职责;安全员的现场监护责任;班组长的现场指挥和现场安全第一责任;现场操作工人的个体防范和自主保安责任。同时,自上而下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的过程,也是一个压力传递的过程,保证每个层次有任务,人人头上有压力,促进安全工作自上而下齐抓共管。

(4)右边箭头内涵:自下而上实行安全保证和逐级倒挂钩考核。具体是:自下而上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以达到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子公司、子公司保集团安全生产的无事故目标。发生工伤以上事故和重大生产事故时,根据有关文件和制度规定,追究操作人员、班组长的直接责任,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同时对事故责任单位进行集体出发,并以此为基数,自下而上进行逐季到挂钩考核和处罚。

本模型是以“大安全”观念为指导思想,即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安全工作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事,是各个单位和每一位操作工人的事,需要多方协调、齐抓共管。

五、安全管理模式的展开

安全管理模式是个大系统,其主要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子模块: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及目标的分层结构子系统(目标管理);为实现目标的模式系统功能,建立起组织管理体系及其分工、权限、利害制约规范子系统;为实现目标的安全管理技术原则及设计,实施程序,即技术保障子系统;为使安全管理模式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具有的弹性机制 子系统;为保证安全管理模式推行力度及实施效果的安全文化建设子系统。

以上五大模块又分别包含不同的内容(见图3)。

图3 安全管理模式框架图

1.安全目标管理子系统

图4 安全目标管理基本内容示意图

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安全管理上的应用,是安全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全目标管理以现代化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安全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

具体地,由领导根据上级要求和本组织具体情况,在充分听取广大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组织的安全工作总目标,然后层层展开、层层落实,下属部门以至每个成员根据安全总目标,分别制定部门及个人安全目标工作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全过程、多层次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如图4所示。

2. 制约规范子系统

为了实现安全目标管理的系统功能,有必要建立起组织管理体系及其分工、权限、厉害制约规范子系统。制约规范子系统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

建立一个高效运转,人人各负其责的安全组织机构,是整个安全管理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只有通过必要的人员、设备、资金支持才能建立并健康运作。如果没有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其他各项安全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谈。

(2)建立、健全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有了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这个机构所涉及的每个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安全职责,每个岗位操作人员必须有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3.技术保障子系统

技术保障子系统是为实现目标的安全管理技术原则及设计,实施程序,主要内容为安全风险管理。

根据冰山理论,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其前提是成百上千个小事故已经发生。隐患理论认为危害的发生是因为存在隐患,隐患就是客观存在对人和物的潜在危害。隐患管理就是起于识别隐患、评估其风险程度(等级判别),进而制定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以尽量减小事故发生的概率,避免更大损失。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基础。因为如何确定一个隐患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到怎样采取适宜的应付措施和能否真正防范风险、降低损失。由此可见,安全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

4.弹性机制子系统

安全管理模式的弹性机制是指安全管理模式内在的功能及其作用方式,即系统内部具有保持系统活力的各种作用张力及其作用方式,对系统的机制不仅要在系统自身“结构空间”及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中静态的考察,还应从系统活动的时间进程中动态的考察。安全管理模式机制就是对安全管理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即为使安全管理模式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具有的弹性机制子系统。

因此,安全管理模式至少应具备以下四种机制:

(1)竞争机制

安全管理一方面要组织生产者之间,中层机构之间,领导层之间在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安全目标管理上的内部竞争、上下竞争和交叉竞争;另一方面又要组织他们之间的内部协调,上下协调和交叉协调。首先是保护竞争,协调只是为消除竞争中的消极因素,避免出现相互伤害的混乱现象,因此协调本身也是为积极的组织更有效的竞争。竞争机制必须有优选和劣汰的功能。例如对工人的淘汰,班组长的选择,干部升降,以致于组织机构的变化和职权的变化等。

(2)分工机制

分工包括各级只能部门及生产部门在安全生产上的分工;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安全职责分工;机器基层管理者和作业者(设计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安全责任分工等。安全是全员的事,因此就应对全员进行安全经营及安全生产上的分工。

(3)激励机制

安全管理机制同样离不开激励机制,激励是激发动机,鼓励干劲,调动人们内在的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通过激励不仅可以使员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充分挖掘员工内在潜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态度更加积极,使每个员工都愿为组织多做贡献,从而提高员工凝聚力,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4)协调机制

协调对竞争起互补效应,协调原则有两个:一是制衡原则,控制系统不会因竞争而失去平衡,造成功能下降;二是适应原则,帮助那些在微观调整中,心理失去平衡的人不出现僵化或萎缩现象,调动起全员进入到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中去。因此在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中,除了引入残酷的竞争机制外,还需解决好竞争引起的后续问题,例如,处理好因竞争失去原有工作岗位,甚至下岗员工的心理及生活问题,防止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因心理失衡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弹性机制中协调机制也必不可少,是前三种机制的一个补充。

5.安全文化建设子系统

企业安全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安全工作的日益重视,它也将成为企业管理文化中的关键一环。关于企业安全管理文化的涵义,笔者认为是指企业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心得,干部职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安全管理网络、制度、机构及其运行水平。

因此,开展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盲目性自发性安全管理上升到系统化理论的高度,可以由单纯的数据分析、管理工具、规章制度等的“刚性”管理,通过安全管理文化的认同,凝聚成一种由共同的心理趋向、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调控的“柔性”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篇5

关键词:管理;安全目标;概述;现状;应用

1前言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质量上要高标准,在安全管理上的要求更要严。因此,建筑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变得尤为重要,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建筑安全管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管理,更是对建筑安全以及质量的保障。无论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目标还是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对施工安全的约束以及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实现建筑施工的零问题零事故,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概述

安全目标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是企业上下围绕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分层次的制定各自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安全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有效组织措施,通过安全成果的严格考核,实现管理的一种方式[1]。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一种形式,是企业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我国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安全目标管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整改与落实、总结与实施的循环管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3.1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

建筑安全管理是保证整个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发挥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建筑工程在管理上本身就具有多而杂的特性,而在安全管理上又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使得施工企业与建筑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得到合理的协调,导致了施工现场一再出现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期的进度,并对建筑工程在社会上的评价产生不良的影响。

3.2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认识不清

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自身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不清,更不具备专业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不清,所以导致施工现场事故频发[2]。另外,由于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对于工人在作业时是否穿戴齐全安全防护工具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得施工人员对安全认识水平提不上去。建筑企业对于安全知识的普及不到位,更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影响工期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损失。

3.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哪一项工作都要有系统严格的监督机制,安全管理也是一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在工期的进度上、工程的质量上以及企业的效益上,却对施工安全疏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施工作业的违规操作,给建筑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对人员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现场施工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导致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企业的形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4对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管理不规范

建筑施工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起吊机,因为一些工作是人力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机械的安装、定期的维护以及检修、使用技术的培训与指导等等方面,但往往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少有企业注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4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安全目标管理的制定

在建筑安全管理中,依据上级相关规定以及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安全需要,制定企业内部安全目标管理的总体任务[3],然后根据这一总任务,各个施工环节的相关部门在落实总体目标上的具体工作目标,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力与职责,基层部门再根据施工作业的特点与性质,确定自己的安全工作重点,并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争取实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安全目标。

4.2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安全管理目标制定后,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保障其落到实处,发挥其功效。首先,根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明确管理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合理科学性。其次,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专业水准,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保障其落到实处,更要做到公平公正以及严厉,禁止一些违规操作,保证施工安全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做到施工现场随时随地的安全监督与检查,防患于未然。

4.3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

安全目标管理的最终成果如何,关键在于对其综合评测与反馈上,这也是管理工作的收尾阶段,更是发挥安全目标管理激励作用的最终体现。在对各个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上,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化的评测机制,认真分析影响安全因素,总结经验教学,对于评测结果突出的进行一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完成不好的应给予鼓励,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应严重警告,实现企业员工对安全目标管理的更高追求,与此同时及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结束语

无论建筑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保障了人身安全以及工程进度,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了施工的风险,还保证了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因此,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总体安全管理目标,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目标,规范安全管理模式,完善以及健全相应的安全监督体制,是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方东平,张剑,黄吉欣.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手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90.

安全管理篇6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行为安全;应用模式

1概述

与国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错误或失误管理是造成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同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不同的人和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安全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以减少错误或失误管理的发生,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

2煤矿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要素

煤矿安全管理行为的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安全目标与政策、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应急预案,便于现场作业时进行指挥与监督;其次要加大对安全的重视和投入,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注重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安全设备及防护用品的管理与使用,以提升和改善安全工作的环境;同时,要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狠抓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强安检队伍建设;此外,应定期组织安全工作会议进行专项分析讨论,以解决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冲突。不断总结安全工作的经验,强化专业技术管理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1]。

3各种安全行为的相互影响

制定合理的安全工作目标与政策,是开展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对其他安全管理行为进行指导的标准和依据。而安全操作规程的修订、煤矿生产中的安全分析及经验总结,则是实现安全目标的具体活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激励考核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是对安全工作实施过程的控制及信息反馈。安全设备及防护用品的投入、生产现场的指挥与监督及安全工作环境氛围的营造,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安全生产环境。各种行为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整体。安全目标的制定、安全环境的营造,在这个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中,以安全目标的影响度最高,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安全管理行为。而安全环境的影响度相对较小,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安全工作计划居于中间地位,在受到安全目标影响的同时,还会对其他的安全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安全工作实施过程的质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会反馈和影响安全目标与工作计划,还会对安全环境产生影响。

4行为安全管理的局限性

通过观察分析员工的作业行为特点与规律,采用干预或强化的措施,以提高员工安全行为的概率,是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常用的行为安全管理工具。但其管理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没有观察到的情况来说,安全隐患也是时常发生的,单纯地依赖于安全设备无法解决。需要引入更为先进的心理测评选拔系统,充分评估员工的安全行为心理能力,以补充观察领域的不足。要让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是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2]。应当积极控制安全培训与交流,培养和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识别,以实现对不安全行为发避免和控制。行为安全管理的工具相对单一,往往只能解决部分的安全问题,难以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覆盖。

5BBS理论在行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5.1BBS理论简介

行为基础安全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BBS是一种集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为一体,在主要行为控制中应用动机———行为———结果的行为安全分析模式。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强化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以减少事故发生的人为成分,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目的。从理论上来说,除了自然、地质等灾害会造成不可抗力的事故伤害外,任何人为导致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通过,探索事故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从源头上予以遏制,以完成现代化企业所追求的零事故安全管理目标。

5.2基于BBS理论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观察与反馈干预,是行为安全观察管理模式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要先对关键行为进行确定,结合安全目标来制定行为观察表。指派专门的行为观察员,根据行为观察表的要求,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相关行为。对于发现的不安全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存在的事故隐患要做到及时反馈,并由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进行讨论分析,以彻底消除安全管理中的不安全行为,从而提升安全工作的水平。当一个观察周期结束后,应对观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信息分析的结果予以通报,以对员工形成有效的标识提醒,帮助其纠正工作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对于未实现的既定安全目标,要从各个角度展开全方位的分析讨论,包括操作程序、作业位置、防护设备与用品、安全标准规范等。同时,对于恰当的安全行为,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及强化。对于存在的不安全行为,要予以干涉或制止,并给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安全文化管理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对不安全行为产生自我约束。安全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应当从人性化的角度安全采取教育培训,以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

5.3煤矿企业应用现状

安全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的质量。我国煤矿企业现行的安全规章制度还不尽合理,与企业自身实际的结合性较差,照搬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行为安全管理的执行力不足,进一步增加了诱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就员工的整体素质而言,由于煤矿工人大多数来自于农村,难以适应各种新设备与工艺的操作需求,且安全观念意识较为淡薄,无法依靠短期的培训彻底解决。培训教育的方式不够切合实际,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上局限于对规章制度的死记硬背。日常的安全检查中存在着诸多不足,缺乏计划和着重点,导致安全检查流于形式[3]。安全信息的沟通渠道不通畅,自上向下的逐级传递,造成了信息片面的单向性流通。缺乏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在执行中过度强调惩罚而忽略了奖励,导致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6结语

行为安全管理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应用实践中所存在的误区与困难,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充分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保障其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进一步优化职工队伍,多管齐下、努力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技能。适度改变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贴近生产实际。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梳理安全信息沟通的渠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而全面促进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庆仁.各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及其相互影响作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02.

安全管理篇7

(一)开采煤矿机电设备老化

有的煤矿企业的老板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只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一味的降低煤矿开采成本,在安全管理上的资金投入不够。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使用的机电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的现象,这就使得煤矿在技术和设备上没有安全保障,也没有达到安全开采的相关要求,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二)我国地质环境较为复杂

就我国的煤矿分布来说,露天煤矿较少,绝大多数的煤矿都是在地下的,这就要求煤矿开采工作在地下或者是井下进行。地下地质机构比较复杂,含有高浓度的瓦斯井较多,且煤层相对不稳定,给煤矿安全开采带来了问题,在煤矿开采中容易发生自然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煤矿量也在逐渐的减少,煤矿开采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工作人员面临着诸多的安全问题。

二、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煤矿企业面对当前煤矿开采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安全生产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为煤矿工人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将安全管理目标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煤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为了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就要认真落实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做好超前管理工作,控制好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安全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提高管理人员安全知识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意识。管理人员不仅要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认识到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后存在的潜在性的经济利益,努力实现“零”伤亡事故的目标。其次是要加强煤矿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教育。针对目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度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个,让广大员工提高对煤矿安全开采的认识,提高员工安全开采技能。让员工在煤矿开采作业中,时刻保持警惕,提高安全开采的效率。

(二)创新安全技术

要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目标管理。煤矿企业就要改善生产条件,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的安全,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一些老化的设备,要及时的更换,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要实现同步,并制定起相关的应急方案,确保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简便性,装置起相关的防护措施,将安全的因素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及时的发现和辨别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并进行控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加强安全监督,及时的发现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时进行处理。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加强对安全技术的引进,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生产技术是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煤矿生产技术,结合自身煤矿开采的实际情况,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提高煤矿生产的技术,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

(三)确保煤矿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

为了给煤矿工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确保煤矿工人能够放心的进行工作,煤矿企业就要加强对煤矿工作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做好合理的选址、布置矿井生产系统,这是确保煤矿工人作业环境安全的基础。在矿井中合理的配备和布置煤矿工人需要的全部机械设备,实现对其合理的布局,给煤矿工人的作业提供便捷。同时,矿井中使用的瓦斯安全设备、防火设备以及防水设备等,都要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对于煤矿中使用的老化设备要及时的进行更换,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总结

安全管理篇8

1.1煤炭企业安全管理观念落后

虽然,我国煤炭企业在煤炭的生产地都贴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条幅,同样他们也对这个口号喊了好长的时间,但是在现实的煤炭开采过程中,有很多的煤炭企业还是不把安全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大多数的煤炭企业还是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绞尽脑汁的想如何扩大生产、如何增加利益,他们往往把安全生产忘在脑后。而且,在发生煤炭安全事故的时候,人们都是追究安全负责人的责任,对其进行处罚和法律方面的教育,而不是静下心来思考发生事故的原因,以及平时的安全措施,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的重视情况等种种原因,这样,就不能找到具体的原因,防止以后再发生这样的问题。

1.2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的煤炭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做得不够到位。他们几乎都缺少整体的规划把握,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即使有些煤炭企业设立了一些安全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够完善,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而且,许多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如同虚设,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安全管理机构的内部分工不明确,结构设置不合理,经常出现机构重叠等现象,一个事情由好多个人来完成,这样就严重浪费人员,他们的权利分工不明确,这样,当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大家相互推卸责任,如果煤炭企业一直处在这样的安全管理条件下,安全目标不能达到要求,而且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对社会的和谐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1.3员工的安全技术能力不过关

因为煤炭开采这个行业,大多数员工的主要工作场所、工作地点就是在地下作业,这就充分的表明这些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所以,这就对员工面对危险时的随机应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员工的这种随机应变能力不合格,而且其安全技术能力也有很多的欠缺。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员工没有受过正规的安全技术培训。许多煤炭企业的安全培训机构也是如同虚设,没有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使有很多的煤炭企业对员工进行安全方面的培训,也只是简单的对他们进行讲解,而没有让他们具体的实战,忽略了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解决煤炭安全目标管理问题的策略

2.1革新煤炭企业安全管理观念

要想真正的让我国煤炭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方面的建设,积极地改革创新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的理念。我们都知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逐步渗入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只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深化每一个煤炭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而且我国的煤炭企业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煤炭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把国外先进的文化运用到我国的煤炭建设中来,只有更新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才能让煤炭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2完善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机制

现在大多数的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就导致出现了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每个公司应该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目标,矿长作为目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该结合上年度的安全目标完成情况制定本年度的目标及实施方案。煤炭企业应该建立分级管理的管理系统,及时的清理补充安全管理制度,让每一个职位分工明确,将安全管理指标进行分解,将指标落实在每一个环节、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上。做到任何事情有人负责、任何事情有规章制度可以查找。

2.3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能力安全培训

煤炭员工的安全培训是安全生产的必要前提。无论是煤炭企业的领导,还是煤炭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所以,煤炭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不应该仅仅趋于形式,而应该真正的落实施行。煤炭企业应该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仅是思想方面、文化方面的培训,还应该增加具体的实战。经过培训后,煤炭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者继续进行学习。煤炭企业也应该模拟煤炭发生实验,考验员工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技术方面,煤炭企业应该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详细的指导与讲解,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采取正确的方法生产。

3结语

推荐期刊
  • 安全
    刊号:11-2411/X
    级别:部级期刊
  • 煤矿安全
    刊号:21-1232/TD
    级别:北大期刊
  • 核安全
    刊号:11-5145/TL
    级别:部级期刊
  • 安全与健康
    刊号:35-1256/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