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2-11-13 15:53:1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教学设计

关于长文的概念,目前说法较多,虽然对长文的字数尚存在争议,但通常还是指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课文在两千字左右、文言文课文在四五百字左右的,就可以视作长文。小学课本中也存在长文。所谓长文,是指篇幅比较长、文字比较多、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这类文章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大都是名家所写,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尹雪海)。宋秀金认为,“长文”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上的长文,即文章篇幅较长的文章;另一种是因文质兼美、含义深刻而被教师教“长”了的文章。余映潮老师认为,有时候,长文也是难文。长、深、难这三点可说是语文教学中长文的基本含义。何为“短教”?“短教”是相对于“长文”而言的,是精选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取得富有效率的、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对长文课程功能的认识,基于对长文教学内容的特点的认识,长文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设计理念:

一、长文短教需要整体建构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程肩负着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而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里有特定的所指,它以确指的“定篇”存在。所以作为“长文”,无论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方面,还是在表达方面,都需要整体建构。整体建构,主要指教学内容的确定须着眼于定篇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来确定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整体建构相关语文经验的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教学方案。整体建构应从三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学习内容的整体性,二是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学习情境的整体性。从内容的整体性思考,就是从课文的整体意思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要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课文整体内容,因为忽视整体性就是忽视定篇的课程功能。从整体出发,符合人们的实际阅读规律,可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什么说,说出了什么意思,我们对此的看法如何。过去我们为了让学生“学透”,往往背离这一阅读规律,习惯于从局部出发,从某些被认为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生长点出发,这造成了盲人摸象式的教学;从学生作为完整的主体性思考,就是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情况,主动进入课文,主动地感受、体验、发问、解疑。而从学习情境的完整性思考,是指由于长文的内容有深刻的思想感情,需要让学生在接近于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和体会,接近真实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自动地进入语境,进入课文的语言环境,有助于他们调动语感,进行感知、想象、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2014年,杜小文在《高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曾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内在建构并不断发展的。它强调的是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当然,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体裁,选择内容整体性的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小说,我们应该根据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进行整体建构,在抓主干的时候,应该把最感动人的、最难忘的、最有意思的情节串联起来。而在讲解散文时,我们应该以画面为主体进行整体建构,让不同的画面感承载不同的任务。在讲解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想象为主体进行长文教学。“长文”信息非常充分,教学时不仅在内容上要整体建构,也应让学生作为完整的主体主动感受文章的内容与表达。如《凡卡》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应把凸显人物主题的要素都关注到,引导学生既关注信的内容、回忆的内容,也要关注到作者的写作背景,包括细小的画面描述,如“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这句话其实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环境的悲惨和人物生活的不幸。教师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来,才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长文短教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程功能能否落实在设计中并不完全取决于教材提供的材料资源,更取决于对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发展的阶梯的把握,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经验是有道理的,教师必须立足于学情才能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够完善,不善于将知识植入到头脑中,对所认识的问题不够深刻,缺乏系统性,思想信马由缰,这是一方面,但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这些都应该成为设计长文短教教学时考虑的因素。总体上,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中长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将儿童的思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年龄为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年龄为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年龄为7-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年龄为12-15岁。其中,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应是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思维结构发展中,应充分关注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长文”教学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这一特点。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在设计时照顾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例如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设计长文就应关注到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如教学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们应充分让学生体验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内洞和教室进行比较,多少个教室可以组成内洞;孔隙到底有多窄,什么是“贴着”。只有充分地体验之后才能够让学生对双龙洞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正在成长的事实,例如在讲解六年级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我们可以抓住六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演讲稿,指出演讲稿的定义是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其次,让学生揣摩这篇演讲稿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学生经过初步阅读后就会发现,作者在一自然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的是这片土地如何神圣,也就是作者在说明事理;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是作者发表的见解。再次,还应该让学生感知与理解。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掌握演讲的三要素:提出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二)小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长文短教”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还要考虑到小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属于学龄初期或小学期,儿童进入学校,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儿童入学后,在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下,口头言语进一步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言语发音朝着普通话的语音方向发展。(2)口头词汇更加丰富和深刻。(3)独自言语逐渐成为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到四年级以后,书面言语的发展会慢慢变化,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达到一种平衡。而阅读是书面言语的一种重要形式,培养阅读能力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写作是书面言语的高级形式,它在高年级逐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部言语是无声思维的载体。儿童的思维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与其内部言语的发展直接相关的。进入小学以后,学习的要求需要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促使他们的内部言语逐步发展起来。基于上述儿童语言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感知到,在小学三四年级,“长文短教”教学可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四年级之后,“长文短教”教学可侧重于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比如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触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暗。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这段话是作者所写的日记中的一则,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触景生情的写法。发现了规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触景生情的写法进行写作,学生通过“明月”“落叶”等景物,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内心世界。学生这样写道:“我仰望天空,只见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星星在它旁边眨着眼睛。啊!星星都有月亮陪伴,而我无依无靠,我是多么希望母亲能陪在我身边啊!”正是考虑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长文短教”教学设计的时候,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书面语的表达,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所有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依据,语文的长文短教教学设计也应遵循这一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在的应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长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为学生提供“长文”教学内容,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激发学生潜能。

三、长文短教应落脚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长文教学不可只重人文而忽视语言学习的内容,它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可偏离学习者语言发展这一方向。那么,长文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确定应提供学生语言发展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使这些内容得到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并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指向的是语言的运用,而人文性指向的是思想内容。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所以,长文所承担的任务尤为重要。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讲解长文的时候,重视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人文熏陶,使人文性巧妙地渗透在工具性中,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做好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能够体现出核心价值观。所以“长文”更应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其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建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杜小文.高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

[4]张龙.触摸作者的情感世界[N].中国教师报,2015-4-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与课堂和课外教学一起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巩固与运用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在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的语文作业设计依旧停留在原有的抄抄写写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就要从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在作业设计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主要为:缺乏针对性、缺乏选择性、缺乏多样性、缺乏社会实践性和存在随意性。

在缺乏针对性上,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完

全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布置一些比较偏于难的作业,这种作业的设计模式是完全不顾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在语文作业中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缺乏选择性上,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只是片面地多布置作业,没有对自己所布置的作业有计划性的精心设计,这就造成作业单调而又乏味,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也没有获得实际的效果,学

习效率非常之低。

在缺乏多样性上,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完全不顾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只是拿大量的时间去找一些已经掌握或者将已经讲解到的习题划入到作业的范畴内,这样所布置的作业是完全没有挑战性的,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这种情况如果存在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对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在缺乏社会实践性上,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都固定在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上,无法将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到学习中,这样学生就无法在作业中对这些知识去思考、其观察、其感知。长久下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就和作业脱节,学到的知识也无法应用到生活之中。

存在随意性的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布置中是最明显的。很多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只要打好学习基础就可以了,在作业的布置上无需过于精细化的追求,因此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就随便地布置一些例如抄生词、超课文这些简单而又机械性的作业。在这种作业模式下,小学生的作业设计是不用经过任何思考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简单而又机械的作业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优化设计的应用

1.设计多元化的作业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作业来说,其不是单一而又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是让学生在一种愉悦而又合理的情景中获得知识与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注意到对学生参与学习热情的调动,但是,作业同样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也就忽视了对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和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作业设置上尝试一种新的方法。首先可以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成具有趣味表演性、多层次性、可操作性、自我选择性和实践性等多种类型的作业,然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以查资料、图画、剪报以至于手工制作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作业,鼓励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与分析,以多种形式来将自己的作业呈现出来。作业不仅是一个载体,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它又是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个凭借,让学生在这个支点和起点之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的创造中,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情景下,充分地利用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一些熟悉材料对自身的潜能进行挖掘和展示,不仅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知识信息,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

2.设计自选式作业

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到升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就要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作业。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在讲解完课本上的内容之后再来布置作业的,这样在作业的量、难度和完成形式上,就由教师占据着一定的主动权,而学生就会在一种被动的局势下按照教师的规定将这些作业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虽然学生都能够按照规定将这些作业完成,但是用功的学生会完成得比较好,而那些不够用功的学生常常都是采取一种拖延与逃避的方法对付作业。但是,如果让学生在作业上自主选择,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度、自己的学习兴趣,一步一步来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并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水平。选择作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了热情参与的欲望,同时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之中。

3.设计多层次作业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体制还是现在的教学体制,在教育的对象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在发展的空间上也各有不同,因此,不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作业设计上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个性特长和知识基础采取不同的实施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在知识水平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但是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个性特征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因此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教师就应该多层次而又有差异性地进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适当减少作业量与降低难度的基础上,让他们做一些抄写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此来让他们在易学和乐学的基础上解决他们接受能力差的问题,在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地增加作业的难度,对于他们的作业设计可以从积累语言文字、提高操作能力、拓展课外阅读水平等方面出发。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接受能力差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例如,在词语造句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幸福”一词造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对这个词从不同的句型中进行,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造一句话,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多造几句话,非常好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拟人、比喻这些角度出发来变换出不同的句型。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问题 对策

口语交际是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基本技能,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小学语文中通过设计口语交际课程,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口语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口语教学特点,充分结合了口语交际话题和口语交际内容,利用合适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对口语交际课的整个程序和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相关设计,并对整体的口语交际结果进行预期评价的有效的计划设计[1]。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一方面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指导性设计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呈现出弱化趋势;另一方面,进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时,应注重交际情境的创设;此外,对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设计来说,其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之中。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社会和学校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日渐重视,并针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2]:

(1)当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方面表现为设计过程中没有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目标具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教材话题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够详细。这种情况下,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指导性,进而造成口语交际教学质量与效率偏低。

(2)受传统教学体制与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忽略教学实际情况而照搬教材和脱离生活实际而设计话题内容空洞等问题,导致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在选用方面缺乏灵活性。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常态化,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则造成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零散且缺乏应用价值,不利于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3)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过程中,相关教学方法的设计在实用性方面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其一,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模式方面能力欠缺,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二,在实施交际互动设计方面存在着一定阻力,特别是在师生间交际互动和班级间交际互动中,这种情况下不利于提升学生交际互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其三,在口语交际训练方法设计方面过于单一,常以学生单独陈述为主,而缺乏表演类、情境类以及劝说类表达形式的展现。

此外,由于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过程中缺乏多元主体评价的设计和明确评价设计标准等,导致了其在对教学评价设计方面过于单一,无法为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真实反馈,不利于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调控。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优化对策

针对前期分析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问题现状,为优化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具体为[3]:

首先,转变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程度。一方面,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强化相关理论建设;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小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材编制。

其次,对于小学学校来说,应充分发挥其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监管作用。一方面,在全校内制定严格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检查制度,以强化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与口语交际相关的教研活动,如口语交际话题设计研讨会等,以提升学校口语教学质量。

第三,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方面,应采取多渠道方式不断促进口语交际考查机制的完善。一方面,转变原有单一的评价主体,转而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模式;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评价的标准与体系;此外,在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协调统一。

第四,通过制定明确的、全面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等,提升教师口语交际的理论素养等途径,促进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能力。

四、小结

总而言之,不断完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提升口语交际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迁乔,关于口语交际课程内容构建的思考[D].西南大学,2010

篇4

一、借助名言来进行导语设计

通过采用具有激励性的名言警句等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到启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中去,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一些名言警句与语文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格言等,以此来将学生与课堂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受到语文文章的感染,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慈母情深》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进行导入。在这种导语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好古诗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情怀。通过这一导入,可以为文章的讲述奠定出一定的情感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在学习《孔子拜师》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三人行,必有我师”来进行导入,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感受这一句话的含义,并鼓励学生谈一谈对孔子的看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让学生受到启迪,并产生出继续学习的意愿。在这种导语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名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二、借助故事来进行导语设计

成功的教育是不能依靠强制来进行的,而是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故事来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一些故事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来说,教师就可以引入这样的导语,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角色中去。如在学习《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这一文章,这样也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诸葛亮的印象了。或是学生在学习《齐天大圣》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故事来吸引学生,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好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从生活上来进行导语设计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找出文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加深学习的印象,产生共鸣。如学生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实际入手来M行新课的导入。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现爬山虎这一植物,所以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爬山虎。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爬山虎的样子或是生活的地方等。通过问题的影响,可以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提出来。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就可以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与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减轻了学习上的压力,提高了学习的效果[2]。

四、借助直观感知来进行导语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制作出相应的课件,或是选择一些视频等来辅助教学的开展,这样也就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出一些相关的视频与图片,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建筑的宏伟。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这一文章,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导语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所以教师就要选择好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的导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设计;探究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和爱国爱党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肩上承担的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以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为最终目标,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特殊性,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最优化。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知识充满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不易太过简单,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方法也应该超多元化趋势发展,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自由的海洋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坚持以学生为主,是指教师在授课时,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例如,教师在讲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一段时间,然后总结出文中我、爸爸、妈妈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并从表面和深层两个层面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让学生学会从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内心去剖析人物的心理特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探索,不仅掌握了分析文章的技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还教会了学生如何辨证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会理解父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语文教材是传播优秀经典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的集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剖,做到“难易分明,层次清晰”,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教材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分类和简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保证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

学生间由于家庭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在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的存在,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间的差异,结合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便和阶段性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学设计,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教师在对《两小儿辩日》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文章的难度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理解和记忆能力都较高且语文基础扎实的优等生,教师出来要求他们理解和记忆文中的重要句式几用法,还应该鼓励他们在课外自主赏析和巩固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熟练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式,掌握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对于语文基础差、理解和记忆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设立为:掌握文中生字词,会熟练地阅读课文。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既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最优化的实现。

三、将 “教语文”与“教做人”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较丰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体现教语文与教做人的统一。

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时教会学生学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学会自立、自强。在讲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时,教会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在讲解《阿里山的云雾》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与道德品质对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教师除了要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等元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从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还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品德。

结语:小学语文教育最优化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着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与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先进理论,缩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语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红军》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篇7

1.教学内容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传统教学的设计理论中,教学内容为教师所教的及学习者要学的,没有在技能和知识操作方面加以描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面对这些抽象且远离生活的内容,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内容缺少生活中的具体元素,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

2.教学设计有两极化态势

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有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中,课堂教学设计应使学生理解并应用语文知识,语言得到丰富积累,语感和发展思维得到培养。但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与学的目标时,更对认知领域有所倾向,认为教学核心是:积累字词句,学习语法知识,这种设计观带有较强的片面性。课堂教学应该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及发展能力,更要使学生的全身心都得到发展。又因为目前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设计中不管学生本身的想法,都要加入小组,而且学生在激烈争论后期待教师给予明确答案,但教师经常会说:你们都很棒,这使学生很迷糊,甚至产生误导。

3.过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在小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频繁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媒体,但很多教师都属于“黑板搬家”,在课件中呈现较多的知识和内容,依旧让学生阅读和背诵,没有得到较好的效果。该种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对于“工具至上”的这种思想,使实际教学中缺少师生交流。

二、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采取的对策

1.深层次融合科学与人文

目标制定方面,要对人文思想与科学思想进行批判的扬弃和吸收,并对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与情感领域的目标进行兼顾,达到共同实现的效果,保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为有目的的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包括语法和字词句的学习能够取得某些方面的成功,但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二者进行相应的扬弃和吸收,针对具体教学情境制订教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从而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2.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传统的学习方式要与现代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如何才能有效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最佳学习效果呢?例如,教学中学习生字,教师可先以板书的形式,一笔一画地为学生展示,随学生反应,强调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一边听讲解,一边模仿,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生字。在学习生字的后期阶段,要应用教学媒体,使用生字的学习软件,对生字的读音、笔顺和笔画都进一步巩固,也直观、形象地进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将传统板书这类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有效结合,既能使学生得到情感刺激,又能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汉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中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这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很多学生因为过于压抑而讨厌上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简单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把精讲多练化繁为简,理清脉络、突出主干,使教学简单易行。其中会话为实践性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在课堂中进行会话训练,根据交际情境设置相应题目,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比如,《观潮》这一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大潮之前、来潮之时和潮头过后的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使其根据经历描述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修辞使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篇8

一、激趣导入法

如我在教《蚕和蜘蛛》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现在让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天,蚕、蜘蛛、孔雀和许多姐妹们聚在一起,她们共同决定要举行一次比赛,比赛的内容是看看谁是纺织能手。参加比赛的是蚕和蜘蛛,孔雀和其他姐妹担任裁判。比赛开始了,场上气氛十分热烈,蚕和蜘蛛互不相让,各显本领。究竟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让我们一起阅读《蚕和蜘蛛》一课,答案就在课文里面。

二、析题导入法

我在教学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一课时,作了如下的导入:我在黑板上一边板书课题,一边向学生作解释:“揠”就是拔的意思,“助”就是帮助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的意思。那个庄稼人为什么要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故事。

这样的导入,既讲解了题目中的主要字词,又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析题中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文章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的重要知识,对学生读文章、写文章会有很大的帮助。使用这种导语,培养了学生从文章标题就能探究文章的写作内容的能力,为解读课题和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架起了一座桥梁,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渲染导入法

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作了如下一段导入语: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江河呜咽,群山低首,亿万人民悲痛欲绝。1月11日,总理的遗体将要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百万群众闻讯,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北京长安街两旁,在泪水和哀痛中向总理的灵车告别。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当时那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的……

这段导语,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而且为学生感情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这样的导语就是渲染式导入语。使用这种导语,在开课时,教师要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某种感人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或高兴激动、或伤心悲痛等情绪。这种导语的特点就在于渲染气氛,或以情动人,或以景引人,激发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这种导语不仅是教学相关课文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审美观培养的需要。

四、温故导入法

温故知新,这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通过复习、回忆、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文、新知识上来,从而收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狼和小羊》一课,请回忆一下,那只可怜的小羊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学生不难回答:被狼吃掉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只老山羊和一只狼相遇的故事,那么这只老山羊会不会被狼吃掉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会摇尾巴的狼》。这样的导入语,通过已学课文的知识铺垫,使学生较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五、设疑导入法

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时,我作了这样的导入:首先板书课题,接着问学生: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的题目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吗?(生答:有引号。)你们知道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吗?(生答:是引用别人说的话。)那么,这是谁说的话,又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呢?要弄清这些问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这样的导语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设疑式导语,步步设疑,诱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事实上,这种导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课文中截取一些故事情节来设疑;也可以叙述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来设疑;还可以结合其他导入法同时运用。如上例就结合了析题法。

六、多媒体导入法

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各样的贝壳,庞大的海龟,不计其数的海鸟……学生们一边观看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听解说员的解说,深深地陶醉在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之中,产生了新奇感,激起了浓郁的学习热情。此刻,我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

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意境、由画入文的导入方法,由于其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特别易于收到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驱力、形成学习激情的教学效果。

七、综合导入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