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8篇

时间:2023-01-20 11:25:05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篇1

【关键词】 事件研究法; 财务披露管理; 企业价值; 市场反应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104-03

一、引言

财务披露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试图影响企业信息受众的决策和印象的企业行为[1]。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成熟,股票公开交易市场价格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代表指标。而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对公司的认知与管理层预期往往具有较大的偏差,对股价的公允性和稳定造成影响。因此管理层具有通过主动对财务披露的内容、时点、披露对象、可理解程度、置信度等方面进行管理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调整投资者的市场预期,从而影响企业股价的动机[2]。充分发挥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战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年度业绩预告是在年报披露之前管理层对外公布的企业盈利预测和解释,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是管理层财务披露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3]。本文以企业年度业绩预告作为企业财务披露管理的代表,旨在研究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的市场反应和经济后果,论证其对股价及企业价值影响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财务披露是委托关系下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一种衍生行为,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乃至上升为理论,说明了财务披露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市场中各个信息受众对其的重视。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较为丰富。Holthausen and Verricchia(1988)引入“信息披露反映系数”分析价格变化是如何依赖于信息披露。雷敏等(2005)发现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精使投资者缺乏正常判断和接受信息的基础,将带来低下的市场效率。这些理论为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论证上的支撑。孙蔓莉(2004)用印象管理来解释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的心理动机。此类财务披露动机和行为倾向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业绩预告作为自愿性披露信息是重要的财务披露管理对象。许多文献表明,管理层盈余预告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有助于减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因此,以业绩预告披露之后的市场反应验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意义。

上述研究成果对系统地理解财务披露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随着国内经理市场的丰富和健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经理人也开始重视财务披露管理,并将其上升为企业战略高度[5]。但是在目前的实证研究当中,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和财务披露的时间管理方面,鲜少见对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财务披露管理进行实证分析,论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由于业绩预告的披露对股票报酬的影响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方向性,预告盈余较上年同比增加的消息将对股票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预告盈余减少的消息则可能导致股价下降。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需要将业绩预告的企业分类,避免股票报酬产生不同方向影响的样本在平均化的过程中相互抵消而减弱实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择沪深两市截至2016年3月31日所有已2015年度业绩预增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不全且事件期内已发生其他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的样本后,抽取80家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财务披露管理行为对股票报酬率的影响。这80家样本公司包含了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以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结果的代表性。本文将2015年年度业绩预告日作为事件日,将事件日前5天至事件日后15天(共21天)定义为事件窗口,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

(二)事件研究法的结构和步骤

事件研究法是探讨事件发生前后标的公司股票价格(或企业价值)反应的经验研究方法,以特定事件日为基准,通过研究事件日前后股价报酬的变化,衡量标的股票价格因为该事件所受的影响。事件研究法是研究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实证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其事件期中样本的报酬率是否有显著异常的情形,来探讨某资讯的有效性。

事件研究法的第一步是事件日、估计期和事件期的确定。本文对三者的设定如下:事件日――以2015年年度业绩预告日作为事件日的当天,定义为第0天;估计期――以事件日的前6天至事件日前105天(共100天)作为估计期间,以此来计算样本公司股票的期望报酬率;事件期――以事件日前5天至事件日后15天(共21天)作为事件期间,以此来观察业绩预告公告前后的市场反应。

事件研究法的第二步是异常报酬率的定义和估计。一般而言,需要先设定在假设所要研究的事件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标的股票预期的报酬率(正常收益),再以标的股票在所要研究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报酬率减去标的股票预期的报酬率,得出异常报酬率的估计值。个股报酬率通过下式衡量:Ri,t=,其中Ri,t为i公司在t期的股票报酬率,Pi,t、Pi,t-1分别为i公司在t期、t-1期的股票价格。

本文采用风险调整法建立个股的预期报酬率。回归模型如下:Ri,t=αi+βi×Rm,t+i,t,其中Rm,t代表的是大盘指数收益率,本文根据选择的样本来源,选用相应上证综指收益率、深成指收益率、中小板指数收益率和创业板指数收益率来代表市场报酬率。异常报酬率以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公布日为事件日,以-6至-106为估计期,根据上述回归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计算出异常报酬率为:ARi,t=Ri,t-([

事件研究法的第三步是异常报酬率的检定。仅观察异常报酬率并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因此在估计异常报酬率之后,必须分别将每组个股的事件期各期的异常报酬率加以平均和累计,并检定平均异常报酬率(记为:ARt= ARi,t)或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记为:CARt= ARt,其中t在事件期间的范围内取值)是否显著异于0。本文为了观察标的股票是否因为业绩预告披露行为而产生显著变化,对事件期内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进行T检验。

累计异常报酬率假设检验如下:H0:CARt=0,说明公司股价累计异常报酬率的变化是随机波动的结果,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影响。H1:CARt≠0,表明事件内股价变动不是随机产生的,即事件对股价是有显著影响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验统计量如下:TCAR=

,其中[S1][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SPSS 19.0软件对样本公司的股票进行检验。

首先,从表1中可以发现,事件日(即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发生日)的前5天至后15天内,普遍出现明显且持续的正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从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走势来看,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呈现出逐渐累计增加的大趋势。这可以初步说明业绩预增的讯号对股市产生的正向影响是存在的,业绩预告披露管理行为带来股票收益上升的市场反应,从侧面可以论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通过更为细致的数据层面观察可以发现,事件日当天的累计平均报酬率为1.99%,在事件日的后4天时达到最高(3.18%),也就是说,投资者在事件日后买入公司股票最多可以得到1.19%(3.18%-1.99%)的股票报酬,说明投资者将企业业绩预增的讯号视为利好消息,投资者存在以此为决策依据买入股票获得收益的倾向。管理层通过有策略地管理财务披露信息的这一动机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效应的。

同时,通过观察统计检验的结果发现,从事件日当天开始至事件日的后10天内保持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在这11天中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市场反应最为显著。事件日前5天和事件日后5天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验并不显著,一方面表明市场对业绩预告的披露不存在超前反应的行为,管理层并没有将其作为内幕消息进行操作的倾向;另一方面表明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引起股票市场反应的事件较短,一般为10个左右的开市日,从事件期后10天开始,年度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对股票收益的影响逐渐减弱。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2015年沪深两市中发生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8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观察其市场反应,对以业绩预告为代表的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投资者会因为财务披露中的利好消息产生买入股票的倾向,从而使财务披露行为对股价产生正价格效应,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正累计异常报酬。

第二,管理层可以利用财务信息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市场反应,充分发挥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有效性,通过在战略层面上有策略地对财务披露行为进行管理,可以将财务披露管理具备的经济后果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结合研究结论和理论实际不难发现,在股市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发挥委托人的监督作用[6],资本市场的壮大和股价公允性的提高使管理层愈加重视信息的力量,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成为了企业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的环境保障。

此外,利用事件研究法只能选取一个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选择的年度业绩预告是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从而影响投资者投资意向的重要部分,但是年度业绩预告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使其研究结果足以支撑财务披露管理具有有效性这一论据,还需要结合其他财务披露管理对象的研究进行探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提高,公司的股价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本文为今后进一步论证财务披露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向希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证券监管演进:一个文献综述[J].改革,2013(8):134-138.

[2] 吴水澎,陈汉文,郑鑫成.财务披露管理方式的维度观[J].会计研究,2002(9):19-24,65.

[3] 王俊秋,花贵如,姚美云.投资者情绪与管理层业绩预告策略[J].财经研究,2013(10):76-90.

[4] 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上市公司预测盈余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5(2):253-272.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篇2

关键字:决算报告 思考

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报告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建设交付使用办理财产移交的依据及考核水利工程建设成果的总结性文件。提高对竣工决算报告的认识,对于编好竣工决算报告和作好竣工基建项目的验收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水利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综合地、全面地反映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水利工程竣工决算报告包括建设工程前期费用和从筹建到竣工验收的全部费用,即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投资、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它除用货币指标来反映水利工程竣工项目的投资来源、资金运用、建设规模、工程造价、投资效果和综合效益外,而且还采用建设工期、实物工程量、主要材料消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来考核建设成果。在编制竣工决算报告时,由于及时地清理了财产、物资、债权债务,处理了工程中有关遗留问题,实现了工完场清,工完帐清,这样就能够最终正确地反映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它是根据历年的财务决算与工程概(预)算所进行的工程项目的总决算。

水利工程竣工决算报告是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办理移交财产价值的依据。水利基建项目大部门由承建单位完成,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承建单位需要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办理财产价值移交手续。办理移交财产,不仅要提供工程技术资料,而且还要提供交付使用财产的名称、规格、数量、价值等。竣工决算报告反映各项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递延资产等价值及有关资料,是使用单位接受及确定新增资产价值并登记入帐的唯一依据。正确地确定新增资产价值,对合理地提取折旧、大修,正确核算水利工程成本,搞好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着积极意义。

通过编制竣工决算报告,可以全面考核水利工程竣工项目概(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将竣工决算报告中的各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支出,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等项指标,与概(预)算相比较,可以考核各个单项工程以及分部分项目工程的投资和实物工作量的完成程度,分析工程投资的超降原因,考核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管理水平,同时可为设计单位提供技术经济指标数据。

竣工决算报告是总结建设经验的有效方法。根据水利部的要求,竣工决算报告,要由承建单位,在建项目完建后,竣工验收前,组织工程技术、财务、统计、物资等人员参加的专业班子来编制,实际上就是对整个工程的一次全面总结。通过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可以检查会计核算以及合同管理招投标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和要求。各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是否按原计划执行:物资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是否符合管理规程:整个假设是否完全按照工程技术要求进行,等等。通过检查总结,肯定成绩,揭露矛盾,为以后制定计划,加强基本建设管理,修订概算、预算定额提供基础资料。

竣工决算报告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条件。由于竣工决算报告能够正确核定新增资产价值并登记入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帐外流失,克服被侵占、挪用现象的发生。这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竣工决算报告是承建单位向国家报帐的书面材料和重要的经济档案。根据国家规定,建设项目竣工后,承建单位必须将验收机构确认验收合格的竣工决算报告,按照规定报送有关主管部门、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等,作为国家考核、批复和汇总的依据。由于竣工决算报告是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总结性报告文件,是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是重要的经济档案,必须注意保密,妥善保管,永久保存。

作者单位:辽宁省石佛寺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财务科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篇3

【关键词】 网络财务报告; 披露质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100-04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信息处理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网站对外公司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中涉及财务信息的部分被称作网络财务报告(Internet Financial Reporting)。相对于传统财务报告,网络财务报告在披露成本、广泛性和公平性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的20世纪末,国外上市公司的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存在显著差异(Flynn and Gowthorpe,1997),公司并没有意识到改进网络财务报告的潜力(Lymer and Tallberg,1997),规模越大的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水平越高(Craven and Marston,1999),企业进行权益资本融资时会在公司网站披露更多的财务信息(Ettredge et al.,200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司网络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改善,但公司规模仍是网络财务报告的稳态决定因素(Marston and Polei,2004)。相对而言,早期我国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水平显著低于美国公司(潘琰,2002),法人股持股比例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Xiao et al.,2004),管理层是否持股、公司是否聘请“四大”、审计意见类型、公司行业类型以及公司规模因素影响了公司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行为(何玉、张天西,2005)。

尽管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调查了网络财务报告水平及影响因素,但部分结论尚未达成一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证监会《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等制度背景的变化,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情况很可能呈现新的特点,影响其披露水平的因素也可能发生变化。本文随机选取160家上市公司,于2014年4―5月在和上搜索公司官方网址并访问公司网站,发现设立网站的公司比例达97.50%,远远高于何玉和张天西在2004年8―11月的统计(77.00%)。为进一步了解过去十年我国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水平的变化,本文借鉴何玉和张天西(2005)构建的网络财务报告指数体系评价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并从公司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实证检验影响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

二、理论分析

有关信息披露质量、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集中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审计特征、公司特征等方面,这些因素可划分为公司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

(一)管理者披露网络财务报告的外部因素分析

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我国政府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行为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这些制度和外在环境影响着管理者的行动,也影响着管理者披露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1)公司股权集中度。当股权过于集中时,管理者更多地以大股东利益为重。随着股权集中度的下降,管理者倾向于兼顾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可能影响到其网络财务报告行为。(2)独立董事比例。作为中小股东代表的公司独立董事可能会要求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与数量,独立董事比重越高,其对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能力可能会越大。(3)管理层持股。管理者没有或较少持有公司股票时,为了降低外部股东的监管成本,管理层有动机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以减少外部股东监督。因此网络财务报告质量与管理者持股比例负相关。(4)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大小。大会计师事务所有动力保持审计独立性及执行更严格、全面的信息披露标准,管理者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表明其接受了大会计师事务所更严格、更全面的信息披露标准,也就有可能披露更多的网络财务报告。

(二)管理者披露网络财务报告的内部因素分析

管理者接受委托经营公司资产,为证明自己有效地履行了合约所规定的义务,为争夺资本市场上更多的财务资源投入,以及防止公司被接管,他们有动机向外发送信号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1)公司的再融资动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严重不足,为争夺资本市场上有限的资金,确保融资计划的顺利实施,公司管理层应该会有更强的激励通过公司官网增加财务信息的披露,做好与投资者的沟通。(2)公司业绩。当公司业绩良好时,管理者更可能乐于同投资者进行交流,因此绩优公司通常更愿意披露网络财务信息。(3)公司规模。一般认为,规模大的公司会受到媒体、投资者、监管者等更多的关注。因此管理者会更注意其声誉的维护,从而披露更多的网络财务信息。(4)行业因素。信息技术类的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公司管理者有更强的激励披露网络财务报告。

三、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情况调查与变量设计

(一)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指数体系及调查结果

为了考察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情况以及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借鉴了何玉和张天西(2005)设计的网络财务报告指数体系,从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两个方面评价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将内容维度进一步划分为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信息和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通过逐一登陆160家样本公司网站(其中有4家没有设立官网),阅读样本公司网页信息,对各家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情况进行打分。表1列示了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指数体系及本文调查的结果,为便于比较,表中同时列示了何玉和张天西(2005)的调查结果。

从表1列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强制信息披露项目部分,披露最多的是2013年董事会决议(占比为75%),其次是2013年股东大会决议(占比72%),再次是监事会决议和2013年年报(占比同为71%),2013年中报和季报披露公司占比同为69%,其他强制性项目占比47%,与证监会交易所链接为18%。何玉和张天西(2005)对网络财务报告的统计结果表明上述各项目披露比例处于40%~50%之间,经过十年的发展建设,强制性披露部分大幅提升,尤其是财务报告披露和公司决议两个项目披露得较好,披露比例提升20%左右。

自愿信息披露项目部分,100%的公司披露了公司简介,92%的公司披露了公司新闻动态,57%的公司披露了公司组织结构,55%的公司披露了公司大事记,45%的公司披露了公司股价行情信息,34%的公司披露了高管致辞。相对于十年前,公司简介和股价行情信息两个方面披露比例提升了20%以上。

从网络财务报告披露形式来看,97%的公司披露了与公司交流、联系方式,60%的公司有英文版网页,56%的公司有内部搜索,46%的公司有网站地图。经过十年的变迁,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的披露形式有较大改善,尤其是“与公司交流、联系”项目,披露比例提高了44%,说明当前上市公司非常注重与中小投资者的交流与联系。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网络财务报告总指数平均得分12.04,网络财务报告内容指数平均得分9.45,网络财务报告强制信息指数平均得分5.62,网络财务报告自愿信息指数平均得分3.83,网络财务报告形式指数平均得分2.59。何玉和张天西(2005)的调查中,这五个方面的均值分别为7.66、6.21、3.41、2.8和1.45。可见,目前公司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的水平大幅提升。

(二)变量设计

为充分了解网络财务报告质量,本文设计的因变量包括五个:(1)Req: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指数,共9个项目总计得分;(2)Vol: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指数,共6个项目总计得分;(3)Content:网络财务报告内容指数,共15个项目总计得分;(4)Formal:网络财务报告形式指数,共4个项目总计得分;(5)Total:网络财务报告总指数,共19个项目总计得分。

自变量包括:Shrhfd10为公司2013年末前10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Indepdir为2013年末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占公司董事总体人数比例;Magshar为2013年末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Big4为公司是否聘请“四大”,若聘请为1,否则为0;Issue为虚拟变量,如公司有再融资计划,取值为1,否则为0;ROE为公司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Size为2013年末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IT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属于信息技术业,取值为1,否则为0。

本文还增加控制变量Area,如公司为北京、上海地区上市公司,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四、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自变量来源于CSMAR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通过阅读公司年报手工整理获得。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完成。考虑到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论文剔除了6家金融业上市公司,最终多元回归样本为150家。表2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可看出,五个模型都在0.01水平显著,但模型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外部的四个因素中:(1)股权集中度(Shrhfd10)对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质量的负面影响在5%水平显著,对网络财务报告内容质量和总体质量的负面影响在10%水平显著。(2)独立董事比例(Indepdir)在10%水平能够显著影响网络财务报告内容质量和总体质量。这个结果与何玉和张天西(2005)的结果不一致,表明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独立董事能够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3)管理层持股(Magshar)对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质量的负面影响在5%水平显著,对内容质量和总体质量的负面影响在10%水平显著。(4)公司聘请“四大”(Big4)仅在10%水平对网络财务报告形式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余都未通过检验,这与何玉和张天西(2005)一致,表明聘任“四大”的公司可能通过强化网络财务报告的形式来向市场传递公司的利好消息。

内部的四个因素中:(1)公司再融资计划(Issue)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五个方面都有正向影响,但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本文推测可能是样本公司中仅有12家公司过去一年有再融资计划,样本数量的有限导致这一变量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影响不显著。(2)公司业绩(ROE)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司业绩对于公司是否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财务报告没有显著影响,与前人研究发现一致,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行为具有一贯性,业绩指标变化的影响非常有限。这个结果与何玉和张天西(2005)的研究一致。(3)公司规模(Size)的假设基本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与何玉和张天西(2005)等人的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规模越大的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质量越高。(4)公司行业特征(IT)的假设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这一结果与早期研究完全不一致,表明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非信息技术类公司也完全有能力建设官网并披露财务信息,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控制变量公司所在地区(Area)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北京或上海的公司更注重通过官网加强信息披露,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本文同时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计量公司规模,用总资产报酬率计量公司业绩,用股东数量的自然对数计量股权集中度,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决定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公司规模、公司所在地区五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公司是否聘请“四大”、是否为信息技术企业、公司业绩三个因素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早期此类研究结论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质量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大幅提升,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方式较简单、财务报告数据分析处理工具缺乏、网络财务报告路标设置不明显等。目前对公司官网上网络财务报告的监管及相关法规的出台还相对滞后。未来有关部门及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关注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步的优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 Flynn G., Gowthorpe C. Volunteering financial data on the World Wide Web:A stud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from a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st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Cardiff(UK), 1997, July:67-78.

[2] Lymer A., Tallberg A.Corporate Reporting and the Internet-a survey and commentary on the use of the WWW in corporate reporting in the UK and Finlan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Annual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Graz (Austria), 1997,April:32-37.

[3] Craven B.M., Marston C.L., Financial reporting on the Internet by leading UK compani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999,8(2):321-333.

[4] Ettredge M.,Richardson V.J., Scolz S.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for investors at corporate Web sit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2,21:357-369.

[5] Marston C., Polei A.Corporate reporting on the Internet by German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5:285-311.

[6] 潘琰.因特网财务报告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2.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篇4

关键词:财务审计报告 电子化

一、财务审计报告电子化的探索与实践

早在2010年笔者曾撰文《数字签名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应用》,对审计报告的电子化进行过理论探讨。如今,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签名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已经进入了实践领域。

(一)北京市社会团体无纸化年检方案介绍。为推进无纸化办公,优化年检服务,提高年检效率,节约办事成本,北京市民政局决定,从2015年起,通过改造年检系统,推行法人单位数字证书,利用电子签章实现申报材料电子化,取消文本材料报送。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年检事务参与方,使用数字证书登录系统进行身份识别,并利用电子签章实现电子版年检申报材料报送。

电子财务审计报告是年检申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社会组织电子审计报告流程为:首先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社会组织财务审计报告电子版;其次使用数字证书签章工具,加盖单位电子签章和个人电子签章;最后向社会组织提供加盖单位和个人电子签章的电子版审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因此,采用电子签名方式的电子版财务审计报告,具备了合规性、合法性。

(二)运行效果。北京市社会组织年检无纸化工作分两期进行,首期在2015年6月前完成市级社会组织和试点区县推广任务;第二期将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将成果扩大到全市社会组织范围。首批参加无纸化年检的社会组织包括市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顺义区试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该项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利用数字签章功能实现了年检申报材料电子化、年检审查程序网络化、审核行为即时化、年检档案数字化。相关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建议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大力推广。

二、推行电子财务审计报告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服务效率,便于信息共享。审计报告的电子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可以取消文本资料的报送和传输,节约纸张,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更加环保。纸质审计报告的传输需要邮寄或专人送达,会消耗诸如交通费、快递费等相应的成本,并且在传递过程中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最快也要几小时,如果一份审计报告需要提交给不同的部门需要多次邮寄或传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报告通过网络能够快速传达,可以为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节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在建设支撑系统时,还可以选择将电子版的财务审计报告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系统中备份,来实现备案。这样,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经过授权后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网站查询到相关企业的电子审计报告,实现信息共享。

(二)打击不法中介,保护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目前社会上存在不法中介伪造、变造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等情况,极大地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声誉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只有具备出具电子审计报告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即:办理过单位数字证书和个人数字证书的事务所才能在审计报告上加盖电子签名,电子审计报告才能是合法的。现代密码技术保证了用户的数字证书和密钥是不可伪造的,所以,不法中介如果伪造、变造审计报告,他们没有合法的电子签名,无法通过验证。

(三)遏制多套账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企业出于不同目的,会存在多套账的行为,如为了申请某种资质、办理银行贷款,往往会虚增资产和利润,而为了避税目的又会隐瞒收入减少利润,然后聘请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目的的多套账分别出具审计报告。纸质审计报告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传输不方便,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银行等很难发现这一问题。于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极高的执业风险,同时也会导致国家税款流失,银行的资金安全也受到威胁。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能很方便地实时传输,每一份审计报告可以很方便地查询真伪,从而能够遏制多套账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有利于注册会计协会的行业监管。目前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制度,对于加强行业监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多数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业务报备,都是对被审计单位名称、收费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签字注册会计师等基本信息进行备案,至于完整的审计报告情况注协是看不到的。在手工签名加盖章的情况下,要实现每一份纸质审计报告都在注协备案显然也不可行。这样事务所就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业务报备,对于某些有问题的业务完全可以略去不报,注协是难以发现的。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审计报告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备案,这样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事务所的业务动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

三、财务报告电子化实施的保障

(一)建立财务审计报告电子化的支撑系统。要实现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首要的保障措施就是建立审计报告电子化所需的支撑系统,包括相应的软件、硬件、人员和相应的策略、操作规程和制度。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使用这些系统制作电子版审计报告,而其他相关方要能够接受和验证这些报告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如果需要考虑审计报告备案存储,系统还需要具有安全存储、检索等功能。

(二)数字证书的申请、发放和吊销。要实现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另一个首要的保障措施就是数字证书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 这就是说,如果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签名人必须事先获取一个由权威机构签发的数字证书,以保证文件接收者能够验证他的身份。

具体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就应当是全国和地方的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CA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进行数字证书的签发、吊销等管理。数字证书代表了某个注册会计师的身份,注协通过为其签发数字证书(USBKey),表明审核通过了注册会计师的入会申请,授予其签发审计报告的资格。注册会计师具备执业资格后,就可以使用该证书对经审核的审计报告进行数字签名来完成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数字证书的获取过程与此相同)。

(三)人员培训。一旦推行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就要分期分批地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培训。由各省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结合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开展专题培训,详细介绍和现场演示数字证书的使用方法、电子审计报告的签发流程以及网络运行环境的要求等,并且要在培训中让广大注册会计师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做到数字证书专人专用,避免法律纠纷。同时,数字证书的制作单位应该提供技术支持和电话咨询服务。

(四)数字证书的日常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颁发给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数字证书,用于表明其合法的身份,在电子财务审计报告上签名时,与实体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要求各事务所建立相应的数字证书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证书介质和证书私钥的管理,做到专人使用,确保电子签章的使用与保管与本单位实体印章的使用与保管规定一致。

(五)审计报告的实时验证。当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报告发送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审计报告使用者时,要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签章,而电子签名的结果就是以注册会计师私有密钥和原始审计报告作为已知数据运算和生成的一段新的数据,没有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制作出电子签名。

审计报告接收者会使用数字证书(公共密钥)对收到的审计报告进行验证,验证该数字证书是否由其声明的CA中心颁发,并会验证其数字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已被吊销。如果这些审核项都通过,就表明被审计单位成功核实了电子签名,证明该报告是特定的具备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审核,并且该审计报告签名以后未经改动。如果在注册会计师签名完成后,审计报告再有任何改动,都会造成签名验证失败,所以,对已签名报告的任何改动都是无效的。验证数字签名的有效性比起纸质办公条件下验证印章和签名的真伪会更容易和直观。

(六)电子审计报告的检索服务。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为不同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电子财务审计报告允许哪些人员或机构来查阅,因为财务信息是企业重要的商业机密。注册会计师协议可以提供电子财务审计报告的存储系统和查询系统,向相关方提供查询功能。

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在经过适当的授权后,可以到系统查询特定企业的审计报告,也可以公开验证该审计报告,获取到签署该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信息。至于工商部门年检时需要的财务审计报告则应该是开放权限的,工商部门可以查询到管辖范围内任何一家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审计报告。

综上所述,电子化的财务审计报告绿色环保,节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便于实现信息共享,能够打击不法中介,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还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行业监管,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大力推广。具体实施时,可以分阶段逐步推广:目前,北京市的社会团体为配合无纸化年检已经开始实施,效果良好;第二步,可以在其他城市的社会团体和经营管理好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中推进;第三步,推广到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最后,运行成熟后在全国范围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数字签名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0,(7).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篇5

关键词: xbrl财务报告;鉴证框架;xbrl财务报告元素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75-05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xbrl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应用,通过对信息数据赋予唯一的标记,能极大地提高信息处理和交流的速度、质量和效率。随着2010年10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及其技术规范的,发现仅有少数企业在实施xbrl技术规范层面出现了错误,却在通用分类标准及其编报规则层面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错误[1],这类错误将直接关系到xbrl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因此,有必要对xbrl财务报告的鉴证展开研究。

作为xbrl应用非常活跃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对xbrl财务信息鉴证业务的研究不断修正,于2009年了sop09-1[2],即对xbrl财务报告履行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鉴证程序进行了规定。

目前,学术界对xbrl财务报告的鉴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xbrl财务报告鉴证的概念框架研究。srivastava和kogan(2010)[3]首次探讨了xbrl财务报告鉴证的概念框架。他们认为应从商业事实、数据标签和元数据的可靠性出发,来对xbrl财务报告是否为纸质报告的真实反映进行鉴证。高锦萍(2011)[4]提出在纸质报告和xbrl财报二者并存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确定被鉴证单位管理层对xbrl财务报告中商业事实、元素映射和元素拓展的认定是否恰当;在替代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应对管理层关于xbrl财务报告中财务信息和xbrl实例文档的认定提供鉴证。林琳和潘琰(2011)[5]则构建了由关于xbrl实例文档数据的认定、关于xbrl实例文档元数据的认定以及关于xbrl分类标准的认定组成的鉴证概念框架。(2)xbrl财务报告的鉴证程序和方法研究。boritz 等(2009)[6]采用utc公司的案例研究了鉴证人员需要实施的鉴证程序,包括软件测试和人工检验。欧阳电平和张真真[7](2007)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先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再对电子数据进行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鉴证目标。

本文与上述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在于:(1)鉴证框架的设计思路不同。本文综合考虑了xbrl财务报告应用的并存环境与替代环境,并从xbrl财务报告元素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由总体鉴证目标、具体鉴证目标和各管理层认定所构成的xbrl财务报告鉴证的主体框架。(2)鉴证框架的验证方式不同。本文采取了双向追踪法对现行xbrl财务报告进行了鉴证,而现有的研究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构建了一个鉴证理论框架,并未采用数据进行验证。

二、xbrl环境下财务报告的鉴证框架

xbrl财务报告主要由xbrl分类标准和xbrl实例文档组成。而xbrl实例文档是基于分类标准所定义概念的事实值的集合。

(一)鉴证目标和鉴证层次

不论是在xbrl财务报告和纸质报告并存的环境,还是在xbrl财务报告替代纸质报告的环境中,xbrl财务报告都应该真实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事实。因此,无论是在并存环境还是在替代环境,xbrl财务报告的总体鉴证目标就是对xbrl财务报告是否真实、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事实进行认定。只是由于在并存环境中,注册会计师已经对纸质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了鉴证,即纸质报告已经是企业经济事实的真实恰当反映,注册会计师只需对xbrl财务报告是否真实恰当地反映了纸质报告提供合理保证即可。

xbrl规定了企业信息的表达方法,规范了信息披露的途径[8],因此,基于xbrl生成的财务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编报规则,即xbrl财务报告需具有合规性。除此之外,事项法会计理论表明会计的目的是为不同的可能决策模型提供可能相关经济事实的信息,而不是直接为不可知或假设知道的决策模型提供价值输入[9],即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

的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的事实信息进行决策。因此,xbrl财务报告中的经济事实应该是可靠的,即客观、公允、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客观经济事实,否则将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恰当性。综上所述,在xbrl财务报告总体鉴证目标的指引下,其具体鉴证目标就是对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和可靠性进行认定,而与这些具体鉴证目标相关的具体内容就构成了管理层认定的层次,由此就形成了由xbrl财务报告总体鉴证目标、具体鉴证目标和各管理层认定所构成的xbrl财务报告鉴证的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下面本文将对具体鉴证目标包含的内容(管理层认定层次)进行阐述。

(二)管理层认定层次的构成

如前所述,具体鉴证目标是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和可靠性,而具体鉴证目标又可以分解成以下管理层认定,其中:

1.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

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包括了如下两个方面的认定:

(1)分类标准的有效性:是指企业编制的分类标准遵循技术规范(xbrl 2.1)和分类架构(frta 1.0)的规则。 (2)实例文档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的实例文档遵循技术规范(xbrl 2.1)和实例标准(fris 1.0)的规则。

2.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xbrl将数据的定义、内容和表现相互分离[8],即xbrl财务报告元素由元素标记和元素数据两部分组成,因此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包括元素标记的可靠性和元素数据的可靠性。

(1)元素标记的可靠性组成内容。1)元素标记的完整性:是指企业的经济事实都已经用元素标记表示。具体来说,它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认定:基本元素标记的完整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包含企业的经济事实所对应的所有基本元素标记;扩展元素标记的完整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包含企业的经济事实所对应的所有扩展元素标记。2)元素标记的匹配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的元素标记与企业对应经济事实的实质是匹配的。3)元素标记的一致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元素标记的属性及其间关系(展示、计算关系等)与企业对应经济事实一致。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的认定:属性一致是指xbrl财务报告元素标记的属性(借贷、时间类型属性等)和企业对应经济事实一致;关系一致是指xbrl财务报告元素标记之间的关系(展示、计算关系等)与企业对应经济事实之间的关系一致。4)元素标记的存在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的元素标记均用来表示企业的经济事实,没有多余或误导性的元素标记存在。

(2)元素数据的可靠性。1)元素数据的准确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的元素数据与企业对应的经济事实是一致的。它包括:金额准确:是指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数据的金额与企业对应的经济事实一致;符号准确:是指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数据的符号与企业对应的经济事实一致;上下文、单位准确:上下文是元素数据的背景信息,包括报告主体、报告期间和报告场景的信息。单位是元素数据的计量单位。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数据的上下文、单位应与企业对应的经济事实保持一致。

2)元素数据的存在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的元素数据均来源于企业的经济事实,它们是确实存在的、已发生的、且与被鉴证单位有关的数据,即没有多余或误导性的数据存在。

三、基于xbrl财务报告鉴证结果的实证研究

利用上述鉴证框架,采取双向追踪法对xbrl财务报告进行鉴证。

(一)样本选择

随机选取了2011年深沪两市12年基本行业内的5个样本行业共120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

目前在中国,xbrl财务报告与纸质报告处于并存环境,因此,该环境下的总体鉴证目标是xbrl财务报告是否真实恰当地反映了纸质报告。由于这些上市公司均使用了各证券交易所提供的xbrl财务报告报送软件,其财务报告基本上都满足合规性的要求,只需对样本公司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鉴证。

由于对重大错报的判定不是本文的重点,将把所有发现的错误算作错报。在鉴证程序的选择上,本文采取了双向追踪法。

(二)实证结果分析

在所有的样本中,总共存在了433个错报,平均每个报告出现3.61个错报。将从错报类型与报表类型两个角度来探讨错报原因。

1.按照错报类型统计的结果分析。

按照违反认定的类型(错报类型)对发现的错报进行统计(表1)。发现现有xbrl财务报告中存在三大类错报,其中,违反元素标记完整性的错报个数最多,为282个,

占比高达65.13%;其次是违反元素数据准确性的错报,为150个,占比34.64%;最少发生的错报是违反元素标记匹配性的错报,只有1个。

(1)在违反元素标记完整性的错报中,违反基本元素标记的完整性(基本元素标记的缺失)是最常出现的错报,占比高达57.28%,这说明一些企业在编制xbrl财务报告时,没有选择通用分类标准中的元素标记来表达纸质报告的某些经济事实。比如,纸质报告中列示了“应收股利”或“应付股利”项目,而xbrl财务报告中没有出现该元素标记。这可能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的人员对通用分类标准的不熟悉所致。而违反扩展元素标记的完整性(扩展元素标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xbrl 财务报告中元素标记的信息粒度粗于纸质报告对应的经济事实,即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标记所表达的事实较纸质报告对应的经济事实更具有概括性。例如,纸质报告中列示了“取得融资租赁收到的现金”项目,而xbrl财务报告中对应元素标记为“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它表达的信息概括性较前者强,不能完整地反映纸质报告中披露经济事实的实质。因此,为了保证完整的信息披露,企业应该基于通用分类标准中的元素标记来创建扩展元素标记。

(2)在违反元素数据准确性的错报中,发生次数较多是违反金额准确性的错报(金额错误),达到了33.95%的比例。比如,纸质报告中“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的金额为4.29亿元,而xbrl财务报告中该金额为14.29亿元,差异高达10亿元。这类错报可能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人员的疏忽所致。而违反符号准确性的错报(符号反向)都发生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比如,纸质报告中“专项储备”的子项目“本期使用”的金额为“-2.02亿元”,而xbrl财务报告中该金额为“2.02亿元”,差额高达4.04亿元。这些错报同金额错误一样可能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的人员疏忽所致。

(3)唯一的一个违反元素标记匹配性的错报(元素标记不匹配)也发生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即在纸质报告中,“利润分配”中少数股东所减少的权益是由于提取盈余公积而形成的,在xbrl财务报告中却把这种减少的权益归于对股东的股利分配。这可能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的人员对某些元素标记的含义不了解所致。

2.按照报表类型统计的结果分析。

显示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错报比例依次由高到低分别为51.04%、29.79%、9.93%和92.4%。这说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都是容易出现错报的报表,这应是cpa鉴证要重点关注的。

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最多的错报类型是金额错误,共有67个,达到该报表错误总数的51.94%,其次是基本元素标记缺失的错报发生了48次,占比37.21%,最少发生的是扩展元素标记缺失的错报,仅有14个。在利润表中,基本元素标记的缺失是最容易发生的错报,共有200次,达到该报表错误总数的90.50%。在现金流量表中,只发现了33个金额错误,7个扩展元素标记缺失的错报。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存在符号反向和元素标记不匹配的错报,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不同报表进行鉴证时,应着重关注各报表中容易出现的错报类型。

(三)实证结论

根据错报统计的结果,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提高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1.推进通用分类标准的贯彻实施。实证结果表明,在xbrl财务报告中出现的主要是基本元素标记缺失的错报,这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的会计人员对通用分类标准的不熟悉所致。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通用分类标准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加快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工作。同一行业的企业披露内容具有相似性,因此,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不仅能大大降低xbrl财务报告中扩展元素标记缺失等错报的发生率,也能增强xbrl财务报告的标准化程度。

3.加强对xbrl财务报告质量的人工校验以及完善编制流程的内部控制。金额错误和符号反向错报的出现会影响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除了加强对xbrl财务报告质量的人工校验外,完善xbrl财务报告编制流程的内部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它能从源头上降低xbrl财务报告的出错率。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xbrl财务报告元素的角度,本文尝试构建了由总体鉴证目标(xbrl财务报告真实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事实或者纸质报告)、具体鉴证目标(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和可靠性)和管理层认定组成的xbrl环境下财务报告的鉴证框架,

并在总体鉴证目标的指引下,将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分解成与分类标准的有效性和实例文档的有效性相关的认定,将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分解成与元素标记的可靠性和元素数据的可靠性相关的认定,这些内容组成了管理层认定。并采用了双向追踪法对上市公司xbrl财务报告进行了鉴证,发现了基本元素标记的缺失是最常出现的错报。针对现有xbrl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推进通用分类标准的贯彻实施、加快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加强对xbrl财务报告质量的人工校验以及完善编制流程的内部控制来提高xbrl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推进xbrl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http://mof.gov.cn/pub/kjs/zhengwuxinxi/kuaijiguanlidongtai/201108/t20110810_585875.html.

[2]aicpa. statement of position 09-1:performing agreedupon procedures engagements that address the completeness[m].accuracy or consistency of xbrltagged data. aicpa.org, 2009.

[3]rajendra p.srivastava, alexander kogan. assurance on xbrl instance docu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asser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1):261-273.

[4]高锦萍.xbrl财务报告审计模型及实现机制:一种框架研究[j].审计研究,2011,(3):74-80.

[5]林琳,潘琰.xbrl鉴证业务理论基础构建[j].当代财经,2011,(8):110-118.

[6]boritz j.efrim, no won gyun. assurance on xbrlrelated documents:the case of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23):49-78.

[7]欧阳电平,张真真.xbrl的应用及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和挑战[j].审计月刊, 2007,(3):16-18.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篇6

【关键词】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 分类标准; 实例文档; 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81-04

一、XBRL技术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的网络财务报告语言,是当前网络财务报告的一种新兴形式。在XBRL应用环境下,政府部门、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和监管机构,根据XBRL国际组织制定的XBRL技术架构制定出符合财务报告标准和监管标准的XBRL分类标准,企业按照分类标准对财务数据格式和内容以特定的词汇和语法进行标记,生成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实现财务数据的标准化。

这种标准化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解决了传统网络财务报告形式在数据编报和使用上的诸多问题:对于财务报告编报者而言,基于XBRL的可扩展性,以及内容和显示格式的可分性,可以实现一份报告同时满足多方的不同需求,解决了财务报告的重复编报问题;对于XBRL格式财务报告使用者,基于XBRL格式报告的计算机“可读性”,借助于相应的软件,可以实现财务报告的自动横向和纵向的比对分析,提高了数据的转换和利用效率。

二、XBRL在我国的应用模式

(一)XBRL在我国证券行业的应用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证券业的主管部门,早在2002年就意识到XBRL技术的优越性,并于同年5月以该技术为标准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以此为开端,沪深证券交易所陆续将XBRL技术应用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业务中。

1.上交所XBRL技术应用

上交所在自主制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采取“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策略,推动XBRL技术在上交所的应用:2002年上交所将XBRL技术纳入新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2003年底上市公司XBRL信息披露标准化报送系统投入使用;2004年完成了上市公司第一季度报告、中报摘要、年报摘要和年报的XBRL全文披露;2005年上交所实现了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的所有公司都采用XBRL格式报送了季报、年报全文。2007年所有上市公司都加入了标准化报送系统;自2008年上交所要求所有的沪市上市公司在披露2008年年报的同时,必须同时提交一份XBRL格式的年报全文。按照上交所2013年12月修订的XBRL实例文档编制和报送流程,上市公司报送的XBRL格式文档在自我校验和上交所检验合规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披露系统。当前,信息使用者可以登录上交所网站“上市公司XBRL”模块,查阅上交所展示的不多于5个公司基于不同年份XBRL格式财务数据进行同行业横向比对分析的数据。信息使用者也可以查阅上交所展示的某一特定公司5年的纵向比对分析数据。

2.深交所XBRL技术应用

为了推动XBRL技术在深交所的应用,2003年6月,深交所成立了“XBRL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标准”项目小组,该小组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制定了深交所上市公司XBRL格式财务报告的分类标准。2004年6月,深交所启动了基于该标准的“XBRL应用示范”项目。2005年1月,深交所所有上市公司登录“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制作系统新版1.0”编制2004年度XBRL格式财务报告。当前,深交所上市公司通过“XBRL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模板进行XBRL数据的填报,平台对提交的披露数据自动进行校验并提交。信息使用者可以登录深交所“XBRL互动平台咨询系统”,查阅深交所展示的不多于5家公司基于XBRL格式数据进行的横向分析和某一具体公司的纵向分析的信息展示[1]。

3.证监会基金项目XBRL技术应用

为了实现基金信息披露的结构化和规范化,2005年上交所启动了基金信息披露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工作。在证监会的大力推动下,2007年5月由上交所信息中心在基金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新的基金信息披露XBRL分类标准。5月下旬,证监会以标引规范的形式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XBRL标引规范(Taxonomy)》。基于该标准指引,2008年1月证监会选择7家试点基金公司开展季报试报工作。自2008年第三季度,基金公司可通过证监会基金信息披露网站报送基金季度报告XBRL文档。2009年1月,全行业可通过该网站报送基金净值日报XBRL文档。2009年7月20日,作为中国证监会子网站的基金信息披露网站正式上线,当前信息使用者登录该网站的“XBRL应用”界面,可以查阅某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近3年基金净现值表现曲线图,也可以查看不同基金、某一基金的同比和环比数据的比较信息的展示。

(二)财政部XBRL应用项目

基于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本着“积极稳妥、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分步推进”的原则,从2010年到现在,以财政部为主导的会计信息化委员会一直在积极探索XBRL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2011年6月,在财政部XBRL技术试点项目中,首批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13家大型企业(包括10家同时在国内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和12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国内A股主板上市公司审计客户共591家,成功地向财政部报送了2010年度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与此同时,财政部联合中国银监会成功地以通用分类标准为基础,了银行监管报表扩展分类标准,同年12月,财政部了石油和天然气扩展分类标准。

2012年,财政部分别成立了银行业和地方大中型企业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课题组,指导参与企业XBRL技术项目的实施工作。截至2012年10月底,财政部完成了82家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24家上市公司)和18家银行提交的2011年度XBRL格式财务报告的验证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财政部和银监会同步启动了通用分类标准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并于2012年12月了银行业行业扩展分类标准[2]。

2013年,财政部在XBRL行业扩展分类标准制定的基础上,继续开展XBRL技术的实践应用。实施的企业包括186家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6家,地方国有大中型上市企业41家,非上市公司124家,上市保险公司5家),3家实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大型企业以及18家(其中16家为上市公司)实施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11月底,所有实施企业通过财政部XBRL财务报告试运行系统报送了经过验证的2012年度XBRL格式财务报告[3]。

截至2014年9月底,参与财政部XBRL项目实施的14家大型企业、18家银行、5家保险公司和205家地方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财政部XBRL财务报告网络报送系统报送了经过人工校验和系统检验的2013年度XBRL格式财务报告。同年,国资委、财政部了《国资委财务监管报表XBRL扩展分类标准》,并选定13家中央企业进行试点工作。

在2014年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3月财政部了2015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作为行业模块,新版通用分类标准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银行业两项行业扩展标准整合到通用分类标准中。基于新的通用分类标准,按照2014年的模式曾参与2013年XBRL项目的14家大型企业、18家银行、5家保险公司以及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通过财政部的XBRL财务报送系统向财政部报送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基于新版通用分类标准,2015年财政部开始研究制定保险、证券行业分类标准的工作[4]。在2015年工作的基础上,财政部继续加强与各监管部门的合作,将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在中央企业、金融机构、证券监管、保险监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作为2016年的工作要点之一。为了加大XBRL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2016年财政部还将开展XBRL应用典型案例研究并集结成案例库的工作[5]。

三、我国XBRL技术应用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梳理我国近几年XBRL在我国的应用,可以总结出XBRL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模式:各报送主体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编制XBRL格式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既包括在证券市场上应用的上市公司XBRL分类标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XBRL标引规范等,也包括财政部试点企业应用的企业会计准则XBRL通用分类标准、银行业以及石油、天然气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等;各财务报告报送主体通过不同的报送系统向不同的监管者报送数据,这些经过验证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存储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和财政部的XBRL数据库中;目前,在证券市场上有基金XBRL信息披露和沪深交易所相应的XBRL展示平台,而财政部当前还没有对外提供XBRL数据分析的展示平台。

XBRL技术应用流程通常包括:XBRL格式数据的生成―验证―网络报送―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展示,根据我国目前XBRL技术应用模式,按照各编报规则,XBRL数据在报送并存储到各应用主体的数据库之前,都是经过验证的格式良好的合规数据,在应用模式的数据存储阶段,没有显现出明显的问题。但在XBRL数据生成和分析利用阶段目前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现分别予以说明:

(一)XBRL数据生成过程中的重复编报问题

XBRL的可扩展性是该技术的主要特性之一,基于财务报告的不同需求,可以对报告内容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扩展。XBRL技术同时可以实现内容和显示格式的分离,对于一份经过足够扩展的分类标准编制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求使用XSL(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可扩展样式单语言)编制不同的样式单,进行不同报表内容的输出。这样一份XBRL格式财务报告就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解决了目前财务报告编制方重复编报问题。

然而,从梳理的我国当前XBRL应用模式看,无论是在证券市场的应用中,还是在财政部开展的XBRL技术应用项目中,各财务报告编制主体要按照不同的标准编制XBRL格式财务报告。同时也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参与财政部XBRL技术试点项目的实施企业中有很多是上市公司,按照财政部报送要求编报XBRL格式报告的同时,还要按照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要求另外编报一套XBRL格式财务报告(本文不考虑在境外上市公司报送情况)。可见,目前对于XBRL格式财务报告编制者而言,并没有从繁重的报表编制工作中解脱出来,相反,对于上市公司同时按照不同标准编制不同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其编制工作甚至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如果我国继续按照这种模式在税务和保险等更多领域应用该技术,不能实现一份XBRL格式财务报告同时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编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XBRL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及其优越性的发挥。

(二)XBRL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的难获得性问题

从理论上讲,基于XBRL技术编制的标准化财务报告,可以实现财务数据的计算机“可读”性,借助于相应的应用软件,不同财务报告信息需求者,可以从中识别、提取、分析、处理所需的财务数据,满足不同的分析需求。

然而,信息需求者要分析这些数据,首要的条件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得到这些适宜于计算机读取的XBRL实例文档,如果没有这些文件,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即使有再成熟的应用软件,也无法达到对数据分析利用的目的。从梳理的我国当前XBRL应用模式可以看出,经过验证的格式良好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向财政部、沪深交易所和证监会报送平台提交后,数据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中。在当前我国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还没有成熟的商业运用背景下,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实现从这些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的目的。再从这些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的产生源头――各报送企业说起,对于财务信息外部使用者而言,在这些企业的官方网站很容易查阅到PDF格式的网络财务报告,但几乎查阅不到使用XBRL语言编制的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因为目前还没有哪家企业将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到官方网站上。虽然在XBRL技术推广应用的相关网站有一些XBRL实例文档样例供信息使用者下载使用,如证监会基金信息披露网站了16个实例文档样例,但与已经存储在各自数据库中的大量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比较来说,这些样例远远不能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如果企业把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到网络上成为常态后,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从数以千万计的实例文档中搜索到想要的数据,目前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2.XBRL数据的不易使用性问题(软件产品的开发问题)

假设不存在本文上面提到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的难获得性问题,即信息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获得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选择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读取和分析”就是信息使用者下一步要做的主要工作。也就是说,要发挥XBRL技术的最大优越性,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市场上要有可用的相关软件产品。

XBRL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使用的软件包括分类标准编辑软件、实例文档生成软件、实例文档验证软件、实例文档展示软件、实例文档搜索软件和实例文档分析软件等众多软件工具。回顾近年来XBRL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之路,可以对我国XBRL相关软件产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上交所在最初推动XBRL技术应用时与上海新利多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相关报送软件,供上市公司免费使用。财政部在2009年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软件开发商要积极开发符合XBRL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和通用分类标准要求的财务软件。在财政部组织的2011年实施通用分类标准项目时,试点企业可以使用自主选择的或者财政部提供的软件进行XBRL格式财务报表的编制。2012年是我国大部分XBRL软件首次推向市场的第一年,财政部针对实施企业报送的文档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与XBRL软件厂商联系沟通,对相关软件进行完善。2013年,约有九成地方国有大中型实施企业选择了本土公司的软件和咨询服务。同年11月,国家认监委和财政部推出了《关于开展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软件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据此组织和开展XBRL软件认证工作。在随后的几年中财政部鼓励实施企业在进行XBRL财务报告编制和验证工作中使用经过国家认监委认证的软件。截至2015年11月,在XBRL中国官方网站上展示了最新的经过认证的12家企业的XBRL软件产品。这些XBRL软件产品有一个共同特性:都包含分类标准扩展、实例文档生成和校验功能[6],这些功能在近年的试点实施企业实践应用中得到了提升和验证。但其他XBRL数据应用软件如XBRL数据分析软件,虽然也有生产厂商推出了XBRL分析工具,如普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但从目前XBRL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看,这些软件的分析功能大多是从监管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不同信息需求者千差万别的分析需求,其开发的软件产品还远没有满足现在以及将来的数据分析需求。如果相关XBRL软件开发不能紧跟不断增长的XBRL格式财务数据解析的需要,这些数据的应用就会大打折扣,XBRL技术的推广应用就失去了活力。

3.XBRL格式财务数据的不能共享性问题

从梳理的我国当前XBRL应用模式看,沪深证券交易所、证监会和财政部分别有各自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的报送系统、验证系统、数据存储和分析系统,而且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是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编制,其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不能利用XBRL技术的优越性实现多部门对经济运行状况的联动监管,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分析利用,如沪深证券交易所的XBRL项目,其数据也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因为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基于不同的XBRL分类标准编制XBRL格式财务报告,而且其数据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中,数据横向或纵向的可比性还不能很好地实现。对于同时在两个证券市场投资的投资者,使用XBRL技术实现对不同市场数据的比对分析还不容易实现。考虑到XBRL技术应用的成本,如果一个国家的监管部门(从目前监管部门是XBRL技术应用的主要推动者来看)都各自建有独立的XBRL技术应用系统,不但难以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出现某些重复建设问题,无疑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实施XBRL技术项目的社会效用就会降低。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规定XBRL实施企业XBRL格式财务报告实例文档的披露义务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篇7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报告试编

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概念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通常也叫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指各级政府为了科学、准确、完整地计量和反映当期政府财务应收应付情况的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政府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入费用表和当期盈余与预算节余差异表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以及根据报告内容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的相关分析等。从报告的试编情况来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应用,是公共财政管理的正确举措。

二、我国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工作现状

(一)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现状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从2010年底起正式开始,政府选取了广东、浙江、哈尔滨等省市进行了政府财务报告试编工作。为了夯实试编基础,各级财政部门力争广泛收集财务报表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努力使其价值得到准确体现。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清理核实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编制相关财务报表、审计、报送、公开和分析等环节。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就是要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努力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各个环节。从各省市试点的情况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在探索路径、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正式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东省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的成效

财政部于2010年底启动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选择广东省等11个省份参与试编省级层面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2011年试编范围扩大到23个省、直辖市;2012年试点延伸至地级市。2015年底,广东省地市一级试编工作试点地区覆盖面达到100%,2016年底,广东省实现市、县(市、区)试编工作全覆盖,到2017年广东省全省市、县全部纳入试编范围。

一是基本掌握了试点地区政府的基本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从而使得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仅可以全面反映资产状况、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还可以促进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和效管理有机配合。二是通过试编工作的进行,各级财政部门为正式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初步了解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报内容、编报方法和编报要求等;三是为政府会计工作培养了人才,通过权责发生制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中的合理应用,组织新制度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了相关试编人员对政府会计工作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为政府会计改革积累了力量。

三、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临的困难

(一)组织协调难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是以多套财政和部门的报表为基础,通过转换、抵销、调整、合并后形成。单一个地级市而言,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工作要汇总财政部门内部的各个科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市级预算单位的相关财务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企业,而且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的,所以资料本身的质量就不同。另外资料的计量口径也不全部相同,编制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这就给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如果对相关组织协调工作不上心,那么编报进度和编报质量将会堪忧。

(二)资产核实难

政府资产顾名思义就是归政府所有和支配的各类经济资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政府资产定义为除了法律明确界定的个人私有财产以外的所有经济资源。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政府资产范围又如此广泛,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之前也没有将矿藏、河流、土地、道路等国有资产列入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各级政府的信用资产和知识产权也没有估价入账,因而政府资产价值很难准确反应。

(三)报表转换难

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指标是根据多种报表中的数据转换而来的,数据衔接、调整工作、抵销关系错综复杂,而且由于综合财务报表尚处于试编状态,因而报表转换存在极大的困难。例如,往来款项由于没法落实到具体单位而不能一一抵销。省厅为了指导单位做好转换、抵销、调整等试编工作,专门下发了将所有需要转换、抵销、调整的决算报表汇总在一张表上的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汇总表,采取转换金额、调整金额、抵销金额三者叠加的方式在金额栏中进行处理。以上情形,为报表转换工作带来诸多阻碍。

四、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策建议

(一)促进政府会计改革,夯实报告编报基础

一是要研究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总会计都适用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加快构建完善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二是明确政府会计核算主体,清算核实政府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应尽快带头进行资产清查工作,清算核实政府储备物资和公共基础设施等,依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归入会计核算体系。

(二)统一报表编制口径,完善报表编报体系

一是规定国有企业的划分标准。财政部最好明文制定出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国有企业的划分方法,使各地的划分标准相统一,进而使得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二是统一财政收入报告口径。如果财政收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既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又有可能高估财政收入,还会导致收入调整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受到质疑,未入库税收收入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去除已入库以前年度税收,增减数据没有现成报表,可靠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难免会减弱。

(三)提高编制人员素质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编制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强对政府综合报告制度、政府会计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下级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对下级部门反馈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加强编制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和编制工作实践,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经验的人才队伍。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应当遵循渐进式改革路径,在继承基础上注重经验的摸索与积累,根据已经印发的用于试点阶段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各地方、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并确保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余应敏.推行应计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是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由欧债危机谈起[J].财政研究,2014(2):35-40.

[2]崔学刚,叶康涛,荆新,等.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与国家治理一一第六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5(7):92-95.

财务管理实验报告篇8

财务披露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试图影响企业信息受众的决策和印象的企业行为。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成熟,股票公开交易市场价格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代表指标。而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对公司的认知与管理层预期往往具有较大的偏差,对股价的公允性和稳定造成影响。因此管理层具有通过主动对财务披露的内容、时点、披露对象、可理解程度、置信度等方面进行管理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调整投资者的市场预期,从而影响企业股价的动机。充分发挥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战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年度业绩预告是在年报披露之前管理层对外公布的企业盈利预测和解释,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是管理层财务披露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以企业年度业绩预告作为企业财务披露管理的代表,旨在研究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的市场反应和经济后果,论证其对股价及企业价值影响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财务披露是委托关系下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一种衍生行为,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乃至上升为理论,说明了财务披露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市场中各个信息受众对其的重视。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较为丰富。Holthausen and Verricchia(1988)引入“信息披露反映系数”分析价格变化是如何依赖于信息披露。雷敏等(2005)发现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精使投资者缺乏正常判断和接受信息的基础,将带来低下的市场效率。这些理论为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论证上的支撑。孙蔓莉(2004)用印象管理来解释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的心理动机。此类财务披露动机和行为倾向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业绩预告作为自愿性披露信息是重要的财务披露管理对象。许多文献表明,管理层盈余预告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有助于减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以业绩预告披露之后的市场反应验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意义。   

上述研究成果对系统地理解财务披露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随着国内经理市场的丰富和健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经理人也开始重视财务披露管理,并将其上升为企业战略高度。但是在目前的实证研究当中,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和财务披露的时间管理方面,鲜少见对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财务披露管理进行实证分析,论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由于业绩预告的披露对股票报酬的影响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方向性,预告盈余较上年同比增加的消息将对股票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预告盈余减少的消息则可能导致股价下降。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需要将业绩预告的企业分类,避免股票报酬产生不同方向影响的样本在平均化的过程中相互抵消而减弱实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择沪深两市截至2016年3月31日所有已2015年度业绩预增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不全且事件期内已发生其他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的样本后,抽取80家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财务披露管理行为对股票报酬率的影响。这80家样本公司包含了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以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结果的代表性。本文将2015年年度业绩预告日作为事件日,将事件日前5天至事件日后15天(共21天)定义为事件窗口,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

(二)事件研究法的结构和步骤

事件研究法是探讨事件发生前后标的公司股票价格(或企业价值)反应的经验研究方法,以特定事件日为基准,通过研究事件日前后股价报酬的变化,衡量标的股票价格因为该事件所受的影响。事件研究法是研究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实证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其事件期中样本的报酬率是否有显著异常的情形,来探讨某资讯的有效性。    

事件研究法的第一步是事件日、估计期和事件期的确定。本文对三者的设定如下:事件日———以2015年年度业绩预告日作为事件日的当天,定义为第0天;估计期———以事件日的前6天至事件日前105天(共100天)作为估计期间,以此来计算样本公司股票的期望报酬率;事件期———以事件日前5天至事件日后15天(共21天)作为事件期间,以此来观察业绩预告公告前后的市场反应。    

事件研究法的第二步是异常报酬率的定义和估计。一般而言,需要先设定在假设所要研究的事件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标的股票预期的报酬率(正常收益),再以标的股票在所要研究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报酬率减去标的股票预期的报酬率,得出异常报酬率的估计值。个股报酬率通过下式衡量:Ri,t=Pi,t-Pi,t-1Pi,t-1,其中Ri,t为i公司在t期的股票报酬率,Pi,t、Pi,t-1分别为i公司在t期、t-1期的股票价格。    

本文采用风险调整法建立个股的预期报酬率。回归模型如下:Ri,t=αi+βi×Rm,t+缀i,t,其中Rm,t代表的是大盘指数收益率,本文根据选择的样本来源,选用相应上证综指收益率、深成指收益率、中小板指数收益率和创业板指数收益率来代表市场报酬率。异常报酬率以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公布日为事件日,以-6至-106为估计期,根据上述回归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计算出异常报酬率为:ARi,t=Ri,t-(α1+β1Rm,t),其中t∈[-5,15]。    

事件研究法的第三步是异常报酬率的检定。仅观察异常报酬率并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因此在估计异常报酬率之后,必须分别将每组个股的事件期各期的异常报酬率加以平均和累计,并检定平均异常报酬率或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其中t在事件期间的范围内取值)是否显著异于0。本文为了观察标的股票是否因为业绩预告披露行为而产生显著变化,对事件期内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进行T检验。    

累计异常报酬率假设检验如下:H0:CARt=0,说明公司股价累计异常报酬率的变化是随机波动的结果,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影响。H1:CARt≠0,表明事件内股价变动不是随机产生的,即事件对股价是有显著影响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验统计量如下:,其中S1为估计期中i公司残差项变异数的平方根,m为事件期的天数,N为样本个数。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SPSS 19.0软件对样本公司的股票进行检验。    

首先,从表1中可以发现,事件日(即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发生日)的前5天至后15天内,普遍出现明显且持续的正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从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走势来看,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呈现出逐渐累计增加的大趋势。这可以初步说明业绩预增的讯号对股市产生的正向影响是存在的,业绩预告披露管理行为带来股票收益上升的市场反应,从侧面可以论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通过更为细致的数据层面观察可以发现,事件日当天的累计平均报酬率为1.99%,在事件日的后4天时达到最高(3.18%),也就是说,投资者在事件日后买入公司股票最多可以得到1.19%(3.18%-1.99%)的股票报酬,说明投资者将企业业绩预增的讯号视为利好消息,投资者存在以此为决策依据买入股票获得收益的倾向。管理层通过有策略地管理财务披露信息的这一动机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效应的。    

同时,通过观察统计检验的结果发现,从事件日当天开始至事件日的后10天内保持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在这11天中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市场反应最为显著。事件日前5天和事件日后5天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验并不显著,一方面表明市场对业绩预告的披露不存在超前反应的行为,管理层并没有将其作为内幕消息进行操作的倾向;另一方面表明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引起股票市场反应的事件较短,一般为10个左右的开市日,从事件期后10天开始,年度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对股票收益的影响逐渐减弱。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2015年沪深两市中发生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8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观察其市场反应,对以业绩预告为代表的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投资者会因为财务披露中的利好消息产生买入股票的倾向,从而使财务披露行为对股价产生正价格效应,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正累计异常报酬。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