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美术鉴赏论文8篇

时间:2022-07-18 05:55:42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篇1

关键词:高中美术人文精神鉴赏

人文性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美术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美术定位为人文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更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

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今我国学校美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为如此,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舞台

美术教育,本身属于人文形态的范畴,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是美术课程人文性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美术的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二)在美术课堂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其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人文教育。

(三)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新的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要特色,从课本外观上看,精美的印刷及版式首先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读下去的渴望,这种设计本身就具有了人文的价值——在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审美需求的过程中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从结构上看,采取单元组课、专题呈现、多元交叉、循环递进的方式构成课本结构。这就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主动性的发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具体的课题中,都有明显的标识。“学习提示”、“作业要求”、“活动建议”,“相关链接”以及“学业评估”等栏目的设计均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与尊重。新版的教材无论从设计样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对文化情境创设、涵养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美术鉴赏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美术鉴赏课,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生成、发展人文精神,那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达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标呢?

(一)教师要做适应性调整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不断铸就自身的人文精神、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及时的转变教师角色。

1、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根本,也是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提高素质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更加符合时尚,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强调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新课程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转变角色

师生角色要有新的定位,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启迪思想,组织和促进学生多渠道的获取,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里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探索与他们学习相关的问题,并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避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开放自己的心态,努力摈弃权威习惯,以模拟接受学生的观点作为开始,把教师和学生变成一个整体,共同进行有成效的学习、讨论、探索、交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二)用人文的方法引领学生鉴赏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巧妙启发、创设情境等手段,引起主体积极的体验、理解与感悟活动,这种方法因其处处以尊重人、发展人为价值取向,因此称之为人文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解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采取人文的方法,正是因为它强调了体验,强调体验就意味着让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

(三)在引导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突出道德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核心,具体到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就是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以足够的尊重,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概念。人的个性发展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先天的带有遗传性质的生理发展因素,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并由此把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理想模式;其次,在美术鉴赏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会因人文精神而生彩,人文精神更会因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获得了栖身之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探索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才能让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中高扬。

参考文献

1、刘东:《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及追求》,《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7期

2、李永萍:《关于对美术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探讨》[D],硕士论文,2006-08-08

美术鉴赏论文篇2

目前,高中美术鉴赏课不具备较高的学习效率,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以及价值观和审美观,其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体现:

1、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始,宗旨就是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美术鉴赏课不仅仅将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宽,还能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对于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谓是功不可没。但一些学校及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它是插入到文化中的一门休闲课程。这种认识阻碍了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发展。

2、学生文化课负担过重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高中学生由于过重的文化课负担,而使学习美术鉴赏课上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必然会使素质教育无法顺利开展下去。多数学校目前仍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课上,即便有兴趣学习美术鉴赏课,但也是有心无力,导致了美术鉴赏课具有较低的教学效率。

3、教师的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依然采用学生听、教师讲的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能认真学习美术课程。同时,还有一些教师只传授单纯的知识,对于学生情感意志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不重视,使这门课程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教学模式与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不适应,一些教师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只能传授有限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只能粗略的了解美术鉴赏知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由于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具有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无法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二、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对策

为了真正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以便对学生的内在修养进行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学习环境进行创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件美术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欣赏角度,并且在不同的层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学生才能勇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对相应的学习情境进行创设,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这节欣赏课时,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之间还可展开辩论,进行作品的交流,发表对美术鉴赏标准的不同看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对作品的魅力才能切实感受。

2、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尊重,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上欣赏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时,将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展示给学生,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基本情况进行适当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所诠释的思想感情进行思考。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并给出补充和评价。

3、延伸课堂知识,对教学模式进行丰富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应与当地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现结合,进行适度的延伸。将教学场地设在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间作坊或者是美术馆,对教学模式进行丰富。例如,在上当地艺术作品欣赏课时,事先要在做好和当地艺术作坊的沟通工作,之后在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带领学生点评和欣赏真实的美术作品。这样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不单单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对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

三、结语

美术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校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术鉴赏论文篇4

关键词: 美术鉴赏课 高中生 人文精神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具有人文教育功能。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舞台,它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欣赏,广泛接触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态,达到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谨求教于方家。

一、注重讲述人文知识

美术教师大多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美术鉴赏课有别于专业课程,它更强调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紧随时代的发展,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并掌握促进学生人文修养的教学方法。

举例而言,在鉴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教师不仅要分析画中人物和笔法,还要讲述画面背后的人文历史知识。它不仅是一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在介绍完画作的历史背景之后,为了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收藏热”,教师还要进一步讲述该画作八百多年的流传史。作为帝王权贵争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在这些悬念迭起的故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欣赏这类作品时,教师不仅可以把作品放在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解读,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还可以通过对其收藏历史的梳理,加深学生对文物收藏的理性理解,以及对国宝的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可以借助文学知识诠释绘画。譬如在鉴赏南宋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教师除了讲解画面的色彩搭配、构图等外,还应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诗句,如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进而讲述该诗的创作背景,将诗人虽然政治失意、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介绍给学生。这样搭配欣赏,便可以让学生轻松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二、激感认同,培养人文精神

在讲述人文知识的基础上,美术鉴赏课还应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毕竟,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教师的任务之一便是将作品蕴含的思想准确传达给学生,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来培育其人文精神。具体而言,这可以从情感的微观(个体、日常生活)和宏观(民族、国家)两方面分析。

1.微观方面。

在课程伊始,教师应首先打消学生认为艺术需要娴熟技巧和高强度训练的误解,比如反复临摹一幅画数十遍,而后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触手可及的生活点滴处寻找艺术气息,进而用一种艺术的眼光审视人生,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点滴美感和乐趣,进而体味生命赋予人生的特殊含义。

譬如,在欣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时,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讲述“该作品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较难触动当今高中生的内心世界。笔者探索出的方法是,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为自己的父亲画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朱自清),让了解的学生互相讲述一件自己和父亲感动的故事。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接下来,教师应引入“罗中立画的是他的亲生父亲吗?”这一问题,将讨论引申开去,引导学生将情感扩展到对所有质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感恩。经过多年的教学检验,这种层层拓展的情感思路颇受学生的好评。

2.宏观方面

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创作的美术杰作中,除了表达个体的情感诉求外,还能用来传达相对宏观的自由民主精神,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鉴赏此类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其爱国热诚、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真、善、美等人类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譬如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1808年5月3日》是美术史上抗议暴政屠杀人民最为有力的画作之一。作为浪漫主义的作品,画家安排一位受害者模仿耶稣做出钉十字架的姿势,以示受难之意,手掌隐隐出现钉孔。教师在分析画面蕴藉的同时,可适当讲述耶稣受难的故事情节,引导出该画反映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实践证明,学生一旦被带入作品背后的故事情节中,便会被情节中的戏剧冲突所吸引,强烈的爱国情感甚至会占据学生的整个心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将遥远的历史场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感受画中人物的精神道德力量,从而使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

除了上述方法外,美术鉴赏教学引入适当实践也很重要,毕竟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比如在《民间美术——剪纸》欣赏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民间剪纸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剪纸的尝试和实践,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解,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是促进学生人文精神不断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美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美术鉴赏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美术 鉴赏课 人文情趣 情调

引言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作为一门必要的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包括了对美术作品的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了对主题、题材等美术作品意蕴的认识与理解。在农村的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各项软硬条件不如城市中学,例如在鉴赏课中没有条件组织学生去图书馆进行参观,但是如果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教学辅助工具,依然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学生进行良性的互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思想认识方面也逐渐的走向成熟。但是处在这种花季的年龄,还是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并且难免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话语,让周围的人忍俊不禁。

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与教师不断的配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各个环节中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实践和发展。只有在二者之间的互动中,课堂教学才能展示其美术鉴赏课的生命力,并且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得到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实践和发展。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欣赏齐白石的作品的时候,由于在教材上的图片比较小,不能很好的表现出齐白石老先生作品的惟妙惟俏,脆撇开课文,借助多媒体技术,用事先准备好在网上搜集的高清晰图片给学生展示,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由于初中生在心理上已经渐渐趋于成熟,所以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很爱面子,并且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念和见解方面都比较胆怯和害怕,担心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一时不符合大众而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我是不断的鼓励学生起来发表感受,并且先让语言表达比较好的学生发言,这样可以起带头作用,不管他们说的对还是错,我都会多少给予一点鼓励,这样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也会受到鼓舞,纷纷站起来表达看法。学生的的表达虽然很片面,但是他们的说话能力得到了锻炼。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他的作品知道白石画虾已入化境,能够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高超的技艺表现出其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齐白石画艺的成熟。这样,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农村初中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在很多地方不如城里的学校,但是只要教师善于采取正确的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是毫不逊色于城里的学校。

在上课的时候,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每个美术教师所要面临的问题。而我的经验是采取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只有让学生能与画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学生自然而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欣赏作品上面。

我给学生列出所要欣赏的作品不只是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是从互联网中找多举世闻名的大家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大家的作品,更好的领略到艺术的美,由此提高人文情趣。

例如我让学生欣赏毕加索《格尔尼卡》,他们对这幅画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一点也不理解,在他们的眼睛里这只是一幅极度扭曲的画,根本不知道画家所要表达什么。我为了让他们了解画的含义,先播放了关于二战前夕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学生在视频中看到很多人恐惧与强烈的反战情绪,所以毕加索的作品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毕加索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如此扭曲,原来是用抽象的图形来表达对法西斯的抗议。这给学生上了一堂很好的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课。而给学生欣赏罗贯中先生的油画《父亲》的时候,学生首先看到的是一双苍老、朴素、目光虽然呆滞却充满坚忍性格的眼睛,然后我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父亲,特别是自己的父亲在田间劳作的模样,让学生将其画中的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与自己身边的现实处境稍微对比的时候,他们脑海中的那种触景生情是无法用言语能够表达出来的。学生的审美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在心灵上与画家的作品产生共鸣,自然而然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三、教师自身需要不断的涉猎于各领域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给学生上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知识面有一定的拓展,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学习。

农村学校的条件本来就很有限,如果教师平时不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必然会被教育界所淘汰。美术鉴赏课涉及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篆刻等,其学科特点就要求美术教师需要能够广泛的涉猎于各个领域,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

美术鉴赏论文篇6

关 键 词:美术鉴赏 高校 素质教育 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133229.cOm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术鉴赏论文篇7

通过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能够获得基本的音乐艺术审美素质,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一般音乐作品进行相关的审美评价,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探析是更深层次接触音乐艺术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而进一步推广音乐艺术。

一、音乐鉴赏中的理性探析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独立,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探析

音乐作品的审美探析与一般的音乐评论不同,音乐评论更多考虑音乐理论逻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而音乐审美探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因音乐情感上的感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必须考虑多个艺术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就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艺术形式、情感等进行思考,就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关音乐作品个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深入理解,在自己的音乐感受中再建与创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其次,在音乐感受基础上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再建与创新,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评价予以再次反馈。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不是停留在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

三、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鉴赏与正确的审美评价

(一)注重音乐艺术文化欣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其次对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类型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艺术融入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鉴赏。

(二)注重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本身必须包含有大量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知识深度与广度。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不能缺少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对于丰富音乐鉴赏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味至关重要。

(三)对多地区音乐文化元素以及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当独立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在各个民族地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资源,应作为音乐理性探析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注重音乐鉴赏的实际效用性。随着音乐与艺术文化的不断累积与深入,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应与现实素材相接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资源与素材的拓展,除了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鉴赏实践对实际音乐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五)强化关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与探析交流。音乐鉴赏过程中应首先就某个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每一个鉴赏者都是一个单独的鉴赏个体,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与贡献自己对于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过程中获取其他的人的音乐感受,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多角度思考。

美术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 教学 审美能力

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欲都较强,各学科知识也已有一定积累,高中生的这些特点对于美术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等,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自主地学习。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各大派别,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独特审美体验,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作品,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尤其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等美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的压力,只注重文化课教学,对美术教学并不重视,加之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术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下文将详细论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有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三方面的作用。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才是美术鉴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鉴赏教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让学生感知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并进行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中使学生获取其他能力的功能是审美欣赏的继发。正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类似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也是其他学科的继发。总之,美术鉴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重视美术鉴赏。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迫于高考压力,教师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方面,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教师自身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很多美术老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但教学理论、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导致他们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和生气。

其次,学校方面,美术鉴赏课安排的课时较少,此外,艺术课程虽有向必修课发展的趋势,走在普及路上,但美术仍不是高考科目,仍然只是“调味”课。普通高中一般一星期安排一课时美术课,有的学校甚至两星期才安排一次美术课,由于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这样每节课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就无法对美术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整合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和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还不够,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多。

最后,学生方面,学生多认为美术课不如其他高考科目重要,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文化课上,根本不重视美术课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鉴赏课是无法得到学生重视的。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一)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人们进行美术鉴赏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受到自身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取向的影响,对美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同时鉴赏者还会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对作品作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因此,美术鉴赏比美术欣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的拓展、延伸与提高。意即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使学生不仅能欣赏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还要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审美感知和美术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感受、联想、分析和评判,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要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这首先要求美术教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经常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多学习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高中美术教师应多渠道获得美术信息,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了解当代美术,加深对美术的理解,精于鉴赏和评论,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艺术视野。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美术教学,加强教学经验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以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美术不是高考科目、不被重视,加上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教师简单地讲解一些美术作品即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和鉴赏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得到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美术鉴赏的主体,当然教师还是主导,对学生的鉴赏活动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这样的美术鉴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愉悦、富于思维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于同一美术作品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并加以指导和鼓励。当然,有时候学生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甚至有些偏颇,但他们确实认真鉴赏了作品,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看法,所以教师要在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和尊重,以资鼓励,从而保持他们鉴赏作品的积极性。此外,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学生之间交流美术鉴赏的感受、理解和心得体会等,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上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美术知识,学生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和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可以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参观美术展览等,或者通过互联网开阔知识视野。

(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其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美术作品进行再造想象,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应以美术作品蕴含的丰富的艺术文化、作者情感和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等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多角度地感受、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情感,不要以教师的审美为唯一的审美标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观点。比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鉴赏时,教师除了让学生鉴赏作品的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外,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宫殿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天空自由飞翔,引导他们在自主鉴赏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无论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说出什么样的见解,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尽量对他们的观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帮助他们进一步解读作品,得出有价值、有深度的结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四)以点带面,运用多种教学法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也应该富于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应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美术作品鉴赏展开活动。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体验美术作品独特的、最本质的美和作品的动情点,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美术作品、对其进行创造性解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渗透一些美术作品鉴赏的理论,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鉴赏美术作品,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层面,进而使他们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其掌握鉴赏方法和规律,最终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样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和体验、并得出独到的鉴赏结论,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学生从中总结并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以便学生日后能独立鉴赏作品,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鉴赏并重

美术常识与美术鉴赏联系紧密,因此,美术鉴赏教学应两者并举。美术常识是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理解美。美术鉴赏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分析,而轻视其对美术常识的掌握,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在鉴赏作品是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也难以在鉴赏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最终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难以提高。没有美术常识基础的美术鉴赏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较高层次的美术鉴赏必然是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此外,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由于缺乏鉴赏经验和方法,往往不自觉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作品画的是什么,作品画得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等,而这种浅层次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标准只能使美术鉴赏活动流于肤浅、甚至误入歧途。例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时,若仅让学生以“像不像”的审美标准去评析该作品,学生的鉴赏结论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在欣赏这幅画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美术常识的基础上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塑造艺术形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认真感受和分析这幅作品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及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等。同样,以“美”和“不美”的审美标准来鉴赏美术作品,也是比较肤浅的。因为“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美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同一种美也可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人的生活经经验、文化素养或者情绪情感不同也会对同样的美产生不同感受,所以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并略带作者和观者的主观性。当然许多“美感”也可以通过在一般人看来不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挪威画家蒙克《呐喊》就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自然带给人的不安和恐惧,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从而产生特有的“美感”。所有的美术鉴赏活动,若不以美术基础知识为基础,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片面地以“像不像”“美不美”去评述作品,美术鉴赏只会停留在肤浅的感性层次,难以达到理论高度。因此,教师应将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美术鉴赏活动达到理论层面,从而在鉴赏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中总结出美术鉴赏方法和规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鉴赏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美术
    刊号:11-1311/J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美术文献
    刊号:42-1756/J
    级别:省级期刊
  • 美术之友
    刊号:11-1414/J
    级别:省级期刊
  • 美术向导
    刊号:11-2825/J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