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审计助理论文8篇

时间:2022-08-18 07:09:38

审计助理论文

审计助理论文篇1

【关键词】 高校; 助学贷款; 政策绩效审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发生了多次变化。1978年到1989年之间实行免费教育政策;1989年开始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1999年在考虑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时,政府又推出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在8个城市试行到现在可谓是一波三折。助学贷款政策开展得不顺利,是由于多种问题的存在,缺少政府审计机关对该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政策绩效审计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意义

INTOSAI在《绩效审计实务指南》中指出,绩效审计可以按照对象分为“政策”“项目”“组织”和“管理”。其中,政策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利用一定的资源实现一定目标的举措。因此,绩效审计按照审计对象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政策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组织绩效审计和管理绩效审计。其中,政策绩效审计是以政策为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

政策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政策具有不同的定义。高校助学贷款只是政府在高等教育收费方面制定的一种政策,根据政策绩效审计和助学贷款政策的目标可以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定义为:以高校助学贷款政策为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通过这种绩效审计找出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促进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新快报》报道:“2006年起,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一年一贷的方式,向全省115所高校发放助学贷款。截至2009年底,共有23.65万人获得了总额为13亿元的助学贷款。广东省教育厅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主任欧阳谦介绍,截至2010年9月份,省属高校的助学贷款违约率为5.7%。”这一报道反映了大学生在助学贷款执行中存在的违约问题,其实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大学生身上,政策的相关主体身上都存在着。因此,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进行绩效审计迫在眉睫,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完善政策绩效审计理论。目前,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然而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理论却很欠缺。通过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可以为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提供理论思路。

第二,有助于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要检查其效果性如何,并将这效果与目前的现状相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次次的绩效审计,一次次的完善,推动政策的顺利运行,最终实现政策制定的预定效果。

第三,有助于提高助学贷款政策相关主体的诚信与法治意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涉及多方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银行、学生和学校。政府机构是政策的制定者,政策制定得是否正确、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了政策所产生的结果和效果。因此,政府机构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谨慎确定政策方针。助学贷款资金来源于银行,银行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开展。比如说,2003年,由于还贷违约率的畸高,很多经办银行对政策开始叫停,那时助学贷款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提高银行的积极性,降低其拒贷、惜贷率对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诚信度如何,对政策也有着直接影响。很多情况下,助学贷款的曲折发展就是由于大学生的诚信度低造成的。作为助学贷款的间接受益主体――高校,在助学贷款后续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银行、学生和高校应做好三方的有效协调,促进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给学生谋福利。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内容

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四方面来分析审计的内容。

(一)贷前申请审核工作

“吃大锅饭”的思想不仅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对一些接受了教育的学生也是如此。一些学生认为,助学贷款是国家给予大学生的一种福利,“不贷白不贷”,至于以后能不能还是另外一回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具有超前思想,想培养自己的独立性,不跟家里要钱,就通过助学贷款获得自己的教育经费和基本的生活费用。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一些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并没有贷到款,也就不能实现政府制定助学贷款政策的初衷――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因此,相关主体要严格按照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进行贷前审核。

贷前审核审计工作一般步骤是:获取贷款学生的申请表和相关证件,核对申请表和证件信息是否一致,走访调查学生的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品行,努力发现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作出贷前审核工作是否到位的结论。

(二)银行有无惜贷、拒贷

银行是助学贷款资金的直接提供主体,因此,银行主体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了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和所产生的效果。

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我们知道西部贫困情况比较严重,大学生需要贷款的资金最多。然而,图1却给我们显示了截然相反的现状。东部地区的平均贷款率达到了59.72%,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近似低了2个百分点,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平均贷款率比东部地区低了近20个百分点。这种现状存在主要是由于银行拒贷和惜贷。东部地区工业比较发达,大学生毕业后较容易找到工作,还贷违约率比较低,银行也比较乐意给这些地区学生贷款;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相对地,还贷风险比较大,因此,银行对这些地区的学生就会惜贷、拒贷。

银行有无惜贷、拒贷审计一般步骤是:获取当期和往期银行实际贷款、学生申请情况等相关资料,计算实际贷款人数和金额占学生申请人数和金额的比例,将这一比例和经济差距比较明显地区比较,得出差距存在的原因,努力发现银行惜贷和拒贷行为,得出银行是否存在惜贷和拒贷的结论。或者,获取当期和往期银行实际贷款、学生申请情况等相关资料,根据学校的隶属关系或专业将学生进行分类,计算分类后各类学生实际获贷人数和金额占银行实际贷款人数和金额的比例,将这些比例进行比较,得出差距存在的原因,努力发现银行惜贷和拒贷行为,得出银行是否存在惜贷和拒贷的结论。

(三)高校的后续管理

学校是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中间环节,有责任协助银行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在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高校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任命专门人员负责学生的贷款工作。对毕业后的后续管理可以单独列为一块,由专人负责,跟踪记录贷款学生的毕业去向、联系方式、薪金水平、还款情况,并将获得的信息报告给相关贷款银行,降低违约还款的风险,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

高校后续管理审计一般步骤是:检查高校是否建立了专门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并有专人负责,抽样检查跟踪记录的学生个人资料,通过发函给银行询证高校是否将学生的信息报告给银行,得出高校后续管理情况的结论。

(四)产生的效果

政策绩效审计的总目标就是进行效果性审计。《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助学贷款的总目标“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定》的第二条中也指出了助学贷款的具体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在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时需要根据是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总目标和是否帮助了困难大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这一具体目标来审计政策的效果性如何,这种效果性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政策评价指标来定量、定性判断。

产生效果审计的一般步骤是:获取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通过计算和判断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将指标值和目标进行对比,得出产生的效果情况。

以上四点主要是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和产生的效果方面来分析的,而基于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定没有作分析是因为:政策是由政府部门经过慎重考虑和研究制定的,在进行绩效审计时没有太多的必要再对其是否可行进行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绩效审计范围中也不包括政策制定方面,审计署通常认为绩效审计主要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政策制定和政府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并不提出质疑。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属于议会检查和讨论的范围。

三、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方法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审查方法

目前,加拿大绩效审计主要运用的是直接审计结果和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两种方法。澳大利亚在坚持绩效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分析性复核、抽样技术等数学方法、审计调查法和项目分解法。瑞典在绩效审计工作中主要运用了访谈、举办研讨会、利用专家、观察、文件审阅、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资料整理与预测等。

我国学者竹德操等人在《经济效益审计》一书中提到,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二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三是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其中,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传统的审计方法、经济活动分析法、图表审计法、数学分析法、现代管理法等。

从国内外研究中,我们发现审查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政策情况和政策效果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或将几种方法综合,选择的标准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对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种方法:证据分析法、特尔斐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问卷调查法以及文献研究法。

证据分析法分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是对已获得数据,通过数学公式或模型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要获得审批金额和审批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定量分析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定性分析法,是借助已获得证据,通过主观判读,找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涉及面比较广,若对每一所高校都进行政策绩效审计工作量将会非常庞大,因此,需要采用随机抽样选择部分高校。尔后,在所选择的高校中运用特尔斐(Delphi)法收集和征询专家意见和建议。最后,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统计分析。这就是将特尔斐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

问卷调查法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主要运用于对困难学生的调查。困难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主体,因此,他们的心声最能真实地说明政策的优势和劣势。在问卷调查法中首先需要对问卷做科学的设计;其次,选择代表性地区如西北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和中部的高校;再次,对收回的调查表做筛选,选出其中的有效表;最后,根据调查表中各项内容做统计分析。

文献是我们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来开拓自己思路的一种方法。文献有历史文献、统计资料、网络文献等。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中国统计年鉴》就是很好的选择。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认为,应该用公众是否满意来评价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政府,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和公众的需求。

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类似于政府绩效评估标准,对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应该用贫困学生的满意度来衡量其绩效。“满意原则”是绩效评估的最终制度。根据助学贷款政策实行的环境、运行状况和潜能,制定助学贷款政策评价一级指标:影响指标、运行指标、潜力指标。影响指标的制定是由于助学贷款政策是一项涉及经济的政策,经济发展的好坏对政策的需求力度有一定的影响。运行指标主要是检查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性是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估的重点部分。潜力指标,一般通过对历史数据统计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设定了6个二级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效果性指标、高校招生状况指标。三级指标是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设定的。“满意原则”主要体现在运行指标中的效果性指标和潜力指标中的高校招生状况指标。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评价指标初步确定后,根据助学贷款政策的目标进行测验和优选。测验中主要运用了单体测验和整体测验。单体测验主要测验单个指标的正确性、相关性和可行性三方面。整体测验主要是对评价指标在审计对象整体的一致性、全面性和必要性方面的测验。最后还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评价指标比较少,因此在无量纲化处理时主要运用了功能系数法,在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时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

四、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的报告和利用

在政策绩效审计结果中,主要涉及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以及审计报告的使用三方面问题。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报告格式和内容

查阅国外一些绩效审计格式,我们会发现格式几乎各不相同,但在内容方面共同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建议和审计结论。

我国学者蔡春等人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标题、目录、被审计单位简介、绩效审计情况描述及原因分析、绩效审计结果及建议、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回馈、对后续审计的建议、签章和日期。

曾寿喜、刘国常(2007)认为,国家审计报告包括六要素:谁(who)、向谁(whom)、交流什么(what)、以什么方式交流(manner)、如何交流(how)、以达到什么效果(effect)。

李保伟(2009)认为,我国政策绩效审计框架应包括:标题页、审计摘要、审计事项的背景、审计发现的情况、审计结论、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附件。

由于政策内容的不同,导致政策绩效审计的重点有所差异,最终报告的内容就会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政策绩效审计报告的格式应“因地制宜”,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格式固定下来。根据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内容,其报告框架可以主要包括:标题、目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情况介绍、被审计高校的情况介绍、审计范围、审计情况描述,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审计结论、签章及日期。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的使用

审计师对助学贷款政策审计结束后,其结果需要被相关主体给利用起来。

英国审计法院和地方审计法庭把每年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和处理意见,通过甄别筛选后编入审计法院年度工作报告,并报送总统和议会,向社会公众公布,经过新闻媒体的揭露和评论,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瑞典绩效审计报告也是通过公开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在社会大众的出谋划策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加拿大绩效审计报告则由议会和媒体共同使用,议会通过绩效审计报告对政府活动进行详细监控,媒体通过对报告报道,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活动的绩效情况,促进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

我国审计报告对外公布开始于1998年,直到2002年审计署才实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绩效审计公告制度也在不少地方探索实施。对于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由于涉及国家的安全和商业秘密,因此,在公布时需要慎重考虑该公布什么、该保留什么。我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应该由政府、银行、学校、学生和媒体共同使用,政府通过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检查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如何;银行需要检查自己在贷款政策中是否积极响应,还需要做些什么努力;学校则需要检查是否做好政策的纽带作用,把银行和困难学生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更需要检查自己是否按条件申请贷款、是否及时足额还贷;媒体通过对审查结果的报道,让社会公众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

五、结束语

高校助学贷款自1999年到现在已有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无论银行、学生还是学校在各自的职责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因此,政府审计机构对助学贷款政策实行绩效审计势在必行。本文仅就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来分析审计的内容、方法、审计结果的报告和使用。今后还需要在助学贷款评价指标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保伟.我国政策绩效审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 吴秋生.政府审计职责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曾寿喜,刘国常.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发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审计助理论文篇2

    这次全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理论研讨课题,是由广东省审计厅、广东省内部审计协会和浙江省审计厅、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共同承担的。从今年七月开始以来,课题组共收到十六个省、市的文章共计85篇,这些论文均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界的学者撰写。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我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论述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目标、机构、职能和管理体制,并展望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前景。论文取材新颖、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论述正确,对于促进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就这次的论文活动进行综合评述。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影响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中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2、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审计助理论文篇3

这次全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理论研讨课题,是由广东省审计厅、广东省内部审计协会和浙江省审计厅、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共同承担的。从今年七月开始以来,课题组共收到十六个省、市的文章共计85篇,这些论文均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界的学者撰写。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我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论述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目标、机构、职能和管理体制,并展望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前景。论文取材新颖、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论述正确,对于促进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就这次的论文活动进行综合评述。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影响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中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2、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审计助理论文篇4

(一)绩效审计的含义目前,世界各国对绩效审计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审计总署将绩效审计解释为:在客观全面地对现有证据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对政府工作、机构、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行为进行独立审查。英国的《国家审计法》则明确规定,绩效审计是对组织配置、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的行为。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认为,绩效审计是一项评价程序,其主要目的是对政府的各项活动和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审查,以改善公共管理质量,审查范围主要是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于1986年在悉尼召开了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会议提出:“除了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还存在另外一种审计类型,它主要与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有关,这就是绩效审计。”

(二)绩效审计的3E特征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断地拓宽其领域和内容。绩效审计正是按照这种发展规律,于上世纪中期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中延伸而来。相对于传统财务审计而言,其最大的特征可以总结为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即3E特征。经济性(Economy)关注的是在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成本是否得到充分的节约以及对各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之所以许多西方国家选择开展绩效审计,最初正是考虑到了经济性这一点。在绩效审计中,要对经济性特征进行评价,就要调查所投入资源的成本,并分析和评价在保障最终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该成本是否降到了最低。它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节约资源、优化配置,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原先确定的目标。效率性(Efficiency)通常关注的是支出和回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分析是否能在获取一定量的回报时支出较少,或者是否可以凭借一定量的支出获得较大的回报。效率性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一个绝对概念,它将最终的支出回报比例与先前的期望值进行比较,以得出评定。它更多地应用在制度设计、执行和预定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效果性(Effectiveness)则主要应用在项目考核方面。在项目完成时或者一笔资金支出后,将所达成的实际成果同项目之初所预计的成果进行比较,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考察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要对效果性特征进行评价,一是要考察被审计项目是否实现了其预计的目标;二是要探究最终达到的成果是否全部是由该项目实现的。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虽然在不同的审计领域,由于审计对象的差异较大而导致绩效审计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可以统一的。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将主观要求与客观实际相统一的过程,它在助学贷款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主要是指指标构建既要考虑到绩效审计自身的内在特征,也要符合国家助学贷款特有的特点、性质及规律。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主要是要求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完整系统地反映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各个方面的要求。3.可测性原则。可测性是指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可以被测量,包括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可行性。4.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在选取时,在时间、空间范围内具有可比性,而且要求选取的手段和方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也就是说,既要能够横向、纵向比较,也要能够在技术上进行比较。

二、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是系统化的、紧密联系的、反映评价对象整体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一组指标或具体指标的结合。要建立一套严谨且有效的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应当遵循基本原则之外,结合助学贷款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它主要关注组织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以往由于企业自身盈利性的特点,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财务业绩进行评价,故大多采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平衡计分卡则引入了多项非财务指标,以便给出更为综合性的评价。它强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方面,对组织战略及其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基于平衡计分卡自身的特点,它除了适用于一般的盈利机构外,还适用于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特别是在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平衡计分卡自身的特点显得更为突出。(1)引入非财务指标。助学贷款作为专门用以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不难看出,相比盈利而言,其目的更多地是实现社会效益。因此,单纯按照传统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助学贷款绩效是不合理的,也达不到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衷。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非财务指标,以便能够更为合理、客观地对助学贷款进行考量和评价。(2)重视过程指标。对于助学贷款来说,绩效审计评价应当贯穿于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和还款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单一地关注某一环节。因此,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不能仅仅关注结果,更应当重视过程。(3)协同短期和长期指标。助学贷款从申请、发放到还款,整个过程往往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否达成也无法单纯运用短期指标进行判断。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首先根据助学贷款的最终目的确定长期指标,再将最终目标科学地分解成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短期目标,之后根据所分解成的短期目标确定各项短期指标,并将短期和长期指标协同考虑,以便综合评价助学贷款的绩效。(4)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由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存在差异,因此,在对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时,仅仅运用定性指标或者仅仅运用定量指标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不够科学。所以,在设计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使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达到各项指标的优势互补,以实现最终评价的科学与合理。

三、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内容

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本文将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四个不同方面,即财务、目标群体、流程效率、反馈与改进,并依据3E特征对每一方面建立了细化的绩效指标。

(一)财务方面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盈利性的本质,其绩效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因而评价指标中也更多地涉及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然而,助学贷款是政府投资,不像企业那样以盈利作为最终目的,应当更多地关注贷款的社会价值。财务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助学贷款支出占GDP的比例、助学贷款金额增长率、实际发放金额占申请金额比例、回款金额比例等。其中,助学贷款支出占GDP支出的比例反映了经济性特征,在满足相同需求的情况下,GDP中助学贷款支出所占比例越大,其经济性越差,反之则越好;助学贷款金额增长率和实际发放金额占申请金额的比例则是典型的效率性指标;回款金额比例则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的效果性。

(二)目标群体方面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减轻高校因为学生拖欠学费所引起的经济负担。因此,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可以表述为“目标群体”。这一方面主要的指标有:违约率、实际发放人数占申请人数的比例、贫困生获得贷款人数得奖比率等。其中,违约率是指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未能在规定的还款时限内偿还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行为,该指标值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性特征,指标值越大,银行成本越高,越不经济;指标值越小,则表明银行成本越低,越经济。实际发放人数占申请人数的比例则反映了贷款的实际发放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实际得到贷款的人数越多,体现了效率性特征。贫困生获得贷款人数得奖比率则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效果性特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贫困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为毕业工作后回报祖国和社会做好准备。衡量助学贷款是否达到效果,就要看获得贷款的贫困生在校期间是否能够勤奋刻苦、好好学习,而最能体现其学习能力与结果的指标就是他们获得奖励的情况。

(三)流程方面为了更好地达成助学贷款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在指标设计方面,不仅要在财务和目标群体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整个程序进行评价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设计了流程方面的绩效指标用于评价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行过程,这些指标可以度量助学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反映助学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效力大小。流程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审批所需时间及手续、发放贷款及时度、贷款周期等指标。其中,审批所需时间是反映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时的效率性指标,所需时间越短、手续越简单说明效率越高,而申请时间越长、手续越复杂则说明效率低。发放贷款及时度则是助学贷款发放时的效率性指标,发放贷款越及时说明效率越高。贷款周期衡量了一项助学贷款从申请到还款的时间长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家助学贷款的流程效率。

(四)反馈与改进方面财务、目标群体和流程这三方面的绩效指标明确了要达到期望绩效必须努力的方向。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只有不断的反馈与改进,发现不足,改进不足,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实现长远的发展。这一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助学贷款业务人员培训率、助学贷款满意比例等。其中,助学贷款业务培训率可以影响到贷款业务办理的效率,因此培训率越高,业务人员办理效率越高,反之则业务人员办理效率越低。助学贷款满意比例是效果性的体现,满意率越高说明反馈改进成果越好,反之则越差。表1是基于绩效审计3E特征和平衡计分卡理论初步构建的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在该体系框架中,财务、目标群体、流程、反馈与改进这四个方面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显然是有所差异的。财务方面是衡量助学贷款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指标群,而根据助学贷款的最终目的,目标群体方面的指标则应该是该指标体系的关键与核心。这两方面的指标都与国家助学贷款的自身目标紧密连在一起,属于外部指标。相比而言,流程方面的指标群是从助学贷款的实行过程来评估绩效的。反馈与改进方面的指标群则是从学习与成长的角度出发,对助学贷款绩效水平的发展前景做出一个预测。这两方面的指标更加关注组织自身内部,属于内部指标。该指标体系中各个方面的指标群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和科学。

四、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是一种将错综复杂的、模糊不清的关系转化为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对结构复杂、难以量化且构建模型较为困难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时,层次分析法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层次分析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先把它们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因素,然后将每一因素按属性不同自上而下地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再对每一层的因素做两两成对的比较,判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最终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将研究问题按属性不同,自上而下地分解为若干不同的层次,并最终形成一个层次结构。本文将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分成四个因素,即财务、目标群体、流程以及反馈与改进,并如前文所述共列出了12个指标。

(二)构建比较矩阵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A层支配B层,B层支配C层。此时,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于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的各因素,用两两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本文以目标层A与准则层B之间的联系为例,描述了判断矩阵,见表3。其中,Bij表示准则与准则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比例标度,该标度按照1至9赋值,见表。

(三)计算单层次权重系数及一致性检验根据表4的标度征询相关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后,我们对Bij赋值,构建比较矩阵B=(Bij)m*m,并计算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设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由于有B*W=λmax*W,可解出特征向量,经标准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得到W,所得到的W即为这一层次(B)对于其上一层次(A)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系数。需要注意的是,要证明构造的比较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由分析可知,若对于所构建的比较矩阵B,有λmax=m,且其它特征根都为0时,该比较矩阵是完全一致的比较矩阵。然而,在通常情况下,由实际得到的比较矩阵大多不是完全一致的。认为比较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的范围内,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能够通过一致性检验;反之,如果CR>0.1,则说明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很差,此时需要对比较矩阵进行调整,再做一致性检验。同理,依照同样的方法可以继续对下一层进行分析,分别对准则层B1、B2、B3、B4对应的分指标层构建比较矩阵C=Cpq,再计算出每一层的权重比例,并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每一个分指标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比例。

五、研究结论

审计助理论文篇5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教材;比较;内容设计

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日益复杂,信息化发展日益加快,以手工审计为代表的传统审计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传统审计越来越快地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代表的新的审计方式转变。为了满足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已有不少学者编写了用于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教材,但其内容体系大相径庭,对计算机审计概念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文选取了几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体系的规范做些探讨。

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

(一)部分学者的观点

我国计算机审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最初有学者将其称为“电算化审计”,现在已比较多的称“计算机审计”。关于“计算机审计”一词的涵义,目前没有权威的定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列举如下。

1.电算化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者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肖泽忠,1990)。

2.在计算机环境下,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接受财产所有者的授权或委托而对财产经营管理人员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张立民,1994)。

3.计算机数据审计是指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处理的电子数据进行的审计(刘汝焯,2004)。

4.计算机审计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这种计算机审计实际上是传统财务审计的延伸;(2)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实施审计,其内容包括进行审计项目管理、建立审计数据库、审计测试和审计验证;(3)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2005)。

5.计算机审计泛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或软件作为辅助审计工具,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相关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实施的审计,一般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或电算化审计等(邱银河、木南,2006)。

(二)计算机审计的概念

以上列举的几种观点,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计算机审计的理解,一些学者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角度进行定义,还有些学者是从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角度进行定义。纵观计算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现状及未来学科体系的发展,应当将计算机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几个概念加以区分。

计算机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工作环境、系统开发、数据处理、系统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等环节进行的监督,旨在保证信息系统数据真实、安全的审计活动。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计算机作为审计工作的工具,借助计算机硬件及审计专业软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运用的一贯性进行审查、评价并发表审计意见。信息系统审计则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运行效率进行审查与评价。

二、目前计算机审计课程教材的内容及其评析

本文在此选取了几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评析。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张金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全书共十四章,16开本, 342页,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及其审计方法;第三部分系统地论述了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数据文件、联机信息系统、终端机作业、数据库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计算机犯罪的控制与审计方法和技术;第四部分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本教材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原理和审计对象及审计过程,内容比较全面,理论较深,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价值,但如果作为教材,则缺乏应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二)《计算机审计》,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本书共十二章,16开本,218页。全书主要论述了计算机审计的方法、技术与工具,计算机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及审计评价,计算机审计证据的获取与收集,审计证据的评价,审计疑点查证,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的形成。还介绍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和中岳审计软件学习指南。

本教材虽然名为《计算机审计》,但是教材的主要内容只介绍了计算机作为工具辅助审计的知识,应该叫《计算机辅助审计》更为恰当。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刘汝焯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本教材为国家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系列教材之一,共十六章, 大16开本,305页。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数据审计的内容,包括: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清理、转换、验证、分析,审计现场网络构建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控制,一般控制的审计,应用控制的审计,对应用软件的审计,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审计。

本教材两部分内容各占一半的篇幅,第一部分实际就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第二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审计。第一部分通过实例,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第二部分按模块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四)《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邱银河,木南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共八章, 大16开本,347页。全书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整理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为主介绍了Excel在审计中的关键应用和数据库编程在审计中的应用;还介绍了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用审计软件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整过程;最后简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有关知识。全书附有光盘。

本书通过很多案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用方法,是一本比较全面而且实用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教材,但名称叫《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有失偏颇。

从以上几种教材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计算机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逐渐明确,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划分。

三、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设计

(一)计算机审计内容

计算机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数据文件审计,软件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

1.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时,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主要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与措施是否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被一贯地执行。

2.数据文件审计。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实质性测试的对象就是数据文件。对存贮在硬盘和移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文件,首先,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查证,分析数据是否被篡改过、存储数据是否完整等;其次,对数据文件的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审查;第三,对数据文件内容的正确性与真实性进行审查。

3.软件开发审计。软件开发审计主要是审计专业人员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软件和数据文档进行审查。审查软件开发全过程及其结果是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和有关法规政策、软件开发工作是否符合既定的方案和规程、形成的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等方面,以确保软件的可靠性、效率性、可维护性,运行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从而提高系统的可审性。

4.应用程序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是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应用程序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结果,而程序是隐藏在后台的数据代码,检测程序运行痕迹,查找程序执行中的漏洞,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物力,这也是计算机审计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实践过程表明,信息系统中最容易出现差错与舞弊的是程序,要想对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等作出公正的评价,必须对应用程序进行审计。应用程序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审查程序的合法性及内部控制的完整和有效;审查程序对数据处理和控制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审查程序的容错能力和纠错能力。

(二)计算机审计教材(课程)体系及内容

1.计算机审计的概述。包括计算机审计的历史沿革,计算机审计的概念,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与步骤, 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2.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概述,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及审计实例。

3.信息系统开发审计。主要介绍信息系统开发审计的目标,信息系统开发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4.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包括应用程序审计的内容,应用程序审计的方法,应用程序审计实例。

5.信息系统数据审计。包括数据审计概述,数据审计的准备工作,数据审计的技术与方法,数据审计案例。

6.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和审计。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概述,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

7.网络审计。包括网络审计概述,网络审计与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审计和网站审计。

8.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包括未来的审计环境,审计决策支持与审计专家系统。

(三)建议规范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内容

1.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由权威的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讨,以学术成果的形式,对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作出比较权威和明确的定义,以利于大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引用;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审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编著者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应当对教材内容作出比较明确的定位,面向本科阶段使用的教材叫《计算机审计》为宜,侧重于审计对象,使学生掌握如何对计算机系统开展审计工作;而面向高职和中职阶段使用的教材应该叫《计算机辅助审计》,侧重于审计手段,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来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学校在课程开设上也应当明确化,使学生清楚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对学生以后就业提供明确的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立民.电算化系统控制与审计[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张金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汝焯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计算机审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邱银河,木南.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审计助理论文篇6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审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把员工划分为5个等级:A级、B级、C级、D级以及合伙人,A级通常指的是工作年限在两年以内的员工,B级是工作年限在两年以上、五年以内的员工,一般指的是助理经理,C级和D级属于管理层,为经理及高级经理级别,而合伙人通常为一个分所的最高管理人员,属于高级管理人员的范畴(李娅,2012)。本文所界定的审计人员是指入职一般在五年以内,承担具体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担任审计助理的角色,即普通审计人员,也就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划分的员工等级里面的A级和B级员工。审计人员由于入职时间较短,经验往往不够丰富。刚开始只是承担着如询证函、抽凭等基础审计工作,但随着级别的提升,也会逐渐转向收入、费用等关键项目以及审计报表的草稿拟定等关键审计工作。普通审计人员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股东、债权人、政府、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决定着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名声和竞争力。审计人员有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是各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国家应当重点培养的对象。

2.审计人员的特征。本文所研究的审计人员是工作经验相对来说不足,大都承担的是抽凭等比较具体的审计工作,工作量大,工作内容较为繁琐,参与不同的审计业务需要进驻不同的审计单位,可能会经常出差,工作地点变动较为频繁。另外,审计人员承担不同审计客户的审计工作时,可能会归属于不同的项目组,员工归属较为灵活,这是审计人员的行为特征。而审计人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其必定会有知识型员工的特点,郑耀洲(2006)总结了知识员工的特点:内在激励;涉及整个任务;创造、革新和合成;同行认可;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单纯;道德感、责任感和正直的内化;崇尚精英,蔑视传统。综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审计人员的行为特征,可以得出审计人员的心理特点:内在激励;涉及整个任务;崇尚精英;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具有职业培训的强烈欲望。

(二)理论基础

1.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主要讨论报酬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员工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周三多等,2009)。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并据此做出反应。以下列公式来说明:

Qp/Ip=Qx/Ix

其中,Q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Qx:自己对别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所投入量的感觉; Ix:自己对别人所投入量的感觉。

如果觉得报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因此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如果Qp/Ip>Qx/Ix,则说明该员工得到了过高的报酬或者付出的努力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一般不会要求减少报酬,而有可能会自觉地增加投入量,但过一段时间就会通过高估自己的投入而对高报酬心安理得,其产出便会恢复到原先的水平;如果Qp/Ip

员工对比报酬的参照物除了别人外,还可以是自己。当员工刚进入某个组织并不太了解组织中其他员工的信息时,参照物只可能是自己过去的经验,或者是组织所做出的许诺或是对自我价值的估价。这个时候员工会根据自己目前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目前的投入量的比值和自己过去所获报酬与自己过去的投入量的比值的大小,改变其相应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公平理论在会计师事务所激励制度的应用分析。对于A和B两个不同的审计人员,应当满足QA/IA=QB/IB,即各自得到的报酬与投入量的比率应该相当,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应越多。当然这里的回报或者说报酬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还应包括精神奖励。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审计人员会拿自己的努力程度与同事相比较,如果其感到公平,会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审计人员觉得不公平,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其会降低努力程度,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经过实践证明,公平理论对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工作热情,降低员工的离职率都有很好的保障作用,也就是说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领导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并能将其有效的贯彻实施,定能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带来很强的激励效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事务所的经济收益,实现事务所的价值增值。因此,将公平理论运用在审计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中很有意义。

2.期望理论。V?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取决于以下三种联系的判断:努力――绩效、绩效――奖赏以及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假设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审计人员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组织目标与审计人员个人目标的双赢,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管理者的预期,又达到审计人员的预期。具体做法为:先将会计师事务所的未来一段时期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告知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让审计人员明确工作目标的预期;然后根据审计人员的特征以及工作的性质设定适当难度的工作目标,并帮助其实现该工作目标;最后在审计人员实现该工作目标时,给予符合审计人员期望的激励,使得激励效果实现最大化。综上可知,在对审计人员设计薪酬菜单时,加入获知组织的发展前景这一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3.团队激励理论。约瑟夫?F?斯坎伦于1938年针对团体激励提出的薪酬计划中提到团队激励的思想,团队激励的目的是通过团队中各成员的协作与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以团体整体作为激励的对象,来实现1+1>2的效果。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团队,团队整体的业绩最好情况是各成员的业绩相加之和,最差情况是1+1=0甚至为负数;如果给予该团队相应的激励,则很可能实现整体业绩远远大于各部分业绩之和的效果。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的审计工作时,往往隶属于某个特定的审计项目组。在审计项目组这个团队里与其他同事协商合作,共同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目标。如果只针对审计人员个人激励,则会出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意愿降低等问题,致使团队没有生机与活力,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显著下降。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项目组达到预期的目标时,除了个人激励外,还要将项目组作为一个团队进行激励,来达到鼓舞项目组士气的效果,使其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工作。

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人都是为达到一定目标和需要而行动的。在此基础上,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一般是针对A级审计人员而言的,刚参加工作或者工作年限在两年以内,主要通过这四个层面的需要满足匮乏性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针对B级审计人员来说的,匮乏性的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为了充分发挥其潜能实现自我,便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超越性需求。

二、文献回顾

(一)审计人员流失的原因综述

目前一些学者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才流失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即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以及当今不景气的就业形势使得相当数量的审计工作者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进入更高层次领域的行业就业的跳板;二是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因素,即会计师事务所片面追求业务的发展,满足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需求,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离职率,员工的忠诚度降低。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与进步,对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水平、声誉以及国际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王宏键(2012)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社会与心理与其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我们认为,造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将组织绩效与员工个人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建立起相应的薪酬管理机制,单纯地把审计人员作为一项费用加以扣除而不是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资产加以培养,忽视了审计人员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胡春晖等(2010)认为以知识蕴涵为特点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最核心竞争力,企业以及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其知识化的程度,企业和国家为了获得战略上的竞争优势会竞相争夺优秀的人才。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审计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事务所的长期发展,实现员工自我价值和事务所价值的双赢,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薪酬管理机制来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制度,但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物质激励单一、缺乏差别激励和团队激励等,满足不了审计人员各方面的需求。而薪酬菜单作为薪酬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从员工的特点和各自不同的需求出发,为员工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自助菜单,供审计人员自由选择。

(二)薪酬菜单的演进

传统的薪酬激励手段单一,不能吸引和激励现代企业的员工,时代价值观与员工队伍的变化,以及相关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使了自助式薪酬菜单的产生。自助式薪酬概念由美国密歇根大学John E. Tropman博士于1990年提出,并在其著作《薪酬方案》一书中将薪酬细分为五大类十种成分,以薪酬等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整体薪酬(TC)=基本工资(BP)+附加工资(AP)+间接工资(IP)+工作用品补贴(WP)+额外津贴(PP)+晋升机会(OA)+发展机会(OG)+心理收入(PI)+生活质量(QI)+私人因素(X)

国外学者对自助式薪酬菜单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传统报酬和非传统报酬。无论哪种分类,其菜单总体上还是以货币性薪酬为主(刘秀丽等,2012),没有考虑到员工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自助式薪酬理念作为一个新的思想在我国尚处于引进阶段,对此研究的学者有很多,他们针对员工的不同需要,设计相应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比如马继兵、刘秀丽等针对研发人员的特点设计出符合研发人员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杨旭华则根据销售人员的自身需求设计出销售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以更好地满足销售人员的个性化需求。但对审计人员设计自助式薪酬菜单的研究却很少,审计人员的状态决定着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前景。根据审计人员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供审计人员自主选择,以吸引和留住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迫在眉睫。

三、审计人员自助式薪酬菜单设计

审计人员所在的生活环境、所处的年龄层次、性别、个人情绪智力的差异,使得他们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审计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时,必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笔者在刘秀丽设计的研发人员自助式薪酬菜单的基础上,保留了审计人员和研发人员作为知识型员工相同的需求要素,结合审计人员的特点,将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团队激励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其中,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审计人员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菜单。如表1所示。

其中,经济性薪酬主要是指基本工资、个人出差补贴、奖金福利、各种保险等经济性回报,主要满足审计人员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为了激发审计项目组团队的士气,我们将团队激励理论运用其中,增加了团队收益分享这一薪酬要素。非经济性薪酬主要指的是审计人员对工作带来的归属感与满足感的认知,满足的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中的带薪假是对公平理论的一种运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有其忙季和淡季,为了使审计人员在忙季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考虑在业务清闲的时候准予员工带薪假,这也是期望理论的一个体现。需要说明的是,在满足这五个层次的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要素里面,都有参与职业培训这一个要素。因为研究发现“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被列为知识型员工离职的众多原因之首,审计工作的繁琐和枯燥可能会使审计人员放弃当前的工作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在每个需求层面都增加职业培训这一要素以丰富审计工作,提升审计人员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职业培训包括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沟通能力培训、网页制作、交际能力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层次选择不一样的职业培训。另外,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职业培训比如沟通能力的培训和交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促使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流的过程中节约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换句话说,职业培训可以同时使员工价值和组织价值提升,达到双赢。

审计助理论文篇7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其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帮助控制行为①。基本原理是: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支配,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这个原理为我们将心理学应用到审计工作实务中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审计准则中还存在的漏洞。为了弥补这一空缺,本文从心理学的具体方法论层面上探究如何通过心理学更好的解决审计事项中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问题,帮助审计人员更有效地获取被审计对象的心理信息并利用对方心理特点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提高审计效率、准确评估审计风险、发现重大错报提供新的保障。

二、心理测评辅助审计人员发现重大错报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被审计单位人员从三方面进行心理测评:

(一)智力测评目前,世界上普遍流行的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发明的瑞文推理测验,该测验有三种测试类别:瑞文彩图推理测验CPM,瑞文标准推理测试SPM以及瑞文高级推理测试APM②,其中后两个适合对被审计单位采用。由于智力水平较低,导致非故意的错误行为的产生,如会计分录的错误书写,数据的抄写或计算错误等。但由于较高的智力水平,导致故意的舞弊行为的产生。因此,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人格测评结果较差但智商较高以及智力水平较低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技能测评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是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设计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主要是了解被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从而对注册会计师发现因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提供依据。

(三)人格测评及时了解不同人员的人格特点,包括个人道德修养和性格特点,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在与他们进行接触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现在世界上普遍认可的“现代特质理论”(大五人格理论),人格研究者将对人格的描述模式划分为人格的五因素: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性③。具体的测定过程我们可以通过NEO-R人格调查表来进行。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人员的心理测评,审计人员不但可以获得被审个体的心理状况,同时还可以获得被审计单位各个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文化品质,从而能够大大帮助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评估,并在之后的具体审计工作中提供指导作用。不过,心理测评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应仅以此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直接的审计证据。

三、心理学在沟通环节中获取审计信息的应用

在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有两个:一是从沟通对象口中获取更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二是对该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而如何把握好这两点,审计准则中并未予以说明。为此,在此尝试引入心理学中的说服技巧以及谎言判别理论,为解决这两个审计沟通中的核心问题提供参考。根据美国著名谈判专家EricEvans的理论,一般可以将说服的技巧分为两个大类:

(一)疑兵阵

1.提出问题。谈判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让对方解释为何某个条款对他如此重要,诱导对方做出更多反馈或辩解。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提出类似问题,让对方进行解释,了解对方内心的疑虑,打消对方顾虑,说服沟通对象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2.验证理解。意图在于检验对方是否真正理解先前的陈述或提案,从而确定对方的顾虑或需求所在。在说服时,可以运用该技巧来强调矛盾,挑战对方先前做出的论证或者陈述,进一步动摇对方的防卫心理。

3.破除坚冰。通过打消对方的顾虑,或者让对方再无拒绝的理由,迫使谈判对象接受己方的要求。若沟通对象承认确实是希望审计人员能够为其保密,那么审计人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做出尽量满足其要求或者说打消其顾虑的承诺,如向对方保证会对其身份进行保密。

4.不断复述。平心静气、坚持不懈的复述在谈判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威力。就算你的论证极为贫乏,只要你一再重复自己的观点,并且始终心平气和,对方最终将不得不认同你的观点。

(二)激将法

审计助理论文篇8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数据式审计 特征 实施路径

前 言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提升,社会内的很多行业都普遍放弃了原有的管理方法,而采用更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在审计领域内也是如此,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所面对的早已不是纸质账目,而是更多的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据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工作。本文中所分析的稻菔缴蠹聘正是在这一大前提下所萌发的,是审计工作不断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它更能代表计算机审计的未来。

1 数据式审计特征

1.1 审计的对象是系统内部控制和电子数据

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式审计,首先所必须要保证的就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健全、合理、有效,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在数据式审计运行作业的过程中,对审计数据造成正确、真实、完整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先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查、测试和评价,保证系统内部控制能够顺利、无误的进行审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对风险问题进行控制,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完成。毋庸置疑,在数据式审计中,其最为主要的特点还是在利用电子数据时的直接性。运用数据式审计模式,不需要工作人员再向以往一样将数据转换为固定的电子账套,尔后再进行审计。为此这一审计模式的转换在实际操作中必将发挥较大的优势。另外,由于数据式审计在审计数据时,所选用的是底层数据,即没有被认为处理过的原始数据。这些根据审计需要而组合生成信息的灵活性和潜在价值,其价值必将远远大于已经被人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且还可有效规避假账风险,为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保驾护航”。

1.2 改变了审计的核心方法

在以往的审计工作模式中,审计工作的核心模式是测试,但是在数据式审计这一模式下,无论是测试法还是详查法,都已经不能被算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与传统审计不同,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式审计,可自动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审计工作,同时完成数据详查和测试。所以,在运用数据式审计时,其核心问题就变成了审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程度,以及审计人员对原生态数据的转化能力。也只有在充分的进行好数据转化这一环节之后,审计人员获取到有效的信息,才能进一步保证审计程序的实现以及最终审计目标的完成。所以,基于此点,数据式审计的核心方法就是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方法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存在较大不同,这也是数据式审计中的一项较为不同的特征。但其实质,还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人的智慧进行实现,从而更为准确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

1.3 具有特殊的作业方式

除审计的核心方法外,数据式审计更改变了原有的审计作业,并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作业方式。首先由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前期调查工作,将审计单位的底数摸清,其次再通过采集、清理、分析等步骤,将本次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线索进行明确,从而建立起导向正确的特殊的作业方式,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具有较为明确的思路,并保障审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1.4 数据式审计模式特有的要求

1.4.1 需要重构基础审计理论

与现代审计工作的其他方面相比,现代审计理论还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整体框架还没有真正成型,但是作为进行审计工作的根本性原则而言,审计理论的完善性与先进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现如今更应重构基础审计理论,给予传统理论框架全新的内容进行补充工作。例如,审计工作人员可在基本理论中融入有关审计文化的内容,从而借助这一内容,向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传达审计组织的宗旨、责任等等,从而为数据化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先决条件。

1.4.2 需要重塑审计程序

与传统审计中的三个阶段的模式不同,数据式审计中这三个阶段的各个界限并不清晰明确,所以针对数据式审计模式,需要对审计程序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可将审计工作的过程细分成四个阶段:包括审计准备、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同时,对于数据式审计模式中常出现的审计中间表或审计分析模型等问题,还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工作的时候,根据其实际情况去创新、重构。

2 数据式审计实施路径

2.1 数据采集审计技术方法

作为数据式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据采集是在前期审前调查工作中,必须优先完成的环节之一。数据采集主要是根据数据需求,以审计目标为基础,并借助一系列特定方法所进行的对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文件进行采集的过程。其中可选择审计软件或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这一工作,其中主要分为三类方法,首先是对数据进行直接拷贝或读取,其次是借助数据接口进行采集,再次还可借助临时数据接口采集。

2.2 数据清理技术方法

工作人员在采集工作时,必然是本着可多不可少的原则进行的,所以有时所采集回的信息重复率会较高,所以为避免这些重复数据的干扰,电子数据能够准确的满足审计分析需要,在进行分析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还必须认真的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2.3 数据分析技术方法。

对清理后的数据,审计数据分析主要运用核对、检查、判断及推理等进行分析整理,而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即可选择审计中间表方法,利用审计分析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工作;又可选择审计分析模型方法,通过对数据模型的分析工作,完成数据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数据式审计模式必将在审计行业内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而这也必将是审计行业内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从而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发挥好审计的监督功能。

【参考文献】

[1] 郭宗文,等.计算机审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邱银河,木南.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