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8篇

时间:2022-08-30 08:35:09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篇1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来源于山东省某二级甲等医院。将所有科室进行编号,抽取临床科室。入选标准:临床科室护士。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影响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共9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每个条目分别计分,单个条目大于3分时表示该因素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产生影响。分值越高,表示该因素对护理技术操作效果培训的影响程度越大。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0,Cronbach’sα系数为0.80。

1.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者在各科护士长的许可下发放问卷并简单说明填写方法,有问题可当面提出并解答,被调查者以无记名的形式填写后当场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98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8.4%。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在只有一个样本的情况下,对经过大量观察得到的稳定值与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推断样本代表的总体均值与已知均值是否有差别,检验水准α=2。

2讨论

2.1影响因素的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得分高于3分的条目有3条;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9个条目中,排序前3位的是对病人的评估、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培训步骤与临床实际操作脱节;护理人员对操作的关键环节不掌握。虽然各级医院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给病人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一定程度上造成病人满意率下降。同时,在实际临床中,工龄长的护士因为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多能够很好的将培训内容应用到临床实际中,而年轻的护士机械的掌握操作步骤,对技术操作的关键环节掌握不全面,如无菌原则,医院感染规范,核查原则,人文关怀等,表现为培训与临床实际操作脱节,未达到预期效果。

2.2对策

(1)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结合护理发展需求和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各层面护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见习期护士规范化培训、临床护士全方位培训等。

(2)护理部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器械新产品的应用,对临床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进行归类分析,找出操作项目的关键步骤,注意要点,在操作培训前进行学习巩固,使护理人员快速掌握。

(3)护理部选派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护理骨干,选定病例或模拟临床情境,针对病人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身体状况,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的评估内容,根据评估内容开展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护士的应变能力。操作完后进行归纳总结规范,将培训内容应用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纠正,将培训与临床充分结合,保证护理操作的培训实效性。

(4)分层次培训,护理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管理小组——科室护士长——科室护理骨干——科室护士培训,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管理小组协助护理部对护士长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科室护士长对科室的护理骨干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达不到标准者需要反复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3结论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多元化;临床技能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医学教育是学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序贯组成的统一体。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还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均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最核心的能力。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混乱,造成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成为制约全科医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2014年,国家开展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确立了“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的院校教育,加上2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被确定为第一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构建了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收到满意效果。

一、确立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为指导,以教高16号文件为依据,以为农村及社区医疗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需要的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深入研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上进行全面改革,创建适应学生成长规律的学习环境,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制定建设目标

以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契机,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为教育教学观念,以卫生部颁发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基础,构建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学科、模块化、阶段性的“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

三、构建训练体系

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共包含四大模块:即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及跟岗与顶岗实习训练模块,其包含内容和总体要求详见表1。从三个学年总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上来看,理论教学部分总学时1162学时,实训、实习教学部分总学时2380学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高达67.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需要。

四、教学实施

结合医学国际教育标准,依托我校临床技能模拟医院,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改革为基础,以临床模拟情境教学为核心开展实训教学。以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体系为例,通过对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进行模拟体格检查、模拟操作技术、模拟病史采集、模拟病例讨论等构建体系。自2011年起,在训练结束后及临床实习前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方式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是否合格。

(一)模拟体检+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外科基本操作技术是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参照国家对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的要求,开设了《临床基本技能》课程,课程共包含体格检查技能、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能及护理基本技能四大模块。课程全程采取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结合电子仿真模拟训练系统进行训练。SSP由经过培训的学生进行扮演,主要应用于体格检查训练,SSP不仅可带领学生进入模拟情境,还能对学生的体格检查手法进行客观评价。当SSP不能模拟的异常体征时,或是涉及有创性的操作技术,则引导学生在电子仿真模拟人身上反复多次训练操作。

(二)模拟病史采集+模拟病例讨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诊疗思维的构建是医学生临床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病史采集练,主要由学生扮演医生,由教师扮演SSP,教师扮演某一系列症状的患者,学生针对症状进行问诊训练,并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获得问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使学生逐渐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能。病例讨论训练,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拿着一个文字版的病例写诊断的方式,而采取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方式,由模拟医生对SSP的问诊将同学们带入诊疗工作一天的情境中,将门诊手册、病案册、医嘱单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医疗文件带入课堂,营造真实的医疗氛围,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对患者的查、检、诊、疗的全过程,避免了学生初次接触病人时心理紧张及不知所措的尴尬氛围。

(三)客观结构化考试参与教学,客观评价学生临床技能

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为临床能力考核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有序的、有组织的考核框架。参照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模式,在学生临床技能培训后采取OSCE的方法进行考核。由本专业负责人制定OSCE考核内容、考试流程及评分标准,然后在预设内容及考试时间的情况下,分考站进行考核,考核以现场抽签进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每项操作技能均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治疗计划、技能实施和结果评价,项目中部分以真人(志愿者)为操作对象,其余均以模型为操作对象。主考教师按每项技能的评分标准记录学生成绩,秉承“知识―技能―态度”兼顾的多元化综合评估模式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使考核做到公开、透明、公正。

五、结语

通过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及医院临床优质资源,强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会应用理论、从实践中学习并巩固理论”的教育理念,将医学教育的实践技能教学体系进行拓展和完善,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效果。然而,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中医学生应当掌握的临床技能和要求,设置的内容及标准仍有不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寻求更加适应现代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发展需要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司秋菊,常风云.临床实用型医学生实践技能多元化模式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

[2]孙晓琪,刘洋,张虹.“3+2”模式面向农村基层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社区医学,2016(7).

[3]罗辉,林春.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7).

[4]栗蕴,梅妍.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现代医院管理,2013(5).

[5]李琳.中医教育与人才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3).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医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导的学科,它不仅要求传授给医学生系统而牢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要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地培养更是如此。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为临床培养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但也面临着临床动手能力欠缺,研究生教育与医生执业资格培训脱节等难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部分地方开始试行,到现在在我国各地正式推行,已经历20余年,并逐渐步入规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及医疗水平不平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可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效率,切实保障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医生资格认证相衔接的难题。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临床医学院是集医学教学和临床医疗为一体的单位,在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两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全面地认识,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多方面有效地探索,构建了一个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的新模式。

1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执业医生法》规定,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试用满一年以上者才可以报考医生资格。我国现阶段很多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是由应届本科医学生直接考取,他们具有相应的学历,但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资历,不能参加医生资格考试,没有取得医生资格,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独立地完成医疗工作,没有相关的临床实践机会,导致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地训练和积累,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们地培养难以在医院内完成。

我国现阶段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属教育和卫生两个不同的系统,目前它们在课程学习、临床培养、考核各方面都互不认可,给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复培养造成资源浪费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地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养目的、临床培训内容的趋同性,导致二者之间培养的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直接影响了医学生们的晋升时间。

2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可行性的探索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临床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有效途径,可使其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和提高,对培养临床高层次医学人才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者有机地结合,能够提供一条合理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既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又能保证完成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较常规的医学研究生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有明显优势。

(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可以作为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方向标。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即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给予水平认证,可以减少二者之间在培养方面的重复,避免造成医学生们的时间浪费。

(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较多的国家资金补助,自己支出的费用相对较低,基本生活费用由保障。而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都是已经毕业的医学生,作为已进入社会的社会人,虽然在培训阶段也可以得到部分国家经费补助,但是自身需要支出的费用较高,生存压力较大。同时,国家在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也要有相关设备、设施的投入,若把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既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研究生的资金补助优势,减轻医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减少国家经费的重复投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面临的问题

(一)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总体的轮转时间少于住院医师各阶段培训的时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按规定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临床科室轮转三年,进行系统临床基本功训练,考核通过,可以达到低年资住院医师水平。第二阶段为期两年,以专科训练为主,并且还要担任一年的总住院医师。虽然大部分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安排的临床科室轮转时间是2~3年,但其中还包含了毕业前的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准备工作,因此真正的临床轮转时间也就是1~2年时间,达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的时间。

(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及要求有所区别。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分为课程学习、临床轮转、学位论文答辩及授予等环节,其目标是将医学生培养成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训内容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知识等方面以自学为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临床住院医师,其考核贯穿整个培训过程。

(三)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毕业(结业)要求不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要取得学位,除了要参加毕业考试外,还要有毕业论文的发表,条件比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要求更高。

4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临床医学院在探索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改革课程

将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课程转化为网络化课程,各科教学都要求在轮转过程中完成,在临床轮转中,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亲自指导,突出临床特点,尽量保证临床轮转的时间不低于27个月。同时,在轮转过程中,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适当增加医德医风、医患沟通、医学法律法规的教育,全面提高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二)统一临床轮转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临床医学院是广西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学生入学后,由临床医学院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按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统一安排第一阶段的临床轮转,时间不低于18个月。经考核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可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第二阶段培训以专科定向培养为主,要求学生在高年资医师指导下独立进行临床工作,在此阶段要求学生担任24小时住院医师时间不低于半年。临床轮转总时间不少于27个月。通过这种方式,既保证了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时间,又保证了培养质量,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做到良好衔接。

(三)学位授予的区分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的是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因此,考核时更看重的是临床能力的考核结果,在学位授予上,与科研型研究生应区别对待,降低其对文章发表的要求,规定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只要有综述发表,临床技能考核合格即可申请学位。新的学位授予方式更接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5 结语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人才体系,培养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高层次由应用型专业卫生人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工作后继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能够快速成长为临床专科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新培养模式是医学界的主流趋式,其对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临床动手能力,对于探索符合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模式改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于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从学术型人才为主慢慢向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转变,具有重大的推进效果。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 系统思维 临床医学 师资培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系统思维就是以整体观来看待事物的多因素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过程。系统思维是将现象、数理和逻辑融为―体的思维,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当今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现代教育过程中,在社会对医学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医教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临床师资队伍,是实现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创建一流临床学院的前提。探讨应用系统思维加强临床师资培训的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新形势下临床教学的特点

1.1 临床教师医疗、教学和科研压力越来越大。目前临床教师一般承担着多重角色,他们不仅承担繁重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些还是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医学院校的扩大招生,医疗教学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迫使临床教师教学理念必须及时更新,教学技巧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不断超前,需要改变多年既定的模式以适应目前新的教学形式。

1.2 患者维权意识增强,临床教学工作日趋严峻。由于临床教学实践特殊性,医学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医院,临床教学是在医师、医学生和病人组成的互动的系统中进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以来,广大患者维权意识增强,以病人实例的教学越来越受限制。

1.3 招生规模的扩大对临床教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一所医院成为多家学校的教学医院。在医院的实习学生数量大大增加,给临床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家医院都面临承担大量教学任务,临床实践资源显得相对不足。

1.4 学生新要求不断增加,促使临床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新时期的医学生思想活跃,对知识的渴望呈现多元化,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全方位的指导,并且老师能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参与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研,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促使临床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学生不断增加的要求。另外,学生的专业思想很容易动摇,这就要求带教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要从思想上不断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目前临床教学的特点可以看到,新形势下对临床教师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严格,因此加强临床教师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很紧迫的,而如何才能有效地系统的开展临床师资培训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2 临床师资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临床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某临床学院的见习与实习生来评价临床师资的教学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教师在言语艺术、责任心、知识新颖性等几个方面有近30%左右评价为差。

另外,笔者的调查发现:①虽然总体基本形成正副高职称教师为主的职称格局,但各学科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科比例失调;②医院的教师队伍的总体学历偏低;⑧医院的教师队伍的总体年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40~49岁中年教师相对较少;④教师队伍中存在学缘结构不合理。

2.2 培训机构自身的不足

2.2.1 师资培训开展了很多,但是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整体临床师资队伍的培训效果较差

许多培训不注意从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情况来考虑对教师的培训,以致师资培训工作留于形式,没有取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师资培训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培训,忽视对教师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致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不到迅速提高。此外,学院和受训教师所在教研室也没有严格的跟踪考核和评估,使培训质量受到很大程度影响。

2.2.2 培训管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作为医学教育管理当然需要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但是从目前的临床学院的情况来看,从事教育管理的大多不是管理专业出身。师资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数靠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尽量使其规范合理。尽管也有一些理论对师资培训起着指导作用,但从培训目标的确立、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结果的评估及培训的再发展等方面,还是缺乏系统的研究。

2.2.3 临床师资培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师资培训管理不是一项简单孤立的工作。它是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而其自身内部也由许多环节组成,涉及到许多因素。师资培训管理既受教师资格状况、专业发展需求、经费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又受相关的竞争机制、评估机制、约束机制、职务评聘办法等的约束。因此,不能简单的就培训论培训,必须将培训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来考察,才能以整体的观念健全各种机制,配套实施各项政策,才能减少管理过程中的片面性、简单性和随意性,使培训具有一种优化的整体效益。同时,师资培训应增加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以及培训后的评价体系。确实为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 应用系统思维加强医学院校临床师资培训的探讨

医院领导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应用系统思维切实抓好临床师资培训工作。

3.1 严格带教老师准入条件以提高临床师资的基础水平

3.1.1 良好的教学态度。临床带教老师首先应热爱医学专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临床带教者大多担负着繁忙的临床日常工作,在带教学生时,常常会因示范、讲解而影响工作进度,带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员对实习生的抵触,学生在操作中的失误也可能会影响带教老师的声誉及病员对其的满意度,因此,应挑选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热心从事教学工作,热情对待学生的带教老师。

3.1.2 健全的人格素质。作风严谨、学风求实、技术求精的带教者是为医学生以后临床实践的楷模,带教老师良好的医德医风、自尊自信的人格特点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力。

3.1.3 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丰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临床经验作为带教老师的准入条件之一。临床学院可聘具有主治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作为带教老师。

3.1.4 严格控制师资的学缘结构。尽量多从不同院校引进优秀人才,防止近亲繁殖。拓宽临床教学、医疗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优秀医学生。

3.2 加强临床教师岗前培训

3.2.1 积极开展院情教育专题,强化员工的归属感

我院每年在新聘的临床师资的岗前培训都介绍本院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学院的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等,尽早让新教师了解本院乃至本地的基本情况,有利于他们更快适应所处的环境,方便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3.2.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师德的培养

师德不仅包含道德,也包含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另外,还需积极引导师德实践中的修养自育。师德建设单靠规章制度约束和一味的教育培训是不够的,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引导教师师德自育。如开展竞赛评比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多媒体教学比赛、双语教学比赛、优秀教案比赛、以人为本的情暖医院活动等等)、树立师德榜样(师德之星、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等)、加强教师党建工作。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必将形成学生的楷模。

3.2.3 强化教学专题,扩大知识面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史、中外教学比较、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训练等专题学习,可使教师更多了解专业知识以外师范类知识和教学规律,强化教学意识,为今后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3.2.4 改变临床教师的培养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临床教师基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潜能的方式是启发式教学,通过理论课上的研讨和实践课上的指导,发挥任课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导地位作用和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来加以体现。并能花最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

3.3 注重临床教师上岗后各方面技能的提升

3.3.1 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1)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各个科室的科内业务学习、教学查房和病案讨论等建立学习型组织,实现老教师的带教作用,并把科内学习与继续教育学分紧密联系,实现有效监督,确保学习质量。

(2)发挥院内网在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中的作用。通过院内网建立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系统,规定年轻临床教师必须定期接受定量的培训,并把它与年轻临床教师的晋升紧密联系,防止网络学习留于形式。

(3)为更好的促进和监督年轻临床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可实施培训导师制,规定导师的任职资格、职责等内容。导师要贯彻落实临床年轻教师的培训计划。医院定期召开年轻临床教师及导师座谈会,双向反馈意见并对师资培训工作中表现好的经验和做法予以推广,对出现的各类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4)实现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我院每年都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会议、选送临床教师到国内外的著名医院进修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临床师资的专业水平。

(5)引入EMBA专业化培训的教学模式实践。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相关教育学理论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带教特点,借鉴适合在职人员继续职业发展培训的EMBA专业化培养方式,以案例分析和现场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设计教案。通过课前病例见习、教材自学辅导、课堂讨论组织、临床操作示范、病案书写指导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教学过程实践,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妥善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使临床教师从单纯的带教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体现一种从医学专家向教育专家转型,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变革的专业化培训氛围。

3.3.2 适应新教学模式能力的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多元化手段。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被打破,多种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理论教学和见习实习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可增添大量新技术的信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让临床教师明确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后,可以通过院内专题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教师适应新教学模式能力。

3.3.3 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推动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剂。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人际间在地域和时空上的距离,同时也不断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从而对教师同学生之间、教师同学生家长之间、教师同院内外同行之间以及教师同病患者之间,以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为内涵的沟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断激化的医患关系也对临床工作者的言语艺术和沟通交流能力也提出了挑战。我院通过各种形式如岗前培训、院内演讲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医护人员的言语艺术。国外一些大学通过开展艺术鉴赏、礼仪示范等课程来提高个人修养,从而实现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这些对我们临床师资的言语艺术能力提升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3.4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加强临床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临床教师加强学习教育教学新知识,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增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升科研能力。

3.3.5 管理能力的提升

临床教师身处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学习与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设施使用管理、科研开发管理、学院良性化运营管理等有关的程序和法则,并能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运用,提升其管理能力。

3.4 严格考评,健全激励机制

构建系统性的教师考评体系,促进临床师资的发展。由院领导、人事科、教学办(科教科)等部门组成的考核小组按教学质量要求定期对教学工作进行考评。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了解医学生对带教质量的反馈意见。另外在大学原有的校院两级督导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评教内容,动态监控教学质量。将带教质量检查和考评结果与科室总体质量考核挂钩,最后与个人年度考核及职称相关联。但在考评结果的处理上,应尽量发挥考评的反馈、改进、矫正等积极功能,使临床教师找出自己的不足,加快临床师资的成长,以实现评价的真正目标。

引入带教人员年度聘任、奖励制。带教聘任应将拟聘者的学历、当年继续教育学分、科研论文撰写、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个人综合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凡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者,医院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作为竞聘高级职称及各管理岗位的优先条件或参考内容,以提高带教者的积极性,保证带教师资队伍充满生机,避免部分临床教学老师不思进取、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带教积极性受挫。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篇5

1.1护生岗前分段式培训临床模拟的操作能力

学习目标:

①课堂及课外开放实验室进行严格的回顾性训练(基础护理的18项操作技能);

②学生能在操作前进行环境评估、用物准备、病人解释核对;操作中与病人进行沟通、熟练操作;操作后对病人进行嘱咐及用物、床单位的整理。方法:课堂上学生按每个班级分为8个组,根据临床模拟进行角色扮演,分为护士、病人、家属,进行18项操作技能的训练,由老师当场点评;课后老师进行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1.2综合能力的考核

学习目标:①学生通过分段式的培训后进行岗前准入证的考核;分两个合格证书,绿色证书(一次考过)、黄色证书(补考通过);

②考核内容包括理论及技能:理论知识应用考核,基础护理18项操作;方法:实习前的1—2周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须再加强训练,进行补考,补考合格后发给黄色合格证方可实习,无合格证者不予实习。

1.3调查方法

①考核法:培训结束后,岗位准入证考核;

②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经咨询专家自行设计,评价指标按4分为“非常满意”、3分为“满意”、2分为“基本满意”、1分为“不满意”进行评分

2讨论

2.1护生岗前分段式培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岗前培训是以学生为主体,系统的设计整个训练过程,选择临床的特殊案例,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实施、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培训学生的目的是通过临床模拟一种真实紧张的氛围,经过多次训练后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并能指导实践,教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自如、忙而不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

2.2护生岗前分段式培训结合实践,提高学生临床应变能力

在临床实习阶段,护生刚接触临床时因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差等因素的影响,在遇到实际情况时无法应对;在与病人交谈时过分紧张,无法控制局面。因此在优化教学内容上应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应急情况下的反应,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2.3护生岗前分段式培训有利于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社区医疗;心身疾病;认知与应对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18年上海市辖区内工作1年以上的社区医疗团队成员,职业包括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精卫医师、护士及其他人员(临床专科、药剂、检验、收费、管理)。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设计与发放

通过咨询相关领域专家设计《社区医疗团队对心身疾病认知和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执业范围、工作年限、教育程度、职称)与问卷主体。问卷主体有心身疾病的基本概念10题(心身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理论),心身疾病的临床认知10题(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病特点与影响因素),心身疾病的临床应对14题(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预防、转诊、团队式服务),心身疾病培训(培训目标、培训内容)4题四个维度共38个条目,得分以数字等级评定,以“5,4,3,2,1”分别表示对题目内容知晓程度的“完全知道、大都知道、基本知道、略微知道、毫不知道”5个等级。通过随机抽取浦东新区辖区内现有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家作为现况调查对象,结合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项目(社区全科医师心理技能培训)的杨浦区、徐汇区、奉贤区、崇明区4个区县的培训后对象进行培训效果评价,以“问卷星”电子问卷形式开展,被调查对象以手机作答。

1.2.2全科医生精神心理培训内容

培训由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和上海市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牵头,精神科医师与医学心理学教授担纲。培训内容包括四个模块:社区精神心理的宏观视角(主要包括精神卫生法、精神卫生资源配置概论、社区心理健康管理);精神疾病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社区常见六种重性精神障碍诊治、社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精神疾病患者筛查及工具);社区常见心身疾病(临床常见心身疾病及干预、慢性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实用心理量表使用与解读、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常用技术与演示、团体治疗理论及实践、艺术治疗理论及实践);全科医生自我完善与知识拓展(社区心理危机干预、压力管理理论及体验、医患沟通理论及巴林特小组体验、名师讲坛)。全程培训时间为10天,每天上课6小时。

1.2.3信度和效度测量方法

信度分析主要采用测量内在一致信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法;效度分析主要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应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适用性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证实性因子分析评价其结构效度。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2013进行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便于理解和比较,本研究对所有得分进行标化,标化得分=(模块)实际得分/(模块)总分100。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构成比的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采用直线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估计值β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是研究对象与参照相比的比例,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问卷信效度评价

《社区医疗团队对心身疾病的知晓与应用调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0,内部一致性良好,问卷信度较好。问卷结构效度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56,Bartlett球形度检验χ2值为16751.9(P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1为抽取因素标准,抽取8个公共因子,8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30%,每个条目在公共因子上的负荷值均大于0.6,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2.2一般资料情况

本研究纳入的375名现况调查对象与71名参加培训对象,在性别、年龄段、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和职称方面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现况调查对象的执业范围为:西医全科医师154人(41.07%),中医全科医师49人(13.07%),公共卫生医师64人(17.07%),精防医师5人(1.33%),护士66人(17.60),其他人员37人(9.87%);培训后对象的执业范围为:西医全科医师49人(69.01%),中医全科医师6人(8.45%),公共卫生医师5人(7.04%),精防医师5人(7.04%),护士1人(1.41%),其他人员4人(5.63%),两者执业范围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现况调查总得分情况

本研究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75名社区医疗团队成员进行心身疾病知晓与应对情况的现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总得分为71.23±15.31分(满分100分),得分在性别、年龄段、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和和职称的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的执业范围对应的得分不完全一样(P0.01),精卫医师得分最高(79.79±11.04)分,其余依次是公共卫生医师(75.23±14.65)分,西医全科医师(73.92±14.47)分,中医全科医师(68.94±14.50)分,护士(67.26±14.55)分和其他(62.12±17.44)分。

2.4现况调查各模块得分比较

对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将问题类型按照内容分为4个模块,并对每一个模块进行标化得分分析比较发现,四个模块的得分不完全一致(P0.01),其中基本概念得分最高,为76.07±15.64分,其他依次为临床应对(70.21±16.05)分,临床认知(69.67±17.93)分和培训内容(66.61±18.77)分。

2.5培训效果评价方差分析

对现况调查对象和培训后对象就总分及四个模块得分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培训后对象的总分(75.52±13.51)分高于现况调查对象(71.23±1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培训后对象的临床认知得分(74.64±16.38)分和临床应对得分(74.43±14.10)分分别高于现况调查对象的临床认知得分(69.66±17.93)分和临床应对得分(70.21±16.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

3讨论

3.1现况调查中的执业差异

现况调查中,375名社区全科团队成员对心身疾病知晓与应对情况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精卫医师(79.79±11.04)分公共卫生医师(75.23±14.65)分西医全科医师(73.92±14.47)分中医全科医师(68.94±14.50)分护士(67.26±14.55)分(P0.01),反映出当前不同执业范围的心身疾病认知诊疗水平。社区医疗的精神卫生属于公共卫生管理的条线工作,通常由1名精卫医师专项管理,专业性强且对口;西医全科医师与中医全科医师的教育背景差异较大,中医在理念上尽管有“形神理论”作指导[6],但缺乏现代心理学技术能力作支撑;社区护士的护理工作职责更多体现在规范性操作上,心身疾病认知水平相对匮乏。国务院2011年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指出:精神卫生服务除由精神科专科医师提供外,全科医师理应参与其中,但前提是全科医师培训后具备相应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7]。故而在政策导向的基础上,通过针对社区医疗团队中的职业特点分类培训,以提高心身疾病诊疗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关于印发中医诊所基本标准和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55号)为中医师开设诊所打开方便之门,精神心理服务亦可依托诊所进行,所以中医师的心身技能较低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3.2调查问卷四个模块的得分差异

现况调查各模块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基本概念(76.07±15.64)分临床应对(70.21±16.05)分临床认知(69.67±17.93)分培训内容(66.61±18.77)分(P0.01),反映出当前知识结构以基本概念模块为最高,临床应对模块尽管高于临床认知模块,但分值上差异很小。在我国,由于全科医生面临的就诊压力巨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同时相应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较少,以及主观上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全科医师心身疾病知识水平低下,缺乏运用心身疾病诊疗技术去逐一甄别应对不同病情的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能力均不够成熟。实际上,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引,做好“健康守门人”的心身疾病诊疗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在初级诊疗、慢性病持续管理、家庭管理、转诊等工作环节上熟练运用心身医学知识,对于加强初级医疗保健管理,加强医患沟通,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浪费支出等方面都是有价值的,这需要通过提高全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来解决。

3.3培训效果评价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检验医师 规范化培训 临床思维

现代临床医学已进入精准诊疗时代,检验医学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检验科为临床疾病的快速诊治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1-2]。因此,如何指导临床规范选择检测项目、获取合格的检测标本、科学解读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显得至关重要,而且是检验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检验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本科室以检验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着重培养学员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以及与临床的沟通、咨询和指导的能力,使其成为既具备临床检验技能,又能参与临床诊治工作的检验医师。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科室作为重庆市首批检验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各种教学及培养模式,并持续改进和完善培训体系,力求打造出一条更具价值和特色的规范化培训之路。

1 依据培训大纲细化培训内容

依据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同时参考《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3]相关内容,并结合本基地的实际,各专业组制订了具备各自特点的培训内容和细则,培训内容覆盖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全过程,培训计划细化到每周。除了掌握检验基本理论知识和检测技术外,还特别融入了对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训,从而使培训内容更具完整性,教员的讲授更具明确性,学员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培训计划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和新颖性。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按照国家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要求及基地的实际情况,本科室从已经获得医院教员资格认证的工作人员中遴选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扎实专业技能的教员组成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要求每名教员掌握检验医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实现“目标教学”,掌握培训内容细则和实施方案,做到“按纲施训”,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定期总结培训中的问题并反馈给学员,做到“持续改进”,注重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员“全面发展”,争做“双一流”教师团队。

3 以临床思维为导向,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1 以学员为主体的病例讨论

在形式上,根据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改变临床医学常规的以教员为主体的分析讨论方式,以学员为中心,组织相关的病例资料,并由学员进行分析讲解,同时由培训教员组成点评和讨论分析团队;在内容上,以学员工作中所涉及的实际病例为线索,涵盖患者病史的采集分析、检测项目的选择、标本采集处理、检验方法的选择、检测技术的应用、结果的分析解释、结果临床应用、临床沟通交流等方面,聚焦临床病例诊疗过程中实验室检验的作用和问题。通过病例讨论分析会,使学员更加熟悉临床诊治的需求、更加全面掌握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更加明白实验室检测存在的问题,更能科学地解析检验结果信息和解答临床医师的疑惑,从而使检验医师能够应用临床思维提出检验的需求、应用检测技术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应用检验结果指导临床诊治。

3.2 具有检验特色的临床教学查房

教学查房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是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进行有效医疗诊治活动的主要途径,一直以来备受重视。但检验科并不直接接触患者,而是对患者标本进行各种检验项目检测,因此,其教学查房内容和侧重点应与临床有所区别。为提高本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本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查房制度:由本基地高级职称教员组成3~5人的督导检查组,必要时加上查房专业组组长;教学查房地点设置在专业组的工作场所。教学查房内容包括对指导教员的带教和学员学习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一是对带教教员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讲授能力及学员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二是对学员的学习状态、问题思考和回答、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查房,可以实时客观地反映和掌握临床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和改进。

3.3 规范化培训学员到临床实践和交流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常常重点关注的是实验室内的检测工作,包括检验技术的应用、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等,出现了眼中只有“标本”而忽略了患者的临床情况,从而大大影响了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效能。特别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往往是决定感染性疾病诊治的前提和关键,其中检验项目的选择、标本的采集送检、检验结果的科学解读,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阳性率、判断病原菌及临床治疗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培训和强化学员的临床思维,让学员走进临床,去了解疾病、了解病情,从临床需求的角度去学会如何使用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广泛沟通和交流,培养临床的“送检文化”,大大提高标本质量和检测结果的合理应用,同时也倾听临床对实验室检测的抱怨和诉求,推动实验室检验流程的持续优化,促进实验室检测能力水平逐步提高。让学员参与到临床标本的采集中,不仅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相关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发挥检验人员的专业优势,而且还能让学员亲身体会到患者的疾苦,增强对检验工作的责任心。

4 完善考核制度和模式

考核是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最好的反映和体现,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促进教与学的必要手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本基地对规范化培训学员制订了完备的考核制度,包括阶段考核、年度考核及出科考核。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为例:本基地依据培训细则要求,细化了阶段考核的内容,结合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设立考核时间节点,采用现场操作和问答为主要考核形式,完成一类培训立即进行针对性考核,如对于生物安全,按计划完成相关培训后,立即采用现场操作的方式考核生物安全设施的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内容,通过问答的方式对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的评估与防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及时反映教学效果和学员的掌握情况,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日常积累。同时,在考核内容上更加贴近临床,例如原始标本革兰染色的考核,除涂片制备、染色、镜检等理论和操作内容外,增加临床标本类型、取材部位、取材时间、临床治疗等对结果影响的分析,检测结果报告形式、报告内容如何更好地让临床医生理解和应用等能力的考核,从而培养学员用临床思维推动检验质量的进步,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报告的临床价值。

5 小 结

注重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4-6]。当今,医学已进入精准诊疗时代,然而,由于医学检验学科分支的独特性与局限性,导致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交流远远不足,而检验医师正是可以承担起检验与临床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所以,不仅要高度重视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更要探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培训方案,将重点放在以临床思维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上。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除了要具备夯实的检验基础外,更要具备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参与指导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能力,这是检验医师的真正价值所在,也为培养出高层次检验人才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我国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开启十余年,但检验医师的价值和地位却是在近5年才得到充分体现与肯定[7-8]。虽然,目前对检验医师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近年来却又遇到了瓶颈,国家已经取消医学检验五年制本科,检验专业规范化培训学生、医学检验生源基本被切断,但仍有少部分临床学生选择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因此,本基地的培养模式也要适应大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按照要求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检验医师。总之,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本基地将持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突出培养重点及目标,注重检验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临床与患者的需求,满足当今医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姚军.CBL结合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0):95.

[2] 陈中举.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方案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8):1201-1202.

[3] 张曼,尚红.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9-22.

[4] 王忠英,周强.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1):1747-1749.

[5] 张利霞,胡同平,魏伟.联合CBL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带教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21):3317-3318.

[6] 邓小芳,夏寅辉.基层中医院检验科质量和安全现状与规范化管理策略[J].临床检验杂志,2017,6(4):810-811.

临床培训个人总结篇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raining mode of clinical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Methods:Training were held to improve clinical skill before clinical study, education quality were guaranteed during clinical rotation, special skill examination and thesis defense were held strictly before graduate. Results:Clin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were elevated in clinical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Conclusion:With stick to clinical ability and reasonable training mode, clin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uld be improved obviously.

关键词: 专业学位;临床医学;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clinical medicine;training mode;postgraduat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29-02

0 引言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后,建立了医学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颁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是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所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符合临床需要、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学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夏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中应届学生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院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05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10年超过90%。本科阶段学习中,很多院校注重学生考研、就业率,鼓励学生考研,忽视了生产实习,导致这些学生入学时临床技能、知识及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以《试行办法》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体会和经验和大家做以下探讨。

1 培养模式探索

1.1 重视岗前培训,强调临床基本技能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第1学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后,随即进入临床培养。每位学生临床轮转前,先接受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强调临床基本技能,包括:体格检查、内科四大穿刺、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心肺复苏等,并针对病史采集、病历及处方书写等内容进行专门训练,开展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对培训所有项目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培养。为保证培训内容、手法的规范性,所有的培训教师及考核专家都先期进行了规范化培训,从而保证了岗前培训质量。

1.2 加强临床科室轮转,保证轮转质量 岗前培训后,进入临床培养阶段。要求每位研究生总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28个月;其中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转,依据各专业情况,轮转时间不少于8-12个月。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及临床工作实际需要,规定内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每个必转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个月。此外,为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轮转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轮转期间,研究生作为住院医师参与科室日常诊疗活动、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例讨论及临床教学等工作,参加医院及科室安排的所有学术活动。要求硕士研究生每3个月在所在科室完成公开性读书报告1次,不仅提高了学生文献阅读、综述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带动了各科室医师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氛围,促进学科发展。

为保证每个科室临床轮转培养质量,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制度。出科考核由轮转科室考核小组实施。考核小组由学位点负责人、带组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学秘书组成。考核内容重点体现临床思维能力。此外还包括劳动纪律、思想品德、技能操作及专业理论。考核由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督导、反馈。

在完成二级学科轮转培养的基础上,深入到本专业三级学科,着重于该专业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科研思维的强化训练。参与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日常查房时,要求研究生先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意见等。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临床工作学习有关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临床决策能力。

1.3 严格毕业技能考核,提高培养质量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还需参加严格的毕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必须条件。毕业技能考核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实施。考核专家组为前期经过临床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的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组成,涉及该二级学科的所有三级学科。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固定项目的考核专家相对固定。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思维、内科穿刺操作、外科手术操作、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7大项。考核方法为:在二级学科范围内随机抽取病人,由参加考核研究生对其经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然后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答辩,包括分析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依据,治疗原则,诊疗方案,学科新进展等方面。内科穿刺考核由学生在所在科室选取需要穿刺的病人,考核胸穿、腹穿、腰穿、骨穿中任意一项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应变能力。外科手术操作则在手术室内进行,从刷手、消毒、铺巾、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开、暴露术野、止血、缝合、无菌观念、应变能力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的考核则结合各专业特点,考查学生对辅助检查项目的阅片能力。

1.4 论文开题、答辩体现专业学位特点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论文开题。研究生在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科研,学习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分析,培养临床科研思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应用性和创新性,但创新性与科学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研究生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2 经验总结

2.1 领导重视,投入充足 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临床在岗前教育时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和实操训练,总医院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外科学实验室,购买先进的模拟人设备,在现下的医疗环境中,为研究生临床基本技能的练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医院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等。在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的领导下,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各学科学位点负责研究生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督导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并及时向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只有学术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的医学教育者,才能在研究生培养中身体力行,带领研究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并把自己好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索精神、正确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医学研究生[2]。我院定期举办导师会、导师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导师来院交流。明确导师职责,交流研究生带教经验。要求导师在除了对研究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及生活中遇到是实际困难,帮助研究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激励机制,导师竞争上岗,根据导师学术业绩(学术论著、科研项目)和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连续几年没有科研成果,或未能认真履行职责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者,取消其导师资格。

2.3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控体系 严格规范的临床能力考核是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国外研究报道,在临床技能考核实施过程中,规范考核标准,减少评判的差异,提高考核的公平性,有助于克服临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于客观评价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义非常大[4]。我们在不断的征求临床专家、尤其是每年的考核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培养考核研究生的经验,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高了了考核的客观性。并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对研究生培养及考核工作全程督导,保证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以及考核的公正性,从而严格把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4 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培养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临床能力,还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的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弱,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差;有的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固定僵硬,与同事关系不融洽,不善于与患者沟通,甚至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5]。我校坚持素质教育,进入临床后,注重培养研究生组织协调、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学会处理好医患关系,使学生树立“生命至上、关爱他人”的观念。另外,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通过义诊、下乡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体会。以提高临床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全面的监控体系,严格的检验标准,把握研究生临床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培养。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出合格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辩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

[2]罗琳,王国良.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28-29.

[3]訾秀娟,杜晓红,铁剑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5(10):706-7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