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2-07 19:53:52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植 引导 培养 爱国主义情感

对小学生来说,对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件长期的过程,因其对爱国的正确理解,还不是很完整,很透彻,所以我们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要从她们小的时候就要培养,渗透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的爱国主义情感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这是语文课情感教育与系统的理论教育之间本质的区别。所有语文课都由语言组成。在课本中,语言有情更有思想。但一切思想都是通过课文中具体的事物、事件、感情来表达的。所以,充分调动并加以引导小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活动,对帮助理解课文中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对小学生而言,形象思维不是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障碍,相反,是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思想内容的极好向导。

一、培植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培养不是为理论而理论, 而是为了使小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使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告诉我们的孩子,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曾经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史篇章。如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在近代以前的所有文明中, 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这样的民族多么的可爱,我们能不对我们的祖国充满感情吗!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中,令其懂得什么是爱国,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世纪建设者和保卫者。所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其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爱的情感培养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让爱国主义情感的深植于学生的思想中。爱国主义情感是学生头脑中的对于祖国的一种自然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由我逐渐向外扩充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所指向的是十分具体生动的事物,亲人、故土以及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无不给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打上祖国的烙印,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包含着多种内容,学生对于自己作为某国人身份的主观突显性,学生对于所属祖国和人群的依恋程度,学生对于自己乡土或国土的情感眷恋和保护意识,对自己是中国人自豪与认同,这些都在语文课本定的情境体现,使学生人在主观上突显并强化民族自尊感,从而奠定了他热爱祖国的基础要真正形成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须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当爱的情感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一切知识的灌输都是徒劳的,只有把爱国主义与情感需要联系起来,爱国主义才得以深植与学生心中这片沃土,要把这种爱深植学生心中,从而在小学生心中来说,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爱祖国可以表现为许多方面,爱自己、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他人、爱班级 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小学生在欣赏课文所特定意境中,情感与思想会受到冲击,情感会得到激发,如课文《枫桥夜泊》《望庐山瀑布》等能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优秀文化是我们古老的历史文明,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课文《雾淞》、 《桂林山水》等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秀丽的山河,以此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我们把对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田播种。

二、引导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教材中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把学生带到再造的情境之中,去领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巧设向题,引导学生去想象教材描绘的意境,激发思维,陶冶情感。每篇课文都充满作者的真情,表达出作者的爱和憎。教学中,把课文中的情挖掘出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丰富的想象 ,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用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打动学生 ,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发展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文章来引发学生对祖国爱的情感。例如语文课文记叙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 ,有些记叙了我国人民反侵犯、反压迫剥削的事迹 ;有些记叙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生活,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有些记叙了劳动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表现出的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等等 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关键性字、词、句、段,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领悟其内涵 ,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成千上万的英雄前赴后继 ,用生命和鲜血才赢得的。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努力发奋学习 ,更加热爱党 ,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

针对我们藏区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还包含这对民族语言的热爱,让小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历史及特点。民族语言源远流长,在世界语言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2

第一部:生活――语感培养的摇篮

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善于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还要设法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去触摸语言、培养语感、感悟文本。如教学《观潮》一文中“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是难点。农村的孩子见过大海,见过涨潮,也见过退潮,但他们却感受不出潮来时的气势。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潮来时的磅礴气势,我让家长再次带孩子到海边,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声音,课堂上,我再次让孩子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边听边想象,这时学生仿佛再次身临其境,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中描写,体会潮来时的气势。这样使得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与学生生活中自我真情的流露融为了一炉。

第二部:朗读――语感培养的动脉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朗读的方法。

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国中是独具特色的。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试想,如果没有由外而内的吸收,何以谈得上内化后的感受呢?当然也谈不上语感能力的培养了。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范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诗人在瀑布前为瀑布磅礴的气势所惊叹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及其主观感受,是获得语感的前提。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瀑布的美,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道出心中的一道道美景。在学生渐入意境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诗歌。”学生生情并茂地朗读着。这样的朗读训练能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体悟语感。

第三部:理解――语感培养的基石

叶老又指出:“要把握好吟咏,必须先了解文意,无论是白话文或文言文都需要吟咏。”意思是说在吟咏作品的时候,必须依据文章的了解与体会。

看来,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如我在教学《祖国在我心间》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的眼睛尖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其中一个学生说:“我第一眼就找到了中国。

另一个学生说:“我第二眼就找到了北京,第三眼就找到了福建。”

教师请学生们到台上从地球仪上找到福建,可是学生们找了很久才找到,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课文中的我能一眼就找到中国?”学生们笑着说:“因为我的眼力好。”

师:“我的眼力为什么这么好?”

生:“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间。”

师:“你们知道‘心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心上、心里。”

师:“作者的心里时时想着祖国,想着家乡。”

生:“作者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啊。”

师: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歌,要读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抓住几个重点的词语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四部:想象――语感培养的翅膀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找准“活”的发散思维点。所谓的“活”是指因“点”找得准,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活跃的发散思维,使语感美达到升华,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带来多幅动物及其脚印画)

师:下雪啦!小动物们来到了雪地上快乐地玩耍,现在雪地上又来了许多小动物,有(可见出示带来的动物图及动物脚印图)

师:谁知道他们在雪地上画了什么?小组讨论并书中的句式作诗。

生: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画――。

――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

咦,――为什么没参加?

哦,她在洞里睡觉哪。

通过几分钟的想象说话,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所谓语感的培养,正是在想象中边把握边进行的。

第五部:表达――语感培养的提升

语感更重要的作用,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一个人凭借自己已形成的语感,可以鉴别自己的语言所表达得是否准确畅通。语感强的人,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语感,判断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完美。恰当的词语、句式、语气等表现手法的选择,使自己思想感情表达自如而又得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目的是要学生能有最优化的表达,用表达来激活自己的语感,提升自身的语感水平。

如在教学《秋天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小朋友,我们去秋游了!(铜号声响起)集合了!(随着轻快的音乐,教师带领小朋友来到了山上,课件出示:山上风景图。图上有大雁、田野、树、花。)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田野。

师:是呀!你要是能说出看到了怎样的田野,就更有水平!(教师耐心地说。)

生1:我看到了金黄色的田野。(学生特别强调了“金黄色”。)

师:金黄色,颜色真漂亮!(这时,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2:我看到了田野里的麦子弯下了腰。

师 :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生3:花儿正在欣赏这美丽的秋景。(入情地说着。)

生4:枫树长满了火红的叶子,就像我小小的手掌。

师:你的眼睛真亮。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5:我看到了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自由自在,这个词说得多好,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生5:课外书上。

师:你真会学习!课外书上有好多词语,只要留心学习,词汇会越来越丰富。

……

学生越说越兴奋,越说越生动,一个个好词语,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从学生口中迸出。喜欢秋天,喜欢大自然的情感顿显无疑。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似乎已经身临其境了!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人格;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48-01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不但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同时也饱含着各种健康人格培养元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不仅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播教育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素质教育过程。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时重视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健全人格,反过来也能因语文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1.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1.1 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是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培养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育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因为人培养格完善和健全的过程离不开教育的培养。21世纪的信息时代,现培养代人需要掌握更多语文知识提升素质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只有具培养备渊博知识的同时又具备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堪当时代重任。但是培养当今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又常常容易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的培养,所以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重培养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这样才能顺应当今时代培养出具有完善人格培养的新时代小学生。

1.2 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在当今现实社会一些不健康风气的影响之下,拜金享乐主义培养等市侩精神甚至已经侵蚀到小学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中国妇培养女报》上曾经刊登过一封"特殊"的信,内容是小学生班长"收培养礼"以后给予劳动任务布置等"绿灯",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和培养深思。再例如一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利用类似智能手机这样的通培养讯设备作弊,或者要求家长向老师送礼期望老师给予自己特别照培养顾。这些风气无不体现了当前现实社会形势下这类学生的人格缺培养损,也让语文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家长深感学生人格培养的培养在现实社会的需求下已经刻不容缓。

2.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格特质体现分析

2.1 体现出的人格特质大多正面积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格特质词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培养点术语和表情情绪术语,而且大多数都是正面积极的词语。高频培养使用的人格特质词几乎都是正面积极的人格评价词语或者情绪培养情感描述词语,这对于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健康培养人格的正能量传播感染非常有利。

2.2 体现出的人格特质深具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出的人格特质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培养涵和特点。因为中国人更重视内心体验,所以教材中的人格特质培养词将近1/3都是针对表情的描述,对于人格理性特质的描述却相培养对较少,而在针对人格品质的描述中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培养的的词语也很多。

3.小学语文教学针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具体策略

3.1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完善。小学语文教师虽然不能忽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及知识的研究进步,但是也不能忽略了自身人格的自省和完善。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培养小学语文老师自身人格发生缺损,又怎么能够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培养人格呢?

3.2 教师应该围绕人格内涵培养学生人格。《辞海》中把人格的定义概括为一个人尊严和价值以及道德培养品质的综合表现。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培养生尊严的维护,当学生发生过失时对于学生的批评应该注意场合培养和分寸以及方式,不能让学生因为感觉尊严的丢失而滋生逆反心培养理反而让批评教育适得其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围绕人格培养内涵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失时机的展开对于学生健培养全人格的针对性培养。

3.3 培养学生人格工作贯穿整体教学过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思想性强,不但包括很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培养化内涵的人格特质体现,也体现了很多正面积极的人格特质,这培养对于学生人格培养而言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小学语文老师应培养该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条件将学生人格培养工作贯穿于整体教培养学过程当中,以教材中正面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范例引导学生对完培养美人格特质的追求。

3.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条件给予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成功体验,由此提高学习兴趣成榻步和上进的培养动力。其次还应该给予学生信任,信任学生自己的能力。其实学培养生们因为还没有被既定理论和观点所影响往往都思路开阔,有些培养时候甚至能对事物以自己的惊人理解和洞察力发表出比老师还培养要高明的见解。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尊重和思考学生的意见,培养增强他们积极探索世界的自信心。同时,责任心作为为人处世的培养必要素质,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因此小学语文培养教学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5 注重学生自制力培养并关注学生间合作。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需要教育发挥引导监督作用,如果学生培养缺乏自制力就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相关培养元素或者在课堂设计方面注意完善学生自制力方面的人格。培养关注学生间合作,首先老师和学生应该平等对话进行沟通交培养流,老师应该表现出对于学生活动的关心并以平等身份在积极参培养与和责任分担中给予正确建议和引导。同时,还可以采取类似"伙培养伴教学法"的生生合作形式,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协作获培养取学习成功的经验并增强学习信心,同时达到完善人格的教学成培养效。

3.6 在作文实践中历练感恩的品质,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品质。文如其人,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所涉及人、事、景、物是真情实感的体现,也映射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做社会有用之人。如,作文《我爱你》,大多数学生都表达了对教师、同学或家人特殊感情,这样培养了学生爱老师、同学、家人的思想感情,激活了学生感恩的优秀品质。

4.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既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而且也能够通过教学过程不断开发学生人格潜能由此提升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境界。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正面人格特质因素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程度关系到整个语文基础教学的质量,我们要认真做好语文素质教学的相关工作,将素质教育内容和精髓融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各个环节,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素质,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审美素质的培养

审美素质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提高生活趣味,使其在思想上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其培养贯穿于各门功课、各个教学环节。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审美因素,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融合了学生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机制的特殊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可见,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教师首先是要吃透教材,从宏观把握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和审美教育要点的分布,再对每篇课文和每一课时的审美内容、审美方法做微观上的处理,以情感为核心,以形象为手段,以娱乐为形式来强化审美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小学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四、心理素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帅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五、减轻课内外作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举办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演示报告会[J].小学语文教学.1997(11).

[2]陈巍.语文素质教育应着眼于课堂[J].青海教育.1999(06).

[3]王敬国.多读多写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语文.2002(04).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环境渲染 活动 文化差异

小学是孩子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课程标准实施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过去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一现象,目前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可是我们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做得还不够。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呢,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

一、通过渲染学习英语的环境,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课堂上尽量采用全英教学,大家都知道,一个不怎么懂英语的人在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呆上一、两年,那么英语进步的速度是很快的,这就是语言环境的作用。在新学期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就用英语作自我介绍,“Nice to meet you, boys and girls. 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My name is Ji Xiaolin. You can call me‘Miss Ji’” 那么在孩子心中立刻就能把英语老师和语、数老师区别开来并且记住我。另外,除了新授内容之外,其它课堂用语也用英语表达。也许起始年级的学生刚开始不能适应,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身体语言帮助他们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们都能理解这些课堂用语。

在班级张贴一些单词、句子、短文的卡片,起先老师可以示范,然后以学生为主体,动员他们自己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日常用语。

二、通过参与活动,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需要真实的语言环境。“活动”具有这样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去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对于学习语言的人而言,交流是最终目的,怎样通过活动中的交流去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举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培养的活动。

在课外,举办“英语角”,给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时间和地点。英语角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引导学生用英语去思维,而不是用英语去翻译。还可以一人一句编故事,学生们能编出很有趣的故事,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表达的欲望。

“英语歌曲比赛”和“经典英语故事表演”也是很好的途径。英语歌曲比赛比较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典英语故事表演适合高年级学生。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们会把“学英语”、“用英语”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参加这些活动不是在刻意学习,不需要看书做题,只是在用嘴巴,用心交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三、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交际时思维习惯也会不一样。

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误解。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 .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 “ 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还有在书写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地址从大到小,如: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如:Huai’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uai’an Jiangsu

可以看出,思维习惯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维习惯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

结束语: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是孩子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应该带好头,抛弃过去“英语汉语英语”的思维模式,不走弯路,培养学生“英语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两点之间永远是线段最短。

参考文献:

[1]魏怀芳.浅谈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6

时俱进,具有国际化倾向;注重对学生进行PISA型读解能力的培养;注重通过语言活动掌握国语,对我国

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极富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小学国语课程目标特点启示

众所周知,日本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而中日两国有着类似的传统文化背景,同属汉字文化圈,有着相似

的教育传统和相同的现行学制,如今又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要求和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分

析日本现行小学国语课程目标及其特点,以期对我小学语文教育产生一定的启示。

一、 现行日本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一)现行日本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国语》课程目标 [1]

现行日本语文课程目标是以1998年12月14日,2002年4月开始正式在日本全国的中小学使用的《学习

指导要领·国语》为基础的。其关于国语教育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在培养适切的表达与正确的理解

国语的能力、提高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语言感觉,增强学生对国语

的关心,养成尊重国语的态度。"[1]小学部分的课程目标为:"要在正确理解国语、培养表达能力的同

时,加深对国语的关心,培养语感,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分别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对小学生应具备的国

语能力作出具体的规定。日本小学目标按学段展开,每两个年级为一个学段,具体如下:

1、"说话·听话"领域的课程目标

各学段中有关"说话·听话"领域学习的目标要点:

(1)一年级及二年级

①一边考虑事情的顺序一边说;

②不丢重点地听;

③积极与人交流的态度。

(2)3-4年级

①对应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把调查后的事有条理地说出来;

②注意对方说话内容的中心、重点来听;

③进一步主动与人交流的态度。

(3)5-6年级

①对应不同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的思考或想要表达的话准确无误地说出来;

②一边揣摩、抓住对方说话的意图,一边听;

③有计划地主动、积极地与人交流的态度。

2、"写"领域的课程目标

(1)1-2年级

①顺序清晰,能注意词、句间的衔接来写句子或文章;

②乐于表达的态度。

(2)3-4年级

①为把自己调查下的结果等有效地传递给对方,能对应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考虑段落间的关系进行写作;

②形成运用恰当、贴切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意识和态度。

(3)5-6年级

①对应不同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的思考列成提纲,有条理地写成文章;

②形成明确的考虑自己表达效果来进行表达的意识和态度。

3、"读"领域的课程目标

(1)1-2年级

①能注意事件发生、发展顺序和场景进行阅读;

②形成乐于读书的态度。

(2)3-4年级

①能对应一定的目的,一边考虑文章内容的中心和段落间相互的关系进行阅读;

②形成进一步广泛阅读的态度。

(3)5-6年级

①能对应一定的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进行阅读;

②形成通过读书扩展思维、加深思考的愿望与态度。

在此基础上,日本国语课程目标在近几年有所修订,但总有一部分核心内容保持相当的稳定。这样,在不

同的时期课程目标有不同的内容补充和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保持一定的时间不变,既体现了时代对国语教

学的要求,又保持了教育目标的稳定性与一贯性。

(二)修订后的日本小学国语课程目标

日本于2006年和2007年先后修订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以此为依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08年

提出修订现行学习指导要领,并于2011年4月全面实施。修订后的小学国语指导要领新增了以下几个方面

的内容[2]:

1、新增了体现培养PISA型读解能力的指导项目

新的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在听说、读、写各个学习领域,都体现出了以课题解决过程为特征,重视了对

信息的提取-解释-思考、评价为内涵的PISA型读解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领域新增设了

"把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发表"的指导项目。小学三四年级在说听领

域新增设了"从图表、绘画、照片中获取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听说训练"的指导项目。小学五六年级在书

写领域新增设了"利用图表、图像等''非连续型''素材,书写并传达自己的想法"的指导项目。

2、新增了"传统语言文化和国语特征"的项目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报告中指出:"国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日本文化的基础。国语中的每一句

话都凝聚着祖先的情感与感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继承,创造发展新文化,国语是不可缺少的" [2]

。这一表述揭示了传统文化和国语的关系,突出了国语的重要地位。为此在新要领中,用"传统语言文化

和国语特征"的项目,代替了以前的"语言事项"的项目。

3、新增设了语言活动项目

本文第一部分列举的小学国语课程目标的听说、读、写三个领域都只是由"指导项目"构成,而新要领中的

三个内容领域都是由"指导项目"和新增设的"语言活动项目"构成,以使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记

录、报告、摘要、说明、感想等语言活动能力。例如,三四年级"B书写领域"里的语言活动中列举了语言

机能和表现样式各有不同的诗歌、故事、报告、年级报刊,对资料的说明、委托书、通知书等语言活动的

实例。试图让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活动去学习国语,而不是学了国语之后再去运用。体现了在语言活动中学

习国语的新理念。新要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语言活动实例。并对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

的有关能力和态度上也有了明确的要求。

二、日本小学国语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启示

1、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

日本国语教育的总目标明确表明,要培养学生表达与正确的理解国语的能力、提高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

进而上升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语言感觉,增强学生对国语的关心,养成尊重国语的态度。并且

,在小学国语课程目标的听说、读、写的各个领域、各个学段都有有关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的表述。可见

,日本从小学开始就非常重视语言能力,尤其是交流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良好的语言态度。

我国对小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培养的也进行了一定的关注,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对课文(教科书

)的阅读上,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态度的提升和要求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得不是很明显。而学会交流、

尊重各国语言是当今社会具有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国家与民族之间,共存与合作的先决条件。语文教育

如何站到这样的高度去审视自身,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具有国际化倾向

日本新要领中新增的"传统语言文化和国语特征" 是以日本传统语言文化为基础,培养活跃在国际社会上

的日本人的教育理念在国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国语教育民族性的体现。

日本教育的国际化倾向是建立在民族化基础之上的,尊重和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作为日本人的自觉

意识,在此基础上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的多元文化,培养活跃在世界舞台的、有所贡献的日本人。表现在

国语教育课程上,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要求课程内容要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要有益于对世界风

土人情的理解、国际协调精神的培养。

与时俱进也不是紧跟政治形势而动。而反观我国的语文教材,一方面是与政治结合得过于紧密,应景之作

过多;另一方面是不能与时俱进,过时的选文素材较多。民族性与国际性是紧密结合的,两者都不能偏废

。与时俱进并不是背离经典语文素材。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得进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顺应时代,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彰显自己的民族精神,这样才能使语文课程获得新的生命力。

3、注重对学生进行PISA型读解能力的培养

PISA型读解能力以课题解决为依托,要求学生把获得的直接信息同自己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通过推理,

对内容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与评价,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客观地看待事物,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信

息进行提取、解释、思考与评价的思维方式。这是与传统意义上读解能力在本质上的差异。但是从传统的

读解能力向PISA型读解能力的转变是国际化的趋势。应当引起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视。

4、"从语言活动中学"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从做中学",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而日本新增的语言活动

项目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对学习者来说,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终极的目的,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通

过学习书本知识而能在实践中更好地生活,这才是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因此,通过语言活动学习语言符

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还是偏重于知识的讲授,每一单元总有许多知识点要落实,读写听说等能力培养成了

知识点的附庸。为了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练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达

到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平衡?日本国语教育通过语言活动去学习国语的理念和举措,对我国语文教

育、教学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66-01

1.语文素养的意义

语文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语文能力作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是由人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等因素组成的。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因此在对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语文积累、口语交际、思想品质、学习的习惯与方法、习作、阅读等方面进行培养,而且它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接纳新事物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打好基础,而且它还是学生进行终身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基础。

2.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

2.1因升学带来的测试效果。在我国的小学中,学生步入高年级时普遍先体会到的就是升学的压力。同时升学的压力也促使教师为了得到好的绩效评价,将高年级语文中的知识点作为授课目标,把让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自身的任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材中人文特征的内容,把应试当做了关键点。现在普遍的教学都是这样的流程,使得语文素养的培育有了相对较大的阻碍。

2.2固定的教材内容设计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限制的效果。小学的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很少推陈出新,基本维持不变,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这让教师逐渐拥有较多的经验,在固有的课程内容上,也可以教学顺畅;可是另一方面,在教学顺畅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不会去发散思维拓展其他的内容,创新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在稳固的情况下,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这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说是没有作用的。

3.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

3.1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传递人类的文化是我国教育的本质,同时文化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人,并且教学人。语文素养密切关注全方位的发展,追求的是获得价值和知识的能力。可想而知,语文素养在人的生活和进程中散发着重要的光环,在小学时期就贯彻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最基础的举动。在我们成长的进程中,语文的素养有着核心的作用,它可以使得小学生从基础出发,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让终身的教育能够落实。

3.2语文的人文价值是语文素养重点强调的。当今时代,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能,已经不足以表现语文对于人们带来的好处了。语文的素养在我们一生中都是产生正能量的,在人类生命中是始终存在着的。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高科技与多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语文的素养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幸福和归属的感觉。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给小学生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3.3学生的生命历程和语文素养息息相关。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成长历程,让经典的语文作品灌输到学生心灵,展开与智者、与生命的对话。

4.学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教师要深刻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是教育界观念的突出改变,也是为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完善的必要措施。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以他们为中心的,从而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主动性。

4.2要把学生的全体素养培养上去。语文是我们刚踏进校园首先接触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来看,是特别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进行交际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全体的学生的素养,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在全体的学生中进行教学,将学生内在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出来。

4.3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语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课本中的文章。在学习文章时,最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则是结合生活,将学生带入情景。所以,教师在语文的授课中要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文章的局限性拓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把握、创造、认识和了解生活的基础。

5.怎样的途径可以培养出语文的素养

5.1改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最为基本的是学会语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1)在语言知识中附加值的传授产生。(2)让文章能够顺畅地解读出来。(3)实践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4)让语文的交际能力展现在现代的生活中。

5.2让学生的语文视野能够拓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贯彻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包含:(1)让学生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新闻。(2)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去了解课堂上不能学习的知识。(3)以科技工业园和人文的景观为基础,带领学生去参观。(4)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体验。(5)让学生注重观察,把父母和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总结,并区分利与弊。

参考文献:

[1]黄海艳.充分发挥读写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73:54

[2]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82

[3]王洁.把握阅读技巧 提升阅读素养--刍议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2,24:26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英语素质 英语文化素质 人文素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多元化,不仅仅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懂规则的技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为了适应我国进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教学应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作为当代学生,应提高自身英语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使自己在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对于他们来说,英语将来不仅仅是运用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必备的素质。通过学习,他们不仅可以获得语言能力,而且可以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笔者认为,英语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协同合作能力、认知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在传授文化知识,结合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兴趣、信心、毅力等心理因素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语言学习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兴趣、信心、毅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英语基础较差,到了大学,又不得不通过四、六级考试,这种功利性学英语的思想成了有效学英语的最大障碍。在他们还未把英语当成兴趣来学之前,学好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差事。可想而知,最后学英语的结果自然不会很理想。为了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动力和兴趣,笔者认为,首先要创建自然、轻松、有趣的自然环境,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整体语言示范,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来学习英语。在英语学习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为主的原则,利用情感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英语课程,如旅游专业的旅游英语,机械专业的机械英语,电子通讯专业的电子通讯英语等等,把英语融入到专业的教学中去。当英语和专业融合在一起后,学生学习起来也更积极,更有兴趣了,信心,勇气也加强了。中国学生都是以在汉语为母语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的,汉语时常干扰着英语的学习。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排除母语的干扰,激发他们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兴趣,培养交际信心和胆量,形成良好的不怕挫折、敢于尝试、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对于英语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英语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饱满的热情和高度民主的宽容心和耐心,帮助学生发挥心理优势,克服心理障碍,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对内向、腼腆、上课不敢发言、讨论不敢参与的学生,鼓励及引导他们动口、动脑、积极参与,锻炼胆量。另外,在学习语言的复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应变能力都能得以培养和提高,从而奠定了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稳定的心理素质。

二、认知能力的培养

提高认知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它是教育学关于知识和认知能力关系的原理的充分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通过阅读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进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找出规则、进行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分析中介语使学生独立、快速地过渡到目的语,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中介语所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理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有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让学生把中介语与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认知能力。例如:There are two reasons because I do not want to go out tonight. (今晚不想外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是There are two reasons why/that I do not want to go out tonight.的中介语,通过中介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在定语从句中,如果先行词是reason,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应用why/that。总之,让学生对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中介语进行分析,既遵循了语言认知的规律,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的认知能力。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觉、主动独立探索和理解知识的过程,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获取者;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创造学习机会的能力;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负责能力;独立地或在小组活动中计划、监控并评估自己的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专题讨论或其他一些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对老师依赖心理,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然后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一旦确立,学生就会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一个合理有效的目标应当是适合于自己的实力,是自己相信能够达到的。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实力的目标,克服浮躁情绪与急功近利的思想。

语言学习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并持之以恒。教学活动要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人自主或自我决定的需要,激发其固有的对自己学习等负责的心理潜能。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负责即学生在学习中能承担责任。它包括:自主决定学习目标;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进程;自主决定学习策略;自我监控、自我测试等。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每日学习计划,确定每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寻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课外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场所,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满足学生需要。“自主学习”中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是检测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成绩的评定的反馈信息可以激起自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动机,起到鞭策、鼓励学习者的作用,也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起指导作用。可以采用含有“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自评分”、“改进措施”等项目的自主学习评价表,对自己自主学习前后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本质的内容。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良性教育,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的发散性。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学生在分析、理解问题时,产生多向的思维路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设疑引思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所谓设疑引思,就是根据学生所学材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设疑是手段,引思是目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多样化,归纳、推理、判断、分析、理解、总结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涉及,不要只局限于设计机械回答的判断题或选择题。学生对问题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教师给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这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此外,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必要的语言环境,打破以课堂作为“固定”教学轴心的格局,通过中外教师合作等方式,开辟第二课堂。认真、精心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真实的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既可达到学习的目的,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五、协同合作能力的培养

协同合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极为有利的影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营造一个资源共享的氛围,当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单纯的给予,而是与学生同步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式”游戏,教师在竭尽与他们合作。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一对一或小组对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使传统的老师对学生模式转化为学生对学生的模式。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老师,而是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交流、协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新编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Pros and Cons of “Chat room”时,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把学生按十人为一组,把全班分为若干个讨论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分别讨论网络聊天室的利与弊,并分析利与弊产生的原因。讨论完毕,各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讲解他们的讨论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应尊重他人的意见,不随意干扰他人的发言;小组成员应该互相补充,逐渐完善他人的意见;鼓励发言较少的同学发表意见,并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通过这种团队合作方式,不但使学生不依赖教师弄懂了文章的主题,也使他们在共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尊重他人劳动的意识。

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语言能力,更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不但要求语言的正确性、流畅性,还要求语言的得体性。语言的是否得体常因文化差异而不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同样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如果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势必会在沟通、交流中遇到障碍。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亦即对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感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知识。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培养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掌握语言的得体性,避免在涉外场所犯一些“文化错误”,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为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汉语与目的语这两种文化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民族心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表达方式的差异,两种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相互传通的途径。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与我们中国人是有差异的。例如:许多学生在读《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21世纪报》(The 21st Century)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而在看外刊的时候,即使是在中文报刊中也有同一件事的报道,读起来都会觉得很吃力,这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由浅入深,到最后再说重点。有一位美国汉学家把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画龙点睛”。而外国尤其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比较直接的,开门见山,点明主题。这就是中国学生在读《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时感到很轻松的原因:尽管它们也是用英文写的,但是阅读时经常能让人感觉到思维方式是中国式的,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血和肉是英语,但是骨架子是中文。”这种“思维差异”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地感受、体会,积累英语中对各类事件的描绘和阐述方式,才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自如。

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文化的感知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也与我们中国人是有差异的。如:一位美国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演讲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演讲结束以后,一位学生对他说:“老师,您辛苦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会认为这个学生很懂事,很体贴人。而作为老师也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自己的付出有来自学生的问候和关心作为回报。但是,对于一位美国教授来说,他会认为这是对他智商的一种侮辱。他会觉得你是在怀疑他的能力,是在讽刺他、侮辱他、打击他。在英语中这种问候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由此可见,文化上的错误比语言上的错误更厉害,语言上的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是一种“载体”,是一种“情感”,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对说话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综上所述,面对21世纪更为激烈的人才竞争,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英语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合作性学习能力等人文素养,而且还要有善于分析英汉之间的差异,归纳、分析、找出规则、进行推理等英语认知能力,善于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能力,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英语文化素质。只有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才能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实力,才能为21世纪培养出知识+能力的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佳,高江玲.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4):77-78.

[2]丁旭.谈谈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与探索,2006,(1):31-32.

[3]郭晓铮,孙智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5):673-674.

[4]朱小玲.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文化教育,2005,(1):147-14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