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浅谈企业文化8篇

时间:2022-05-28 18:08:59

浅谈企业文化

浅谈企业文化篇1

企业应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也能够成功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企业文化建设也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使一些企业不仅不能从企业文化建设中获益,提高企业的声誉,相反还会受到不良影响。剖析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发展的危害,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是我们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目标非企业化

什么是企业目标或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讲应该是一个最基本、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了,也许会有人对这样的问题不屑一顾。然而,许许多多的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许多企业由于办企业的目标不明确或不正确,所培育的企业文化也就表现出种种问题。

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企业目标非企业化倾向,都不是罕见的现象。企业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者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在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今天,如果企业主要领导者没有承担风险,贡献才智,创办一流企业的强烈责任感,忽而想从政,忽而想经商,忽而想著书立说作名流,忽而想谋个高薪职位吃安稳饭等,不去考虑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长远规划,只是考虑眼前的利益,那么,企业就不会有长远的值得全体员工共同奋斗去实现的目标。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尽管企业规模不同,行业各异,若想建设好自己的企业文化,领导者至少要在守法经营、产业报国等这些基本问题上“思无邪” ,方能不陷入偏离企业目标的种种误区

二、企业精神缺少个性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能够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概括、提炼出本企业所特有的企业精神,不但能对内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对外也能提升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企业日益成为社会重要细胞的今天,企业精神实际上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精神将成为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不能及时形成自已积极向上的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取决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领导层能不能认真研究企业文化,及时总结出本企业的企业精神;二是员工能否认同这种企业精神,并体现在行动中。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自己提出的企业精神缺少特色,或是说缺少个性化。

现在,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不断推出,而我们却看到为数不少的企业提不出自已的企业精抻。像一些口号式的企业精抻,不仅对内起不到激励职工的作用,还暴露了管理层的肤浅、懒惰、不求甚解或附庸风雅的消极面。是不是我们今天的企业缺少创造有个性的企业精抻的能力呢?我们认为不是。众多的企业(其中可能多数是民营企业)领导者能够走上创业之路,就已经表现出某种非凡的精神,之所以未能及时对自已企业的企业精神进行概括,往往存在着如下一些原因∶一是未予重视,企业初创,百事待理,无瑕顾及企业文化建设这些“软功” ;二是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很了解,有神秘感,不敢创新搞出特色;三是受社会习俗影响,不肯张扬个性;四是对办好企业信心不足,缺少积极的心态。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企业敢于宣传产品,甚至不惜夸大其辞,却不太敢于和善于向社会敞开心扉,宣扬自已的企业精神,凝聚职工的心志,争取社会认同,实在是一个误区。 转贴于

三、形象设计形式化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在社会上迅速获得声誉,对开拓市场、搞活经营大有裨益。因此,国内外专家都非常重视。但是,是否每个企业都需要从里到外地进行彻底包装呢?显然不是。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必须根据企业的行业要求、区域文化、企业实力、时代特点等决定设计的总体方案,在这里,切忌不顾企业自身情况,陷入形式化的误区。一些企业的领导,不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设计企业文化,不是用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是热衷于表现自己,用企业形象来抬高自己,并以此作为自己升官成名的阶梯,图虚名炒作自己,这样做根本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企业一些想靠包装、炒作求发展而最终失败的例子很多,即便少数企业一时炒作成功,但由于没有真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作后盾,也会迅速陨落。一些企业是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为业,无形中会有意无意地夸大形象设计的作用,但企业的领导者自已一定要头脑请醒,万不可在企业形象设计上陷入形式化的误区,以免求虚名而受实害。

四、企业文化建设“清谈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文化热,企业文化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我们引进了企业文化理论,不但对我们理解企业有益,从某种角度讲,对理解社会,理解文化,理解历史都有益。正因为如此,我国对企业文化研究有兴趣的,除了研究企业管理的人,还有研究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人。这一方面使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内容比国外可能更丰富,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产生某种脱离企业实践的“清谈化”偏向。

对企业领导者来说,如果以为搞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楚一些问题,去记住一些名词,以便能在各种场合谈论企业文化,就大错而特错了。企业领导人重要的任务是要在自已的企业中缔造出一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侈谈外国的企业文化,或国内某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一个现实中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与产业文化等交相作用的结果,企业家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些去建设某种“理想国” 。因此,在适应这种情况的同时将企业发展起来就是很大的成绩,这样的企业也必然有值得推介的企业文化,可以将这些总结提高,上升到理论层次去认识,逐步形成自已的企业文化理念,而不必按图索骥,非要按某本书或某位名人谈话去建设自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就好比生活中的许多格言,成熟的人会按它办事,却不会以背诵、谈论为能事,否则,就是步入了误区。

五、企业文化“等同化”

浅谈企业文化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193-01

引言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的长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因此人们对于企业的越来越高,相应地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相应提高。电力行业作为国有垄断性行业,受到历史、机制和人员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当然,在一段很长的时期以来,企业文化建设在电力行业掀起了不小的浪潮,文化建设和管理受到了电力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就目前来看,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展开探讨。

1.企业文化建设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1.1 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文化元素,进而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的提高。总所周知,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的长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适宜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1.2 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全球化给市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变革和发展,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塑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 提升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

除去企业规模的影响外,企业的文化设施、工作环境等外在形象也是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而优秀的企业形象的塑造依赖于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对企业形象的感知,人们能了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水平以及精神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改变人们对企业的外在认知。

2.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2.1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垄断性行业,其文化建设有其独特性的特点。部分电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电力企业只是生产、提供电的企业,企业文化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太大影响,未做到正确看待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差,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2.2 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脱节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行业处于国有垄断状态,需求大于供给,这种垄断性质就造成了企业与市场的脱节,形成了以产品为导向的意识。企业的文化建设过多的关注在技术和安全生产方面,缺少竞争意识,不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样很难做到与国际市场接轨,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2.3 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形势重于内涵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与党建工作是一体的,会带有较重政治色彩,且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口号,形式重于内涵。当前部分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表现为口号式地提炼企业理念、企业宗旨和企业经验,具体表现为在文件中、墙上、媒体上,但并未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运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打着企业文化的幌子进行企业宣传,对企业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

3.对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树立企业文化意识

传统的电力企业管理理念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管理的效能弱化,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进去,明确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树立电力企业文化意识。可以通过管理制度的设置,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重视企业文化宣传,建立企业文化保障机制,使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从口号落到实地,真正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3.2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是21世纪企业最珍贵的资源。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做到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给予员工发挥自主创造性的平台,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保障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员工精神需求的满足,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3.3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该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地更新、创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需求。在电力企业中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培养企业的学习氛围,让员工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形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组织形式,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3.4 确立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把客户当作管理对象的思想,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客户高质量、高效、及时用电服务, 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客户的信赖。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为员工营造服务氛围,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若婷.《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4(12).

浅谈企业文化篇3

一、企业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

(1)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最基础的为人之道,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爱企敬业”就是以员工为主体,强调员工在工作态度上的统一,培育和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把个人发展融入企业发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2)体现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企业精神的创新和发展,突出了发展主题、发展第一要务。(3)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发展”的根本方法。“爱企敬业”着力于员工职业道德和企业人文精神的孕育,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撑。“创新发展”着眼于落实,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式。“爱企敬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既辩证地回答了员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因,又强调了创新发展需要员工具备“爱企敬业”的工作态度,两句话从宏观的高度,统筹兼顾了员工与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精神是提升企业执行力的客观要求。

(1)反映在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上。员工爱企敬业程度直接反映着企业的执行力。一个企业如果员工没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就难以做到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更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2)反映在员工的行为养成上。新形势下员工必须树立的一种行为意识,一种职业责任。员工对行为规范的执行程度直观地反映了企业运作效率。企业“创新发展”必须继承“勇于奉献,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将“爱企敬业”意识切实融入到员工的思想观念中,养成一种忠于职守、克勤克俭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广大员工认可和恪守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保证各级政令、指令畅通传达,提高执行力。(3)反映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态度上。员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是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的执行者,具有统贯一切的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好员工主人翁的地位,才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自觉参与企业事务,自愿为企业“创新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执行力。

三、企业精神是凝聚和谐力量的现实要求。

(1)有助于奠定和谐的思想基础。企业精神是经过体员工认同信守的职业理想、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是通过企业员工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表现出来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共同理念与行为规范。(2)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环境。作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企业精神是广大员工在实践中迸发出的积极的精神状态。“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有助于员工与员工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做到诚信友爱,安定有序。(3)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打造品牌、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对现有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积极因素的总结、提炼和倡导,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企业精神是要通过员工在思想、价值观、理念、行为的高度统一,形成一种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团队文化,最广泛地凝聚和谐力量,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精神顺应了建设新同煤的时代要求

浅谈企业文化篇4

一、确立可操作的指导原则建设企业文化

确立内强素质与外树形象相结合的原则。内强素质和外树形象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只有员工素质的过硬,才有服务质量的真正提高,才谈得上树立崭新的企业形象,也只有良好的形象才能展示过硬的素质。

确立文化营造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是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只有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确立时代特色与独特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突出企业的自身特点,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有感召力和生命力。

确立重点突破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逐步形成、积累、完善的过程,只能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才能有所建树。

确立领导倡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企业领导班子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另一方面,广大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力量,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生动实践。

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是抓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政治素质。我们在抓思想道德建设中,充分运用新颖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前段时间我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习十六大精神《企业论坛》”。这场活动尝试采用现场讨论的形式,即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平台,通过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探讨、互动,加深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并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来指导供电企业进一步推进内部改革,获得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充足的电力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论坛中,从党的十六大的意义、精髓,到供电企业和党组织、党员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模范带头作用,从那些方面着手、怎样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供电企业如何加快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从加强电力基础建设,到农网改造;从强化经营管理,到提供优质服务。访谈细缕条析、事例直观实际,都是电力员工所从事或接触到的具体工作,较有亲切感,也更有实践指导意义。这种学习形式改变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简单说教,单向灌输的模式,也摒弃了原来那种“一人讲,众人听”,讲的人唇干舌燥,听的人昏昏欲睡的呆板形式。论坛的场面较为热烈踊跃,轻松活泼,参加者参与互动,人人都沐浴在一种学习的氛围,从而受到一次良好的教育,教育效果大大增强,进一步把全体党员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学习的成效体现为群策群力,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无究力量,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诉求的认同感,强化员工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

二是抓学习型队伍的建设,提高文化素质。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倡导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我们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年来,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同时,充分发挥政研会的作用,每年都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广泛发动有关单位、部门的同志深入学习研讨,在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仅20*年这项工作就收到了20多篇有相当质量的文章,提出了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到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值得在工作中实践。

三是抓技术比武,提高业务素质。我们将强化技能培训,实现岗位成才作为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抄收工”“配电运行工”“线路工”等岗位技能竞赛、技能考核,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三、着力宣传南方电网公司的识别系统,脚踏实地建设好四大项目

一是“铸魂”,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形成全体员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神动力,是从意识形态的层次来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精神的培育,既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又要体现企业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

二是“立道”,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培育崭新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用人理念、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形成完整的企业理念体系。

三是“塑形”,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之道和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形象力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我们通过服务质量的不断优化活动,体现出员工队伍的精神风貌,展现文明优美的工作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是“固本”,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的素质,企业文化实质也是要以人为本,这才是固企业之本的正确选择。按照上级公司的部署,积极探索创新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与行之有效的建设途径

一是加强宣传,培养骨干。在企业中利用宣传墙报广泛宣传,普及企业文化基本知识,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发展动态,做到系统、浅显易懂,让员工都有所明白,营建企业文化氛围;培养企业文化建设骨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火种”,提供人才保证;建立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具体实施的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机制,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二是注重实践,循序渐进。首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实行动态管理。其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意识,体现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突出企业文化的人文管理效应,确立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性化管理思想,营建健康和谐、团结向上的企业氛围。在这些工作中突出“三大文化”:即“服务文化”、“安全文化”、“营销文化”。

“服务文化”就是从供电企业是服务型的运营企业这一企业特性出发,是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窗口,大力开展供电营业窗口规范化服务活动,重点对事关企业公信力和形象的优质服务承诺的兑现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同时,在营业窗口开展“星级营业员”评比,并不断深化,融入新的内容。还重新调整制定新的业务流程,真正体现“始于客户需要,终于客户满意”,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真正使群众满意,政府放心,企业得益。把“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落到实处。

“安全文化”就是从安全工作是供电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供电企业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出发,在广大员工中灌输安全文化理念,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使安全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近期,我们为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保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举办以“电力安全生产主要靠人员素质还是设备设施保障”为主题的安全生产辩论赛,通过辩手间的思想碰撞及语言交流,进一步阐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使“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企业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浅谈企业文化篇5

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作为一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部门,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和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企业能否生存,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一取决于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第二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或服务能否满足市场或客户的需求,更确切地应该说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反应当代的社会文明,能否代表未来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运做的结果,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文化就其本意来说,就是人力有目的地施与自然所产生的结果,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文明的反应和标志。因此,共同构筑社会文明便将企业与文化有机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要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决不能将企业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简单地相加。观察几十年来企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的成功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性和文化本身的目的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并且在这两个“目的性”之间,后者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而前者则是具体的实践过程。事实上,不管你承认不成认,只要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而且正是文化指导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为文化的“目的性”首先是一种意识性的文明,是一种尚待物化的文明,只有通过企业的实践才能变成现实性的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企业中的“意识性文明”不仅已经成为职工对企业文明程度的一种反映、一种认同、一种积淀,而且还包含着一些理性的思考、一些精神的升华、一些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正在或尚待物化的更高层次上的文明。在反映中思考,在认同中升华,在积淀中憧憬,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并由此推动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因此我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构筑现代文明中,不断地树立与时俱进的主体意识,并将这种主体意识不断地加以物化(既对象化)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文而物化”的过程。他要求企业不断地将新的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最直接的作用对象首先是人,是人的意识。

二、企业文化力的表现

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上述认识,透过一些知名企业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化”人,使人通过文化的视角去观察、审视社会文明的发展,树立与时俱进的主体意识,进而通过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加以实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其生产力的特征。

(一)引导立业的洞察判断力

所谓立业,就是创办企业。要创办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个企业将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或者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问题,在未实施之前,都只是创办者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其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创办一家企业。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的那样:“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如果创办者的意识能够基于文化层面上的观察和思考,使立业的目的符合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尤其是在引领社会文明、开创新兴产业或服务领域的情况下,必将为企业的成功和获得可持续发展,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更大的获利能力奠定坚实的前提条件,这已经被许多知名企业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二)整和生产方式的协调力

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不仅是企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更是企业谋取最大利益的根本保证。观察一些知名企业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文化力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人,并且最终表现在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上。历史发展到今天,生产力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充满着当代文化的内涵,并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着企业文明。自觉地从文化的层面上审视当代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积极主动地调整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规章制度等在内的各种生产关系,就能够使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构筑起符合当代文明、代表未来文明的企业内部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远景目标的导向力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日趋紧密。因为一切经济成果最终都是以文化(即文明)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而文化这种意识性文明又必须通过经济的形式加以转化才能实现。事实上,这个转化过程在企业里也正是“文而物化”的实践过程,更是企业文化力的具体体现。所以有人说“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站在文化的层面上审视、观察今天的社会文明和企业文明,吃透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就能够为企业描绘出理性的、面向未来的远景发展目标,从而使今天的文化力转化为明天的经济力,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游刃有余。

(四)企业创新的推动力

创新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创新包括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价值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企业形象的创新等各个方面,必须整体推进,不可偏废。仅靠某一个方面的创新,企业的获利必定是眼前的、短暂的。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创新,都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文化(既文明),并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企业文化(文明)的发展水平。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思考,有利于企业从整体上理性地、全面地开展创新工作。据悉,在戴尔公司内部,就有意识地设立了红、蓝两支队伍,前者从各个方面开展创新工作,引领企业的发展。后者则从各个方面研究反制的办法,试图击垮前者。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力地推进了戴尔公司的企业创新,保证了企业的昌盛不衰,而且这种做法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该公司制胜的一大法宝。

(五)凝聚职工心智的感召力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而物化”的过程,就是要将企业的意识性文明对象化,实施并完成这一过程的主体只能是人,即企业职工。说来也巧,企业的“企”字,恰恰是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止”字所组成。正可谓企业因“人”而“业”兴,无“人”而“业”止。虽然企业文化实践的主体是人,但决不是说企业文化只能被动地适应于人。事实已经充分地证明,企业文化力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人,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也在于“化”人。企业文化力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它能够促使企业基于文化层面上的观察、思考,人性化地为职工搭建出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平台,使他们认同企业的主体意识、远景目标、经营思想、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企业在打造品牌、树立社会形象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从而赢得职工之心,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将自己的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企业,形成强大的感召力。

(六)推进社会文明的辐射力

企业文化力不仅表现在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上,而且在推进整个社会文明进程上也会表现出强大的辐射力。企业文化(文明)虽然建立在社会文化(文明)的基础上,但企业文化(文明)的发展却从各个方面向社会辐射,影响和推动着社会文化(文明)的发展。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成功、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的形成、一种新的服务领域或服务理念的开创等等,都能够使整个社会文化(文明)产生跳跃式的、划时代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电灯、电话的发明,汽车、计算机的普及等等,无不使人们亲身感受到社会文明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更向人们展示着未来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未来的企业也必定是文化型的企业。

三、企业文化力的发挥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中的“文”首先是企业基于社会文化(文明)层面上的观察思考树立起来的一种主体意识,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文明。而企业文化中的“化”就是物化,即将企业的主体意识对象化。所谓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企业树立主体意识进而将其对象化的过程,将意识形态文明转为物质形态文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力的作用,也必须紧紧抓住“立意”和“物化”这两个环节,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一)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就是要站在社会文明这个制高点上来认识企业文化。当前,理论界对企业文化本质(内涵、定义)的界定仍然层出不尽,如管理理论说、企业精神说、价值观念说、经营理念说、企业形象说等等。这些虽然都属于企业文化的内容,但都只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企业文化,并不能反映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正因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同,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同,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有的以个别代替一般,有的以偏代全,有的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有的甚至直接将企业的文化生活(文体活动或文化现象)等同于企业文化,一些报刊也对此时常予以宣传报道,乃至出现了偏差或误导。企业的全体职工,特别是决策层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本质就在于“文而物化”,其运作的结果就是企业文明,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站在整个社会文明的高度,从企业管理、经营思想、产品开发、服务理念等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现代企业中各方面的文明成果,从而树立既符合当代社会文明,又能代表未来社会文明的主体意识,提高决策水平,使企业文化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前所述,企业因“人”而“业”兴,无“人”而“业”止。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的智力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创造财富的支点,市场和企业间的竞争也集中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只有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才有前途可言。人是既有思想、又有个性,既有自身的基本价值观念、又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即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凝聚职工的心智,第一要为其提供与之贡献率相适应的报酬,第二要满足与其贡献率相适应的成就感,第三要为其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愉悦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企业的决策层一定要充分运用企业文化力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人这一特点,站在文化的高度,通过不断地调整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协调内部的生产关系、改进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竞争奖励机制、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等各种途径,为职工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充分满足职工的人性化要求,使职工真正地将自己与企业融会在一起,从而使企业文化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

浅谈企业文化篇6

关键词:浅谈;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创新思路

一、引言

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经营风气向好的方向转变。在现今社会的财务管理方面,有关财务欺诈、造价等丑闻频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财务人员的道德缺失,企业财务文化建设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最终导致企业信誉失衡,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企业相关领导应该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财务管理的文化建设为中心,对企业整体文化进行建设和完善。

二、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现状

1.企业相关领导对财务管理文化建设不重视。我国传统企业模式中,企业领导的决策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多数情况下采取中央集权、董事表决等决策模式,依靠经验来决定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先进企业当中,领导更加注重财务部门对企业历年来的具体经营效益的统计分析,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经济活动规划等。在传统企业当中,认为财务部门的作用,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其相应的提高管理效率、建设资金保障以及规避经营风险等重要作用,却经常被忽略。此外,传统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才能的忽视,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相关文化的建设也被束之高阁,无法让其发挥相应作用。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与延续性。企业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都能提供一定的作用,比如规范员工行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等。而如今财务管理问题的大量出现,正是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系统性,能够实现企业对财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财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在企业经营当中,由于管理者的变更,很容易影响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容易随之改变,这从侧面说明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不够完善,还未形成固定的、长久的管理文化。财务文化缺乏延续性,导致基层财务人员不断适应新的管理制度过程中,对工作效率产生极大影响。而在信息时代,市场上的瞬息万变,很可能由于财务部门的运行受阻,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延缓,甚至造成严重损失。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财务文化系统化的建设与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员工缺乏合作意识。财务部门由每一个财务员工共同组成,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会导致整个财务部门的恶性运转。企业对于投机文化无视甚至推行,直接打击了企业的基础文化建设;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意识或忽视自身状况盲目扩张等行为,也逐渐蚕食了企业的信誉平衡。同时,企业中存在的这些不良文化,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神文化管理,财务人员营私舞弊、为企业或自身赚取不正当利益。这种情况长此以往,会直接导致企业的查处或倒闭。企业缺乏财务管理文化建设,使财务人员对于企业、对于财务岗位,缺乏一定的忠诚度与道德感,员工之间也缺乏合作意识,规避责任、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人员没有合作意识,说明整个企业的向心力都严重不足,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三、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策略与实施

1.制定财务相关战略;进行财务管理文化建设。财务管理的文化建设,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灵魂所在。企业财务管理的文化建设,主要目的是是推动财务部门的专业提升,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相关文化,应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例如,在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的选择上,首先要对其思想文化觉悟与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审核,与此同时,作为财务部门的领导者,在作风负责严谨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同时,财务管理的文化建设,要着重体现在企业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上,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基础,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思想政治学习等,培养财务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与完整性的财务文化,然后整体带动整个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财务管理的文化建设,有利于突出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培养员工的积极性,使财务人员对相对枯燥的财务工作提高其工作热情。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还应该致力于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财务部门在企业运转中负责众多机要文件等,财务人员的管理不当,或其本身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很容易被利益所驱使,做出对企业不利的行为。因此,建设企业财务文化,加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促进企业与财务部门、财务人员之间的凝聚力,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2.完善财务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文化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具有很强的约束效力,能够规范财务人员的日常行为,提醒其作为财务人员的原则与底线。财务制度的整体构建,需要包括投资管理制度、成本支出管理制度、筹资管理制度、收益分配管理制度以及资产管理制度等。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机构统一管理的体制,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经济的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建设财务管理相关文化。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科学建设晋升机制,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将其考核内容与薪资关联;建立完备的培训与培养制度,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定期培训,对优秀的财务热员,制定一整套的培养计划,认可其工作能力以及对企业发展的付出。3.领导引领发展,进行财务管理文化建设。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具象代表,他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文化发展。而财务部门的领导者,同样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想象体现。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的领导者自身的文化建设,要达到一定水平,其自身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素养与管理理念对文化建设的顺利实行具有重要作用。财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财务人员的精神信仰,在精神层面制约其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员工凝聚力的同时,规范员工的价值观念,培养员工诚信理财的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财务管理部门。从而直接帮助企业树立一个良好、可信的企业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文化建设,对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推动企业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各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财务管理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加以利用,着重培养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精神文化和职业道德。加强经济管理上的文化建设,整体提高员工凝聚力,加大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作者:窦晓庆 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王海兵.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田敏芳.以人性化加强向心力开启制度变革新思路——浅谈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创新[J].品牌(下半月),2015,01:124-125.

[3]王新静.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J].中国科技财富,2009,02:90.

[4]李岩青.浅谈企业理财文化与财务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者,2009,08:151.

浅谈企业文化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 形成模式 文化建设

0 引言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存在,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锻造企业的战略资产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通常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创立者或领导者的倡导,并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并制定适合企业文化传播的激励的政策,从而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变化,达到全企业的共识和认同,最终融合为全体企业人的默契、习惯和氛围。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因此把握好每个要素的建设对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1 企业文化的形成环境

企业文化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开放系统的特点就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力度较大。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它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例如用户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是在商品经济出现买方市场,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要生存发展,但是客观条件又存在某些制约和困难,为了适应和改变客观环境,就必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也只有反映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被多数员工所接受,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 企业文化的形成源头

企业文化的形成常常与企业的领导者和创始人的经营思想、管理艺术、工作风格,与他们个人的品格、胆识和魅力有着直接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左右着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发端者,他们勾画了企业发展的蓝图,不受以前的习惯做法和思想意识的束缚。企业的领导者依据其视野、认知、经验、知识与思想境界,靠着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在企业中的威望来影响普通员工,不断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体系不断丰富而臻于完善。没有积淀这些文化底蕴做基础,一是难以产生远大的抱负,二是即便有理想也是浅薄之见,无法实现。

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当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的需要时,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才可以形成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由于企业家在企业活动中的领导地位,企业家的意志力又是企业文化的守护神。坚定的意志、过人的魄力、无尽的热情、顽强的斗志、持久的韧性与对成功的渴望是优秀企业家的独特资源。更重要的是,具有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意外,优秀企业家都能给失望的员工提供帮助,恢复起对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信心,带领企业不屈不挠地奋斗。如果没有超强意志力的企业领导者,所有的未来计划、承诺和梦想都只能是空谈而已。

3 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根据要实现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激励一般是指通过影响人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或者说是指人们朝向某一特定目标行为的倾向,增强或削弱其动机,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必定受到外界推动力或者吸引力的影响,这种吸引力和推动力,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转变成一种自动力,才能使个体改变原来自身的思想或者行为方式。自动力越大,行为也就越积极,反之亦然。而自动力的大小,固然与推动力或者吸引力之强度有关,但也离不开个体自身的因素。同样强度的推动力或吸引力,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强弱悬殊的自动力,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在员工原有行为方式和企业所倡导的行为方式有抵触的时候,靠员工自身的动力很难改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此时作为驱动力的激励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并配以不断的激励措施,终于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命竞争的精神。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激励。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

4 企业文化的形成基础

企业文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发展需要的区别,所以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评测一个企业的好与坏。但可以发现,在企业文化的诸多不同之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就是企业都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没有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高层文化,是缺少持久动力的文化。企业员工的支持既是企业文化建立之初的选择,同样是企业文化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领导者在倡导一种思想或是一种行为方式之初,如果能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与支持,那么企业文化的推广将变得相对容易些。所以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就需要,一是改进领导工作与管理方式,企业领导应转变观念,淡化官本位意识,放下架子,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一方面及时定期地向全体员工报告企业管理动态及服务经营情况,让职工了解领导的工作内容与成效、企业的发展形势和工作任务及目标,也让员工知道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宣传企业的文化精神及近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真正做到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置于广大员工监督之下,接受员工群众考核评价,以达到彼此互相理解、互相监督的目的。二是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服务、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一个紧密的互相依靠、互相促进的利益共同体。特别地,要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学技术的文化氛围,从而使企业尽快过渡到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组织。从而赢得广大员工的支持和依赖,使企业文化真正建立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之上。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坚定基石,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文化力在解放生产力中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发展企业的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还不够,需要不断实践,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这样才能在在新世纪的经济竞争中更好地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浅谈企业文化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  形成模式  文化建设

        0 引言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存在,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锻造企业的战略资产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通常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创立者或领导者的倡导,并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并制定适合企业文化传播的激励的政策,从而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变化,达到全企业的共识和认同,最终融合为全体企业人的默契、习惯和氛围。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因此把握好每个要素的建设对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1 企业文化的形成环境

        企业文化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开放系统的特点就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力度较大。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它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例如用户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是在商品经济出现买方市场,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要生存发展,但是客观条件又存在某些制约和困难,为了适应和改变客观环境,就必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也只有反映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被多数员工所接受,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 企业文化的形成源头

        企业文化的形成常常与企业的领导者和创始人的经营思想、管理艺术、工作风格,与他们个人的品格、胆识和魅力有着直接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左右着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发端者,他们勾画了企业发展的蓝图,不受以前的习惯做法和思想意识的束缚。企业的领导者依据其视野、认知、经验、知识与思想境界,靠着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在企业中的威望来影响普通员工,不断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体系不断丰富而臻于完善。没有积淀这些文化底蕴做基础,一是难以产生远大的抱负,二是即便有理想也是浅薄之见,无法实现。

        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当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的需要时,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才可以形成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由于企业家在企业活动中的领导地位,企业家的意志力又是企业文化的守护神。坚定的意志、过人的魄力、无尽的热情、顽强的斗志、持久的韧性与对成功的渴望是优秀企业家的独特资源。更重要的是,具有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意外,优秀企业家都能给失望的员工提供帮助,恢复起对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信心,带领企业不屈不挠地奋斗。如果没有超强意志力的企业领导者,所有的未来计划、承诺和梦想都只能是空谈而已。

        3 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根据要实现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激励一般是指通过影响人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或者说是指人们朝向某一特定目标行为的倾向,增强或削弱其动机,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必定受到外界推动力或者吸引力的影响,这种吸引力和推动力,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转变成一种自动力,才能使个体改变原来自身的思想或者行为方式。自动力越大,行为也就越积极,反之亦然。而自动力的大小,固然与推动力或者吸引力之强度有关,但也离不开个体自身的因素。同样强度的推动力或吸引力,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强弱悬殊的自动力,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在员工原有行为方式和企业所倡导的行为方式有抵触的时候,靠员工自身的动力很难改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此时作为驱动力的激励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并配以不断的激励措施,终于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命竞争的精神。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激励。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

        4 企业文化的形成基础

        企业文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发展需要的区别,所以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评测一个企业的好与坏。但可以发现,在企业文化的诸多不同之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就是企业都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没有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高层文化,是缺少持久动力的文化。企业员工的支持既是企业文化建立之初的选择,同样是企业文化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