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8篇

时间:2022-05-01 20:12:43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1

关键词:校内外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结合;策略

古人云“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可见德育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端正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善美丑,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网络的使用价值并合理使用,树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何将校内外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学校应构建信息技术的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和情感激励工具,学校要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的德育教师队伍――德育处、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师、学生、教育活动三要素,转变成教师、学生、教育活动和媒体四要素,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例如,转化德育差的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德育处和班主任要建立德育差生的信息资料,了解其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和兴趣爱好,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加工和使用,组织学生集中学习,远比教师空洞地讲授一些理论套话强得多,实效快得多。将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体的自我教育知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教育为主体的德育教育新理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情感激励作用

在实践信息技术与德育课堂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认知和情感的激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德育的自我教育。例如,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就是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好教本,也是信息技术与德育课堂的最好结合体。教师可以通过电视了解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世界的缤纷多彩;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BBS、QQ等,真实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来作出正确鉴别、批判、吸收和继承,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打造完善优质的融合应用环境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软硬件建设,着重建立完善德育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精心规划设计、增强开发实力,拓宽选择空间,为教育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德育教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学生协作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融合效度,才能成功开启新型德育模式。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列培训一定要常抓不懈;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增强自信;支持教师进行融合研究的实践探索、反思交流;追求适度有效、自然无痕的融合境界。

四、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1.网络传播中急需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了解网络运用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2.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和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3.树立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的法制意识。要让学生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养成在信息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鉴别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选择正确信息,抵制黄色信息、反动信息、封建迷信信息以及各种低俗、下流的垃圾信息的侵害,让学生自觉意识到维护信息活动正常秩序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5.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利益的信息道德观念。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信息活动应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原则,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不随便在网上别人的隐私,信守社会公德,不损人利己;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6.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务与责任观念。要让学生全面理解信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慎重在网络公共场所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不或传播有害信息,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更不能有意传播虚假信息误导他人。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应该解为和谐,是德育的范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o论古今中外的教育界论述,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都能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渗透德育教育,二者有效结合,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薛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沈书生,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2

关键词:德育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教育改革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重点强调的教学目标是对中小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应该肩负起这种教育的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妙的融合道德教育的内容,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以及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准确的定位。如何将道德教育工作合理的渗入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已经是信息技术的授课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了。本文将浅析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的重大意义,并重点的探讨如何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实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一、德育教育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将教学改革的目标真正的落实,是实现全面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积极运用德育教育模式构建学生完整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自觉的形成全面的品质。这样学生就能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念以及担当的能力,从中小学生做起形成了优良的社会风范,学生学会积极的践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义务。

2.使学生正确的抵制各类诱惑,促进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当下,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明显的提升了,又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以及传送的内容多种多样,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人们的生活形式。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因为自控能力差的特点,不能有效的对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进行合理的把持,那么此时的信息就给他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效应。为此,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积极的把握德育教育的时机,在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后,开展德育教育环节,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互联网上的暴力,色情等一系列发的不良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领,使学生构建健康的思维模式,这样他们就会分清周围事物的是与非。

3.通过德育教育的实施,培养中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曾有学者这样总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这句话充分的表明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中小学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他们缺少团结合作意识观念。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七年级上册)第二课《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的趋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是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的讲述自己对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最为常见的电视,电话等,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信息技术的呈现大大飞跃的趋势,比如影视界3D影片应该广泛的应用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许多问题通过多个学生的探讨而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对机身的潜能进行高效的挖掘,进一步培养了中小学生的自信心。

二、打造教育环境,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优质的气氛

十七大的教育方针的内容要点是,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项目,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对德智体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从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触到党和国家对德育教育事业赋予很高的重视程度。所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对德育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的构建或者是模拟工作。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认识“我的电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同学走进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账号,在学生打开计算机时,教师对电脑系统自带的或者是后生成的桌面软件一一的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各个软件的基础功能,这样为其日后的实际操作练习工作奠定基础。

三、增设课堂教学的形式,打造和谐的德育教学天地

现如今,全面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大众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方式,也给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择优选取信息资源参与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环节。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配乐诗的朗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开展经典现代文学《再别康桥》,艾青《鸟》等作品的配乐诗朗诵环节,使中小学生从情景中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

四、从教师自身出发,树立德育教育的教学意识

教师应该严格遵照教学大纲的规则要求,尽最大努力,通过多种手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明确德育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从自身做起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奇妙的利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比方说可以利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改的形式,将德育教育的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实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结束语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应该积极的与德育教育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因此教育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该积极的融入德育教育环节,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另外加强道德宣传工作,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总之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在教育领域中是必须开展的步骤,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么此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将会取得双倍的成效。

作者:权丽彦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化教育馆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3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6-02

1 信息时代对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反思

1.1 师范大学生的智能结构

所谓师范大学生的“智能结构”是指师范大学生为实现或达到既定目标,行为主体具备的知识能力的数量构成与内部结构。实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能力的总量,二是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确立和调整过程,就是知识和能力以及两者合理的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边际性调整过程。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德能和智能结构,不仅直接关系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效果及其价值实现。这一切又都有赖于接受教师教育专门化培养的大学生能否构建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最佳智能结构[1]。

1.2 信息技术条件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反思

目前,一般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中存在重专业学科轻教育学科,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师范院校校园信息资源的逐步推进和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信息技术条件下,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德能结构的和谐发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陈旧,师范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缺乏能促进信息知识的能力和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知识,课程内容未能很好地体现师范专业要求,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应用能力还不够,各学科专业教学方式或课程教学论很少涉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整合的教学技能;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站建设、计算机数据统计、教学设计等知识还不够系统,基于网络平台应该如何大力发展师范生的现代意识、主动精神、职业能力、创新品质等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智能的培育与发展还跟不上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需要。师范生急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和基础教育相衔接。

2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

价值取向

2.1 智能结构与德育的和谐发展放到首位

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必须放在与德能的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显得尤其重要。树立信息时代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与德育的和谐发展的视野尤其重要。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维度。其恒新的理念对协调全球化时代特点的经济、生态矛盾,社会、政治矛盾和民族、文化矛盾,对促进人的生存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进步带来深刻的启示。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与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养成师范大学生和谐人格,对于高校德能与智能和谐精神及其所滋生的先进性、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德育的和谐目标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能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者的主体力量,特别是网络开放性、自由性,师范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心理等要素的地位就凸显出来。尤其是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人才的伦理和道德要素更成为社会合作、和谐发展的德性保证,其地位之重要超越以往一切时代。

2.2 师范生智能结构价值取向体现信息技术平台上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

信息技术带来深刻的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学生体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具体情境,学生所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即任务驱动式学习。因此,师范生智能结构的价值取向应体现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全新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教学过程知识教学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教育观,强调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把握教育的民主化方向,创造人际交往和谐环境,开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便教育过程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教育是一种基于希望,着眼于未来的活动,需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方法。这种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通过积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应该是强迫和命令。

2.3 师范生智能结构中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急需与中小学衔接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4年12月,我国颁布第一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它不仅是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参照,也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但据调查,目前不少高师院校受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还仅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的单一培养模式,而且教育教学中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又没有充分挖掘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平台,导致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跟不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师范生智能结构中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对构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理念、知识、技能、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根据盐城师范学院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构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学并行”的联合教育的多层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鼓励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过程的指导,并与相关人员构建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以教育见习、实习为平台,高校师生与中小学教师搭建教育技术实习共同体行动学习、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有效衔接。

3 总结

在信息时代,重构和优化师范大学生智能的研究,是师范院校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信息社会的师范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国际化、以人为本、服务基础教育、持续发展、崇尚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重视道德教育、面向世界、引领社会的理念。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已成为大学生智能获得最佳发掘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和技术平台,师范大学生只有将一定的知识、能力、智力有机结合为一个优良的智能结构系统,使其产生整体效应,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4

1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在共性的道德品格规范基础上形成个性品格的重要过程。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小学生的好奇心都特别重,他们还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认识还比较幼稚,而且他们的自制力也很薄弱,因此,当他们面对各种不良网站时,自身不懂得鉴别,当独立面对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时总是不知所措。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学生能够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得多,稍不留神就会影响到他们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广开路途,积极开发各项精彩课程内容,潜心地进行德育研究,不断地去拓展德育活动内容的外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中来,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日益高涨,师生的精神生活也会更加快乐而健康。

2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1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媒体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起来,合理地运用它们来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并能通过这些媒体,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组织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点评、自我对照,引导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组织设计制造班级主页、或成立班级网上交流中心等方式,在网上积极地学习、交流,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班集体建设,加强其集体主义的教育。

(1)每个学期开学,教师都应该将网络管理和网页制作作为重点,在校内的局域网上将优秀班级网页出来,并让全体同学在设立的论坛上进行讨论,大家都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加入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来。

(2)在信息技术水平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开始计划并分工合作班级网页的建设。各班同学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分别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如技术组、资料组、美工组等等,还可以联合班内原有的兴趣小组,充分地利用起课余时间,积极地投入到这项展示班集体建设成就的活动中来。

2.2德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是指在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就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到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而且还要考虑到各个时期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小学生的大脑、触觉能力、运动能力等都处于逐步发展提高中,所以他们总是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非常好动。这也决定了他们是很难自觉地学习或独立地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老师们经常头疼学生为什么总是自觉性差、贪玩、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学生。如何适当地渗透德育呢?这就要结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了!

(1)欣赏课。

信息技术课程中也有一些欣赏课,例如“认识电脑”、“我喜欢的机器人”等,在欣赏课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呢?其实很简单,如“认识电脑”这一课,这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要和电脑交朋友,就要完成电脑教给我们的任务”,出示机房守则和计算机的保护方法,乘机引导学生理解“朋友”的意义,和学会尊重朋友并实现与朋友的约定。再如“我喜欢的机器人”一课,这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懂事,不能像三年级那样哄了,所以在渗透德育时要注意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要结合教材,我在教授这课时对学生说“同学们,智能化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机器人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及完美的外观,希望同学们都能努力地学好科技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做出贡献”,六年级的学生应注重引导他们专心学习并热爱祖国,努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2)实践课。

实践课也可以叫操作课,这是信息技术课程中最常出现的课程类型,在实践课中,学生要努力根据老师的教授与平时的积累,完成一些基本的关于计算机的操作,并提交自己的作业。这类课程如何渗透德育呢?举个例,如教学生用电脑画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父母,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还可以让他们画一画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当然也要介绍一下,同样地,我们要注意引导他们理解友谊、珍惜友谊。在实践课中,学生不仅自己动手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还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阐述了自己的作品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渗透德育最好,学生会认真思考,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交流课。

交流课就是让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是同位合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时,会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这样的课程渗透德育时要注意先倾听学生的思想与感受。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或小组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先倾听学生的思想与感受,再注意筛选有价值有意义的,适当修改或补充,引导同学们一起去思考、去理解、去感受。

2.3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德育

(1)结合信息技术课堂,一点一滴地渗透德育,可以先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开始,如: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不得传播各种计算机病毒;不得传播任何不健康的内容;不利用非法手段窃取他人的信息……)。

(2)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沉迷于网络(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培养他们自觉抵制网络黄毒的意识,能够对不良信息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活动中让学生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和人际交往准则,不得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不破坏网络环境与安全。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待人待物细心、耐心,遇到困难能积极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尝试、决不放弃。

(4)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珍惜友谊、热爱祖国。

3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传统的德育工作只是单调的讲述或谈话,对于学生来说早已失去了吸引力,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却非常丰富,它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利用这些丰富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例:在班会时,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形式,注重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让学生在丰富资源的带领下,轻松愉快地感知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丰富的网络技术,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使得老师与学生能平等地进行交流。如此自主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己渴求的知识,寻找自己遇到的问题,我们也才能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渗透德育,学生会印象更深,也会让学生愿意去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愿意自主地进行德育学习。另外,还要关注某些胆小的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交流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这样学生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不用担心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同时还可以大胆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教师通过单独交流,能够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愉快的道德道路。最后,我认为应该有效地利用学生信息技术的特长来引导那些特殊的学生,让他们可以在任何合适的地点,如教室、机房和家里进行浏览学习,使他们能够从中学到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了解同龄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增长见识。让学生在了解外界信息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更利于完善孩子们的品德教育,让孩子们的心理更健康。

4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心理健康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德育工作教育模式

时代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样的大环境也会对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变化。作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支柱,新世纪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成为了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设计新的德育教育模式,从而增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

教育技术目前来说有两种被认可的定义,其一,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两大类。其二,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技术中加入了现代元素,体现着科技性和时代性。总而言之,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及资源进行全面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多的知识是从课本之外获取的,让课本的知识“动”起来,让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此外,现代教育技术更多的是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极大限度的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现代技术结合人类认知及记忆的规律,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按着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学习任务,实现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和巩固知识。

二、小学德育工作相关研究

德育工作,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在道德教育、法纪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方面达到总体规格的要求。在道德教育素质上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在法纪素质上要料及基本的法律常识,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心理素质方面要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良好的心里素质是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素质上要热爱集体有强烈的责任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为人处事观念。在政治素质方面,首先要热爱国家,努力地提高受教育者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德育工作实施有很多方法,在小学中经常采用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德育教育适应教育改革中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实现信息化和科技化。将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到小学德育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中的教育资源。

1.应用于小学德育工作的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目前适用于小学德育工作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和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体现在多媒体上,信息服务技术主要为电子邮件、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软件技术主要为管理软件的应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2.现代德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开展效果

要想将现代德育技术应用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首先就要在管理模式上开始,通过建立德育工作相关的电子档案,从而规范德育管理。电子档案有着系统性、规范性、实时性等巨大优势。此外,利用软件技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的量化,不仅省时,同时也更加透明、公正,使得德育评价工作更加的简便、快捷、安全。目前,很多小学工作中都会大量地使用互联网,不仅仅用于管理班级,同时也能更好地和家长沟通,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家庭三方一体化。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小学德育工作中时,经常性会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德育工作平台的构建。德育网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加入到德育工作的开展中,但是对于网站的一个维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切实保证网站的干净,正确引导受教者上网,避免互联网给小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德育工作的活动途径,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德育课程的课堂教育效率,丰富主题教育形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如向学生展示动画、影片、课件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安全意识,增强德育教育的情境性。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实时关注学生心里健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方便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如数字信号方式(如论坛、QQ、电子邮件、微信)、移动数字信号方式(如飞信、校信通、易信)。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也收到可喜的效果,让人们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所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受关注,国家也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物力。现代教育工作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教育更加的生动形象,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最终目标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及与时俱进,努力构建一个新世纪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玉鹏.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曾亮.江西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3]张桂英.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6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显突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中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培养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介绍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防范意识;协作精神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否也应该进行德育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1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德育似乎不着边际,但事实上,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全员参与,从校长到班主任,到普通任课教师,人人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把德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时刻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比其它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它的优势就能在德育教育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1.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一方面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和困惑。网上的不良信息,泛滥的网络游戏,让一些学生犯上了“网络成瘾症”,他们沉迷于网络,不仅耗费了时间、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有的甚至走上了不归路。那到底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使用网络这个问题呢?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2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2.1规范课堂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要遵守机房规则,爱护机房设备,正确规范地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2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觉老师不是在刻意的说教,而又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举几个例子:我在讲授《视频信息的加工》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明校园、文明课堂”的情境,课题由一段视频引入,视频内容是在学校拍摄的一些学生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然后让学生在体验视频信息加工的同时,心中充满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从而自觉准守学校规章制度。在母亲节期间,我特意设计了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贺卡》。在贺卡上画上精美别致的图案,写上感人肺腑的话语。通过这份特殊的母亲节礼物,一方面表达了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同时也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时,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

2.3加强网络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在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网络,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有很多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1)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稍不留神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有些学生没有防范意识,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年龄,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给那些不怀好意的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当然,我们并不排除网上有良知和温情的存在,但是毕竟网络由于其虚拟性,可能会比社会更复杂,如果不善于识别善恶,抱着侥幸的心理,那么受伤害的总是自己。对此,要教育学生,在网络上个人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

(2)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有可能花大量时间去网络聊天,或去玩网络游戏,更有甚者,对网络中的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难以抵挡。有学生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通过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络世界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2.4培养优良品质,激励学生成才。

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依赖性太强,往往碰到一定的困难,就缺乏耐心,放弃努力,以致无法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等。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3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将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培养健康、有用的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冯亮 单位:巴楚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德育

一、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二)是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需要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存在对中学生成长不极这不利的因素: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色情、暴力游戏……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中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

二、实施德育教育

(一)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90%以上的课时是在机房中进行学习的,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号入座,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明确的要求,如下课后要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关好门窗、用电设备。总之,无论如何,我们要在下节课的学生来时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机房,看到的是电脑完好,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普遍表现为学习上怕艰苦,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在学科教育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喜欢学、求知欲强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种各样的主题,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有意识开展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去获取知识,让他们亨受通过自大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难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攻破这些难题,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再结合自学本节的内容,使学生能顺利攻破我们所设立的难题。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前后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赞扬。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构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在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要避免乱放炮,乱批评现象。

必须认识到:现在的网络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原因在于:1、青少年喜欢新鲜、好奇,特别喜欢接触新鲜事物;2、网络中能充分展示自我;3、网络满足了独生子女渴求友谊的特点;4、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总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投进网络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很好工具。

(四)培B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少有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他们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的。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通过小组活动,学习者相互间随时解决学科学习上的问题,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好处,意识到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可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克服困难,随时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也可以逐步消除;通过上课时同学相互间的交流,能使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言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 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8

1.1道德教育素质目标

小学生各方面的心智、价值观念都不成熟,正处于学习的大好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培养他们遵守社会的公德,养成文明的好习惯,树立坚韧的意志和品格。小学生的道德素质还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手段等。

1.2法纪素质目标

小学生要具备一些常规的法律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树立法治观念,并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懂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1.3心理素质目标

德育工作中,诚实守信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教育学生实事求是,讲信用。此外,要培养学生坚韧、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教导学生树立独立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觉学习,最尊自爱。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敢于创新,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创造属于自己的人身。

1.4思想素质目标

小学生要初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热爱学习,关心集体,培养小主人的意识。另外,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创造幸福的美好生活。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险不畏难的精神,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和人,树立正确的处事观念。

1.5政治素质目标

小学生要从小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到共产党的重要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树立团结集体的思想,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

2.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2.1德育教育目标理想化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忽视了学生心理、生理的实际情况,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德育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自然不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强大的影响。

2.2德育教育过程简洁化

传统的德育教育片面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掌握,忽视德育教育的实践作用,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理论和实践脱节,教育过程过于简洁。

2.3德育教育方法单一化

说服教育是德育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是知识的单向输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差异,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德育方法的单一化导致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不积极主动思考,不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2.4德育内容统一化

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也存在着高低之分。传统的德育教育使用统一的德育教材,忽视学生的实际诉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受到学生的排斥,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

3.信息技术给小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

3.1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它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充分开动大脑思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能更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信息技术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方法革新了传统的教学。德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革新观念,革新德育知识结构,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德育教育的资源,拓展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信息技术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3.2丰富德育资源

德育教育需要大量的德育教育内容和素材。信息技术使得资源能够实现有效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结合起来。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德育教育形式,让德育教育更加生动、形象。信息技术可以全方位吸引人们的视觉、听觉,帮助小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更多的德育教育知识。现在的德育教育模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德育知识。

3.3发展学生个性

德育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教师在网上进行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肯定,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德育教育者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思想,大胆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正确面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4.总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