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06-08 06:52:17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游戏;反思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宗旨和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然而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游戏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体育游戏,在开展游戏时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没有明确通过体育游戏学生能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虽然游戏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在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时并不能将游戏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良好品质的培养等多方面的提升。

2.体育游戏教学内容不充分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开展前并没有充分准备游戏教学的内容,在完成教学内容后的剩余时间,教师往往随意地通过自由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展开游戏锻炼。这种情况下,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得不到保障,学习效率也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该充分设计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作为消磨课堂时间的一部分。

3.体育游戏教学环节不完善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游戏,更重要的是游戏过后的引导与总结。而目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环节大多不太完善,仅仅让学生进行游戏运动后便结束了教学环节,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1.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在体育游戏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环节的设定上,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集体游戏,如,拔河、跳大绳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为了集体荣誉而努力。除此之外,在一些个人游戏,如踢毽子、乒乓球等活动中,常常有的学生因为一些分歧产生矛盾,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换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宽容,找到失败的原因,不断促进自己进步。

2.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体育游戏和竞赛一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在游戏中,输赢常常在一瞬间就会发生改变。因此,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游戏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加坚强成熟,且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在课堂中当“主人”的感受。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体育游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小组体育游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组学生分工合作,贤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而在体育游戏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擦伤、碰伤等,教师可以不必一一包办,而是通过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急救措施让学生自主处理,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对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相应完善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得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2

今天我在三年级上了一堂体育课,指导学生学习《小篮球》。本课以篮球为主教材,以教学比赛为辅助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活用”、“乐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本课的设计,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同时寓环保教育于课堂,把课堂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拍球游戏。第二个游戏是过头顶传球接力比赛。在拍球游戏中,我提出了“怎样玩大家都高兴?”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拍球练习,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有些组玩的并不是很开心,甚至出现了一些厌玩的、哭鼻子的。在这时我及时的进行了调整,了解了这些组不开心原因后,鸣哨让同学们都停下,重申了今天游戏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说说看,怎样玩才高兴,怎样玩又不高兴了。经过讨论后让同学商量继续玩,从而重点教育了学生玩时与他人分享的精神。但是,这堂课还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商讨的,也希望自己能在他人的指导中不断的进步。

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尝试、去发现、去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渗透到知其意、明其利、乐其趣的自主性活动中去。由于我让学生体验自然跑篮练习,学生们的动作没有了统一,显得步调不一致,感觉有点乱,但学生们练习的比较认真,而且积极性较高,所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课堂气氛,延续篮球课的教学,进行篮球教学比赛。在游戏比赛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运球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篮球运动是一项受广大青少年所热爱的运动,但也有部分同学不太喜爱,这就出现了课堂上有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为了使积极主动练习和被动接受运动技能传授的学生能做到有机的统一,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自由组合,同时增加了被动接受这一部分学生的表现机会,以提高他们运动的兴趣,使积极主动与被动接受得到了统一。

由于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篮球运动技能,他们非常热衷于在其他同学面前来表现一翻,使得部分初步接触篮球运动的一部分同学由于技能的差异,而羞于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以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后一部分同学的个别辅导和热情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在示范表演时除了让他们也进行表演外,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同时对前一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不至于产生骄傲情绪。整堂在教师的主导下,熟练掌握与初步接触也得到了统一。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示范表演,学生看。完全是以老师为中心,忽略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体育课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反思:

1. 注重转变角色,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一个重点是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引导学生体验玩绳,教师示范简单的玩绳方法,然后提出精彩的玩绳方法来自大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教师则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帮助,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完成动作。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表演、讨论、互评、评比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使整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开始的示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引导,提出“要求”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学生则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自主的探究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创新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只有我们体育教师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才能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体验成功的优越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乐学、爱学,对体育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 这是体育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本课一开始,教师设置玩绳情境,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和好奇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玩绳的展示设计中,教师要求把最佳的方法展示和评比, 并把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练习和大家一起练习、一起分享,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无形中告诉学生:只要付出,必定会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让成功的喜悦传遍体育课堂。

3. 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能力、个性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案例由于在分组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只求自由分组,形成好的小组,各方面都突出,差的小组什么都不行,就出现学生课后要求换组的想法。如果不加以改善,久而久之,在课堂中将无法融合集体,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自卑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在课后的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由组合与教师调配相结合的分组最佳。这样,既可以与自己要好的伙伴分成一组,又可以使各小组能力、水平都差不多,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在这样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更应关注相对而言能力较弱的小组,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注下,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 注重器材的一材多用,发挥体育资源的多功能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下,体育器材的作用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辅助教具,如看到垫子就要练习滚翻,看到垒球就要练习投掷等,而新课标提出要利用和开发器材资源,来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发挥创新精神, 合理利用和开发体育资源。一次课中,我合理地利用和发挥器材的多功能性,确立以绳子为中心,提出明确的练习目标,突出“玩”字,让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绳子而进行,从而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身心协调发展。从玩绳器材创编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玩绳可以一组一条绳子,也可以两条,甚至可以每人一条。不同数量的绳子, 都可以玩出不同的水平。同样在其他常见的器材中,只要加以开发,也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如垫子,我们可以开发出推小车、作为跳跃的障碍高度等。如垒球,我们可以踢、可以抛、可以滚、可以换物跳等。只要体育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器材,以学生的需要和实践为出发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4

    一、对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认识

    结合新课标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我们认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自主空间,提倡“玩中学、玩中练”;让小学体育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在师生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是一种在户外进行的教学双边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达到思维与活动紧密结合,体育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其次小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各不相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三要根据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特点组织教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技艺在师生教学互动中生长

    1、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有充沛的精力与体力;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建立平等、友爱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运动环境,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开阔心胸去理解学生,然后再敞开胸怀去关爱学生,这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首备条件。教师要利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渲染课堂环境,“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间,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

    那是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立定跳远和接力跑游戏。做完准备活动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自由分散开地练习立定跳远。突然,一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张运他一次也不跳,还故意用小石子砸我们。”我问:“他为什么要砸你呢?”但我定神一想,这个张运是个很淘气的同学。“他还打了我一拳呢!”嘴快蔡明大声说,语气有些愤怒。当我带着怒气走向张运的时候,却看到他那若无其事的样子,真想好好批评他一顿!但我克制了,心想:以前曾批评过他,但却不管用,为何不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呢。我灵机一动,想先听听他的心理话。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练习,你看他们练得多认真、多欢快啊!你怎么能用石子砸人呢?”“我不想跳,我跳不好……谁叫他们嘲笑我呢!”说话间表露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情,说完转身过去,背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问:“那你体育课想活动什么项目呢?”“想跑步,我50米比他们快!”“跑步?行啊,一会儿就有接力跑啊!”我说,“我要和他们单独PK”他说。他是想单独挑战其他小朋友,那就给你个机会吧,我说:“好!你去准备吧,一会我给你个机会!”接力跑前我专门安排了这次挑战赛,结果,张运真的跑得比其他同伴快。下课时,他乐滋滋的,我抓住时机与他谈了心。后来,张运同学还真成了我的小助手呢。

    你给孩子一份理解和关爱,他就会对你产生依赖和信任!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敞开胸怀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他们,他们会逐步接纳你,更加尊重你。这样的例子发生了几次,我总是把握时机,与孩子们走近,与他们成为朋友。

    2、玩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让孩子喜欢体育课我以“游戏”为“家常饭”,以“竞赛”为“家常菜”,力图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

    记得那是我从中学转到小学上的第一节课,教材是立定跳远,我采用较为“程式”的方法进行技能教学,结果学生练得垂头丧气。课后我经过与同事交流,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调整,第二堂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样是立定跳远课,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今天想不想做游戏?”同学们急切地回答:“想!”。“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叫做‘剪刀,石头,布’。我接着说:“游戏的方法是这样的:各人自己找朋友,两个同学一组,先设置好起点,然后通过猜拳‘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胜负,赢的一方双脚蹬地向前跳一次,输的一方原地双脚向上跳一次。每五次为一组,最后看哪人离起点远,距离者胜,距离最远的将赢得全班总冠军。大家一听游戏中还要比赛,一个个跃跃欲试。一会儿各自找到了朋友,学伴间玩得既紧张又活泼。一会儿找同学测量,一会儿找老师评判。15分钟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大家练得满头大汗。这时我再评价同学的跳跃动作,请做得规范和跳得远的同学出来示范的讲评……通过这一竞争性的游戏,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课后,我最深的感受是:学生看似玩,实际上做的是双脚用力蹬的立定跳远动作;形式的变换,让他们在欢快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对于孩子们,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教师不断地讲解、示范,学生排着队不停地轮流练习要强得多。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能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

    这次教学启发了我,后来我通过合理的创编、科学的安排,推出一些游戏性、竞争性强的学习内容,采用“新、奇、活”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玩,在玩中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在玩中逐渐养成自主意识、纪律观念和组织能力。

    例如:球类教材是低年级重学内容,既是发展学生技能、技巧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的重要手段。如果按常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孩子们虽能掌握部分技术动作,但学练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孩子们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自我创编,我把小篮球的运、传、投编成两人或集体练习的游戏,并制订简单的规则,以比赛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练技能。

    3、自主,教学互动的发生点

    给孩子们空间自主选择内容,是体现课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其一是给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低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兴趣广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教师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组织,师生一起做同一活动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终身学习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是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间。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运动员,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活动,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花样,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别提有多得意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孩子。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年级的体育课,原本的教学计划是前滚翻和迎面接力游戏。在上完了前滚翻练习后,我就准备组织迎面接力跑游戏,却发现由于几个学生病事假,各组人数不均等;加之迎面接力已练过几次,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分组赛跑,胜负已了如指掌。我想了想,说:“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有能力、也肯动脑筋,本课还有15分钟时间,我想让你们自由支配,但有个主题,那就是快速跑;还有个要求就是要玩出花样,并注意安全!”同时又说:“有什么要老师帮忙的尽管找我。”这样一说,全班同学一下乐开了花,纷纷按照他们自己商量好的活动方案活动起来。不一会儿,几个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们想赛跑,你来给当裁判,好不好?”我马上答应了。别看他们人小,比赛起来可不含糊,跑起来还真像个小运动员,有一股拼劲呢!得了第一名的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跑得快,我想参加学校田径队,你看我可以吗?”“当然可以了,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有拼劲,我想将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运动员。”其他几个同学也说:“我们也要参加田径队。”看着孩子们天真又向往的表情,我真开心!再回头看看其他孩子,一帮帮、一群群练着自己喜欢的项目,一个个都特别带劲。下课前5分钟,我引导他们对游戏活动进行了总结,个说得头头是道。

    原来的教学预设被打破了,临时生成的主意却得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同学们练得有组织、有方法;有的学生想成为运动员;还有的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

    4、期待,教学成效的增长点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5

    情绪是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动因,也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少年儿童理智思维 发育尚未成熟,其情绪、感受主要受感知的支配,刺激性强的色彩,五彩缤纷、色彩鲜艳的画面和物体都能吸 引他们,引起他们的乐趣和喜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课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布置好场地器材外, 还可以利用色彩协调教学。譬如让小学生使用五颜六色的篮、排、足球,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 氛,又便于按器材的不同颜色分组;又如在短跑教学时,在黑色的煤碴跑道上划上雪白的分道线和起跑线、终 点线,使场地显得明朗和富有立体感,能给学生以活跃和一往无前的感觉,同时还能强化教学气氛,使其产生 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从而在“移情”作用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某些特定条件下,教师如果辅以恰当的色彩表达,就能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使学生自觉 接受并在大脑皮层建立广泛而深刻的暂时性神经联系,提高感知效果。譬如在乒乓球旋转发球教学中,为了强 调球拍触球的部位,可以在球拍的一面分上、下两部分,粘上两种不同颜色的海绵胶皮,将球的一半用黑墨水 涂成黑色,用经过“加工”的球拍和球做示范动作,学生就可清楚地看到球拍触球一刹那间的情景,从而加深 对动作技术的感知和理解。又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若事先在自己田径鞋底左脚掌外侧,右脚掌内侧涂上 红色,讲解时面对学生侧坐后撑、依次举起左右脚演示,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起到强化作用。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6

也由于传统体育教学过于偏重竞技技术教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要,所以其过于严谨而缺少活泼的教学内容,严肃而缺乏童趣的课堂氛围,简单而忽视教学艺术的教学手段,严重的压抑了学生天真烂漫的本性,过份成人化的倾向,把童贞的美给扼杀。

面对新的世纪,面对迎面而来的科技新潮,面对发展对教育的挑战,面对民族腾飞的千年契机。体育教育到了必须改革,进行脱胎换骨的时候了。传统体育以单纯健身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必须进行新的创新和挖掘,并丰富体育课堂教育的功能,融运动艺术鉴别和欣赏,音律情感体验和领悟,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自豪,享受成功的心灵体验和挫折的意志磨练,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融合人文性精神等等。总之,要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功能,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才能迎接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1.继承和发扬。

事物的发展具有继承性,没有传统体育教学的积淀和探索,就不会有新中国体育的辉煌成就,就不会有全民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就不会有新中国以体育强国崛起以世界舞台。传统体育教学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无数强健的建设者,为体育事业培养了无数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发扬,继往开来的态度看待它。对其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法、内容、教学理念进行批判,对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组织模式、练习方式、教学手段虚心接受、消化,以扬弃的科学态度面对传统体育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让我们以科学和批判的态度接受过去的历史,以自信和创新的态度开拓未来。

2.确立新理念。

新时期,新理念。面对改革的呼声,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新理念,我大胆的提出快乐体育、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首先,课程新理念必须依赖学生的参与才能达成。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生的兴趣激发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要,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只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是否得到愉悦满足。因而教学过程成了教师的个人独角戏,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参与,没有从教学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满足。所以体育教学必须是快乐的。

其次,只有学生身心同时得到愉悦,才能有良好的锻炼效果。活泼开朗,天真烂漫是学生的天性,只有学生的天性得到舒展,才能触发学生锻炼的激情。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戏剧化设计教学结构、音乐哄托调动气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中喜好热烈、新奇、直观、现象的心理,进行快乐教学。

第三,只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愉悦的积极心理体验,才能形成学生的健康心理,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健康人的定义,联合国已经把定义进行了修正,只有身体、心理健康,可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是健康的。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教师所面对的教学目标已经多元化,既锤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又铸造学生坚强积极的心理。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拥有独立人格,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新人。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7

一、课前的反思

课前的反思就是“教什么”“怎么教”,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前准备,我们上每一节体育课前,都应该选择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对所教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对教法的运用,对自己的学生等都要了如指掌,对教学的策略要有周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何创设问题的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主要是引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处理,制定出自己的学案。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课题式的研究性学习。

二、课中的反思

课中的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及时进行评价,并且及时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通过教学反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及时的反思。及时反思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机应变,根据课堂实际,随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思,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后的反思

课后的反思就是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这种课后反思是指体育教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教学实效性进行反思,课后反思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课的评价。评什么?怎样评?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获得专家评课、教师自评和互评、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等直接信息来源,有利于教师课后积极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以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为后续课的调控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 课后小结。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后及时的小结,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最真实的反映和最本能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备课、上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体育教学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8

由于尚未入职,师范生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直接催生教学反思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思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采用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建构反思实践共同体等策略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教师示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无法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观、学生观归因于师范教育中鲜有大学教师示范。这就势必要求大学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合于高等师范教育中,以研究、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具备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的大学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准教师。因此,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必须重视大学教师的反思示范。教学前,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大学教师应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及弹性,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大学教师应当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如何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后,大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思与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师范生演示反思过程,探讨反思心得,分析反思技巧。通过大学教师的示范,初步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师范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养成了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学、研、教合一的专业生存模式”[2] ,而且能夯实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大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道德意识、情感和思想的开放性,对事业的责任感、专业成长的自主性,以及丰富的反思技能,都将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入职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二、激活“缄默知识”

这里的激活是指激活师范生头脑中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字公示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3] 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支配着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师范生虽未入职,但毕竟已经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着大量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师范生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所学习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显性知识的传授。如果缺乏对缄默知识的揭示、分析与批判,显性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向导”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了新教师入职以后,无法将师范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内化为直接的教学实践能力。然而缄默知识本身具有两极性,“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4] 因此,在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刺激与挖掘师范生的关于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缄默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对缄默知识进行检讨、修正、批判,促使缄默知识不断地向显性知识转化,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元认知水平。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对于师范生缄默知识的激活,将职前教育从外在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灌输转变为内在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发展。

三、强化教学实践

师范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模拟教学并配合见习、实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反思需要,发展其反思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