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2-02-19 01:11:07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篇1

【论文摘要】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构建适应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wWW.133229.COM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部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8-02

“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高职类教育应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教师的教学应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能性,需要突破以往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入大量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为依托探究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方面的核心能力

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术综合训练的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较为广泛,如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主要可以考取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估价师三大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诸多发展方向中都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图纸识读能力,包括专业建筑图纸(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区位宣传图的设计和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及其宣传用户型图的设计,其中专业建筑图纸的识读要求较低但该类图纸专业性强,具体包括建筑总平面图(也可延伸为电子沙盘立体模型)、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详图等。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是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尤其是房地产的销售行业。二是了解和明确建筑构造术语,明白建筑的主要结构。

二、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专业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高职层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如何构建适应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职层次的《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一是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房地产行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目前与建筑学概论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很少涉及建筑识图、构造的建筑学概论书籍,一类是以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为主的书籍,两类书籍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带有明显的建筑专业的痕迹,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融合不够,考虑房地产行业的从业需求较少。

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这样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既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又不为学生所欢迎,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好。例如有的教师把“建筑识图”教学看成是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宣抄和投影原理、建筑图纸的讲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后期专业课的学习。

三、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研究

1.教学内容的整合――针对教学对象品质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以教材体系为蓝本,适当删减与增加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实践调研,考虑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今后从业的需要,精心选定教材,并以教材为蓝本,将“建筑学概论”课程归整为建筑与建筑学、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四大部分,其中以建筑识图部分为重点。在其中将透视图、轴测投影等学生难以理解并不切实际的内容删减,而开发和增加了“户型图的识读”等紧贴学生今后从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延伸,纳入到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体系当中。

(2)将分散式、解剖式的教学内容高度合并,给教学对象产生一种高度概括性的、条理清晰的主题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中心内容。为了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归纳,为学生构建明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在建筑识图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投影原理、三面投影体系、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户型图的识读等几章,在三面投影体系的讲授中又归纳为原因、构成、展开、规律四部分,对于三面投影体系的构成概括为三面、三轴、一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在《建筑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摒弃先理论后现象和案例的教学次序,采用先呈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后归纳成科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即“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不同时,先举出教室、厂房、学生宿舍、剧院和人行天桥、万里长城、西安城墙、三峡大坝两组建筑,再共同分析两组建筑的不同,总结得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概念。

(2)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教学对象的技能培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教学对象身边的例子作为讲解案例,尽量将房地产行业中相关的常用术语加入到课堂中,引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教学对象动起来,比如讲解楼梯的类型时,要求学生同桌以及前后桌进行合作,用自己手中的纸折叠出不同类型的楼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建筑识图”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完成作图任务,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处于忙的状态,有所收获,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针对“建筑学概论”这门课程,设计学生“建筑绘图与识图”的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5~8幅专业图纸的绘制,分别是一幅日常物品的三面投影图、1幅陕西教育学院三校区总平面图,2~4幅三校区某幢楼的平面图、1~2幅三校区某幢楼的立面图和1个户型图的识读,用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在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与总结,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一方面注意教具的使用,由于建筑识图部分要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学中经常采用粉笔盒、书本等物品作为教具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展示相关图片、教材上没有的图等。

(4)引入启发式教学,使理论课的教学趣味化。由于教学中避免不了相关理论的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作为教学催化剂,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提问、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3.“建筑识图”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实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主要适用于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适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四个环节。

(2)《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根据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可采用该方法进行“建筑识图”部分的教学,其教学模式见图1。

图1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课内训练和技能训练两大部分。

1)课内训练部分。由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而理论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特点,课内教学的完全理论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手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如“建筑识图”教学内容中的“三面投影体系图”是建筑识图部分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完成该教学任务,并设计“请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绘制其三面投影图”的作业进行强化理解。

2)技能训练部分。技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常用建筑图纸的识读技巧,是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图纸。根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与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将该专业的技能训练分为户型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

第一,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对于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先由教师在课内进行示范讲解,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功能区转化、户型图的描述和户型图的评价四个内容。对学生而言,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和户型图的描述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主要讲解户型图功能区的转化和户型图的评价,然后按照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的步骤来完成。

对户型图的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内讲解户型图评价的主要标准,如舒适性、私密性、功能性等。在这里主要说明功能区的转化,由于日常所见到的户型图基本上是将建筑图纸“照搬”的,不利于客户的理解和销售人员的讲解,因此有必要对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

户型图识读的主要训练任务为学生自由搜集一幅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户型图描述、户型评价等内容的训练。

第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常用施工图主要包含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其训练过程也包括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几个步骤。其中,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结合实际,由学生对本校区的总平面图、本校区内某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绘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图标准来完成。任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实地勘察和绘草图、室内作图、实地检验和室内完善饰图四个阶段。

不论是课内训练还是技能训练,教师最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提升。

四、结束语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紧密围绕房地产行业对学生的从业需求,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大纲,有选择的取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实践技能训练,探索适宜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增长.《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90~92

2 樊琳娟、刘志麟.建筑识图与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3 杨增长.高职院校《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4~55

4 章鸿雁.紧扣职业能力培养,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篇3

【论文摘要】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构建适应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部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篇4

(一)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性质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适应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特点与教学特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均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以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掌握简单的表达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设计、鉴赏、评价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实习与就业提前作准备。

(二)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目标

1.总体目标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旨在积极探索适宜中国三年制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建立起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提升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知识目标课程建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相关知识与行业规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过程与表达技巧。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对建筑作品及空间具备一定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了解中国现行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了解建筑方案创作的完整过程;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及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具备独立完成功能相对简单的小建筑方案的设计。

3.能力目标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即密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师助手的岗位需求及目标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快速识图与正确制图、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模型制作以及运用相关设计软件的能力。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与优化,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精神。

二、课程建设的策略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将“因材施教、因岗施教”作为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与优化。其一,进行了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整合,加强了实践应用技能训练;其三,结合当代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优化改革现有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一)革新课程教学理念

针对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高职教学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建筑设计入门课程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革新。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岗位技能培训与创新意识培养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两大核心理念。

1.以岗位技能培训为导向针对相应的岗位技能需求,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应用型实践型知识的传授,强调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因岗施教”“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

2.以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在注重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也体现了应有的教育公平与公正。此外,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从业人员而言,创新意识不能缺失。因此,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既强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与创新,提升思维能力,掌握新的技能,成为具有良好应变能力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1.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模块的设置从实践出发,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总结高年级的教学经验,内容框架设置偏重于实践与应用型知识。同时,根据平行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了内容的精简与整合,以避免重复。教学内容强调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建筑设计过程为逻辑主线,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到场地的整体设计、具体的空间设计以及类型建筑方案设计。

2.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空间的功能与形式、小建筑设计等4个板块(图1)。第一板块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概况介绍当今世界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与建筑设计,当代建筑设计流派及发展趋势,建筑设计过程简介以及建筑师的角色思考等内容。第二板块为“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场地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包括对建筑设计宏观环境的解读和场地总体布局与流线组织两个主要内容。第三板块为“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主要从空间的定义、空间的形式、功能与空间三个方面对建筑空间进行讨论,明确建筑设计的重点是确定建筑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最后一个板块为“小建筑设计”,主要对上述三阶段学习内容进行综合与检测。整个课程教学重点围绕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制图与表现展开。

3.课程作业设置分段化该课程的作业设置密切结合4大板块教学内容,分为4个阶段(图1)。

作业一:建筑实例调研分析通过对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建筑实例进行调研分析,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宏观环境、建造与使用情况、风格样式、内外空间等有初步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及建筑草图绘制能力,必要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二:场地分析及整体布局分析拟建场地的规划限制条件、现状条件(朝向、日照、绿化、交通、地形、地貌)、建筑物的可建范围等因素,进行场地交通组织(布置人车流线、场地及建筑出入口等),进行简单建筑形体布局,并考虑各功能部分使用特点、日照间距、动静分区等因素,表达建筑物主次出入口位置。

作业三:“我的家”———单一空间设计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人体基本尺度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分析居住空间中各种活动方式,创造富有个性的空间形式,研究室内外空间的特征与联系,了解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确定单元空间的平面、立面、剖面尺寸,掌握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正确表达方法,了解图纸表现与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

作业四:小型公共建筑设计通过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初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全过程;掌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及其他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建立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方法;培养针对问题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在完善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于建筑造型的训练,了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历史等相关知识。此外,还需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方案设计表达的基本内容与深度,包括用建筑的图式语言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各项问题;用实体模型的方法推敲建筑的空间和形态;用平、立、剖、总图、轴测图、透视图等表现建筑设计方案;用墨线尺规绘制建筑方案图纸;用水彩、马克笔、彩铅等工具绘制彩色建筑效果图。

(三)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1.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协作与交流在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由主导型转向伙伴型。注重表达与交流,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例如: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实例调研,并采用PPT交流形式进行实例调研成果汇报,结合学生提问及教师点评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2.提倡参与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高职学生喜欢实践学习的特点,加强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例如案例调研、实地踏勘、模型制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示范式教育为主,启发式教育为辅在课程教学中可采用情景式直观教学模式,如照片、图片、模型等形式,以示范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在认知与模仿的基础之上提升创造能力,重视实地参观与调研(采用踏勘、测量、拍照等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等较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4.组织学习竞赛,强化竞争意识大学生好胜心较强,应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要充分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并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或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例如,在课程每个阶段的作业完成后可开展年级性的评比及展览,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5.重视传统“一对一”辅导“一对一”辅导形式虽然不是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耐心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并适当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质量。

6.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课程教学积极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以“企业进课堂”“教师工作室”“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让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7.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了使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同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学校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将融“教、学、做”于一体,重点训练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现已建成“模型设计平面输出与立体成型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仿真实训室”“图文制作实训室”等设施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教学搭建了实践与创新平台。

8.积极拓展教学手段积极拓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课内,师生利用现代化制图教室、模型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教学平台和教学设施与资源;课外,师生借助不断完善的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MSN和QQ等即时通讯媒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传播与课程交流。在线辅导、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课外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

9.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建筑设计入门为考查课程,成绩评定以平时成绩为主。课程作业内容按照课程内容分4个阶段布置,每个阶段均要求学生提交作业成果,每次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缺少任何阶段的作业均不允许参加期末成绩评定。此外,要求学生每周绘制两张建筑钢笔画作为课外作业,旨在训练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期末成绩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4个阶段的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外作业占20%;出勤情况占10%;课堂表现占10%。

三、结语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种实训;职业岗位;实训室;操作技能

一、实训室概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创建于2013年12月。它是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主导,进行生产性实践操作的专业实训室。该实训室场地总面积为300O,总建设金额为15.92万元。目前实训室共开设8个实训项目(水暖电施工、天棚装饰施工、轻质隔墙装饰施工、墙柱面装饰施工、门窗制作与安装、楼地面装饰施工、楼梯及扶栏装饰施工、室内陈设制作与安装),场地空间可供40名学生同时进行操作,每年可接纳100人次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结合建筑装饰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树立学生科学、务实的思想和大胆创业的作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早与市场接轨,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积极开展与校外优秀企业的联合合作、培训,同时学习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在完成基础教学之后,进行装饰工种实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加实践的过程,在这个与市场接轨的缓冲时期,学生可以通过现场实际工作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某专题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创业实践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实训室建设的可行性

装饰施工实训是建筑装饰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训现场进行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其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装饰公司和企业中的施工、监理、材料等岗位工作,了解现场施工的操作过程。

本专业与市内多家大型装饰公司都有过深度合作,开展校企联合,以实际装修项目为授课体验内容,以实际工程带动实训环节,倡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目前,我院建筑装饰专业正在实施的“四业”人才培养模式,给本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色创新项目,可归纳为“专业+企业”,“就业+创业”,即: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强专业,做强专业促就业,加盟企业搞创业。其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深度结合。目前,该模式已经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为我们造型设计基础工作室提供好的大环境,我们的教学模式可以与“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四、实训室建设的内容

实训室建设主要包含实训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购置,内部环境以及实训室内涵建设(含项目开发、运行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建设)。详见下表。

五、实训室建设的效益分析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篇7

BIM的优点业内人士皆知,也认识到是未来建筑业信息化的核心推动力。但在中国建筑行业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技术标准相对滞后,软件本土化程度不高,建设应用成本过大,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中人才匮乏是关键问题,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高校,在BIM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举步维艰。文章从BIM课程特点、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产学结合解决高校院校BIM课程建设困境等方面进行论证,提出解决BIM课程建设有效途径――产学结合。

1 BIM课程特点

1.1 BIM课程与专业的关系

BIM技术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专业群课程设计模式,不再是单一考虑专业内的课程关联性。BIM技术教学始于建筑设计,核心是建筑专业群的“协同管理”。课程贯穿多门核心技能,包括:建筑、结构、MEP(设备电气和给排水)的模型,总平面图,成本控制,进度计划和质量控制,还有项目动画演示等相关知识(见图1)。只有将多门课程融会贯通,才能领悟到BIM的真谛――“协同管理”。

1.2 BIM技术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BIM可以帮助建筑专业群的学生更好理解各个专业的协调和合作,使学生能更好了解建筑要素与系统是如何作用的,让学生与专业群的相关人员互动学习做好准备。[1]比如对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而言,BIM技术将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与可视化参数模型结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将概念设计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能让学生更完整地考虑成本、可行性和环境因素。如图2所示,BIM技术与建筑学多门专业课建立了联系。

2 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通过高校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已经将BIM课程安排到建筑专业群的相关专业中,目前排成专业选修课的居多。也有部分高校为了解决技术、资金和师资问题,尝试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等。但是高校在建设BIM课程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2.1 教师培训拘于形式

目前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软件供应商,一类是考证机构。前者的目的是说服参加培训的教师购买产品,后者更多是为考证培训师资。这两类培训的性质决定了培训的内容很肤浅,受训老师也很难学到BIM技术的本质。

2.2 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双赢

由于师资短缺,投资过大等困境,与企业合作似乎成了高校BIM课程建设的出路。调查发现,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BIM咨询服务企业合作。企业提供设备、软件和师资,对学生进行培训;学校提供场地、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培训后能达到要求的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为企业减少人力成本。这种模式下,企业带入的项目是实际项目,但是授予学生的更多是BIM技术流程的前段――建模阶段,很难将BIM的核心――协同传授给学生。学校很难利用企业资源培训师资,更谈不上课程开发了。另外一种是与BIM软件供应商合作,软件供应商提供BIM软件、师资培训和讲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高校提供软件购置费用。这种模式由于软件公司有自己的培训教材,对合作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不够高。同时过高的软件和硬件投入,往往让合作“无疾而终”。

2.3 对BIM技术重视程度有待验证

在欧美、新加坡、港台等BIM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和行业协会对建筑行业使用BIM技术有硬性规定并颁布BIM应用标准,比如新加坡于2011年了BIM发展路线规划,明确2015年前建筑行业规范使用BIM技术;香港房屋署与2009年了BIM应用标准,提出2014年―2015年BIM技术覆盖香港房屋总署的所有项目。[2]

相对于BIM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自2017年7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BIM技术重视度有待验证,也导致市场对人才需求还处于观望状态,后果就是高校主管部门对投资高、人才匮乏的BIM课程开发和实训建设仍处于观望状态。

3 产学结合解决高校BIM课程建设困境

3.1 产学结合建设BIM课程的优势

BIM技术核心是“协同管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BIM技术,便于后期更好的专业群协同,不同专业建模精度和建模技巧尤为重要。“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优势尽显,行业人士拥有专业知识,掌握了BIM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最新软件及行业动态;学校教师则可以通过专业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以达到让学生真正领悟BIM技术。

引入业内人士的参与,教学资料更具真实性、代表性,确保知识与时俱进,并能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教学内容更加关注BIM核心的教学理念而非软件操作。[3]

在实际课程建设时,建议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以“讲授核心概念、辅助动手实践和行业拓展讲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设计。这样,两条腿走路,让想学专业的同学关注专业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选修主动参与到BIM技术学习中来。

3.2 产学结合解决目前BIM课程建设的困境

由于国内对BIM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通过引入与海外和港台市场联系紧密的软件供应商,通过软件企业的咨询公司,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利用BIM技术成熟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指导学习。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推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就业市场。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篇8

建筑学教育要求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注重培养设计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建筑设计要求学习者具有空间概念和图面表达的能力,即不仅能想象出希望的设计主题,同时还能清晰准确地通过绘图、制作模型以及语言描述等方式进行表达,所以建筑学基础课程教学应侧重于启发型、探讨型、研究型的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建立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力,启发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建筑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

1.转换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建筑教育近年来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措施,产学研结合较紧密。国内许多建筑院系对建筑学基础课程的研究也一直比较重视,在教改中注重学生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经过多年尝试,逐步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系统。其中以设计的过程、方法的训练和多种建筑表达方式的训练为教学主干,把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总是通过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但是到了高年级,在遇到不同类型和较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任务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本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整体―过程―整体”的复合模式。在进行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增加建筑设计思维方法训练的教学环节,先从整体出发,把建筑设计的过程分解为多个单项,然后进行分项练习,培养学生在各个单项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再进入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使学生掌握一套正确的思维方法。这种从“整体―过程―整体”的复合模式,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更新课程内容

通过之前的建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设计思维与表达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对于建筑造型和空间设计的能力,但是对于把握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能力还不足,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来完善,结合本校的建筑学专业特点,提出改善方法和具体措施,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传统的建筑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其中增加了建筑设计分项训练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①建筑构思与立意的表达;②建筑场地设计与分析;③建筑功能组织与分析;④建筑造型设计与分析;⑤建筑技术设计与分析。这五个方面将通过各项设计作业来达到训练的目的,最后进行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来巩固前面五个部分的分项练习。

3.调整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模仿教学比较普遍,轻视了建筑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作业与设计成果的最后表达,轻视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以及该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表现。因此,在建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中将采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讨论模式为主体,教师与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方案的交流,把传统的被动型教学转变成主动型教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达到教学实际效果的最佳化。

二、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