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力系统自动化8篇

时间:2022-02-22 14:56:32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篇1

【关键词】 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展 应用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1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1.2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共享能力伴随着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发展,系统模型通常集中在对相关地理空间属性方面的描述上,但是在实际的相关应用中,电力系统方面的控制对象通常具有比较复杂的电力的处理结构。对于这种基础而言,主要包括2个方面:

(1)物理实体的几何属性方面的标准定义与表达。其包含了电力系统服务能够覆盖的空间区域方面的几何属性。

(2)物理属性数据方面的标准定义以及表达。对于相关的电力系统来说,其不仅包含了物理结构,而且还包含各种组成部件、整体方面的物理性能和运行规范方面的信息共享以及动态、多维的应用分析等。数据整合能力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形成是由市场经济的需求所产生的驱动结果。比如:在用电高峰,提高变电站的电压,加大输出功率;在用电低谷,降低变电站的功率。这样既可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可极大地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所以只有将传统信息的孤岛打破,进行数据方面的整合,对数据方面的整合能力进行加强,才能进行无缝连接,才能把空间计算引人主流的计算之中,同时多角度地展示数据之间那些潜在的关联,这也是未来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方面的必然趋势。对数据的整合能力进行提高,能够满足现在的电力企业已经存在的和未来复杂多样性的应用。对数据进行整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功口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加强对数据方面的可操作性,让用户对拥有图标的相关用户界面进行支持,由于电力系统方面的自动化运行作为一个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过程,通过对系统代码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就是对自己所需要的那些数据类型以及操作方法进行定义,从而增强对系统的可扩充性以及开发性。加强电力企业方面的功能性。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求电力系统的平台对分布的应用服务进行有效供给。每一个地方可以由自己维护和管理所管辖区域里的数据,同时,不同级别的相关数据库之间也可以构成那种分布式类型的数据库,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调用和共享其他一些地方的数据,在所赋予的权限范围内,以分散数据管理和存储为基础,对数据的安全性和实时性加以保证。更加完善的数据库。通过运用各种数据库,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它的数据备份机制、安全机制等方面都是其他的文件管理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3 安全稳定能力电力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它也是一个实时性运行的相关系统,同时,其安全稳定性也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自动化安全监视能力由于人无法做到24h专注,因此自动化监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视能力不同于其他系统,因为其他系统只需要反映并记录客观现象、客观数据即可,例如:某发电机组在用电低谷时反而温度较高,发电功率异常增大,这就需要监控系统发出警告,以提示风险。自动化安全保障能力电力系统具有对于不同类型以及规模的数据与使用对象都不能有崩溃的相关特征,应具备灵活的相关恢复机制,因此对安全保障极其有用。其保障能力的应用具体包括保障电力系统的日程运行。

(1)保障电力数据的及时存储和恢复。日常记录的数据对于制定发电站的预算、节约成本、进行系统更新、安全指标的修订均具有重要意义。(2)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由于自动化系统具有监控功能,所以当系统出现异常,特别是出现安全隐患危及生命时,自动化系统可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在安全生产的同时,保障生产者安全,也是自动化系统的职责之一。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技术而言,其发展方向就是对DMS系统进行全面的建立,通过DMS系统,可以提高电气的综合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化电力系统技术发展的需要;使电气设备保护方面的控制得到一定的优化,消除大面积的停电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电量、电压以及功率等各种类型的运行参数,对电力平衡、精确计量、负荷监控等多种功能有着相关影响;改变了现行的变电值班模式以及运行操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的管理模式,真正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数据共享作为变电站自动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将监控和保护功能集成在同一装置里,是实现数据共享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而言,其所需的多项数据与继电保护所进行处理的数据是相同的,所以将分布式类型的变电站SCADA集成到相关的微机保护中,使监控和保护对一个硬件平台进行共用,那么就可以实现非常明显的经济性。

4 结语

目前,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已经进人以计算机技术和监控技术发展为重点标志内的阶段,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电力需求大、电网建设复杂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革开始比较晚的国家来说,在追赶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对传统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早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龚超,罗毅,涂光瑜;计算机视觉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1期

[2]姚刚,贺家李,王钢,李继平.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0年04期.

电力系统自动化篇2

关键词 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126-02

在电力企业中,应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其效率提高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电力调度系统长远眼光和发展方向。从我国技术层面的发展来看,调度自动化系统经已经经历了经验型调度和分析型调度两个阶段,这两阶段的成功,预示着只能调度阶段的到来,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安全隐患中日益突出的种类给予特别的关注,积极的应对,使其不断的完善,以促进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长足发展。

1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通讯技术近几年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电力企业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其中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力企业管理网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运行维护跟不上,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能保证,大大影响了系统的效率,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自动化系统,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必然存在的,虽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以后,取得了一度好评,但是由于缺乏运行和管理经验,没有及时制定各种管理制度,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无制度可依,造成了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学习和制定相应的各种管理制度。

2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展趋势

2.1可视化

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带动了生活化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发展既是科学性的,也是时代性的,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力系统安全分析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等等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调度的可视化也是未来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简单的来分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可视化技术能够将传统的用数字、文字、表格等等方式表达的离线信息,有机的转换成通过先进的图形技术以及显示技术所表达出来的直观图形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够便于电力系统调度工作人员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且对各种各样的电网故障能够更加方便的、更加快速的作出准确的、及时的判断,从而采用合适的、科学的解决措施。

2.2智能化

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智能调度。智能调度技术就是采用先进的调度数据集成技术,将电力系统的稳态、动态和暂态的运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进一步综合利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测与优化、实施必要的预警和动态预防控制、增加系统的事故辨识、故障处理和系统恢复。同时,在紧急状态下还系统还可以自己进行协调控制,实现调度、运行和管理。除此之外,电网调度还具有可视化等高级的应用功能,可以实现系统正常运行和事故的控制恢复,已达到对电网调整的优化和协调的目的。

2.3无人化

建立电力系统无人值班的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安全性的分析、状态的估计、负荷的预测以及远程的调控等等,而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会自动报警,从而方便电力系统调度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处理事故,直接的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以及经济运行。不仅如此,电力系统调度的无人化,还能够直接的减少值守工作人员,强化人力资源结构,并且最大限度的提高电力系统调度的工作效率,不仅仅转换了工作的运作模式,更促进了工作的进步,体现出科技的发达。

2.4综合自动化

从本质上来看,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了,就是为了能够全面的、综合的提高电力系统调度的管理能力,而综合自动化,则是在一定的基础上促进目标的实现。全面的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能够直接的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的运行能够实现最优化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的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者是大面积的停电事故,所以说又从侧面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除此之外,建立并且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还能够使事故停电的时间降到最短,直接的降低了各种各样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2.5面向对象技术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的、准确的获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而面向对象技术则是一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先进,不仅如此,面向对象技术还能够很好的遵循CIM的技术,所以面向对象技术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一种理想发展模式,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面向对象技术的实现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换句话来说,要想实现电力系统调度运作的自动化面向对象技术,仍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努力。

2.6模块化

分布式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以及分布式,因为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而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则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简单的来说,模块化、分布式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一种最为理性、最为有效的运作模式,也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展的重点内容。

3结论

总而言之,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系统是监控电网运行的实时系统,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反过来说电力系统的迅猛发展也需要完善、先进和实用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来给予保证。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及其发展的研究,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给予支持的力度,也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工作的展开,实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宏生.浅谈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1(6).

电力系统自动化篇3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调度自动化;市场自动化

一、电力自动化发展进程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电力自动化市场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电力自动化技术相继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自动化设备也随之开发成功,国内的电力自动化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产品品种逐渐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生产规模逐步扩张,电力自动化行业进入国产化时代。

二、电力自动化现状

目前电力系统市场发展中的自动控制技术趋向于控制策略的日益优化,呈现出适应性强、协调控制完善、智能优势明显、区域分布日益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设计层面电力自动化系统更注重对多机模型的问题处理,且广泛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及工具实现综合高效的控制。在实践控制手段的运用中合理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电子器件及远程通信应用技术。而在研究人员的组合构建中电力企业本着精益求精、综合适用的原则强调基于多功能人才的联合作战模式。在整体电力系统中,其工作方式由原有的开环监测合理向闭环控制不断发展,且实现了由高电压等级主体向低电压丰富扩展的安全、合理性过度,例如从能量管理系统向配电管理系统合理转变等。再者电力系统自动化实现了由单个元件到部分甚至全系统区域的广泛发展,例如实现了全过程的监测控制及综合数据采集发展、区域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发展等。相应的其单一功能也实现了向多元化、一体化综合功能的发展,例如AVC的自动调节与控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变电站综自装置更是向着灵活、快速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实现了全面更新及优势发展等。依据以上创新发展趋势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发展目标更加趋于优化、协调与智能的发展,令潮流及励磁控制成为市场新一轮的发展研究目标。

三、电力自动化发展前景

电力系统自动化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力自动化;变电站系统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力系统主要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及用电等环节而构成。通常将发电机、变压器、开关及输电线路等相关设备称作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为了确保电力一次设备安全与稳定地运行及电力生产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对一次设备进行在线测控、保护、调度控制等。电力系统中将这些测控装置、保护装置、有关通信设备、各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发电站(厂)、变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等统称为电力系统的二次设备,它涵盖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内容。根据电力系统运行中与电子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的特点,可将电力系统自动化分为几个模块。

2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电子信息设备的构成

2.1硬件构成

电网在运行中要采集两大类实时数据,即遥测量和遥信量,例如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的分合位置及继电保护的动作信号等方面。电网在运行中主要的调节和控制信息是遥控信息和遥调信息这两大类,即运用的调节命令,以改变设备运行参数,例如改变发电机出力的调节命令。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主要是采用微型机为核心的远动装置(即微机远动系统),以实现上述数据采集和调度控制功能,即遥测、遥信、遥控和遥调四大功能。

(1)微机远动系统结构分析。微机远动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厂站端的远方终端装置RTU(Remote Terminal U-nit)、调度中心的远动通信接口装置MTU(Master Terminal Unit)和远动通道。远方终端RTU是装在变电站内的远方数终端装置,RTUll的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如模拟量(YC)、开关量(YX)、数字量(YC)、脉冲量(YC)等;数据通信;执行命令,如完成遥控(YK)、遥调(YT)等操作。按规约完成远动数据采集、处理、发送、接收以及输出执行等功能。度端远动通信接口装置MTU,其主要功能是对接受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后,传入主机系统的实时数据库,供系统模拟盘、CRT显示及其他应用程序调用。MTU可根据调度控制要求,执行不同的操作命令,传送至厂站端的RTU。显然,处于主机和RTU之间的MTU装置执行着双重任务:①要完成双向通信的作用;②为了减轻主机的工作负载,不同程度地完成数据整理、加工的预处理任务。如果自动化系统功能需要扩展,特别是当主机需要承担状态估计及安全分析等繁重的计算任务时,更多的数据预处理工作需由MTU来实现。这种情况一般是通过增设前置预处理机(即SCADA前置机),构成前置机系统。远动通道有多种方式,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常用的通信信道

有载波、微波、扩频、特高频、直通电缆、卫星、光纤等几种方式。根据传送信号类型的不同可将通道可分为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

(2)实时监控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力事业的发展,我国电力系统调度中心的实时监控计算机系统基本配置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其构成上主要有:大容量、高速度的主机系统和前置机、远动通信接口部分及人机联系系统。

2.2软件的构成

能量管理系统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除包括SCADA系统外,还包括AGC/EDC、状态估计SE、安全分析SA、最佳潮流OPF和自动电路恢复ACR等高层软件。根据各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用途,可将EMS划分为五种类型:发电控制类、发电计划类、网络分析类、调度员培训模拟类、市场交易与管理类。

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Supervisory 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实时数据显示;异常或事故报警;事件顺序记录;遥控和遥调;运行报表记录;事故追忆。其中“事件顺序记录”是发生事故时对各断路器、继电保护等动作状况及时间,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事故追忆”可保留事故发生前后一定时间内的部分实时数据,如枢纽点电压、主干线潮流和频率等,这些数据为分析事故提供了重要信息。

3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3.1发电厂自动化

分散控制系统(DCS)在目前发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运用最为普遍,其保护和测控装置就地安装在开关柜中,通过现场总线连接起来,经通信管理机连接至后台机。该系统一般采用多台计算机分散处理多个控制回路,而各控制站的现场信号和控制参数可以经由通信传到其它控制站和操作员站的CRT上。DCS的运用给发电厂带来巨大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的硬件技术、软件组态技术和通讯技术所形成的技术优势,使前期电站中相对独立的控制系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控制功能分散、监控参数集中、各子系统信号联系紧密的整体。

3.2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器、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工作站、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及变电站终端设备等主要部分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调度安全稳定运行的有效保障,它能够很好地解决电能的合理分配问题。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生产过程实时数据的采集与监控、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负荷预测、自动发电控制(省级或以上电网)、自动经济调度(省级或以上电网)并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等。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供电,不断降低电能生产传输的费用,尽可能

使电网运行在其物理极限而又安全的状态下以推迟新投资和降低成本,提高电网运行的整体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可分为国家电网调度、大区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地区电网调度和县级电网调度五级。国家和大区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电子设备配置相对省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而言,规模更大,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容量大,应用软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县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电子设备规模较小,且工作站和服务器一般选用工业或普通商用的PC机。

3.3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是为了取代人工监控和电话人工操作,加强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以实现变电站的安全高效地运行。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源于在变电站中普遍使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设备(IED),它不但能分析出很多现场难以直接测量的数据,实现数据数字化,而且能通过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完成统计记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组和优化,通过变电站系统内部各设备的信息交换、数据共享,实现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监视和控制的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取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能够简化变电站二次接线,它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4结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都以最快的速度被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不断推动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特别是近几年风生水起的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化电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电力系统自动化篇5

关键词: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系统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经济以及优质的运行,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因此,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增加电力系统低于事故的能力,使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手段科学化和先进化,保证电力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不断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继电保护作为保护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也突破传统模式,不断探索革新。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对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各个高校也相继开始了对不同原理和不同型式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最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的是在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保护装置的应用为我国继电保护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现在的继电保护与从前相比较在意义上与手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原本仪表检测、事故信号等单一的管理模式开始向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转变,除了提升系统安全保障力度之外,在安装、调试、操作上也简便许多,还能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管控目标。现代化的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先进,功能强大,可靠性非常强,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无数便利。当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继电保护的运行环境尚未完全改观,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漏洞,现代化电网对继电保护的高要求也促使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必须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水平,弥补管理漏洞,这有利于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性能,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方位管理和监控。由于电力产业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对继电保护现状的探索和研究,不管完善电力系统相关的安全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和发挥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2.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性能标准

当电力系统中的电力元件如发电机、线路或电力系统本身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可采取安全的控制措施预报或终止故障现象的大范围发生,是一种自动化的防范设施的成套集合,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感受元件、比较元件和执行元件等。当系统和设备发生的故障足以损坏设备或危及电网安全时,继电保护装置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损坏的程度,从而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如:单相接地、变压器轻、重瓦斯信号、变压器温升过高等。同时,继电保护装置还可根据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及运行维护条件采取发出相应的不同信号、自动进行设备调整及切除易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等方式进行故障提醒、设备维护及故障延时,从而在及时的提示、规范的防护操作中使设备尽快的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方式及重要职能决定了其必须遵循以下计特性的要求。

2.1灵敏性

高度灵敏的保护装置可以最快的速度切除短路故障,从而有效的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减轻设备的故障率,使损害的程度降到最低、范围缩到最小。在维护安全供电运行的同时,能通过灵敏的保护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使经济损失、生产损失、设备损失受到合理的控制。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性体现设备在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时继电保护装置的反应能力,通常以灵敏系数进行标定。在选择、设计继电保护装置时,设备的灵敏度是我们首要考虑的衡量标准,它是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营的可靠保障。

2.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应该进行的合理保护功能,简言之即是电力系统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继电保护装置可不需要采取任何的措施,而在故障状态下才应采取判断准确的防护措施。如本身没有故障的电力系统发生跳闸、本身没有危险信号的系统发生错误报警信号等现象则说明继电保护装置也出现了故障,缺乏可靠性。因此,我们应严格的选用可靠性高的继电保护装置,将其纳入最基本的选择衡量标准,且任何电力设备如线路、母线、变压器等都不允许在无继电保护的状态下运行。

2.3快速性

与灵敏性相似,快速性是指在系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迅速的切断短路故障线路,从而防止故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使线路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危险系数降到最小。同时,快速性还包括在设备故障后的迅速修复,立即故障排除,从而保持电力系统的用电畅通及高效稳定的服务。

3.继电保护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计算机化

随着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基本的保护职能外,还需要对故障信息和数据的整理和存储。强大的通讯能力和快速的数据信息存储以及保护装置与其他控制装置和调度设备的信息需要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联网,这就要求继电保护装置不仅仅是保护还要具备计算机的功能。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和微机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在满足电力系统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在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思考如何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和微机化,从而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3.2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与继电保护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电力系统的计算速度人工智能网络的神经网络是运用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在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上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解开这些线性问题十分简单。其中如遗法算法、模糊逻辑和进程规划等在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上也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自动化技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继电保护技术中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办法。

3.3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大的通信手段,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的发展。继电保护的作用指是切除和预防故障,缩小故障带来的损耗,几点保护装置在处理故障信息时,受到的故障信息数据越多,对故障的性质、位置及和故障位置的距离才能判断的更准确,这是相对于一般非系统保护下,实施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的最大好处。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化后,继电保护能根据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故障数据的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保护原理和规律,从而实现保护装置的自适联网设备,提高保护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微机保护网络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可以大大提高保护设置的性能与可靠度,实现这种微机保护的条件就是将全系统的各个设备的保护装置用PC机进行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各个主要设备问的数据共享和分析比较,用这种保护网络化对电力系统的几点保护进行自动化管理和监督。

3.4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

将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保护设备的旁边,将保护设备中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电脑主控室,从而实现对系统的保护和对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数据分析和控制。实现了继电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计算机化和智能化,继电保护装置就相当于是一套多功能的、高性能的PC机,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智能终端控制和监督平台,因此,每一个保护装置都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和信息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和信息从送到网络监控中心和其它保护装置系统中去。

4.结束语

目前,虽然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及其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继电保护装置计算机化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智能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将会极大的成都的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及其技术的自动化水平,以促进电力系统更加的安全可靠的运行,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的运行,为电力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浅析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存在问题与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0(11):124—125.

[2]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103—104.

电力系统自动化篇6

【关键词】输配电 自动化 运行管理

输配电线路是电力能源输送的重要环节。在实际中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维护难度较大。加强电力能源输配的输送管理,提升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有利于输配电线路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运行。笔者就此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探讨。

1 分析电力自动化系统现状

1.1 配电自动化技术目前情况

配电自动化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彼此的自动开关设备的配电自动化的阶段,主设备为重合和分割等,不要求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结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这一阶段只限于自动重合器和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第二阶段是根据通信网络,终端单元和计算机网络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正常操作中,分配网络也可以与电网监测和远程控制播放来改变动作,通过远程故障隔离区域调度员恢复健全。

第三阶段是在增加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自动控制功能,形成了一套分销网络的SCADA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需求侧管理(DSM),调度员仿真调度,故障呼叫服务系统和工作管理,集成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了一套变电站自动化的开关和控制,电容器组调节和控制,用户负荷控制系统和远程抄表的分销网络管理系统(DMS)之一,具有多达140余种。

1.2 变电、配电自动化的问题

配电网络的建设工作应该从以往的繁琐复杂电学元件配合输电线路变化成现在的自动化控制集成电子信息元件,利用电子集成技术配合电脑的信息技术进行统一的电力调配运输供给工作,并且在配电线路上进行相关的改造,是自动化进程更加快速全面,建立全方面的自动配电信息化配电网络。通过电脑进行整个自动的电力网络控制达到配电自动化信息化的电力调配控制目的。

随着电力科技的日新月异,变电技术也不断更新变化,由原来的繁琐程序到现在的系统自动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变电自动化技术在今天也开始广泛应用,变电站通信体分为两层:一是分隔层,二是变电站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变电站层通过分隔层来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完成监管和控制。随着科技的发展,变电自动化系统对电力系统有着监督的作用,使管理者方便管理与维修机械设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一体化、现代化的科学应用减少操作失误。一套变电自动化系统设计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设计人员应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发展,设计适用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变电自动化系统。

2 运行设备管理

2.1 运行维护管理

在电力自动化网络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是必须要严格按照巡检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巡检,并且对于出现问题的部分设备的维修要及时维护,并且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巡检力度,对于一些不容易发现的隐患问题也要及时发现处理,对于一些细节处的小问题在管理上要进行常规管理和特殊措施两方面的维护管理,对于维护设备的人员专业知识素养也要过硬,并且定期对电学新兴技术的维护维修工作进行学习,负责运营和维护每个阶段的人,继续实现安全的输出功率和稳定性。

为了使长的管线和设备能够维持稳定的操作,除了注意定期负载,在运行时间,增加定期维护。如果周围环境严重污染,雷电和更多的极端气候的存在,比如雪或洪水等自然灾害,或者有恶劣的地质条件等,来检查能源的合理分配,根据地形条件,对于安全有关的细节,也能保证始终把握动态,并排除隐患。

2.2 运行程序管理

对于检查线路和设备的长期监测结果,被用来作为参考的数据线维修计划,季度或年为周期,根据线路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项目。在一般情况下,销售网络提出的并报上级单位批准每月详细的维护计划。当该计划已发回原来的单位,要组织按照规划工作,在线路维护工作中落实。

2.3 施工与质量管理

在线路维护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建设计划前准备,安全操作流程,人员管理等基础工作,划分工作区域边界,并分别为每个区域确定的施工队的责任,质量计划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为施工阶段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仔细检查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现场发生及时处理问题的进度实施,坚持做巡逻日志,可以有效地把握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细节,以达到及时完成施工进度的要求。

为了确保施工单位的管理机构应进行审查,以确保环境安全,应加强安全教育,员工应落实安全措施。施工期间在现场跟踪指导,严禁违章作业,对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以消除安全隐患。根据安全措施的条件建设,可能需要在如火如荼的保障措施,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签订有效施工合同或协议下的正式验收的工程,并切换完成报告撰写的条款。

2.4 运行维护管理

电力系统设备一般是大型设备,高价回收成本,应尽量提高在日常使用中的运营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爆发的故障率。必须认真落实维护制度,加强经营管理,严格控制维修作业的过程。 对于线路和设备的维护操作,还是要坚持在操作和维护过程中设备检修的准则,以减少线的数量确保稳定的电源。大修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源的效率。先进的维修设备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确保维修工作质量,延长线的使用寿命。

我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一些国家的发展相对较晚比较稚嫩,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企业电力信息化发展的力量来维持安全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演变。信息技术的发展,涉及创新、业务流程优化,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选型实施,运行和维护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由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的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该架构是基于具体情况需要不同的企业,从企业需求出发,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同类企业信息化和IT最佳实践构建的趋势,包括功能架构的应用,信息资源架构,应用架构,系统平台架构,网络和基础架构,信息安全架构,信息技术的组织。

3 结束语

加强制度建设和有效管理,有利于保证输配电线运行,提高配电网络的使用效率,稳定电力质量。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业务规程、岗位习惯等抓起,有效保证电力正常传输。

参考文献

[1]董军.浅谈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J].发展,2008(02).

[2]谢华.配电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水利科技,2007(01).

[3]李建忠.如何做好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维护工作[J].电力安全技术,2007(05).

电力系统自动化篇7

【关键词】电力系统;遥控系统;监控;调度;管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电能的需求也大大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所以电力调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如何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水平也成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1.电力调度自动化概述

电网调度自动化通常就是指借助电网运动化和数字化会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电网的规模也不断的增大,人们的在用电量上有更高需求的同时也使得用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部件出现了问题就很有可能会使得整个电网有瘫痪的风险,这样就会出现大范围停电现象。因为人民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为了保证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产生停电现象,所以就必须要对电力的供应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还要在停电之前贴出通知,电力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严格的控制。

1.1电力调度系统的发展

在电力系统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中期,最早是为了解决电网在工作中很难控制的一些问题,在那个阶段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系统信号进行及时的控制,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主要有接点遥控或者是其他装置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对电网频率予以适当的调整和控制。通常我们所说的电力系统自动化通常就是指在实际的工作中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其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体现出其自身的优势,保证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上的电力供应。

1.2电力调度自动化分析

在很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和研究之后,相关人员得出了如下结论。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中,要想有效的提高电力调度控制和管理的工作质量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只有这项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才能更好的确保电网的正常运行。在实际的工作中,它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电网的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电力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在节能方面也越来越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行业的发展就成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电力调度方面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通常所指的电力调度是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以计算机作技术作为主要的依托,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条件,将电力调度作为调度工作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它的运行方式也是有着自身独到特点的。

1.2.1信息采集与命令系统

该系统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系统的出现也是当今系统发展过程中一个刚刚起步的时期,在运行的过程中它主要是通过电厂、发电终端以及相关的设备对运行中相关的信息予以有效的整理,这样就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计算机集控平台,从而可以对系统进行有效的远程控制。

1.2.2信息传输环节

信息传输是整个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在过去的信息传输工作中,因为信息传输技术的不科学而引发了许多的工作控制失误,给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是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电磁波通信等新方式的产生,信息传输控制工作逐渐得到改善与优化,为整个电网调度系统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指导基础。

1.2.3信息收集、处理和控制环节

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从技术标准、管理策略方面入手,为实现对整个电网进行监测和控制功能,需要在工作中收集分散在各个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实时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及时的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将结构显示给调度员,产生相关的系统控制方法。

2.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2.1西门子SPECTRUM系统

该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32比特SUN点的SPACE或IBMMRS6000工作站硬件平台,引入软总线概念,服务器之间及内部各进程与实用程序问的信息交换实现标准化开发的。采用了分布式组件、面向对象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公司、城市电力司和工业用户。

2.2 CAE系统

该系统采用64比特ALPHAI作站、客户I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双以太网构成的EMS硬件平台,选用分布式应用环境开发研制的,集DAC、SYS、APP、COM于一体。该系统功能分布于各节点,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数据流,防止通信瓶颈问题。

2.3 VALMET系统

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可连接SUN、IBM、PHA工作站该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应用软件三个服务器。

3.自动化系统技术的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网络分布也越来越广。电力系统网络的运营与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传统的人工抄表、监测技术已经不再满足目前日益发达的电力系统现状。自动化系统能够对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对在系统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记录与处理,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4.电力系统应用互联现状

目前,我国应用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CC一2000型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它由部分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合作而成,充分利用了标准化技术为软件提供接口,此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实时数据采集的方式,在不同的服务器分布相对的应用功能,即使在某一区域发生故障,也不会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已经体现出更多的成熟的特点,开始广泛应用于我国电力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中。SD一6000~量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支持平台,具有较大屏幕与调度自动拨号功能,在信息的传递时具有高实时性与超高质量的人机界面,是目前国内相对先进的的EMS系统,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已经得到应用。OPEN一2000,量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监控与数据采集功能、自动发电控制技术功能等软件,把调度与管理等应用于一体,具有开放型与分布式的特点,适合于省高调等新一代管理系统。此系统维护方便,已经在我国部分的市调项目上得以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5.1模块化与分布式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

5.2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

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6.结束语

电力企业逐渐涌入了市场化的发展大潮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和竞争者都在实际的工作中引入了调度自动化系统,这样就可以对信息进行查询等操作,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电力系统自动化篇8

关键词 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配电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60-02

1 地区实施配网自动化的目标

1.1 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用电需求的不断扩大,电力系统需要不断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整体供电能力以及电力故障的处理效率,减少停电时间,即借助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为各用电单位和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2 对应用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在建设在主站系统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营销MIS、配网GIS、配网SACAD等系统,这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耦合关系,需要有完善的信息沟通体制做保障,进而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交换、共享和操作。因此,需要借助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对各应用系统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2 地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地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配电变压器、柱上开关的协调与监控和FTU三遥功能的实现,系统故障的控制与识别等,进而配合主站实现配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网络重构、工况监测、优化运行等。

配网自动化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量大、直接面向用户、适应性强、多系统接口等特点,与其他自动化系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成和协调,以求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提高。

3 地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建设要点

3.1 配网自动化的系统技术平台建设

配网自动化系统要建设成为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支撑平台,从而在提供标准化的用户开放环境的同时,为各个应用软件提供一个可用率高、统一、容错的应用环境。

3.2 馈线自动化的功能建设

馈线自动化的功能建设主要涉及到故障区域隔离、故障定位以及非故障区域的供电恢复等内容。配电主站通过配电终端对故障信息进行及时的检测,并根据变电站开关跳闸、继电保护的信号等故障的数据与信息对故障发生的类型和区域进行确定,借助语音、声光、打印事件等报警形式,通过网络动态拓扑着色的方式在配网单线图上对出现故障的区段进行确定。

3.3 图模库一体化的功能建设

为实现图模库一体化的管理,需要完善10 kV电网的模型数据的导入功能、电网数据模型的拼接功能以及上级电网模型的数据导入功能等。

3.4 配电主站的SCADA功能建设

配网自动化中的SCADA功能建设主要包括远程控制功能、电力数据采集功能、系统内部交互操作功能、电力故障追忆功能、图形与状态等的显示功能、事件警示功能、打印报表功能、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网络互连功能、配电网络运行监视功能以及配网系统的安全保护功能等。

3.5 WEB功能的建设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要确保SCADA数据的实现以及及时,配电网的运行与管理人员能够利用WEB浏览器对配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浏览和监控。

3.6 配网特色管理的功能建设

3.6.1 线路单线图与系统联络图的同步操作与自动匹配

对线路单线图和系统联络网的建设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全力配合配网的具体工作需求,进行网络框架结构的全方位系统的展示。线路单线图与系统联络图根据拓扑连接关系实现自动匹配,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快捷切换,挂牌、置数等相关操作可以在任意类型的图形上操作并自动同步。

3.6.2 关于设备的异动机制分析

配电网络模型动态变化处理机制是基于配网功能建设的频繁变动的现状对现实模型和未来模型进行调度和切换问题,实现对未来拓扑和现实拓扑模型的反映。对于现实模型通常用黑拓扑或者黑模型进行反映,对于未来模式采用红拓扑以及红模型进行反映,从而实现为配网点进行动态的反映。

3.7 配电调度运行的支持功能建设

配电调度运行的支持功能主要涉及到信息的智能告警、配电网区域供电能力的提高、风险预警的防范和智能操作票与防误操作等。电力部门要充分保证地区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在坚持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配网调控一体化等支持系统和智能技术手段,对地区配网的检修、运行以及抢修等基础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实现对传统配网监控与调度的创新与发展,实现集中化、统一化的管理,在提高配网系统低异常故障的反应速度的同时,保证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供电的安全与可靠。

3.8 配网网络的分析功能建设

通常所说的配网网络分析功能是指配电网拓扑分析、配电网模型管理、设备挂牌与操作分析、网络带电着色等等。其中的网络着色具体可以细分为线路着色、供电范围着色、电源点追踪着色、全局着色等。采取不同的色彩对电网元件的带点、停电状态的反映即为全局着色;对电源进行分析,并对配电线的供电路径和供电范围进行分析即为线路找色;而供电范围的着色能够对单条以及多条配电线的供电路径和范围进行研究,并显示动态电源。

3.9 配网分析应用功能的建设

配网分析应用功能的建设主要会涉及到状态估计、合环潮流、潮流分析、网络重构等内容。状态估计指的是对不良数量的辨识、修复和补充;合环潮流指的是合闸开关过程中对稳态合环电流和最大冲击电流结果的校验;潮流分析则主要指借助配电网络在特定运行状态下的指定运行状态下的设备运行功率、变电站母线电压、拓扑结构等数据对配电网络的功率分布、支路电流、节点电压等进行计算;网络重构则是强调配电自动化的主站系统必须拥有较好的高级应用基础等。

4 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国内外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不仅需要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并在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面更好地满足电力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开发和建设出功能实用、技术先进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电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保龄,吴迪,郭荆涛,等.城区配电网的规划与建设[J].农村电气化,2011(11):18-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