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幼儿数学启蒙8篇

时间:2022-03-05 14:37:33

幼儿数学启蒙

幼儿数学启蒙篇1

让宝宝指出形状

宝宝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指出物体的形状,做个小的游戏,让宝宝指出物体的形状;也可以和宝宝一起来数数,简单又有趣的数字游戏就是借用手指或脚趾从1数到10,爸爸妈妈也可以唱数数的歌谣给宝宝听。

教宝宝学会比较

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具体的表现就是比较。比如说告诉宝宝,妈妈比爸爸低,妈妈比宝宝高,西瓜比橘子大,4颗糖比3颗糖多等。

教宝宝学会分类

幼儿数学启蒙篇2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游戏,老师拌演故事中的鱼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游戏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再如认识白天、黑夜的活动,老师拌演兔妈妈,幼儿当小兔,兔妈妈和小兔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给认真动脑筋的小兔戴上小体头饰,于是,在游戏中,努力想戴上头饰的幼儿积极地跟着兔妈妈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可爱的“小兔子们”也逐渐认识了白天和黑夜。

以上就是我在小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幼儿数学启蒙篇3

一、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由于幼儿的认知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思维能力较弱,数学对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头脑中一个抽象的逻辑体系,他们必须通过和操作材料相互作用才能进行数学的学习。因此,操作方法应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

在数学启蒙学习中,操作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为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精心的预设,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为每位幼儿提供一份操作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空间和时间。幼儿动手操作前,教师应先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由于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的知识还是粗浅、零碎的,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以进行归纳和评价。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归纳、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例如,在一次给图形分类记数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数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几何图形,让幼儿通过三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学习按不同特征给图形分类,并用数字正确记录图形的数量。第一次,要求幼儿通过操作比较几何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让幼儿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分类;第三次,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分类卡进行形状、颜色、大小的分类并计数。如此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满足了幼儿不同的探索需要,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比较、摆弄中获得了对数学概念“形”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逻辑知识。

二、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中具有关键作用

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生动的语言对于数学启蒙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开发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我们在对幼儿开展数学启蒙时,首先教师要注意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如大班幼儿在认识时钟时,教师可以形象地告诉幼儿长针叫“分针”,是哥哥,短针叫“时针”,是弟弟;哥哥跑一圈弟弟只能跑一格,幼儿很快就能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其次,教师还要给幼儿表达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机会。在幼儿操作探索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用语言说出对某一问题的感受,边操作边表达。例如,在学习序数时,让幼儿边给动物高矮排队边说出动物的排列顺序,长颈鹿排第一、大象排第二、小熊排第三……集体操作活动后,教师还应该尽量给幼儿个别表达的机会,以了解他们的认知差异。例如:幼儿在进行有规律排序操作后,教师让幼儿说说各自的排序方法;幼儿在进行二等分操作后,让他们介绍如何将各种形状进行不同的二等分。

这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监控,并提高他们对自己动作的自觉意识,从而有助于动作的内化,逐步构建逻辑思维的方式。

三、图像体验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与认识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这些接近于经验的“知识”变成头脑中的数学概念,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图像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过程的桥梁。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应形成对数学表象的认识,而采用只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组成”时,教师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片,然后讲解分合的方法,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组成”的形象。这样的方法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我们还是应该结合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的变化,让幼儿在和实物或图片互动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将数学概念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幼儿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换言之,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具体经验越丰富,头脑里的表象越多,他们对数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概括性。幼儿对于数学知识抽象意义的理解,是应该从具体事物和图像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活动条件,通过实物和图片让他们增长对数形认识的经验。例如,在感知数字7时,可让幼儿摆弄7粒木珠,把它们排成一行;把一行拉长、缩短,或围成一个圈、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其他形状,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都是7个,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凡是数量是7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变换次序,怎样改变空间位置,数量都仍是7。这个“7”不是简单地让幼儿认识“7”的符号或传递给他们的,而是由他们从木珠的各种排列图形的关系中自己发现的,是他们通过比较、分析、概括而得到的。显然,只有在幼儿对更多具体事物和图像的体验基础上才能不断加深幼对数形知识的理解。

四、符号的把握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概念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幼儿头脑中往往只是保存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的知识,则需要符号体系的参与。

幼儿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幼儿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幼儿数学启蒙篇4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

幼儿数学启蒙篇5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幼儿园中会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就是数学不行。”家长的忧虑和烦恼也困扰着我: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学数学的细胞?还是幼儿生来只喜欢唱唱跳跳难入数学之门呢?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是单纯的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兴趣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一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二、请幼儿担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可以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三、启发同情心、调动积极性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

转贴于

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四、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中

幼儿数学启蒙篇6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 思想观念;数学智能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研究意义及理论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为了幼儿园托班孩子在数学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对幼儿园托班孩子的数学启蒙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情况反思和解决方案。

(二)相关概念界定

生活化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为幼儿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启蒙教学:数学启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从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内容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呆板的几加几、几减几,而是有趣的、有用的。

数学智能开发原则:教育性原则,从幼儿的认知思维特点出发;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性原则,游戏等活动的设计对宝宝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相关研究综述

《注重数学启蒙教育 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是有关数学启蒙的论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结合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孩子感知数学。《教学与管理》中写到启发式教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新《纲要》指出:数学的评价应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儿童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评价。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这些不同特点,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教师适宜说上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理论依据

1.创新教育的理论

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2.幼儿园《纲要》科学领域

1)幼儿园《纲要》总则: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科学领域目标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科学领域内容与要求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4)科学领域指导要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3.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二、数学启蒙教学的途径

(一)营建创造的环境气氛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科学有效地教学形式发展幼儿创造力

1.交谈活动

通过交谈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劳动活动

简单的劳动不仅不会累了孩子,反而能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3.操作活动

孩子通过自由摆弄物体,获得了数学感知和经验,并对抽象的数学产生了兴趣。

(三)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本身的多少更重要,在个性心理品质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强调幼儿会学,在提高幼儿不断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现在的教师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要合理介入,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指导。对能力差、反应慢的幼儿要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要允许幼儿出错,不要急于求成,其实教育也是一种等待。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践和探索达到了合理发展, 2--3岁的宝宝有了简单的数学能力,会数简单的数字。

(一)数一数楼梯上的台阶:对于托班孩子来说,长长的楼梯有时会让孩子感到疲惫而无味,但是实验表明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宝宝的数学智能有所提升,而且也会增加宝宝上楼梯的乐趣。

(二)宝宝买东西:宝宝往往固执地要去做而大人不愿让他们做的事情,尝试放手一下,也让宝宝过一下瘾;增加了宝宝的各种体验,让宝宝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呢。

四、几点启示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用自身的教育热情和情绪去感染带动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产生对数学的情趣,幼儿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迁移,终身受益,让孩子一生对数学的情感有极大的影响效应。

五、参考文献

[1] 作者邹兆芳.专著名[幼儿数学活动新编].出版地: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1日,第10至180页.

[2] 作者钱继芳.专著名[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出版地: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日,第1至173页.

[3] 作者周欣著.专著名[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出版地: 华东师大,2004年6月1日,第1至334页.

[4] 作者王志明、张慧.专著名[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科学)].出版地: 南京师大,2004年2月1日,第1至290页.

[5] 作者黄红亚 袁允兰.题(篇)名[和小班幼儿玩数学].刊名: 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上海学前教育,2001年7月1日,第三十二期.第11至14页.

幼儿数学启蒙篇7

    在幼儿园中会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就是数学不行。”家长的忧虑和烦恼也困扰着我: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学数学的细胞?还是幼儿生来只喜欢唱唱跳跳难入数学之门呢?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是单纯的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兴趣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一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二、请幼儿担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可以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三、启发同情心、调动积极性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幼儿数学启蒙篇8

【关键词】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 扑克牌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204

一、幼儿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与困惑

幼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属启蒙阶段。特别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融是智力的核心。数学常识类的活动是一种启蒙性的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构数与物相对应的过程、形成循序渐进逻辑思维的能力,但从并不是说我们像培养数学家那样培养一个未来的社会自然人。

(一)心智发展与期望值矛盾

幼儿期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索,他们什么都想学;我们常希望孩子超越平凡,提前让孩子接触数学,在幼儿阶段给孩子们报珠心算,强迫孩子学习数字、不断教孩子算数等等,但孩子能坚持下来吗?有可能导致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被泯灭了,这方面的心智被教的模式桎梏了。

(二)单调运算c综合能力矛盾

蒙特梭利说:“儿童将所学的概念一般化。”这是个智力过程,是一种内心中的深层创造。让幼儿面对枯燥的数字宝宝,反复要求让幼儿认识、死记硬背,按成人的要求来加减,刚开始效果不错,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发现孩子进步慢,因为轻视了思维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影响其成长。

(三)自主学习与干预引导矛盾

每个孩子都存在着自身的独特性,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知识的方式,一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材料用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效果。孩子运算能力是有限的,是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对小数目的抽象运算有可能能正确把握,但不能按成人运算的方法要求孩子。

二、以扑克牌游戏为例,开启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幼儿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让孩子掌握特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是最终强调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培养其数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玩扑克牌和下围棋、象棋等有相同的地方,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认识数的序与量的不同功能

小小扑克牌,益智小帮手;五十四兄弟,四种花色系;玩法花样多,好玩又有趣。

1.认识54张扑克牌。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在班级益智区中投放了扑克牌是一种常见的游戏材料,当孩子们参与活动中看到牌,就主动和我说起过新年中家长爸爸妈妈们也在玩,“老师,我会玩”“有大王、小王的”“有数字宝宝”借着孩子们的兴趣点,把一张一张的扑克牌展现我们的一体机上,请认识的孩子带动所有的伙伴们认识54张扑克牌,A、2、3、4、5、6、7、8、9、10、 J11 、 Q12、 K13、大、小王。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陆陆续续从家里带来很多扑克牌。成了餐后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小游戏,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认识扑克牌上数字,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感染带动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排序与定位功能。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孩子们在同伴游戏中摆摆、玩玩、找找的过程中观察、探索着,发现A、2、3、4、5、6、7、8、9、10,每张牌都有四张,在此基础上,我带孩子们玩起扑克牌“排排队”的游戏,有的孩子先把A放在最上面,然后再把2、3、4、5、6、7、8、9、10依次摆上去,有的孩子们自己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有一定的经验,把J11 、 Q12、 K13、大、小王都排完整。

在近期的益智区中,参与的孩子们都很专注,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孩子们观察发现的越来越多,“老师,这个牌上有不同的图案,有爱心的,这个是……”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扑克牌中的秘密,我和孩子们仔细观察,分别是黑、红、方、草四种图案,图案都是横着,数字都是竖着,孩子们沉浸在观察探索中,他们并不只是在玩,更多地吸收小知识,锻炼着大脑和思维。

3.可能性与识别术。

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强化孩子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的能力,并使孩子能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又换了一种玩法,同伴两两合作,拿一张牌遮住牌的一部分,猜一猜可能是几,随着图案特征的越来越明显,可能性越集中,识别正确的概率也在增大。这一过程,既让孩子建立了数与形的对应概念,也潜在地培养了可能性推理思维能力。

(二)简单游戏之数学思想的培养

扑克牌多种多样的玩法,如找不同图案、接龙、比大小等,正是运用数学思维于其中,但表现形式又较为直观,容易理解与接受,因此不失为对孩子进行数学思维启蒙的有效方法。

1.分拣数色与归类思维。

在幼儿自主性探索能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带动孩子们玩扑克牌上的花色分拣,按颜色来分扑克牌,红与黑,看看谁分得快;按黑红方草四色的图案来分扑克牌,看看谁第一个完成,孩子们在玩中学着给扑克牌归类分类,通过动手动脑来提高思维能力。

2.数字接龙与数序思维。

利用扑克牌的四种花色,让孩子分类别,引导孩子概括事物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归纳。扑克牌中红桃、黑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简单而明快,孩子很容易识别与记忆。玩同一副扑克牌,不同有游戏规则,体验不一样的乐趣。

3.比较大小与比较思维。

用扑克牌中的数字比大小。让孩子通过数牌面图案点数的个数,在进一步认识数字的同时,直观的、形象的感受大小的存在,从而逐渐熟悉大小的概念。如和孩子玩1-10以鹊摹氨却笮 币蝗四靡坏比大小,出牌的时候鼓励孩子大声把自己要出的牌报出来,从而加强对数字的认识,大牌管小牌,谁大谁收起牌。

(三)综合提升篇

综合运用灵活多变的游戏方式来培养幼儿解决数学核心素养的勇气和能力,从培养幼儿多维角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各种不同的游戏,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的方法。

1.凑十游戏与速算思维。

可以让幼儿尝试玩凑十游戏,把牌全摊在桌面上,轮流捡牌,把能凑到10的两张牌捡走,也可以捡三张,鼓励孩子们尝试挑战、体验成功的乐趣。

2.拆数游戏与推理思维。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都是幼儿智力思维活动方式的体现,也可从简单的8能拆成几和几,到8+4中拆谁,如拆4成2和2,一个2给8凑成10,或4需要6,那么8中取6,剩下2.

3.摸奖游戏与概率思维。

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思维了,在玩扑克牌游戏中还可以这样引导:摸1张可能是什么花色,摸2张,摸3张……,反之,先预定10张牌,怎么保证摸到想要花色的牌,在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的东西。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平时生活中,以扑克牌为媒介的数学游戏简单实用,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认识数字、学会枯燥的加减,而是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数学的种子,通过合作交互、思辨对话、形象体验开启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金浩.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0.

[2] 沈丹丹. 浅谈数学意识及其培养[J]. 安徽教育, 2002( 4) : 28- 29.

[3] 梁龙芳.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