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2-03-19 07:35:44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电气维修专业安全防事故

电气维修专业是我院重要专业之一,其人才特点在于围绕岗位任职需求和装备适应能力,突出专业技能及组训能力,构建设备模拟训练、实装训练、技术保障综合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培养军政素质强、精维修、精使用、会组训、会管理、会创新的“技师型”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在电气专业教学训练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大量动用实装进行训练,具统计电气教研室年均动用装备达2000余学时,另外在专业教室和实验室教学训练中,会接触到强电(380V)、强酸(蓄电池电解液),搬运重物及大型装备部件,导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不减少训练内容、降低训练标准而消极保安全前提下,确保训练质量和强度,这就需要在人员思想教育、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安全细则上下功夫,使每名参训人员都认识到保安全就是保训练的重要性,确保在安全训练的前提下,完成好各项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一、提高思想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安全制度建设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抓好安全教育,对于军队院校的安全训练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突出教育引导,课前认真进行思想动员,开展安全教育,制作安全教育课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使学员充分认识到电气课程实习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着眼强化学员的自律意识和防范意识,引导学员充分认清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训练质量与效率,必须重视。二是要突出以人为本,对学员多关心多爱护,及时帮助学员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强化学员的安全意识,使学员的安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强制执行到自觉遵守,全面打牢学员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安全思想素质。

二、严格周密组织训练。保障过程性安全工作落实

预防事故的关键就是要查找事故隐患背后的根源,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安全训练必须重视细节。一是实践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或实施方案,在方案中重点强调存在那些安全隐患,要注意那些安全事项。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实习科目,比如起动机拆装、充电检验等实习科目,制定训练计划,按规定的训练内容、时间、条件、标准和安全要求,规范安全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计划要结合任务和季节特点,科学分配时间、合理搭配训练内容,提高计划的可操作性,除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之外,还要强调训练方式方法上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强化学员的执行力,大力提升安全训练组织的科学性。二是强化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流程,紧密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和电气装备技战术性能,细致地进行电气设备结构原理、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讲解,让学员及时了解新知识,及时掌握新技能,熟知安全操作技术规范,有效避免和应对装备自身的安全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提高其防范技能。三是实践课程中确定监督检查机制。以教员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骨干的积极性,比如设定组长、安全员,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学员的责任意识,教员对训练中的重点内容、重点环节、重要阶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安全训练的有效落实。四是制定应急预案,集思广益,把各种可能拉单列表,每种安全均对应具体的处置办法,包括请示汇报、应急处理、人员分工等,向学员宣贯,使每名同志都熟知相关预案和自己相关角色,如有必要,要进行相关演练示范。五是为确保安全责任制,还需成立相应安全组织结构。每个实习小组设组长和安全员各一名,负责全组的实习和安全工作。

三、注重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凝练完善的安全规范

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复杂多样,全面地预测分析只靠凭空想象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要注重总结经验,通过经常性的开展安全注意事项交流等活动,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一是针对每次课程展开过程中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因事而变的特点,主动调查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学员的现实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推进安全的落实。二是在课程展开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要马上停止训练,对存在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果是个性问题,则可以单独指导。三是组织学员开展研讨交流会、在课程结束前撰写安全实习经验总结,深入总结安全训练的规律,并做好经验推广。让学员对照安全问题查找自身还有哪些制度落实不到位、哪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掌握、我们的安全管理措施还有哪些不完善等等,懂得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的道理,真正总结出能用得上的经验教训,将个人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传递给下一届学员,同时可将先进的训练经验编辑成册,供全体学员进行深入地学习,以此避免训练资源的浪费,为今后的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四、电气维修专业安全细则

(一)电气维修专业实装实习安全安全细则

在装甲车辆实装实习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各舱门打开后必须固定牢靠;水散热器掀开后必须锁定定位销和支架,放下风扇保护网(保护盖板)。

2、除起动实习外,卸下起动电路保险丝或断开起动电动热保护开关,未经教员允许禁止按下起动按钮、机油泵按钮、灭火按钮等红色开关按钮。

3、不属于本专业实习内容机件禁止操作,禁止松开炮塔固定器,禁止解脱火炮解脱子,炮塔下方禁止站人。

4、因实习需要发动车辆或转动炮塔前营向教员报告,由教练团主要负责发动车辆,车辆发动前按规定发出音响信号,检查变速杆是否在空挡位置,发动时车辆前后不准站人,履带上不得放置杂物。

5、拆装机件时要可靠操作,正确实用工具,必要时使用线绳等绑扎好工具,零件工具防止掉入车内,一旦掉入必须取出,较大的机件(炮塔尾盖板、后桥盖板、前装甲板、空气滤清器、起动电动机等)应由全组配合抬起取下,置于地面,不得放置在装备上。

6、排除电路故障要切断电路总开关,谨防短路打火,设置故障应符合规定,不得改变原有结构和接线形式。

(二)专业教室用电安全细则

1、不用湿手扳开关,插入或拔出插头。

2、经常检查工具设备,不允许使用绝缘不好的电工工具。

3、如打火、冒烟、焦糊味等用电安全问题时,及时断开电源开关。

4、不许带电检修实验台等设备。

5、试验完毕,及时断开电源开关。

6、禁止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禁止用橡皮胶、透明胶代替电工绝缘胶布。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篇2

本调研报告从三个步骤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对照审视甲醇生产准备部的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解决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学习并总结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生产准备各专业组调研。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以及化工装置建设投产的方法论指导

调研报告的汇总及系统分析,分析出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具体办法。

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大家都要穿开裆裤。核心是以人为本,工作都是要人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粗放型的发展要渐渐让位给产业升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表现在如何发挥政府职能。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需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产品科技含量,节约能源,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2、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建设,改变以前政府大而全的集权模式,建设保障型的政府服务型的政府。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片面追求GDP的错误做法,拒绝花架子工程,拒绝形象工程,把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

第二部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大装置生产准备的方法论指导

*集团是我们镇江市的支柱产业,甲醇又是*集团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核心,万众瞩目。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不断恶化,能源价格持续高企的环境下,如何做好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产业创新,节能改造,如期把甲醇大装置建好并一次性开车成功,度过现在短暂的困难,对*的发展有着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甲醇生产准备全体同志在集团公司、甲醇项目部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发展”的主题,以继续开展“学*,促提升”活动为载体,紧密联系“危机之中抓机遇,安全生产抓效益,建好项目抓发展”这一公司大局,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生产准备的突出问题,大范围调研,发动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开展工作,努力打造甲醇精品工程达产工程效益工程。

甲醇装置的设计、建设过程中,把能耗、安全、环保指标放在第一位,出精品产品和精品工程是我们的理念和追求。我们在设计、招标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在资本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了安全性能好经济效益好的技术路线和先进设备,为甲醇装置的安全顺利的开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明确责任,合理分配工作,是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学习到的第二个方法论。作为一个投资28亿的甲醇生产装置的,其工作的繁杂程度超出想象,如何合理的分配工作,激发每个下属的潜能,是一个新的课题。制定完备的试车开车方案,必需要考虑到所有的细节,建立由下而上层层负责的体制,对避免推诿责任,人浮于事,对确保甲醇装置有条不紊的顺利开车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正确认识我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学习到的第三个体会。不到开车成功那一刻,永远都是起点,检验我们学习效果和成绩标准就是装置建成并开车成功,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扎扎实实工作是我们的唯一态度。

第三部分:调研材料:

生产准备部是实现装置建成投产的阶段,是项目建设期到运营期的过渡。保质保量完成项目部赋予生产准备部的各项任务,是生产准备部面临的重大任务,随着项目开车时间的临近,生产准备部各项准备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生产准备部新阶段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事务繁多等各项考验的前提,对照科学发展观,甲醇生产准备部层层动员,广泛调研,各组撰写调研报告共八份,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经总结汇总主要存在人员培训、技术方案、装置建设三个方面问题。

关于人员培训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各专业口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培训计划—基础培训—实践培训—讨论交流—经验总结—解决问题。

培训计划:针对培训的特点事先做好人员安排,对培训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并根据情况作出灵活的调整,以增强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工作责任心,并提倡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基础培训:主要分工艺流程、动静设备、电器仪表、分析、公用工程等项目的培训,采用专人专项的方法,定时定点、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实践培训:主要通过参与实习单位生产装置的各项操作来进行,包括开停车、中控和现场的日常操作、动静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保养以及异常事故的处理,建立对装置的感性认识;

讨论交流:在培训过程中,小组各成员定期交流学习心得,扬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与各专业的交流沟通,实现技术操作的可行性,避免闭门造车;

经验总结:每一阶段培训结束,小组每位成员都进行经验总结,交流成果并找出不足,针对薄弱环节,小组统一安排进行强化培训;

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对发现的任何问题,随时做好备忘,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进行解决,对已解决问题和遗留问题定期进行汇总,并组织学习讨论,对于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向设计院和行业专家进行咨询请教。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不同专业之间人员数量差异较大

不同专业由于组建时间不同,人员构成、人员成分也不同,有的岗位人员基本配齐,但仪表、维修、分析等专业还存在人员不足问题;

2、同一专业不同员工之间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以两个岗位为例,说明该问题。

1)气化岗位。气化成员主要由两个批次的员工组成,先参与项目的员工经历过系统培训并有半年以上的外出实习经验,对煤气化装置有较为细致的理解,后参与项目的员工虽然经历过系统培训,但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并且没有生产装置实习的经验,在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上还有较大差距。

2)电气专业。电气专业初步定员35人,目前已到位27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人员构成来源广杂。分别为各分厂、子公司抽调、社会招聘、学校分配,对我公司各项管理要求,特别是电气管理要求较为陌生,工作中相互缺乏配合和默契,尚需磨合。第二,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同志经过醋酸Ⅰ、Ⅱ期工程建设洗礼,具有一定操作技能和丰富经验,是目前的技术中坚,另有相当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技能低下毫无工作经验,成为一名合格电气从业人员尚需时日。

3、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还待改进

有的岗位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但是有的专业由于自身特点、人员构成、组建时间等原因,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原料贮运小组于二OO八年年底成立,成立时间不长,与合成和气化二个小组相比员工普遍文化程度低,反应慢,应变能力差,综合素质低,年轻职工、女职工所占比例大,做好员工的培训和培养的工作任重道远。

4、学习培训阶段还存在学习缺乏力度、学习形式单调、工作中只要求完成任务的现象。

关于技术方案准备

项目准备阶段,技术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很多精力不懈地的努力和钻研,尽最大的努力为装置的顺利的开车,并为安全、连续、高负荷的长期运行奠定基础。

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可操作性技术文件、安装调试方案的编制。

可操作性技术文件是开车的指导性文件和培训的基础资料,需要全员熟练掌握且能够操作。可操作性技术文件包括工艺操作规程、设备三大规程、各种确认表和检查表及重要的单元操作。

安装调试方案主要是吹扫清洗方案、气密性方案、水联动及带压水联动方案、化工投料试车方案。

在技术方案准备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种情况:生产岗位内部、生产岗位之间、生产岗位和专业小组之间。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发现技术方案准备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生产岗位内部方案编制,历时比较长久,从第一次外出实习,就着手编制,带着在编制中存在的疑问,再到实习厂家求证,进一步收集设备资料等渠道,反复修改、编制完善。但是还存在所编方案是否贴合实际、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可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2、生产岗位之间的联动方案虽然经过一些讨论,但是仍然有遗留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可操作层面,落实到事故的判断、事故的预防、事故的处理等各个层次,最终在岗位内部方案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岗位之间的联动,使整个装置成为一个整体,生产时有法可依;

3、生产岗位和专业小组之间在编制方案过程中,经过了一些磨合、讨论,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磨合,比如仪表和岗位、分析和岗位之间,分析、仪表是为生产保驾护航的工具,是生产的眼睛,只有通过双方反复讨论,进一步增进双方理解,对同一问题统一思路;

4、安装调试方案在编制过程中,除了生产准备人员讨论以外,还需要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流,使方案更具备可操作性。

关于配合施工

在项目建设初期,派专人,即现场工程师,参与到现场安装,一方面协调各部门与设计单位及安装公司之间的工作,另一方面对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解决。

但是随着项目的进行,仅靠个别人熟悉现场显然不能满足项目部对生产准备的人员的要求,需要尽可能多的人介入到现场,熟悉现场设备、管道、阀门的位置。

在生产准备人员介入现场过程中,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还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介入现场过程中,不但要熟悉现场设备、阀门等安装位置,还要始终注意现场装置的可操作性,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或避免装置对日后试车及正常生产带来的不便;

2、介入现场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介入现场安装的计划,并对具体的安装任务进行分工,责任到人,不能一窝蜂;

3、介入现场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安装的进展,在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具备条件的方案要尽可能提前实施,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提前实施;

4、在安装过程中,要配合施工单位、采供部,对已到的设备进行核实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对于静设备的关键部位要拍照存档,以便在以后检修过程中进行比对,建立一套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档案。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生产准备部同志,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系统培训,但都没有在同样装置上干过的经验,缺乏对异常情况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很难锻炼。在今后工作中要专门花时间设置专门条件,把技术工作做扎实;

2、技术准备方面存在不足。技术文件尚不够完善,未经生产实践检验,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应积极对技术文件进行排查,消缺补漏,反复修改,不断深化、优化;

3、缺少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经验。煤化工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窒息、易烫伤的危险介质很多,装置中任何气体或液体的泄漏都可能危及人员安全,这对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开车前落实各项生产及安全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化工部十四条禁令,按规定办理各种作业票证,高压容器做到专人维护保养,定期校验安全附件,并保证灵敏有效;

4、DCS与ESD相关培训未深入。由于各方面原因,DCS与ESD系统迟迟没有到货,造成了生产准备在该方面的操作培训一直没能深入;

5、调度的权威性不够。主要表现在指令的准确性与落实性比较差。一方面,需要调度自身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改善工作方式,积累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各方面予以配合;

6、调度系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还需要以全厂、全局为考虑问题出发点,思路不能狭窄,还需要进一步锻炼、培养;

7、虽然装置还没有开车,但需要对今后试车及正常生产过程中的检修内容及施工任务的分配提前进行系统考虑和安排,对所有的施工检修项目进行初步统计,结合自身的维修力量及集团公司内部检修单位情况合理分配;

8、需要进一步抓好已完成中交岗位的设备管理,督促、指导班组基本设备管理台帐及隐患缺陷记录的填写,严格按照公司设备管理要求开展各项工作,特别针对四大类设备作业证在抓好培训考核的同时,平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要求进行办理,坚决杜绝任何违章现象的发生;

9、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的分析仪器和设备还没有回来,没有这些仪器,许多项目根本不好检测,这些分析仪器能否及时到位,以及到位后分析人员能否及时熟练掌握其操作,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10、要进一步建立严明的素质培训教育奖惩制度。严明的奖惩是加强员工素质建设的重要保证,如果只是提出要求,没有严格的考核,好坏不分,那么员工素质建设只会流于形式;而有了考核,却奖惩不分,与物质利益相脱离,员工素质建设就会失去推动的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用积极的手段调动员工参与素质培训教育中来;

11、进一步加强协作。协作分两种情况,内部协作和外部协作。两方面的协作都要加强,使有效信息在内部、外部能够充分流动,整个甲醇项目生产准备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2、进一步加强管理。

岗位领导要严格管理,把工作与实际相结合,把工作抓严、抓细、抓实;

13、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向有潜质的青年工人压担子,督促他们承担职责,培养勇于任事的精神,促使他们尽快成熟。排出长期和短期工作计划,及时检查、指导、评议,并定期对他们的技能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14、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无论是外培还是施工安装期间,安全工作始终是第一位的,但安全的弦始终不能放松。要继续强化员工的各类安全培训、强化各类安全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培训、强化现场应急救护与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开展消防培训;继续加强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事故预想活动、对生产全过程的危险因素进行排查与筛选以及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的辩识,做好试生产的各项安全准备工作;

15、进一步做好排水系统、雨水收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的调试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有效处理,确保废水处理后中回的回用与稳定达标排放。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篇3

Abstract: Although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pen automobile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courses, the lack of practical automobile assembly training condition has restrained the practical training of this special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nd develop simulated automobile assembly line open to practical teaching. Any single university cannot copy the huge system project, so the existing equipment and those can be added are taken as the foundation to study the design of the simulated automobile assembly line. The emphasis is to show the section set, technical process and part of the feasible assembly operation work.

关键词: 实训教学;模拟;汽车总装线;设计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simulation;automobile assembly line;desig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54-03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基于实训教学的模拟汽车总装线研发,编

号:DZ2013A-05。

作者简介:张宪辉(1970-),男,辽宁庄河人,现任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0 引言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没有本质上的进展,依然参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沿袭着总成拆装及系统检查和检测实训项目,没有体现出汽车制造装配专业的专业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校内就能熟悉和了解汽车总装线的工段划分、工艺流程以及实际的项目操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学校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设计和开发面向实训教学的经济实用的模拟汽车总装线成为一项十分必要的课题。

1 汽车生产厂总装线基本情况分析

1.1 汽车总装线的主要设备 尽管各汽车生产厂的产品不同,但其总装线上采用的设备类型都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输送设备。该类设备是用于汽车总装配线各总成分装线以及大总成上线的输送,主要有摩擦滑橇输送链、轻型悬链、双板式带输送链、机动滚道柔性线输送链、物流吊运小车、磁导航车、积放链输送机等。②汽车装配线大总成上线设备。大总成上线设备是指发动机、前桥、后桥、驾驶室、车轮等总成在分装、组装后送至总装配线并在相应工位上线所采用的输送、吊装设备。③各种油液加注设备。主要包括燃油、油、冷却液、制动液、制冷剂等各种汽车装配线加注设备。④出厂检测设备。主要包括前束试验台、侧滑试验台、转向试验台、前照灯检测仪、制动试验台、车速表试验台、排气分析仪等设备。⑤专用汽车装配线设备。包括车号打号机、罗纹紧固设备、车轮装配专用设备、自动涂胶机、液压桥装小车等。⑥工业机器人。主要在汽车生产中的点焊、弧焊、铆接、涂胶、喷涂等工序中应用。

1.2 汽车总装线的布置形式 汽车总装线的布置对于装配的效率以及车间内的物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整车厂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总装线。通过调研汇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布局类型:①总装车间划分成“仪表板工段、前围工段、动力总成工段、车门工段”等四个工段。②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厂将总装车间划分成“分装线、线束区、内饰区、报架区、总装区、检测线”等几个部分。③一汽轿车工厂将总装车间划分成“一次内饰装配线、底盘线、二次内饰线、整车完整性检查、整车检测线”等几个工段。④长城哈弗汽车总装线由“内饰线、底盘线、外饰线和检测线”组成。⑤蒙派克车型将生产线分为“内饰线、底盘线、综合线”三条主生产线和“发动机、后桥、车门及仪表板”四条分装线。

无论是哪种总装线布局类型,尽管它们划分的装配线名称不同、数量不同,但论其功能都大致相同,都分为分装线和主装线两大部分,其中分装线主要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前桥)分装线、后桥分装线、仪表板分装线等;主装线主要包括:内饰线、底盘线、综合线、整车检测线等。分装线预先将各大总成组装完毕,分别运至总装线的相应工段,在总装线的各对应工段完成总成与车身的组装,在总装线还要完成整车组装后的性能检测。

2 基于实训教学的模拟汽车总装线的设计定位

通过对汽车生产厂总装线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条实际的汽车总装生产线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元素构成:

①空间和面积充足的车间厂房。②总装生产线设备。③工段设计与布局。

由此可以看出,汽车总装生产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职业院校有限的条件下完全复制和效仿汽车总装生产线是不切实际的。本文研究的核心不是要模拟汽车总装线的高自动化程度,也不是要全面覆盖实际汽车总装线的所有环节和操作项目,而是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来体现各类汽车总装线的基本工段框架、典型的装配工艺流程、主要的装配线操作项目,实现装配线常用工具的使用训练。因此,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基于实训教学”和汽车总装线的“模拟”两个方面。研究将不涉及实际汽车总装线中的自动输送设备(包括机械手等)、昂贵的装配线专用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等设备设施,也不考虑备品存储、物流运输、路试跑道、淋雨线等环节,而是利用学校已有的和有能力购置的设备设施,采用工位固定、人员相对运动的形式进行模拟汽车总装线设计,重点研究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进行模拟汽车总装线的基本布局设计。布局的设计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车型装配工艺流程的变化要求。②工段设计。在模拟汽车总装线基本布局的基础之上,设计出能够与实际汽车总装线工段设置基本吻合的、可实施的工段排列组合。③进行模拟汽车总装线设备设施的配置研究及布置设计。

3 基于实训教学的模拟汽车总装线的具体设计

在上述分析基础之上,结合高职院校场地和实训设施的实际情况,本文分别从模拟汽车总装线的基本布局、装配线工段设计以及总装线设施配置及布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研究。

3.1 模拟汽车总装线的基本布局设计 通过对各类汽车装配线的调研、分析和总结,本文在进行模拟汽车总装线布局设计研究时,不仅对总装线进行了重点研究,也对与之配套的分装线进行了规划布置。在满足布局能适应多种汽车装配工艺流程变化要求的同时,兼顾考虑学校场地因素,最终形成了图1所示的基本布局图。

如图1所示,总装线由四个工段区组成,按直线排列,每个工段区以一个地藏式举升机为载体(采用地藏式举升机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使车身轻松运送和放置在相应的工段区,并且方便每个工段实施装配操作时高度的调整;另一个方面能够最大限度节省车间的有效空间)。在总装线四个工段的侧方,对应建有四个分装区(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分装区用于汽车各总成的组装调试,之后输送到对应的总装工段,完成与车身的对接与组装。如此,形成了一个微缩版的模拟汽车总装线。该模拟总装线的各工段和分装区可以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车型的总装要求。

在空间场地允许的条件下,建议车间长度不小于50米,宽度不小于20米(其中总装线宽度为10米、通道宽度2米、分装区宽度8米),高度视采用的吊装运输设备的形式而定,一般不应低于5米。这样可以保证总装线的每个工段区有12.5米(长)×10米(宽)的作业空间,分装区拥有不小于12.5米(长)×8米(宽)的作业空间。如此,1000平方米的车间既不会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负担,也基本能够满足模拟汽车总装线的实训需求。

3.2 装配线工段设计 基于实训教学的模拟汽车总装线可以参考具体汽车生产厂的总装线布置形式进行工段设计,也可以按照一般的通用性布置形式进行工段设计。以本校汽车装配专业为例,根据汽车装配实训室的整体布局,在总装线的工段设计上,如图2所示,以四个地藏式举升机为载体形成总装线的四个工段区,按装配顺序依次直线排列为:内饰工段、底盘工段、综合工段、检测工段。

在内饰工段可以设计线束安装、内饰板安装、仪表台安装、操纵台安装等实训操作项目;在底盘工段可以安排各种油管、前/后悬架、动力总成、油箱、排气管、车轮等部件总成的安装操作项目;在综合工段可以安排完成座椅、电瓶、备胎、后备箱附件、雨刷、介质加注、车门调整、线路管路插接等实训内容;在检测工段可以根据学校具备的检测设施开展诸如专用仪器诊断、四轮定位、四合一综合性能检测等一系列性能测试。

为配合总装线的各种作业项目,在总装线四个工段的侧方,依次对应建有五个分装区,分别是:内饰件分装区、动力总成分装区+底盘分装区(共同与底盘工段对应)、其它附件存放区、工具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动力总成分装区和底盘分装区的布置是相邻且相互贯通的,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目前乘用车多以前置前驱动为主,发动机和变速器总成组装完毕后需要装配到前桥总成上之后,再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到车身,所以这两个分装区要共同对应总装线的底盘工段;其它附件存放区主要为总装线上的综合工段的装配项目提供物资供应,而工具间主要用于存放总装线各工段需要使用的工具,并重点为检测工段提供检测用的设备设施。

3.3 设备配置与布局 为能模拟实现汽车总装线的整体运行,满足必要的实训项目的实施,经过对实际汽车装配线所用设备类型及功用的深入研究,结合本校汽车装配实训室的实际条件,确定了模拟汽车总装线所用的基本设备,具体如下:①吊装及搬运工具。汽车总装线是一条庞大的传送线,输送设备是保证汽车总装线正常工作的最基本保障。由于受场地及资金所限,故采用人工吊装及搬运方式来完成汽车及部件的传送:在车身传输方面,我们采用了体积小巧、易于操作的小型移动龙门架吊车来实现车身的吊装(见图2),采用车身台车完成车身的运输,台车能够从举升机平台内侧通过,以保证车身可以被顺利输送到下一个工段。②升降工具。在总装线的每个工段,都装有一台地藏式举升机,以用于每个工段部件和总成装配时将车身升降至合适的高度位置;在总成传输方面,主要采用液压搬运车;在实施总成升降作业时,主要采用液压升降移动平台车、堆高叉车、发动机小吊、液压升降托架等设备。③装配工具。为实现模拟汽车装配线真实的操作,我们配置了装配线上普遍使用的气动工具、电动工具及机械式装配工具,并配套在模拟总装线各工段两侧的墙壁上安装了气源接口、拉伸式电源插排及照明用工作灯(见图3)。④加注工具。可以配置自动变速器油加注机、制动液加注机、转向油液加注机、空调制冷剂加注机等价格相对适中的加注设备来满足必要的实训操作项目的要求。⑤检测工具。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在检测工段的位置配置四轮定位仪和四合一检测线,这样基本能够满足对下线汽车性能检测的各种要求,如果没有条件,配置专用检测仪器及通用型检测仪器来进行整车检测工段的各种检测项目也是很有必要的。

4 结语

本文主要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面向实训教学的模拟汽车总装线的设计进行有益的探索,并不是一定之规,譬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吊装运输工具改为天车(如图4所示),也可以对总装线的工段数量和顺序以及分装线的数量和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划分。由于各院校实际条件的差异,本文所设计的方案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谨以此方案作为“引玉”之石,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就实现本文研究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唐晓军.汽车企业车间的安全管理[J].汽车工程师,2013(06).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篇4

人员应急逃生训练设施设施采用体验式教学手段,利用5个集装箱搭建场景,建立安全通道、安全标识综合训练舱室,模拟各类作业环境,训练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技能和安全标识的识别与安全通道选择能力;涵盖火场逃生、高处逃生及人员搜救等培训功能。应急防护装备使用专业训练设施建立应急防护装备体验式培训设施,训练应急救援人员对各类先进应急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提高快速应急救援能力;涵盖火灾应急防护、有毒物质泄漏应急防护、辐射泄漏应急防护等装备正确使用培训。“每个学员在培训之后,都可以试穿,真正掌握防护技能。”张静激副总经理补充说。事故应急救援应急演练设施建立仿真事故场景,模拟坍塌、挤压事故造成的人员被困、埋压,训练油气生产及石化企业应急救援队员在发生地震、火灾等事故情况后正确使用各种救援器材对人员进行救助。能量控制与应急救援训练设施建设模拟工艺隔离、电气隔离、机械隔离等能量隔离的设施和工具,训练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能量隔离的操作步骤及对各种隔离锁定用具的使用能力。进入限制空间应急救援训练设施建设可移动式的进入限制空间作业训练模拟场所,分为立式罐、卧式罐2种形式,模拟舱内气体环境、结构、不同作业方式,对油气生产及石化企业现场作业人员进行纵向及横向作业安全技术与应急救援训练。高处作业应急救援训练设施模拟训练塔和高空作业防护及救援工具,实现高处作业安全技术培训,进行高空作业坠落防护以及高空救援模拟训练,可模拟训练自由落体、高空缓降、高空救援、外部救援、高空逃生等培训演练场景。化学品伤害应急救援训练设施模拟化工过程安全,培训石化企业员工在受到化学品伤害时自救和互救能力,以及对各类化学品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的使用方法。包括气体检测、泄漏控制、应急逃生、洗消处理、化学品灼伤处理等应急能力训练。危化品运输安全应急救援训练设施撬装化、集成化的培训模块,对危化品从业人员进行危化品运输、储存过程的安全技术及应急技能进行训练。电气伤害应急救援训练设施设施配备电气作业安全装备、电气隔离锁具、医疗器械等,培训人员如何避免受到电气伤害和受到伤害后如何救援。

水上搜救应急救援训练设施在渤海石油游泳馆基础上,配备水上搜救装备、器材,训练水上应急技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应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企业的安全培训考核,实现在线培训、考核功能。提高能力服务社会记者采访之时,在海洋石油培训中心实训楼南侧,占地面积超过6000m2的演练基地建设项目火热地建设中。建设方式室内外相结合,“应急救援指挥协调仿真模拟培训设施”和“安全培训考核系统”为室内建设,其余均为室外建设,以便有效模拟真实场景;“石油化工与危化品火灾应急救援与扑救训练设施”“水上搜救应急救援训练设施”分别利用塘沽军粮城现有油气消防场地和渤海石油游泳馆进行建设。海洋石油培训中心演练基地建设项目14项训练设施,覆盖了石化领域上中下游常见事故,可模拟事故情景和高风险作业内容,不仅仅具有应急救援训练功能,同时还具备安全作业技术训练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化的特点。培训中心与多家国内外具备先进、成熟的专业技术公司合作,为项目设计、建造安装、调试、投入使用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同时通过体验式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参训人员实际能力。

海洋石油培训中心针对石化行业事故特点建设、使用演练基地,帮助从业人员系统地了解石化行业作业风险,提升海洋石油上中下游和天津地区石化企业应急救援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除了这种直接满足提高从业人员应急救援能力的要求外,演练基地还将海洋石油培训中心安全技术与应急救援技术培训课程系统化,提高安全与应急培训课程实际操作训练水平,提高系统能力;同时,多年来建设安全与应急技术的培训设施、资源,也将面向社会,为社会提供全面、高质量、高技术的服务。张静激副总经理说:“我们的目标就是结合现有资源,更大化发挥应急救援功能。”建设进行时“用好、管好国家投资,建设先进性培训设施”。为此,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了《关于做好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海洋石油培训中心演练基地建设项目”工作的通知》,并成立总公司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该通知,要求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成立专项工作组织,制定工作开展计划;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关于成立“海洋石油培训中心演练基地建设项目”筹备工作组的通知》,成立项目筹备工作组,开始进行项目调整、功能设计、技术保障等工作。

项目筹备工作组根据项目批复资金调整项目整体实施方案,结合海洋石油特点及事故类型,确认建设14项训练设施。此后,针对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各设施功能、项目整体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确认项目建设地点和总体布局方案,完成项目各设施功能规划工作;并进行后续修改完善。据悉,现阶段,项目筹备工作组正在完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初设、详设等工作。“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课程的开发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技能培训部经理助理张树军介绍说,“我们根据14个训练设施,初步拟定了18个课程培训大纲,并划分了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目的是更有成效地进行培训。在项目建成时,我们也要完成教师的培养,在软件上满足整个基地运行。”张静激副总经理说,按照目前项目的进展,可以实现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提出的2013年底完成的要求。

作者:白瑞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 灭火救援 指挥 安全 意识

“愚者用鲜血换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鲜血”,因此,加强灭火救援中安全防事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有效消灭敌人”。当前,各级领导已把官兵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部队重点工作来抓,官兵在火场上除了有好的防护装备之外,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和行动,是自身安全的必要条件。如何既能完成好灭火救援任务,又能有效避免人员伤亡,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

1 当前灭火抢险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执勤任务危险性增加

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经济与安全事故多发的矛盾时期,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油罐爆炸或沸溢与喷溅、二次爆炸或爆燃、高层及地下建筑火灾、建筑物坍塌、交通事故、自然灾害频发等,处置难度不断增大,对参加灭火抢险救援的官兵生命安全的威胁显著增加。

1.2 基层指战员组织指挥整体水平偏低

一是基层指挥员岗位年轻化、人员流动快,具有丰富组训、管理和实战经验的指挥员较少,指挥员缺乏临机处置能力,战术运用不当,战斗中盲目冒险进攻,防御意识不强,关键时刻不能果断撤退,不能根据火场情况调整战斗部署,对事故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诸如爆炸、有毒、腐蚀、倒塌等危险性观察少、考虑少和防范少,以致意外事故突发时毫无准备,在复杂的灭火救援灾害现场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跟不上,目前大学生干部占基层干部的比重在逐年递增,造成大部分基层的指挥员只能由年龄轻、成长期短、经验浅的副连或排级干部担任,造成部队灭火抢险救援组织指挥人员素质发展不均,整体水平低下。

二是有的指挥员对六熟悉和火情侦察意识淡薄,没有查明燃烧部位,没有查明燃烧区域有无爆炸、有毒腐蚀、遇水燃烧等物质,没有查明进攻和疏散途径,受现场紧张形势感染,救人、灭火心切,凭主观判断部署战斗行动,在灭火救援中造成伤亡事故。对制作预案的单位不认真熟悉,不开展演练;对辖区情况心中无数,一旦发生灾害,救援无序,有些指挥员和战斗员不善于使用特种装备,不善于判断火场形势,不善于根据变化的形势调整火场部署,火场战斗中盲目蛮干,勇猛有余,经验不足。而有的战士由于年轻,心理承受能力差,参加大火扑救和处置大的灾害事故时容易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造成扑救、处置失误或自身损伤。

1.3 防护措施不到位

一是现代火灾扑救,打的是装备战、技术战。但是,从目前装备建设来看,部分消防官兵个人防护装备配备还不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与灭火救援工作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由于个别领导缺乏对消防员防护装备重要性的认识,消防员各类个人防护装备和特种防护装备的配备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消防员火场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对配备的消防员防护装备使用管理制度不落实,人为造成损失;购置的一些装备,缺少使用说明书,又没经过专门的培训,在关键时刻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装备器材购进后,长时间放置,未投入正常的战备执勤,难以形成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三是由于训练场地和器材装备的限制,训练与实战脱节的矛盾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平时缺乏装备的训练,致使到了关键时候不懂使用或使用不当或想不起使用装备,无谓地造成人员伤亡。由于没有训练基地,很多地方的消防部队难以开展化工、建筑坍塌、地下灭火救援等实战演练,不能开展合成演练和协同作战所以难以实现训练要求,很多在火场上较适用的训练项目无法开展,难以形成人与装备的最佳战斗力结合。

1.4 战例战评分析缺乏深度

一是忽略战例分析的重要性。从消防官兵在灭火抢险救援中因自我防护不到位而导致伤亡情况来看,反映出在我们平时业务训练中,严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偏重技术训练的现象,这与在战术研究中缺乏科学态度,忽略战例分析是紧密相关的。现在常见的战例分析总是总结成绩的多,分析研究问题的少,碰上特殊战例总结,虚假现象严重。如此,不仅问题暴露不到位,而且教训也不能及时吸取。

二是战评总结是扩展广大官兵知识面的一种途径。分析近年来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救援中的伤亡案例,要提高指战员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使其不产生慌乱、恐惧、失误,不仅与掌握过硬的灭火战术技术水平有关,而且与掌握处置各种险情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关。但是我们在火场总结中往往忽略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研究,现在常见的总是总结成绩的多,而对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分析研究,不能及时充分的吸取事故教训。

2 灭火救援常见事故的预防措施

2.1 要筑牢安全意识不放松

一是加强思想防范,搞好安全教育,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要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训练前后、节假日、重大勤务等的安全教育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要时时抓,处处抓。要利用事故案例和防事故先进典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防范和加强安全管理的新要求,只有在官兵牢固树立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才能克服麻痹思想,警钟长鸣,自觉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是普及安全知识。组织官兵学习并掌握《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等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器材装备的性能,特点和操作规程,按章办事。要搞好安全预测,对于灭火救援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问题,要先知先觉,一旦事发,能沉着应对,不致慌了手脚,乱了阵法,只有牢固树立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才能克服麻痹思想,自觉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是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要抓好安全管理,防止事故、保证灭火救援顺利进行,我们制定的制度都是实践中总结甚至用血的代价换来的,要求每位官兵严格遵守,在制定各种安全制度的同时,还要健全各种安全组织,使安全工作得到组织上的保证。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发生了事故,要层层追究责任,不能包庇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灭火救援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执行命令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毁的,要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领导人员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官兵防范事故的自觉性。

四是积极推进训练改革,实现“训练”与“实战”的最大结合。当今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各种高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消防部队训练工作必须吸收科技成果,加大改革力度,实现体能型向智能型、操场型向火场型、速度型向现代作业训练型的转变。在训练手段上,要积极探索新的组训路子和方法;在训练基地建设上,建设模拟实战训练设施,为处置有毒气体、石油化工、城市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易燃易爆等特殊火灾和事故提供有力训练保障;还要高度重视心理训练,要探索心理训练的程序、方法,通过建起模拟训练基地,营造逼真的火场环境,使官兵犹如身临其境,培养官兵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心理适应能力。

2.2 提高指战员指挥素质迫在眉睫

一是指挥员要有分析判断能力。要充分估计可能存在的危险,规范指挥程序,根据现场动态科学指挥,要掌握有关的安全防范知识,无论何时,在下达命令时都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任何侥幸猜测都是冒险和不负责任的。

二是指挥员要有临机处置能力。指挥员下达命令后,要及时掌握灾情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部署,增强布兵排练的灵活性,保证一旦发生险情能迅速作出反应。要坚决杜绝下达命令的盲目性,指挥员在部署力量时,要预先了解掌握属下各队员的行动能力,要根据队员的体能、业务心理等素质分配任务,不能超限制能力下达作战任务,否则,不但完不成任务,还会出现险情。对于危险作业,指挥员应严格执行行动准则,充分做好救援的相关准备工作,以防万一。

三是指挥员还要学会借鉴以往灭火救援中的经验做法,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指挥员要积极开动脑筋,探索新形势下的灭火救援工作,针对新情况,摸索新对策,确保灭火救援成功,防止事故发生。各级指挥员、战斗员必须努力学习灭火抢险业务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指挥水平。要下大气力抓好消防业务基础知识、消防法规、灭火救援基础工作、消防装备、建筑防火常识和固定消防设施、灭火抢险救援行动、灭火应用计算、各类火灾扑救行动等专业理论的学习,高度重视灭火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灭火组织指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贯穿于从灭火出动到灭火战斗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多少和灭火扑救的成败,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规范组织程序和方法。凡重大火灾或灾害事故,作战、通讯、供水等战训干部必须随火场总指挥一同出警,以有效地实施战斗意图和行动方案,确保不间断地实施组织指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保证国家和公民财产的安全。

四是战斗员要通过装备训练和演练,提升救援能力。按照灭火和抢险救援规程,充分做好救援的相关准备工作,消防战士按照指挥员的命令而行动,保证消防队员的安全则是指挥员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2.3 时刻保障器材装备的完整好用

一是救生防护器材配置齐全并能熟练使用和维护保养。按照岗位分工,必须熟练掌握,特别是防护装备要人人会熟练使用。防护装备是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进行危险作业,用于保护自身安全的必备装备,是部队提高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处置现代条件下各种复杂火灾和化学灾害事故,抵御危险情况的重要武器。消防部队要投入必要的资金,购置配备好相应供水及登高装备通讯器材和消防员防护装备,如空气呼吸器、防火隔热服、防化服、呼救器、照明灯具等。消防员要熟练操作消防器材装备,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能运用自如,要达到人与装备的完美结合,发挥出最佳效益。消防人员要加强对器材装备的维护保养,经常检查测试,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置,避免因器材装备缺陷而发生事故。要加强装备器材的训练,不能怕损坏贵重器材而不练,把器材当成一种摆设,到了关键时刻卡壳。

二是切实加强装备建设,提高个人防护水平。当前灾害现场情况复杂,战斗条件恶劣,没有良好的装备是难以做到个人防护,更谈不上完成救援任务,所以灭火救援技术装备的配置是推进消防部队现代化建设,保障完成急、难、险、重等灭火救援任务的基础工程,必须从保证执勤灭火的需要出发,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骤加强灭火救援技术装备建设。要根据现代火灾和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积极争取业务经费,加大对灭火器材、特勤器材装备投入的比例,特别要优先配备急需的化学侦检、防毒抢险和个人防护、洗消装备,在技术装备上要尽快适应新时期部队所担负任务的迫切需要。要立足现有装备,通过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和模拟实战训练等,使消防指挥员、战斗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各种车辆装备器材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达到熟练操作使用的目的,确保关键时刻完整好用,从而在根本上提高防护水平。

总之要克服或减少灭火救援中事故频发的现象,需要消防部队全体官兵齐心协力,共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做法,防止重蹈覆辙,避免新生事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实现安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伍和员.消防战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灭火 行车 行动 安全管理

1 当前基层消防部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理论学习流于形式,业务训练质量不高

近年来,基层消防部队对官兵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的学习安排较紧,学习教育任务较重。但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理论学习却大都流于形式,学习停留在表面上,更多的是应付了事,并没有将业务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战中的本领。在日常消防业务训练中,虽然加强了实战演练,但训练与实战的差距仍很大,训练场上“战场”气氛不浓,演练时有“作秀”的成分,训练结束后的总结不够细致深刻,“练为战”的作用不明显。

1.2训战不一致,存在练战脱节现象

近年来,各级消防部队围绕“练为战”的指导思想,加大了训练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总的看,由于训练场地和器材装备的限制,训练与实战脱节的矛盾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许多中队的训练科目仍然以水带、挂钩梯等项目为主,占用了大量训练时间,偏离了火场的需要。很多在火场上必用的训练项目无法经常开展,故难以形成人与装备相结合的最佳战斗力。

1.3部分中队干部人浮于事,士官安于现状

绝大多数中队干部都能恪尽职守,不畏艰难,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但也有部分干部认为总队、支队领导不可能经常下来检查督促工作,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懈怠和懒散的问题;有的干部表率作用不强,对自身工作要求不高,工作只要过得去就行了;有的当“甩手掌柜”,业务训练交给班长和骨干,基础工作交给文书,后勤管理交给司务长或给养员,自己只负责当“领导”。

1.4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

少数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工作抓得不紧。尤其是有些指挥员和战斗员不善于使用特种装备,不善于判断火场形势,不善于根据变化的形势调整火场部署,火场战斗中盲目蛮干,勇猛有余,经验不足。而有的战士由于年轻,心理承受能力差,参加大火扑救和处置大的灾害事故时容易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造成扑救、处置失误或自身损伤。

1.5安全管理战评总结流于形式

回顾分析近年来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救援中的伤亡案例,要提高指战员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使其不产生慌乱、恐惧、失误,不仅与掌握过硬的灭火战术技术水平有关,而且与掌握处置各种险情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关。但是我们在火场总结中往往忽略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研究,现在常见的战例分析总是总结成绩的多,而对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分析研究,不能及时充分的吸取事故教训。

2 加强基层消防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2.1扎实搞好官兵学习教育,以“学”促“练”,打造学习型基层消防中队

能否较好地应对新时期严峻的火灾形势和抢险救援任务,官兵政治业务素质高低是其关键。要搞好学习场所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理论学习中,中队干部不仅要带头学,还要将学习与工作、创新结合起来,用“知”来推动“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要努力提高“教”的能力,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要结合执勤灭火工作实际,选准学习内容;要着眼于中队的长远建设,为战士成长服务,为提高战斗力服务。

2.2扎实推进训练改革,达到训战一致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消防部队训练工作必须吸收科技成果,加大改革力度,以打造消防铁军为契机,实现体能型向智能型、操场型向火场型、速度型向现代作业训练型的转变。一是在训练手段上,要积极探索新的组训路子和方法,配强施教人员,尽快实现训练内容规范化、训练秩序正规化、训练方法模拟化;二是要加快训练基地建设步伐,建设模拟实战训练设施,为处置有毒气体、石油化工、城市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易燃易爆等特殊火灾和灾害事故提供有力训练保障;三是要高度重视心理训练,要探索心理训练的程序、方法,通过建起模拟训练基地、开发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和实地演练等,用声、光、电、热等手段,营造逼真的火场环境,使官兵犹如身临其境,培养官兵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心理适应能力。

2.3强化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基层指挥员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全区消防部队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基层干部,先决条件是强化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要对基层干部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兑现奖惩,在晋职晋衔上,对干得好与干得差的干部坚决实行“不一样”的政策;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锻造抓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练官”活动,提高基层指挥员的独立作战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基层干部作为基层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认清自己的地位作用和历史责任,以务实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尽好责,干好活,办好事。要立足基层长才干之志。“将帅起于卒伍”,基层是锻炼成才的基础,中队干部要耐得住寂寞,基层岗位虽小,却也五脏俱全,可以全面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组织指挥和管理协调能力;要想在基层谋发展之事。基层干部要深怀忧患意识,强化表率意识,做到人在警营,心在兵中,以身作则,尽职尽责,用新思路谋划工作,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切实提高部队战斗力。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矿山救护;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中途分类号:D4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30-02

矿山救护队是处理煤矿井下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事故的军事化专业队伍,职业性、技术性很强,是一支直接与矿井各类灾害事故作斗争的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其工作环境主要是煤矿井下缺氧的窒息区,或因矿井灾害事故,造成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作业条件复杂险恶的灾区,工作环境的危险性决定了救护队员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因此,矿山救护队要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在总结以往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提炼有救援队伍特色的安全理念,提高救护指战员安全意识和救援水平,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保驾护航。

一、强化安全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矿山救护队员安全教育是矿山救护队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矿山救护队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护规程》《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落实安全发展观,突出抓好安全教育工作“两大件”。一是抓好安全宣传“阵地”建设(硬件),要建立安全文化宣传长廊,在日常训练、生活场所张贴安全宣传标语,实现安全文化宣传全覆盖,倡树“自己的安全自己管”“他人的安全大家管”的安全思想,使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入眼、入心、入脑,进一步提高救护指战员安全思想觉悟。二是开发安全宣传活动项目(软件)。不断完善战前动员讲安全、救援中提醒保安全、战后总结评安全的现场跟踪安全教育方式,结合救援中心任务,及时有效地运用安全调研、讲座、板报、短信等各种形式开展安全宣传教育。要坚持组织开展反“三违”、反事故、查隐患活动,不定期组织知识竞赛、看警示片、召开座谈会、制作专题片、、组织趣味运动会等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指战员在文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增强安全救护自主保安意识,使全体指战员真正认识到必须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工作作为决定一切、稳定一切、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对待,使“安全第一、施救第二”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讲安全、保安全的安全氛围和环境。

二、强化救援技术培训,夯实安全基础。矿山救护队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培训,建立健全有计划、有制度、有跟踪、有反馈、有考核、有评估培训机制和有计划、有目标、有时间的环形闭合式培训体系,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救护指战员的技能水平。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指战员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类矿山救护专业人员培训班,对大中队指挥员、正副小队长进行新技术应用、新装备推广等专业技术的脱产培训;另一方面,矿山救护队要定期举办救护队员、救护小队长全员培训班,严格考核,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指战员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战备训练,提升队伍战斗力。强化战备训练是提高队伍战斗力、强化指战员心理素质、做好救灾和技术服务的重要手段。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依托,逐步摸索、探讨和改进训练方式和训练方法。根据矿井事故的分类,处理事故时的步骤、方法、操作,制定出训练方案,在训练中做到三个结合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日常训练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井上训练与井下练兵相结合。再结合救援技术竞赛的具体内容,以体能、技能、理论知识为切入点,采用常规训练、实战训练、竞赛训练三种方式,做到“训练标准不能低、训练项目不能少、训练时间要确保”,达到提高指战员技战术水平的效果。

四、强化战例剖析,提高技战术水平。救护事故战例剖析,是矿山救护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加指战员作战经验的辅助手段。矿山救护队要坚持战例剖析不断线,形成大、中、小队自上而下的战例剖析立体层次:一般小型事故,中队和小队要及时剖析,联合作战或大型事故由大队组织专题进行剖析。要充分发挥《矿山救护》等专业刊物的作用,组织指战员认真学习、剖析上面刊登的各种救护战例。对于救护队出现的自身伤亡事故,要及时组织指战员进行专门剖析,战训部门或总工程师要认真收集材料,做好事故的剖析总结工作,从中汲取事故教训,不断增加救护队员对各类事故经验教训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五、加强救援装备管理,提高安全救援保障力。矿山救护装备是矿山救护队抢险救援最有效的物质力量,是矿山救护队战胜灾害的媒介。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加强技术管理,积极改善矿山救护手段,推广使用救护新装备,配齐、更新救护队的仪器、装备和设施,建立完备的应急救护通讯系统,配备可靠的应急救援装备、车辆和器材,保证队伍做到召之即来,速战能胜。在装备的使用管理上,严制度、严检查、严标准、严考核,坚持装备管理责任到人、落实维护保养到人、考核奖惩到人的装备管理新体制。同时做好救援设备的操作演练,切实提高救护指战员应用救援技术装备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其效用,提升矿山整体救援技术水平。

六、强化军事化管理,提升队伍执行力。矿山救护工作特殊性质,决定矿山救护队必须实行军事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战员入队、上岗,战备值班、待机、出动,安全质量管理、仪器装备操作、技能培训、技术竞赛,事故救援调度、决策、技术、后勤保障”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宣传教育和群众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编制矿山救护队“岗位职责”和“岗位说明书”,使岗位职责、行为纪律、事务管理等规定更加具体、规范、科学、奖罚分明,工作部署有章可循,处理问题有据可依。

七、救护现场联责联保,构筑安全约束机制。在队伍管理中,要开展好“安全救护联责联保”活动,大队与中队、中队与小队、小队与队员,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签订“双联”安全合同,形成集体与个人上下一体、全员参与、共保平安的安全联责取保体系,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构建起安全救护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工作中联保对子之间要对对方的安全负责,做到互相提醒、互相关心、互相监督、互相检查、互相保证,确保实现安全救援。

设备安装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 分布式仿真; 集成训练系统; 训练模式;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2?0060?04

0 引 言

装备保障训练是指装备机关和装备保障部(分)队为满足作战及其他军事行动对装备保障的需要,学习装备保障知识,进行业务能力和保障技能训练的活动手段。其是提升部队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能力、技术保障能力和生存防卫能力的有效手段[1]。新形势下,为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的需要,装备保障训练必须由机械化条件下基于型号装备的分专业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信息系统的全要素集成训练转变。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训练信已成为息化条件下部队装备保障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提升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2]。由于受装备数量、训练场地、训练环境、安全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单纯依靠传统的实装进行装备保障训练,难以满足全要素集成训练的需要[3]。模拟训练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开发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是当前装备保障训练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高层体系结构(High Level Architecture,HLA)是目前实现分布式仿真的主要手段,用于构建通用仿真框架,支持不同仿真应用之间的互操作和仿真组件的可重用,是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便于后续扩展和开发[4?5]。本文基于HLA框架构建了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

1 系统需求分析

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训练,是着眼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中装备保障需求,依托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围绕装备保障必须具备的指挥控制、抢救抢修、弹药保障、器材供应、防卫防护等基本能力,将相同保障功能的训练对象归类整合为相对独立的保障要素实体,按照构建信息连接、聚合内部功能、实现精准保障的要求而进行的装备保障战术综合应用训练。从其内涵上看,装备保障要素训练的对象包括整个装备保障体系,其主体应包括师(团)装备机关、修理营(连)、综合仓库和使用分队的部分人员,以及与保障行动相关的部分力量。从训练内容上来看,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训练是战术训练与技术训练、组织指挥与保障行动、专业训练与防卫训练有机结合的整体化训练;从训练手段上来看,这种训练方式是依托信息系统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拓宽训练保障渠道的集约化训练;从训练形式上,其强调的是要素组合、逐级合成、全系统、全过程、全要素的集成化训练。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训练的组织实施,通常按单要素、多要素、全要素三个层次进行,相应地,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必须具备实现以上三个层次训练的功能,涵盖三种训练模式(单要素训练模式、多要素训练模式、全要素训练模式),其功能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单要素训练是指构成各保障要素的所有实体模块的功能训练。装备保障要素是构成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形成整体装备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按照要素和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一般规律,装备保障体系要素可以划分为5个实体模块,包括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抢救抢修、物资供应、安全防护。情报侦察要素训练是训练参训人员装备保障情报信息的多元获取、实时传输、集中处理、按需分发和共享使用的能力,主要开展装备保障情报信息搜集、分析、处理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内容[6]。指挥控制要素训练是训练参训人员获取信息、指挥决策、协调控制的能力,主要开展指挥信息系统运用、保障态势感知、保障力量部署、保障资源调配、保障行动调控、保障防卫组织等方面的训练内容。抢救抢修要素训练是训练参训人员的装备战损评估、快速抢救抢修能力,主要进行装备技术侦察、毁伤评估、修复能力预计、抢救抢修方案制定、保障力量运用、装备抢救、装备抢修等方面的训练。物资供应要素训练是训练参训人员负责条件下的快速供应保障能力,主要进行物资消耗预计、供应计划制定、野战仓库开设、物资调配、物资收发等方面的内容。安全防卫要素训练是训练参训人员突况下的防侦抗毁能力,主要进行安全评估、防卫计划制定、防卫力量展开、警戒、侦察、报知、伪装等内容。

多要素训练是在装备保障单要素训练的基础上,指挥控制要素分别与其他单个保障要素间的合成训练。多要素训练主要以指挥控制要素为牵引,其他一个或多个保障要素参与,初步实现装备保障多要素的合成训练。

全要素训练是指所有保障要素参与的综合集成训练。全要素训练是在装备保障单要素和多要素训练的基础上,着眼装备保障要素之间的融合,以指挥控制要素为核心,以战术技术融合与要素内联、协同为重点,对情报侦察、物资供应、抢救抢修、安全防卫等要素进行的训练,以充分发挥各装备保障要素的功能作用,达到练指挥、练谋略、练协同、练保障的目的,提升整体保障能力。全要素训练更加强调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联通性和融合性,打通各保障要素间的交互壁垒,将装备保障各要素归类聚合、综合集成,使装备保障指挥控制更加灵活、装备保障力量反应更加快速、装备保障信息流通更加通畅,实现装备保障力量的协调统合、装备保障资源的优化整合、装备保障效能的整体聚合。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HLA高层体系结构

1996年美国国防部完成了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的基础定义,2000年HLA正式成为IEEE标准。HLA是一个可重用的用于建立基于分布式仿真部件的软件架构和功能集,支持由不同仿真部件组成的复杂仿真[7]。HLA实现了仿真的开发、执行与相应的支撑环境分离,将模型或仿真的特殊行为放在实现它的联邦成员中,支撑框架中只包含仿真互操作的通用功能。这样可以使系统设计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仿真模型与交互模型的设计上,在模型中描述对象问所需的交互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交互是如何完成的。RTI是HLA 接口规范的具体实现,它是基于HLA仿真的核心部件,是一个按照HLA接口规范开发的软件系统,为仿真应用提供通用的、相对独立的支撑服务,其功能类似于分布式操作系统。另外,RTI为联邦仿真提供了一系列标准的接口服务,以满足仿真所需的数据交互要求,并可实现时间管理、成员管理、对象管理、声明管理与数据分发管理5大类服务,为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开发环境[8]。

2.2 基于HLA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训练管理邦员、装备保障要素邦员、外部邦员和用户。各邦员又包含多个子邦员,其中训练管理邦员包括系统监控邦员、训练方案邦员、战场态势邦员、保障环境邦员、数据管理邦员、考核评估邦员,装备保障要素邦员包括情报侦察邦员、指挥控制邦员、抢救抢修邦员、物资供应邦员、安全防护邦员,外部邦员主要包括与装备保障活动密切相关的其他作战要素邦员。系统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导调控制邦员根据想定与训练系统的映射关系确立训练模式,建立各训练模式的连接和运行,根据训练模式加邦的成员,负责训练过程中系统的调度运行、时间推进和协调控制,并且依据具体训练情况适时实施人工干预。训练方案邦员用来编写各层次装备保障训练想定,根据装备保障任务生成训练方案。战场态势邦员用于设置和管理战场整体态势,包括、任务区分、资源配置等。保障环境邦员用于设置各层次训练的战场环境,模拟战场多维时空特性,包括地理环境、气象环境、电磁环境,为训练提供实时、可信、准确的战场环境信息并对训练过程施加影响。数据管理邦员对训练过程中传输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存入数据库,并对装备数据库、实体模型库、战场环境数据库、训练信息数据库等进行管理。考核评估邦员对装备保障单要素、多要素以及全要素训练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全景显示邦员利用视景仿真模型,对各层次训练运行过程及各类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显示。装备保障要素各邦员用于设置各保障要素训练科目和内容。外部邦员用于生成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训练所需要的各作战要素数据。

2.3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的软件结构以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结构由训练模拟控制、战术想定、装备保障要素仿真、装备保障要素交互仿真、视景仿真、数据综合处理和效能评估等模块组成。软件的主程序使用Visual C++编写,系统开发的所需其他软件包括HLA开发支撑工具RTI系统和对象模型开发工具OMDT[9]、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三维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视景驱动开发软件Vega、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等,软件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

3 系统工作流程

模拟训练系统启动以后,系统自检,用户调用导调控制邦员加邦,并进行训练模式选择,编辑或调用相应的想定。在单要素训练模式下,系统首先选择单要素训练内容,然后进行训练科目设置,该训练科目完成后,进行另一训练科目的训练,该要素训练科目完成后进行下一单要素训练,全部单要素训练完成后,系统进入多要素训练模式。

在多要素训练模式下,系统首先调用加入指控控制邦员,然后根据训练需求调研侦察情报邦员、抢救抢修邦员、物资供应邦员和安全防护邦员中的一个或多个邦员加入,进行指挥控制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合成训练,多要素训练所有科目训练完成后,系统进入全要素集成训练模式。在全要素集成训练模式下,所有装备保障要素邦员全部启动,进行各训练科目的训练,全部训练完成后,重新进行训练模式的选择或退出系统。系统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系统工作流程

4 结 语

装备保障训练是是提升部队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能力、技术保障能力和生存防卫能力的有效手段,开发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是当前装备保障训练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HLA框架构建了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从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训练需求出发,设计了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功能层次结构,合理区分了训练层次,基于HLA设计了模拟训练系统的体系结构,并提出了系统软件设计总体方案。最后系统阐述了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模拟训练系统的工作流程。该模拟训练系统可为装备装备保障全要素集成训练提供训练平台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利民.装备训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 左修伟,张金,蒋一,等.基于信息系统炮兵作战要素集成训练[J].四川兵工学报, 2013,34(3):146?148.

[3] 连云峰,卢昱,陈立云,等.军械装备保障模拟训练系统集成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11,23(4):5?8.

[4] 刘桂枝,张秀程.基于HLA的多任务规划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6):2410?2416.

[5] 朱志雄,程旺迟.基于HLA的汽车运输勤务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2,26(3):42?45.

[6] 王博宁,马强.作战单元集成训练和作战要素集成训练基本问题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22(5):12?15.

[7] 赵永涛,胡云安,熊厚情.基于HLA的舰空导弹协同制导作战仿真系统方案[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2,27(2):133?13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