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8篇

时间:2023-02-28 15:36:43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 历史选修课 应用

自2004年起,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随着这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和完善。其中案例教学法作为其中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很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高中历史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涵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在高中历史中,案例教学法又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并运用科学合理的历史案例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而所选择的历史案例必须是具体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情景,教师可以这个案例为引子揭示相关的教学主题。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通过对具体的历史案例的学习、探讨以及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吸取历史的经验及教训,探究如何有效地避免历史惨剧的发生,同时又能学习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时期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

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案例教学法的这一个特点,需要通过营造相关的问题情景,使得学生较为直接地面对历史实际中的问题,使得他们之前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结构出现不平衡感,并由此产生了解相关历史并进而探究这一方面历史知识的愿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际相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有着不断变化的多种因素,但是历史教材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通常都较为简单,有时还显得比较枯燥无趣。这就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感悟历史这种复杂的魅力,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定式化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历史的基础性知识,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历史演进的内在原因,深入地思考具体历史事件发展的历程以及主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个或几个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归纳出知识点的内涵以及特点,并深化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并编排合理的案例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以教材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认真地选择或者自己撰写相关的历史案例。为了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和学习时一定要处处留心,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选取案例的渠道非常广泛,比如专著、历史文献、电视、网络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搜集到的历史案例编撰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案例库。

(二)把握时机,将案例导入课堂教学

在历史选修课堂上,教师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意愿,去探讨历史案例,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案例的导入。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具备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导入通常需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学习意愿。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好导入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分钟内。除此之外,导入需要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相契合。

例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总统难产引发的司法大战》这一案例引入到教学中。选择这一案例的原因在于,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美国政体的三权分立,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时会专注于讲述理论及制度层面的知识,但是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来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这一案例是通过当今美国总统选举的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美国政体中的三权分立,这样既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又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模块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读历史案例

将历史案例导入到课堂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将这一案例进一步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法,并配合课件的演示、播放相关视频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分析案例,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案例的学习情境中去。

仍以上文中的案例为例,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经过适当的编辑和剪裁工作,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在阅读之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内容,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高中历史选修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读案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必修I教学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05).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2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战国时的楚辞、两汉时的赋、两晋南北朝时的骈文、唐时的诗、两宋时的词、元时的曲、明清时的小说等流传都非常深远,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诗和宋词,中国历代着名的大诗人、大词人比比皆是。用诗词来对课文进行导入,可以钩起学生儿时的回忆,拉近中国古代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轻松的介入学习。而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要从几千首唐诗宋词中认真挑选,既能符合教学实际,又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在把握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情景去独立创作诗词,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更加意想不到,因为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关心的往往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而教师所肩负的传授知识的角色相比教师自身因素所受到的关注要小一些。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将两方面有效结合,肯定会使你在学生中间有大批的“粉丝”。

案例一: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我们在导入时可以先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接着我们引用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穅。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孰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在学生读完以上两首诗后,给出问题:“秦始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笔者特意自创了一首诗作为本节课的导入──

共和国之恋

李荣伟

鸦片战争国祸起, 虎门硝烟抗争开。

太平天国壮志悯,义和拳团神威显。

戊戌百日六君子,辛亥短暂孙逸仙。

半殖半封悲中国,牛鬼蛇神祸华夏。

十月革命劲春风,七月建党耀神州。

二十八年终奋斗,百十余载尽雪耻。

终朝一日换旧颜,万民欢腾谱新篇。

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主义万年存。

诗词导入法相比其它导入方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在教材基础上深挖诗词本身的内涵并设置必要的问题,那么教学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

二、歌曲、戏曲导入法

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用歌曲、戏曲导入法的形式。古今中外历史上歌曲、戏曲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歌曲中的民歌、童谣、影视歌曲或是流行歌曲,再诸如戏曲中的京剧、晋剧、黄梅戏等,这其中不乏被人们所广泛传唱的经久不衰的经典名曲。在影视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歌曲、戏曲通过电影、电视等传媒手段迅速传播并广为流行。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知识迅速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易于受到身边诸多外在事物的影响,特别是歌曲的影响,早先广泛存在的“追星族”就最能说明问题。我们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结合教学背景并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选择的选用古今中外健康向上的经典名曲以期产生学生学习历史的共鸣,这是我们所必须要做到的。当然,歌曲、戏曲导入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单纯用歌的形式如教师清唱或是学生合唱,可以单纯用曲的形式如播放经典名曲或是现场弹奏名曲,亦可以用歌曲相结合的形式如播放经典歌曲、戏曲等等。

案例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我们在导入时可以参用着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来进行,在播放乐曲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浪漫、真挚的爱情氛围和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悲剧情节,然后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豪华邮轮在当时为什么能够被建造出来?当时有没有办法让濒临绝境的泰坦尼克号免于撞上冰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去寻找答案。

案例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我们可以利用《三字经》歌曲版来作为这节课的导入,《三字经》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接受,再加上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给出学生问题:“《三字经》这首歌曲非常好听,但是《三字经》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字经》的来历?”学生回答(当然答案不要求唯一)。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继续说明:《三字经》是儒家的经典着作,我国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当时除了儒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思想学说?他们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去探寻答案。

案例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我们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引入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名曲《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歌曲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为了增加课堂的气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意在课堂上清唱了这首歌曲,然后讲述:“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多么令现代人向往的“男耕女织”的田园般的生活啊,那么在古代这样“男耕女织”的生活是怎么形成的?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其他的干扰和影响?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来探询究竟。

总之,歌曲、戏曲导入法因其形式灵活、便于操作而被广泛应用,是故教无定法、学无常规,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能够独立构建历史学习场景、独立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我们可都不妨一试。

三、影视导入法

影视导入法即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众多的影视作品来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内容和手段。具体来说,可供我们选择的有:利用经典影视歌曲导入、利用影视作品经典镜头导入、通过在影视作品中寻找明显历史性错误来导入等等。利用影视歌曲导入在前述歌曲、戏曲导入法中已有叙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利用影视作品经典镜头导入,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影视作品中既能突出历史主题,又能激发学生认知和调动学生兴趣的经典片段并设置必要的问题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而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寻找明显错误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做到,这既需要平时注重对学生文史知识的灌输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对所选影视作品的细心推敲、精心设疑、小心求证。当然,影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虚构历史,所以我们集中几个有明显错误的片段引导学生发现来作为课堂的导入,只要用心是能做到的。

案例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如下导入:给出镜头──(给出学生问题:注意观察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怎样发展)

镜头一:电视剧《汉武大帝》──在朝堂上,皇帝与大臣议事(君臣皆坐)

镜 头二:电视剧《水浒》──在朝堂上,皇帝与大臣议事(君坐臣站)

镜头三:电视剧《锦衣卫》──在朝堂上,皇帝与大臣议事(君坐臣跪)

学生给出结论:君臣皆坐──君坐臣站──君坐臣跪。接下来我们可以提出: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皇帝始终保持着坐的姿态,那么为什么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呢?好,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关注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以探寻答案。

案例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影视剧镜头并提出问题:大家来看这些片段,你认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镜头一: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郭靖请黄蓉吃饭花了19两多的银子(假)

镜头二:电视剧《楚留香》──楚留香扮作一个大老板在济南赌钱,一次就输了三十万两银子并且当场给钱(假)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出结论并说明当时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然后给出问题:既然前面两个镜头都不可能,那么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到底如何开展?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商业的发展去寻找答案。

四、对联导入法

关于对联大家并不陌生,我国的习俗中在春节会贴春联,新人结婚会贴喜联,有人亡故会有挽联等等,可以说对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联包涵的意境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语言也是脍炙人口,通俗易懂,所以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是我国的又一大文化遗产。对联因为和律诗有很强的渊源,对联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所以对联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只有上联和下联,除语言精炼外,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这些特点充分满足了寻常百姓的需要,也为我们利用对联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历史课程导入时,如何选择对联,怎么通过对对联的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这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

案例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猜猜里面说的是哪位历史上的着名人物。“砌墓修城,残士毁文,多行暴政千夫指;并国设县,铸钱定制,一统神州万代功。”学生很自然会想到并回答是秦始皇。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是否真如对联所说,让我们走进秦朝探寻其中的究竟──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3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战国时的楚辞、两汉时的赋、两晋南北朝时的骈文、唐时的诗、两宋时的词、元时的曲、明清时的小说等流传都非常深远,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诗和宋词,中国历代着名的大诗人、大词人比比皆是。用诗词来对课文进行导入,可以钩起学生儿时的回忆,拉近中国古代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轻松的介入学习。而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要从几千首唐诗宋词中认真挑选,既能符合教学实际,又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在把握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情景去独立创作诗词,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更加意想不到,因为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关心的往往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而教师所肩负的传授知识的角色相比教师自身因素所受到的关注要小一些。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将两方面有效结合,肯定会使你在学生中间有大批的“粉丝”。

    案例一: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我们在导入时可以先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接着我们引用毛泽东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穅。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孰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在学生读完以上两首诗后,给出问题:“秦始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笔者特意自创了一首诗作为本节课的导入──

    共和国之恋

    李荣伟

    鸦片战争国祸起, 虎门硝烟抗争开。

    太平天国壮志悯,义和拳团神威显。

    戊戌百日六君子,辛亥短暂孙逸仙。

    半殖半封悲中国,牛鬼蛇神祸华夏。

    十月革命劲春风,七月建党耀神州。

    二十八年终奋斗,百十余载尽雪耻。

    终朝一日换旧颜,万民欢腾谱新篇。

    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主义万年存。

    诗词导入法相比其它导入方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在教材基础上深挖诗词本身的内涵并设置必要的问题,那么教学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

    二、歌曲、戏曲导入法

    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用歌曲、戏曲导入法的形式。古今中外历史上歌曲、戏曲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歌曲中的民歌、童谣、影视歌曲或是流行歌曲,再诸如戏曲中的京剧、晋剧、黄梅戏等,这其中不乏被人们所广泛传唱的经久不衰的经典名曲。在影视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歌曲、戏曲通过电影、电视等传媒手段迅速传播并广为流行。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知识迅速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易于受到身边诸多外在事物的影响,特别是歌曲的影响,早先广泛存在的“追星族”就最能说明问题。我们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结合教学背景并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选择的选用古今中外健康向上的经典名曲以期产生学生学习历史的共鸣,这是我们所必须要做到的。当然,歌曲、戏曲导入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单纯用歌的形式如教师清唱或是学生合唱,可以单纯用曲的形式如播放经典名曲或是现场弹奏名曲,亦可以用歌曲相结合的形式如播放经典歌曲、戏曲等等。

    案例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我们在导入时可以参用着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来进行,在播放乐曲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浪漫、真挚的爱情氛围和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悲剧情节,然后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豪华邮轮在当时为什么能够被建造出来?当时有没有办法让濒临绝境的泰坦尼克号免于撞上冰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去寻找答案。

    案例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我们可以利用《三字经》歌曲版来作为这节课的导入,《三字经》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接受,再加上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给出学生问题:“《三字经》这首歌曲非常好听,但是《三字经》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字经》的来历?”学生回答(当然答案不要求唯一)。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继续说明:《三字经》是儒家的经典着作,我国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当时除了儒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思想学说?他们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去探寻答案。

    案例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我们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引入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名曲《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歌曲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为了增加课堂的气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意在课堂上清唱了这首歌曲,然后讲述:“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多么令现代人向往的“男耕女织”的田园般的生活啊,那么在古代这样“男耕女织”的生活是怎么形成的?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其他的干扰和影响?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来探询究竟。

    总之,歌曲、戏曲导入法因其形式灵活、便于操作而被广泛应用,是故教无定法、学无常规,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能够独立构建历史学习场景、独立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我们可都不妨一试。

    三、影视导入法

    影视导入法即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众多的影视作品来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内容和手段。具体来说,可供我们选择的有:利用经典影视歌曲导入、利用影视作品经典镜头导入、通过在影视作品中寻找明显历史性错误来导入等等。利用影视歌曲导入在前述歌曲、戏曲导入法中已有叙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利用影视作品经典镜头导入,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影视作品中既能突出历史主题,又能激发学生认知和调动学生兴趣的经典片段并设置必要的问题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而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寻找明显错误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做到,这既需要平时注重对学生文史知识的灌输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对所选影视作品的细心推敲、精心设疑、小心求证。当然,影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虚构历史,所以我们集中几个有明显错误的片段引导学生发现来作为课堂的导入,只要用心是能做到的。

    案例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如下导入:给出镜头──(给出学生问题:注意观察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怎样发展)

    镜头一:电视剧《汉武大帝》──在朝堂上,皇帝与大臣议事(君臣皆坐)

    镜头二:电视剧《水浒》──在朝堂上,皇帝与大臣议事(君坐臣站)

    镜头三:电视剧《锦衣卫》──在朝堂上,皇帝与大臣议事(君坐臣跪)

    学生给出结论:君臣皆坐──君坐臣站──君坐臣跪。接下来我们可以提出: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皇帝始终保持着坐的姿态,那么为什么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呢?好,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关注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以探寻答案。

    案例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影视剧镜头并提出问题:大家来看这些片段,你认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镜头一: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郭靖请黄蓉吃饭花了19两多的银子(假)

    镜头二:电视剧《楚留香》──楚留香扮作一个大老板在济南赌钱,一次就输了三十万两银子并且当场给钱(假)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出结论并说明当时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然后给出问题:既然前面两个镜头都不可能,那么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到底如何开展?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商业的发展去寻找答案。

    四、对联导入法

    关于对联大家并不陌生,我国的习俗中在春节会贴春联,新人结婚会贴喜联,有人亡故会有挽联等等,可以说对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联包涵的意境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语言也是脍炙人口,通俗易懂,所以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是我国的又一大文化遗产。对联因为和律诗有很强的渊源,对联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所以对联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只有上联和下联,除语言精炼外,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这些特点充分满足了寻常百姓的需要,也为我们利用对联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历史课程导入时,如何选择对联,怎么通过对对联的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这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案例;历史;教学;辅助;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3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20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把案例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教学案例的设计者和激励者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应用,鼓励学生融入到历史教学情境中,积极开展思考和讨论,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存在枯燥、积极性不高的缺点,所以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因此,研究好案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对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立足教学目标,设定合理案例

中学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以历史教材内既有教学内容作为案例选定依据,而且还要立足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针对性地选择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的历史案例。中学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工作和课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和搜集资料,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历史教师可以选择案例的资料来源十分丰富,包括国内外专著、历史文献、影视资料以及互联网等。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这些质量进行编纂,在课堂上把搜集的这些资料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针对历史案例进行探讨和研究。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学案例不仅与教学内容和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导读建立一定的问题情境,根据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和探索。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好导读的时间,通常控制在四分钟内。

例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授《辛亥革命》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先创设一定的问题与矛盾,然后再通过导读引导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了解到《辛亥革命》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起因、主要人物、结果以及客观分析几个方面进行教授。进行开始教学时,教师可先简单对这段时间发生的背景进行介绍,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引入到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随后,教师可以引出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当然,学生对于空洞的历史事件,会感觉到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可以引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与事件对学生进行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求知兴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辛亥革命的始末后,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评价与思考。

二、立足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案例

中学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时,选取的教学案例,还需要立足生活实际,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学校所在的地方,会具有自身特点的乡土历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影视、历史遗迹等,学生可以进行观看与亲身感受的,而且这些乡土资源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方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自身之间的密切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记忆,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例如,中学历史教师在介绍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根据学生学校所在地的情况和历史特点,选取当地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教学与延伸。例如,在学习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飞夺泸定桥作为教学的案例,使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资料和历史遗迹照片等,让学生体会到当时革命战争的惨烈。通过这种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的案例,可以提高学生与中学历史学习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现实案例,激发学生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和事件的学习与了解,逐渐培养成科学思考事情的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念等。所以,教师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需要以这一教学目的为教学方向,不仅需要教授好学习内容,还需要立足现实生活,通过创建现实性的教学案例,以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热情,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例如,在学习中学历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对资本主义危机发生的经过、原因、教训等进行介绍,随后引出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案例,因为这是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的经济危机。在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导致股价下跌、工程停业、人们失业等负面影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解与认知。学生经过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历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次危机出现的共同特点和原因,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我国避免经济危机的思考,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总之,案例教学需要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中前进与完善。中学历史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近些年来,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案例教学作为中学历史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立足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可使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地了解与认知,有利于丰富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案例教学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进步,更加有利于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董文清.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J].文理导航(上),2010(3):80.

[2] 常建雄.浅谈新课程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与特点[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11):47-48.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5

一、“纲要”课程应用视频案例教学的优势分析

1.能直观地再现历史,使学生身临其境穿越历史空间,增强对历史认知的效果。

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明确地规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最为重要的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把握国情,塑造新时代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规律性,自觉地投身于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的伟大实践之中。在众多的教学手段当中,讲解历史占有很大的课程比重。除此之外,学生直接阅读历史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但是两者的效果受到讲授的形象性和自身阅读的趣味性的限制,无法有效实现课程设置目的。在所有课程教学手段的探索当中,视频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纲要课程的历史正向功能。通过更加直观地再现历史,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穿越历史空间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去思考历史课题,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

2.视频教学有助于改变纲要课程旧的教学方式,突破文字案例教学的局限。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改革旧的教学方式的主要手段。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在教学设计上的变革。教师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从相关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像资料中选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教育与思想道道教育相契合的视频,使之与语言、文字、图片等有机结合,集视频、音频、文字、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于一体,突破以往单纯文字案例教学的缺陷。视频案例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现场感,增强了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促进其深入思考和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视频案例形象生动、直观有趣,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将视频案例教学范式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对视频资料中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事例和事件加以描述和解析,经过加工和提炼,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辅助使用,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落实,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视频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中的应用

1.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特点收集、选择恰当的视频案例

一般地,视频案例来源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去书店购买VCD、DVD视频案例资料。这些视频案例资料有的比较粗糙,视频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内容冗长,有的与教学内容不贴切。对于这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来的视频案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特点进行剪辑,不能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学。

选择恰当的视频案例有利于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实施视频案例教学。不恰当的案例则会影响“纲要课”的教学效果,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而教学内容是视频案例收集和精选的依据。在内容上,视频案例的选择要求精益求精。

2.“纲要”课程应用视频案例教学要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思维空间性

在教学中,选择的视频案例应紧扣中国近现代时代的主题,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活动、重要人物等,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选择教学视频案例时,还必须针对课堂教学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问题。一个视频案例解释说明一个重点、难点教学问题或知识点。此外,选择的视频案例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留给大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刻的理解。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诚实地对待本国的历史是正确反思历史的前提。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发展历史相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在科技进步和思想启蒙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统治阶级对西方文明发展一无所知。这与20世纪中国开启的改革开放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历史认知方面的比较评价,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性,正确评价中国社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三、在“纲要”课程应用视频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视频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故事和内容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反思历史的一面镜子,视频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为了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所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征,明确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以增强教学效果:一是要熟练的制作视频案例,并将其在课堂上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制作的视频案例要与使用的课件及使用教学内容要协调,相互联系紧密。

二是视频案例时间时间不能太长,一般要求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太长的视频案例既会影响授课内容和教学进度,又会影响学生上课注意力,把握不住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微观案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选用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辽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微观案例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JGZXS13011)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K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在高校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课。该门课程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吸引力及可接受性不高成为了教学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尝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引入一种可以称之为微观案例教学的新策略。微观案例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真实的、具体而微的材料作为教学载体,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标。微观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强调采用细微的、多元化的、大众日常化的,而非宏观结构的、精英式的、长篇大论式的案例,在案例的加工及运用上更侧重于“厚描”式的手法以及体验性的理解。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微观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微观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新模式能否发挥其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键在于微观案例的精选与合理运用。恰当、精彩案例的选择是提高课堂实效性,达到教育目标的前提保证。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所选择的微观案例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微观案例的选择必须能够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及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并具有说明或辅证某一理论问题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高校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宗旨在于以中国近现代这段历史为依据及载体,说明“三个选择”及 “两个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及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进行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历史教学应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因此教学中所使用的微观案例首先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以某一理论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选择案例。这也符合历史研究的特点,法国学者安托万・普罗斯特在《历史学十二讲》中提到:“历史学家不可能先去搜集资料,然后再进行解释。只有当他心中已经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才能着手去搜寻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选择微观案例时更应该反复推敲,谨防其中存在消极负面的信息以及容易误导学生的内容。

第二,微观案例的选择应侧重大众日常生活视角的呈现。

微观案例教学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面临的困境并借鉴微观史学研究的合理之处而提出的全新教学策略。微观案例教学从微观史学中汲取到的最重要的养分就是从“眼光向上”的研究转为“眼光向下”的解读,这种解读方式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普通人群,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长久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被学生质疑其历史讲授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历史仅仅是为胜利者谱写的赞歌。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宏观历史叙事里,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细节被淹没在了宏大叙事里面,只见战争不见士兵,只见国家不见人民。如何让真实的历史细节打动学生的心灵?认知心理学认为,离自己近的行为更能影响自己,在面对近现代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时,学生往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置身事外,无动于衷,原因在于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都与今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自己毫无关系。必须寻找让学生产生“共情”的案例引发学生共鸣,而这样的案例往往不一定是宏观的民族国家,更不一定是时时处处高亢的口号。现代历史研究提出了“泛史料意识”,几乎一切事物都具有史料价值,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来解读和使用。著名学者顾颉刚认为,谚语的价值胜过圣贤经训,民间歌谣比名家诗词更重要,野史笔记的意义不低于正史官书。 这些更贴近普通人的史料对于学生往往更有说服力也更能使其产生“共情”。

第三,微观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必须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及理解来实现,学习的虽然是过往的历史,但却是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历史是载体,现实和未来才是本质和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用的微观案例时也并不局限于近代史,可以通过现实与历史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生动的阐释历史问题。比如讲授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就可以用今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可口可乐等标志性商品以及好莱坞大片逐渐对华进行文化渗透的政治野心作为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激起学生共鸣,也对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对华的阴谋野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历史可以察古知今,述往思来。反过来,今日的案例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过往的历史,并真正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好的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第四,微观案例的选择既要细致新颖又要紧扣主题。

微观案例教学模式中的“微观”既体现在案例选择的“眼光向下”,其对于大众日常生活视角的偏重,同时也体现在案例的短小精干和形式多样上。在实际教学中,长篇大论的文字资料往往难以吸引学生注意,也很少有学生能完整的阅读并分析材料。要想提高纲要课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案例的选择就必须别出心裁、细致新颖,其形式并不拘泥于文字资料,图片、视频、歌曲、诗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加以运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味的追求新颖,就难免陷入发思古之幽情或寻奇猎艳的误区。历史是纷繁复杂、无所不包的,可以选择的资料浩如烟海,这就容易导致主题被纷繁而琐碎的历史所淹没。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宏观把控,注意抓住问题的关键。课堂的“灵魂”在于传递给学生的最核心的意义。选择的微观案例也是必须要为既定的问题和教学目标服务,既要保持案例材料的趣味性,又要兼顾其使用的效果,否则即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饱满,最终未能达到解决既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目标,不仅学生最终没有太多收获,而且耗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第五,微观案例的选择应兼顾启发性与成就感。

微观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参与性。微观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进而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例证展示说明。重视学生从接触案例到思考并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微观案例选择就必须给学生留有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空间,且应难易适中,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既不能过于直白一目了然,也不可晦涩难懂,兼顾启发性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才能提高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二、 微观案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

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微^案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运用的可操作性更强。由于微观案例教学不追求从课前准备、到课上讨论再到课后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完整过程,案例本身是具体而微的,因而学生对微观案例从感知到思考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会过长,可当堂展示微观案例进行分析并解决既定教学问题。这样的微观案例教学可以被贯穿于每次教学活动。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更好的加以整合,从而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运用微观案例进行教学时,应注意通过 “厚描”手法创设情境,注重学生体验式理解。微观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细致新颖又贴近学生的案例带给学生情感上的冲击,产生“共情”,从而吸引学生。然而短暂的冲击过后,要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除了对案例的精选和编辑,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实际操作与运用。陈寅恪先生认为:“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人”才是纲要课教学的核心,案例必须走入学生的内心,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从观念上触动学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 Geertz)提出的“厚描”(thick discription)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关于“厚描”,格尔兹解释道:“不应该将理论构筑和整理抽象规律作为任务,而是使厚描成为可能;不是通过个案进行概括,而是在个案中实施概括。” 格尔兹的这一理论与微观史学“眼光向下“不谋而合。也就是说,教学所使用的微观案例可以是形式多样的,但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短小精干的案例中必然蕴含着大量可以加工处理的细节和线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代替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但却必须注意观察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反映,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取隐含的细节和线索,通过语言及情感态度等对案例进行“厚描”式的处理,以此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产生“共情”,并最终分析得出结论。

结语

微观案例教学是在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策略,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案例选择上的形式多样、细致新颖、“眼光向下”的大众生活视角呈现以及运用过程中“厚描”方式的运用带给学生的体验性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微观案例教学确实起到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该门课程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更好的发挥纲要课思政教育功用的作用。但微观案例教学并非解决纲要课所面临困境的万能钥匙。正因为微观案例教学的特点,其所涵盖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涉及跨度较大、宏观性较强、内容相对复杂的重大理论问题时就必须将问题加以分割,选择多个微观案例综合运用或微观与宏观案例结合使用的教学策略。更有必要将微观案例教学与学界方兴未艾的渗透式教学、参与-体验式教学、专题教学及问题教学进行更为合理的综合运用。如何不断丰富完善微观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策略还有待与更多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同仁共同探究。

参考文献:

1、 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M]. New York:Basic Books,2000.

2、 [法] 安托万・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 [M].王春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李剑鸣.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李璧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4、 杨惠民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炳林主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7

杨冬晴

近日,有幸得到赵俊特级工作室赵老师的推荐,阅读了一本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之——《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全书以不一样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与国内历史课堂教学有着很大差异的国外历史教学案例。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历史课堂教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独特的教学方式、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一样的师生互动、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等。现跟大家简单分享如下:

一、宽领域的教学内容

国内历史教学的内容基本以政治、经济为主,其他领域则很少涉及。而国外历史教学的内容则宽泛得多。比如,涉及科学领域的《疾病是怎么传播的》《原子分裂是好还是坏》;专门研究妇女地位的《1900年以来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涉及体育方面的《这是友好的运动会吗》,等等。学生历史学习的眼界十分开阔。

二、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1、国外历史教学目标中,"分析""评价"之类的要求居多,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达到的能力层次高了许多。一旦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要求,将对其学习任何学科都有益处。比如,在案例4《历史解释可以改写吗》中,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学生通过审查和分析与具体事件相关的原始材料,判断与该事件相关的解释是否能得到原始材料的证实".再如,案例26《歌曲中的美国大萧条》中规定:"提出关于他们正在学习的历史事件的问题和假设".这样的教学目标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史证意识与质疑能力方面的发展。

反观国内历史教学目标,大多是"了解""知道""复述"等识记层次的要求,对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较少,因此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然有所欠缺。

2、目标中还涉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案例26中提到的"描述历史题材与其他科目、当前事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3、涉及其他领域的培养目标。比如,渗透公民理念的教育,案例29《为什么学习历史》。

三、丰富的教学资源

1、丰富多彩的文字材料。国外历史教学案例中文字材料的选择相当具有代表性,可读性强,且角度更全面。比如,案例14《澳大利亚是阳光的吗(上)》中选用了一个故事性材料《安妮·奥基夫的故事》,可读性很强,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这样的故事入手设计相关问题,不正是非常有效的情境教学吗?再如,案例12《1900年以来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上)》中,教师提供了妇女运动、阻力、妇女参政权——漫画家的观点、"调解"议案、支持妇女选举权的论据、反对妇女选举权的论据等等,许多角度的材料。众多不同角度材料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

2、别具一格的歌曲、影视材料。比如,在案例26《歌曲中的美国大萧条》中,教师为学生选择了多首歌曲,并从歌词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完成了历史学习的任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案例27《电影中的美国大萧条》中,教师通过播放电影以及《纽约时报》的相关文章,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在这之后还设计了相关的角色跟踪。这一教学案例使学生能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观看电影,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虚构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别。国内历史课堂也会使用影视资料来教学,但是却用得远远不够深入,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增强视觉体验而已。

四、教学方式的差异

国内历史课堂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有时也会有师生互动,但多数是一些书本上有答案的问题。即使有点思维难度的问题,多数也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有些地方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小组活动似的历史课堂出现了。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小组活动多停留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而国外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们的学生活动非常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多数时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活动的思维难度也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逐渐形成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而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在案例32《为什么20世纪的冲突影响了如此多的人(下)》中,安排了一个学生活动:

(1)阅读两种相反的陈述——"美国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做一张如下表格,将上面的陈述填在空格内。(2)两人一组进行练习。其中一人是"共产主义者",另一人是"资本主义者".尝试说服你的搭档,你喜欢的这个体制更好。

我们或许会觉得学生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吧。可实际上,只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定会达到这样的层次。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五、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 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国法制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法学专业的五门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中国法制史是现代中国法律制度寻根溯源之学科,是事关传统法律文化继承或弘扬之关键学科,是反省传统文化弊端并领悟现代法治要义之关键学科。学好中国法制史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今日法律制度体系和精神的关键,因而在高校法学教育内容体系中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法律文明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是在与近现代西方法制对比的基础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识别现实法制中的传统的封建主义的糟粕,理解和把握中国今日法律制度体系和精神,提升法律理论素养,增强以法治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认识论,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引导、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中国法制史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法制史是历史学与法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法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家教育部早在1997年就将该门课程确定为全国法学学科本科教学14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2003年,司法部又将其增列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应试科目,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对于这门纯理论性的法学学科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目前中国法制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国内法学教育中日益凸显的功利化、职业化特征给中国法制史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再加上中国法制史时间跨度广,上下几千年,内容庞杂,背景知识要求多,以及学科具有双重性,致使教与学的难度相对较大。

(一)对中国法制史课程重视程度还不够

中国法制史课程在实际中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部级的资格考试和入学考试中,中国法制史或是没有列入考试范围,或是分值明显偏低,这种状况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中国法制史不重要或不甚重要的误导;二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同时,忽视了中国法制史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片面地认为能力的培养不是基础理论学科的任务,而是由解决实际案件和纠纷的部门法学来完成。学生更多地专注于民法、刑法、商法等这些与实际生话和社会实践更多联系的学科,认为中国法制史“没什么用”,甚至在个别学生中存在着中国传统法律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

(二)教材体例存在问题

自1982年我国第一部《中国法制史》统编教材问世以来,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所出版的一、二百部同类教材的编撰体例一般都采用了“断代式”体例,就是以朝代或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作为基本线索,从夏朝开始,依次更迭,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时期。在每一朝代或历史时期的法律当中,分别拟设法律思想与立法概况、民、刑、经济、行政、司法诉讼等部门法制方面的内容。在晚清变法修律之后的近代法制各章中则增加“宪法”一节。以这种“条”(以历史朝代为章)、“块”(以各部门法制为节)结合的方式来编撰中国法制史教材,其优点在于体例结构相对简单,能够较为完整的描述各个朝代或历史时期的法制内容,使人能在较短时间内对传统法制的整体特征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纵向发展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但这种编排方式在教学中其缺陷是很明显,并不能完全适应法学教学的需要。这种体例安排使教学显得非常琐碎、重复,加剧了中国法制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法学学科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使包括中国法制史在内的纯理论性课程不可能占有太多的学时,这也决定了中国法制史教学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发展线索阐释清楚。在这一“断代式”体例下,有多达二十余个朝代或历史时期的法制内容需要加以讲解、介绍,进一步增加了授课教师对于讲授内容的取舍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难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由于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内容起自夏朝,终于现代,上下纵横几千年,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专有名词多,所涉及历史典籍资料浩繁久远,对学生来说,字难认,书难读,重点问题抓不住。一直以来,中国法制史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写口说,这种“粉笔+嘴巴+黑板”的教学模式,不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限制了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扩大。

二、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

在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完成中国法制史课程所确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对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一)传统讲授方法的推陈出新

基于中国法制史学科的背景重现难度大,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分散,古文资料多,讲授方法在培养学生体系性认识方面的功能尚无法被其他教学方法取代,讲授方法的推陈出新是传统教学方法生命更新的关键。

首先,是更新讲授的内容体系。中国法制史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时间序列为线索向学生讲述法制历史的源流,法制的时代特性较为显著,但与部门法教学不能相对应,致使教学内容的体系性方面常有缺憾。如果能以部门法史对之作补充,则有利于通过纵横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定位更加准确,加强和深化与现代部门法之间对比了解。

其次,是更新讲授的方式。法制史学科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方法。例如法制源流可以用图表方法直观展示,利用社会学中的统计方法对法制的背景做探讨,利用人类学方法对传统社会的共通性特点作概括。讲授中国法制史,应当坚持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结合起来,给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能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再现中国法制史的有关内容。这样就能从平面到立体、从一元到多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网络课程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枯燥的中国法制史课程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古老科学和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必将引起一场教学方法的革命,这样能适合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在法制史的厚重中添上一份青春与活跃的元素,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仍然要利用好手中的粉笔,把传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妥善处理好中国法制史教材体例中的“条”、“块”分割问题,围绕中国法制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近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科无论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学术观点、资料文献等都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探寻和总结其规律,认识其价值,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合理构建课程内容和学科体系,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形成内容丰富、材料全面、体系合理、理念科学,适合教与学的精品教材。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出现,国家开始将大学生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招生指标结合起来,都使高等法学院校不得不直面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为此,中国法制史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也应当结合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应试要求,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适当参考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科目的考试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三)中国法制史课程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

中国法制史课程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即是指借鉴其他法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在整个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运用调查法搜集来的系统的典型历史案例(整理的或历史判例)进行分析教学,通过“案例简介”、“提示思考方向”、“列举当时的法律规定”、“问题解答与学理分析”等步骤,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历史案例现象进行思考、判断,认识事例的本质,帮助无实践经验的学生从这些历史案例分析中,由法理与法制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完整的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中国法制史课程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全程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中国法制史上历朝各代法律制度变化纷繁复杂,与现实的距离遥远,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有了较大的难度,这种情况客观上造成了教师难以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每每落入“满堂灌”的“窠臼”。由于教师讲课过于追求“系统”,追求“完整”,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余地,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学生听讲的被动状态,很难引起学生求知和思考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

改变教学方法,全程引进案例分析教学法就能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它能使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不陷于枯燥又不流于肤浅,能较全面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的全程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在任何一门法学教育课程中,也包括其他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得十分强调该门课程的讲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法制史也不例外,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情况怎样?历史上的案例即能反映一二。教师通过对历史上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与“历史上的法制”这个 “实际”、“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明了历史上办案的方式、分析案件的思路与方法、适用法律的过程、支持判决的理由,以及案例的意义,等等,养成学生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善于、勇于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想。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首要的工作是选择案例。作为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使用的案例,必须根据相关理论和教学目的的需要进行选择与整理。中国法制史课程案例分析教学中选择与整理案例必须要突出“三性”:一是典型性。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所选案例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案例选择中,必须选择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案例,所谓“最具典型意义”,即选择最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最具集中性又带有普遍性、最具丰富的社会意义、最能起到深刻的社会认识作用和思想教育意义的历史案例。二是系统性。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历史案例必须是按照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形成的相对完整的体系性教学案例。三是启示性。即选择的历史案例对学生来说,必须“开其意”、“达其辞”,也就是说,能指点学生,使其能有所“悟”。只有这样,所选择的案例才能够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才能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芳.反思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