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8篇

时间:2023-02-28 15:36:45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篇1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篇2

***,男,出生于1979年7月,**省人,1998年7月毕业于**师范学校,被分配到宜城市九城关小学任教,并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其间担任教导主任、工会副主席等职;2003年9月调入**双语学校。在此期间,于1999年12月**大学英语(专科)自考毕业,2003年12月**师范大学英语(本科)自考毕业。2001年10月被**市职改办评为小学一级教师,现有教龄9年,任现职已满5年.

自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一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思想道德品质好,师德优秀,治学严谨。既教书又育人,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任劳任怨。2002年6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自任小学一级教师以来,职称年度考核中,2003年、2004年、2006年为优秀,其余全为称职。

五年来的教学业绩:2001—2004年名列本校第一(当时没有组织统考),2004—2005年度年级学科(小学五年级语文)名列全市第一,个人名列本校第二;2005年秋年级学科(小学五年级语文)名列全市第一,个人名列本校第三,2006年春名列本校第三(小学六年级未参加统考),全面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

任现职以来的教育教学教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1、**年春教研论文《切实“三放”,胸怀“四心”》发表于《剑南文学.教研专号》

2、**年春**市创“绿色学校”先进个人

3、**年春**市青莲片区中层干部赛课一等奖

4、**年秋教研论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模式研究》获**市基础教育教研成果比赛一等奖,省级优秀奖

5、**年春**市小学语文教学方案设计二等奖

6、**春教研论文《也谈感恩教育》获省级论文比赛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吕重九主编)**年第2期及《**日报》

7、**年春教研论文《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机制》获市级论文比赛三等奖

8、**年12月荣获**市“创新杯”中小学普通话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9、**年3月**市小学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微格课展示)一等奖

10、**年4月**市小学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课堂教学展示)一等奖

另有校级获奖若干。辅导学生获奖和发表文章30余人次。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 权势因素 同等关系 社会语言学视角 中美师生称呼语

一、引言

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呼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是否称呼对方及如何称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并直接映射出双方之间的权势和同等关系,而具体的称呼方式又取决于双方社会、文化、教育、年龄和性别等诸多因素,即称呼语是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言语行为上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

二、与权势因素、同等关系和称呼语有关的研究

布朗和吉尔曼(Brown,Roger & Gilman,Albert,1960)在有关第二人称代词T(单数)和V(复数)用于单数的研究中提出了“权势”(Power)和“同等”(Solidarity)理论。所谓“权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她对后者就具有权势,这是一种非相互的关系。“同等”指的是双方有共同点,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拉丁文中有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分别是单数“tu”(T)和复数“vos”(V),复数V表示敬称。权势高者对权势低者使用T,反之称V;而当同等因素被强调时,无论权势强弱,有共同点就称T,无共同点则称V。布朗和吉尔曼在对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研究中发现,到20世纪中叶“同等”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人们倾向于用T相互称呼,而权势高的人是促进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

根据布朗和吉尔曼的研究成果即“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的模式,社会语言学家把称呼语分为两种范畴:对等式称呼(reciprocal)和非对等式称呼(nonreciprocal)。前者指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的称呼语,例如双方用相互直呼其名的方法称呼对方,目的是要建立“同等性”关系;非对等式称呼则指交际双方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例如交际双方的一方直呼对方的名字,而另一方则用头衔加姓氏的呼语。这种差异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即一定的权势关系。从呼语策略中可以看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平等、熟悉程度及职业甚至性别等。布朗和福特的研究发现,美国英语是以姓名称呼选择为主,包括直呼其名(FN:First Name)和以“头衔+姓”(TLN:Title+Last Name)称呼(Fasold,2000)前者的使用意义类似于代词T,代表同等;后者则与V相似,传达权势与差别。

三、中美师生称呼语对比分析

称呼对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及亲疏程度起到标示作用,是言语层面最先也是最明确体现人际距离的方式。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称谓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汉语称谓的不对等性和美国英语称谓的对等性。在中国文化中,等级因素仍然发挥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姓名称谓与称呼代词使用上的不对称性:拥有相对权势者更倾向于接受彰显自己地位、等级、尊严的姓名称谓和称呼代词的尊称形式“您”,相对权势低者倾向于使用尊称形式“您”和接受非尊称形式“你”的称呼。美国人在交往过程中选择称呼时不看重双方的地位、等级、阶层差别,而主要是看双方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代词称呼和姓名称谓两类称呼方式在中美师生言语交际中都被广泛应用,下文将从师生关系的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代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在指代第二人称方面,汉语里有“你”(平称)和“您”(敬称)的区分,这与欧洲语言中T/V的区分相似,其使用方式基本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中国教师被“尊敬师长”的传统赋予的优势社会地位和师生之间教育层次差别构成了老师对学生拥有的权势。“你”和“你们”是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美国英语中没有平称和敬称之分。“you”既可以表示“你”,也可以表示“你们”,常被教师用来称呼学生,显示了双方之间关系的同等。

2.学生称呼老师

在使用代词称呼老师方面,中国学生往往会采用“您”这一尊称来表现对教师的尊敬,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对那些不太熟识、年事较高且学术声望较高的老师更倾向于用此称呼。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年龄和学术地位是两个很重要的“权势”因素。但有时也会出现中国学生对那些年龄相仿的教师使用“你”称呼,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感觉与年轻教师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较小的缘故。

(二)姓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①姓+名VS First Name+Last Name

“姓+名”是中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如“张鹏”、“李晓”等。即使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年龄甚至比教师都大,教师也可以连名带姓直称学生。作为最普遍的称呼方式,“姓+名”称呼肯定了教师的权势地位,同时也弱化了师生间的同等关系。而“First Name+Last Name”的称呼形式由于过于正式在美国课堂上很少被采用。

②直呼其名

在美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就是直呼其名,如“Mary”、“John”等。之所以如此,是教师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这也是对学生坦诚友好的体现。而中国教师很少对学生直呼其名,不带其姓。主要原因是中国老师觉得直呼其名显得较为随意,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正式语境显得格格不入。不过也有老师为了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直呼其名,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但这种称呼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身份意识。

③姓名+同学VS头衔+姓

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表示特殊的意义,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会分别用姓名加身份词和“头衔+姓”的方式称呼学生,如称学生为“李小鹏同学”、“王萍同学”和“Mr. White”、“Miss Smith”等。这些特定情况多是教师表扬或责备某个学生时,并伴随着一定的语调。

2.学生称呼老师

①姓+老师VS Title+Last Name

“对人的尊敬只有通过采用以示尊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Levinson,1983)。“姓+老师”是中国学生对老师最常用的称呼形式,如“张老师”、“李老师”等。呼出教师的“姓”是为了区分,而“老师”作为一种头衔和职业身份标识在称呼语中的出现恰当地传递了学生对教师及其职业的尊敬。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学生相对老师的晚辈身份和师生之间的社会距离,但师生之间的同等关系却没有显示。

美国学生通常以TLN的形式来称呼教师,即Mr./Mrs./Miss/Ms.+Last Name。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师生之间相互不熟悉或老师学术地位较高且备受尊重时。TLN形式的称呼代表的不是师生之间的等级和权势关系,而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意、庄重感和距离感。

③姓+学术头衔/职衔VS学术头衔/职衔+Last Name

中美学生都会根据老师的学术头衔选择对其的称呼。如:“王教授”、“顾博士”、“Professor Smith”和“Dr. Brown”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称谓方式通常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如Professor(教授)和Doctor(博士)等用作称呼语来表达对被称呼者的敬重。而相对较低的职称如讲师、助教或较低学位如硕士、学士等都没有被两国学生用作称呼语。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如果一位老师既有博士头衔又有行政职务,他会向学生强调他的学位而非行政职务。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根据老师的行政职务来称呼,这足以说明学术地位在英语文化中备受重视,而行政权力在中国文化中更为人所强调。

⑤老师VS Sir/Madam

交际中常把那些处于职业系统较高层级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刘楚群,2003)。在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老师”作为“读书人”从事的职业往往受人尊重,所以在师生交际中“老师”常被学生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直呼“老师”这一职业头衔而省略其姓,在表示对教师亲近感的同时也暗含了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在美语中却没有直呼老师“teacher”的现象,这是因为teacher只是一个称谓名词,表示的仅仅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作称呼语,也不是尊称”(胡文仲,1982)。在美国南部一些地方,sir和madam常被学生作为敬称用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和与老师保持的距离。

四、讨论

通过上文对中美师生之间的称呼语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一)和美国师生之间较为随意的称呼相比,中国师生称呼语显得严格而正式,且中国学生有多种称呼老师的方式。

(二)在代词称呼方面,中国师生之间是非对等式称呼语。学生一般采用尊称“您”来表示对教师的敬意,类似于欧洲语言中的V称呼。而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你”称呼,与T称呼相近。美国师生之间是对等式称呼语,双方均采用T称呼。

(三)在姓名称呼方面,中国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姓+名”结构的称呼方式。学生在称呼老师时通常带上“老师”这一标明教师职业身份和头衔的标识词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同时,对老师绝不能用姓名称呼(英语课堂例外)。这一非对等的称呼形式表明了中国师生之间礼仪化的权势关系:教师处于明显的权势优势地位,而学生处于相对应的弱势地位。彼此间的称呼体现不出师生的同等关系。美国师生均可接受FN模式的称呼,老师对学生是舍其姓而直呼名,学生通常也可以较为随意地直呼教师名字,从他们的称呼语中可以看到较多的师生同等。

五、结语

本文结合布朗和吉尔曼提出的“权势”和“同等”理论探讨了中美师生之间称呼语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师生之间的称呼语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而美国师生称呼语体现的更多是师生同等。这两类称呼语的不同显示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是一个高权势距离的国家,“权势”比“同等”更有优先权。由于受差序格局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师生之间更是如此。美国文化相对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独立和相互平等,是低权势的,“同等”理念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价值导向,因此T称呼,主要为不带姓的名的运用有着日渐上升的趋势,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理论上的V称呼。美国师生称呼语的运用反映的就是这一种同等关系。

参考文献:

[1]Brown,Roger and Gilman,Albert.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A].InT.A.Sebeok.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I.T.Press,1960.

[2]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Levinson,Stephen.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6]高慧芬.称呼形式与社交距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2).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名称;概念;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孟景舟(1965-),男,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04-04

“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或者说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对这种复杂性的尊重,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立场,将“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职业教育概念在我国也素存争议。在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创立以来近百年的时间里,曾经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名称之争,即20世纪初的“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20世纪中叶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20世纪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可以说,一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职业教育名称之争的历史。每一次争论都是以一个术语取代了另一个术语,同时也就意味着在强化了一种内涵的同时,弱化了另一种内涵。然而,每一次用行政或法律方式从表面中止的名称之争,并不意味着这一争论的真正结束。例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虽然重新确立了“职业教育”术语的官方地位,但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学界,“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仍是两个常见的基本用语。也许结束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即用一种名称去代替另一个名称,并为此长期争论不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教育术语的处理办法,从行政上看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即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它并没有消减原来各术语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因此,从学术意义上讲,未必是科学的。尽管如此,它为我们处理此类问题带来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即:职业教育的各种名称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基于此,本文对职业教育各种名称的使用进行了思考。

一、关于职业教育各种名称的使用

(一)关于“职业教育”一词的使用

就像素质教育一样,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的思想或观念,而不指任何一种具体类型的学校或教育,类似于美国的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作为思想或观念的职业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要为职业做准备”,和普通教育思想相对,在一定程度上和专业教育、专门化教育同义。我们可以说职业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也可以说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还可以指和职业有关的课程,如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等,使职业教育从等同于“职业学校”或西方的“vocational education”的狭义化中解放出来,还其汉语的本来意义。

(二)关于“技术教育”一词的使用

技术教育一词,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在学科意义上,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使之成为该学科的名称和基本概念。二是在制度意义上,用“技术教育”涵盖原来的“职业教育”,其含义是指正规学制系统的、所有以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学校教育,包括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性的专门院校或者普通教育中的技术性科目等。

(三)关于“职业培训”一词的使用

“职业培训”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术语使用,和技术教育不同,它是指各种非学历的岗位培训,包括企业培训、社会培训和学校培训等。也可以和“技术教育”一起并列使用,指所有的以培养各种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政府文件或会议中,用“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代替“职业教育”,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实践用语。

二、关于职业教育各种名称使用的理由

(一)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使用,分别指“作为思想或观念的职业教育”和“作为制度或实体的职业教育”,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正确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遗产,符合它自身的发展逻辑

我国职业教育在初创时期,主要受到两种模式的影响,一种是所谓的美国模式,一种是所谓的德国模式。美国模式的职业教育其实主要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明确说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而德国模式,则是具体的职业学校。因此,两种模式实际上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范畴。按照德国模式,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内涵,而按照美国模式,则会使职业教育的内涵无限扩大,从而也就使它特定内涵淡化。在当时,许多争论都是由于我们无法用语言将两种不同范畴的东西表达清楚。这种语言上的混淆带来的争议,如关于高等教育是不是职业教育等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使用,就可以结束这种无谓的争议。同时,也使“技术”和“职业”都成为一个连续体,消除西方阶级社会的残余影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专门化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整个教育也都具有了职业的性质。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如果说“职业教育”曾经作为一种具体的学校或教育类型的话,在今天,它越来越成为一种观念、成为一种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本文对“职业教育”一词使用的建议,符合它自身发展的逻辑。

(二)在学科上采用“技术教育”一词,是因为与现在的学科名称“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相比,它最能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语言上最简洁、最少歧义

“职业教育”一词的歧义性已经反复阐述,在这里无需赘言了。“职业技术教育”一词,最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外来的翻译词汇:职业和技术教育;一种按我们汉语理解为:职业的技术教育;一种是按照德国文化理解为:职业性技术教育。且不用说这三种理解方法的涵义差距如何,单就一个词充满着如此不同理解方法本身讲,其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或基本术语或基本概念,都不是非常合适的。因此,“技术教育”一词是最佳的选择。

(三)在制度上采用“技术教育”一词,能更准确反映国家的战略意图,更好地平衡技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两个体系问题的争论,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

1.能更准确反映国家的战略意图。对事物进行分类,一个是为了研究需要,一个是为了现实需要。也就是说不存在为分类而分类。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先生就主张“应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管理上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这种类型的人才为目标,来明确职业教育的内涵”。[1]我国当前之所以在教育中突出一种称之为“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别,是因为它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政府对这种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在文字表述上虽先后有不同,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包括应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2002年、2005年两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等,但这些人才实质上都是技术人才中的一类。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2]因此,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图,实际上就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而“技术教育”一词,最能恰当地反映国家的这一意图。而许多围绕着职业教育概念和名称的争论,不问国家的用意何在,只借口历史或只借口词典或只借口外国,为分类而分类,为概念而概念,结果使“职业教育”一词走入虚幻,反过来又会误导实践。

2.避免两个体系问题的争论。将教育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即一个普通教育体系,一个职业教育体系,不符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演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观念的变化,现代教育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迹象,进一步发展的趋向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3]原来的片面的教育将变成“多种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4]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无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个同质的连续体。因此,所谓的“两个体系构建”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要完全变成现实,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格局还未打破的我国,在一定时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立的状况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强调“普教教育职业化”,而且要强调“职业教育普通化”,以便使这两种教育朝着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5]如果认同了这一点,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如何就不应该与此相反。

3.能更好地平衡技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关系。如果认真检讨一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它丧失了原来技术教育的精英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不管职业教育的称谓如何,我们还是保持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精英性技术教育体系。在中等教育阶段,有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技工学校,有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的中等专业学校,也有为就业作一般准备的各种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有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性大学。在当时,由于整个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而事实上中等专业学校是被纳入统一高招或者在中学阶段是经过专门选拔的,非但如此,就是技工学校在最初也带有选拔性),确保了整个技术教育的精英性。而到上个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技术教育的精英性被瓦解了。在中等教育领域,首先中等专业学校被归入到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实际上和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没有任何差别了;技工学校由于广招应届初中毕业生,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事实上,这两种学校都只起到了分流的作用,而不再有任何选拔的意义。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入学人数的急剧膨胀,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地位迅速下降,被与新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归入一类。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中等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技术教育)都成了最末流的教育,都是那些学业最差的人在读这类教育。显然,技术教育不应该是学业最差者的代名词,而应该是对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集合体。学习西方的职业教育,我们往往只重视德国,而认为英国的职业教育落后。其实,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首先在它有成熟而完备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而英、法等传统的欧洲国家,在确保技术教育的精英性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英国的技术中学以及重视高等技术教育的传统、法国精英性的高等专科学校。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有利于我们在技术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4.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从政治意义上看,职业教育是等级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它成了一个逐渐被淘汰的东西。如美国政府就采取“易名”的作法,来提高职教的地位和声望。1988年,美国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处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处。该处处长W.沃特认为:“不改名就不能克服(公众对职业教育反应消极的)这种现象。”1990年《卡尔·珀金斯法案》要求实现实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衔接,进一步助长了易名的趋势。至1992年,全美国至少有15个州(部分易名的州不计算在内)的职教机构(随后研究机构及学术团体)更改了名称,以“专业”或“技术”取代了“职业”二字。[6]发展技术教育是近十多年来世界教育出现的一个强劲动向。[7]从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的性质来看,目前两类学校在功能、目标趋于相同。[8]因此,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是一种符合潮流的选择。

(四)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视为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包涵关系,首先反映了在实践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发展成了两个相对独立体系的事实。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学校、社会和企业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不同职责

这一点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我国是典型的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我们常常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看作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有三方面的功能:就业准备、升学和公民教育。就业准备虽然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但不是惟一的功能。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普通教育筛选机器下的“收容站”。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教育救国的迷梦中诞生的,曾经在解决民生方面,对它寄予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今天我们对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仍然存在着过分夸大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现象。例如,媒体在报道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时,常常习惯从学校找原因。技能型人才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在这里不好说清的问题,但技能型人才单靠学校是无法培养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9]因此,把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归咎于学校,不但有失公允,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事实上,正是由于我们把焦点集中在学校职业教育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和企业在培养技能性人才方面应该尽到的职责和义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和工业化水平,都到了要纠正片面重视学校职业教育,突出以企业和社会为主的职业培训的时候了。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列使用,也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需求。同时,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术语使用,可以使长期困扰我国职教界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变得容易,如:是采用大职教观还是采用小职教观?是以需求为动力还是以供应为目标?是“就业需求”第一还是“技术目标”第一?等等。首先,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列使用,就使“小职教观”的问题不攻自破。其次,职业学校或者技术学校无论怎样改革,都无法对生活作出即时的反映,而只能为就业做基础性的准备,具有“人才储备”的特性,因此,它应该是‘以供应为目标”,“技术目标”第一;而职业培训是直接面向岗位,它应该受制于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第一。

(五)本文对职业教育术语使用的建议,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和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大众传播和交流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狭隘化的过程。vocational education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的贴切的名称应该是“技工教育”。[10]直到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然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理解为旨在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手工业者”的教育。[11]显然,如果我们把vocational education直译成“职业教育”,是在重复一个错误,也同时为“职业教育”歧义化并为此争论不休埋下了祸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概念问题,首先是一个语言逻辑问题,是一个如何将vocational education本土化或者中国化的问题。说得明确点,也就是如何按照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使“职业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它的语词意义相和谐、相统一。

关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

概念与语词是密切联系的......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概念与语词虽然是有密切联系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区别。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是人们认识的结果;而语词却是一些表示事物或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笔画,是民族习惯的产物,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但是不同民族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语词却可以是不同的。

由于语词与概念有密切的联系,许多语词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就是概念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词应用的混乱,就同时也是概念的混乱;定义一个语词,同时也是定义一个概念。因此,形式逻辑要求概念的明确与准确,同时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地与准确地应用词语。

概念通过语词来表达......就语言方面来说,同一律要求:如果一个语词(语句或一组语句)表达概念,它就必须表达这个概念。同一律要求语言(语词,语句或一组语句)有确定的意义。

利用语词歧义的诡辩、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等,都属于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错误。

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如果一个语词同时表达了几个不同的意义,这就犯了语词歧义的错误。[12]

根据形式逻辑的以上要求,首先,“职业教育”一词的概念意义(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与它的词语意义(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发生了冲突。其次,也正因为如此,它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本文对职业教育术语使用的建议,避免了这种逻辑错误,使各种术语的词语意义与概念意义相和谐,从而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语词歧义问题。

三、结语

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争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它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认识,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对于职业教育名称争论的思考,即便在现实行政上起不到任何影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毫无意义。至少有一点价值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这就是促进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无论如何,职业教育毕竟已经成为在大学传授的一门学问,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贫瘠。正如K.鲁宾松对成人教育学科所作的评价那样,[13]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研究生专业,同样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受到威胁。这样一个状况,最终势必要影响到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概念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对概念的争议,是所有理论生长的起点。任何问题的争论最初基本上都是概念之争,最终也还是概念之争。[14]正是围绕着概念方面的争论,构成了作为学科本身的知识。因此,对职业名称争论所作的思考,是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提高其学术品质和文化含量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访谈录(I)职业教育是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8.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72340168526266368/20051113/1410685.shtml.

[3]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世界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7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7.

[5]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5.

[6]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7]李济英.世界教育发展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

[8]张国庆等.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英汉词汇[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136.

[9](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58.

[10]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0-4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9.

[12]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22,266.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 教科研; 问卷调查;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61-02

引言

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科研素养是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如今,课改已十余年,小学英语教师教科研现状如何?为此,笔者借本区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活动的机会,对来自于碑林区四十多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之后又和部分区内骨干教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地统计与研究分析。

一、碑林区小学英语教师教科研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职务

目前,小学教师职称分为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职称待定。小学高级属于中级职称,小学二级及一级均属于初级职称。调查发现当前碑林区小学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是初级职称。42份调查结果中,高级教师8名,占19%;一级教师24名,占57%;二级教师4人,占9%;待评6人,占14.2%;其中初级职称占了总数的67.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小学英语教师职称偏低,而在小学,英语教师职称晋升困难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不利于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从事英语教学的途径

我们针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从教途径也做了调查,从中发现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小学英语教师来源的不一致和不均衡。47.6%的教师来自于正规示范院校英语专业,23.8%的教师来自于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还有28.5%的教师是从学校非英语学科转岗。可见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这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工作状况

1.任教的年级数:

在调查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师任教年级数情况不一,普遍存在跨课头现象。下表反映了我区小学英语教师担任不同年级英语课程的情况。

表中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担任的授课年级在2-4个,担任两个年级的教师人数占35.7%,三个年级的占21.4%,四个年级的占21.4%。所带年级越多,对教师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课堂指导等教学行为影响就越大,严重影响到英语课的教学质量。

2.课时量

按规定,小学英语教师的周课时量应为16节左右,为此我们对实际工作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时量做了调查。

表中数据显示了达到16节课时量的教师占19%,18-20节课时量的教师占19%,10-12节课时量的教师占9%。调查结果说明,有近五分之一的教师周课时量偏多,有尽十分之一的教师还有其他课程的授课任务。

3.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设置了多项选择,罗列了7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各位被调查教师针对自己工作岗位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元选择。具体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数据看出,认为班额过大的教师人数占到调查人数的85.7%,69%的教师认为课时不够,61.9%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少、工作负担重。这三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反映问题较多的,说明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现在确实存在班额过大、课时任务大,教师少、负担重等严重问题。

(三)教科研状况

1.校本教研情况

我们让教师们根据各校和自身的情况对校本教研情况进行了多项选择。针对校本教研的形式和校本教研中需解决的问题分别做了如下统计:

在校本教研中,69%的教师采取过总结反思的形式,59.5%的教师采用过集体备课的形式,35.7%的教师采用过理论学习的形式,而课例研究、三课和课题研究的形式只占到19%、4.7%和16.7%。

校本教研中,61.9%的教师解决过教学法设计问题,40。4%的教师解决过教学重难点问题,33.3%的教师解决过新课改理念问题,仅有2.3%的教师解决过课标要求问题,7.1%的教师就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过教研。

2.理论学习情况

教育科研理论对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才是有效和可行的。所以,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我们针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经常进行理论学习的人数均未超过40%,最高比例的学习形式是上网浏览教育教学博客,也只占到35.7%。看来,我们教师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行为还有待提高。

3.个人教科研能力和情况

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科学规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以下是我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调查情况:

从表中能看出,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不同等级的教研活动和培训中,但教研的水平和能力偏低。71%的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工作,40.4%的教师主持过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工作,但仅有19%的教师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或获奖。

二、反思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目前我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及教科研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基本情况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职务普遍较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面主要表现在任教课头多、课时量大且存在非专职现象,班额大、教学任务重;教科研状况方面主要表现在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研究的范围较窄,教师的理论学习意识和主动性较差,个人的教科研能力较低等。

鉴于目前的现状,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应从英语专业毕业学生中招聘小学英语教师,并尽量保证小学英语教师的专职性。同时,加大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尽快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加大教学管理的力度。

学校的分管领导应帮助英语教师解决大班额情况下工作量大、课时少、跨年级教学等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调研,采用听课、说课、评课等方法及时向教师反馈所获得的信息和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同时加大校本研修的力度,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3.加强教研指导工作。

教研机构应在现有教研三级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研制度,定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多请有经验的高校专家和教学名师下一线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同时还应加强对各中心教研组活动的指导,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使他们成为课改中课堂教学的导向员、教师的排头兵;课堂教学动态的传递员、教研员的好参谋。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篇6

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英语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师生之间如此相互问候:

――“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teacher!”

按照英语的交际习惯,用“teacher”一词做称呼语显然是不合适的。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具有教授职称,学生可以使用“Professor/Prof.”来称呼教师;反之,则可以使用“Mr./Mrs./Miss./Ms.”。另外,如果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生也可以将“Doctor/Dr.”作为称呼语。具体地说,假设教师姓张,并且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学生可以用“Prof. Zhang”或“Dr. Zhang”来称呼教师;如果教师没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学生可以简单地使用“Mr./Mrs./Miss./Ms. Zhang”等称呼语。

在我国,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用英语相互问候,从小学就开始了,而我国现行的任何一本英语教科书都没有教给学生要用“Good morning, teacher!”来问候教师。但是,“Good morning, teacher!”的确广泛地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上使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英语教师对此听之任之,往往不予纠正。另外,在英语教师教育人才职前培养阶段,类似的问候语也相当普遍。这一现象固然应在英语教师教育人才职前的语言和跨文化培养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应促使关注语言与文化现象的学者们做出深入的、有意义的探讨。

2.问题的分析

对于“Good morning, teacher!”的存在和使用,人们很容易将其视为中式英语(Chinglish),认为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即简单地将汉语中的问候语“老师,您早!”直接译成英语。但是,发现问题的目的重在由表及里,发掘本质,解决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引经据典,查阅相关词语的意义。

(1)英语中“teacher”的含义。《牛津大学英语词典》对“teacher”的释义为:a person who teaches, esp. in a school[2]。《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将“teacher”解释为:someone whose job is to teach,教师,老师,教员。如:Miss Tindale’s my favourite teacher.廷德尔小姐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因此,从“teacher”的含义不难看出,“teacher”可以对应汉语中“教师/教员”和“老师”,但前提是“教师”和“老师”只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

(2)汉语中“教师”的含义。汉语词典对“教师”的释义如下:

[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如:人民教师。

[教师]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如:大学教师,数学教师。

[教师]①[teacher]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②[master]传授戏曲技艺或武术的人。

不难看出,教师就像工人、农民、士兵等一样,是一种职业,如:教师节,他是英语教师,广大人民教师,等等。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指出,“教师”和“教员”是职业名称[7]。因此,“工人”、“农民”、“士兵”、“教师”等等这样的职业名称是不能用来做称呼语的,如:“张工人”、“张农民”、“张士兵”、“张教师”。

(3)汉语中“老师”的含义。汉语词典对“老师”的释义如下:

[老师]对教员的尊称;泛指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老师”是称谓词,适用范围宽泛,可用来称呼其他行业的各类专业人员。“老师”可以接受表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的限定,如:小王的老师,她的老师;“教师”不能这样用,不能说:小王的教师,她的教师。

[老师]对教员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那么“老师”是否包含“教师”的意义呢?事实上,“老师”一词常常是“教师”的代名词。这一点可以在下列词典中得到佐证。

[老师]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Teacher; one who teaches, esp. one who is hired to teach knowledge or skills; (in a broad sense) one who deserves to learn from

[老师]①[teacher]即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②今为教师的尊称;古为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③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

可见,“老师”涵盖“教师”的含义,并且使用的范围也更广。它既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即“教师”,如:他是英语老师(但是不能说:老师节或广大人民老师);同时,“老师”又是对“教师”的尊称,如“老师,您早!”,“张老师好!”。

(4)“老师”一词的历史渊源。真正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等。我国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对教师的敬称颇多,有“夫子”、“师长”、“师父”、“尊师”、“先师”、“先生”等等。其中,“老师”一词原为宋元时期“小学”对教师的称谓,后来则演变成对教师的尊称。

通常,人们称一位张姓教师为“张老师”或干脆称其为“老师”,其实是对该教师的尊称。另外,文艺界、医学界等也通常称前辈为“某某老师”,以示谦逊和尊敬。

(5)“teacher”,“教师”与“老师”。作者通过对比发现,“teacher”与“教师”都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即是指一种职业;“teacher”可以对应汉语中“教师”和“老师”两个词,但前提是“教师”和“老师”只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teacher”不表示对教师的尊称。

3.“Good morning,teacher!”的可理解性

在汉文化语境中,多数情况下,“老师”一词可以替代“教师”,即“老师”既可以表示以教学为工作的职业,又可以表示对以教学为职业的人的尊称。当中国学生以“老师,您早!”问候教师时,其实是将“老师”一词视为尊称。孰不知英语中的“teacher”只对应“教师”的意义。如果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一词义交错现象,在英语学习中,就很容易将“老师,您早”直接译成“Good morning,teacher!”。笔者对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二百名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显示,78.5%的调查对象认为“Good morning,teacher!”没有什么不得体之处,他们从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起就一直使用该形式,从来没有被纠正过,已经习以为常,并且认为“teacher”等同于“教师”和“老师”;21.5%的调查对象认为“Good morning,teacher!”不符合英语交际的习惯,但是其中约70%的调查对象不能说出其中的真正原因。

前文提到,汉语言中“老师”一词可以作为对“教师”的尊称。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于使用“老师”或“某老师”作为尊称来称呼自己的老师了;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人惯用的“先生”、“夫人”、“小姐”、“女士”等的称呼语在中国尚不能广为接受,因此,在学校里是听不到学生使用诸如“张先生”、“张夫人”、“张小姐”、“张女士”这样的尊称的。学生将“老师,您早”直接表达为“Good morning,teacher!”这一现象正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词语含义交错而导致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即用汉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把汉语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

4.“Good morning,teacher!”的可接受性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Good morning,teacher!”属于典型的中式英语,因为它是受汉语思维方式影响,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即言语“不得体”。但是,思考之余,我们不妨将“Good morning,teacher!”看成是中国英语(Chinish)中潜在的个例。金惠康认为,所谓中国英语,是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句式、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

另外,在我国,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在汉语环境中使用“Mr./Mrs./Miss./Ms. Zhang”或是“Prof. Zhang”,“Dr. Zhang”等等,显然是“用英语来扭曲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意识形态”,而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难道不正是“用英语来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吗?1993年,在我国推广的由中英两国共同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句出现了“Good morning,teacher!”。既然有英国专家参加编写,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中式英语呢?据了解,开始并非没有争议,只是英方听到中国文化习惯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而且还是尊称,而且“Good morning,teacher!”的说法已在我国中小学十分普遍时才同意将此编入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 中英称谓;生活习俗;文化差异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关系、身份、职业以及其他关系得来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名称。它能起到确定建立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应。恰当地使用称呼语是社交中最起码的礼貌准则。汉语和英语的称谓具有同样的交际功能,但由于两种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关系、价值观及文化传统,这两种称谓体系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把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一、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次序。中国为礼仪之邦,中国人重辈分尊卑。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而且直系旁系、血亲姻亲、长辈晚辈、年长年幼、男性女性、近亲远亲以及姑、表、堂等各种关系都严加规范,严格地划分出家族中的长幼尊卑。在现代汉语中,通过亲属称谓就能准确地判断其身份和关系,例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外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另外,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礼貌、尊敬、亲近等情感,对非亲属成员也使用亲属称谓。年轻人对长辈称大爷、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等。这种亲属称谓的扩展在汉语里司空见惯,整个社会成员不管认识与否都可以用亲属称谓的纽带维系。

相比之下,英语的亲属称谓就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 覆盖面广。英语中用grandfather 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几个词就可以分别表示亲属中的长辈平辈和晚辈。而亲疏、内外、长幼都无从判断。如sister指姐妹,不管年龄大小;grandmother可指奶奶和外婆,不分父系母系;uncle可代表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都忽略不计。aunt相当于汉语的姑、姨、婶、伯母、舅母。其中cousin一词更是万能,对年龄父系母系甚至连性别都不分,囊括了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中国孩子见到朋友的父母常称叔叔阿姨大伯大妈等。英语国家的此类情况中,称呼男士用Mr,已婚女士用Mrs,未婚女士用Miss,不了解婚否的女士用Ms,只有对熟悉的人才会用Uncle或Aunt。

二、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是指亲属称谓以外的社会交际称谓,是社交中人们使用的反映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尊敬程度等的称谓习俗。由于中西方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友谊观和信仰观的不同造成社交称谓也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历来都重视以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作为称谓,以显示对某些职业的尊敬和认同。汉语中只要有头衔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可以用职务、军衔、职称、学位等加上姓称呼别人。如周主席、陈会计、张省长、林上将、武教练等。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老师也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对艺术家大师都可称老师以表示尊重。先生小姐这对沉寂了几十年的称谓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社交称谓中使用的最多。但汉语中的先生不同于英语里的Mr或Sir,它不但可以用来称呼男性,也可尊称有地位的女性。

西方强调法制,崇尚平等自我尊严与自由,没有繁琐的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那些礼貌规则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种文明装饰与点缀。所以英语中社交称谓远没有汉语多,使用频率也不高。英语中的头衔性称谓只局限于对皇族、宗教界、政府上层、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对那些在社会上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教授、医生、政府参议员、军官和主教,可将其姓名连同职业一起称呼,如 Doctor Smith、Professor Jack,也可只称呼其职业名称,如Mr LawyerMr Judge。常见的职称或职业+姓氏的称谓是Doctor和professor。军衔也可用于称谓,如General Smith, Colonel Lee ,但美国人从不用行政职务,如省长或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三、谦称和尊称

受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按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们在交往中尽量使用敬语和谦称,通过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和客气。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以及汉文化中的谦虚美德。对人有礼貌包括两个方面:敬人和自谦。凡称呼对方尤其是长辈或上司时多使用尊称。如称呼帝王有圣上、皇上、万岁、国君等,地方官有父母官、大老爷、明府、府公等。谦称主要用于称呼自己,如寡人是朕的谦称 。对自己的谦称有臣下、在下、鄙人、学生、小弟、晚生、属下、老朽等,称自家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等。常用的尊称有令尊大人、阁下、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郎、令媛、令孙以及…君、…公等。称自己的老婆为贱内,称对方的为尊夫人;称自己的意见是浅见、愚见,别人的是高见等。这类敬语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与此相比,英语中的谦语和敬语称谓语远不如汉语普遍。英语中很少有贬损自己的谦语,只有一些尊称和敬语,通用的尊称有MrMsMrsMissSirMadam等,前四个通常与姓或姓名连用。

四、老化称谓

老化称谓是汉语社交称谓的另一特点,如老人家、老前辈、老先生、老伴、老手、老公、老师、老板、老张、王老等,就连外国人也称老外,似乎老字称呼无处不在。尊老敬老是中国社会悠久的光荣传统。“长者为尊”的观念根深蒂固。老字意味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在传统礼教中,总是以年龄论尊卑,对年长者的老化称呼能使被称呼者感觉受到了尊敬。汉语中称呼男性的礼貌用语是先生,先生即先己而生,年长于己;民间对年轻女子称姑娘,姑娘一词,分开则是姑与娘,父母一辈;对有权势者称老爷就更不言而喻了。而西方文化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力和能力,忌讳老字,老意味着年龄大体衰保守无用失去活力等。被直呼其名反而感到自然亲切。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对素不相识的年长者称爷爷、奶奶,可在国外这种称谓往往带有嘲笑的意味。若一位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Old Granny ,她会觉得受到冒犯而感到反感甚至恼火。

综上所述, 中西语言文化中的称谓语涉及到政治宗教经济制度以及语言学词汇学等综合知识。作为交际的先导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称谓语已成为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中英称谓语在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上都有很大差异,这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熟知中英称谓差异及文化差异,便可准确地实现英汉作品互译中的称谓互换,达到信息传递效果和交际目的。有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以便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小馨.中英称谓语小议[J].广西大学学报,1997.5.

[2] 吴阳.汉英称谓语探究[J].南华大学学报,2003.2.

[3] 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篇8

今年新疆计划招收13968名双语特岗教师,目前,面试工作已经结束,新招聘教师9月1日前将赴学校任教。自治区表示,对特岗教师和公办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即特岗教师与处于同一县域内的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据介绍,自治区将特岗计划与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合并执行,在县以上人员编制基础上核定5%的“人才储备编制”,专门用于下派到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为给异地任教的特岗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将特岗教师住房也一并纳入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范畴。新疆在拨付特岗教师工资和绩效工资时均为一次性拨付一学年,在工资接续尚未到位时,自治区均要求各地州、县市先行垫支。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蒋夫尔)

江苏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日前,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以下简称为“e学习”)试点学校申报答辩会在南京举行。江苏148所小学、初中、高中及幼儿园的负责人轮番上场,论证“e学习”试点工作方案。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e学习”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5个领域的改革,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提出“电子书包”的解决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表示,答辩学校须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等五个方面陈述清楚自己的探索,其中重点在课程结构与组织实施方式的变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潘玉娇?吕玉婷?缪志聪)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互动交流在庐山举行

8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中学语文教师与20余名中学语文教材原文作者齐集庐山,开展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据介绍,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在全国尚属首次,此举旨在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罗先友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家、教科书编者、广大一线教师以及学生齐聚一堂,现场观摩特级教师解读经典作品,构成完整的文学对话、阅读对话、教学对话。

(信息来源:新华网?作者:高皓亮)

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

为热烈庆祝第28个教师节,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是“我的老师”。

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媒体相配合,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与者可以在9月11日前,登录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教育部门户网站、果实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活动专题网页,以及教育部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的专项活动官方微博“微言大义话教育”、在腾讯网开通的教师节活动官方微博“感念师恩”页面,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小故事或感悟心得,表达对老师的祝福,也可以上传与老师的合影、撰写微小说、拍摄微电影。活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对参与网站推荐的优秀微博、图片、视频进行抽奖,确定50名获奖者,给予奖励。

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将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集中刊播社会各界人士的祝福短语,并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疆评职称向县以下一线倾斜

记者日前获悉,新疆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把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要求,改变职称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的倾向,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悉,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区教育系统受益颇多。

对正高和副高职称的评定,新疆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的限制,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办、随时受理,直接申报认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