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8篇

时间:2023-02-28 15:36:53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

篇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科学实验探究的前提,更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这里的态度不仅仅是指学生对于语、数、英三门学科的重视态度,也包括对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尊重意识。学生往往认为不需要考试的学科都是副科,所以在心态往往不重视,上课随意插话,捣乱,不认真听讲,易开小差。教师如何改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看法呢?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科技产品的发明或科学在历史推动人类生活进步的方面入手,向学生阐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如汽车、飞机、电话的发明都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从学生年纪考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科学小故事,比如“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秘密”“傅科制作傅科摆”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端正学习科学的态度。

二、关注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科学教学,常常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学习,而实验探究,注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纵观整个小学教育,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程很少,再加上学生的生长环境,所以学生脑海中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他们也不懂得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如何让学生慢慢学会合作学习呢?我是这么做的。

在三年级接触新班级时,一个班四十多个学生,我会把他们分成四个人一小组,一个班下来一共12个小组左右。小组人数太多,会导致教师管理起来有很大难度。怎样将班里任意四个人拼成一个小组呢?我会让学生抽签,抽到相同小动物图片的四个人,就组成一个小组。在分完组后,还要在四个人中推选出一位相对积极主动的学生担任材料管理员,负责领取材料,提醒组员。当然,前面所说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开展组内学习,比如,讨论一个科学问题时,“水和食用油有什么不同呢”,我会让组内的四个同学按1,2,3,4的顺序轮流说,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强调轮流,当别人在发言时,自己只能安静听。当组员都表达过观点后,材料管理员会将这些观点整合成小组的观点……刚开始,学生可能会不习惯这样的方式,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也会慢慢接受掌握这种学方式,并且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科学教师,一天往往要上四五节课,有时候要跨年级上课,有时候往往要从三年级跳跃到四年级,有时候还因为班级数多,对自身教学造成混乱……造成的结果就是随便遇到一个班级,简单看一下书本,就硬着头去上课了。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自身对书本不了解,学生对课堂缺少兴趣,进一步讲就是课堂乱!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关键在于科学老师要对自身的教学精心设计。

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单单只备一节课,要从高处往低处看,从单元角度出发,备一个单元的课,知道我现在教的课,处在什么地方,前一课是什么内容,后一课又是讲什么,还有知道我今天教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突破……科学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个记录,简单讲就是哪个班级上到哪一课要心里有数,接下来教什么要心里有底。精心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探究的指南针,为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充足的探究材料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遇到科学实验材料来不及准备或者课堂里实验材料缺乏。教师如果光凭一张嘴在讲台上讲,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更是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科学知识。如何才能保证科学课堂有充足的实验材料呢,科学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科学老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简单讲就是可以从学生方面,发动学生去收集实验的材料。

篇2

一、适时运用现代教学装备,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给学生轻松感、愉悦感、安全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的智慧火花在不经意间突现。而良好氛围的创设与教师亲和的教态、鼓励性的言语、激励性的评价和赞赏是分不开的。同时,现代教学装备也是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者。科学课的有些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通过一个个图文并茂、声画形象的PPT,一段段引人入胜的视频资料,从视觉、 听觉、感觉等多个维度设疑埋悬,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如:在学习《动物怎样保护自己》这课时,一上课,教师以PPT中“草原上一只神情惊慌的小兔子”的图片作为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到了课堂上。接着出示:“这只兔子为什么如此惊慌?”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孩子们的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并积极投入到本课要研究的问题中来。在接下来的探究学习中,教师适时展示有关动物及其保护自己方法的PPT教学课件,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归纳、小结已获取的知识。并通过让学生查看课前教师制作的教材之外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Web课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学生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最后达成共识。

二、精心运用现代教学装备,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理念进一步地了教师负责教教材、学生负责学知识,教学唯书本至上、学生为教师至上的教育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像小科学家那样利用有结构的材料亲历探究,在探究中自行获取知识。

现代教学装备提供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再经过大脑的加工提炼,才能从中感悟并获取科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这些装备?如何把这些材料呈现给学生?在什么时候呈现给学生?都是需要教师去思考、去设计的。也就是说教师在使用这些装备过程中,要体现它的结构性。所谓材料的结构性就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基础上的材料组合。它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驱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科学探究。

例如四年级电学单元,其中有这样两个教学内容:《点亮小电珠》《导体和绝缘体》。教师在上课时,这两个内容都要用到分组材料―“电流实验盒”。实验盒中既有连接电路所需的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开关、导线,也有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小马达、小风扇,还有研究导体、绝缘体用的各种材料(各种金属片、竹签、纸条、棉线等)。面对这满目的实验材料,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第一,课时主要研究点亮小电珠的方法,即连接简单的电路。课上我适时出示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开关、导线,并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盒中这些材料来研究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提示下选用适当的材料完成本课的探究主题,不会被其他材料所左右。

第二,课时是一节完全开放的课。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将电流实验盒中的材料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连接电路过程中可以任意取舍。这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欲望,也满足了他们对实验盒中其他材料的好奇与渴望。学生探究的空间大了,加上近一节课的探究时间,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浓厚的兴趣中、在有结构的材料引导下,表现出的是那种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和认真的探究态度。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连接出了复杂的电路、组装了小电风扇,而且发现了连接在电路中的物体有的可以使小电珠亮起来,有的则不可以。而这正是第三课时要研究的导体与绝缘体的问题。

第三,课时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第二课时中学生的研究和发现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验方法不再是问题,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操作、归纳等环节都变得比较轻松。

纵观这三课时,第一、三课时是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第二课时看似与教学要求无关紧要。但恰恰是这一课时,使学生在有结构的材料的驱动下,在足够的探究时间、空间里,使他们的探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由于教师对材料的精心安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据可循、杂而不乱。

三、熟练运用教学装备,以自身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才能使学生由喜欢这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的课。这无可非议。在科技、文化、人才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不论是知识的汲取,还是能力的发展,他们都远远超越了我们儿时的水平。面对现在的孩子,“一桶水”难以应对“一杯水”了,教师要做“长流水”,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娴熟的专业技能,这才能胜任我们现在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后面应该再补充一句:“师道精,生才敬其师”。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其师道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感受到师道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每个科学教学装备器材,并能运用自如。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一个演示实验,把握每一次演示机会,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展示给孩子们。久而久之,教师的这种能力就像细雨一样,无声的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眼中,教师不仅知道得多,而且还会做那么多实验,使孩子们在心中产生了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篇3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有效

素质教育实施中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1 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1 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1.2 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写教案时,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的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2.1 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8册教材,每册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是相互联系,层层深入进行编写的,因此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备课前先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的目的,然后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这样一个单元/主题之中的每一课时之间就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

2.2 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

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动手实验能力、心理需求基础等,然后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此基础上再适应提高。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于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

2.3 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学有效性

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3 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

3.1 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

案例: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

(1)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

3.2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案例:《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3.3 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

3.4 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独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

4 注意安全教育预防意外发生

篇4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一、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现在的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各种知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2.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首先,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例如,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1)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3)只标出生产日期的小袋饼干;(4)食品添加剂资料、湿纸巾。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其次,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例如,《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然后,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小口瓶等主要实验材料,还要给学生提供了黄豆、水、泡沫小球等辅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黄豆在鼓皮上的跳动,音叉使水溅出来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是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独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1.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一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

3.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项工作准备充分,了然于胸,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一、抓常规教育促进课堂纪律

科学课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课堂中常常出现喧闹、混乱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学实效。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做法逐渐改善这一状况。

1.上好开学第一节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从不上新课,而是组织学生从课前准备、课堂要求、器材的准备与保管、课后的收拾整理、实验报告单的填写等方面进行商议,制定出本班的《科学学习要求》,然后张贴在教室的“公开栏”中,让学生随时明白要求,并在课堂中严格执行。

2.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管好了一个小集体的秩序,整个大集体的秩序也就成功了大半。所以在分组时,应与班主任分的学习小组基本保持一致,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时,选好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材料员,并进行培训,今后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孩子体验不同角色,体会自觉维护纪律的重要性。

3.培养良好倾听习惯在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没等老师说完要求,学生就开始动手,课堂一片混乱;在交流时,不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为了避免这些现象,我与学生约定俗成,用师生对接科学格言的形式提示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例如,用“大胆实验,小心求证”表示开始,用“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表示结束,从而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汇报之前,强调对汇报者和倾听者的要求,并根据表现进行加分奖励。

4.提高器材时敢馐

在科学实验中,除了学校提供的实验器材外,有时需要学生自备器材。如果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准备器材的意识和习惯,就会因缺乏器材而影响活动的开展,造成课堂混乱。为此,应做到:提前2至5天列出器材准备清单和具体要求,并告知学生。例如,在教学“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时,除了酒精灯和三脚架外,土豆泥、番茄酱、易拉罐皮、火柴、矿泉水瓶需要学生自备。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对自备材料应做出如下要求:土豆泥尽量压碎,保持自然湿度;易拉罐皮留其侧面,保持平整;取适当的番茄酱装入空瓶中,加水稀释。

二、重实验器材调控课堂纪律

科学课的乱象一般都出现在探究活动环节,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有的学生你抢我夺,争抢材料;有的学生则把材料当成了玩具,独自享受。而这一切都是材料惹的祸。因此,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精心选取材料

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教师一定要选取利于学生操作,利于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现象的材料,提高实验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流动的空气》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空气会流动,我就为每小组准备了一个连通气球装置:在一根吸管两头分别捆上一个气球,其中一个充满气后用线捆扎。实验时,孩子们直接解开充了气的气球的捆线,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从而形象地看到了空气会流动这一现象。

2.有序收发材料实验材料的适时发放、回收,对课堂纪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如果材料的收发及时、到位,孩子们的兴趣就高,反之就会分散注意力,削弱学习兴趣。所以,对材料发放时机的把握,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例如,在教学《神奇的磁力》时,每种磁铁每组至少各准备一个(保证每人都有一个磁铁),并用盒子装好,由材料员保管。当“探物游戏”开始时,由各个材料员进行分发,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探物游戏”中去,体会磁铁的磁力和分析被吸引物体的材料组成。当“探物游戏”结束后,各个材料员迅速收回磁铁,装入盒中。等到探究活动“哪里磁力大”时,再由材料员取出其中的一块“条形磁铁”进行小组探究。否则,很多学生都会停留在玩耍磁铁中,课堂秩序就会处于无序、混乱中,从而影响活动实效。

3.控制材料数量

材料的数量是每个孩子一份还是每个小组一份,教师应该根据活动的内容灵活设计。一般来说,容易准备的而且需要每个孩子都动手的,就每人一份材料;如果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则每个小组一份材料。

三、善于评价激励催化课堂纪律

任何一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利用孩子的积极情绪对课堂纪律进行调控。比如:某个小组活动时相互推诿、纪律混乱,这样说:“第x小组分工明确,操作有序,老师给他们点赞!”想要学生们达到什么样,就找一个榜样,对其进行大肆夸奖,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将学生引向你想要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们就慢慢形成习惯。同时,结合我校的“小组评价”和“个体激励”机制,给予小组、个人加分奖励。

篇6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要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展测查学生科学前概念活动,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着许多科学前概念到课堂的。所谓科学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累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教学是无效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前概念的测试,使教师知道学生存在哪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新概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声音》单元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请你写下你今天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唱歌的手机放进密封袋里会听到声音吗?打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这样测试,对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清楚,那么在M行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就很有针对性。

2.确定合适的探究问题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思考探究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当然,不是任何的问题都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我们要选择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些与探究问题相关知识、能跳一跳就能摘着的问题进行探究。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们关心天气》时,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了很多活动:了解不同的天气;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天气的反应;了解预测明天的天气。由于教学环节很多,挤不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结果学生一味地跟随教师转,思维没有收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完善的教学准备

除了教学设计外,科学教师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准备实验材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实验材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实验目的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目选择实验材料,如《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虽然这两节课都是与声音有关,但是由于实验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也不同。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声音的传播》教学,不仅需要前者的材料,而且还要盛水的水槽、泡沫小球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如何传播的。

2.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有“结构”的材料会使学生观察到的事实越丰富,解释就越多样。有结构材料往往能产生新现象、新问题,提升探究的价值。例如,笔者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除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我还准备了木屑,从而更容易帮助学生了解溶解这个概念。

3.实验材料要充足

如果要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材料要充足,起码要满足每个小组进行探究的需求。学生人人都准备一份齐备的材料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可以发动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如,我在上《叶子的研究》时,提前布置下一节课要带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一下,结果小组成员马上分好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第二节课一看,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非常丰富。另外,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验箱,一学期所有要使用的器材(包括可自制实验材料和替换材料),教师在开学初就通过发放《给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准备好,这样就不会实验用时方恨材料少了。

三、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开展实验,实验是获得第一手事实的有力手段,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实验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1.要分配好实验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把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平均用力,否则会导致学生探究时间不充分、探究不深、收益比较少。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且难度适中。

2.做好小组分工

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和分散难度,需要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内都要进行分工,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准备材料、谁负责发言、谁负责操作都要分配好。当然如果小组完成得比较快,就可以相互轮流再做实验。这样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3.在实验前告知学生要注意的事项

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禁止学生品尝药品、禁止学生触碰强酸药品、酒精灯的使用要遵守规定、拿取实验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能在实验台玩水、加热时要防范烫伤、实验后清理实验桌等。在实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操作,发现违规操作要立即改正,杜绝事故发生。

4.重视实验记录表,用数据说话

实验记录不仅记录实验的设计方案、猜想假设,更重要的是里面记录了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得来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依据。教学生学会正确收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记录工作。教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摆的秘密》要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才能得出摆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而是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

四、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巧用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可以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和新情景中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习的需要,发现学习的意义。因此,创设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用讲故事、生活情景再现等形式出现。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可以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也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位老师在《摩擦力》一课中首先让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矮小的男同学互相拼力转一根木棒,木棒涂了油的一端高大男同学抓,木棒粗糙的一端由矮小的同学抓,结果矮小的同学胜出。学生不解,然后教师就引出摩擦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有科学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

3.实验操作,让学生动起来

篇7

关键词: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21-01

1.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有些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多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所忽视。由于"阅读材料"是科学教材中的一小部分,是选学内容,所以,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 "阅读材料"在考试中多不会进行考查,所以导致师生对其遗忘。在对于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科学阅读能力、 科学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重视,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式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阅读材料的习惯。

2.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的策略

2.1 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开展探究活动。科学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为主,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把阅读材料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联系,让学生可以去发现问题,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分析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酸A性》时,教师可以把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收集有关酸碱性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阅读,进行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酸碱性。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实验的方法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酸碱性时物质在酸碱反应中呈现的特性,酸性物质可以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碱性物质可以使其变蓝,教师除了要突出本节课的学科特点,还要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材料。在教材中,很多阅读材料都是在讲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很好的获得知识。阅读材料的目的不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结论的认识,而是要通过阅读材料学会自己归纳整理知识,让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能够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充分发挥学科的功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从被动阅读材料转变为主导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比如,《PH值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阅读材料之后会知道PH值涉及到社会生产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先是了解了PH值和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人体健康以及生产之间的关系,这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收集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阅读。PH值=7的水溶性为中性,PH值7显碱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酸雨是指PH值

2.3 开展实践作业。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新课改的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后要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式探究的学习方式。

2.4 鼓励学生多写科学文章。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阅读材料",可以多鼓励学生写科学文章。科学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文章弥补学生科学知识上的欠缺。通过写科学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开展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可以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 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 亚太教育,2016,07:39.

篇8

【关键词】图文材料;小学;思想品德;作用

现如今,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对于图文资料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蜻蜓点水,没有挖深挖透。笔者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包括图文材料,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培养情感价值,减少思品课程小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小学思品教材中《伸出爱的手》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活用图文教材来充分发挥小学思品课程的有效性。

一、运用图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师的讲课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因此,要在课堂开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教师利用思品教科书上的图文材料巧妙地设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创造活跃的课堂探究气氛,为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奠定基础[1]。

在进行《伸出爱的手》(人教版四年级)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给全班同学一个任务,要求全班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是否帮助过残疾人,如何帮助的,体会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与困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请学生自主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在课堂上创设出“如何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这一教学情境,然后表扬鼓励班级中真正回顾体会残疾人的困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生活困难的同学,这一部分自我总结的展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巧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用好教材”,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研究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明白编辑意图,让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最方便的学材。

笔者总结出《伸出爱的手》这节课教材的正文内容主要是回顾体会学生在成长中的爱与关怀,总结小学生在乐于助人方面的变化,学习帮助他人,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了解自身的角色变化,学会承担新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笔者了解本单元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过渡,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根据教材上关于“小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转变”的图文材料,设计出具体的案例分析[2],案例如下: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环节,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收集到的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交流。走访镇民政部门的小组还向大家介绍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民政部门给全镇的残疾人都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凭“残疾证”,免交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免交农村养老保险,由镇民政部门统一支付;每个月有30 到50 元的生活补助,节假日,镇、村、民政部门还派人给残疾人送去慰问钱物;生病住院费用全部报销。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充分分析和思考自身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活用图文材料,创造教学情境与活动

要增加学生接受课本知识和参与课本知识学习的程度,就需要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使用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将图文材料变换成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探索时间,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2006年春晚文艺节目《千手观音》这个视频。当我说出这个舞蹈是由一群聋哑人演出的时候,原本课堂很兴奋的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惊讶地看着我。一学生举手了:“他们听不见,那怎么跳的那么整齐呢?”此时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我只是把学生们平时的文艺节目的照片拿出来,和千手观音的图片对比。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尤其是参与了节目的同学,道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及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

四、借用图文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成果实践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思品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要充分借用图文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教材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和兴趣,借用《伸出爱的手》这一课中课后“阳光行动”栏目,在课堂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中的故事,欣赏故事中的图片,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伸出爱的手”这个主题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主要按照人物、故事简介、故事意义的思路写出自己给予残疾人的帮助,并写出自己对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新要求,最后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同学。学生在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中感同身受,更加体会到自己已经转变为一名小学生,有了新身份、新生活和新任务,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不能和小学一样依赖老师和家长,而是学会自主学习[3]。

五、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活用图文材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丽.浅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社会美德的培育[J].快乐阅读, 2013, 28 (10):122-122.

[2]徐霞.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旬刊, 2014, 5期:126-127.

[3]金莉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 2013, 10(10):245-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