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幼师答辩论文8篇

时间:2023-03-02 15:03:46

幼师答辩论文

幼师答辩论文篇1

摘要:幼儿师范学校以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为已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丰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幼师生 语言表达能力

一、幼师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对将来要登上讲台、为人师表的幼师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学习中重视讲,轻视听;不少学生对语言能力的理解有偏差,认为伶牙利齿就是语言能力强,忽视了语言的可行性、得体性,也忽略了语言表达的目的性——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和品质。

幼师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方言杂糅,词汇贫乏,误用滥用,语序不顺,颠三倒四,表达不当,词不达意,抓耳挠腮,抠鼻摸手……由此看来,培养幼师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提高幼师生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语言在幼儿教师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冲击力、鼓动力和生动性。

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要培养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师学生,开发出他们身上的潜力,使他们能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的成功。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培养幼师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 运用活动课程培养幼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课程,指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比如,在课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活动、读书心得交流会、公益宣传活动、专题讨论会、主持人选拔比赛、竞聘答辩等等。这些活动,涵盖了听说读写思等方面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把幼师生的语言学习由单纯接受式转变为自觉探究式学习,学习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教学质量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收到讲授式教学收不到的效果。例如演讲活动,特别是即兴演讲,事前没有准备,具有明显的临场性、情境性、敏捷性。面对巨大压力,既要有调控心理情绪的方法和能力,又要迅速准确地观察、分析和判断面临的情境,敏锐捕捉和处理反馈信息,还要积极思维,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保持思维的瞬时性和表达的及时性的紧密结合。这正是培养幼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把教学延伸到班级管理活动之中,结合班干部竞选等,协同多方面关系,科学训练指导学生,强化学生听辩、思辨、论辩能力等的训练。论辩演讲要求双方辩者,仔细听辨,开足脑力,否则就会误入圈套,全军覆没。论辩演讲符合高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论辩、答辩演讲的目的性、准备性、预见性和临场性,对语言表达能力具有正迁移作用,有组织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论辩、答辩比赛,有利于提高幼师学生听说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运用表演法培养幼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演法是愉快教学法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是形象化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根据幼师生所学课程的特点,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上面。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机会针对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内容的表演性尝试,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表演性学习中来,在这种游戏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受到锤炼,增强语言表达的体验和感受。戏剧的学习是最适合学生组合性的表演;诗歌一般适合个人体验性的表演。在教授《幼儿文学》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语言创造力。

四、立足课本,开发相关课程,完善培养体系

幼师答辩论文篇2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从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开始,让幼儿认识和尊重生命,肯定自我价值,培养一颗感恩的心,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种教育。生命教育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讲更多的是无法亲身直接的去感受、理解,需要借助一种直观、形象的媒介来引领。而绘本作为一种幼儿喜欢的读物成为了幼儿生命教育一个很好的载体。它以丰富的图像来传递思想和用意,且图文结合的方式也很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绘本与生命教育所具有重合的功能和使命更是以一种贴近现实的方式,将社会事态刻画出来,引起幼儿思考,幼儿透过绘本更能将生硬的生命议题及抽象的情感、内涵,化繁为简地更有效地正确认识生命意义。而这种富含生命教育哲理的绘本在阅读教学中要怎样引起孩子的思考、冲突、感受、理解、提升呢?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很重要,那么要怎么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如何能在思维碰撞中一点就破的道出绘本的主旨和它所包含的要让幼儿有所感受的生命内涵呢?和以往的常规阅读教学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在教学中关于提问的一点感悟。

一、诱导式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他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诱导的作用。“诱导”是指循循善诱,劝诱教导和引导。阅读里的生命教育透过绘本让孩子从中领会坚持、勇气、责任、专注……等正面特质,以及努力为人生与梦想付出的精神。就在幼儿阅读的时候,教师通过提出有指向性的问题,把幼儿心里的话给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幼儿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幼儿的情感。

案例:绘本《我讨厌妈妈》

小兔子因为什么事情生气?

妈妈是我们很亲的人,为什么讨厌妈妈?

乖乖这么讨厌妈妈,为什么还要和妈妈结婚?

乖乖离开家了,妈妈的心情怎样?

他会回来吗?为什么?

你不高兴了,应该怎样让妈妈知道呢?

你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哪些不高兴的事呢?

你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小白兔讨厌妈妈吗?

在教师循循善诱的接连问题中,幼儿积极、主动的思考、表述自己对妈妈讨厌和喜爱的理解与感受,这种我们能够看到和不能够看到的,能够想到和不能够想到的,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诱导都给予描述和呈现出来。这是一种幼儿主动再创造的心里过程。幼儿直接或间接的得以体验和感受。

二、迁移式提问

在富有生命教育内涵的绘本阅读中,孩子通过图文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合理的推论。但是从具体的图像到抽象的富含生命教育的议题,从外在看见到内在洞见,从平面的情节到立体的心理层面。这需要幼儿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经验背景、情感态度等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绘本中的故事人物和孩子发生情感上的交流,孩子往往会把自己置身于角色中,把自己的情感进行投射,移入了情感也就移入了幼儿自身,这样她们也就便于进入到绘本的故事世界中去,便于去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感受。

案例:绘本《长颈鹿不会跳舞》

问题一:面对自己的不足或缺陷时,应该怎么做

杰拉德痛苦的缓缓走下舞台,你觉得这时候杰拉德应该怎么办?

闻声赶来的动物们表情是怎样的?他们的表现和之前的一样吗?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可是杰拉德自己独创的舞步哦,他会跳舞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小朋友,在你的心里有没有像杰拉德一样有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问题二:面对同伴的不足或缺陷时,应该怎么做

动物们是怎样看待长颈鹿跳舞这件事的?

听了同伴的嘲笑之后,长颈鹿杰拉德的心情怎样?

当你像杰拉德一样遇到困难、伤心的时候,最希望别人怎样帮助你?

幼1:很希望好朋友能够安慰我,给我说一些好听的话。

幼2:当我伤心的时候,妈妈抱抱我,亲亲我,我就高兴了。

幼3:当我本领学不会的时候,再教我一遍,我认真学,我学会了,就不会难过了。

幼4:我希望大家不要嘲笑我,对我说一些鼓励的话。

幼5:说一些笑话,听了之后,就哈哈大笑,就开心了。

教师:是的,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大家的鼓励,帮助、安慰,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样的,关心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教师:看到杰拉德如此伤心,你会怎么做?

幼1:拿玩具逗她开心,和他分享。

幼2:教他跳舞。

幼3:我可以帮助杰拉德参加舞会,和他一起跳舞。

幼4:告诉他,他很棒,虽然不会跳舞,可是脖子很长很漂亮。

幼5:鼓励他,要加油,回去后再好好学跳舞。

幼6:叫小动物们不要嘲笑他。

幼7:杰拉德可以表演另外一个自己很棒的节目。

教师:孩子们,你们都很棒,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应该去嘲笑,每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需要得到同伴的帮助和鼓励,如果动物们能够像小朋友一样多说些鼓励的话,相信杰拉德也不会这么悲伤了。

教学中幼儿对画面中展现出来的长颈鹿和动物们的基本情绪有了一定的理能力。孩子关注到画面中动物以及杰拉德的表情,从而迁移猜想杰拉德那种悲伤,沮丧的心理活动。孩子们更是以自身的经验侃侃而谈说出自己需要的帮助时,这时他们回到了本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自己所渴望被关注和理解的情感毫无保留的表述。谈话中不难看出让孩子把长颈鹿当成自己,这种把对象迁移入了主体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更加感同身受,也能更加明白当朋友有难处时,也要学会付出,学会关爱他人。

三、辩论式提问

我们熟知的辩论其实是人们基于本身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的不同立场而展开的争论的过程。而对于幼儿来说,辩论只是在绘本阅读中通过教师提出的具有冲突性问题引起孩子的争议。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孩子像大人一样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但却要求孩子针对问题能够坚持自己所选择的立场,并能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反过来还要对对方的坚持提出疑问。虽然孩子的坚持和想法往往带有个人情感色彩,但在辩论中不难看出孩子们持一方的观点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在一些富有友情、亲情、判断是非与否的生命议题中,运用辩论式提问,教师可以在孩子的推理,判断、疑问中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事物的眼界和看法。也就更能让老师有意识的引领孩子提升经验,论证结果,获得认识。

案例:绘本《搬过来 搬过去》

这是一本讲述鳄鱼先生爱上长颈鹿,他们想要生活在一起,但是却因为相互间的巨大差异面临着住进谁家合适到后来得以解决麻烦的故事。为了生活在一起,他们为对方付出了哪些?到底怎样才适合他们呢?在孩子的辩论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孩子的童心世界。

你认为他们应该搬进长颈鹿的房子还是鳄鱼的房子?为什么,请选择?

A方幼儿坚持住进长颈鹿家,理由是:

1.长颈鹿如果住进鳄鱼家,要一直低头才能看见鳄鱼,才能说话,他会头晕。

2.因为鳄鱼的家很小,所以长颈鹿一进去会把房子压垮的。

3.住进长颈鹿家,鳄鱼够不着可以让长颈鹿抱一下。

4.因为长颈鹿的家比较大,所以住着比较舒服。

B方幼儿坚持住进鳄鱼家,理由是:

1.长颈鹿太高,做什么事情都要把鳄鱼抱起来,这样长颈鹿会累死,在鳄鱼家就不用了。

2.因为鳄鱼很勇敢,住进鳄鱼家,他可以保护长颈鹿。

3.因为长颈鹿家的东西太高了,所以鳄鱼肯定会够不到。

现在住进谁的家都不合适,你觉得他们应该放弃吗?为什么,请选择?

A方幼儿表示不要放弃,理由是:

1.她们是好朋友,都很爱对方,如果放弃了,他们就不能住在一起,会很伤心的。

2.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不能退缩。

B方幼儿表示要放弃,理由是:

1.他们不管住在谁家都不合适,一直折腾,很辛苦。

2.住在鳄鱼家,长颈鹿不舒服,住在长颈鹿家,鳄鱼很麻烦。

在辩论中,不难看出孩子都为了证明自己立场是正确的而争相辩白。在辩论中也明白了遇到困难不放弃、不后退,通过努力想办法来解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局。另外,在整个辩论中还要要求教师对孩子自己立场的表述进行回应,及时梳理,在辩论中有时候也会发生一方强、而另一方较弱的现象,或者辩论中出现一边倒的现象。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影响辩论进程的原因。因为教师除了在尽量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对偏弱的一方给予鼓励之外。对于一边倒的情况教师要勇于承担起一夫之勇的角色,和孩子来一场以一敌众的辩论赛,其精彩不言而喻。

四、对话式提问

我认为对话式提问就是提问和回答、交谈和倾听,也就是在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一种交互对话的方式。这时候,孩子和大人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的姿态,在双向沟通交流中通过发问、回答的反复性碰撞,孩子和大人在抛接球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交融,知识的建构。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问题架起桥梁,在彼此对话中随着问题层层递进,同时也在彼此对话中使得问题得以解答。我们经常邀请孩子的爸爸妈妈来参加此类活动,在大人和孩子的双方阵容里,孩子们异常兴奋,摩拳擦掌、跃跃一试。孩子们想着要怎样提问才能把爸爸妈妈问倒。

案例:绘本《星月》

《星月》是一本成长和自我认知为主题的绘本。活动一开始由老师结合幻灯将全文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在剪刀、石头布的猜拳游戏中由孩子先发起攻击。以下截取一段精彩的对话式提问(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在提问、回答过程中可以为队友进行补充)

孩子:果蝠是什么?

家长:果蝠是蝙蝠的一种,是最大的蝙蝠,翅膀展开有两米。

家长:你认识蝙蝠吗?他们是怎样的?

孩子:他们是倒着睡觉;白天睡觉,晚上出来;他们有超声波,在晚上就不会迷路;蝙蝠黑黑的有点吓人。

孩子:星月如果和小鸟一直在一起会变成小鸟吗?

家长:不会的,星月和小鸟是不一样的,星月是果蝠,虽然他为了能够活下去,尝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像小鸟一样吃、一样睡觉,星月很有勇气,但他毕竟不是小鸟呀,谁也改变不了他,就像小朋友,你是男生,你如果留长头发,但你还是男生。

家长:如果让你和小鸟一起生活,你会变成小鸟吗?

孩子:不会的,我们是人,没有翅膀,不会飞。

孩子:妈妈为什么不来找星月呢?

家长:妈妈和星月离开了,妈妈肯定很伤心,星月是妈妈的宝贝孩子呀,妈妈肯定天天都到处在找星月,如果你和妈妈走丢了,妈妈肯定会很着急的,会想各种办法来找到你,星月的妈妈和你们的妈妈也一样。

家长:星月最后再次见到妈妈了,妈妈带星月去做什么?

孩子:带星月去吃水果;教星月在晚上飞翔;妈妈要让星月变回果蝠;妈妈要和星月一直在一起。

教师:不管是小鸟、蝙蝠或是小朋友你,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要怎样相处?

孩子:大家要不吵闹,成为好朋友;要互相帮助;我们人类不能欺负小动物;小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家长:大家都是好朋友,要互相帮助、爱护;要像一家人一样,要有爱。

幼师答辩论文篇3

摘 要:文章研究以幼儿终身发展为本的幼儿阅读讨论活动和教师指导策略,将批判性思维的萌发应用到早期阅读教育实践中,激发幼儿思考的兴趣,让幼儿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习惯,为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阅读活动;讨论活动;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70-01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突破传统教学活动中“一本书一节课”的固有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由“听读――自由读――亲子交流读――集体讨论会”等一系列低结构和高结构阅读活动构成的大班幼儿阅读讨论活动,能够延伸幼儿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给予他们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同伴、家长和教师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这个过程的本身能够让幼儿在倾听不同观点的同时形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幼儿的思想中播撒批判性思维的种子。本文以教育的视角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做一次全新的审视,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一、听读

大班阅读讨论活动旨在萌发幼儿的批判意识,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参与讨论的幼儿要对讨论的文本感兴趣。因此,讨论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就是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图画书的故事,目的是与幼儿分享图画书中精彩的故事与思想,引发幼儿阅读故事和深入思考故事的兴趣。只有故事讲得有趣了,才能进一步激发幼儿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同一个故事,因此,需要一改以往“一刀切”的固有模式,在一个阅读讨论活动的周期中,通常要给幼儿推荐三个故事。例如,在讲《上面和下面》这个故事时,教师还可以讲《图书馆狮子》和《狐狸与兔子互道晚安》两个故事,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参与讨论。这样的讨论能让每一个讨论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活动中,有效发挥阅读讨论活动的价值。

二、自由读

自由读即幼儿个性化的自由阅读。在教师讲故事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后,幼儿进入自由的个人阅读的快乐时光。为此,教师可以创设每天10分种的自由阅读时间,目的是让小读者们尽情地享受图画书的乐趣,建构属于自己的故事意义,产生个性化思考。

三、亲子交流读

父母在幼儿的阅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亲子阅读中,幼儿才能够得到“一对一”的阅读引导,充分交流他们在阅读中的疑惑和感想。但家长最大的困惑是不知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幼儿阅读和讨论故事。为此,可以设计亲子交流读,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与家长共读,而教师预设的问题为亲子阅读提供了隐性引导。例如,在《上面和下面》的教学案例中,当教师了解到幼儿一边倒地支持野兔而否定大熊时,让幼儿带着“难道大熊就没有可爱的地方吗?”这一问题回家和父母进行亲子共读。这样,在幼儿、家长和教师间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讨论交流空间,不仅拓宽了幼儿的思路,还丰富了家长的阅读指导技巧。

四、集体讨论会

集体讨论会是在幼儿充分阅读和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让幼儿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逐步掌握多角度思考的方法。集体讨论会的形式丰富多样:可讲、可辩、可诉说、可质疑,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第一,读者讨论会。读者讨论会形式宽松,这时候,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也要以读者的身份参与进去,与幼儿进行平等的交流,并找出幼儿的思维弱点,为教师设计和实施高结构的问题导读式讨论和辩论会提供依据和思路。第二,问题导读式讨论。问题导读式讨论是教师根据自由讨论中出现的重点话题设计开放式问题。问题导读的关键在于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效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问题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亩推动他们进一步的思考。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问题,应该考虑从提升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角度进行设问,可以就幼儿思维的广度、深度、准确性和公正性等方面提出问题。问题有利于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答案可以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答案。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避免提出基于事实的问题,即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如“中国在哪个洲?”第三,辩论会。如果在自由讨论中教师发现有价值的话题具有争议性,或者有截然不同的两派意见,就可以考虑用辩论式讨论。例如,在《阿利的红斗篷》中,幼儿对是否应该剪羊毛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教师可以就此组织一个辩论会,让幼儿的思考从无意识思考逐渐过渡到具有因果逻辑的思考。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幼儿的讨论,教师需要运用穿针引线策略,帮助幼儿开展批判性思考。

五、结束语

研究表明,只有经历一个扎扎实实的过程,幼儿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文本中搜集信息,理解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成为阅读讨论活动中的主人,最终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不同文本的特点和课程安排对这一过程进行增加或删减,还可以把这些组织形式进行灵活的组合。

参考文献:

[1]宋秋英.美国开端计划中儿童读写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J].早期教育,2015(01).

幼师答辩论文篇4

为此,中班年级组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正反方两队进行了题为: “孔融让梨的精神要还是不要”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要!反方的观点:不要!辩论赛经过陈述立论、破题立论、释疑解答、自由辩论、总结陈辞等环节后结束。这次辩论赛对教师、家长来说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不要违背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人格;二是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三是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

通过本次辩论赛的方式,给我们的启发有:

第一,园本理念让培训更有效。园本理念即: “为了园,在园中,基于幼儿园”,它有着“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德国哲学家哈蓓马斯认为,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地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做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因此,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实践中。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校本研究强调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3个要素。对应这3个要素,幼儿园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空间,促使他们养成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要营造促进教师彼此合作和支持的幼儿园文化,提高集体研究的水平;要最大程度争取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第二,家园联动让活动更精彩。本案例来源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困惑的问题,而且还涉及了家长等方方面面,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此,在活动中,突出了家园共育、家园联动的思想。首先,本案例直面所有的客体,不回避问题的所在,而且这种问题不仅涉及学校教育层面,电涉及家庭教育层面,只有当两种教育影响一致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其次。本案例中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型团队中, “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孩子、家长、教师的共同愿望,这是凝聚幼儿、教师、家长学习型团队的基础。

幼师答辩论文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精神;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69-03

教育心理研究发现,3―6岁的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活泼好动、对周围新事物好奇心强。把握好这一时期的教育,才能使得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这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游戏精神,实现寓教于乐。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差异,尊重个体,对于游戏设计要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教师也应该扮演好自我角色。

一、基于差异,设计个性游戏

以幼儿为中心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时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符合孩子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的游戏环境,关注孩子之间的差异,设计个性化游戏,使游戏能够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心理特点有所不同,男孩子比较喜欢激烈的游戏,而女孩子可能比较喜欢一些温和的游戏。因此,我结合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身心特点,为男孩子设置了一个军队角色游戏,游戏分为红蓝两军,蓝军负责保护驻地,而红军负责侵入蓝军领地,以水枪为武器。我事先为学生明确了游戏规则,并且告诉他们游戏过程中要保护好自己也不能故意伤害对方。之后男孩子自由结组分成两队,游戏过程中孩子特别兴奋,红军奋力侵入蓝军阵营,而蓝军也不甘示弱团结一致保护领地,最终蓝军获胜。游戏结束后我问孩子有什么收获,一位蓝队的孩子回答:“我很开心,因为我和我的同伴一起守住了领地。”而红队的一位孩子则回答:“虽然我们没有成功,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队员团结一致,下次一定成功。”这个符合孩子心理的游戏让他们体验到了快乐,懂得了团结。

关注差异,设置个性游戏,才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快乐,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动态调整,实现有效互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一个人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时间长了即使再喜欢也会出现厌烦心理。同样如果教师经常带领孩子玩同样的游戏,即使孩子刚开始非常喜欢玩,时间久了,孩子们也会厌烦,这样就体现不出这个游戏的教育意义了。因此,教师要经常对游戏进行动态调整,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促进孩子和游戏的有效互动,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孩子经常在学校玩一些荡秋千,老鹰捉小鸡之类的游戏,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不喜欢这些游戏了。因此,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我专门根据节日设置了不同主题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不同节日的习俗和特点。比如去年植树节时我带领孩子们去郊外参观植树活动,在参观过程中,虽然孩子们还小做不了什么重活,但是令我震惊和感动的是他们竟然主动帮助大人扶树苗、浇水,一整天下来孩子们没有觉得累反而表现得非常开心和自豪。我问其中一个孩子:“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啊,教师在这里植了一天树都非常累,你不累吗?”孩子回答:“我虽然很累,但是能够和大家一起植树我更加开心。”听到孩子的回答我既开心又欣慰,没有白白辜负我带他们出来玩。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身心也在健康发展。

想要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健康的成长,就要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游戏充满新鲜感,而这需要教师对游戏活动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实现有效互动。

三、引导参与,获得情感体验

年龄差异往往会产生代沟,这是我们公认的,因此游戏活动仅仅由教师凭借个人意愿设置,往往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不能使得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而想要真正使得孩子@得情感上的体验,引起孩子的兴趣,就需要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的设置上来。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游戏创设,这样才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以前我在设置游戏时往往不会征询孩子的意见,更加不会让孩子参与到游戏的布置上来,因为我觉得孩子们还小,不懂得什么游戏好,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孩子们对我自主设置的游戏不感兴趣,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先让孩子将想要玩的游戏写到纸条上交给我,然后再选出适合集体玩的游戏。就像孩子都比较喜欢玩“医院游戏”,我就事先准备好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自己的衣服和道具,这样孩子在整个过程中表现非常积极。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参与游戏的快乐,还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

教师通过转变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的设置上来,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亲自动手的快乐,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更加可以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和提升。

四、转换角色,捕捉即时生成

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教师要理解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为孩子们服务,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特别是幼儿教师要更加明确在游戏教育过程中自身扮演的角色,将幼儿视作独立的个体,切不可因为幼儿年龄小而不尊重他们的想法。教师在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同时,也要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处理,这样才能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例如有一次我在班里开展关于“使用餐巾纸好还是使用手帕好”的辩论赛活动,我在其中的角色是一个裁判员,规范游戏秩序。由于餐巾纸和手帕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孩子们对此次辩论游戏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孩子们在课下也收集到了许多资料。辩论也非常激烈,其中正方围绕使用餐巾纸较方便以及各餐厅基本都提供餐巾纸来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反方则以手帕更加卫生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正方辩论。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了秩序混乱的局面,于是我就根据游戏规则对不遵守规则的同学进行适当的扣分,而后大家都对游戏规则重视起来了。游戏结束后,我告诉孩子虽然发表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但是也要遵守游戏规则。这场辩论游戏,我在其中扮演教师和裁判的角色,在教师和裁判之间自由切换角色,及时处理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幼师答辩论文篇6

【摘 要】通过辩论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更能激发幼儿对问题产生质疑,并有效地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愿望。自主性是幼儿生活和学习中的主体,一个真正拥有自主意志的主体,是有主见的决策主体和责任主体、是习惯于对适合他年龄理解力的事情做出选择判断、决定并对决定负责的主体;而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做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才可能具有远见卓识的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 倾听;辩论;自主;思考;自信

孩子在生活中避免不了和同伴发生争吵,其实在争吵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和语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争吵也确实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怎样给孩子提供一个既能锻炼语言发展又能提高幼儿辨析能力的活动环境的念头产生来了,于是就决定给孩子提供一个“辩论”的环境,辩论前夕,幼儿搜集资料的过程,能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和同伴进行充分的语言交流,让幼儿变得更自信。

一、从“争论”到“辩论”;辩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讲述的平台

“这是我的座位,是我刚刚搬的椅子!”只听见萱萱对仔仔说完,仔仔反驳道:“这是我的座位,是我刚刚搬的椅子,肯定是我去拿拖鞋的时候你坐了我的位子。”萱萱又说:“反正这是我的座位,你的座位在旁边啊,你看,那不是有空位子吗!”这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争论的一袭对话,像这样争论的对话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萱萱是我们班比较内向的孩子,在班上很少和同伴交流,有的时候我们刻意去引导她,和她交流,她都会有些胆怯,她不太愿意表述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也不太愿意主动发言。

在萱萱和仔仔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其实萱萱和仔仔都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想办法说服对方。而且在他们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他们都在极力的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证明那个座位是自己的,他们的对话也是很富有逻辑性的,这是幼儿间最常见的争论,但是幼儿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这是幼儿最本真的表现。但是,争论并不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所以我就想如果能将这种“争论”巧妙地和幼儿园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给幼儿创设一个积极地语言环境,让幼儿自主的表述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格外的注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每当发现幼儿为了一些琐事争论的时候,我都会在一边静静地观察,然后在这些争论中选取有价值的“观点”和孩子们谈论,孩子们可以自由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迁移自己的已有经验,举实例说服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对方”。从刚开始的个别幼儿举手发言,到现在的大家抢着发言,孩子的语言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语言领域指导重点就是给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语言环境。

二、从“自由”到“自主”;辩论,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宝贝,别跑,容易摔跤!”这是中国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因为中国式家长历来都有极强的“保护欲”,父母师长总是力图灌输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似乎凡事都有“指示”,不用孩子自己决定。一个人即使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决策以及为之负责的精神和能力,只要是听家长和老师话的,就是好孩子。而这种“服从”“听话”的教育使得长期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反倒养成了孩子们严重的依赖性:遇事畏葸退缩,唯唯诺诺,“人重言轻”;作决定犹犹豫豫,或者干脆许多事情听从听命于他人,毫无“主见”可言。自主性是幼儿生活和学习中的主体,一个真正拥有自主意志的主体,是有主见的决策主体和责任主体、是习惯于对适合他年龄理解力的事情做出选择判断、决定并对决定负责的主体;而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做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才可能具有远见卓识的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通过辩论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更能激发幼儿对问题产生质疑,并有效地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愿望。当孩子产生质疑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幼儿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寻求最终的答案。虽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者能够表达新观点,但是辩论策略的成功运用可以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为某一事件进行辩护,这样的决定才有了充分的理由和负责任的解释。它强调从形式上提高幼儿辨别分析和作出决定的能力,从而发展自主和独立的辨别分析的能力。孩子在生活中避免不了和同伴发生争吵,其实在争吵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和语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争吵也确实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怎样给孩子提供一个既能锻炼语言发展又能提高幼儿辨析能力的活动环境的念头产生来了,于是就决定给孩子提供一个辩论的环境,辩论前夕,幼儿搜集资料的过程,能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和同伴进行充分的语言交流,让幼儿变得更自信。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参加学习,即将面临各种考试,所以养成自主学学习的习惯很重要。

罗伯特·霍尔是当代折中派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霍尔认为教育不应反复强化固定的规则和行为法规,而应该帮助别人审慎地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指导他们考虑各种选择,独立确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价值和生活方式,并能认识到他们的决定之社会责任。学校教育的职能在于鼓励儿童发展他们自己的自然能力和道德感受性,使他们能够作出自己最能负责的决定。以罗伯特.霍尔的辩论策略为依据,他认同科尔伯格主张的冲突的交往以及包含冲突的生活情境最适用于促进儿童判断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为辩论策略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三、在辩论过程中让幼儿面对挫折,找到自信

“老师,她说我是坏孩子。”“老师,她本来就是坏孩子!”在日常过生活中,经常有孩子哭着来到我面前,向我诉说着同伴的种种行为。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或学习中,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这种帮助如果用得不当,往往会成为一种代替,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幼儿树立克服困难的能力;但幼儿如果在遇到挫折时就萎缩不前,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从“争论”到“辩论”,由“自由”到“自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老师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有价值的“论点”,有目的的引导孩子进行辩论,并在辩论中给予幼儿积极地指导。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合理、灵活的调控,能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辩论的过程中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也大大地提升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幼师答辩论文篇7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幼师答辩论文篇8

谈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一主题进行交谈,是人们常用的语言运用形式,也是儿童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谈话能力是幼儿口头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又是在交往和谈话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谈话对于幼儿语言发展来说既有本体价值又有工具价值。谈话不仅对幼儿口头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对幼儿其他方面(如社会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幼儿的谈话有什么样的特点?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如何支持和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一、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具有良好倾听习惯和能力、乐于交往、敢于表达、能围绕主题谈话、掌握谈话规则是一个有着良好谈话能力的幼儿应有的状态,背后支撑这种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品质就是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根据谈话的语言要素、幼儿谈话活动的特点,我们将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划分为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初步运用谈话策略三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谈话能力,主要就是要帮助幼儿获得这些未来口头交流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经验。

1.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注意听并能听懂是进行谈话的第一步,也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幼儿谈话能力中的首要核心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列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重点是要发展幼儿主动倾听的经验,逐渐从有意识倾听和辨析性倾听发展到理解性倾听。有意识倾听,即幼儿跟随成人的指令并作出回应;辨析性倾听,即幼儿能区分谈话对象中的特定内容,能意识到谈话对象言语中的声调变化;理解性倾听,即幼儿听懂了谈话对象的言语意义,对谈话对象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会通过言语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幼儿在谈话中“会听”,良好的倾听能力让幼儿在谈话中“听会(懂)”。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安静倾听教师或同伴讲话,眼睛注视谈话对象,注意力跟随谈话对象指示的变化而转移。在谈话过程中,能够听懂教师或同伴的语言,根据教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倾听他人讲话,初步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口头语言对对方作出回应;能根据声音、语气、语调辨别不同的谈话对象;能理解他人话语中较长的句子,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一些陌生的词语。

拓展阶段:幼儿在倾听他人谈话时,能充分理解他人的意思,并能初步听出话语中隐藏的意义,如反语、幽默等;能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关注细节;会对他人的谈话内容进行评论、提问。

2.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

谈话活动的推进离不开谈话者对交流和表达规则的掌握和使用,谈话过程中的规则主要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及时给予应答和反馈;不随便插话、抢话,发言时先示意;注意谈话对象之间的轮流;谈话双方围绕主题开展谈话(这是谈话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主要涵盖的就是这个范畴的经验。幼儿在这个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在教师的提示下认真倾听他人讲话,当别人跟自己交谈时能大方、清晰地回答;知道发言要先示意,通过语言、动作表达自己发言的意愿,做到在成人的提醒下暂时不插话、不抢话;谈话过程中主题不稳定,常常更换主题;在谈话的前后根据成人的提示会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再见”等)。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遵守谈话规则,发言时会通过举手、请求等方式先示意,做到在成人的提示下不插话、不抢话,遵守轮流发言的规则;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自己声音的大小、语气;谈话过程中具有多个稳定的谈话双方感兴趣的主题,但谈话内容主要是自身态度、经验的表达。

拓展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做到有礼节地进行交流,具体表现为在交谈过程中能保持较长的倾听时间,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插话、抢话的冲动;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会初步根据谈话场合、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气、语速甚至词语帮助对方理解;谈话过程中主题比较稳定,能根据指定的主题进行谈话。

3.初步运用谈话策略

谈话是一个多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谈话双方能否很好地发起谈话关系到谈话能否开展;谈话双方能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自己进行表达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双方能否通过提问、追问、分享等方式维持谈话是谈话能否持续并深入的关键。谈话中发起谈话、维持谈话、辅助表达等策略就是幼儿需要初步发展并运用的谈话策略。幼儿在该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主要是随机或偶然参与到他人的谈话中,谈话主要由成人主导,幼儿主要是回答成人的问题;在谈话中会借助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辅助自己的表达,以让他人更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目的性不强,缺乏主动维持谈话的意识。

稳定阶段:幼儿对他人的谈话感兴趣,会主动与熟悉的人发起谈话,会主动通过观察、表达自己意见等方式参与他人的谈话,开始通过提问、提议等方式主动发起谈话;会有意识地运用动作、表情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会在成人的提示或提问下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维持谈话。

拓展阶段:幼儿会主动通过提议、提问的方式与同伴发起谈话,大胆与陌生人交谈;会通过观察来关注对方的理解程度,采用追问、分享自己经验或想法的方式维持谈话;能熟练地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表演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

二、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想要促进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就要为幼儿提供交流和运用的平台,让幼儿在谈话中表现已有的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教育支持策略,以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1.创设积极的语言交往环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