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经济论文8篇

时间:2023-03-03 15:58:20

旅游经济论文

旅游经济论文篇1

我国旅游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引入了相关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与环境学理论以及景观科学理论。资源与环境学理论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处于无上限的情况下,将其从经济管理分析的范畴里抛除。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调配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科学理论是将土壤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人以及动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经济最大化的目的。景观科学理论注重的是环境的整体,通过其与外在事物的交换,维持环境与经济的必要联系。

2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2.1把握机遇,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旅游经济的发展理念。旅游行业对我国人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也存在少数群众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过质疑的情况,但是这二十多年取得的进展,足以证明统一旅游经济思想,是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提高旅游经济的前瞻性,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变的气候以及多样的环境已经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前瞻性,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2提高中国旅游经济的创新性对我国旅游经济进行宏观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因为旅游理念是随着时代在进行不断改变的,旅游行业不仅仅是一项对文化欣赏之后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使旅游经济效力达到最大化,就务必时刻保证旅游的相关理念是处于该时代最前沿的。从目前宏观管理的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可以优化旅游经济所处的体系。

2.3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主义的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并且合理处理旅游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坚持多方位发展旅游经济,通过相应政府对其产业链的重视与扶持,来挖掘我国旅游经济更大的潜能。第二,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提升优化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不要只注重旅游景点门片的收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开发旅游产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提高旅游资源的管理意识等等。并不断增加旅游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优化管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3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旅游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成本的管控、质量的检测以及人员的调配方面,而且大多数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要不断加强,由于管理经验不丰富,对旅游经济认识也存在较多不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也是频繁出现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疏忽以及旅游乘客对环境的不重视,便加深了该现象的负面影响力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政府机构的管理措施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涉及到新城村的建设和农业产业链的改变等内容,相关政府机关没有及时协调好各个部门,未达到统一管理的效果。旅游经济管理者盲目加大成本,优化硬件设备,却忽略了对旅游景点管理模式的改善。

4结论

旅游经济论文篇2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毕业论文,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论文篇3

1.1数据选取为了真实反映出河南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演化特征与敛散性,选取了2003-2012期间的河南省历年旅游总收入(由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作为收入指标。研究区域特征时,沿袭区域经济的划分传统,将河南省划分为四大地带:中原城市群(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囿于统计数据所限,其中未包括济源市。)、豫北地区(安阳、鹤壁、濮阳)、豫西豫西南(三门峡、南阳)、黄淮(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旅游收入和年末人口数据来自于2004-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在做收敛检验时,旅游收入数据以2003年为基期经过平减处理,以消除价格因素影响。

1.2变异系数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简记为CV)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数据的变异度,文中用以衡量地区旅游发展的相对均衡性。

1.3基尼系数学术界常用基尼系数对产业构成进行差异分解,文中将河南旅游总收入分解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外汇旅游收入两部分,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结构分解,旨在衡量旅游经济差异的内部结构特征。

1.4泰尔指数泰尔指数(Theilindex)的优势在于其可分解性,即能够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的结构构成及其贡献程度。利用泰尔指数可分解的思想,将反映整体差异的总体泰尔指数T进一步分解为四大地带间的差异TBR和地带内部总差异TWR(为四大地带内各自地市差异Tpi的加权平均),来分析总体差异的地区差异特征。

1.5收敛检验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根据对收敛条件的不同假设,主要有三种收敛假说: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σ收敛指不同经济体人均产出水平离散程度逐渐减小的过程;β收敛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济含义指经济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表现为落后地区要比发达地区具有更高的人均增长率。前者指无论初始条件和经济结构如何,各地区都将收敛到相同稳态水平。后者指由于存在影响稳态水平的因素(经济结构),无论初始条件如何,不同地区最终会收敛到各自的稳态水平;俱乐部收敛要求经济体间既要有类似的经济结构,还要有类似的初始条件,满足这两个条件后才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本研究参照潘文卿对区域经济收敛的检验做法,依次对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

1.5.1β收敛检验文中使用经典的巴罗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旅游经济的绝对β收敛做出检验。检验方法为截面数据回归分析,若系数β为负值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即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经济增长率存在负相关,那么就存在绝对β收敛。

1.5.2俱乐部收敛检验俱乐部收敛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河南省四个地带内部存在收敛;各地带间不存在收敛。对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参照文献13和文献18的做法,利用泰尔指数对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分解趋势进行俱乐部收敛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

2.1.1总体差异特征由表1中三个反映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指标变动趋势来分析,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变动程度虽然并不激烈,但是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3~2009年期间,区域旅游经济总体差异趋于扩大;而2009年后,此种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区域差异开始减小,但2012开始有所反弹。上述分析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特征,为了更为具体地明晰总体差异的来源及其构成,并对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的因子剖析,下文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总体差异进行结构和地区分解。

2.1.2结构差异特征:G、Gd、Gf分别为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Sd、Sf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占比。Pd、Pf是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对总体的贡献率。(1)从各分项基尼贡献率看,2003年以来,历年国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都远高于入境旅游,平均贡献率高达到97.1%。可见,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国内旅游差异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旅游收入占总体旅游收入份额较大,其历年平均份额高达98%。这也印证了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状况难以真实反映出区域旅游整体差异状况。(2)从各分项基尼系数数值看,历年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都大于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定量说明了入境旅游差异程度大于国内旅游差异的现实。另一方面,从具体差异程度看,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范围在0.43~0.50,历年均大于0.4,表明国内旅游收入在空间上的分配不太合理,收入差距过大,国内旅游发展不太协调;而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范围0.62~0.78之间,都高于0.5,说明旅游外汇收入地区差异悬殊,入境旅游发展极不平衡。这也体现在旅游外汇收入集聚在入境旅游热点地区上,旅游外汇收入排名前四的郑州、洛阳、焦作、开封四个地区收入之和历年占比高达86.3%。

2.1.3地区差异特征利用泰尔指数可分解性,将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地区分解。给出了泰尔指数地区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1)从地带内和地带间比较看,旅游经济的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程度相当,2003-2006年间,地带内差异程度略高于地带间差异,2007年以后,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贡献;2)从地带内部差异构成看,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郑州、开封、洛阳、焦作四个增长极与其他地市的差异导致了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而豫北、豫西豫西南、黄淮三个地区内部差异程度不大,这种旅游经济局部协调发展只是低水平的趋同,对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意义不大。

2.2河南省旅游经济收敛特征检验

2.2.1α收敛特征经过对2003-2012年间各市人均旅游收入对数标准差的计算,看出河南省旅游经济整体表现出一定的发散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收敛特征:2003-2009年,α指数逐年上升,表现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持续扩大;2009-2012年,α指数有所下降,表现出一定的α收敛迹象,但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仍高于2003年的初始水平。2.2.2β收敛检验利用巴罗回归方程检验了2003-2012期间河南省旅游经济的β收敛性。在样本检验的全时段内,河南省旅游经济表现出微弱的发散性,但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而2003-2009年,β值为正值且在统计意义显著,具有明显的发散性;2009-2012年,β值为-0.0392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表明从2009年开始河南省旅游经济开始出现绝对β收敛迹象。从经济意义来解释,2003-2009年,河南省旅游经济落后地区增长速度低于发达地区,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2009-2012年,虽然落后地区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地区,区域差异有所缩小。这与α收敛检验结果也是一致的。

2.2.3俱乐部收敛特征图2给出了总的泰尔指数、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与α收敛和β收敛检验结果一致,河南省旅游经济呈现出"先发散,再收敛"的阶段性收敛特征。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也具有相似的变动趋势。结合Galor给出的俱乐部收敛定义,2003-2009年间,地带间差异趋于扩大,但地带内部差异亦趋于扩大;2009-2012年间,地带内差异在缩小,但地带间差异亦在缩小。综上分析,河南省旅游经济在检验样本期间并未出现俱乐部收敛特征。虽然,河南省旅游经济存在着一定的集聚效应和极化现象,但并未出现我们担忧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俱乐部收敛特征。

3讨论分析

区域旅游差异特征以及判断其收敛趋势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如何缩小区域旅游差异以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因此,文中通过对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考察,研究发现:

(1)要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旅游经济差异的来源及其构成。以往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但在本研究考察期间入境旅游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因此,以往研究难以反映出真实区域旅游差异现实特征。文中以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结构差异上,国内旅游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政策上应该重点考虑国内旅游发展在平衡区域旅游经济的作用。

(2)区域旅游存在的差异是发展中的差异,关键是要在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落后地区追赶先进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收敛,即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尽管在整个考察期间河南省旅游经济并未收敛,而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以来河南省旅游经济开始出现收敛迹象,区域旅游差异趋于缩小。但是目前尚未明晰旅游经济收敛原因以及相应收敛机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识别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来源及构成,更为关键的是要预判旅游经济的收敛趋势,深入探究旅游经济收敛机制,为制定前瞻的区域旅游协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收敛,进而实现长期的稳态增长。

4结论

利用2003-2012年旅游总收入数据,在对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旅游经济收敛性进行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河南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阶段性特征。结构差异主要是由国内旅游差异造成的,但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程度高于国内旅游;地区差异由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构成。2007年之前,地带内差异程度高于地带间。2007年后,地带间差异程度高于地带内。

旅游经济论文篇4

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区域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观,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区域经济的提升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二者存在何种关系,本研究利用SPSS19.0软件做相应的数据分析。考虑常用经济评价指标和滨海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本研究选取2006年至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年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天津市年旅游人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性很高,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和0.996,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0.01。所以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关系为正向,且相关性很强。运用SPSS19.0对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做回归分析,选择3种模型,得到3个回归方程:线性、对数、三次。图1和图2是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人数的拟合曲线,可以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观察结果分析,发现三次曲线模型的R方最高,也就是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最强,并且模型也是很显著的。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最终选择三次曲线模型。根据结果分析中的各个变量的系数值,写出模型的如下表达式,模型的显著性小于0.05,为显著,拟合优度很好。

2滨海新区滨海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来自天津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960.5亿元,2014年,滨海新区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57.24%,占全国生产总值的8.65%,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滨海新区滨海旅游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滨海旅游的人数和收入逐年递增,2014年全年接待量2200万人次,举办大型展会85场,旅游总收入16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78%,滨海旅游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已经开发形成滨海休闲、现代工业、历史文化、渔乡体验、新区观光五大产品体系,推出了航母主题公园、东疆湾景区、北塘古镇、龙达温泉生态城、空客A320基地等一系列特色景区,借助梅江会展中心承办了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等众多会展活动。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滨海旅游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滨海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推动二者良性互动,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以强化其主导地位。

3滨海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对策

3.1以政府为主导,宏观布局滨海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新区滨海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视角科学规划产业模式,合理限定产业类型,布局产业分布,强化产业联系,从而为产业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挖掘、吸纳、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寻求产业的交叉点、融合点,加快滨海休闲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延伸旅游产业领域,拓展旅游要素体系,以旅游带动产业集聚,盘活港口经济。

3.2以旅游业为中基,实现相关产业链延伸

3.2.1打造游艇旅游完整产业链游艇是集航海、运动、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满足个人及家庭享受生活的需要,提供“游、购、娱、食、住、行”等要素服务的移动的水上旅游综合体,其目标顾客不但包括崇尚高端生活方式的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也是适合广大中产家庭的海上休闲娱乐方式,而且这种集运动、航海、娱乐、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随着价格越来越亲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时尚人士的追捧。新区应积极通过旅游规划,以游艇休闲为中心,积极引导游艇制造维修、游艇驾驶培训的延伸发展,逐步构建从旅游装备制造,到相关技术培训,再到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3.2.2打造邮轮旅游完整产业链邮轮旅游(cruiseshiptourism)是一种以大型豪华游船为载体,以海上巡游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动和岸上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游活动。从旅游产业链角度来看,邮轮抵达之前、抵达、停靠、离开邮轮码头所引发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交易,即通常所指的邮轮旅游业,是一种介于运输业、观光与休闲业、旅行业之间的边缘产业。新区应以邮轮母港为核心,建设游轮配套设施,带动新区生态城区建设;以邮轮延伸产业为依托,以旅游休闲和港航服务两大产业为支柱,进而建设船主题艺术品业、船主题节庆业等业态,借助于邮轮经济带动新区发展。

旅游经济论文篇5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论文篇6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程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例如淡旺季节、自然气象灾害、景区基础建设条件、交通通达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同一国家因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合海南省旅游概况及现有文献资料,考虑到数据搜集与建模难易,本文选取影响海南省旅游收入的10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设旅游收入X0(亿元),海南省旅游接待总数X1(万人),国内旅客数量X2(万人),海南省旅行社X3(个),海南省星级饭店数X4(家),海南省生产总值X5(亿元),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X6(元),国内生产总值X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X9(元)和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海南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见表1。

二、海南省旅游收入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和若干个比较数据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判断其紧密程度,它反映曲线间的关联程度。本文利用海南省2000-2013年旅游经济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确定特征序列和相关因素序列。其中X0=(x1,x2,…,x14)为特征序列,Xi=(xi(1),xi(2),…,xi(14))为相关因素序列。第二,分别对X0和Xi(i=1,2,…,10)进行始初值化处理。第三,分别计算X0与Xi(i=1,2,…,10)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本文以2000--2013年海南省旅游收入为参考序列,以相应年份海南省旅游接待总数、海南省旅行社个数、海南省星级饭店数、海南省生产总值、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海南省入境游客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年平均工资、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为比较数列。根据前述灰色关联性分析的计算步骤,带入数据进行运算。根据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计算整理出2003-2009年和2010-2013年海南省旅游收入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进而得出灰色综合关联度(见表2、表3、表4)。由表2所示,在最近的14年里,海南省旅游收入最突出的影响因素为由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以2010年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为界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旅游经济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生明显改变。综合表3、表4,海南省生产总值X5在两个时期内关联度值变化较小,对旅游经济收入影响稳定。由表3,在国际旅游岛政策颁布前(2000-2009年),影响省内旅游收入最主要的因素为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其次为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X6及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0;由表4,在2010-2013年期间,海南省生产总值X5成为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国内旅客数量X2与海南省旅游接待总数X1。这说明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海南省将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收入对相关的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工作的依赖度较高。X2与X3对旅游收入的重要影响说明了海南岛内旅游业主要依托旅行社运转,旅游收入也更依赖入境游客。对比表2、表3两个时期里综合关联度排序变化较大的因素,海南省生产总值X5从第四位跃至第一位,成为影响旅游收入最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旅游业开展的基本工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期间发展迅速,说明海南省旅游产业正不断走向完善与健全的发展道路。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从第一位下降至第十位,关联度下降近0.3,说明来岛过夜游客并非依赖岛内星级饭店;另一方面,海南省民俗、农家乐、“候鸟式”旅行等旅游形式不断丰富、住宿方式多样,极大的丰富了岛内旅游的多样性,为旅客提供更多观光选择与出行体验,间接促进了旅游收入的增加与产业链的延伸;由此带来旅客层次、类型的多样化、旅客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旅游方式、住宿形式正在被改变。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0从第三名下降到第六名,结合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将旅游纳入生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旅游经济收入更依靠旅游地自身建设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三、结论

旅游经济论文篇7

一是通过江苏省林业局林业产业办公室,梳理、整理泗阳县现有的林业产业发展资料,把握其林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区域分布特点。从省农委、省统计局、县农委、县统计局及其网站等收集泗阳县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材料,特别是农村收入、农户收入的材料和数据,并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和把握林业产业及农民收入的含义、历史、现状及相互关系等;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和企业进行走访和座谈,了解和掌握农户及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济收益情况。机械抽取200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了解2000~2012年间每年的经济收入及其来源构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支出及纯收入等;对企业主要调查和访谈企业基本规模、企业效益、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对农民增收的途径、及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数量估计等。

二、研究方法

利用实地调研和统计资料获得的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选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多元一次模型,进行相关性等分析,并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科学评估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选择样本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当地林业局、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选择泗阳县农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业产业收入构成为样本。由于泗阳县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在这3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较少,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小,故不予考虑。

2选择变量考虑到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目的,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农户经营从事林业各产业的收入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绘制Y关于X1、X2、X4的散点图。由图1可看出,Y与X1、X2、X4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为确定变量的相关程度,现进行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简单相关系数[4],其数学表达式为根据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数值P值是表示2者相关性是否有意义的指标。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称2者有高度相关关系,0.8到0.5之间为中度相关,小于0.5视为不相关。一般P值的数值小于0.05,表示2者间的相关系数有意义。由表3可知,X1、X2、X4这3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农户家庭人均收入Y显著相关,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户从事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获得的收入X4,其次是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获得的收入X1,3者中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农户从事林木种苗产业获得的收入X2,符合调查实际,表明对这些变量做回归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9935,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914,说明此方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F统计量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即F检验,在统计上有意义。P值=0,表明方程高度显著。由于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系数是合理的。由此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泗阳县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林木种苗产业、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所获得的收入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都是正向显著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其次是板材加工产业,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林木种苗产业。

四、小结与建议

旅游经济论文篇8

[关键词] 旅游 循环经济 人文精神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22号)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中长期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逐渐实施开来,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旅游业也不例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减少旅游环境污染,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为“人文”,思想史中,“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易·贲卦》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在西方思想世界,“人文”思想主要被用来描述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以反抗中世纪对人的压抑而产生的人本主义思想,但“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观,则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诞生了,是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的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是人类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旅游经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积极追求,更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旅游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

纵观中西方人文思想,“人文”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否定人沦为物的奴隶。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重大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求一切发展必须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和谐旅游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旅游,它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旅游业的和谐运行以及旅游者的审美和愉悦(或者说是和谐的体验),达到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事态和谐(人与人/社会的和谐)以及心态和谐(人的身心和谐),通过三大和谐折射出旅游发展中蕴含的深层人文关怀、生态关注和综合效应。然而,传统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众多诸如地表景观破坏、水环境污染、空气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和谐的旅游经济。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按照旅游循环经济战略,遵循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原理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承载力,把旅游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促进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变过度消耗旅游环境、破坏旅游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依托清洁能源、能耗最小化进行发展,促进物质循化过程废弃物最小化;最终实现投入物质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增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促进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旅游者的和谐体验。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教育和体验等方式提高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可以认真思考旅游的本质和真谛,树立正确的旅游理念,把旅游作为知识经历、知识体验、知识交流、审美欣赏、净化灵魂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方式等,并由此提升个人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依托力量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创新性的工程。它要做到:(1)理论创新,即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旅游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的资源经济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2)技术创新,研发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运用新材料,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3)法律政策创新,要完善与旅游和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构建旅游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4)文化创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注重文化创新,即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软性管理模式,主要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管理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旅游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大系统,若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还需要从管理体制创新,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

以上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所需的理论、技术、法律政策、文化观念和管理制度层面的支持必须依靠“人”、也只有依靠“人”才能实现。首先,必须依靠“人”的发展观的深刻转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它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由于传统的旅游经济模式是粗放型的,将旅游业简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旅游活动开发者和经营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及旅游者为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旅游区的环境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调,使一些旅游地的旅游价值在慢慢丧失。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转变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观念,以新的系统观、经济观、环境伦理观、生产发展观、消费观等观念来指导旅游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些观念、素养上升到法律条例程度,做为一种法律规范来约束、监督人的行为,以此来保证新的理念、模式的贯彻、落实和实施。

四、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核心任务

所谓“人地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在哲学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天命论”(自然灾害、生产丰欠乃至国家兴败皆由天定)、“机械唯物论”(人地关系密切,而以地的发展规律主宰一切)、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地理条件是可变因素,因人而异),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所渗透的人地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具价值,并无内在价值;人类具有优越性,超越自然万物;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没有伦理关系。数千年来,人类在这种傲慢观念的驱使之下,对自然界采取了种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盲目地掠夺式的发展使人类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地关系”。首先,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并且这种联系和作用将永远持续下去。其次,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长期以来,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和影响为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再次,人是“人地关系”的主体,即“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具有能动功能和机制,人是地的主人,自然环境可以被人类利用、认识、保护的对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人,而并非自然环境。所以,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只有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2~83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6

[3]袁健:五经四书全译. 十三经注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61~62

[5]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4(5):87~90

[6]刘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归——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体育与科学, 2007, 28 (5):34~39

[7]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 经济地理,2007,27(4):681~685

[8]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57~67

[9]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纵横,2006,11:15~17

[10]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1991,11(3):1~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