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8篇

时间:2023-03-06 15:57:38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课程构架 专业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图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图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审核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is to point to in budget du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sign stage of the design documents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relevant quota, index and fees standard, calculation and determine in adv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ll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files. Building project budget review,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budget and scientific, makes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budget more tally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project budget in this paper.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Project budget; audit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的特点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具有服务性。

概预算审核是一项带有服务性质的中介咨询行为。它是一种由专业的工程概预算机构向相关委托人提供跟工程造价方面相关的的专业咨询业务。一方面,因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是近几年的新兴概念,普遍接受度不高。同时,很多建筑企业不具备自己设立独立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部门。另外,除了施工的建筑企业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进行审核外,相关的业主方也需要知道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的具体情况。因此,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多是由中介机构来完成。

(二)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具有技术性。

工程造价一直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包含的内容和方面很多,例如项目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是工程造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针对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能够有效保证概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涉及知识不仅仅包括会计以及工程项目这两个方面,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技术类工作。

(三)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的重点是“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项目概预算开始渐渐实现“编”和“审”的分离。工程项目概预算的编制,是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和相关的规范标准,对工程可能产生的费用支出进行预先估算。它是属于工程设计的一部分。而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核,对已编制完成的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定和核实。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筑公司将工程项目概预算的编制和审核工作混为了一谈,往往只注重了“编”,却忘了核对“编”的“审”。因此,导致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得不到保证。(四)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人员只是执行者。

工程项目的概预算,无论是在编制上,还是在审核上,都要求参与工作人员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在事实求是的同时,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跟编制人员一样,审核人员也是一个执行者。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的审核人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等。二是要执行委托方(公司的上级部门或者是业主方)的各项要求。三是要执行项目投入实际建设前相关的合同、意见书等。

二、关于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要在思想上进行充分重视。

部分工程建筑公司对概预算审核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将审核工作等同了编制工作。这在无形中就忽视审核工作。但事实上,两者是完全不同。概预算的编制,只是工程建筑公司工程对工程成本的一种预测,并以将这个预测做为一个指导性的原则,用以指导以后的工作行为。而概预算的审核,则是对已经完成的概预算方案的审计和核定。一是对概预算方案可行性的评测,二是对概预算方案最优性的评测,三是对概预算方案执行的监督。其重点就是“审”。建筑公司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将概预算审核工作纳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加强公司对建筑工程项目预算审核工作的重视。实现编和审分开,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编制,再由专门的部门对编制完成的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进行审核。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工程概预算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加强审核工作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时代进步,工程项目概预算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建筑企业所采用,越来越多的概预算造价师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概预算审核工作却刚刚起步,一方面,在职的审核人员多擅长于造价估算工作,相应的预概算审核经验和专业技巧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专业的审核人才存在大量的缺口。解决工程概预算审核工作的人员问题,一是要加强对审核人才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选取部分优秀的概预算编制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促进人才从编制型向审核型的转变。

(三)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审核工作人员就亲临施工现场。

审计工作人员亲临施工现场,是做好工程项目概预算审核工作的重要方法。审核工作人员到施工现场,可以了解和熟悉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内容以及施工的工序。进而对设计图、施工图以及预算方案等书面上的东西产生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认真领会项目施工的目标。有利于审核工作人员深化对概预算的理解,把控好审核工作中的关键点,做好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

(四)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引入相关先进技术和工具是必要的

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基础硬件设施尚有所欠缺。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中引入同审核工作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工具是必要的。一是要推进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二是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专业软件的应用。在软件的选择上,有实力的大公司或相关审核机构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制作专用的审核软件。不具备实力的中小型公司或者工程概预算审核机构则可以采用市面上较为流行和通用的审核软件。此外,在软件的选用上,一定要选取市面上已经通过的审核软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数据接口的差异,导致的概预算审核信息的流通不便。

(五)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概预算审核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它对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就需要回到理论中去。通过对概预算审核理论进一步的挖掘,找到更新更好更完善的审核方式。如上文所说,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是近年来新兴的概念,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工作的补充。其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因此,回到概预算审核理论中去,做好理论研究,是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重要前提。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是建筑企业做好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在保证工程按质按期完成的同时,实现建筑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有效保障。而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审核工作是重点。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思想充分重视概预算审核工作,二是要做好审核人才的培养工作,三是要组织审核工作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四是要不断提高审核工作的工具,最后要回到理论中去,加强对预概算审核工作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小霞.试论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核[J].中国科技纵横,2011,(14):251-252.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篇3

【关键词】概念设计;高层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一、结构概念设计概述

结构概念设计是在经验与理论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设计人员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结构设计形成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既符合理论的科学性,又能结合施工的实际,补充理论的不足。在进行结构概念设计时,结构工程师将结构设计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概念性地分析和比较,确立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形成合理的设计。

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概念设计是体现设计师先进设计思想的关键。当前在分工细化的市场环境下,大部分结构设计师更多的是依赖于各种设计规范、结构设计手册、电脑程序等进行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有效的创新。在计算机一体化应用的今天,设计师往往不能够及时发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内容。随着设计师年龄的不断增长,使得他们已有的设计概念逐渐模糊甚至遗忘,影响了设计成果的创新。注重结构概念设计的意义,还因为当前的结构设计理论同计算机理论之间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三、结构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结构概念设计在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建筑结构侧移成为了高层建筑设计的难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运用结构概念设计原则,既要考虑到满足相关的要求,又要选择更好的抗侧力体系。在建筑物选择平面结构时,应该选用风压较小的结构设计。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不仅要综合分析所建建筑物周围的建筑物,了解分析周围建筑物对所建建筑物风压布局的影响,还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要增强建筑物的抵抗能力和竖向的荷载。并且,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还要运用概念设计,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平面设计时,要力求使建筑的平面结构简单规则。(2)结构概念设计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地理位置和结构形式,结构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结构概念设计原则选择采用桩基基础、箱型基础和筏形基础等。在运用箱型基础时,建筑物的荷载力能够均匀地传给地基,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周围的土体共同协作,增强建筑物的抗震和抗风能力;当采用筏形基础时,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分散建筑物上部的荷载,增加地基的承载力,防止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是一种很重要的设计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结构设计工程师接受和采用,并且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必定会成为以后建筑结构设计的主流思想。(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2)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的概念设计具体体现在建筑结构的上部设计和基础设计中,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抗震和抗风能力,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效率,使结构设计更加完善。

参 考 文 献

[1]隋翔宇.工业建筑中的结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 2011(4)

[2]姜红文.浅谈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广西城镇建设.2004(7)

[3]高鹏,乔可义.重视概念设计,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J].2011(3)

[4]许燕禄.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2)

[5]邓影,李秀辉.虚拟现实技术与建筑结构概念、优化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07(2)

[6]范俊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09(15)

[7]蒋新梅.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常见问题的分析[J].四川建材.2009(2)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概预算;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67-01

“建筑工程概预算”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工程造价的相关概念、工程定额的原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等内容,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区域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工程造价的专业技能。

一、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特点。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涉及理论面很广,除了介绍工程预算相关的理论之外,所涉及得课程有“房屋建筑学”、“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该课程的学习还涉及国家及地方有关的政策、法规等,如《全国统一基础定额》、《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重庆市建筑工程计价定额》。而建筑工程概预算的费用计算又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随地区不同而不同,都要按照当地造价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所以这门课程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地区性,同时建筑工程费用的计算贯穿于基本建设的整个工程阶段,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2.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知识缺乏,课程安排欠妥。建筑工程概预算所涉及的课程中,“建筑经济学”、“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专业都不学,“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法规”等课程,都是在概预算课程之后的学期安排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概预算的过程中,施工图纸看不明白,计算规则理解不了。

(2)学生缺乏认识,课程偏科。建筑设计的学生基本上重点儿都放在建筑设计类的课程上,主要的兴趣也都在这些课程上,但是学生缺乏认识,他们设计的这些艺术形象,如果能够真正做成一个建筑产品的话,那是跟建筑工程概预算有这密切的关系的。

(3)教材内容滞后,参考资料欠缺。

教学中用的教材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及取费规定,能参考的教学资料也很欠缺。学了概预算课程,却对当地的建筑工程定额很陌生,甚至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使用了。

(4)理论课多,实践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时过多, 实践课及结合实际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时过少。学生学了很多程序、计算规则等,但是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如何使用。

二、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优化

1.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的设置要系统,不仅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前,还要了解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其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开设时间,能够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很好完成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教学任务。

2.合理选择教材,提供参考资料。由于教材适用性差,教师可以自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自行编写,内容以本省计价程序及相关内容为主,授课过程中根据现行的各项政策性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使学正真正掌握建筑概预算的内容。而教学中的必备参考资料,如计价依据,变化快、价格高,让学生人手一册是不现实的,学校可以购置一定数量的计价依据,并借助学校的数字资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学生借阅、使用,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3.教学内容整合。从以往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可以增加实践课的课时,以实践课程的教学为重点,把大部分课时安排在了解施工图预算及工程量清单编制上。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一直是以定额计价方式为主要授课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处于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轨阶段,为了密切联系实际应该兼顾两种计价方法的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在工程领域应用的深入,在工程预结算工作岗位上逐步实现了电算化,所以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增加预算软件的学习,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学习现在施工企业使用较多的广联达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和工程算量软件神机妙算,使学生基本掌握概预算软件的应用。

4.教学方法优化

(1)改变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技能培养为主,尽量能边教边做,多安排课堂和课后练习作业,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运用。例如在学生学完预算定额的使用方法,了解当地造价管理部门有关编制概预算的政策与规定后,安排编制一项实际工程的施工图预算,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当安排工地实习,培养学习兴趣。因建筑工程概预算研究对象是以工程实体为主,可以尽量的多安排学生施工现场的参观和实践学习,了解整个建设工程的程序,深刻的体会建筑工程概预算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训学生的上岗资格。通过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使学生跟将来的工作实践接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统一组织的“预算员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由主管部门颁发“预算员资格”上岗证书。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已获得了预算员资格证书,使他们毕业后能很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也达到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提高了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并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的将来从事的工作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贤国.建筑工程概预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计算软件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design and rational concept of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analyzed the concept design and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n example is analyzed the concept design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some of the content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conceptual design; Calculation software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至关重要。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一个结构工程师的设计水平一个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并能有意识地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及其结构程序在结构工程中得到大量的应用,结构设计人员过分依赖设计软件的现象日益普遍,在设计中常常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而没有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大量经验以及艰辛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提倡采用概念设计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师的创造性,推动结构设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概念设计是一种设计的思路,是定性的设计,一般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

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主要原因有:首先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存在许多缺陷或不可计算性,比如对混凝土结构设计 ,内力计算是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而截面设计却是基于塑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这一矛盾使计算结果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差之甚远 ,为了弥补这类计算理论的缺陷,或者实现对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都需要优秀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因此,结构工程师只有加强结构概念的培养,才能比较客观、真实地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

二、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1.场地的选择

地震灾害表明,建筑的破坏,不仅与建筑本身的抗震性能有关,还与建筑物所在场地条件有关。

2.建筑平立面的布置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从结构计算、内力调整、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等多方面加以仔细考虑,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3.结构材料的选择

为保证抗震结构的基本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采用哪一种结构材料、什么样的结构体系,需要经过对其技术、经济条件比较后综合确定。同时力求结构的延性、刚度、强度完美比配,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

4.结构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根据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研究,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强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5.选择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

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往往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在遭受强烈地震时具有很强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及构件中的所有杆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这就要求在做设计时要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件的延性。

6.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一个结构体系只要构件间的连接不破坏,整个结构就能始终保持其整体性,充分发挥其空间结构体系的抗震作用。因此,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且应符合下列基本的要求:

(1) 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3)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三、结构工程师应注重的一些概念设计

1、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应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结构概念,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例如,某高层框剪结构,底部二层为大空间的大堂:

方案一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密柱方案外框柱子较多,给建筑使用带来不便,特别底部二层大堂的大空间,需要抽调中跨的柱子,采用结构转换,造成竖向刚度突变,转换层的柱内力也变化较大,给结构设计增大不必要的难度。

方案二:稀柱方案柱截面尺寸过大,难于满足轴压比的要求,且造成很多短柱对抗震不利;剪力滞后现象严重,结构受力不尽合理。

方案三:稀柱+四角“L”形剪力墙方案既减小了柱子的截面尺寸,又改善了由于柱距较大而产生的内力不均匀、剪力滞后现象,使结构受力更为合理。

2、结构工程师应能比较客观、真实的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不可被计算机计算的结果所迷惑,造成对结构工作性能的误解,使工程留下安全隐患。

3、结构工程师应处理好结构的协同工作,保证结构构件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能共同受力、共同工作,且具有共同的耐久性能。

4、应注重结构刚度的控制。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结构整体刚度和构件的相对刚度控制设计。

5、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拓宽结构设计的思路。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意到不超筋,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其实,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作用效应S呢?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越大。

四、结语

在概念设计日益重要的今天,要求结构工程师应有深厚的基本理论基础,并能不断吸取他人先进的设计思想。对自己的作品、设计(即使是已建成的),应经常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每一项设计都精益求精。强调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旨在要求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在建筑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规范、规程中有关结构概念设计的各条规定,设计时不能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的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而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方法,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同炎结构概念和体系[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李国胜 简明高层钢筋混凝土设计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篇6

作者:刘世超 李永喜 沈玉秋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旭隆工程经济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技术应用:处理施工技术的问题、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施工组织与管理:编制与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技术管理。(3)相关课程: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实务。质量监控:施工现场质量控制、进行工程质量评定。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原因分析、质量事故处理。(4)相关课程:建筑工程计价与计量、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撰写合同文件:撰写一般经济合同、书写合同文件、招投标管理。编制工程造价:工程计量、编制与审核工程计价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标标底、编制投标报价文件。(5)相关课程: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项目,经济分析评价:工程经济分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经济预决策。

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按专业岗位的需要,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等三大领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前4个学期在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第5~6学期把学生分散到建筑企事业单位在监理、预算、施工、测量等实际工作岗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既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又能让学生展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与企业之间充分相互认识、了解,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学模式工程监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产学结合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体现项目引导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情景教学,导入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并将其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做合一。

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共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占58%,选修课占42%。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专业课包括:建筑制图与CAD、建筑工程测量、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设工程监理实务、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专业拓展课包括: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美术鉴赏、摄影技术、应用文写作、数学文化、普通话基础、文学鉴赏、工程经济、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节能技术、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英语、建筑工程信息管理、房地产开发概论、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数学建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建筑企业管理、建筑机械。课程考核主要方式公共基础课主要通过考勤、学习态度、调查报告、实践操作、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专业课需要考勤、作业、模拟训练、现场考核、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等结合进行考核。专业拓展课以考勤、作业、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等结合进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的制定需要以《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国家先关文件为依据,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建设行业发展步伐,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体现工学结合特点,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篇7

[论文摘要]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概述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来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

现阶段,土与结构物共同工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使建筑抗震分析在概念上进一步走向完善,如果可以在结构与地基的材料特性,动力响应,计算理论,稳定标准诸方面得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自然会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高层建筑发展概况

80年代,是我国高层建筑在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1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有上海锦江饭店,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级宾馆,总高153.52m,全部采用框架一芯墙全钢结构体系,深圳发展中心大厦43层高165.3m,加上天线的高度共185.3m,这是我国第一幢大型高层钢结构建筑。进入9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出现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长幅很大有一个飞跃。深圳于1995年6月封顶的地王大厦,81层高,385.95m为钢结构,它居目前世界建筑的第四位。

二、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一)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二)抗震设计的理论

1、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2、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3、动力理论。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一)抗震措施

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限制结构类型和结构材料使用)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遭遇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变形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三个水准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现期50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 10%,重现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 2%-3%,重现期 1641-2475年,平均约为2000年。

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规定:1、高度不超过 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2、除1 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参考文献

[1]朱镜清.结构抗震分析原理[M].地震出版社,2002.11.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

前言

80 年代,是我国高层建筑在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 100m 左右或 100m 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有上海锦江饭店,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级宾馆,总高 153.52m,全部采用框架一芯墙全钢结构体系,深圳发展中心大厦43 层高 165.3m,加上天线的高度共 185.3m,这是我国第一幢大型高层钢结构建筑。进入 90 年代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出现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长幅很大有一个飞跃。深圳于1995 年 6 月封顶的地王大厦,81 层高,385.95m为钢结构,它居目前世界建筑的第四位。本文在此谈了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概述建筑结构抗震理论

1、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 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2、抗震设计的理论。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 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 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动力理论。动力理论是 20世纪70-80 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 60 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分析

1、抗震措施。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限制结构类型和结构材料使用) 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2、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遭遇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变形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三个水准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 63.2%,重现期 50 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 年超越概率 10%,重现期 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 2%-3%,重现期1641-2475 年,平均约为 2000 年。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3、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除 1 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三、结语

现阶段,土与结构物共同工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使建筑抗震分析在概念上进一步走向完善,如果可以在结构与地基的材料特性,动力响应,计算理论,稳定标准诸方面得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自然会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