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畜牧调研报告8篇

时间:2022-05-30 20:53:27

畜牧调研报告

畜牧调研报告篇1

一、基本情况

××位于木北部,毗邻达来诺日湖,303国道从境边通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全共辖7个独贵龙,共有235户,人口1080人,劳动力460人。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31名,其中流动党员3名。共有草牧场41万亩,已围封的28万亩,2008年6月末家畜存栏2万头(只)。几年来,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达里湖旅游景区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草原植被,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实现资源转化增值,增强了党支部凝聚力,实现了牧民增收,2007年人均收入1.1万元。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草畜矛盾。××是以外延数量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头数畜牧业,加之多年的干旱,过渡的放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牲畜数量逐年递增,对草牧场实行掠夺式经营,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但仍然补不足日益严重的草场退化速度,草畜矛盾日趋突出,继续走头数畜牧业的路子难以为继。

2、经营管理粗放。表现为饲草品种单一,饲草料消耗高,报酬低,牛、羊育肥数量少,品质低,牲畜出栏集中,且多年喂养后才出栏,这就加大了投入成本,育肥出栏的极少,和每天需要鲜肉的市场很不协调。

3、牧户居住分散,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住宅建筑布局零乱,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难度大,居住环境与小康水平有一定差距。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很突出,养老问题主要以子女赡养为主,导致个体化差异严重,缺乏稳定、长效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4、人畜饮水不能满足牧民和畜牧业的需求,引水管道等设备已经老化,人畜饮水供应不足,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不能适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需求。

5、畜群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牧民养畜多而杂,不专一,基础母畜、育成畜、后备母畜及良种畜的比例不尽合理。

三、解决矛盾的办法和发展方向

1、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世界地质公园园区之一的达里湖景区位于该,达里湖景区假日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旅游日益兴起,受旅游业拉动使当地成了极为宝贵的旅游圣地,依托丰富的旅游和牛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奶制品、旅游纪念品等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把草原旅游资源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给当地牧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2、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永续利用。通过建设饲草料基地、季节性休牧、湿地保护、草场改良等措施,对退化草原进行治理与合理利用,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牧民增收。

畜牧调研报告篇2

为进一步准确掌握我市畜牧业养殖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市局主要领导安排,5月份以来,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组织精干力量,通过实地查看各县区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情况,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县区畜牧站、乡镇畜牧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收集汇总各县区畜牧部门干部职工、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的意见建议,比较全面掌握了全市畜牧业养殖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促进畜牧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建设要求,以新建抓达标、老场抓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区)、传统养殖场和低层次养殖小区规模化、标准化改造步伐,积极探索适宜的发展养殖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为引领,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为纽带,适度规模家庭经营为中坚力量的梯度养殖格局,2020年全市畜禽饲养量和出栏量达到1991.58万头只和1062.7万头只,同比增长8.25%和7.63%,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了104.91亿元,为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的发挥了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作用,畜牧业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态势。

(一)规模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以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产业集群为目标,集种养殖生产、技术研发、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废弃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在甘州、临泽、高台建设肉(奶)牛现代产业园区,在民乐建设牦牛产业园区,在山丹、肃南建设肉羊(细毛羊)现代产业园区。打造以甘州、民乐、高台为主的生猪生产优势示范区。推动壮大规模养殖基地、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

(二)肉牛良种繁育取得新进展。全市投入支持牛产业发展的资金达到6000多万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蜀汉牧业、德联牧业两个5000头奶牛养殖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顺利推进,甘肃农垦祁连牧业1.5万头智慧牧场、甘州区甘浚镇高家庄村、临泽县倪家营镇高庄村、高台县骆驼城镇新联村等20个养殖小区投入运营,新建和改扩建养殖场38个,新增产能5.6万头。

(三)产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以整县推进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循环模式,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16%;全市纳入直联直报系统的657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2%;全市483家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四)秸秆饲料化利用取得新成绩。目前,全市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26.16万亩,比上年增加4.79万亩。新建秸秆加工企业6家,筛选引进牧草新品种68个,新建青贮窖(池)5.6万立方米,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量达218万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7%。

二、我市畜牧业主要养殖模式及实例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畜牧业养殖模式依据养殖的规模和主体,大体可分为农户散养、中小规模养殖和企业经营规模化养殖三种模式:

(一)农户散养

畜牧业中农户散养的模式长期存在,并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比重。

1.庭院养殖 我市分布最广的养殖模式是传统的庭院养殖模式,其特点是千家万户利用庭院进行舍饲喂养,养殖规模在几头或十几头不等,大都种植一定数量的饲草,并利用农村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自配饲料,或购买一定的混合料,养殖成本相对低廉,相对于缺乏劳动力家庭,经济效益较为客观。

2.草原放养随着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完善,已形成以草定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中小规模养殖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专业养殖户中小规模养殖配套相关社会化服务,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为主体的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目前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1.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 以民乐县昌芳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标准化养殖及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其特点是社员一般由从事同类产品或产业的生产、经营的农民和社团组织组成。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当地的主导特色产业建立发展起来的。目前,该合作社已实现了年均育肥出栏肉羊2000余只,育肥出栏牦牛600余头,出售优质苜蓿3000余吨,年均销售收入600万元。同时吸纳周边村组23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并且每年承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畜牧养殖及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2-3期,年均培训养殖技术人员和贫困户400多人次。

2.养殖小区集中养殖 以甘州区甘浚镇高家庄村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为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户经营的原则,采取群众自筹、乡村补助、贷款等筹资方式建设养殖小区开展养殖,其特点是散养户组织结构更完整,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也更有利于实施现代化规模养殖场的运作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培养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目前,该小区已入住农户184户,投资2000万元,建成4个人畜分离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存栏肉牛2000头,户均养牛10头以上,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3.“农户+合作社”模式以高台县骆驼城镇梧桐村为例,该村引导养殖农户将“人畜同院”“畜禽混养”等落后的饲养方式改造成“院圈分离”的养殖模式,集中对全村83户农户前、中、后院进行改造提升,先后成立高台县勃兴紫花苜蓿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高台县晟源能繁母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产业,发展紫花苜蓿种植基地3000亩。全村牛饲养量达600多头,户均养牛5头以上,户均增收2.1万元,饲草利用率增加70%。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社员养殖积极性,引导社员经济、技术、信用互助,实现技术、信息、资源共享,销售育肥牛、饲料使用、引畜、防疫等措施统一,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养殖风险。

4.“三联”养殖模式 以临泽县旭丰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合作社牵头积极探索实践“上联公司、中联合作社、下联农户”的“三联”肉牛供销新模式,大力引导畜牧产业向规模养殖、抱团发展的方向迈进。制定生产规程和收购标准,为企业和农户搭建育肥技术、购销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结合生态环保问题整治行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环保设施,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区。通过建立肉牛养殖大户微信群、设置收购信息公示栏、评选肉牛养殖示范户等方式,加强养殖技术交流、市场信息对接、价格波动应对。

5.“托管代养”模式 以山丹县润锦农牧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型利益联结,建立养殖托管扶贫模式,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托管代养协议并设立监管方,由贫困户向银行申请贷款,将资金交由企业(合作社)购买畜禽,集中由企业(合作社)统一负责饲养、购买保险、日常管理和运输销售,期间畜禽生、死、淘汰、销售都由企业(合作社)负责,贷款到期由企业(合作社)负责偿还本息,并每年向贫困户分红4500元。

(三)企业经营规模化养殖

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生产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特点是龙头企业与市场相关联,农户则通过企业间接与市场相联系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经营模式。

以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以良种奶牛养殖繁育、优质鲜奶生产、肉牛繁育购销、牧草种植加工、有机肥生产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特点是投资规模较大、设施配套齐全、技术管理先进、品牌优势明显,该公司2020年末资产规模达到20亿元,年产值10.49亿元,实现利润1.48亿元,在开拓市场、联结农户、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综合分析

上述畜牧业养殖模式都各有优劣,但总体而言,专业养殖户中小规模养殖和企业经营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将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不论是种养结合还是申请土地审批,均能充分利用农户手中的土地,降低粪便的集中处理压力,实现种养结合以及养殖规模的扩张,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受地方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更符合政府的扶持方向。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养殖模式优化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农户散养技术缺乏配套。散养户的存在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外一个方面是能够充分利用农村自有农业秸秆及尾菜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和农产品处理带来的污染问题。但也存在规模小而分散,畜种良种繁育、疫情防控等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等情况。

(二)养殖合作社协同性差。养殖合作社涉及相关主体众多,多主体的目标和行为协同困难,进而造成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差,管理成本高、质量稳定性低,最终限制了效益。由于农牧民文化程度低,管理能力差,没有经过调研就盲目模仿,造成多数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三)龙头带动作用难以发挥。部分畜牧养殖企业带动作用弱,没有把当地老百姓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其原因:由于部分畜牧龙头企业,其投资多是从商业资本中抽出的资金来发展,要求流动快,回报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与当地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养殖户难以带动;部分养殖户不了解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选择利己条款履行,损害龙头企业利益。

(四)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调研中发现,各县区乡镇畜牧站人才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乡镇基层一线技术力量薄弱,直接导致县区只完成常规的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及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和日常补免工作,而对于新技术推广研发、畜禽新品种选育等较高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五)畜牧业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是高投入产业,由于目前政府和企业的投入相对不足,畜牧业规模企业生产发展主要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农户养殖虽然可申请“小额贷款”,但要完全满足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影响了畜牧业生产转型和效益的提高。

四、关于畜牧养殖模式与养殖主体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探索了不同的畜牧养殖模式,但也存在规模发展与适度养殖不协调、标准化养殖与家庭养殖不适应、规模养殖与比较效益不相称、特色优势与产业融合不配套、科技成果转化与养殖技术水平不衔接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畜牧科技工作中加以引导:

(一)因地制宜发展,坚持适度规模。畜牧业要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和基础,最忌盲目追求大规模,只看短期利益。无论家庭经营还是企业经营,统筹考虑当地饲草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资源、配套服务体系、加工能力、地方扶持政策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与养殖规模。

(二)稳定家庭经营,引导规模经济。稳定以农户散养为基础的家庭经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养殖习惯、养殖区域等优势,走“一村一品”、“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通过集中化、一体化的形式,把众多的散养农牧户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基地,由龙头企业组织带动基地的办法,使各经营主体或利益主体形成资源、产品、技术、资金、服务等联动体系。这样,尽管单个农牧户的规模小,由于他们参与了整个生产经营体系或这个体系中的某个环节,便和这个体系共同进入市场,从而使整个体系获得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三)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价值。积极探索畜牧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畜牧专家为源头、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新闻媒介为载体,形成连接周边农牧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提高畜牧业科技技术入户率。突出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有效整合畜牧业生产要素,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农牧业保险政策,保护和推动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

畜牧调研报告篇3

一、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工作力度大。

年初,县委、县政府将提高农民收入当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并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制定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深入畜牧业生产第一线,亲自抓、具体抓。与此同时,县畜牧兽医局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真抓实干,克难奋进,找准切入点,重点开展了畜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畜牧兽医项目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良种繁育推广等工作。我县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2、措施得力,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预计今年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将分别达到176000头、24000头、190000只、1240000只,比去年同期都有所增长;肉、蛋、奶总产量将分别达到8700吨、180000吨和7000吨,也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体系日趋完善。县、乡、村三级基本落实了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扎实开展了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补免补防工作。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良种繁育、畜牧兽医项目建设有了新进展。12名乡村配料员获得了省级资质证书,新增奶牛原种场一个,猪良种冷冻授精点一个;规模化养殖出现了良好势头,全县千头以上养猪场有4个,百头以上养牛场有15个,万只以上养鸡场有10个,预计畜牧业收入将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汾河流域草地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项目、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等都在积极筹建之中。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较大。对饲料、添加剂加强了监

管力度,对兽药、饲料经营和较大规模养殖场(户)实行重点监控,避免了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鹿”事件对我县奶业冲击较大。曾出现了卖奶难,倒奶现象,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部门积极工作,通过各级支持,每头奶牛补贴资金达840元,使我县的奶牛产业度过了难关。目前,奶价已恢复正常,奶牛产业也已恢复到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之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畜禽饲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我县畜禽饲养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程度还相对较低,散养现象还普遍存在,一方面不利于疫病防治,另一方面不利于科学、规范管理,增加了饲养成本,一定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了畜牧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2、畜牧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产品少。我县畜牧业发展虽然已初具规模,但缺少精深加工项目,以饲养奶牛为例,我县目前饲养奶牛为6220头,日产鲜奶约50吨,而这些鲜奶主要销往蒙牛和古城牛奶集团用与深加工,而我县基本没有深加工的产业,利润小,市场竞争能力弱。

3、畜牧兽医队伍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从我县畜牧兽医队伍来看,突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稀少,不能保证我县畜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需要;二是乡村两级兽医人员年龄严重老化,从业的39人中,达到和超过退休年龄的已有16人,年老体弱,也影响着基层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基层兽医站没有办公经费,也一定程度制约着我县畜牧业的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1、应增加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畜牧产业是富民富县的工程,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县政府及乡村两级要科学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出台扶持畜牧产业的优惠政策,如优先占场,减免以至无偿提供疫病防治等;同时,在资金导向上实行优先,如优先贴息贷款、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等。

2、走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发展小区、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依据我县实际,应把奶牛产业作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龙头,在加速现有瑞美奶业等奶牛基地发展的基础上,尽快恢复“阿牛”奶业打造特色奶品。同时,在我县七个平川乡镇都建立奶牛发展基地,形成奶牛发展小区,带动和幅射奶牛产业的发展,另外,各乡镇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寻找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畜牧产业,尽快在全县范围内兴起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畜牧调研报告篇4

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户经营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合作服务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中介,把分散的农牧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坚持分类指导,系列开发,确立和开发主导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教、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增长机制,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进而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

1、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当前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 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利益分配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企业与农民签订的经济合同不规范。一些企业往往凭借其自身的强大经济优势,在与农民签订合同时故意损害农民利益,使所订立的合同条款尽量有利于企业。第二,利益主体双方不守信用。有些地方,当产品市场价高、产品畅销时,农民往往违背合同,不愿将产品卖给企业,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市场价低、产品滞销时,企业又不愿意按原定合同收购,有时即使愿意收购也经常压级压价,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第三,违约追索成本高。

2.3 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畜牧业产业化要求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要有机联合;但我国的畜牧业集团化却存在产中、产前发达,产后加工严重滞后的格局,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 70%,而我国肉类加工比重不到5%,且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还存在着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较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的问题。

2.4 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

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继续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资金投入的支持。今后,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走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中,确保投资及时到位。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应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逐步提高到15%以上。各级政府在税收政策上,要对产加销龙头企业视同开发性农业企业,实行先征后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对区域性重点民营龙头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各级财政也要把畜牧业产业化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增设扶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各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应从资金投向和资金结构上向畜牧业产业化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倾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农业信用合作社也要在贷款方面向畜牧业产业化倾斜。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质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事关产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各地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对策。在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其次,也要积极探索畜牧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新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鼓励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此外,还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和企业管理者自觉履行各种经济契约和合同,尽量减少产业化发展中的履约交易成本,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畜牧调研报告篇5

拉格日,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白帐篷”,2002年开始,成为了泽库县宁秀镇一个行政村的名字。但是,美好的名字并不意味着美好的生活,由于先天自然地理条件的恶劣,拉格日村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阻碍和困难,比如草场植被逐年退化、天然草场严重超载、牲畜品种退化及繁活律低、生产与市场脱节、经济效益低下等等,到2010年底,该村人均年收入仅为2512元,是泽库县的一个重点贫困村。

然而,黑暗的背后是光明,2011年初,全省牧区开始推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年4月,在时任二社社长俄多的带领下,该村中的36户村民抓住历史机遇,组建了全县首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启了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的道路,从而在广袤的草原上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至今方兴未艾。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合作社形成了“股份制改造、资源高度整合、生产结构调整、劳力按需分配、多元化发展”的发展策略,明确了“以草地和牲畜入股组建合作社、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牛羊统一销售、用工按劳取酬、收益按股分配”的发展模式,形象地说就是“草场及牛羊变股权、牧民当股东、少部分人放牧、大部分人经营、收益靠分红”。这种合作社模式在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当地牧民的收入,为黄南藏族自治州及整个青南地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式,成为了黄南州及青南地区实现脱贫的一个样板,因此,这一模式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拉格日模式”。

一、拉格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011年1月,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造生态畜牧业精品工程,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3月,省政府召开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民完成300个生态畜牧业建设村的工作任务。在当年的村民大会上,时任二社社长的俄多提出组建合作社的构想,却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否定。当时,俄多说了这样一句话:“命运就像是一只跌落在鸡窝里的雏鹰,我们要选择鸡一样的生活,还是像鹰一样高飞?”

2011年4月,二社召开了社员大会,俄多被选举为拉格日村二社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同时,确定了扎西东知等7名带头能人为合作社领导班子成员,并吸纳了全社36户(全社总户数164户,占比21.9%)217人(全社总人数779人,占比27.9%)入社,以0.6万亩草场(全社总草场面积8.7万亩,占比6.9%)、74头牦牛(全社牲畜总数7500头,占比0.99%)整合的形式组建了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良种牛场,初步形成统一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

同年5月,为使合作社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俄多绞尽脑汁,费大力气做通了已入社的36户牧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以二社全体村民27.47万元草原奖补资金作为合作社的周转资金,投入虫草交易和畜产品销售市场。合作社的建立,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2年7月,合作社进行了第一次公开分红,分红金额达21万元。

尝到甜头的牧民群众看到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希望,增加了参与合作社的信心。2012年底,拉格日村入社牧户150户,入社人数720人,草场入股2.7万亩,牲畜510头。2013年为扩大合作社生产经营范围,俄多将原有的74头牦牛进行了良种繁育及推广,并将繁育的良种公牛出售,到年底时,合作社共有良种牦牛682头。同时,合作社扩大了畜产品及虫草销售交易,有效地增加了合作社经济收入。通过努力, 2013年底,合作社分红54万元。

2014年,泽库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因势利导,决心以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打造泽库县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样板。同年,在县农牧科技局的联点帮助下,拉格日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的股份改造,面向全村牧民吸纳草场、牲畜和现金入股。至2019年底,入社牧户180户、871人、整合草场面积达8.36万亩、牲畜6657头(只)。

二、拉格日模式的运营

(一)股份制合作社

定义。所谓股份制合作社,就是在不改变牧民群众草场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基本原则,牧民群众把草场承包经营权、牛羊等生产资料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经营,按照股份,从草场和牛羊养殖收益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的合作经营形式。形象地说就是:“草场及牛羊变股权、牧民当股东、少部分人放牧、大部分人经营、收益靠分红。”

当初之所以要确定股份制合作,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全村80%以上的牧户都是贫困户,他们仅有的生产资料就是草场、牛羊。只有将生产资料进行整合,才有可能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其中草场入股又是生产资料入股的关键,只有有了草场,牛羊才有放养的地方,才有了转变生产方式的可能性。二是为了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如何调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成为合作社的主人----入股,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组织。

股权作价。在建立股份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怎样作价股权关系着每个牧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合作社发展的成败。为此,拉格日村召开村民大会,让每一个村民都来商榷股权作价问题,并依据当时草场租赁、牛羊市场价来权衡牧民群众的利益。经过村民的集体协商,合作社采取了以现金和实物的方式入股。

现金入股:每股人民币500元。

实物入股:草场、牲畜评估折现方式进行入股,其中:

生产母羊:1500元/只;生产母牛:3000元/头;良种母牛:6000元/头;种公牛:5000元/头;对牙牛:2000元/头;周岁牛:1000元/头;两岁牛:1500元/头。

草场:一级草场93元/亩,二级草场83元/亩,三级草场73元/亩。

耕地:200元/亩。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作社专门成立了15人领导小组,其中,每个社(共四个社)推荐出2名牧民代表,加上理事会成员中的7人,由他们全权负责牛、羊质量鉴定以及草场等级的划分。牦牛、藏羊按照年龄、外貌、体高、胸围等因素进行打分、评定等级:95分以上为特级,85分到94分为一级,75分到84分为二级。草场以草产量为主要评定标准,进行科学划分。

(二)规范化管理

分工明确。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将牧户分为: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藏羊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等3个大组,实现从单纯的养殖业向二、三产的转变。

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主要利用已入社的8万余亩天然草场,将合作社近4000头牦牛分为20个牧业小组,按照划区轮牧的方法进行天然放牧,冬季实行舍饲或半舍饲养殖模式。每个牧业小组配备1到3名放牧员,2到4名挤奶员,放牧员及挤奶员都为合作社社员。

藏羊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主要利用已租用的近1万亩天然夏季草场,将合作社近1000只藏羊分为4个养殖小组,夏季划区轮牧、冬季实行舍饲或半舍饲养殖模式,并配备8名养殖人员专门负责藏羊高效养殖。

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组织合作社剩余劳动力150多人从事出租车、建筑、畜产品推销、宾馆经营、餐厅服务、唐卡制作、饲草料种植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多种经营。

工资定级。根据《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章程》以及社员代表大会的决定,对合作社人员工资、奖惩办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理事会人员工资为每人20000元/年;管理人员工资为每人5000元/年。

放牧员、挤奶员工资标准以市场价格为基准来进行测算的。放牧员报酬:放牛员:0.4元/头/天,放羊员:0.36元/只/天;挤奶员报酬:一名挤奶员任务标准为20头母牛,报酬为1500元/月。

奖惩有度。理事会人员奖惩办法:按出勤、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计分奖惩,其中包括:参加会议、任务完成、政策引导、参加培训等,计分达到80分以上的为优秀,可根据合作社年终盈余进行奖励;计分为60分以上80分以下的为合格,无奖惩;计分为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工作造成严重情节的,根据合作社年终社员大会可罢免相关职务,并从理事会中除名,情节较轻者的从报酬扣除一定数额的金额。

监事会人员奖惩办法:根据其职责检查理事会公开合作社事务次数、财务公开次数、理事会召开会议次数及年内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计分考核奖惩,按季度检查,每季度检查次数6次,年内检查次数达20次以上为优秀,12以上次为合格,12次以下为不合格;工作造成严重情节的,根据合作社年终社员大会可罢免相关职务,并从监事会中除名,情节较轻者的从报酬扣除一定数额的金额。

放牛员奖惩办法:除自然灾害和突发疾病死亡外,其它如遭遇狼害、被盗、丢失等,需按股价赔偿,无力赔偿的从报酬中扣除;牛群存栏达到98%、仔畜繁活率达到85%以上的,在所属组中进行奖励。

放羊员奖惩办法:除自然灾害和突发疾病死亡外,其它如遭遇狼害、被盗、丢失等,需按股价赔偿,无力赔偿的从报酬中扣除;生产母羊产羔繁活标准为70%,70%以上的按羔羊存栏数进行奖励,70%以下的按缺数赔偿,每只羔羊奖励或赔偿标准为400元/只,无力赔偿的从报酬中扣除。

挤奶员奖惩办法:挤奶员任务分为夏秋取酥油、曲拉,冬春收奶子。每位挤奶员任务标准为:酥油平均12.5斤/头、曲拉平均6斤/每头、奶产量任务9月份到12月份为1.3斤/头/天,1月份到3月份为0.5斤/头/天,完成任务的进行奖励;未完成任务的,按量填补缺少部分的量,无法填补的从报酬中扣除。

三、拉格日模式的成效

(一)牲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合作社通过统一开展技术服务、统一组织牲畜周转、统一开展商品畜出售、统一组织饲草料地耕种,使得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组织化、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牧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技术服务上,统一推广良种繁育及科学高效养殖,合作社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良种比例和出栏率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合作社组建时,从入股的1250头牦牛中,只能筛选出良种牛74头,良种率不到6%,到2017年末,合作社的优良种畜比例达75%,母畜比例达85%,仔畜繁活率达90%,牛羊出栏率达56%。

(二)草地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合作社经过资源整合、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既实现了减畜不减收的目的,又有效地解决了超载过牧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天然草地的生产能力。在县草原部门指导下,测算出合作社天然草原合理承载牲畜数量,共减畜3332个羊单位,实现草畜平衡面积8.1万亩。合作社建立的饲草料基地,发展舍饲、半舍饲,有效解决了超载过牧和发展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结合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保护和管理草场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几年来,村里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经省草原监理站监测,2016年全村天然草场平均产草量225.60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21.4公斤,提高10.5%,植被覆盖率达80%。其中,一等草场面积年均增加6%-7%,亩产鲜草392公斤,可自然放牧180天;二等草场面积年均增加3%-4%。天然草场载畜量由10.76亩/羊单位调整为13.75亩/羊单位,探索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增强

短短几年时间,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入了省级示范社的行列,也成为了泽库县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领头羊。在拉格日的影响下,目前泽库县6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民入社率平均达到90%,草场整合率和牲畜整合率分别达到80%以上。

拉格日合作社所创立的实质整合资源的统一经营和在合作社监督之下的联户经营模式是大多数欠发达牧区合作社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拉格日的做法,减少了合作社发展的制度运行成本,实现了合作社和社员的共同目标,对其他合作社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四)牧民脱贫增收效果显著

通过一、二、三产业多元发展,牧民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创办产业干实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一批畜产品加工及交易、牛羊育肥、饲草料种植、停车场、民族服饰加工厂等社办实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得到蓬勃发展,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2年至2018年,合作社累计创收4915.67万元,累积分红2714.98万元。仅2018年,合作社分红就达565.5万元,人均分红15330元,实现了全村脱贫。

畜牧调研报告篇6

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户经营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合作服务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中介,把分散的农牧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坚持分类指导,系列开发,确立和开发主导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教、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增长机制,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进而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

1、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当前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 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利益分配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企业与农民签订的经济合同不规范。一些企业往往凭借其自身的强大经济优势,在与农民签订合同时故意损害农民利益,使所订立的合同条款尽量有利于企业。第二,利益主体双方不守信用。有些地方,当产品市场价高、产品畅销时,农民往往违背合同,不愿将产品卖给企业,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市场价低、产品滞销时,企业又不愿意按原定合同收购,有时即使愿意收购也经常压级压价,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第三,违约追索成本高。

2.3 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畜牧业产业化要求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要有机联合;但我国的畜牧业集团化却存在产中、产前发达,产后加工严重滞后的格局,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 70%,而我国肉类加工比重不到5%,且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还存在着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较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的问题。

2.4 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

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继续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资金投入的支持。今后,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走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中,确保投资及时到位。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应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逐步提高到15%以上。各级政府在税收政策上,要对产加销龙头企业视同开发性农业企业,实行先征后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对区域性重点民营龙头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各级财政也要把畜牧业产业化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增设扶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各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应从资金投向和资金结构上向畜牧业产业化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倾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农业信用合作社也要在贷款方面向畜牧业产业化倾斜。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质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事关产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各地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对策。在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其次,也要积极探索畜牧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新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鼓励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此外,还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和企业管理者自觉履行各种经济契约和合同,尽量减少产业化发展中的履约交易成本,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畜牧调研报告篇7

猪粮安天下。生猪与粮食一样,始终是一个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根本问题。从20xx年开始,中央、国务院根据发展生猪生产和稳定市场供应、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执行政策性生猪保险,随着生猪保险政策在我市的推进,该项政策已逐渐成为深受农户欢迎的“民心工程”。

一、基本情况

政策性生猪保险包括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其中能繁母猪保险是全面实施,而育肥猪保险在全国还是试点阶段,**省是首批开展育肥猪保险的省份。我市政策性生猪保险分别由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财险公司承保,其中巴州区、南江县由人保财险公司承保,通江县、平昌县由中华财险公司承保。全市畜牧系统主管机构(即市、县、区畜牧食品局)不直接参与保险工作,保险公司在各乡(镇)指定代办人,具体负责保险工作的实施。各县(区)乡(镇)畜牧站如受保险公司委托,则由其指定的代办人组织协助实施。20xx年,根据国家、省上要求,我市共承保能繁母猪21.7万头,收取保费259.8万元,补助金额1039.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49.5万元、省上补助233.8万元、市级补助39.0万元、县级补助116.9万元);保险公司理赔1.1万头,赔付976.0万元(包含20xx年投保20xx年赔付的部分能繁母猪)。育肥猪34.9万头,收取保费188.2万元,补助金额439.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2.7万元、省上补助213.3万元、市级补助31.4万元、县级补助131.8万元);保险公司理赔11.5万头,赔付406.2万元(包含20xx年投保20xx年赔付的部分育肥猪)。

二、主要问题

(一)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政策性生猪保险的执行,是中央、国务院为广大养殖生产者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和确保养殖增收的一项惠民措施。其保险的措施办法,是由国家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等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而确定的。而在部分地方,由于对政策性生猪保险认识不足,存在生猪保险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对于农户,由于缺乏对保险的深刻理解,认为育肥猪保险是“挑肥捡瘦”、能繁母猪保险是“一发一收”。

(二)保险机制有待完善。育肥猪保险每年只能办理一次,保险期限为4个月,而农户养殖的生猪出栏时间一般都超过了4个月,剩下的8个月时间农户不能办理保险业务,因此,农户对此反映比较强烈。虽然国家在制定该项政策的时候,是根据生猪的生理特点和出栏周期制定的,但保险机制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业务职能存在混淆。畜牧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具体承担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工作。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指定的各乡镇代办员负责组织实施,畜牧部门并不直接参与保险工作。但由于部分乡镇畜牧站职工作为保险公司代办员,致使保险部门和畜牧部门业务存在混淆,往往给农户形成误导。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一是要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广泛宣传政策性生猪保险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要示范引导。在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用典型事例做榜样,使农户看到买保险的好处,然后逐步进行推广。三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基层畜牧、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挑选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代办员,做好解释、说服工作,主动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完善保险运作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积极主动参与建立面向农民的保险保障体系,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险政策,深度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发挥保险行业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把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提高保险工作的运作效率。三是要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充分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扶持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等农业保险发展的合力。

畜牧调研报告篇8

一、兽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防控动物疫情新形势需要: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尤其是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近年来我国对动物疫情实行了解密,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又时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甚至出现全球蔓延的趋势,我国也先后发生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猪蓝耳病疫情,对局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05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兽医体制改革的文件。

2、现代养殖业发展新形势需要:

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密集、装备现代、生产标准的现代养殖业,是当前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发展现代养殖业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转变兽医工作重心,由简单的保障畜禽健康向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渡;拓展养殖服务领域和养殖业产业链条,促进养殖业向产前、产后两头延伸,提高为新农村建设、生态环保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提升防检监管理能力以及养殖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把握科学防控动物疫病主动性,提升高养殖产品竞争力和公众信任度。为此,急需推进兽医体制改革,转变传统工作机制和方式,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养殖业经济运行的水平,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动物养殖和防疫体系建设,确保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一条龙全面可追溯管理。

3、我区养殖产业化发展新形势需要:

我区养殖量大,全区载畜禽量3000万头只,居全市前列;以奶牛、生猪、蛋鸡、肉鸡、肉牛、肉羊、鹌鹑等为主导,养殖品种丰富;奶业优势地位明显,稳居全国奶业发展综合实力二十强县(市)行列;标准化生产模式效果突出,建成各类养殖小区200余个;全区近年养殖产值在29亿元左右,占全区大农业总产值的50%。养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加之地处津京冀之间重要交通枢纽位置,动物及产品流通量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相对就更重。对此,区委、区政府多年来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支持。我区也率先探索推行了区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和六大防疫机制,并取得明显效果,全区动物疫情稳定,推进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梳理总结近年成功发展养殖业和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成功经验,我们深切认识到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解决好村级防疫经费和人员确立已迫在眉睫。

二、兽医体制改革主要举措

1、充分调研分析,谨慎决策,以构建村级防疫员体系为重点进行兽医体制改革

我区有29个乡镇(原为34个乡镇),741个行政村(全部为有畜禽村),区畜牧水产局作为全区养殖行政主管部门,是赋予行政职能的全额事业单位,现全局人员700余人。局下属区级兽医站、区级水产站、区级动检站,为全额事业单位;另局下属34个乡镇兽医站,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上面提到,我区近年努力构建区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和六大防疫机制,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村级防疫人员相对松散,防疫经费无保障。我区原来的三级防疫体系中的村级防疫人员多数为紧急防控期间由各村抽调的人员临时担任,一般为村主任兼职,赋予协助乡镇站开展防疫工作、监督疫情发生和上报疫情动态等职责,但不发放工作经费。所以,实际上村级防疫工作由乡镇兽医站具体实施,其主管部门为区畜牧水产局,而村级防疫员起到协助作用,其主管部门为乡镇政府,这样就存在职责和任务脱节的问题,管理关系不明确。

对此,笔者分析认为:我区原有的区级防疫体系和人员比较稳定,管理关系明确,技术力量较强,此次兽医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突出防检疫执法和疫情管理职能,把重头戏放在乡镇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体系的构建上,着力解决人员设置、经费来源、职责设定和管理培训等问题,坚持“因地制宜、按需设置、搞好衔接、稳定发展、规范工作”的原则,整合乡镇站资源,达到区乡村三级的紧密垂直管理。

2、原乡镇兽医站人员唱主角,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资金捆绑使用,确保村级防疫队伍质量。

对于村级防疫队伍人员来源:考虑到我区原乡镇兽医人员数量较大,又有多年防疫工作实践经验,所以可以采取在现有“武清区畜牧水产局”乡镇兽医人员中过渡的办法,由原乡镇兽医站人员唱主角,接受乡镇兽医站的业务指导、培训、考核和监督。村级动物防疫员人员配置应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可以依据各站人员数量、辖区养殖数量、品种和养殖方式等不同,科学综合测算,合理灵活变动。这样做,一是稳定原局内人员队伍,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确保改革前后防疫工作不脱节;二是确保村级防疫员队伍技术水平,便于主管部门管理和培训,防疫网络比较紧密。

对于村级防疫经费的使用,笔者认为村级防疫经费和其它防疫经费捆绑使用,统一接受原兽医站的调拨。

对于村级防疫员的职责,笔者认为一是由于村级防疫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志加挂、免疫

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实施的主体力量,所以村级防疫员主要任务是对所辖村动物的强制免疫、疫情报告、监督病死动物的处理、协助产地检疫的报检、建立动物防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畜牧生产统计等工作。二是由于我区村级防疫员由乡镇兽医站人员产生,所以还要接受所在站的具体工作分工。3、加强区、乡、村三级防疫工作垂直管理,构建新兽医体制下的防疫机制,进一步规范防疫工作。

一是政府支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我区政府对防疫工作一直高度重视,近年防疫经费逐年增长。兽医体制改革后,区财政仍需每年足额划拨专项防疫经费,并应新增村级防疫员经费项目。

二是垂直管理,建立防疫督察机制。我区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区乡村逐级垂直管理,明确职责,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制度和百分考核制度,逐级制定完善新兽医体制的配套制度。同时,逐级成立督察组,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有督察的工作模式,确保防疫工作扎实、有序、高效进行。

三是科学防疫,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我区建立村级防疫员队伍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适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的专业防疫队伍,为此要把提高村级防疫业务素质能力纳入了全区动物防疫人员整体培训计划,并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特别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推荐期刊